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2002‐1‐1“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之导论1 从广义建筑学起步吴良镛 2013-09-171.1 个人的学术生涯——1940年代,在战火纷飞中求学,初入建筑之门,学术思想的启蒙——1948年,赴美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城乡建设,参与长安街规划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等重大项目——文革结束后,满怀激情,再次投身于建筑领域的工作中,希望冲破困惑的迷雾,找到建筑学的方向1.2 建筑学必然要向科学发展1981年,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院士大会,认识到:——双肩学术责任的加重——建筑学专业必然要向科学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1983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长春召开会议,我进行了题为《住房·环境·城乡规划》的学术报告,确定了后期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三十年后看来仍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向年有很前城乡环境保护科研与业务工作结构示意图1.3 从建筑到聚落——“聚居论”的突破中文“建筑”一词源自日语的翻译,在很长时期中,中国社会所认为的“建筑”等同于“房子”。
对建筑学要义的探索从未停顿。
1947年,梁思成先生从美国回来,在建筑系的开学典礼上对第二班学生的讲演,提出两点:——“住者有其房” ,有意识地把建筑的主要任务导向适宜居住者有其房有意识地把建筑的主要任务导向适宜居住的住宅——“体形环境论”(physical environment),是指以物质空间环境为主体,从家居至整个城市及若干城市间的联系,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舞台”,将建筑的概念从房子走向环境· 中国古代聚落的社区认识昔日黄帝经土设井,以塞争端……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
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之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聚相谋,九则有无相贷,十则疾病相救。
——《文献通考·职役考》· 中国古代聚落的等级体系即牧于邑,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对生态文明的作用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对生态文明的作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涵盖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对于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明确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还能学习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节能减排、绿色生态建筑等理念和技术,培养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
其次,本课程还将关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生态问题,教授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介绍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和技术。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将能够了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学会如何设计出更加环保、节能、可持续的建筑和城市。
最后,本课程还将介绍环境政策和法规,使学生了解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掌握环境监测和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提高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
总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还能够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 1 -。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引言:吴良镛先生所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又重新被强调地提出来了。
全书的内容博而约,不仅指明了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任何层次的人居环境建设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囿于知识有限,本文只择取几点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1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即:“从外围学科中有重点地抓住与人居环境科学有关的部分加以融会贯通(即要求理解深透一些)。
”我们所面临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常有人说,科学从一切方面研究事物。
然而问题是,球体有多少条半径,任何事物就有多少个面。
就是说,是无数的,根本不可能从一切方面研究。
应当搞清楚的是从哪些方面比较重要、需要,哪些方面比较不重要、不需要。
这也许可以很好的解释吴良镛先生“有重点地抓住”“有关部分”的涵义。
正像不可能从全方位同时靠近物体一样,也不可能一下子从所有方面研究人居环境,而必然要建立一定的次序性。
除了要“有重点地抓住”“有关部分”,还有就是要“融会贯通”。
吴良镛先生对“融会贯通”的解释很简单——理解深透一些。
而如何理解深透一些,确是值得思考的。
一是对“有关部分”的深入研究,了解部分;二是对“有关部分”之间关系的研究,把握整体。
“建筑的学问是广泛的……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贯通之处……了解一切学问的共同之处,便会更容易学到全体了。
”然而,要形成对人居环境的正确认识,除了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还需要了解甚至掌握大量“相关部分”的知识。
因为“最好和最有成效的规划师,是那些具有良好边缘学科知识的人。
他们不仅掌握规划的技巧,而且熟知规划问题,与围绕这些问题的社会主导力量之间的关系”。
否则,就只能“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了。
2 以问题为导向“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是针对具体的人居环境问题……提出质疑、思考……待研究成熟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篇一《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书,哇塞,真的让我感触颇多!说实在的,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呢,这会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著作?也许是我想多了,当我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它真的很有意思!书里讲的那些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
就好像突然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比如说,原来我们住的房子、小区,甚至整个城市的规划,都有这么多的讲究!这可不是随便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
我觉得吧,好的人居环境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怀抱,能让我们舒舒服服地待在里面。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住的地方嘛,能遮风挡雨不就行了?但真不是这么简单!一个舒适、健康、美观的居住环境,那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可大了去了!想象一下,你每天回到家,看到的是乱糟糟的小区,到处是垃圾,绿化也差得要命,你心里能舒服吗?我觉得肯定不能!相反,如果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那感觉能一样吗?读了这本书,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是不是有时候太注重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人的感受呢?也许是吧。
