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煤层气的成因

合集下载

煤层气成因及产地研究

煤层气成因及产地研究

煤层气成因及产地研究1煤层气的成因煤层气是一种新兴的资源,它是煤炭富集的深部有机晶体岩体中的液态天然气。

煤层气是在超高压、高压或超低压条件下,通过煤层结构或煤层物理及化学特征形成的一种天然气形态,是一种非常可观赏,也是人类活动一部分的能源来源,它主要由甲烷、乙烷、丁烷与二氧化碳组成,常由煤矿渗流而聚集而成。

煤中可以形成煤层气的成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生物成因,即以生物体形成的烃。

在煤层中,大量的有机质吸��和室内分解,作用于煤矿应力下的深部有机晶体岩体,产生大量的烃,然后形成煤层气。

另外一种是物化成因,即在煤层应力梯度和温度范围内,煤中有机质与水蒸气相分离,再混合而成的烃,随着深层温度升高,煤中的有机物、水和气体等相互作用,氧化烃被一次氧化等微生物作用推动形成煤层气。

2煤层气的产地煤层气的产地通常分布在古老的深层煤系中,主要以古生界的中到新元古生界的低温高压湖相陆相和火山岩系次级煤系为主,煤系中抽油石古近系陆相、盆地成煤期及无柱胶结层煤等都可形成煤层气。

一般来说,中国煤层气的分布地质遍及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及西北等地,由于煤层气成熟度和功能差异性大,因此也存在多种产地性质。

在中国,煤层气多以盆地形成,主要分布于塔里木、晋城、胶东半岛等地,塔里木盆地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可在灰岩中发现,其中的山湖煤系煤层气更是资源量十分可观;晋城盆地的煤层气资源分布较广,主要以熔岩层煤系煤层气为主,可分布于岩层油脂及芡绿的低温高压复合海湾相和平原滩涂平原沉积;而胶东半岛也是中国煤层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于侏罗系湖相、深层低温火山岩中等。

3结论煤层气是一种新兴的资源,它是由煤矿渗流而聚集而成的,是一种有利的能源来源,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煤层可以形成煤层气的成因有两类,其一是生物成因,其二是物理化学成因。

煤层气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及西北等地,中国煤层气分布较多,在塔里木、晋城、胶东半岛等地产地资源可观,煤层气将对现代社会提供更大的发展能量。

煤层气的成因

煤层气的成因
煤层气的成因
• 煤层气的定义与特性 • 煤层气的成因机理 • 煤层气的形成过程 • 煤层气形成的影响因素 •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
01
煤层气的定义与特性
煤层气的定义
01
煤层气: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气体,有时 也包含少量乙烷、丙烷和丁烷。
02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高热值和低污染
生成气体的组成
煤层气主要由甲烷组成,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
煤层气的富集阶段
气体扩散作用
在煤化作用和煤层气的生成阶 段,气体通过扩散作用向煤层
孔隙中聚集。
气体吸附作用
煤层中的孔隙具有吸附作用, 能够将气体吸附在孔隙表面。
压力作用
随着煤层中气体的聚集,压力 逐渐升高,促使气体向邻近的 砂岩层和石灰岩层扩散和运移 。
盖层封闭性能
盖层的封闭性能对煤层气的保存和聚 集具有重要作用。盖层封闭性能越好, 煤层气越容易在煤层中聚集。
05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
煤层气勘探技术
01
02
0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利用地震、电法等物理方 法探测煤层气的分布和储 量。
钻井勘探技术
通过钻井获取煤层气样品, 分析其成分和储层参数。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或无人机遥感技 术监测煤层气分布和动态 变化。
化学成因
煤层气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煤中的有机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气体。这 种反应可以在水或干燥条件下进行,生成的气体可以是烃类气体或非烃类气体。
影响因素
温度、压力、气体组分和气体运移条件等。
03
煤层气的形成过程
煤化作用阶段
煤化作用
随着地壳运动和沉积环境的变化,煤层经历了从泥炭到无烟煤的演 化过程,这个过程中煤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简述煤层气成因

简述煤层气成因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及吸附在没几只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空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CH4含量大于90%,发热量大于3.494x1071/m2,是优质的能源和化_T-原料。

且煤层气又是造成煤矿安全隐患的重大因素,而且煤层气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

同时当今社会已经处于能源危机之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已渐渐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急需替代能源出现;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来高,“低碳经济”已成为一个重点话题。

所以,开发利用煤层气,对于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解决煤矿安全隐患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煤层气的成因.被掩埋的植物体.经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泥炭(泥炭化作用阶段),泥炭又在地质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

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化(煤化作用阶段)。

在成煤过程中.成煤物质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挥发份和含水量减少,发热量和固碳量增加,同时也生成了以甲烷为主的气体。

