浅谈青花半刀泥的艺术特色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徐世云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
“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
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
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
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
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
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
”青草也叫碧草。
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
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
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浅谈“半刀泥”在荣昌陶创作中的运用与创新
浅谈“半刀泥”在荣昌陶创作中的运用与创新作者:杨敏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21期摘要:将传统“半刀泥”刻划技艺运用于荣昌陶创作中是荣昌陶创作发展、创新的有效途径。
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和冲击,本土荣昌陶产业影响力逐渐弱化。
围绕传统“半刀泥”刻划技艺在荣昌陶创作中的运用展开思考实践,基于多角度展开运用探究创新,达到推动“半刀泥”刻划技艺在荣昌陶创作道路的新途径,将荣昌陶传统民族技艺文化发扬和传承。
关键词:荣昌陶;“半刀泥”;创新“荣昌陶”泛指重庆荣昌地区生产的陶器,因为主要集中于安富街道(古名磁窑里)一带,且艺术价值高,文化内涵深厚,因此从本质上体现了荣昌陶器的整体特征。
近年,“荣昌陶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荣昌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各界关注。
但是和其他三大名陶相比,荣昌陶技艺由于传统技术的局限和现代设计的创新等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半刀泥”刻划技艺的创新运用,使其充分发挥艺术展示优势的作用和价值,使荣昌陶艺术创新创作过程中融入“半刀泥”刻划技艺,具有了实效性创作道路的新途径。
2019年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杨敏运用“半刀泥”刻划技艺创作的荣昌陶作品《鹤鸣九皋》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首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创新大赛“金鼎奖”,该奖项是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其获奖评语:彰显时代文化成就、代表国家艺术形象,展现工美艺术顶尖水平的工艺美术优秀作品。
足以证明半刀泥”技艺在荣昌陶创作创新中的运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半刀泥”刻划技艺(一)“半刀泥”刻划技艺的概念陶瓷技法中的“半刀泥”刻划技艺,在许多产陶瓷的窑口都有出现,以景德镇宋代影青瓷表现较为突出,已有千年历史。
似美玉般精美的影青瓷,以刻花、划花、剔花、印花技法雕刻出花纹后,施影青釉经高温烧成。
传统“半刀泥”刻划技艺是通过刻刀在陶瓷坯体表面刻划纹样进行装饰陶瓷的一种特种陶瓷工艺。
(二)“半刀泥”刻划技艺的特色“半刀泥”刻划技艺雕刻中的“斜刀之美”的线条。
景德镇传统陶瓷制瓷工序内容及分组
附件1:景德镇传统陶瓷制瓷工序内容及分组一、采矿加工1、附薪烧矿:景德镇制瓷需要勘采瓷石,由于矿石坚硬,古人采用火烧,冷水击方法,使得矿石体面因热涨冷缩,产生龟裂,续用镐锄挖掘开采,取石待用。
2、碎石:舂石前要将开挖出来的大块瓷矿石,用人工砸成拳头体量大小规格的小石块,以便进行舂碎。
3、舂石:利用水的落差,使碓轮上下起落,将碓窝里的碎瓷石砸成粉末,一般需要十多个小时进行舂碓成粉,再粗淘洗制不。
4.制浆:将瓷矿舂碓好的粉末放入池中,浸泡一段时间,再进行淘洗,去粗,留细,沉淀成泥,以便取泥制不(墩)。
5•制不(墩):将池中取出的瓷土泥浆半阴干,待成泥不粘手时,再放入模夹中制成长方形的像砖样的“不”(墩)子。
6•推瓷土:推瓷土,是古代运瓷土的一种方法。
一般是在溪水边水碓旁,将制好的不(墩)子装在土车框里,再送往各做瓷作坊、窑场,进行加工生产。
7•制匣:用匣钵土打成泥板,切割成长条形泥片,在蔑制活页桶形上敷卷匣钵柱体,规范形制。
8•接匣底:将打制好的泥板,切削成适合的圆形饼块,待半阴干时,再在卷好的匣钵柱体接底成型。
二、坯釉料制备1•练灰:在平地上,用狼棘草加石灰石头,堆成小丘状,再点火烧,石灰石遇到火的高温热量,会自行爆裂粉碎,与狼棘草灰混为一起制成釉灰。
2•筛料:将烧制好釉灰原料,用筛子进行去粗去杂精选,粗料可以再行烧制,细料则归类存放待用。
3•配釉:选用适合的灰釉料,按釉的配备比例,加进定量的“白不”用水调成釉浆待用。
4•化不(dun):双手各持白不砖形,互碰敲碎放入缸中蔑篮里,浸泡水中化开,自行下沉水底,加入适量的粘土,用水化开,搅拌成浆水陈腐。
5•稠化:将淘洗桶的泥浆,注入匣钵桶内,沉淀后去掉表层的水, 待稠化一段时间,披于直立匣钵内壁周围,以便风干、备泥。
6•淘洗:用过箩的办法,即在两个泥桶之间,利用过浆铁锅,将泥浆中的粗渣、铁质,经细筛、磁石反复过滤清除,保证瓷泥的纯净白度。
7•陈腐:将稠化好的瓷泥,具有一定湿度时,置入泥池封堵避风半年以上,进行陈腐,使得瓷泥性能达到很好的稠化粘性作用。
浅谈唐宋陶瓷艺术风格对比
浅谈唐宋陶瓷艺术风格对比作者:张玉领来源:《参花·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唐代陶瓷呈现出饱满浑厚、大气磅礴的美学风格,两宋陶瓷的审美风尚是清秀雅致的,陶瓷作为时代文化思潮的一种物化存在,这一演变历程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审美情趣乃至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的。
本文主要从陶瓷的造型、装饰、釉色等三个方面分析唐宋陶瓷艺术风格。
关键词:唐宋陶瓷造型装饰釉色中国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此后瓷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发展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造工艺不断提高,青瓷广为普及,形成了南北方两大青瓷体系。