不过我又觉得,随着大家对这方面的重视,未来我们的居住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说,以后我们会不会住在像科幻电影里那样超级智能、超级环保的房子里呢?我觉得有可能哦!总之,这本《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真的让我收获满满,推荐大家也读一读,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呢!篇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哎呀妈呀,我刚读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们能想象吗?以前我从来没想过,我们住的地方还有这么多的门道!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居环境的新认知大门。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居住环境的规划和设计,真的让我恍然大悟。
我以前就觉得,房子嘛,能住人就行,管那么多干嘛?现在我才知道,大错特错!一个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让我们住得舒服,还能影响我们的心情和健康呢!比如说,小区里要有足够的绿地和休闲空间,这样我们才能在忙碌的一天后,有个放松身心的地方。
2024年《环境科学概论》学习心得(2篇)
2024年《环境科学概论》学习心得2024年的《环境科学概论》学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环境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球环境、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学到了地球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脆弱的系统。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而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环境科学概论》,我了解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且认识到了保护地球环境的紧迫性。
其次,我明白了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环境科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包括生态学、大气科学、水文学等。
这让我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分析来解决。
我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环境科学的学生,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理论,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
此外,通过学习《环境科学概论》,我也了解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引起了我的关注,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寻找到一种能够平衡人类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
在课程学习中,我还了解了一些环境治理和政策方面的内容。
我知道了各个国家和组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环境。
我通过研究了解到一些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例如中国的天然水资源保护和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等。
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启示,如何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理论知识,我还参与了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参观了环保展览和参与了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
通过亲身体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环境保护的现状和挑战。
我也明白了个人的力量可以是微小的,但只要每个人都能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就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第一篇:《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通过学习《环境科学导论》我明白了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
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
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愿意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生(Rescue)善待地球的生活,是人人可以接近的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信号,它刺激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的技术;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要求,它鼓励着政治家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承诺,它提醒当代人去保障后代人生存的权利。
善待地球,是一种时尚,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
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也就渗进了我们的文化与文明。
在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如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善待地球,也是一种回归,向崇尚亲情、崇尚自然的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荒掉我们的精神家园。
物质文明若不与环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短暂的满足和永久的厄运。
善待地球,又是一场变革,一场静悄悄的、牵涉到每个阶层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变革。
它需要智慧去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需要良知去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需要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更需要勇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习惯,它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因为它的成败所系,是人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毁灭。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
人居环境工程读后感
人居环境工程读后感
在阅读《人居环境工程》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我们在建设和改造人居环境中的责任和使命。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人居环境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作者展示了人类从早期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到逐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再到如今保护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
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
在人居环境工程的实践中,我领略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力量。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我们可以创造出既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居环境。