泥炭在煤化作用过程中.通过两个过程.即生物成因过程和热成因过程而生成气体。

生成的气体分别称为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

1.生物成因气生物成因气.是相对温度小于五十度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在煤层中生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气体。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决定作用.直接影响成气和成气量。

所以成气环境要有利于微生物成长.一般要求大量有机物的快速沉积、充裕的空隙空间.低温和高PH值的缺氧环境。

生物成因气的碳源不相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二氧化碳还原形成甲烷;第二.醋酸、甲醇、甲胺等发酵形成甲烷。

根据成气作用时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原生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在早期生成原生生物成因气.在晚期形成次生生成因物气。

1.1原生生物成因气原生生物成因气.形成于泥炭沼泽环境中.煤的变质程度较低,镜质组反射率小于0.5%,处于泥炭褐煤阶段。

埋深一般小于400米。

在这种环境下,由于温度较低,有机物结构不能发生变化而形成气体.该阶段形成的甲烷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而形成的.在泥炭沼泽环境中.随着上浮有机物不断沉积.达到一定厚度时.沉积环境变为还原性.而有机物上部仍为氧化性。

煤层气开发——第1章 煤层气地质

煤层气开发——第1章 煤层气地质

二、聚煤盆地的类型
聚煤盆地按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侵蚀、岩溶等非 构造因素形成的,称非构造成因的聚煤盆地,也泛称侵蚀聚 煤盆地;另一类是地壳变形的产物,属构造成因,则称构造 聚煤盆,又称聚煤坳陷。
1.非构造成因聚煤盆地
非构造成因聚煤盆地主要是外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基本 与构造运动无关。非构造成因的聚煤盆地由于缺乏持续沉 降的古构造背景,沉积作用的进行只是到洼地被填平为止, 因此所形成的含煤岩系一般厚度有限,且变化大、分布零 星,不具工业价值。
2.吸附与解吸的影响因素
(1)压力 当温度与其他因素相同时,煤层气吸附量随压力增加而 增大 ,但不同的压力区间其增加的幅度是不同的。
(2)温度
煤的吸附量总体上是随温度增加而减少,煤的解吸量总体上随温度的增 加而增加。 (3)煤层埋深 一般而言,煤层气吸附量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解吸量则随埋深的增加 而减小。 (4)含水量 一般情况下,煤中含水量增大,吸附能力将降低,但当煤层含水量达到 某一极值时,含水量的增大将不再对吸附能力产生影响,该极值称为临 界含水量。 (5)煤阶 煤阶越高,碳含量越大,在同等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吸附能力越强。 (6)吸附质 煤的物质组成包括有机显微组分和矿物质,对煤的吸附能力起主控作用。 煤中矿物质含量越高,其吸附能力越低。所有显微组分中,镜质组的吸 附能力最强,稳定组分和惰性组分较低 (7)气体成分 煤对不同气体的吸附量是不同的,煤层气体主要组分的吸附能力由大到 小依次为CO2、CH4、N2。
中国根据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将煤划分为 9个煤级 , 如下表所示:
煤级 褐煤 烟 煤 0 阶段 I 阶段 II 阶段 III 阶段 IV 阶 段 煤的工业 牌号 褐 煤 长焰煤 气 煤 肥 煤 焦 煤 镜质体最大反射率 Romax(%) ≦0.49 0.5~0.64 0.65~0.79 0.8的聚煤盆地

煤层气的成因分析课件

煤层气的成因分析课件

煤层气储存与运输技术
研发和应用新型的煤层气开采技术, 提高开采效率和产量。
研究和发展煤层气的储存和运输技术, 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煤层气增产技术
研究煤层气的增产技术,如水力压裂、 注气等,提高单井产量。
煤层气开发的市场前景
国际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推动市场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化学反应类型
主要的化学反应包括热解、水解和氧 化等。
化学成因证据
化学成因的证据包括在煤层中发现的 矿物变化和化学成分变化等。
煤的物质组成
煤的元素组成 煤的显微组分
煤的物理化学性 质
吸附性
热解反应
煤在高温下会发生热解反应,释放出 气体,这些气体在煤层中滞留,形成 煤层气。
煤层的地质环境
温度和压力
煤层气的成因分析课件
• 煤层气的成因机理 • 煤层气的形成条件 • 煤层气的开采与利用 • 煤层气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应对措
煤层气的定义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煤层气的组成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煤层气的形成过程
总结词
煤层气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生物成因和 热成因。生物成因阶段是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由 细菌作用形成的;热成因阶段是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下,由煤的变质作用形成的。
煤层气中的甲烷可用于 合成氨、甲醛等化工产品。
替代传统燃气,减少对 化石燃料的依赖。
可用于汽车燃料、热力 发电等。
煤层气开采与利用的注意事项
安全措施
资源保护
环境影响 技术创新
煤层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影响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 污染,影响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煤层气组成与性质 ppt课件