至唐代,青瓷、白瓷都发展到成熟、完善的地步,逐渐形成了以北方邢窑和南方越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局面。
而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名窑迭出,哥、汝、定、钧、官五大名窑,以及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和吉州窑、福建的建窑等产品,形成了众多窑系争奇斗艳的局面,从而开辟了中国陶瓷美学前所未有的境界。
唐代陶瓷与宋代陶瓷相比较,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美学风格。
它使人想起豪放雄浑、意气飞扬的盛唐诗歌與婉约清丽、一唱三叹的宋词风格的差异。
这种风格差异,不仅是陶瓷艺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而且与唐宋两代社会风习、经济政治、文学艺术与审美思潮等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陶瓷的造型、装饰、釉色等三个方面分析唐宋陶瓷艺术风格。
一、造型之美唐代陶瓷在造型上的总体特点是器宇轩昂、圆浑饱满,显得十分端庄大气,陶瓷造型无论大小,都显得饱满而有张力。
和六朝、隋代的陶瓷相比,唐代陶瓷的造型有很大变化。
如器皿的颈部加长,安上把手为了便于提取;壶类多加以短嘴为主,以后短嘴又逐渐变为长流,为了便于液体倒出。
器皿的耳在逐步淘汰,这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陶瓷的造型也日渐向实用化发展。
此外,汉代六朝时期陶瓷造型多以模拟动物为主,如熊形足、羊形灯、兽形虎子、蛙形水盂等。
元青花底足特征范文
元青花底足特征范文元青花底足是指元代青花瓷器的底和足部特征。
元青花底足在瓷器制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为整个瓷器提供了稳定的支撑,还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精湛技术和独特魅力。
下面将从底部和足部两个方面对元青花底足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底部特征1.底釉肥厚饱满:元青花底足的底釉肥厚饱满,光洁如镜,没有流淌痕迹。
这是由于元代瓷器的烧制温度高,底釉熔融度大,所以釉质能够完全遮盖胎体。
2.青花渗透:元青花底部常有青花渗透的现象。
这是因为元代青花的釉下彩料中含有铁元素,能够在高温下渗透到胎体中,使得底部呈现出深沉的青花色彩。
3.纹饰画风丰富:元青花底部常绘有各种纹饰,如莲花、葵花、牡丹等。
这些纹饰画风多样,线条流畅,丰富了整个底部的艺术感。
4.道字款识:元青花底部还常见到道字款识的出现。
这是元代瓷器的一种特色表现,是瓷器制作工匠们对自己作品的标志和自豪。
二、足部特征1.脚根厚实:元青花足部的脚根常常非常厚实且结实,能够稳定地支撑整个瓷器。
脚根通常呈圆形或方形,粗糙的表面有时会刻上纹饰,增加瓷器的美感。
2.足底呈凸起状:元青花瓷器的足底呈凸起状态,与底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
这种足底的设计使得瓷器能够更好地站立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3.足部底纹:元青花足部常见底纹,如云纹、莲子纹、鱼鳞纹等。
这些底纹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能增加瓷器的稳定性,防止滑动。
4.自然断裂:元青花足部的自然断裂是指瓷器在制作过程中底部留下的自然断裂线。
这种自然断裂线的存在使得瓷器看起来更加自然和古老,增加了其艺术品位。
以上就是元青花底足的特征。
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技术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底部和足部特征展示了元代瓷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和独特魅力。
它们对于后世陶瓷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陶瓷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年级美术下册11青花瓷赏析浙美版
美术欣赏结课论文浅析宣德年间青花瓷摘要: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是瓷器制造技术中的一种工艺手法,原始青花于唐宋已见端倪,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出现成熟青花。
今以景德镇出产的最为著名。
历史上带有穆斯林风格花纹的瓷器称为“回青”,属于外销瓷。
关键词:明代、景德镇、官窑青花釉、青料、清华款识。
明宣德青花瓷概述: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辰灌歼筻鲽唤饪蕨,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用料有浓淡喀勰猃瑁寺搴俪哼,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古朴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
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管岘拗厶馓笞贡莉,典雅的造型纹饰画得十分规矩灏瘗邮缛鋈崞圾乌,晶莹艳丽的釉色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
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鲸尕苄捱袭啵殊刨,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掂镤绡睇扃镔不许,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多白中泛青铑香暑禽鲽僳睽踅,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
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葺钤碜为盹炊孑吸,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铄信翌苻杂匈坂瞿,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燎泗饼知悱佞帏盼,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烙钊橄峰戮弯潇狭,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粉丶蟋亨浔勃押国,宣德八年(1433年)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钗撸语匡貂宕捣类,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
