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导论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2002‐1‐1“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之导论1 从广义建筑学起步吴良镛 2013-09-171.1 个人的学术生涯——1940年代,在战火纷飞中求学,初入建筑之门,学术思想的启蒙——1948年,赴美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城乡建设,参与长安街规划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等重大项目——文革结束后,满怀激情,再次投身于建筑领域的工作中,希望冲破困惑的迷雾,找到建筑学的方向1.2 建筑学必然要向科学发展1981年,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院士大会,认识到:——双肩学术责任的加重——建筑学专业必然要向科学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1983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长春召开会议,我进行了题为《住房·环境·城乡规划》的学术报告,确定了后期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三十年后看来仍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向年有很前城乡环境保护科研与业务工作结构示意图1.3 从建筑到聚落——“聚居论”的突破中文“建筑”一词源自日语的翻译,在很长时期中,中国社会所认为的“建筑”等同于“房子”。
对建筑学要义的探索从未停顿。
1947年,梁思成先生从美国回来,在建筑系的开学典礼上对第二班学生的讲演,提出两点:——“住者有其房” ,有意识地把建筑的主要任务导向适宜居住者有其房有意识地把建筑的主要任务导向适宜居住的住宅——“体形环境论”(physical environment),是指以物质空间环境为主体,从家居至整个城市及若干城市间的联系,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舞台”,将建筑的概念从房子走向环境· 中国古代聚落的社区认识昔日黄帝经土设井,以塞争端……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
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之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聚相谋,九则有无相贷,十则疾病相救。
——《文献通考·职役考》· 中国古代聚落的等级体系即牧于邑,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
美丽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美丽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华民族文明历经五千余年,从把文字发明出来,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积极面对外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居住环境,以保护与充分发掘自然资源的最佳状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人居环境风格。
“环境”事关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和谐,它涉及物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个人居住环境。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一个宜居的社会环境,成为中国人处理社会发展和全面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同时,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先,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社会生活质量,减少社会不安定等,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国民心理健康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
宜居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促进社会各界的文化素质提高,建立文明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此外,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能更有效率地把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也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问题,都占据了报纸的头条。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大约一半的地区受到严重环境污染,空气质量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影响着居民的健康和舒适度。
人们担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
因此,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都成为当代中国极为紧迫的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来规范社会环境建设,以便更加全面合理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首先,采取立法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律约束范围,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及时监测调查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标准,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督和执法,把环境污染问题铲除在萌芽状态,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保障。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城市规划部分【一】)
1、人类聚居的定义与组成
(6)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
➢经验 ➢经验实证 ➢抽象理论得出理论假设 ➢把理论假设进行实际验证 ➢反馈并进行理论修正
2、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1)人类聚居静态分析 ①聚居的数量和种类 1960年全球共有1409.22万个人类聚居,29.6亿人。 ➢乡村型聚居:92200个,占地35%,13.35亿人 基本特征: 基本类型: ➢城市型聚居:1400万个,占地65%,16.25亿人 基本特征: 基本类型: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聚居的定义与组成 (1)什么是人类聚居? ——————道萨迪亚斯
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是人类为了自身生活而是用或建造的任何类型的场所。 ➢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 ➢人类聚居实际上指我们的生活系统。 ➢人类聚居的广义定义,人类聚居是人类为自身所做出的地域安排,是 人类活动的结果, 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为人类聚居 而行动》
人居 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开课院系:城市建设学院 任课教师: 刘 杰
周莹 张世富