例如,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这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让我对人居环境工程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同时,书中也指出了当前人居环境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以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人居环境工程》这本书让我对人居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创造出更美好的人居环境,为人类的未来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希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学科,它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旨在提供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方法和策略。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旨在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在人居环境科学中,城市规划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城市规划师通过研究城市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设计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空间规划,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他们会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公共设施和绿地的分布,以便居民可以方便地出行、享受休闲娱乐活动。
建筑设计也是人居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
建筑师通过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布局,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和美观的居住环境。
他们会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材料的选择和能源利用效率,以确保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环境保护也是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人居环境科学家通过研究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管理,提出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方法。
他们还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概念,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也涉及社会学和人类行为学。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观察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他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和偏好。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人们创造一个符合他们需求和偏好的居住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总结起来,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旨在提供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方法和策略,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通过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符合他们需求和偏好的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自从来到清华高校建筑系开头,好像就不断的有老师和同学在耳边提到“人居环境”这个名词,但是本科阶段懵懂的我对“人居环境”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熟悉,知道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问题,记得曾经选过几门和人居环境有些瓜葛的课程,向系统的学习这么学科,但是听过课之后却令我更加的迷惑:到底什么是人居环境,怎么讨论人居环境,老师的课上讲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棰”几乎什么都有,几乎什么都要考虑。
在我的观念中,又好像觉得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看了《人居环境概论》这本书之后,我的思想最终清楚了。
原来自己的熟悉并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是围绕城乡进展诸多问题进行讨论的学科群,因此我们称之为‘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而不是人居环境学。
”“在讨论方法上进行融会贯穿的综合讨论,即先从中国建设的实际动身,以问题为中心,主动地从所涉及的主要相关学科中吸取才智,有意识的查找城乡人居环境的新范式〔paradigm〕,不断地推动学科的进展。
”这是吴良镛教授写在本书前面的一段话,读到了这段话,我立时觉得眼前清楚了起来,这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听说过的说法了,以前受到的理科的训练,都是要讲究简化、建立基本模型、对某些东西忽视不计……一句话,要把冗杂的世界别的简洁,但是这里给我们供应的则是一个更加实事求是的做法:冗杂的东西,就应当用冗杂的方法来解决。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很早以前老师说过的一句关于读书的很简洁的话:“书要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
”其实不光是读书,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由冗杂归于简洁,又要由简洁回到冗杂。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后半段,提到了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开放的巨系统的观念,这更加令我觉得兴奋,第一次看到自己始终以来近乎直觉得的观念,被权威人士述诸笔端,并且得到了其……。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课件
2.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释义”,阐述了人 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 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 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良镛院 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 综述。
1.作者与背景介绍
1993年,吴良镛院士特邀约周干峙、林志群同志一起分析了当前建筑 业的形势和问题,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1997年,吴良镛院士在《“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论文中表示人 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体系,目前并不急于编写大著。 2001年,吴良镛院士在多年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著述成了《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这也是目前为止少有的、对人居环境科学 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
国家与区域
城市 社区(村镇) 建筑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 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五大原则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1 2 3 4 5
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生态 经济 技术
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 社会 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文化艺术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 4章 人居环境规划 与设计论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探索
