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课件ppt
合集下载
《兵车行》课件ppt
民
世
间
上
疾
疮苦痍笔源自诗底中波
圣
澜
哲
第二节
1.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苦难根源
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 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比,指出了 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 主旨。
“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
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 始,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下文叙事的总 纲,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 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 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 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 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 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 情。
2.“点行频”给 “行人”造成了怎样的苦难? 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作者是用什 么修辞手法表现这种苦难的?
战士超期服役 战争祸及农事
边庭流血成海水
夸张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顶针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的
含义是什么?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 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个句子,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下句 是哀叹之辞,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
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 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穷兵黩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 音:qióng bīng dú wǔ ,释义:穷, 竭尽;黩,随便、任意。意为竭尽 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 借以形容极其好战。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 定语
世
间
上
疾
疮苦痍笔源自诗底中波
圣
澜
哲
第二节
1.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苦难根源
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 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比,指出了 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 主旨。
“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
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 始,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下文叙事的总 纲,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 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 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 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 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 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 情。
2.“点行频”给 “行人”造成了怎样的苦难? 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作者是用什 么修辞手法表现这种苦难的?
战士超期服役 战争祸及农事
边庭流血成海水
夸张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顶针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的
含义是什么?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 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个句子,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下句 是哀叹之辞,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
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 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穷兵黩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 音:qióng bīng dú wǔ ,释义:穷, 竭尽;黩,随便、任意。意为竭尽 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 借以形容极其好战。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 定语
《兵车行》ppt课件
再读诗歌,重点突破
名句赏析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连续的四个细节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 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 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 悲剧。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生死离别之情,实际上 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结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 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 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 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 真叫人不寒而栗!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 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人们的心理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 表达什么感情?
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 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 策的有力控诉。——悲痛欲绝、怨愤。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使人心酸。古代 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 一个刚到束发年龄(成年)还不怎么会束发 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 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 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 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 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无限制 地超期服役,统治者的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 地步。
课文总结 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 面描写引入行人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 展到全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 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 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层层深 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 的反战愿望。 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 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贯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愤
精美课件:《兵车行》ppt课件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展现出许多触目惊心的画 面,例如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血流 成海图,你还能找出其它的画面吗?
• 田亩荒芜图 • 健妇犁耕图 • 县官索租图 • 青海白骨图
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是什么?
• 明确:点行频 (频繁的点兵出征)
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 一件什么事?
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 策”。这首诗首尾均为场面描写,警策不 在此。处在诗篇中间的“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才是警策,前一句揭露 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一句揭 示了苦难的根源,这正好概括了本诗的主 题;而且这句诗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武皇, 给统治者以警戒,显示了诗人巨大的勇气, 所以说这一句是本诗警策。
出征场面 生离死别 人民怨愤 “行人”答问 频繁征兵 超期服 役
战争危害 民生凋敝 兵民愿望 战场惨象 ——前后照应 层层递进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 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 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 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悲凄)声。如此 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这样描绘古 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今——揭露 “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这首诗中的警策之言应是哪两句?理由 是什么?
课文总结 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 面描写引入行人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 展到全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 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 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层层深 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 的反战愿望。 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 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贯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愤
写作背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 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 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 不幸。
精美课件:《兵车行》ppt课件
人物塑造手法探讨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士兵战前和战后的生活 状态,突出战争对士兵的巨大影
响。
细节描写
通过对士兵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活 动的细致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 体和生动。
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如“车辚辚,马萧 萧”等描绘战争场面的词语,既营 造了战争的氛围,也象征着士兵们 内心的纷乱与不安。
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
文本解读
详细解读《兵车行》 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拓展延伸
介绍与《兵车行》 相关的其他文学作 品和文化现象。
课程导入
简要介绍《兵车行》 的背景和作者。
主题思想
深入探讨《兵车行》 的主题思想和现实 意义。
课程总结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 内容和学生的学习 成果。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全文概述及主题思想
全文概述
《兵车行》是唐朝杜甫创作的长篇叙 事诗,通过描写唐朝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巨大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 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如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生活困
顿等。
战争对人民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 极大的摧残,如恐惧、焦虑、绝
望等情绪在人民心中蔓延。
战争还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混乱, 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
展。
当代社会现实意义思考
《兵车行》所揭示的战争残酷性和对人 民的苦难,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挖掘《兵车行》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表达方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加贴近时代和人民。
杜甫《兵车行》ppt课件
鬼哭图
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 “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 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 哭,哀怨凄厉。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 第二段找出三个字和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造成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点行 频”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深情朗诵
领略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和抒发的感情
“怨愤”之情是怎样贯穿全诗的 呢?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看看诗 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 画面.