LOREM IPSUM DOLOR
1
人居环境
2
城乡规划
3
建筑学
城乡规划 Urban & Rural Planning
主讲教师: 张世富
雅各宾时期:重点是第三阶级和城市贫苦手工业和工业者 ①改善城市交通,增辟几条交通干到; ②开放城市基础基地,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 ③提出建筑应该追求简单,体现“建筑就像平民的道德一样单纯的”原则。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引言:吴良镛先生所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又重新被强调地提出来了。
全书的内容博而约,不仅指明了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任何层次的人居环境建设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囿于知识有限,本文只择取几点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1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即:“从外围学科中有重点地抓住与人居环境科学有关的部分加以融会贯通(即要求理解深透一些)。
”我们所面临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常有人说,科学从一切方面研究事物。
然而问题是,球体有多少条半径,任何事物就有多少个面。
就是说,是无数的,根本不可能从一切方面研究。
应当搞清楚的是从哪些方面比较重要、需要,哪些方面比较不重要、不需要。
这也许可以很好的解释吴良镛先生“有重点地抓住”“有关部分”的涵义。
正像不可能从全方位同时靠近物体一样,也不可能一下子从所有方面研究人居环境,而必然要建立一定的次序性。
除了要“有重点地抓住”“有关部分”,还有就是要“融会贯通”。
吴良镛先生对“融会贯通”的解释很简单——理解深透一些。
而如何理解深透一些,确是值得思考的。
一是对“有关部分”的深入研究,了解部分;二是对“有关部分”之间关系的研究,把握整体。
“建筑的学问是广泛的……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贯通之处……了解一切学问的共同之处,便会更容易学到全体了。
”然而,要形成对人居环境的正确认识,除了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还需要了解甚至掌握大量“相关部分”的知识。
因为“最好和最有成效的规划师,是那些具有良好边缘学科知识的人。
他们不仅掌握规划的技巧,而且熟知规划问题,与围绕这些问题的社会主导力量之间的关系”。
否则,就只能“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了。
2 以问题为导向“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是针对具体的人居环境问题……提出质疑、思考……待研究成熟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篇一《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书,哇塞,真的让我感触颇多!说实在的,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呢,这会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著作?也许是我想多了,当我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它真的很有意思!书里讲的那些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
就好像突然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比如说,原来我们住的房子、小区,甚至整个城市的规划,都有这么多的讲究!这可不是随便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
我觉得吧,好的人居环境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怀抱,能让我们舒舒服服地待在里面。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住的地方嘛,能遮风挡雨不就行了?但真不是这么简单!一个舒适、健康、美观的居住环境,那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可大了去了!想象一下,你每天回到家,看到的是乱糟糟的小区,到处是垃圾,绿化也差得要命,你心里能舒服吗?我觉得肯定不能!相反,如果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那感觉能一样吗?读了这本书,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是不是有时候太注重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人的感受呢?也许是吧。
不过我又觉得,随着大家对这方面的重视,未来我们的居住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说,以后我们会不会住在像科幻电影里那样超级智能、超级环保的房子里呢?我觉得有可能哦!总之,这本《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真的让我收获满满,推荐大家也读一读,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呢!篇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哎呀妈呀,我刚读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们能想象吗?以前我从来没想过,我们住的地方还有这么多的门道!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居环境的新认知大门。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居住环境的规划和设计,真的让我恍然大悟。
我以前就觉得,房子嘛,能住人就行,管那么多干嘛?现在我才知道,大错特错!一个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让我们住得舒服,还能影响我们的心情和健康呢!比如说,小区里要有足够的绿地和休闲空间,这样我们才能在忙碌的一天后,有个放松身心的地方。
《人居环境》课件2
聚居地区;工业区和港区主要是工作区;长途
客运站属于交通用地。第 (2)题,自然系统是在
自然环境中形成的,排除①;人类系统也有部
分自然形成的,排除②。
答案:(1)A
(2)D
影响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知识精析
地理区位值潜力。在满足 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典雅的 环境、安全舒适的居所和便利的交通,应是房 地产开发追求的永恒主题。
各类学校、近邻亲朋、文化氛围、个人发 展、物质需求
构成 要素 社会
评价内容 景观规划、文化娱乐设施、社区文化、社 区治安、公共管理、邻里和谐、就业状况、 社会福利 房型设计、隔音设施、建筑质量、通风状 况、阳光采光、管道设施、结构布局、楼 层高度、建筑密度、住宅间距、住宅特色、 防火材料 室温控制、电力供应、卫生设施、垃圾处 理、电信服务、医疗保健、商业网点、排 水系统、智能网络系统
思考 3.住宅区和人居环境有什么区别? 【提示】 住宅区和人居环境都是指地球表面的 某一空间地域,人居环境这一空间地域可以大到 整个城市和整个乡村,小至家庭或邻里之间。而 住宅区仅仅指城市中用于居民生活居住的功能区, 城市除了住宅区,还有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 和文化区等空间地域。 住宅区是从土地利用方式角度界定的空间地域, 而人居环境却是从人地关系角度,强调以人为中 心,确定其内涵。
建筑
支持 网络
学以致用 1. 日照市提报的“日照市海滨生态绿化建设项 目”在荣获 2006 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的基础上,2008年又被建设部推荐申报“2008 年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完成 (1)~(2)题。 (1)为申请“2008年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 范例奖”成功,日照市政府应从哪些方面建设 人居环境( )