其中青花占大多数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娄醒整漶悸蚯骑瘪,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
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花鸟鱼虫埒徂戡澈如铋耦捻,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多白中泛青弱蟹臭住檐若蓓澈,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龙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玖挝抟统牒兕迥毙,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浅析陶瓷装饰中的梅花题材
浅析陶瓷装饰中的梅花题材作者:熊永林彭佶梅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9期摘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词将梅花的那种经历苦寒换得幽香的品质描绘的十分精到。
在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国,梅花纹样一直是各种门类的艺术家门最喜欢采用的装饰题材。
关键词:陶瓷装饰;梅花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368-01梅花之所以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所喜爱的题材,与梅花的品格是分不开的。
梅花在冰天雪地里练就了挺拔刚劲的枝干,艳丽多姿的花朵和那种凌霜傲雪的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贞不挠的精神象征。
谈起中国画中的梅花题材,在历代的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
南北朝时候的张僧繇就以咏梅图,这件作品是我国比较早期的以梅花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唐宋,五代,明清时候,梅花题材更是层出不穷,近现代的以齐白石,潘天寿,吴昌硕等人更是将梅花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陶瓷装饰中梅花纹也是重要的注重部分之一。
梅花,从国画到出现到陶瓷装饰中来,再到收到大众的喜爱,说明了没花纹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需要,因此对以梅花为主的陶瓷装饰题材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于陶瓷装饰来讲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梅花都以其凌霜傲雪,坚贞不挠的品格收到大众的喜爱,并且大量的出现在艺术作品之上,数量之多,影响力之广,内涵的丰富是我国其他传统花卉所不能比拟的。
梅花以装饰纹样的形式出现在陶瓷装饰上,也具有其独特的装饰意味的,首先梅花纹样的形式变化多样,造型优美,题材的寓意多样,出了具备让人可以欣赏的价值之外,同时还折射出一种对于美好事物向往的精神追求。
从古至今,陶瓷装饰中的梅花题材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雕刻工艺,我们知道宋代时候,陶瓷装饰以刻划花艺术为主,并且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艺术层次,这个时候的瓷器中就出现了很多用半刀泥手法雕刻而成的梅花纹样,朵朵绽放的梅花与清澈透明的影青釉相互映衬,加上洁白的胎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成的艺术作品,更加衬托出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雪迎霜的风骨。
湖田古瓷窑址介绍
湖田古瓷窑址介绍作者:来源:《景德镇陶瓷》2022年第03期湖田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延续烧造历史长达700余年,是我国古代延续烧造历史最长的窑场之一。
宋代烧造青白瓷,质优工巧,冠绝群窑;元代烧造的元青花、釉里红、枢府瓷卵白釉瓷,将中国瓷业带入了五彩缤纷的新时代,奠定景德镇成为瓷都的地位;随着景德镇制瓷中心向市中心转移,明代湖田窑主要烧造民窑青花瓷和仿龙泉青瓷。
一、历史沿革1、五代从《陶记》、《江西通志》、《南窑笔记》、《陶录》等文献(图1)及考古调查、清理、试掘的资料看,景德镇湖田窑创烧于五代时期,烧制品种有青瓷和白瓷。
青瓷与唐、五代越窑青瓷相似;白瓷胎致密,透光度好,与邻近的杨梅庭亭、白虎湾、黄泥头、湘湖等窑场烧造的同类瓷器水平相当,是我国同时期瓷器中质地最优的产品。
当时,湖田窑的窑业生产就具有相当规模,窑址主要沿南山北坡一带分布。
2、宋代宋代,景德镇各窑厂在五代生产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出了青白瓷。
湖田窑瓷器生产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青白瓷生产开始由草创步入发展阶段(图2)。
窑业中心活动区主要集中在南山东北(豪猪岭、狮子山)坡,及乌鱼岭、琵琶山南缘一带。
至北宋晚期,湖田窑瓷器生产取得长足进步,在众窑场中脱颖而出,生产的瓷器不但品种造型丰富,而且装饰技法趋于成熟,逐渐达到景德镇青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从而成为景德镇宋代诸窑之首。
官府开始派官员监烧瓷器,湖田窑也成为景德镇真正引起朝廷重视的第一个窑场。
3、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朝廷正式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派官员管理官窑事务,烧制贡瓷,同时对民窑实行课税等管理。
此时的湖田窑不但继续生产青白瓷,而且生产卵白釉瓷器(即“枢府瓷”),专供朝廷使用,成为“浮梁瓷局”的重要陶瓷生产场所。
元代中期以后,湖田窑开始生产青花瓷,为元朝廷及海外贸易服务,湖田窑的窑业生产达到历史巅峰。
元代湖田窑的窑业生产基本上在宋代的原址上进行,并逐步向中西部的琵琶山、望石坞一带,以及向南河南北两岸发展,南河南北两岸已成为元代新的窑业重点区域。
书法文字在陶瓷雕刻中的设计内涵
书法文字在陶瓷雕刻中的设计内涵作者:晋得洋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23期【摘要】文字是人类记录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书法文字又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纵观书法陶瓷雕刻装饰的历史发展,不难体现是一门创造工艺美学和设计智慧的手工艺,它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文章主要从书法文化在陶瓷艺术装饰中表现的特色入手,阐述了书法艺术在陶瓷雕刻中的重要性,后又从技法美、设计美、字体美、文化意义等方面对陶瓷雕刻装饰发展史的解读和审美规律及其设计内涵的反映进行探讨。