诗人一开篇首先为我们描述了 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在这 一个场面描写中,你认为哪些字需 要重读呢?也就是哪些字表现力最 强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诗人开篇就给我们生动地描述 了一幅惨别图,把感情寓于记叙之 中。那么,这种场面描写在诗歌的 结尾也有,请大家找找是哪几句。
此外,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 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 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战车、 嘶嘶战马碾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凝固 在历史的画廊上。然而,历史虽已成为 过去,悲剧却仍在重演,即使在现代社 会流血事件仍时有发生。无论是穿越几 千年中国历史的惊天血雨,还是笼罩在 现代社会的战争阴云,都无法遮挡和平 的阳光,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 就让伤痛成为过去,让战争成为记忆, 让诗人笔下的“人哭”“鬼哭”永远成 为历史吧!
文题背景
2.创作背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
越来1.越文频繁题。阐连年释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
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 了不幸。
据《《资兵治车通行鉴》》卷是二杜百甫一十诗六的载名:篇“天,宝为十历载四月, 剑兵代南八所万节,度推…使崇…鲜。军于大仲它败通揭讨,露南士了卒诏死蛮唐,者玄六大宗万败人于以,泸来仲南的通。仅时穷以仲兵身通免将。 杨黩国武忠掩、其连败年状,征仍战叙给其人战功民。造…成…制的大巨募大两灾京及难河,南 北九具兵,有莫以肯击深应南刻募诏的。。杨人思国闻想忠云内遣南容御多史瘴。分疠道,捕未人战,,连士枷卒送死诣者军什所八
《兵车行》课件ppt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 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个句子,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下句 是哀叹之辞,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
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 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 用?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 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不时 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 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 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 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 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 59岁。
3亲转2杜 抱 食、、1祖士历,44《友甫 负、陷、9““ 生困父未贼朋“ 未蜀岁读三安 活守杜第漂与”致能书史 充吏相后长审。为泊。君实游之 实”岱》居安言这官乱 ,:这尧现历西宗时时,一于《”佳《一舜,时期夫南期是 时(作新成时登上 却期(如(三 期安较安时期, 落7(都高何禄多5吏7朝 代期6代4再 得7,山。—》杜》61宰 表表—使 个2(—、《齐—相 作甫《诗—风 “7史潼鲁75—。《9思草关作春75俗 都青)57杜望9明吏5《淳市4堂夜—未)6甫岳4)》兵”卖)5了。喜—2》—。《车的药4。—仕石岁诗雨7行政,4途壕7考8作》》0治寄岁几吏进)、经》:辗 《《 策春《万进丽望“三间行茅人》别讽行,屋”刺》大为造荡:,,《化 胸庇秋国反对新钟 生破天风对“婚神 层山统安别下所秀 云河》治史寒破, ,《在阶之阴 决垂士歌,级乱阳 眦老城俱》穷”别割 入春兵前欢“》昏归草安黩的《颜晓鸟木武开无得。。。深家。边广别。政厦》 千
语句赏析
这两个句子,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下句 是哀叹之辞,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
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 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 用?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 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不时 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 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 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 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 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 59岁。
3亲转2杜 抱 食、、1祖士历,44《友甫 负、陷、9““ 生困父未贼朋“ 未蜀岁读三安 活守杜第漂与”致能书史 充吏相后长审。为泊。君实游之 实”岱》居安言这官乱 ,:这尧现历西宗时时,一于《”佳《一舜,时期夫南期是 时(作新成时登上 却期(如(三 期安较安时期, 落7(都高何禄多5吏7朝 代期6代4再 得7,山。—》杜》61宰 表表—使 个2(—、《齐—相 作甫《诗—风 “7史潼鲁75—。《9思草关作春75俗 都青)57杜望9明吏5《淳市4堂夜—未)6甫岳4)》兵”卖)5了。喜—2》—。《车的药4。—仕石岁诗雨7行政,4途壕7考8作》》0治寄岁几吏进)、经》:辗 《《 策春《万进丽望“三间行茅人》别讽行,屋”刺》大为造荡:,,《化 胸庇秋国反对新钟 生破天风对“婚神 层山统安别下所秀 云河》治史寒破, ,《在阶之阴 决垂士歌,级乱阳 眦老城俱》穷”别割 入春兵前欢“》昏归草安黩的《颜晓鸟木武开无得。。。深家。边广别。政厦》 千
语句赏析
《兵车行》精品课件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
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 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 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 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 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 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 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 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 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 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艺术特色
1、寓情于叙事之中。
诗的前六句记事,后面记言,有人物,有场面,有对话。是 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但诗中诗人那种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对开边政策的激切愤恨,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虑,汇成一股巨 大的感情力量,伴和着叙事之笔,时时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2、叙事次序上前后呼应。 3、语言通俗,准确而深刻。 4、诗人还采用了顶真、夸张等修辞手法。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 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 最后两句是本段的高潮点, 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腰。爷娘妻子儿女 奔跑来相送,尘埃 飞扬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 衣服顿脚哭,哭声
直上天空冲云霄。
第一段
1、诗中,“耶娘妻子”与征 夫分离的场面是怎样的?请 举例说明
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பைடு நூலகம்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3、悲惨生活
天怒人怨
“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 已”
诗的第二段写: 统治者穷兵黩武(点行频):
士兵超期服役,战死沙场;农村 田园荒芜,生产凋蔽。这一段呼应 了开头“牵衣……干云宵”一句,点 明战争使人们生离死别“边庭流血 成海水”,更道明了这一切的根源 在于“武皇开边意未已”。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兵车行》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思想感情: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是杜甫转 向现实主义的标志性篇目。诗人以 满腔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露 了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 的苦难,寄寓着对苦难的强烈同情, 充满非战色彩。
理一理层次 第一层: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二层:“道旁过者问行人”直至结 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 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
兵车行
杜甫Leabharlann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 杜工部。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 •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 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 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 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 59岁。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总结:这首诗开篇就描写了征人出征, 家人送别凄惨场面,渲染了一种凄 惨的氛围,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 谈谈战争给人们带 来了哪些苦难?