煤层气组成与性质  ppt课件
1、 煤级
中国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
ppt课件
17
沁水盆盆地地及甲外烷围稳甲烷定稳同定位同素位素特分征布
0
-10
-20
-30 -32.2-30.2 -32 -31.9 -33 -32.5-32.6-31.2-35.6-30.8-35.3-35.6
-35.5-38.2
-40
-50.5
-50 -60
-59.1-56.3-61.7-61.5
6、CH4和CO2的碳同位素交换平衡效应
1C 3 C4H 1C 2 C2O 1C 2 C4H 1C 3 C2O
使煤层中的13 C1大幅度降低,
导致煤层气中CH4碳同素变轻
ppt课件
23
第四节、煤层气的物理性质
甲烷为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但煤储层中往往含 有少量其它芳香族碳氢气体,因此常常伴着一些苹果的香味,在 大气压0.101325 MPa,温度0°C的标准状态下,每立方米重0.716 Kg与空气比较,其比重约为0.554比空气轻。当空气中混有5.3~ 16.0%浓度的甲烷,遇火即可燃烧或爆炸。甲烷浓度达到43%,人 感到呼吸短促;甲烷浓度达到57%,人处于昏迷状态,甲烷浓度达 到9.5%,遇明火爆炸最为猛烈。
ppt课件
4
3、煤型气
是指含煤地层中煤和分散有机质,在成岩和煤化 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气,以游离状态、吸附状态和溶解 状态赋存于煤层和其它岩层内。其中赋存在煤层中, 成分以甲烷为主的煤型气称为煤层气或煤层甲烷,赋 存在围岩中的煤型气称为煤成气。
ppt课件
5
daf (cf/t)
ppt课件
6
三、主要生气阶段和产率
(3)瘦煤至无烟煤阶段
生气270~422m3/t,烃类气体占70%,其中CH4占绝对 优势(97~99%),几乎没有重烃。

河南理工大学煤层气地质学

河南理工大学煤层气地质学

《煤层气地质学》第1章煤层气成因1. 煤层气成因:(一)生物成因气:生物成因煤层气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泥炭、煤等)部分转化为煤层气的过程。

按形成阶段可划分为原始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

(二)热成因气:在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的同时,也生成大量的气态和液态物质。

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烃类以甲烷为主。

1. 原生热成因气2.次生热成因气。

(三)混合成因气:(1)原地混合,即原地形成的热成因气和原地形成的次生生物气相混合,不发生运移,一般出现在浅部。

(2)异地混合气,热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气发生了运移,在地下水滞留区聚集、混合。

(四)无机成因气2. 煤层气成因判别:(一)有机成因气的判别-Whiticar 图示法。

二)无机成因气的判别:有烃类气体的成分、烷烃碳同位素系列、与烃类气体伴生的非烃类气体、稀有气体的含量与同位素,以及地质背景综合分析3.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分布,镜质组反射率。

第2章煤层气储层孔、裂隙特征1. 煤中孔隙的研究方法:(1) 形貌观测: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下(TEM和SEM)和原子力显微镜下。

2)压汞法研究孔隙结构:是测定部分中孔和大孔孔径分布的方法。

(3)低温氮吸附法:氮吸附法就是将定量的煤样置于液氮温度下的氮气流中,待煤样吸附的氮气达到平衡后,测定其吸附量,计算出煤样的比表面积。

2. 割理(内生裂隙)和外生裂隙的区别割理的力学性质以张性为主外生裂隙可以是张性、剪性及张剪性等。

外生裂隙不受煤岩类型的限制。

割理在纵向上或横向上都不穿过不同的煤岩类型或界线,一般发育在镜煤和亮煤条带中,遇暗煤条带或丝质终止。

割理面垂直或近似垂直于层理面。

外生裂隙面可以与层理面以任何角度相交。

割理面上无擦痕,一般比较平整。

裂隙面上有擦痕、阶步、反阶步。

割理中充填方解石、褐铁矿及粘土,极少有碎煤粒。

外生裂隙中除了方解石、褐铁矿、粘土外,还有碎煤粒。

割理外生裂隙3.割理的成因:割理一般呈相互垂直的两组出现,且与煤层层面垂直或高角度相交。

第一章 煤层气的形成

第一章 煤层气的形成

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沼泽是指有植物生长的常年积水的洼地。沼泽中植物死亡 后其遗体能够被沼泽水所覆盖,使其与空气隔绝而不被完全氧 化分解,并在逐渐堆积过程后经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变化后 可转变成泥炭的,称为泥炭沼泽。 沼泽的形成和发育是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 被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低洼的能够积水的地形和能够给植物提供养分的土壤; 2)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气候条件; 3)入水量(流入的地表水、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出水量 (流出的地表水、地下水与蒸发量)。
主讲人:林晓英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 18039127753 lxy2002199@
内容提纲