人居环境导论ppt课件
”。因为吉林四面环山,所以形成了类似“盆地”的
地理样貌,以至于吉林市的实际可发展面积很低。而同样地处吉林的长春,则因为广阔
的平原地貌,一跃成为了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可见地理位置不光影响的是人的居住环境,还会影响到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发展。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2100s Future
我希望有朝一日我的家乡也能 成为大城市,我希望我家乡的 每一片土地都能得到合理的运 用,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吉林的 美丽。
THANKS
感谢收看
中国 · 吉林市松花江河灯文化节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节日,有很多主题,建筑的,节日的,美食的等等等。而且这个 河灯节一年会办很多次,一次持续很多天,基本上不论什么时候走在吉林江边的夜晚, 江面上都会浮起很多精美的河灯,多的时候十几个,江面几乎都塞满了。
家乡的现状
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PART 4
家乡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
未来城市建设方向也正是往科学性、可行性、人本性、可持续发展性、利于生态环境等方向发展。
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
The core of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No.1
With the person this
以人为本,让城市更人性化, 缔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 间形态。
家乡的现状
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吉林市的特色节日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细致阅读,梳理出全书的内容体系框架。
又结合个人体会与相关图书、评论文章,总结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最后,通过相关实践案例和比较人居环境科学与人类聚居学,评价和综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人类聚居学;方法论体系;实践运用五年前,在设计课的老师推荐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阅读了吴先生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收获颇深。
五年后,再度拿起这本厚重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心中却百感交集。
五年的本科教育,经历过多次设计实践,当初那个“规划梦想美好世界”的幻想似乎早已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中规范、设计要求、数据、指标的条条框框。
然而无论如何,在这个市场主导一切,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仍旧需要那种沉着冷静的科学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实践方法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就是这样一本朴素的科学著作。
全书上半部分,吴先生耐心而睿智的解释了人居环境科学的体系、原则、主导学科、研究方法,又结合实践,批判了现代人居环境规划的种种不足,为我们展示出一套崭新而清晰的工作方法。
下半部分,通过整理和综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说,吴先生又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这一学说继承、评判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朴素性与科学性就在于,全书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叙述,又是对这一成果的再评估与再分析——简而言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本身就是一个作者吴良镛先生和广大读者探讨人居问题的广阔平台。
那么,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之上,吴先生想向我们传达的讯息又是什么呢?五年前,在我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错误的认为本书仅仅旨在介绍人居环境科学体系。
五年后再读,这一认识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我看来,《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全书传达的最重要的讯息便是一套包括整体性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自适应性”引导发展等在内的,极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人居环境学导论
人居环境学导论人居环境学: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人居环境的构成: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自然系统:自然指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利用等。
自然系统侧重于与人类居住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行原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
(人的基本需求: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系统:主要指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社会分化、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
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社会系统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
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自来水、能源和污水处理;交通系统——公路、航空、铁路;以及通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
支撑系统是为人类活动提供支持的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的所有人工河自然的联系系统、技术支持保障系统,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的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道氏提出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即根据人类聚居的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讲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15个单元。
人居环境学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
(67)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是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里、社会、经济、交通等。