思考切入点:
1、征人自身的戍边征战生活。 2、征人离家后的家庭生活。 3、思想观念。
总结:战争带来了什么?
①士兵:戍死边疆或战死疆场 ②家庭:支离破碎 ③农村:民生凋敝/租税不休 ④思想:重女轻男
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最能直 接表现战争的残酷?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课堂实用课件)ppt[1]
兵 车行
杜甫
朗读
整体把握
• 思考: • 1.诗歌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写的? • 2.“行人”分别叙说了哪些事情? • 3.诗人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 者”的形象有和作用?
• 思考: • 1.诗歌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写的? • 明确:送别的场面和征夫的控诉 • 2.“行人”分别叙说了哪些事情? • 明确:“行人”叙说了“点行频”和 “伸恨”两件事。 • 3.诗人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者” 的形象有和作用? • 明确:增强真实性。当事者是“行 人”,即被征发的士卒,更具有说服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 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 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所以,连 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 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 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这年龄的跨度中可以看 出壮士们无期限地超期服役,控诉了统治者的 残忍和罪恶。
战 事 祸 农
士 兵 命 苦
百 姓 怨 愤
战 争 惨 烈
结构图解
送别场面 -----------悲壮痛苦 ①超期服役 现象 ②死者众多 ---------怨恨 ③农村凋敝 根源:“武皇”
田园荒芜 租税无出 心里畸形 战争惨状
原
因
批 判 最 高 统 治 者
沉郁顿挫:
1.关于沉郁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节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从哪 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这是一幅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震撼人心 的惨别图。
生动描写
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
出征 “辚辚”“萧萧”:听觉 可见出征 士兵之多 士兵 形象 “弓箭”“在腰”:视觉 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形象 士兵 “走相送” 可见出征时间之长 家属 “牵衣” 可见出征后果之险 泣 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 “顿足” 呼 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 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 争的怨愤。
《兵车行》课件ppt
第二节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1.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行人但云点行频
苦难根源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 比,指出了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2.关于顿挫
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
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 “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 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 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诗人郭沫若题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创 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在漂泊的十一年间,写诗一千多首,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 • • • • • • • •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1、战争祸及农事 2、统治者抓兵又逼租,穷兵黩武给人民带 来深重的灾难。
《语文兵车行》课件
反对战争
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表 达对战争的反对和控诉。
关注民生
强调战争对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表达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呼唤和平
呼吁和平,反对战争,表达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
诗歌的艺术手法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通过叙述战争场景和人物命运, 抒发情感和思考。
对比与反衬
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 好,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05
《兵车行》的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和策略
情境创设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兵 车行》相关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情感。
诵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兵车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 歌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 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04
《兵车行》的作者杜甫
杜甫的生平和经历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历经坎坷。他曾任官职,但因得罪 权贵而被迫辞官,此后长期过着颠沛 流离的生活。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因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 陵。
唐朝的战争情况
对外战争
内部动荡
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如征服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国家 ,扩大了疆域。
唐朝后期,内部出现了藩镇割据、农 民起义等动荡局面,对唐朝的统治造 成了威胁。
边疆防御
唐朝在边疆地区修筑长城、设立边防 重镇,加强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 。
02
《兵车行》的诗歌内容
诗歌的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表 达对战争的反对和控诉。
关注民生
强调战争对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表达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呼唤和平
呼吁和平,反对战争,表达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
诗歌的艺术手法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通过叙述战争场景和人物命运, 抒发情感和思考。
对比与反衬
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 好,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05
《兵车行》的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和策略
情境创设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兵 车行》相关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情感。
诵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兵车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 歌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 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04
《兵车行》的作者杜甫
杜甫的生平和经历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历经坎坷。他曾任官职,但因得罪 权贵而被迫辞官,此后长期过着颠沛 流离的生活。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因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 陵。
唐朝的战争情况
对外战争
内部动荡
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如征服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国家 ,扩大了疆域。
唐朝后期,内部出现了藩镇割据、农 民起义等动荡局面,对唐朝的统治造 成了威胁。
边疆防御
唐朝在边疆地区修筑长城、设立边防 重镇,加强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 。
02
《兵车行》的诗歌内容
诗歌的主题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 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 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 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 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 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 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 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 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 征兵。
• 杜甫一生“忧”,其现实主义诗风凸显一个 “悲”字,具爱国性和人民性,有责任感、忧 患感和苍凉感。
整体把握----写了什么?