发展的眼光 全局的眼光 弹性理念
对传统规划的反思和规划方法的再思考 基本原理 具体做法
城市设计融入各阶段的规划中 人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与艺术结合,创造多样性的场所意境
公众参与理念
4.对本书的个人观点
观点1 人居环境科学刚刚在国内提出,本书旨在构建一个 人居环境科学的框架,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以及具体方法和内容的研究方向,所以本书名为“ 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仔细阅读了吴先生写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对我启发很多,一种理念要高于一种制度和一项伟大的工程,未来改变人居环境的将是人们的观念而并非一种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
吴良镛先生在书中极力倡导建筑师、规划师要用系统论方法来看待人居环境问题,书中理念和知识的扩展太过宏大,我的浅读只能得到一些启发。
我认为水利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一个环节,下面我根据所接触水利专业粗浅的谈一些读后的启发: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各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条件也随之增多,像多年前一个小山村可能自己自足不与外界来往,可现在的交通和网络把所有关联起来,当地的地理,资源,人文也都变成了一个与外界关联的综合的部分。
城市与乡村的关联也日益密切,从城市影响乡村,到现在的相互作用,毫无疑问,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问题,人居环境不仅狭义于城市,是一个包含所有人周围环境的综合整体,如果我们要全面剖析人居环境,我们也必须抓住与之有关的其它所有因素,而不仅仅是只是居住主体本身,因为主体只是千丝万缕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称这个网的有机总和为系统。
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培养系统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吴良镛先生在是书中提到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
这三个“五大”使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的框架结构,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把人居环境仅仅看成是社会的某一方面,或者笼统地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了相对片面,使得人居环境的改善难以实现。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几点思考——误吴良镛先生所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观 、好大喜功 ,形式 主义泛 滥成灾 ,在城 乡建设及城 提 。予 以 认 真 考 虑 。 ② 每一 个具 体地 段 的规 划设 计 ,要 在 同级 即相 镛先生所 著的 《 居环境科 学导 市规划领域表现尤 甚 。面对 这样一种状况 ,许多从事 人 论 》一书的 学习与分 析 ,针对 人 规划 与建筑设计 的工 作者感 到无 所适从 ,因为他们所 邻 的城镇 之间 、建筑群 之间或建筑 之间研究 相互 的关
— —
冀 海 鹏
J aie g i H p n
中图分类号
T 一2 U 03
文献际c 码 B 只
文章编号 1 0 — 3 × 2 0 ) 4 0 0 - 2 3 7 9 ( 0 2O — 04 0 0
摘 要 人 居环境科 学基于在 中国 复杂 环境 中 实践所 取得 的成 果 , 提出了一 种新的解 决中国人 居问
题的方法体 系。该 文通过对吴 良
新 居环境科 学理论体 系本身和 实施 面对 的不仅 仅 是城 市规 划与 建筑 设计 的具 体技 术 问 系 、 的规划设计要 重视 已存在 的条件 、择 其利而运 中存在的一 些具体 问题 提 出了自 题 。而且还要涉及 到有关可持续 发展 。经济 建设等等 用并 发展 之 ,见 其有悖 而避 之 。
an opi on on fam ew or ni r k of s ences of hum an et l ci s te— m en san s t d om e obl si pr em n pr actces. i
己的看法 。
关键词 筑学
人 居环境科学 基础研究
③ 每一 个具 体地 段 的规 划设 计 ,在 可能 的条 件 诸 多的社会 问题 。而这些 问题都 是狭义 的建 筑学所欠 狭义建 缺 的。 最近 , 良镛先生 所著的 《 吴 人居环境科学 导论 》 下要 为下 一个层次乃至 今后的发展 留有余地 ,在可能 书的出版 ,无疑 为我们从一个 全新的角度 ,站在更 的条 件下甚 至提 出对未 来的设 想或 建 议: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篇一《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书,这一路读下来,感觉还真挺奇妙的!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在犯嘀咕:这啥呀,能有意思吗?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入迷了。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我们居住环境的事儿,就好像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它说人居环境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房子和街道,而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大系统,包括自然、社会、人文好多好多方面。
也许你会觉得,这有啥稀奇的?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它的规划、建设,还有怎么能让人住得舒服、开心,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我就想起我家那老旧的小区,道路狭窄,停车位紧张,一到下班时间,那叫一个乱!这时候我就想,要是按照书里说的那些科学方法来改造一下,是不是就能大变样了?不过呢,我又觉得这事儿可能没那么简单。
毕竟改变一个地方的环境,要牵扯到好多人好多事儿,钱从哪儿来?大家的意见能统一吗?这都是问题啊!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身边的环境,也许我们的一点点努力,就能让它变得更好呢?你说是不是?篇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哇塞,读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一开始,我觉得这书估计会枯燥得要命,不就是讲居住环境嘛,能有啥新鲜的?可当我真正读进去,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生态平衡、人文关怀的内容,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就想啊,为啥我们住的地方有时候感觉乱糟糟的,可能就是没搞懂这些科学道理呗!比如说,我们小区旁边新建的那个公园,一开始大家都挺高兴,觉得有个休闲的好去处。
但后来发现,公园里的设施不太合理,垃圾桶也不够,搞得垃圾到处都是。
这不就是没规划好吗?我就在想,也许未来的城市应该像个超级智能的大机器,能自动调节各种环境因素,让人们住得舒舒服服的。
可转念一想,这可能吗?科技真能发展到那程度?我觉得有点悬。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感悟
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新感悟前言:在听了《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一系列讲座之后,再来重新研读吴先生著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书,我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如果说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对“人居环境”这门学科进行了粗浅的了解,那么这次阅读使我在思想上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另外,我还读了人类聚居学的创始人道迪亚斯在1972年雅典人居规划月上的一个演讲《How to build the cities we need》,想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思想和智慧。
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工作都需要有一个终极目标。