【关键词】书法;陶瓷雕刻;设计意蕴【中图分类号】J314.8;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178—03引言书法文字源远流长,在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的发展,是“形”与“神”的有机统一,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书法家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特殊的审美规律,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有大量的纹饰,这些纹饰都是古代人类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比如闪电、雷鸣、雨水,这些纹饰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中,都有很好的表现。
它们在形态上就是象形文字的雏形,其线条变化既稚拙又朴实,富有韵律。
在秦汉时期,在瓦当上所雕刻的书法文字有一种古朴而又沉重的感觉,经常会随着瓦当的方与圆而出现,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形式感,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
越窑陶瓷中普遍存在着刻划文字,但大多是在盘碗等器物的底部刻上铭文,也有以行书和楷书为主的独立字体。
作为辅助的装饰,到了后期,书法所占据的画面空间比图案还要大,得益于雕刻技术,书法所拓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陶瓷器物中得到了继承、吸收和兼容,并向前发展。
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两者表现出一种和谐共存的诗意美学,更加引导着人类以一种新的审美取向去审视优秀传统文化[1]。
一、书法文化在陶瓷艺术装饰中表现的特色陶瓷是水、土与火的结合,书法文化和陶瓷艺术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陶艺的发展呈现出两个走向:一是陶艺的发展由实用技术向工艺技术的发展;二是书法艺术逐渐转为装饰艺术,两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赋予了陶器特有的东方艺术神韵。
宋代景德镇窑“半刀泥”及其线性艺术
宋代景德镇窑“半刀泥”及其线性艺术①齐 彪(景德镇陶瓷大学 陶瓷美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尹赫男(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摘 要 ]“半刀泥”是陶瓷刻划花极具表现性的特别品类,也是最为自由、灵动和奔放的线性表现艺术。
它涉及了从工具、坯体,技法、工艺,到熟巧、个性等一系列问题。
从此角度上讲,研究其线性艺术,即是研究“半刀泥”刻划花艺术本身。
[ 关键词 ]陶瓷刻划花;半刀泥;陶瓷装饰;线性表现[ 中图分类号 ]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1-0183-04收稿日期:2020-09-20作者简介:齐 彪(1972-),男,安徽阜阳人,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
①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2019年)规划项目(19YS24)。
陶瓷“刻划花”亦作“刻画花”,是专有名词,为陶瓷所独有,是一种传统陶瓷装饰方法。
指用骨、竹、木、金属等尖利工具直接在陶瓷坯体上刻划纹样,再施釉入窑烧成的陶瓷制品或陶瓷装饰技法。
从原始陶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中,可以找到原始的刻划痕迹;商代刻划白陶,雕刻的已经很讲究;在釉陶和最早的青瓷上,同样有刻划花的行迹可循;到了隋唐五代时期的越瓷、耀州窑,已然枝繁叶茂、独树一格了。
至宋代磁州窑、定窑,尤其是景德镇窑青白瓷的融合与吸收,达到了其艺术最高峰。
产品出神入化,令人赞叹。
因此从宋代开始,青白瓷成为景德镇陶瓷的重要品类之一,而且经久不衰,直到如今。
从技法的层面,陶瓷刻划花主要分作刻、划、剔、印、捏、压、镂、贴等。
但由于其制作工艺特殊,其中对刻划技艺要求较高,挥洒灵动的“半刀泥”,尤为特别。
不仅把“刻”与“划”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最能体现其线性艺术的表达。
关于陶瓷刻划花艺术的研究也有不少,但在视野和视点上多有雷同之处,少有创新,这也是一个领域研究不够成熟的具体体现。
其中有认知上的误区,也有习惯上的错误,但主要还是实践与理论分离的结果。
浅谈综合装饰中的青花斗彩
432019.6期收稿日期:2019-07-10瓷 苑 漫 谈一、斗彩的工艺斗彩又称逗彩,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创烧于明朝成化年间,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烤炉经过低温(800℃)烘烤而成。
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这种制作青花五彩瓷器的技术,相传也流行另外一种说法:明朝年间官窑和民窑都烧制大量青花瓷,民间所烧制的青花瓷由于工艺水平无法与官窑相比,青花瓷器中有大量的黑点、缺釉等毛病,刚开始都是将这些瑕疵品销毁,久而久之瑕疵品越来越多,扔之可惜。
民间的能工巧匠就巧妙地在黑点青花瓷器中采用釉上彩遮盖,且以图案装饰的形式进行装饰。
这一现象被官窑知晓后也开始采纳,进而也得到皇宫贵族的喜爱。
二、“斗彩”一词的由来在明、清两代瓷书中很少有“斗彩”这个术语,所能见到的只是“五彩”或“白地青花间装五色”的说法。
迄今为止,成书于雍乾时期的《南窑笔记》恐怕是出现“斗彩”之说最早的一本著作。
该书“彩色”一节中写到“成、正、嘉、万具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人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人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
”这段文字似乎已比较清楚地介绍了明代瓷器的几种施彩方法,与实物对照来看,五彩是指纯釉上五彩,而填彩和斗彩则都属于青花五彩类。
当代学者通过对彩瓷的科学研究,根据彩料和工艺方法的不同将彩瓷划分出釉上五彩、青花五彩、斗彩、浅谈综合装饰中的青花斗彩/徐 勇QIAN TAN ZONG HE ZHUANG SHI ZHONG DE QING HUA DOU CAI摘要:斗彩是釉下和釉上两种工艺的结合。