•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 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 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 带来莫大的灾难。诗人的情绪是 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创
•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 “点行频”给 “行人”造成了怎样的苦难? • 战士超期服役、伤亡惨重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在漂泊的十一年间,写诗一千多首,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及诗歌特点
• 杜甫到长安后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 , 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希望落空了。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 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 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 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
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 始,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点 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下文叙事的总纲,是 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 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 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 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 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2.关于顿挫
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
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 “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 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 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诗人郭沫若题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 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 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所以,连 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 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 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这年龄的跨度中可以看 出壮士们无期限地超期服役,控诉了统治者的 残忍和罪恶。
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第二节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1.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行人但云点行频
苦难根源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 比,指出了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杜甫(712—770), 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诗圣”。以古体、律诗
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 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
集》。
沉郁顿挫:
1.关于沉郁
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所谓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是
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
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
哭牵 声衣 直顿 上足 干拦 云道 霄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 牵衣[不舍] 顿足、拦道 [焦急] 哭[悲痛、无奈]。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 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 有情境,有气氛,有声音,有动作。诗人笔下,灰尘弥 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 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整体把握----脉络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凄惨的诀别
2、征夫的控诉
3、战争的灾难
诗 “”行人但云点行频”、 眼 “武皇开边意未已”
第一节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节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从哪 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 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 1、战争祸及农事 • 2、统治者抓兵又逼租,穷兵黩武给人民带
这是一幅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震撼人心 的惨别图。
生动描写
出征 “车萧辚萧辚”,:马听萧觉萧形象 可见出征 士兵 “行弓人箭弓”箭“各在在腰腰”:视士觉兵之多
形象
士兵 耶“走娘相妻送子”走相送 家属 牵“衣牵顿衣足”拦道哭
泣
可见出征时间之长 可见出征后果之险
“顿足”
视听结合呼、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诗人用这些细节给
• 杜甫一生“忧”,其现实主义诗风凸显一个 “悲”字,具爱国性和人民性,有责任感、忧 患感和苍凉感。
整体把握----写了什么?
•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 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 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 带来莫大的灾难。诗人的情绪是 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创
•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 “点行频”给 “行人”造成了怎样的苦难? • 战士超期服役、伤亡惨重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在漂泊的十一年间,写诗一千多首,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及诗歌特点
• 杜甫到长安后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 , 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希望落空了。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 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 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 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
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 始,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点 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下文叙事的总纲,是 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 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 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 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 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2.关于顿挫
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
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 “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 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 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诗人郭沫若题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 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 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所以,连 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 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 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这年龄的跨度中可以看 出壮士们无期限地超期服役,控诉了统治者的 残忍和罪恶。
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第二节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1.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行人但云点行频
苦难根源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 比,指出了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杜甫(712—770), 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诗圣”。以古体、律诗
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 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
集》。
沉郁顿挫:
1.关于沉郁
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所谓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是
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
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
哭牵 声衣 直顿 上足 干拦 云道 霄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 牵衣[不舍] 顿足、拦道 [焦急] 哭[悲痛、无奈]。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 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 有情境,有气氛,有声音,有动作。诗人笔下,灰尘弥 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 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整体把握----脉络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凄惨的诀别
2、征夫的控诉
3、战争的灾难
诗 “”行人但云点行频”、 眼 “武皇开边意未已”
第一节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节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从哪 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 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 1、战争祸及农事 • 2、统治者抓兵又逼租,穷兵黩武给人民带
这是一幅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震撼人心 的惨别图。
生动描写
出征 “车萧辚萧辚”,:马听萧觉萧形象 可见出征 士兵 “行弓人箭弓”箭“各在在腰腰”:视士觉兵之多
形象
士兵 耶“走娘相妻送子”走相送 家属 牵“衣牵顿衣足”拦道哭
泣
可见出征时间之长 可见出征后果之险
“顿足”
视听结合呼、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诗人用这些细节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