如吴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全书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人类的夙愿。
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作为所有学科的目标,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亦如此,“宜人”从广义而言包括外在居住环境的宜人和人内心的感受的和谐。
我们工科的学生长时间浸淫在技术研究中,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少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开阔的视野,久而久之就会迷惑自己的工程研究归根结底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工程研究对人类究竟有何意义。
我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可以作为大多数科学研究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你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否值得付出,对我们环境工程专业更是如此,环境科学的建立源自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和对人与自然更和谐相处的方式的探讨,我们为何不在最初就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只顾短期的目标,这样,学科的发展会缺失其前瞻性,而成了盲目与被动的工作。
人居环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道萨迪亚斯在工作中发现建筑学专业本身并不能担负起改变人类生活环境,以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任务。
他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都很失望,鉴于此他逐步产生要创造一门新的学科,一门以建设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学科的想法,后又经过多年的努力构建了人类聚居学的体系。
但是聚居由于与其它众多因素的复杂关系,并不具有“普适性”。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文化和特殊自然环境的国家,需要一门适合自己的人居学科。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第一篇:《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读书报告-----《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吴良镛教授以道氏学说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这门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人居环境科学。
吴教授在书中旁征博引,通过大量的资料及自己的考察设计结果,用方法论作为引导,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这门科学。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由来、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教授对道氏学说思想研究的综述。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门学科从城市规划到人类聚居学再到最终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
吴教授主要强调了需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借鉴‚人类聚居学‛的成就,发展新的学术,即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居环境的概念: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基础是大自然,它是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中介,也就是说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五大系统,即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就其级别而言包括五大层次,即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
随后,他又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五大原则,概括的来说即为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这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接着,吴教授向我们分析了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构成: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并且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融合。
这样我们对人居环境科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就需要有一个研究它的方法。
吴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他指出了‚以问题为导向,利用人类已经探索和积累的知识,解决问题,谋求生存与发展之路‛、‚就科研工作而言,问题所在往往也是能对科学加以突破的希望所在‛、‚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这些告诉了我们只有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会得出更多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细致阅读,梳理出全书的内容体系框架。
又结合个人体会与相关图书、评论文章,总结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最后,通过相关实践案例和比较人居环境科学与人类聚居学,评价和综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人类聚居学;方法论体系;实践运用
五年前,在设计课的老师推荐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阅读了吴先生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收获颇深。
五年后,再度拿起这本厚重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心中却百感交集。
五年的本科教育,经历过多次设计实践,当初那个“规划梦想美好世界”的幻想似乎早已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中规范、设计要求、数据、指标的条条框框。
然而无论如何,在这个市场主导一切,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仍旧需要那种沉着冷静的科学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实践方法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就是这样一本朴素的科学著作。
全书上半部分,吴先生耐心而睿智的解释了人居环境科学的体系、原则、主导学科、研究方法,又结合实践,批判了现代人居环境规划的种种不足,为我们展示出一套崭新而清晰的工作方法。
下半部分,通过整理和综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说,吴先生又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这一学说继承、评判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朴素性与科学性就在于,全书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叙述,又是对这一成果的再评估与再分析——简而言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本身就是一个作者吴良镛先生和广大读者探讨人居问题的广阔平台。
那么,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之上,吴先生想向我们传达的讯息又是什么呢?五年前,在我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错误的认为本书仅仅旨在介绍人居环境科学体系。
五年后再读,这一认识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我看来,《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全书传达的最重要的讯息便是一套包括整体性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自适应性”引导发展等在内的,极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其一是研究的整体性。