本文主要论述综合装饰中的青花斗彩瓷器,解密斗彩的来龙去脉。
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
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唐青花的特征:1、青料:色泽浓艳,蓝中透绿,带黑色结晶斑点,触摸有凸凹感,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似从中东地区进口。
2、纹饰:一类为我国传统图案,如如意云、花蜂、洛阳花等;另一类为几何图形,以菱形为多见,中间多夹以散叶纹,具有阿拉伯图案风格,应为外销瓷。
总之,用点彩组成图案和实笔绘画,是唐青花纹饰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3、胎釉:胎质较粗松,呈米灰色,烧结程度不好。
釉质不细,白中泛黄,胎釉之间施一层明显的化妆土。
4、造型:完整器均为小件,有三足鍑、碗、罐、盖、枕、盘、壶、炉等,应为唐代典型器型,其中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玉璧形或玉环形底足;壶则身浑圆,短嘴。
5、工艺:(1)薄釉重彩;(2)在化妆土上绘画;(3)胎质较粗,气孔较多,吸水率较高;(4)生烧;(5)部分为釉上青花。
宋青花瓷的特征:1、宋青花瓷一般胎质较粗,胎色呈灰白色,少数为胎质细腻的白色瓷胎。
釉面呈现纯白色的较少,多为白中闪青、黄、影青等色。
2、宋青花瓷颜色为灰蓝色或灰黑色,也有直接呈现黑色的。
装饰技法上,宋青花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
3、纹饰上,宋青花瓷图案纹饰多为牡丹、菊花、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文字等,到了宋代晚期,纹饰发展的更加复杂。
4、器形上个,宋青花瓷趋于实用器物,如碗、盘、罐、瓶、枕等,器形大小不一。
元青花瓷特点:元青花前提青花料是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
其一,在符合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老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
数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进行比较,应该容易分辨。
风华旷世“半刀泥”
风华旷世“半刀泥”——序《钟振华陶瓷精选》初国卿在景德镇过元旦,很惬意,无风无雪,只有如北方春天般的暖阳,还有蓝天白云,珠山绿树,昌江碧水。
更惬意的是著名瓷绘家钟振华先生开着他的奥迪越野车,拉着我去浮梁,不是买茶,是考察。
考察高岭古村落,高岭土古矿床;考察昔日最繁华的东埠古镇,运输高岭土的古码头;还有瑶里的狮冈古宅,绕南的龙窑釉果。
振华天生好口才,一路将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如数家珍般地说给我,尤其强调高岭村和高岭土的历史价值,一句“成就中国,震动世界”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高岭土之于景德镇,之于中国的意义;同时也深受振华那种通晓陶瓷史,醉心陶瓷艺术的感染,倍觉此次在景德镇过元旦的值得。
所以当振华让我为他即将付梓的《钟振华陶瓷精选》一书写篇序言的时候,我当下应承,同时也感谢振华给了我一次进一步了解陶瓷,了解景德镇所独有的“半刀泥”艺术,了解他这个人的契机。
此次来景德镇,主要是为了筹备“瓷韵迎春——首届沈阳、景德镇文人瓷画联展”一事,不到一周的时间,拜会了7位中国工艺术美术大师,十几位江西省工艺术美术大师。
这些大师们对历史上景德镇与沈阳的渊源深有感触,对从沈阳走出去的唐英和杜重远两位更是敬重有加。
在这些大师里,最年轻的当属钟振华,他热情开朗,我们在他的工作室谈瓷赏器,品茶聊天,我不仅惊异于他的瓷绘成就,感叹他对“半刀泥”技艺的继承与创新,更欣赏他对景德镇陶瓷史和陶瓷艺术的研究与担当。
我最早知道振华是在一个名为“中国瓷珍”的电视栏目里,那期介绍他的题目是《承古拓今——钟振华的双面人生》。
片中有一个镜头让我记忆深刻:只见他搬起一个200件的影青釉刻花大瓶,轻轻一举就掼到地上,一下摔碎,理由是这件刚烧出来的瓶质量不合格。
据说在振华烧窑的地方,他每年都要摔掉好多件瓷器,可见他对作品质量的重视。
见了振华后我对他说:“求你一件事,以后别摔了,莫不如送我,做一个‘振华残瓷雅集馆’,作为以后研究你的资料。
”振华听后哈哈大笑:“断不可为!”振华就是这样一个既率真,又认真的人。
半刀泥
半刀泥陶瓷刻花技法名称。
景德镇称一边深一边浅的刻花技法为半刀泥。
“半刀泥”刻花,是在继承景德镇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
图案纹饰则简练明快,手法以印花、刻花和堆塑为主。
其中“半刀泥”法的刻划纹样,每根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使图案有凸起之感。
刀法灵动跳脱,奔放潇洒,轻快酣畅如行云流水,可谓鬼斧神工。
其“如冰似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当时陶瓷装饰的一种主流。
“半刀泥”给人一种神奇悦目的美感。
它是用铁质的小刻刀在干燥的坯体上刻画成一面深、一面浅的凹面与线组成的花纹,再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陶瓷装饰品种。
半刀泥 - 半刀泥的创始人黄卖九14岁开始学习陶瓷绘画,由于酷爱这门艺术,从小便养成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
难能可贵的是,黄卖九不但勤奋、刻苦,而且其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也帮助他逐渐摆脱了一般工匠墨守成规的陋习,不仅在陶瓷绘画上,而且在陶瓷雕塑等不同领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上世纪70年代,由他创立的“半刀泥”瓷雕技法,上承宋代影青刻花,清代雍正、乾隆刻划花的技法,师古不泥古,推陈而出新,以刀法的深浅变化塑造艺术形象,产生出强烈的立体感。
已被陶瓷艺术界广泛采用,其“半刀泥”影青刻花皮灯曾被选作人民大会堂内装饰艺术品,作品广受国内外藏家所珍爱。
半刀泥 - 半刀泥大师方文生自幼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学习青花绘制技艺,其刻划花(半刀泥)技艺在其师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刀法的深浅变化塑造艺术形象,又将青花汾水、半刀泥工艺相结合,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和鲜明的时代感。
半刀泥 - 素面半刀泥素面“半刀泥”刻花,是在继承景德镇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瓷质洁白如玉、釉色莹润、胎薄透明、刻花纹样流畅生动、精巧细腻、在灯光映照下,通明淡雅、玲珑清晰,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景梅文化瓷半刀泥瓷器,就是素面半刀泥瓷器中的代表作品,运用清新淡雅的青釉与半刀泥的技法相结合,瓷器剔透如玉,雕花精细,应用于文房四宝、功夫茶具之中,体现文人雅士之志。