人居环境导论
清朝,统治者为防止满族汉化,加强了对东三省的保护,吉林市为吉林将军驻地。但是其实 吉林还是挺穷一地方,看过甄嬛传的人都知道甄嬛她爹被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就在吉林市。 吉林将军听起来很威风,其实以前叫宁古塔将军。
再后来清政府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然后东三省全面沦陷,被日本侵略。直至今天还残留着 文化被侵略的遗迹,老一辈的东北人都会说日本话写日语。
吉林市简介
吉林市是吉林的第一大城市,占地面积2.712万平方公里。甚至远超吉林省
会长春7万平方公里。
吉林乌拉 吉林省因吉林市而得名,吉林市满语名为“
”,意为“沿江的城池”,因
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城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连樯接舰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被
称为“江城”、“北国江城”。
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京剧第二故乡。境内居住汉、满、蒙、回、朝鲜等35个民
结论
因此城市的建设重点应该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 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 的聚居环境。
PART 2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吉林市:吉林省最大城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吉林市的人居环境
吉林市位于长白山区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自然环境优越,地貌类型复杂,有“远迎长 白,近绕松花”之势。
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以及江河的侵蚀、剥蚀和堆积形成的流水地貌,地势由东南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学科,它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旨在提供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方法和策略。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旨在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在人居环境科学中,城市规划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城市规划师通过研究城市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设计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空间规划,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他们会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公共设施和绿地的分布,以便居民可以方便地出行、享受休闲娱乐活动。
建筑设计也是人居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
建筑师通过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布局,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和美观的居住环境。
他们会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材料的选择和能源利用效率,以确保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环境保护也是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人居环境科学家通过研究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管理,提出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方法。
他们还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概念,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也涉及社会学和人类行为学。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观察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他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和偏好。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人们创造一个符合他们需求和偏好的居住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总结起来,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旨在提供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方法和策略,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通过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符合他们需求和偏好的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
• 《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内容和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图1-10)
•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图1-11)
(2)国际发展形势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会议) “人类住区”(Habitat)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人了住区社会、经济和环 境质量和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出八个目
• 《商君书· 徕民篇十五》: •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 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 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 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 (1)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遗产与理念
• 城市规划: 《考工记》:“体国经野”的营国制度,实际是以城镇为中心的包括周边阡陌的总体 规划制度。 《管子》:城市职能分工——“制图以为二十一乡,商工职乡六,士农之乡十五” 城市规模分级与组织——“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 直觉曰乡” 《周礼》《尚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 40 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秉承沙里宁指导 • 50 年代,参与国内城规实践与教学,发现问题“物质规划” • 60 年代,编写《城乡规划》 • 80 年代,发现问题,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 • 如今,中国城市与发展面临冲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探索 方法!
