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兵车行PPT课件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 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 人,连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 样20图20年景10的月2当日 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点此看杜甫草堂
2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 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749 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 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 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 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的 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751年 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 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 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 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 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
2020年10月2日
1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 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 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 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 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 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 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 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 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 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 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
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
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
状 ,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
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
以消灭战争的主张。
2020年10月2日
10
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 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 想感情。
三幅画面是: 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 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 ③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
甫 十分看重现 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
点此看杜甫草堂
2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 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749 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 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 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 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的 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751年 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 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 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 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 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
2020年10月2日
1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 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 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 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 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 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 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 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 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 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 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
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
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
状 ,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
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
以消灭战争的主张。
2020年10月2日
10
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 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 想感情。
三幅画面是: 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 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 ③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
甫 十分看重现 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
《 兵车行》课件(完整)
信知生男恶 确实 (副)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确实 低眉信首续续弹 随意 (副)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随意 言必信,行必果 讲信用(动)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真实的(形)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媒人 (名) 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诚实 (名)
4、“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草。”有什么含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 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 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 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 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 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 伤害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 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 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 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 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 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 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 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 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 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 征兵。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李 诗 内 容
写人民苦难,是 通过想象在遨游 太空时俯视所见, 写得概括。
杜 诗
写人民苦难,是通 过塑造典型人物 [“行人”]实现的, 十分具体。
风 格
与民共处, 风格飘逸
伤时忧国, 风格沉郁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 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人但云点行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或从十五北防河 而或长烟一空,上下天光 C.耶娘妻子走相送 两岸青山相对出 D.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敢教日月换青天
精美课件:《兵车行》ppt课件
人物塑造手法探讨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士兵战前和战后的生活 状态,突出战争对士兵的巨大影
响。
细节描写
通过对士兵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活 动的细致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 体和生动。
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如“车辚辚,马萧 萧”等描绘战争场面的词语,既营 造了战争的氛围,也象征着士兵们 内心的纷乱与不安。
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
文本解读
详细解读《兵车行》 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拓展延伸
介绍与《兵车行》 相关的其他文学作 品和文化现象。
课程导入
简要介绍《兵车行》 的背景和作者。
主题思想
深入探讨《兵车行》 的主题思想和现实 意义。
课程总结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 内容和学生的学习 成果。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全文概述及主题思想
全文概述
《兵车行》是唐朝杜甫创作的长篇叙 事诗,通过描写唐朝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巨大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 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如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生活困
顿等。
战争对人民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 极大的摧残,如恐惧、焦虑、绝
望等情绪在人民心中蔓延。
战争还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混乱, 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
展。
当代社会现实意义思考
《兵车行》所揭示的战争残酷性和对人 民的苦难,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挖掘《兵车行》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表达方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加贴近时代和人民。
杜甫《兵车行》ppt课件
鬼哭图
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 “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 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 哭,哀怨凄厉。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 第二段找出三个字和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造成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点行 频”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深情朗诵
领略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和抒发的感情
“怨愤”之情是怎样贯穿全诗的 呢?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看看诗 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 画面.
诗人一开篇首先为我们描述了 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在这 一个场面描写中,你认为哪些字需 要重读呢?也就是哪些字表现力最 强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诗人开篇就给我们生动地描述 了一幅惨别图,把感情寓于记叙之 中。那么,这种场面描写在诗歌的 结尾也有,请大家找找是哪几句。
此外,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 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 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战车、 嘶嘶战马碾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凝固 在历史的画廊上。然而,历史虽已成为 过去,悲剧却仍在重演,即使在现代社 会流血事件仍时有发生。无论是穿越几 千年中国历史的惊天血雨,还是笼罩在 现代社会的战争阴云,都无法遮挡和平 的阳光,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 就让伤痛成为过去,让战争成为记忆, 让诗人笔下的“人哭”“鬼哭”永远成 为历史吧!