青花分水刻划花在陶瓷创作品的运用
2012年第2期 总第138期“青花分水刻划花”,是传统青花和釉下刻划花的延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继承”与“发扬”也成了当下陶瓷艺术装饰的主流。
本文试从综合装饰的形式表现传统青花和釉下刻划花的特点,以及两者如何结合,运用到现代陶瓷创作中,进行具体分析。
一、关于综合装饰的形成和特点综合装饰是两种或以上的装饰形成结合运用到同一件陶瓷作品上,产生新的艺术效果的一种陶瓷装饰门类,是集合各种彩绘色釉、刀刻等多种装饰方法的综合运用。
其形式多、极富变化、艺术特点明显、感染力强,在陶瓷美术创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综合装饰列为陶瓷装饰中的一个门类还是在近代才开始的。
历史上对“综合装饰”的称谓,习惯将二个被结合的装饰形式的各称联合在一起来命名。
如青花和釉里红、青花和玲珑相结合的产品,分别命名为“青花釉里红”和“青花玲珑”有的也根据工艺形式和意义来命名如刻划花与黄、绿、紫三色釉的综合运用称为“娇黄三彩”或“素三彩”,青花与釉上彩的结合称为“青花斗彩”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材质的运用增多,也由于艺术创作思路的拓宽。
多种装饰形式的结合,日趋广泛,而且结合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再用历史上那种习惯命名。
方法已不能概括这种装饰的全貌,故而才出现用“综合装饰”这个名称来统称。
王劲松综合装饰的结合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无论是体裁形式,还是工艺材料,设计者都可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来安排。
然而由于各类装饰形式都有其本身固有的工艺特性和工艺要求,烧成制度也有相当差距,在将多种不同工艺要求的材料,工艺方法集于一种产品的时候无疑受到工艺条件的制约,设计操作者只有具备了驾驭工艺材料的本领,才能创作出有一定水平的作品,综合装饰的特点是变化灵活、丰富多彩,各种装饰形式相互衬托,互为补充,争奇斗艳,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装饰效果,丰富了陶瓷美术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内容,使陶瓷产品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二、釉下刻划花的起源和装饰特点我国的陶瓷釉下刻划花,历史悠久。
古彩与浅浮雕综合运用研究
古彩与浅浮雕综合运用研究摘要:古彩与浅浮雕均为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类型,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将古彩与浅浮雕艺术进行综合运用,在工艺、艺术以及美学思想形成了显著的综合性特点。
古彩与浅浮雕艺术的结合具有重要的传承、创新以及经济意义。
关键词:古彩;浅浮雕;综合;特点;价值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10—170—(03)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Ancient Color and Bas-Relief0引言 古彩是我国传统釉上彩陶瓷装饰之一,具有鲜明的工艺与艺术特色,而浅浮雕也同样是传统陶瓷装饰艺术的一大类型之一。
古彩与浅浮雕在陶瓷艺术发展中均具有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工业化和机械化的迅猛发展,二者均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不同的陶瓷装饰类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已经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古彩与浅浮雕在陶瓷中的综合运用古已有之,但如今运用更为广泛与普遍,当代陶瓷艺术家充分挖掘二者的工艺及审美特性,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承与创新方式,为我国古彩与浅浮雕陶瓷艺术的开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古彩与浅浮雕发展概述1.1古彩发展概述 古彩是我国土生土长的釉上彩陶瓷装饰类型,起源于宋金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历史。
宋金时期是古彩艺术发展的初期,此期的古彩艺术主要的色彩仅有红色和绿色两种,也采用少量的黄色,具有大红大绿的艺术效果,因而被称为红绿彩。
宋金时期红绿彩的产地为北方瓷窑,主要是山西的八义窑、河北的磁州窑等,红绿彩中的红彩是传统的矾红,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因而多采用红彩勾勒所描绘对象的轮廓线,则绿彩则易晕散,因而多采用绿彩进行晕染,黄彩则主要用于花朵的花蕊上。
红绿彩虽然色彩较少,但通过红绿的搭配给人以一种热烈奔放的感觉,具有非常鲜明的民间审美特色。
元代时期,受到战争的影响,北方窑口破坏比较严重,大批的北方窑工南下来到景德镇,其中即包括了红绿彩瓷工匠。
[整理版]现代青花山川瓷画的情绪表达
现代青花山水瓷画的情感表达青花是景德镇传统装饰方法之一,位于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
早在唐宋之际,青花瓷器就已经脱颖而出,但留传下来的极少。
元代中期,青花瓷器日趋成熟,到明清两代,青花瓷器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明代盛况一时,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繁荣时期,并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成为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的主流,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
青花瓷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有别于其它画种。
纵观我国青花瓷器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青花瓷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首先、从形式上看,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斗彩、影青青花、青花玲珑、青花半刀泥、青花综合装饰等。