绪论 煤层气的生成 煤层气的储集 煤层气的赋存与产出 煤层气勘探开发选区与评价 煤层气勘探开发钻完井技术 煤层气勘探开发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煤层气勘探开发基本参数测试技术 煤层气勘探开发增产技术 煤层气地面排采与集输工艺
第四节 煤成烃机理
一、煤成烃的物质基础
2.0 H2 O I 1.5 II CO2 1.0 III
H/C(原子比)
CH 4 0.5 IV
0
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O/C (原子比)
23
图 1.1 干酪根类型及演化路径 Van Krevelen 图解[2]
第四节 煤成烃机理
从化学分类上讲,镜质组主要由III型干酪根组成,是生 气的主要物质,而壳质组主要由I型干酪根组成,是生油的主 要物质。
25
第四节 煤成烃机理
二、煤的化学结构与双组分模式
1. 煤的大分子结构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煤的大分子是由多个结构相似的 “基本结构单元” (elementary structural unit或basic structural unit) 通过桥键(bridge bond)连接而成。 这种基本结构单元类似于聚合物的聚合单体 (monomer) ,它可分为: 规则部分和不规则部分。

煤层气组成与性质解析PPT课件

煤层气组成与性质解析PPT课件

1、 煤级
中国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
含煤时代
褐煤
δ13C1平均值,‰
长焰煤
气煤
肥煤
新生界古近系
-63.1/1 -49.2/6 -43.3/2 -47.7/2
中生界侏罗-白垩系
-57.3/1 -59.1/4 -56.2/2
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 焦煤
瘦煤
-58.4/30 贫煤
56.2/27
无烟煤
-55.0/7 -55.3/2 -41.8/4 -36.7/7
0.069 12.07
第25页/共31页
临界温度
是指气相纯物质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高于这 一温度,气体即不能用简单升高压力的办法(不降 低温度)使之转化为液体;
临界压力
是指气、液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即在临界温 度时,气体凝析所需的压力。高于临界温度,无论 压力多大,气体不会液化;高于临界压力,不管温 度多少,液态和气态不能同时存在。
(3)瘦煤至无烟煤阶段
生气270~422m3/t,烃类气体占70%,其中CH4占绝对 优势(97~99%),几乎没有重烃。
第6页/共31页
不同煤类的产气量和吸附能力
煤类 褐煤 长焰煤 气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贫煤 无烟煤
产气量m3/t 38~68 138~168 182~212 199~230 240~270 257~287 295~330 346~422
4)煤成气具明显的姥鲛烷优势,姥鲛烷/植烷 (Pr/Ph )=0.68~11.6,其中绝大多数大于2.1, 而Ⅰ、Ⅱ型干酪根生成原油的Pr/Ph=1.43, 为姥植均势。
5)煤型(层)气的汞含量比油型气高,煤型气含汞8 万微克/m3,油型气7千微克/m3。
第15页/共31页

《煤层气的成因》课件

《煤层气的成因》课件
THANK YOU
热解气的特点
化学气成因理论
认为煤层气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通过化学反应直接由煤中的无机物合成形成。化学气成因理论认为,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煤中的无机矿物与水反应生成甲烷等气体。
化学气的生成过程
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煤中的无机矿物与水反应生成甲烷等气体。这个过程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化学气的特点
化学气具有高甲烷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的特点,通常在温度较高、压力较大的煤层中形成。
煤层气开发利用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全球煤层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国内煤层气产业发展面临着技术、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如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
为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拓展市场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工作。
总结词
煤层气主要由甲烷组成,甲烷含量一般在80%以上,同时还含有少量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详细描述
总结词
生物化学成因和热成因的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煤层气的形成是生物化学成因和热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化学成因主要是在成煤过程中,植物遗体在厌氧环境下分解产生甲烷等气体;热成因则是煤层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热解产生甲烷等气体。
随着煤变质程度的提高,煤层气中甲烷的含量增加,而氮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
气体组分变化
煤变质程度
04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根据煤层气的形成和赋存特征,目前主要采用地面钻井开采和井下瓦斯抽放两种技术。地面钻井开采技术是通过钻井向煤层中注入高压气体,使煤层气从煤岩中解析出来,并通过采气管线输送到地面。井下瓦斯抽放技术则是利用瓦斯抽放泵将煤层中的气体抽出,并输送到地面进行利用。

煤层气研究报告范文

煤层气研究报告范文

煤层气研究报告范文煤层气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其研究对于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将对煤层气的产生、开发技术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煤层气的产生煤层气是在地下煤层中形成并积聚的一种气体。

当煤层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时,由于煤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煤中的有机质会发生热解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其中包括甲烷、乙烷、氢气等成分。