文题背景
2.创作背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
越来1.越文频繁题。阐连年释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
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 了不幸。
据《《资兵治车通行鉴》》卷是二杜百甫一十诗六的载名:篇“天,宝为十历载四月, 剑兵代南八所万节,度推…使崇…鲜。军于大仲它败通揭讨,露南士了卒诏死蛮唐,者玄六大宗万败人于以,泸来仲南的通。仅时穷以仲兵身通免将。 杨黩国武忠掩、其连败年状,征仍战叙给其人战功民。造…成…制的大巨募大两灾京及难河,南 北九具兵,有莫以肯击深应南刻募诏的。。杨人思国闻想忠云内遣南容御多史瘴。分疠道,捕未人战,,连士枷卒送死诣者军什所八
《兵车行》精品课件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
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 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 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 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 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 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 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 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 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 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艺术特色
1、寓情于叙事之中。
诗的前六句记事,后面记言,有人物,有场面,有对话。是 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但诗中诗人那种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对开边政策的激切愤恨,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虑,汇成一股巨 大的感情力量,伴和着叙事之笔,时时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2、叙事次序上前后呼应。 3、语言通俗,准确而深刻。 4、诗人还采用了顶真、夸张等修辞手法。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 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 最后两句是本段的高潮点, 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腰。爷娘妻子儿女 奔跑来相送,尘埃 飞扬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 衣服顿脚哭,哭声
直上天空冲云霄。
第一段
1、诗中,“耶娘妻子”与征 夫分离的场面是怎样的?请 举例说明
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பைடு நூலகம்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3、悲惨生活
天怒人怨
“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 已”
诗的第二段写: 统治者穷兵黩武(点行频):
士兵超期服役,战死沙场;农村 田园荒芜,生产凋蔽。这一段呼应 了开头“牵衣……干云宵”一句,点 明战争使人们生离死别“边庭流血 成海水”,更道明了这一切的根源 在于“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ppt课件
第二、三节
⑴作者认为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 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⑴“武皇开边意未已” (即唐玄宗) 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 的悲愤之情。 ⑵戍边——无休止 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 青海——群鬼哭
结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 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 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 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 真叫人不寒而栗!
课文小结 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 面描写引入行人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 展到全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 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 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层层深 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 的反战愿望。 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 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贯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愤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 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三读诗歌,品味语言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连续的四个细节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 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 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 悲剧。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生死离别之情,实际上 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
“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
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兵车行》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思想感情: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是杜甫转 向现实主义的标志性篇目。诗人以 满腔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露 了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 的苦难,寄寓着对苦难的强烈同情, 充满非战色彩。
理一理层次 第一层: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二层:“道旁过者问行人”直至结 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 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
兵车行
杜甫Leabharlann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 杜工部。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 •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 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 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 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 59岁。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总结:这首诗开篇就描写了征人出征, 家人送别凄惨场面,渲染了一种凄 惨的氛围,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 谈谈战争给人们带 来了哪些苦难?
思考切入点:
1、征人自身的戍边征战生活。 2、征人离家后的家庭生活。 3、思想观念。
总结:战争带来了什么?
①士兵:戍死边疆或战死疆场 ②家庭:支离破碎 ③农村:民生凋敝/租税不休 ④思想:重女轻男
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最能直 接表现战争的残酷?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上课PPT课件
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
田。去时里正与裹头, 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
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 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
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 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
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 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
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
诗人用呼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
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
争的怨愤。
语句赏析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 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送行者怎样的情感?
连续的四个细节动作,把送行者那种 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 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 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 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 妻离子散的悲剧。
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
重点字词
1、耶娘妻子走相送: 耶——爷; 妻子:妻子儿女; 走:跑; 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 他们,即征夫;
2、哭声直上干云霄: 干:冲(动词)。 3、或从十五北防河: 有的。
整体把握: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凄惨的诀别
2、征夫的控诉
3、战争的灾难
诗 “行人但云点行频”、 眼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
未已”
课文串讲: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 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 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 元,叹息肠内热”的感情, 声音要沉重一些。最后两 句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 的怨愤之情初现。
《兵车行》(课堂实用课件)ppt[1]
兵 车行
杜甫
朗读
整体把握
• 思考: • 1.诗歌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写的? • 2.“行人”分别叙说了哪些事情? • 3.诗人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 者”的形象有和作用?