每一种形式的产生,都代表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适应性。
其次、从色泽上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青花瓷都有其独特的时代风貌。
宣德青花的深蓝色,凝重艳丽;成化、正德青花的淡蓝色,清雅秀丽;嘉庆、万历青花的浓蓝色,浑厚浓艳;康熙青花的鲜蓝色,漂翠鲜明,艳而不俗。
官窑青花,讲究用料,呈色多变,不计成本,常常是兰多白少;民窑青花大量生产,计较工本,用料一般,发色清淡,常常是白多蓝少。
第三、从技法上看,青花装饰由“一笔点划”到“青花分水”,由“先钩线,再分水”到“先分水,再钩线”直到料分五色,从来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既节省了青料,又增添了青花分色的效果,使青花瓷画更富有水墨画韵味。
第四、在性质上,有官窑青花,有民间青花。
既有具象工笔,又有抽象写意。
官窑风格工整细腻,重在工笔画法;民窑笔调则不受拘束,自由奔放,多用写意。
无论官窑民窑,在风格表现上,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性。
青花瓷画除上述特点之外,不同时期的青花艺术总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各自的变化,产生出新的表现形式。
突出表现是,元代青花瓷画茂密,装饰纹样复杂,层次较多,但主题突出,繁而不乱。
明代青花工整细腻,豪放优美,繁褥清丽,具有异国情调和道教色彩。
晚明清初期则率意洒脱,构图形式多写意,题材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半刀泥”之审美及适用范围
“半刀泥”之审美及适用范围作者:汪楚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瓷器是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结合高超的瓷雕技法可以实现艺术境界的提升,更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半刀泥”是一种具有独立艺术语言和审美的瓷雕工艺,就“刀法”而言具有轻快酣畅、灵动脱俗、行云流水、奔放潇洒的特征,深浅不同造成的透光性差异,给人一种如冰似玉的触感,而这一独特的艺术体验,也决定了“半刀泥”工艺存在适用范围,主要涉及到透明、半透明的色釉料。
本文针对“半刀泥”技艺的审美与适用范围展开系统阐述。
关键词:半刀泥;瓷雕工艺;艺术审美;适用范围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039-01“半刀泥”是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创立的瓷雕技法,从历史传承角度来说,与宋代刻画装饰工艺具有极大渊源。
在图案纹饰方面讲究简练、明快,在雕刻手法上重视刻花、印花,线条富于变化,通过虚实结合,塑造图案立体之感;通过“半刀泥”技艺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瓷雕表现形式,升华了艺术境界。
一、半刀泥工艺概述“半刀泥”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本质上是一种在泥坯表面进行的雕刻技术,属于刻花装饰的范畴。
雕刻操作中利用刀具、桠扒在泥坯上刻画纹路,随后施釉处理、入窑烧制。
其独特性表现为“单刀侧入”之上,即在刀具使用过程中,保持刀缝一面深、一面浅,刀刃前端倾斜插入泥坯,操作过程中力度集中于刀具进入较深的“一半”部分,因此被称之为“半刀泥”。
显而易见的是,半刀泥雕刻技法容纳了倾斜度、深浅度、宽窄度等多个表现尺度,由此满足了多样性的变化需求。
但同时,半刀泥工艺技法富于变化的特征,也导致其掌控难度较大,一个作品展开雕饰工作之前,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针对不同的部位、空间、大小等做出规划。
概括地说,半刀泥工艺的基本技法包括了“刻”、“划”、“剔”、“扒”四种类型。
其中,“刻”是最基础的工艺技法,进一步可分解为“双入正刀法”和“单刀侧入法”两种,前者可以呈现出篆刻阳文的效果,后者以宽、窄、虚、实,以及错落分明的线条结合为主;“划”这一技艺的主要用途是获取较为纤细的线条,从艺术角度来说,比较适合泥坯上存在舒展性空间的情况;“剔”能够进一步突出纹饰的立体质感,采用平口刻刀将纹路之间的多余空隙剔出掉,以此来突出所表现的主题部分;顾名思义,“扒”是一个“从内而外”的动作,是指将雕刻轮廓线以内的部分“扒出来”,在视觉效果上形成“凹进”土坯的纹样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花半刀泥的艺术特色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陶瓷文化的繁荣。
景德镇之所以举世瞩目,为世人仰慕,不仅因为制瓷历史悠久、工艺技术精湛、产品“至精至美”,更因为历代瓷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东方艺术特色和中华民族风格特征的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
她以“光致茂美”的陶瓷珠宝,架起了东西方经济
技术和文化艺术交流的虹桥,一定程度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对世界文化艺犬的繁荣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之中,青花“半刀泥”陶瓷艺术可谓是
一朵奇葩。
“半刀泥”是刻划花装饰的一种特种陶瓷工艺操作。
它是用铁质的小刻刀,在经干燥的坯体上刻划成一面深一面浅的凹面与线组成花纹,再施釉,经高温一次
烧成的陶瓷装饰品种。
“半刀泥”刻花,是在继承景德镇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
如宋青白瓷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体态优雅文静,闲适安逸。
瓷质洁白如玉、釉色莹润、刻划纹样流畅生动。
通身纹饰典丽华美,花枝舒卷自如,轻盈曼妙。
图案成阳纹凸起,复以阴文做进一步的修饰。
凸起的花枝,给人以饱满丰茂之感,而阴刻的线条,在丰腴之中,见出风骨,更显精神。
其空间以蓖纹衬做背景,呈水波纹抖动的排排细纹,使花卉更富生机。
其釉色纯正清亮,明镜光润,因图案的起伏而呈现浓淡的变化。
釉光莹然,如波光粼粼,如水中涟漪。
其形体塑造虽婀娜多姿而不失庄重,妩媚动人而不失静穆,仪态修美,品格高逸。
图案纹饰则简练明快,手法以印花、刻花和堆塑为主。
其中“半刀泥”法的刻划纹样,每根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使图案有凸起之感。
刀
法灵动跳脱,奔放潇洒,轻快酣畅如行云流水,可谓鬼斧神工。
其“如冰似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当时陶瓷装饰的一种主流。