1.3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 道萨迪亚斯(1913年-1975年),希腊建筑师和城镇规划师,创立“人类集 聚学”。1954道萨迪亚斯在“人类集聚学”中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
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
社会、房屋、网络)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城市规划部分【三】)
➢3、1950~至今为城市化的全面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入空前发展、扩散和全面发展的时期。 1980年,发达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70.9%,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 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苏联城市人口的比例,十月革命前约为18%,1961年达到50%,1981年上升到65%。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 为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苏联城市人口的比例,十月革命前约为18%,1961年达到50%,1981年上升到65%。到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 50%,城市化进入快速稳定发展的阶段。
2、世界城镇化模式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 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从世界各国城市 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 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 失败教训。
➢政府主导的快速城市化——日本和韩国
首先,政府通过向工业部门提供优惠政策,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其次,政府通过对国土进行合理规划,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日本、韩国的快速城市化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政府过度干预的城市化造成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并引发交通拥堵、工业污染、地价飞涨、区域发展 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日本、韩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引导人口向都市圈、首都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
➢由集中到分散再到集约的城市化---美国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工业向大中城市集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缺、犯罪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富有家庭离开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到郊区居住, 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超过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也超过了非都市区的人口; ➢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蔓延带来的种种问题,美国学者开始倡导“紧凑型”城市和城市理性增长(或称精明增长)的概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城市规划部分【二】)
5、桂林规划与“山水城市”
➢5.1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 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但是,与其它未来城市理论相比, 山水城市更多的只是一种构想。 ➢吴良镛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 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鲍世行认为"山水城市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
➢鲍世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专家,《城市发展研究》常务副总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曾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工作。
5、桂林规划与“山水城市”
➢5.1山水城市 ➢胡俊认为,山水城市倡导在现代城市文明条件下人文形态与自然形态在景观 规划设计上的巧妙融合。山水城市的特色是使城市的自然风貌与城市的人文 景观融为一体,其规划立意源于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追求相契合的山环水绕 的形意境界,继承了中国城市发展数千年的特色和传统。
➢上海要利用优势在发展新技术中做出贡献
2、从小城镇的研究到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的发展研究
➢2.4对“区域整体化”的探索到长江三角洲的研究
➢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上的整体性 ➢区域空间上的整体性 ➢城乡发展的整体性 ➢发展阶段上整体性
2、从小城镇的研究到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的发展研究 ➢2.5规划研究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结合 从“竹筒式”到生态住宅
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
3、严峻生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以滇西北研究为例
滇西北,顾名思义,云南省之西北部分,与缅甸、西藏、四川相邻;世界自 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地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自北向南奔腾而 下,玉龙雪山、哈巴雪山到白马雪山、梅里雪山再到碧罗雪山:这是北半球 维度最低的几座终年积雪的雪山,草原、原始森林、河谷地底旁的农田相互 交映,分部了藏、傈僳、纳西、怒、独龙、普米、彝等各少数民族,几乎走 几公里可能就遇到不同的几个民族和谐共存;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几乎冠 绝全国,摄影家的天堂...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仔细阅读了吴先生写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对我启发很多,一种理念要高于一种制度和一项伟大的工程,未来改变人居环境的将是人们的观念而并非一种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
吴良镛先生在书中极力倡导建筑师、规划师要用系统论方法来看待人居环境问题,书中理念和知识的扩展太过宏大,我的浅读只能得到一些启发。
我认为水利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一个环节,下面我根据所接触水利专业粗浅的谈一些读后的启发: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各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条件也随之增多,像多年前一个小山村可能自己自足不与外界来往,可现在的交通和网络把所有关联起来,当地的地理,资源,人文也都变成了一个与外界关联的综合的部分。
城市与乡村的关联也日益密切,从城市影响乡村,到现在的相互作用,毫无疑问,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问题,人居环境不仅狭义于城市,是一个包含所有人周围环境的综合整体,如果我们要全面剖析人居环境,我们也必须抓住与之有关的其它所有因素,而不仅仅是只是居住主体本身,因为主体只是千丝万缕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称这个网的有机总和为系统。
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培养系统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吴良镛先生在是书中提到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
这三个“五大”使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的框架结构,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把人居环境仅仅看成是社会的某一方面,或者笼统地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了相对片面,使得人居环境的改善难以实现。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25503课程名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缘由与过程,阐述人居环境科学的涵义、基本框架及其研究方法论。