• 思考: • 1.诗歌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写的? • 明确:送别的场面和征夫的控诉 • 2.“行人”分别叙说了哪些事情? • 明确:“行人”叙说了“点行频”和 “伸恨”两件事。 • 3.诗人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者” 的形象有和作用? • 明确:增强真实性。当事者是“行 人”,即被征发的士卒,更具有说服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 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 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所以,连 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 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 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这年龄的跨度中可以看 出壮士们无期限地超期服役,控诉了统治者的 残忍和罪恶。
战 事 祸 农
士 兵 命 苦
百 姓 怨 愤
战 争 惨 烈
结构图解
送别场面 -----------悲壮痛苦 ①超期服役 现象 ②死者众多 ---------怨恨 ③农村凋敝 根源:“武皇”
田园荒芜 租税无出 心里畸形 战争惨状
原
因
批 判 最 高 统 治 者
沉郁顿挫:
1.关于沉郁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节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从哪 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这是一幅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震撼人心 的惨别图。
生动描写
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
出征 “辚辚”“萧萧”:听觉 可见出征 士兵之多 士兵 形象 “弓箭”“在腰”:视觉 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形象 士兵 “走相送” 可见出征时间之长 家属 “牵衣” 可见出征后果之险 泣 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 “顿足” 呼 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 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 争的怨愤。
《语文兵车行》课件
反对战争
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表 达对战争的反对和控诉。
关注民生
强调战争对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表达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呼唤和平
呼吁和平,反对战争,表达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
诗歌的艺术手法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通过叙述战争场景和人物命运, 抒发情感和思考。
对比与反衬
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 好,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05
《兵车行》的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和策略
情境创设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兵 车行》相关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情感。
诵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兵车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 歌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 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04
《兵车行》的作者杜甫
杜甫的生平和经历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历经坎坷。他曾任官职,但因得罪 权贵而被迫辞官,此后长期过着颠沛 流离的生活。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因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 陵。
唐朝的战争情况
对外战争
内部动荡
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如征服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国家 ,扩大了疆域。
唐朝后期,内部出现了藩镇割据、农 民起义等动荡局面,对唐朝的统治造 成了威胁。
边疆防御
唐朝在边疆地区修筑长城、设立边防 重镇,加强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 。
02
《兵车行》的诗歌内容
诗歌的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表 达对战争的反对和控诉。
关注民生
强调战争对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表达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呼唤和平
呼吁和平,反对战争,表达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
诗歌的艺术手法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通过叙述战争场景和人物命运, 抒发情感和思考。
对比与反衬
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 好,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05
《兵车行》的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和策略
情境创设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兵 车行》相关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情感。
诵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兵车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 歌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 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04
《兵车行》的作者杜甫
杜甫的生平和经历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历经坎坷。他曾任官职,但因得罪 权贵而被迫辞官,此后长期过着颠沛 流离的生活。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因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 陵。
唐朝的战争情况
对外战争
内部动荡
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如征服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国家 ,扩大了疆域。
唐朝后期,内部出现了藩镇割据、农 民起义等动荡局面,对唐朝的统治造 成了威胁。
边疆防御
唐朝在边疆地区修筑长城、设立边防 重镇,加强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 。
02
《兵车行》的诗歌内容
诗歌的主题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之惨况: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征夫诉苦—逼租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 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 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 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 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 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 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 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 极为细腻逼真。
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
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 的由来。
作者如何从听觉和视觉两 方面来作具体的描绘?
课文开头写了一个送别场面
视觉: “行人弓箭各在腰。”
“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 不见咸阳桥。”
听觉: “车粼粼,马萧萧。” “ 哭声直上干云霄。”
视觉听觉皆有: “ 牵衣顿足拦道哭,”
诗的第二段写: 统治者穷兵黩武(点行频):
士兵超期服役,战死沙场;农村 田园荒芜,生产凋蔽。这一段呼应 了开头“牵衣……干云宵”一句,点 明战争使人们生离死别“边庭流血 成海水”,更道明了这一切的根源 在于“武皇开边意未已”。
第三段
课文串讲: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 伸恨?且如今年冬,
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 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
犬与鸡。
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
分别。
第二段中哪句句子显示了人民 流离失所,经济破坏的原因?
武皇开边意未已。
征夫诉苦—抓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 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 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 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 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 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 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 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 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 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
针对唐玄宗时期的开 边侵略战争而写的。
各层意思
第一段: 送别出征战士
第二段第1层:战士超期服役 第2层:战争祸及农事 第3层:“行人”申诉委屈
第三段第1层:申诉奈何不得 第2层:生男不如生女 第3层:战争惨烈情景
课文串讲:
车辚辚,马萧萧,
车辆隆隆响,
行人弓箭各在腰。 战马萧萧鸣,出征
耶娘妻子走相送, 士兵弓箭各自佩在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 白骨无人收。新鬼烦
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 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 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
怨旧鬼哭,天阴雨湿 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声啾啾。”
第三段写: 战争使百姓无以为生“租税从何
出?” 战争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重男轻
女的思想:信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3、悲惨生活
天怒人怨
“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 已”
艺术特色
1、寓情于叙事之中。
诗的前六句记事,后面记言,有人物,有场面,有对话。是 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但诗中诗人那种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对开边政策的激切愤恨,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虑,汇成一股巨 大的感情力量,伴和着叙事之笔,时时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2、叙事次序上前后呼应。 3、语言通俗,准确而深刻。 4、诗人还采用了顶真、夸张等修辞手法。
渲 的染 气了 氛凄
惨
“顿足” 又如青呼海战场景象:
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天阴细雨,景象阴森
第二段
课文串讲: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 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
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 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
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 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
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杜甫是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关心社会时事,关 心国家大计
唐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 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年(749年)哥 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但久攻 不下,后虽侥幸取胜,而所部六万 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
题解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常 与“歌”结合一起,称作“歌行 体”。《兵车行》是一首乐府体诗, 但古代乐府中没有“兵车行”这样 的题目,诗人杜甫没有使用乐府古 题,而是根据诗歌内容自拟新题, 故这是诗人自创的一首乐府新题, 是缘事而发,即所谓“即事名篇”, 也是对乐府诗的一大改造。
杜甫(712-770),字子 美,巩县(今属河南)人。 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 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 工部,有《杜工部集》。
田。去时里正与裹头, 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
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 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
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 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
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 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
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
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 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
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是作者对战 争的残酷以及 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所发出的愤怒的 反语。
❖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最后,诗人
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 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 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 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 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 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 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 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 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 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 漓尽致。
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 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 以西的士兵。官府紧急地催逼
未休关西卒。县官急 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
索租,租税从何出? 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 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
女好。生女犹得嫁比 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
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
龙驹岛(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 军覆没。十年(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 又奉命进攻南诏(云南)结果大败,士卒死六万。由 于两次战事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如此摧肝 裂肺的征兵情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
就是诗人见到这样情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而写的。
思பைடு நூலகம்:兵车行是针对什么事情而写 的?