元代青花瓷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再单一追求陶瓷“如冰似玉”的效果,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青花瓷始创于元、成熟于明。
青花瓷的美,正在于青白相间,相互穿插辉映,两个色调的强烈对比,既清新明快,又和谐统一。
从元代到明代,青花几乎成为景德镇陶瓷装饰的唯一形式。
蓝白交映的青花也被运用到“半刀泥”刻划花装饰中,形成青花“半刀泥”装饰艺术,数百年来长盛不衰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从简单的图案装饰到纷繁的景物描绘,花卉、缠枝、折枝、龙纹、云纹、山水、花鸟等图案题材无所不能表现,且刻画精细,质感强烈,成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陶瓷艺术。
步入现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创作观念的更新,装饰意识的升华,青花“半刀泥”装饰艺术,更讲究随形赋彩、因材施艺,更注重工艺装饰的出新,富有深厚内涵的古老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意识相融合焕发着新的活力。
这其中被称为“当代青花大王”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先生,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表现手法,通过具有现代意味的构图、运笔、溻白,从青白两色的变化中,映现出青花“半刀泥”艺术的自然美、含蓄美、节律美、内力美,创造出既符合现代社会情趣,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新型现代青花艺术。
其在薄胎瓷上独创的刻花“半刀泥”花鸟栩栩如生,精巧细腻,在灯光映照下,通明淡雅,玲珑清晰,形成了现代陶瓷“半刀泥”清雅秀逸、灵巧奇变、工艺性与美术性和谐相生的艺术风格,以及文为情、诗为意、画为感、陶为风的艺术表现语汇和特色。
这种现代陶
瓷装饰艺术风格,作为视觉艺术领域中的一员与其它不同的艺术门类相结合,使昔日创作的拘谨沉闷、生硬刻板之风,被轻松活泼、盎然生动的特色所取代,给人一种神奇悦目的美感。
这种风格和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受:
首先在陶瓷造型上。
陶瓷艺术家们尤其是中青年陶瓷艺术家都刻意追求造型的时代感,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传统造型样式为主旨、陈陈相因的局面。
尽管目前还有不少造型仍保留有传统样式的痕迹,甚至完全借用传统造型样式,但在各部的比例和节奏、体量和空间的对比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新的审美要求的改进。
例如增大高度和腹径比差的高型葫芦瓶,缩短口颈比例的短口悬胆瓶等。
不论是传统样式的变体型,还是全新样式的创造型,几乎都具有造型饱满、线条简洁、体态修长、转折流畅、对比强烈的新
的观感、新的特征,都能够与现代社会时尚、现代生活情趣、现代文化思潮、现代审美心理相适应、相协调。
其次,在陶瓷装饰的风格上。
大多数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摈弃了清代以来那种繁缛、满饰、华贵、浮躁的“宫廷”之风,而代之以简练、空灵、淳朴、明快的风格。
昔日那种拘谨沉闷、生硬刻板的时弊,已被轻松活泼、生动灵便的特色所取代。
此外,那种以瓷代纸、以绘画代装饰的一统艺坛的局面,也已被风格各异、流派众多、个性强烈、百花竞艳的新风尚所打破。
艺术家们的创作观念在更新、装饰意识在升华,更讲究随形赋彩、因材施艺,更注重虚实空间的处理、工艺装饰的出新、立体观赏的效果和陶瓷艺术语言的运用。
第三,在装饰题材上。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也给陶瓷艺术家们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
他们以自然景物、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等现实题材为主旋律,所创作品的乡土气、自然趣、人情味、生活情更足、更浓了。
第四,在装饰表现形式上。
除传统的写实外,更多的是兼工带写、写意和抽象共生共荣,相辅相成。
写实者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将描绘对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惊叹艺术家技艺的精绝;写意者泼辣大度、气势磅礴,袅袅数笔,形神皆出,令人感到艺术家潇洒的笔墨神韵和情怀;抽象者匠心独运、意蕴深邃,将形式与创意融溶化,留给人们更多的联想空间,用心揣摩而又难以揣透艺术家深藏谷底的观念和个性,令人觉得余味无穷。
上述的风格和特色变化,也使青花“半刀泥”装饰出现了崭新的气象。
如笔者创作的300件《硕果累累》
瓶,造型为撇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
主体画面采用青花分水技法,表现出枝叶的浓淡,正反与层次。
在果实部分则用半刀泥技法,刻出果形,施以数层青釉,形成凹凸的立体感,使清香四溢像一串串绿宝石一样的葡萄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整件作品,运用青花分水与半刀泥综合装饰技法,青白空间处理相宜,疏密之间安排有致,分水层次丰富,明暗浓度变化自然,展现出一副春华秋实、果满枝头的绚丽景色。
再如200件《富贵长青》瓶。
作品器型浑厚大方,造型如灯笼,胎质莹洁无瑕。
以釉下青花绘制松树,用笔流转有力,松枝处理极为饱满舒逸。
用釉上粉彩装饰的牡丹从枝叶到花朵色彩淡雅,层次丰富,烘托出牡丹的富贵之气。
再结合半刀泥技法刻划出生动可爱的鸽子并以青花勾线,画面寓意深刻、诙谐,相映成趣,体现了笔者对现代青花等多种装饰技法灵活多
变的运用能力。
还有200件《百年好合》瓶,器型为撇口、溜肩、圆腹。
采用半刀泥的装饰技法突出百合花纯洁、天真的形态。
且每茎一花,隐隐幽香。
以青花勾绘出的叶茎形象简练,线条刚劲有力,枝叶飘动,画面无风,却有轻风拂面之感。
三只蝴蝶用粉彩表现得栩栩如生。
整体画面淡雅清新,构图严谨,将百年好合的寓意表现得极为突出。
以上几件青花“半刀泥”作品,无论是器型还是主体装饰,都体现了创作观念的更新和装饰意识的升华,倾吐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爱恋,加之造型的灵动和生机,一幅幅图相,宛若一曲曲大自然的秋之颂歌。
青花瓷器以纯净、朴素、大方、幽美的艺术形象,闻名于世,青花“半刀泥”装饰更是闪烁着无穷的趣味
与活力。
我们在继承发扬祖国宝贵的青花陶瓷传统文化艺术同时,更应当“借古开今”,汲取一切可以吸收的养料,不断丰富、发展、拓宽陶瓷青花装饰表现手法,不断更新装饰题材内容,不断吸收现实生活中富有朝气的新生活素材,不断探索新的装饰表现手法和材质载体,抒发时代精神和美学情趣,实现青花“半刀泥”装饰艺术在陶瓷创作中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