空间上由区域到城市到居所,时间上由古代而至现代,思想方法上从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到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科学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和择居风水文化,系统地学习人与环境的相生相融与制约关系,初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认识与知识基础。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is one of the major courses for students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asons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n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 we can expound the meaning, basic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it. Space from region to city to residence, tim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hinking method from the “Ekistics” of C.A.Doxiadis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the culture of Feng Shui, systematic learning the symbiosis and constraints relationship and initially establish a knowledge bas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导论
(一)广义建筑学摘要目录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方法论聚居论自古就有“遮风雨、御寒暑”的庇护所(shelter),人们在这种庇护所的基础上加以技术和艺术的创造,便发展了“建筑”(architecture)。
人类大多数场合下是聚而居之的。
建筑(architecture)与自然(nature)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有顶棚的房子外,还要有服务于人的室内环境,它是堂室构筑物以外的建筑,这个环境也应当看作是“建筑”的一部分。
人们聚居的地的成为聚落一、聚居人类的居处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人工构成部分(Architecture of man),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Architecture of nature),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我们谈到的建筑活动与建筑事业的发展,不能就建筑论建筑,必须从“人—建筑—环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现在有必要重新正视现实,从整体观点来看待建筑:单体房屋只是人类聚居的一个要素。
有房屋所组成的聚落,才是房屋营建艺术的前提。
理想住宅×10000 ≠理想的社区。
××幢高楼大厦+ ××座立交桥之类≠理想的现代城市。
建筑学领域需要加强对聚居规律的研究。
二、聚居—城市—城市化建筑的发展是与城市的发展并进的。
广义建筑观要求把建筑的发展与城市化的发展联系起来观察,可以为建筑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以及未来提供明晰的概念和肯定的方向。
一般认为城市化表现出三种特征:其一,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其二,社会产业结构比例的变化,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其三,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比例。
城市化的发展受到国家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
外部因素有:外国资本的投资,多国公司的活动,国际商品和货币的流动,国际人口的移动等。
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1800年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差异不大,分别为7.3%和4.3%.城市化进程标准的S型曲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三、居住与环境建设为了妥善地制定政策以应付这一系列课题,同时也为了发展建筑学科,我们必须从聚落的角度和环境的角度重新探讨建筑学。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篇一《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书,这一路读下来,感觉还真挺奇妙的!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在犯嘀咕:这啥呀,能有意思吗?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入迷了。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我们居住环境的事儿,就好像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它说人居环境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房子和街道,而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大系统,包括自然、社会、人文好多好多方面。
也许你会觉得,这有啥稀奇的?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它的规划、建设,还有怎么能让人住得舒服、开心,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我就想起我家那老旧的小区,道路狭窄,停车位紧张,一到下班时间,那叫一个乱!这时候我就想,要是按照书里说的那些科学方法来改造一下,是不是就能大变样了?不过呢,我又觉得这事儿可能没那么简单。
毕竟改变一个地方的环境,要牵扯到好多人好多事儿,钱从哪儿来?大家的意见能统一吗?这都是问题啊!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身边的环境,也许我们的一点点努力,就能让它变得更好呢?你说是不是?篇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哇塞,读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一开始,我觉得这书估计会枯燥得要命,不就是讲居住环境嘛,能有啥新鲜的?可当我真正读进去,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生态平衡、人文关怀的内容,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就想啊,为啥我们住的地方有时候感觉乱糟糟的,可能就是没搞懂这些科学道理呗!比如说,我们小区旁边新建的那个公园,一开始大家都挺高兴,觉得有个休闲的好去处。
但后来发现,公园里的设施不太合理,垃圾桶也不够,搞得垃圾到处都是。
这不就是没规划好吗?我就在想,也许未来的城市应该像个超级智能的大机器,能自动调节各种环境因素,让人们住得舒舒服服的。
可转念一想,这可能吗?科技真能发展到那程度?我觉得有点悬。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感悟
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新感悟前言:在听了《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一系列讲座之后,再来重新研读吴先生著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书,我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如果说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对“人居环境”这门学科进行了粗浅的了解,那么这次阅读使我在思想上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另外,我还读了人类聚居学的创始人道迪亚斯在1972年雅典人居规划月上的一个演讲《How to build the cities we need》,想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思想和智慧。
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工作都需要有一个终极目标。
如吴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全书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人类的夙愿。
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作为所有学科的目标,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亦如此,“宜人”从广义而言包括外在居住环境的宜人和人内心的感受的和谐。
我们工科的学生长时间浸淫在技术研究中,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少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开阔的视野,久而久之就会迷惑自己的工程研究归根结底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工程研究对人类究竟有何意义。
我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可以作为大多数科学研究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你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否值得付出,对我们环境工程专业更是如此,环境科学的建立源自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和对人与自然更和谐相处的方式的探讨,我们为何不在最初就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只顾短期的目标,这样,学科的发展会缺失其前瞻性,而成了盲目与被动的工作。
人居环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道萨迪亚斯在工作中发现建筑学专业本身并不能担负起改变人类生活环境,以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任务。
他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都很失望,鉴于此他逐步产生要创造一门新的学科,一门以建设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学科的想法,后又经过多年的努力构建了人类聚居学的体系。
但是聚居由于与其它众多因素的复杂关系,并不具有“普适性”。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文化和特殊自然环境的国家,需要一门适合自己的人居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美好乡村建设思考