诗中一开始写人的哭声,结束时写 鬼魅的哭泣,前后对照,产生了什
么效果?
说明百姓生也受苦, 死亦含冤,大大地渲染 了悲惨的气氛,更能感 动人心。
主旨
它不仅是揭露了朝廷强行征兵给农业生产造成 的巨大破坏,还描写了地方官吏催逼租税,造 成民生凋敝,而且进一步把笔触伸向社会心理: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在更深 层次上揭露了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无情。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的
含义是什么?
说明时间长,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 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 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 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 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 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 怜!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 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 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 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二句表 达了什么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诗句中连续四个动作 (“牵”“顿”“拦”“哭”),把送行者那种眷 恋、悲怆、怨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致入 微。所写内容,从表面看,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 实质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 政策的情绪。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 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 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 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 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 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 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 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 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 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 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场面极为凄惨。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
干云霄。
“耶娘妻子”送别征人,为什么会“牵 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因为这是生离死别。征人一去,不 知能否有机会再见,一旦战死沙场, 便会白骨无人收
家乡“禾生陇亩无东西 ”,身为 征人家属,会被县官急索租税,却 无法缴纳,不知以后的日子该如何 过……越想越觉得心寒。
作者怎样表现下面的三种情况?
1、战乱时生离死别的场面 2、战争造成的灾难 3、人民反战的情绪
1、耶娘妻子走相送(也作“爷娘”),尘 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 上干云霄。
2、边庭流血成海水,;千村万落生荆杞; 被驱不异犬与鸡;古来白骨无人收
3、役夫敢申恨 ;未休关西卒 ;信知生男 恶,反是生女好 ;新鬼烦冤旧鬼哭
诗人把本可安排在事件展开过程中的送别场面置于篇首, 既符合一个旁观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又设下悬念;既使 悲剧气氛笼罩全篇,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2、生动描写
出征 “辚辚”“萧萧”:听觉 可见出征
士兵 形象
士兵之多
“弓箭”“在腰”:视觉
士兵 形“走象相送” 可见出征时间之长
家属
“牵衣” 泣
征夫诉苦—逼租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 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 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 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 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 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 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 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 极为细腻逼真。
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
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 的由来。
作者如何从听觉和视觉两 方面来作具体的描绘?
课文开头写了一个送别场面
视觉: “行人弓箭各在腰。”
“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 不见咸阳桥。”
听觉: “车粼粼,马萧萧。” “ 哭声直上干云霄。”
视觉听觉皆有: “ 牵衣顿足拦道哭,”
诗的第二段写: 统治者穷兵黩武(点行频):
士兵超期服役,战死沙场;农村 田园荒芜,生产凋蔽。这一段呼应 了开头“牵衣……干云宵”一句,点 明战争使人们生离死别“边庭流血 成海水”,更道明了这一切的根源 在于“武皇开边意未已”。
第三段
课文串讲: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 伸恨?且如今年冬,
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 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
犬与鸡。
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
分别。
第二段中哪句句子显示了人民 流离失所,经济破坏的原因?