这些气体富含可燃组分,具备可利用的能源价值。

二、煤层气的开发技术煤层气的开发主要包括煤层探测、钻井、取样、压裂、抽采和净化等步骤。

其中,煤层探测是找到富含煤层气的潜在煤层的关键环节。

钻井和取样的目的是获取煤层气的实际情况,包括气体组分、产能和渗透性等信息。

压裂是通过施加高压将压裂液注入煤层,压裂煤层以增加气体的渗透性,从而提高气体的产能。

抽采是将煤层中的气体抽出,通常通过抽采井和管道进行。

净化则是对抽采的气体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达到符合要求的纯净度。

三、煤层气的应用前景煤层气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煤层气是一种清洁能源,相对于传统的化石燃料,其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硫化物等有害物质较少,对环境污染较小。

其次,煤层气对于国内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层气的开发可以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并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再者,煤层气还可以用于替代天然气,广泛应用于城市天然气、工业燃料和发电等领域。

然而,煤层气的开发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煤层气的开采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环境保护和安全风险等。

因此,在煤层气的开发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技术创新、环境监管和安全管理等,以确保煤层气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综上所述,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煤层气的产生、开发技术和应用前景的研究,可以为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煤层气成因及定义

煤层气成因及定义

煤层气的定义及成因
1. 煤层气的定义
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CH4)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2.煤层气的成因
植物体埋藏后,经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泥炭(泥炭化作用阶段),泥炭又经历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的地质作用,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化(煤化作用阶段),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成煤物质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挥发份含量和含水量减少,发热量和固定碳含量增加,同时也生成了以甲烷为主的气体。

煤化作用要经历两个过程,即生物成因过程和热成因过程,生成的气体分别称为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未成熟期,而热成因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的成熟期和过成熟期。

生物成因气可形成于煤化作用早期阶段(原生生物气),也可由微生物次生作用形成于褐煤~焦煤阶段中的任何阶段(次生生物气);热成因气可以通过沉积有机质的热催化降解作用形成(热解气),也能够通过对已生成烃类或沉积有机质的热裂解而形成(裂解气)。

3.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的关系与差异
煤层气又称煤层甲烷(Coalbed Methane(CBM)),由于其独特的赋存状态(以吸附态为主)、非常规储层(典型的自生自储、多重孔渗的有机储层)和特有的产出机理(排水-降压-解吸-采气)等特征,因此煤层气被称之为非常规天然气。

与常规天然气相比主要异同如下:
次为CO2、N2等,热值为36.72KJ/m3(相当于1.22kg/m3标准煤),燃烧过程中基本无烟尘,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洁净、热值高、优质、安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新能源,也是造成煤矿井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天然气与煤层气开采作业指导书

天然气与煤层气开采作业指导书

天然气与煤层气开采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4)1.1 天然气与煤层气开采概述 (4)1.1.1 天然气与煤层气的成因及分布 (5)1.1.2 天然气与煤层气储量及开发潜力 (5)1.2 开采作业安全与环保要求 (5)1.2.1 安全要求 (5)1.2.2 环保要求 (5)第2章开采前期准备工作 (6)2.1 地质勘探与资源评估 (6)2.1.1 地质调查 (6)2.1.2 钻探工程 (6)2.1.3 资源评估 (6)2.2 开采方案设计 (6)2.2.1 开采方式选择 (6)2.2.2 开采工艺设计 (6)2.2.3 开采参数优化 (7)2.3 环境影响评价 (7)2.3.1 环境调查 (7)2.3.2 环境影响预测 (7)2.3.3 环境保护措施 (7)2.4 设备选型与采购 (7)2.4.1 设备选型 (7)2.4.2 设备采购 (7)第3章钻井作业 (7)3.1 钻井设备与工具 (7)3.1.1 钻机 (8)3.1.2 钻头 (8)3.1.3 钻具 (8)3.1.4 钻井附属设备 (8)3.2 钻井液配制与处理 (8)3.2.1 钻井液类型 (8)3.2.2 钻井液配制 (8)3.2.3 钻井液处理 (8)3.3 钻井工艺技术 (8)3.3.1 钻井设计 (8)3.3.2 钻井参数优化 (8)3.3.3 钻井工艺流程 (9)3.4 钻井施工组织与管理 (9)3.4.1 人员组织 (9)3.4.2 设备管理 (9)3.4.3 安全管理 (9)3.4.5 环境保护 (9)第4章固井与完井作业 (9)4.1 固井材料与设备 (9)4.1.1 固井材料 (9)4.1.2 固井设备 (9)4.2 固井工艺技术 (9)4.2.1 水泥浆配制 (10)4.2.2 注水泥浆 (10)4.2.3 套管固井 (10)4.2.4 钻杆固井 (10)4.3 完井工艺技术 (10)4.3.1 完井方式选择 (10)4.3.2 井筒处理 (10)4.3.3 钻具组合 (10)4.3.4 气层保护 (10)4.4 井身结构设计及优化 (10)4.4.1 设计原则 (10)4.4.2 设计内容 (10)4.4.3 优化方法 (11)4.4.4 井身结构评价 (11)第5章采气工艺 (11)5.1 气井排水采气 (11)5.1.1 概述 (11)5.1.2 工艺流程 (11)5.1.3 技术要点 (11)5.2 气藏动态监测与调控 (11)5.2.1 概述 (11)5.2.2 监测方法 (11)5.2.3 调控措施 (12)5.3 气井生产数据分析 (12)5.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5.3.2 数据分析方法 (12)5.3.3 应用实例 (12)5.4 提高采收率技术 (12)5.4.1 概述 (12)5.4.2 储层改造技术 (12)5.4.3 气藏管理技术 (13)5.4.4 新技术应用 (13)第6章煤层气开采特点及工艺 (13)6.1 煤层气地质特征 (13)6.1.1 煤层气成因 (13)6.1.2 煤层气分布规律 (13)6.1.3 煤层气储层特征 (13)6.2.1 钻井工艺 (13)6.2.2 钻井液选择 (13)6.2.3 完井工艺 (13)6.3 煤层气排采工艺 (14)6.3.1 排采方法 (14)6.3.2 排采设备 (14)6.3.3 排采工艺优化 (14)6.4 煤层气井生产优化 (14)6.4.1 产量预测与评价 (14)6.4.2 生产调控 (14)6.4.3 气井防腐与防堵 (14)6.4.4 气田开发管理 (14)第7章开采作业安全与环保措施 (14)7.1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4)7.1.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煤层气安全培训常识