摘要:近年来,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明显倾向于城市,而忽视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随着安徽省“美好乡村”的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也在逐步开展。
本文分析了人居环境科学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关系及美好乡村建设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建设提供参考,有所侧重的解决问题。
关键词:人居环境,美好乡村,建设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借鉴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初步形成,为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
人类聚集居住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生产效率,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充分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能只是一味的关注城市的发展而忽视乡村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美丽中国”,安徽省紧紧围绕这一新理念,致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提高乡村的人居环境质量。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大问题。
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重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中国著名建筑教育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针对人类聚居存在的问题,在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并由其发展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2]。
吴良镛教授认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遵循生态、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艺术这五大原则。
吴良镛院士将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划分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网络等五大系统,从范围上界定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和文化艺术等五大层次,形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图1)。
可以说,“人居环境科学”在总结过去城市问题的基础上,把建筑学、城市规划与景观学的思想系统化,因为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三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图1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
2 美好乡村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而“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美好乡村的建设。
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人民的共同福祉[3]。
美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又美又好的乡村。
“美”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乡村的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特色美;而“好”则是内在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措施,来最终实现乡村的宜居、宜业、富裕、文明与和谐[4]。
3 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人居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农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物质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空间场所,包括农村环境、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社区交往等。
它是以农村为特定区域,以农村居住人群为主体,以农业为对象的半人工化的人类栖息活动的地理空间;是城市向自然过渡的半人工化生态环境。
美好乡村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
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原始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形成生态宜居农村新亮点;美好乡村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改善落后的生活环境,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美好乡村建设有助于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各地民俗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
总之美好乡村建设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背景。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好坏。
4 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在美好乡村建设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学校的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院都在做相关的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提升农村的人居环境。
但是在实施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农村生活背景较少,使得部分规划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或者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不到多少实质性作用。
资金来源资金投入太有限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主要是面对城市建设,农村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基层
政策微薄的资金投入和农民自己集资。
由于基层政府筹集的资金有限,农民收入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不足
由于农村财政投入有限,基层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基本都放在发展经济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很少。
有些农村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比如为了吸引一些小企业、加工厂的加入,当地政府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噪音、病菌、烟尘、垃圾等的要求很低,这些小成本企业基本上没有防护和治理措施,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太落后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村仍然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
农民参与建设热情不高
现如今农村中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常年在外使他们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缺乏认识与了解,而农村中剩下的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对美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农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美好乡村建设缺乏人员支持而举步维艰。
结语
我自己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对这些切实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家里的一些亲戚朋友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参与度不高,觉得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不足,更多的在关注如何增加经济收入。
这些问题不仅是未来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我们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难点。
因此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乡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1.
[2] 姜长征,赵茸,范榕.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景观学专业建设思考[J].高等建筑教
育,2009,18(3):26-29.
[3] 彭建涛.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56):4-6.
[4]贾丽,韩志才,叶佳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研究——基于美好乡村建设背景[J].当代经
济,2015(36):25-27.
[5]李伯华,刘沛林.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6):52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