长久以来,人类的科学研究被细致的分门别类。
社会学家只关注社会问题,物理学家只关注物理问题,文学家只专注于文学研究等等,而忽视了科学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一最重要的事实。
吴先生在继承和发展道萨迪亚斯整体研究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建筑、地景、规划三门专业为主导的,多学科参与的研究平台——人居环境科学。
值得一提的是,吴先生强调,使用“科学”一词是因为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
但在我看来,使用“科学”亦远胜“学科”。
这是因为,“学科”往往被理解为专业性的、排他性较强的某个研究领域。
但解决人居问题从来了就不是一个单学科的单纯过程,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会基于自身学科的研究给出特定的解决方式抑或处理态度。
而只将建筑、地景和规划这三大主导学科提出的意见作为全部,显然是片面而不科学的。
因此,“人居环境科学”的名称反而能够体现一种集大家之所长的学术智慧,不妨将其一直沿用下去。
其二是以问题为导向。
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以问题为导向和什么是以目标为导向。
自古以来,科学研究一直是两种导向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瓦特发明蒸汽
机,就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研究:利用水蒸气的动能制造一种能够代替人力和畜力的机器。
另一方面,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的过程,则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提炼的沥青中,究竟是什么物质导致了放置在周边的照片的感光现象?在自然科学领域,具体使用那种研究方式都无可厚非;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则需要特别的谨慎小心。
举一个例子:我国的人民公社运动。
这一运动的初衷是好的,建立一系列人民公社,将中国自古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集体劳动。
同时,为体现公平和谐,在公社设立福利免费食堂。
但事实证明,在没有解决小农意识普遍支配日常生产生活的问题的前提下,这一生产关系的变革很难带来生产力的实质进步。
而现今的许多城市规划,同样单纯以目标为导向:空喊口号,制定一系列根本无法实现的战略、计划,导致规划的实施效果普遍较差,失去了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义。
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在社会政治这一复杂的巨系统中,以目标为导向,去制定一系列根本不合时宜的制度和政策,往往会适得其反。
同样的,在人居环境规划和建设这一开放复杂巨系统中,不能认为通过简单的目标拟定,依靠强有力的实施监督,就能成功塑造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因此,就不难理解吴先生在本书中一再强调的“以问题为导向”这一方法论断的真正含义。
面对人居环境规划和设计领域纷繁复杂的条件和要求,与其提出一个让自己都无法信服的抽象目标,倒不如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方式,展开深入研究。
从本书给出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方法论的实践运用:在上海总体规划的研究中,提出上海的某些问题必须在区域中解决,从而开始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战略研究;在滇西北地区的研究中,在充分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为解决贫困问题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以问题为导向,不仅是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领域的一大突破,也是解决日益复杂和严峻的城市问题的一种渐进式的、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方法。
其三,充分利用“自适应性”引导发展。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自组织基本含义是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为规划设计区域设定一定的控制机制,引导其自主的发展。
吴先生在书中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北京郊区的新农村房建设中,通过几项试点工程,让村民充分意识到优点与好处,从而自发的推进这一建设,省时省力而效果良好。
正如林树森在评价广州规划实施时所讲的那样,“与其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执行,倒不如放开手来,让人们自己去寻找一条法律和市场规则准绳内的解决方式”。
然而,本书最令我映像深刻的地方,不仅在于吴先生提出的方法论和工作体系,更在于他对现状中国人居规划问题雍容大雅却又不失针砭时弊的批判。
吴先生认为,过去的人居环境规划,是一种机械的、冰冷的规划,它专业色彩浓厚,仅仅以制定满足城市发展的各项指标为依据,而极大地忽视了作为城市主体的人的感受。
其直接后果是,尽管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的无序发展,但同传统自组织城镇相比,其生活氛围明显不足。
吴先生还一针见血的指出,现代技术,特别是小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直接破坏原有城市自组织形成的和谐稳定的结构;土地投机,导致了房价上涨;而城市的管理者对人居环境科学方面知识的严重匮乏,“外行”领导“内行”,导致了越管理越破坏城市秩序的乱象。
针对这些问题,吴先生提出了多层次的多种解决方式。
其中最引起我共鸣的是开展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方式。
即先塑造广义的体形环境而非单体建筑的广义
建筑意识;其后,依靠人居环境科学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统筹平台,来进行跨学科教育;然后,培养出一批城乡规划人才,通过实践的指导,找到各个地区适宜自己的发展模式。
最后,我想结合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说与人居环境科学的比较,结束全文。
道萨迪亚斯在人类聚居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诸多有关人类聚居的发展定理和假设,自成体系,而缺乏合理而充分的论证——对此,吴先生直言不讳的提出其对第三世界研究不足。
其次,道氏依据其人类聚居学说成果而提出的“安托邦”设想,对于未来做了过于细致的描述,特别是他提出实现家具自动化的自动组合柜,幻想意味过于浓厚,削弱了其理论的科学性。
而吴先生则从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大的指导原则和工作方法,并不急于确定一套具体的、理想的人居环境建设范式,显得更为实际和智慧。
总结来说,人居之理念,虽然源自道氏,但经吴先生提炼升华,转变为更为全面、科学、方法性和指导性更强的人居环境科学。
而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一个开放的学术体系,通过后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也一定能为人类的美好未来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吴良镛.探索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类聚居环境[J].科学世界,2001,Issue 10:1-1.
[4]吴良镛,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科学[J].人民长江,1997,Vol.28(2):1-5.
[5] Doxiadis,Constantinos.Ekistics and regional science[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63, Vol.10(1):9-46.
[6]周干峙.系统论思想和人居环境科学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问题的金钥匙[J].科学中国人,
2010,Issue 10:23-25.
[7]金吾伦.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及其方法论[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Vol.4(01):
221-227.
[8]张智,刘方,古励.城镇人居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
Vol.20(06):25-28.
[9]张乐天.告别理想: 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