煤层气安全培训常识
提高开采效率、降低成本
02 环保挑战
做好废气处理、土地复原
03 安全挑战
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安全意识
结语
煤层气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对于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煤层气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
●04
第四章 煤层气的安全管理
REPORTING
煤层气的安全管理
保障井下作业安全
煤层气开采安全管理经验分享
不同煤层气生产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 分享这些经验,整个行业可以不断学习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共 同维护生产环境的安全稳定。
REPORTING
●05
第5章 煤层气的应急处置与 救援
REPORTING
煤层气事故的应急处置
针对瓦斯爆炸、顶板垮塌等事故,需要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制定 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队伍,做好应急演练。在面对突发情况时, 保障人员安全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层气开采安全风险防范
瓦斯爆炸
加强通风管理 进行定期检查
配备必要的防爆设备
其他安全风险
定期检查设备 制定应急预案
加强安全意识培训
顶板垮塌
加强支护措施 定期检查支护情况 培训作业人员正确操作
煤层气开采安全技术
瓦斯抽放
有效控制瓦斯浓度
防治井下火灾
确保井下作业环境安全
防治顶板涌水
煤层气安全培训常识
制作人:XXX
时间:XX年X月
目录
第1章 煤层气的形成与分布 第2章 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 第3章 煤层气的利用与发展 第4章 煤层气的安全管理 第5章 煤层气的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01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摘要:煤层气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煤层气是成煤物质在煤化过程中生成并储集于煤层中的气体。

按其成因类型分为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有原生和次生两种类型,原生生物成因气一般在低级煤中生成,很难保存下来。

次生生物成因气常与后来的煤层含水系统的细菌活动有关。

热成因煤层气的生成始于高挥发份烟煤(Ro=0.5%~0.8%)。

与分散的Ⅰ/Ⅱ型或Ⅲ型干酪根生成的气体相比,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组成变化较大,反映了控制煤层气组成和成因的因素多而复杂,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煤岩组分、煤级、生气过程和埋藏深度及相应的温度压力条件。

此外,水动力等地质条件和次生作用等也影响着煤层气的组成。

煤层气,又称煤层甲烷(Coalbed Methane, 简称CBM) ,俗称煤层瓦斯,指自生自储于煤层中的气体,成分以甲烷为主,含少量其它气体成分。

在长期的地下采煤过程中,这种气体一直被视为有害气体。

70年代末,由于能源危机,美国政府采取税制优惠政策,鼓励煤层气的开发工作,从而推动了煤层气的研究和开发试验工作,并于80年代初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第一个进行大规模商业性生产的国家,证实了煤层气资源的巨大价值与潜力,从而引起煤层气研究的全球性热潮。

据估计,全世界煤层气的资源量可达(84.9~254.9)×1012m3。

根据美国的报告,煤层气的采收率为30%~60%,最高可达80%。

煤层气的发热量也很高,达8 000~9 000 kcal/m3,相当于常规天然气的90%以上。

煤层气属洁净能源,甲烷含量一般在80%~90%以上,燃烧时仅产生少量CO2。

因此,煤层气是一种潜力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而且,采煤前排出煤层中的气体,也有利于地下采煤的安全和大气环境的改善。