武皇开边意未已。
征夫诉苦—抓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 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 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 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 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 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 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 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 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 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
针对唐玄宗时期的开 边侵略战争而写的。
各层意思
第一段: 送别出征战士
第二段第1层:战士超期服役 第2层:战争祸及农事 第3层:“行人”申诉委屈
第三段第1层:申诉奈何不得 第2层:生男不如生女 第3层:战争惨烈情景
课文串讲:
车辚辚,马萧萧,
车辆隆隆响,
行人弓箭各在腰。 战马萧萧鸣,出征
耶娘妻子走相送, 士兵弓箭各自佩在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 白骨无人收。新鬼烦
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 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 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
怨旧鬼哭,天阴雨湿 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声啾啾。”
第三段写: 战争使百姓无以为生“租税从何
出?” 战争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重男轻
女的思想:信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3、悲惨生活
天怒人怨
“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 已”
艺术特色
1、寓情于叙事之中。
诗的前六句记事,后面记言,有人物,有场面,有对话。是 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但诗中诗人那种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对开边政策的激切愤恨,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虑,汇成一股巨 大的感情力量,伴和着叙事之笔,时时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2、叙事次序上前后呼应。 3、语言通俗,准确而深刻。 4、诗人还采用了顶真、夸张等修辞手法。
渲 的染 气了 氛凄
惨
“顿足” 又如青呼海战场景象:
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天阴细雨,景象阴森
第二段
课文串讲: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 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
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 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
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 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
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杜甫是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关心社会时事,关 心国家大计
唐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 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年(749年)哥 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但久攻 不下,后虽侥幸取胜,而所部六万 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
题解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常 与“歌”结合一起,称作“歌行 体”。《兵车行》是一首乐府体诗, 但古代乐府中没有“兵车行”这样 的题目,诗人杜甫没有使用乐府古 题,而是根据诗歌内容自拟新题, 故这是诗人自创的一首乐府新题, 是缘事而发,即所谓“即事名篇”, 也是对乐府诗的一大改造。
杜甫(712-770),字子 美,巩县(今属河南)人。 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 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 工部,有《杜工部集》。
田。去时里正与裹头, 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
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 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
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 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
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 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
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
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 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
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是作者对战 争的残酷以及 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所发出的愤怒的 反语。
❖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最后,诗人
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 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 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 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 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 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 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 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 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 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 漓尽致。
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 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 以西的士兵。官府紧急地催逼
未休关西卒。县官急 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
索租,租税从何出? 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 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
女好。生女犹得嫁比 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
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
龙驹岛(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 军覆没。十年(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 又奉命进攻南诏(云南)结果大败,士卒死六万。由 于两次战事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如此摧肝 裂肺的征兵情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
就是诗人见到这样情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而写的。
思பைடு நூலகம்:兵车行是针对什么事情而写 的?
诗中一开始写人的哭声,结束时写 鬼魅的哭泣,前后对照,产生了什
么效果?
说明百姓生也受苦, 死亦含冤,大大地渲染 了悲惨的气氛,更能感 动人心。
主旨
它不仅是揭露了朝廷强行征兵给农业生产造成 的巨大破坏,还描写了地方官吏催逼租税,造 成民生凋敝,而且进一步把笔触伸向社会心理: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在更深 层次上揭露了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无情。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的
含义是什么?
说明时间长,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 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 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 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 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 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 怜!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 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 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 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二句表 达了什么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诗句中连续四个动作 (“牵”“顿”“拦”“哭”),把送行者那种眷 恋、悲怆、怨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致入 微。所写内容,从表面看,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 实质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 政策的情绪。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 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 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 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 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 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 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 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 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 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 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场面极为凄惨。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
干云霄。
“耶娘妻子”送别征人,为什么会“牵 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因为这是生离死别。征人一去,不 知能否有机会再见,一旦战死沙场, 便会白骨无人收
家乡“禾生陇亩无东西 ”,身为 征人家属,会被县官急索租税,却 无法缴纳,不知以后的日子该如何 过……越想越觉得心寒。
作者怎样表现下面的三种情况?
1、战乱时生离死别的场面 2、战争造成的灾难 3、人民反战的情绪
1、耶娘妻子走相送(也作“爷娘”),尘 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 上干云霄。
2、边庭流血成海水,;千村万落生荆杞; 被驱不异犬与鸡;古来白骨无人收
3、役夫敢申恨 ;未休关西卒 ;信知生男 恶,反是生女好 ;新鬼烦冤旧鬼哭
诗人把本可安排在事件展开过程中的送别场面置于篇首, 既符合一个旁观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又设下悬念;既使 悲剧气氛笼罩全篇,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2、生动描写
出征 “辚辚”“萧萧”:听觉 可见出征
士兵 形象
士兵之多
“弓箭”“在腰”:视觉
士兵 形“走象相送” 可见出征时间之长
家属
“牵衣” 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