1 煤层气的成因类型与形成机理植物体埋藏后,经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泥炭(泥炭化作用阶段) ,泥炭又经历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的地质作用,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化(煤化作用阶段)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生物成因气 生物 成因 次生生物成因气
C1/C1-5>0.95
≤0.5
干气, 干气,炭同位素组 成偏轻; 成偏轻; 煤岩中有与微生物 活动有关的生物标 记化合物及降解特 征 湿气:甲烷 湿气:甲烷δ13C值 值 和δD1值具正相关 关系
生成早, 生成早,一般在 后期的煤层中很 难保存下来 煤层受后期抬升, 煤层受后期抬升, 埋深较浅 热降解气组分以 煤芯解吸气为代 表,同位素组成 则以排采气为代 表
10
描述煤结构中小分子部分的演化、 描述煤结构中小分子部分的演化、圈闭及后来的 破坏过程, 破坏过程,富C基质部分的结构变化过程 : 基质部分的结构变化过程
解聚作用 裂 排 驱 解 聚合作用 A:B → A+B Br → B1+B2 A:B+A2 → A1:A2+B B → Br+Be
A表示富C的芳香结构基质部分,B表示富H或O的小分子部分。 表示富C的芳香结构基质部分, 表示富H 的小分子部分。 解聚作用是指大分子基质裂解为两个小分子, 解聚作用是指大分子基质裂解为两个小分子,包括小分子官 能团的脱除及桥键断裂;裂解指“圈闭” 能团的脱除及桥键断裂;裂解指“圈闭”的小分子被裂解成 更小的分子; 更小的分子;而聚合作用则是指有机分子通过共价键结合为 大分子的反应。 大分子的反应。
13 13
Ro(%) /煤阶 组分比值
特征
备注
Rightmire (1984)
生物成因气 热成因气 由 CO2 还原生 成 甲基类 发酵生 成
煤化作用早期, 温度低于 50? 具有较高的 C1 /C2 +C 3 比 值 产生 于较 浅 的深 度和 低 的温度。 (氢同位素可能 与水有关)
生 物 成 因 Rice (1993) 气
第一章 煤层气的成因
1
第一节 煤成烃机理
一、煤成烃的物质基础
表 1.1
有机质 蛋白质 脂类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 木质素 石油 泥炭 煤
各种有机质的化学组成(wt%)[1]
C 51 69 44 53 79~89 50~65 65~91 O 22 18 49 27 — 28~25 2~28 H 7 10 6 5 9~15 6~7 4~6
从泥炭到 无烟煤
热成因气 原 生 生 物 成 因 气 次 生 生 物 成 因 气
R o>0.6
Scott, (1994)
由碳酸 盐还 原作用 生成 和醋酸 盐发 酵作用 生成
d C1:-39~-100‰ dD1:-145~-250‰ (碳酸盐还原作用 生成) dD1:-250~-400‰ (醋酸盐发酵作用 生成)
15
氧性细菌通过纤维素酶和催化作用可把纤维素水解为单糖类
(C6H12O 5) n+nH 2O 细菌水解 → n C6H 12O 6
当转变为还原环境时,单糖在还原菌参与下发酵可生成脂肪酸(丁酸和乙酸) 当转变为还原环境时,单糖在还原菌参与下发酵可生成脂肪酸(丁酸和乙酸)
C6H12O 6 厌氧甲烷菌发酵 → C4H8O 2+C2H4O 2+H 2O+CH4
11
Evolution of Methane
Heat and pressure work together to increase coal rank Methane and water are released in the process Both methane and water can be trapped for future recovery using CBM/CMM
2
2.0 H2 O I 1.5
II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H H/C(原子比)
1.0 III
CH 4 0.5 IV
0 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O/C(原子比)
图 1.1
干酪根类型及演化路径 Van Krevelen 图解[2]
3
二、煤的化学结构与双组分模式
1、煤的化学结构 、
1、原生生物成因气
1)形成阶段:早期生物成因气形成于泥炭—褐煤阶段(RO<0.5%),即泥炭化作用和 )形成阶段:早期生物成因气形成于泥炭 褐煤阶段 褐煤阶段( ),即泥炭化作用和 ), 成岩作用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 2)依其所利用的C源,生物气的形成途径可分为两种:⑴ CO2还原生成 4;⑵ 醋酸、 )依其所利用的 源 生物气的形成途径可分为两种: 还原生成CH 醋酸、 甲醇和甲胺等发酵转化成CH 甲醇和甲胺等发酵转化成 4。 3)形成过程: 生物气的形成过程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这个过程的实质是 )形成过程: 生物气的形成过程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复杂的不溶有机质在酶的作用下发酵变为可溶有机质,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复杂的不溶有机质在酶的作用下发酵变为可溶有机质,可溶有机 质在产酸菌和产氢菌的作用下,变为挥发性有机酸、H 质在产酸菌和产氢菌的作用下,变为挥发性有机酸、H2和CO2;H2和CO2在甲烷菌作 用下最后生成CH 用下最后生成 4。
甲烷菌通过辅酶M(HSCH2CH2SO3—,简写为HS-COM)活化CO2和H2(CO2亦可来自脱羟 简写为HS COM)活化CO HS甲烷菌通过辅酶M 作用),并使之形成甲基,最后还原为CH 作用),并使之形成甲基,最后还原为CH4。 ),并使之形成甲基
δ13C1<-55‰ δD1:-250~-150‰ ~
C1/C1-5>0.95 CO2含量极低
0.31.5+
热降 解气 有机 成因 原生热成 因 热裂 解气
δ13C1:-46.2~-35.1‰ ~ δD1:-247.3~-225.9‰ ~
C1/C1-n:0.84~0.94 ~ CDMI: 0~90.55 ~
>0.5
热降解气、 热降解气、热裂 气与次生生物成 因气的混合
无机 成因
无机气
14
一、生物成因气
生物成因煤层气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泥炭、煤等)部分转化为煤层气的过程。 生物成因煤层气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泥炭、煤等)部分转化为煤层气的过程。 按形成阶段可划分为原始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
组分描述: 组分描述: 主要由有机组分构成的沉积岩; 煤—主要由有机组分构成的沉积岩; 主要由有机组分构成的沉积岩 主要为粘土矿物、 B—主要为粘土矿物、石英、方解石、黄 主要为粘土矿物 石英、方解石、 铁矿及其它物质, 铁矿及其它物质,包括粘土矿物的结合 OH)及层间水; 水(-OH)及层间水;A-1—由桥键相连 由桥键相连 的单个或多个带有含H 的单个或多个带有含H或O官能团的芳香 环结构; 中到高分子的油和沥青, 环结构;A-2-a-—中到高分子的油和沥青, 中到高分子的油和沥青 包括芳香的、脂肪的和杂原子; 包括芳香的、脂肪的和杂原子;A-2-b— 主要为CH 等小分子, 主要为CH4、CO2、H2O及N2、C2H6等小分子, 其富集程度取决于煤级、 其富集程度取决于煤级、环境条件和煤 化作用历史。 化作用历史。
6
2、煤组成的双组分模式
煤是具有分子筛结构的微孔状固体, 煤是具有分子筛结构的微孔状固体,其内部微孔 隙中充满了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气、 隙中充满了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气、液态流动 相。
煤 A 有机组分 A-1 基质部分 A-2-a 强键结合 B 无机组分 A-2 小分子部分 A-2-b 松散结 合
9
煤化作用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
初始煤 煤1 产物煤 煤2 富 H、O 的副产品(排出) +CH4 +CO2 +H 2O +油 +其它产物 从泥炭经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其分子组成的变化如下 C16H18O5 → C57H 56O 10+CO 2+CH 4+H2O 泥炭 褐煤 C57H56O10 → C54H 42O10+CO2+CH 4+H2O 褐煤 烟煤 烟煤 无烟煤 C15H14O → C13H 4+CH 4+H2O
煤是由带有官能团( OH,=C=O, 煤是由带有官能团(如-OH,=C=O, COOH, OCH3)和侧链 和侧链( 大分子烃) -COOH,-OCH3)和侧链(胺、大分子烃)的缩 合芳香核为骨架的结构单元以网状桥键相连而组 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 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其结构参数 包括:缩合芳香环数、芳香度、官能团分布、 包括:缩合芳香环数、芳香度、官能团分布、碳 氢和杂原子分布及桥键等。
13
R o<0.3
0.3-1.5
热成因气 d C1 :-60±10‰ dD:-217±17‰ ? 13C(CO2 -CH4): 55±10‰ d13C1:-24.9~ -34.6‰ d13C1:-33.7~ -66.9‰
13
R o>0.5
次生生物气生成的条件: 煤层 埋藏 并 煤化 到褐 煤 或较高煤级; 区域隆起或 抬升 ;适 宜 的煤 层渗 透 性; 沿盆地边缘有流水回 灌到盆地煤层中; 可获得 细菌并朝煤层方向运输 热成 因气 的 生成 分成 早 期和主要期两个阶段 受微生物的 CO2 还原生 成 d13C 1 值与源岩 Ro 值呈正 相关关系 d13C 1 值不随源岩 Ro 值增 大而变重 澳大利亚 Sydney 和 Bowen 盆 地
Smith(1996)
次生生物成 因气 原生或原型 煤层气 变干或变轻 煤层气
CH4/C2H6=1000 CO2 含量<5%
戴金星 (1986)
相对富含重烃气 贫或 无重烃气, 且以乙烷为住
0.76-3.11
13
煤层气成因可分为两大类: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
示踪指标 成因类型 同位素组成 δ13C1(PDB), δDCHa(SMOW) δ13C1<-55‰ 组分比值 Ro (℅) 特征 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