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说课稿完整版

合集下载

《春望》说课稿精品3篇

《春望》说课稿精品3篇

《春望》说课稿1教材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习《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引言概述:《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局势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春望》进行分析,包括诗歌背景、描写春天景色、描写人民生活、表达忧国忧民情感以及艺术特点。

一、诗歌背景:1.1 时代背景:《春望》创作于唐代晚期,当时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困苦。

1.2 诗人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对国家的动荡局势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1.3 创作目的:杜甫通过《春望》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呼吁社会改革和国家安定。

二、描写春天景色:2.1 自然景色:诗中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山河和草木的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2.2 花草树木:诗中提到了桃花、杨柳等春天常见的花草树木,通过描绘这些景物的生长繁茂,表达了春天的繁荣和希望。

2.3 人文景观:诗中还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活动,如“行人欲断魂,倚杖无处寻”,通过描写行人的凄凉和无助,进一步突出了国家动荡的局势。

三、描写人民生活:3.1 农民生活:诗中提到了农民的生活困苦,“战士军旗昼,胡沙暮天红”,揭示了农民在战乱中的苦难和困境。

3.2 士人遭遇:诗中还描绘了士人的遭遇,“闻道龙标过五溪,我亦潜心学剑眉”,表达了士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和努力。

3.3 平民百姓:诗中通过描写平民百姓的生活,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四、表达忧国忧民情感:4.1 忧国忧民:诗中通过描绘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怀,“明朝散发弄扁舟,踏遍青山人未老”。

4.2 对现状不满: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征人怨遥夜,不应双泪珠”,表达了对战乱和动荡局势的愤怒和不满。

4.3 呼吁改革:诗中通过表达自己的忧虑和不满,呼吁社会改革和国家安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春望说课稿篇一《春望》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

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11 说教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忧国忧民之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111 诗歌主题通过描绘国都沦陷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亲人离散的痛苦思念。

112 诗歌结构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开篇描绘春望之景,为下文抒情铺垫;中间两联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诗人的内心痛苦;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2 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但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

121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具备初步的诗歌解读能力。

122 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方面还需要引导。

13 说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背诵全诗。

13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4 说教学重难点14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14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手法。

15 说教法15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15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15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16 说学法16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

16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共同探究诗歌的深意。

17 说教学过程1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72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17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典故。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春望》篇1一、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

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

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

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春望》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

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

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

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

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

说课稿春望人教版

说课稿春望人教版

说课稿春望人教版春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春望》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使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感受诗人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3. 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期。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全诗共八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1. 诗歌内容分析- 前四句通过对国破山河、城春草木的描写,展现了战后荒凉的景象。

- 后四句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

- 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 诗歌形式分析- 诗歌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韵律和谐,节奏鲜明。

- 使用了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片,激发学生对诗歌背后历史事件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春天的感知和印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诗歌学习-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小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拓展延伸- 通过比较不同诗人的春天描写,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和个人风格。

-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春天诗歌,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结果评价- 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式和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

- 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如:-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教案八年级语文春望说课稿

教案八年级语文春望说课稿

教案:八年级语文春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程讲授的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春望》一课,该课程主要内容是讲述唐代诗人王维的《春望》这首诗,重点分析其意境、诗歌特色、写作手法等。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了大量的古代诗词,但由于其困难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十分有限,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春望》这首诗,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水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维的生平背景,理解其诗歌特色;2.通过优美的诗歌语言体验春天的神奇魅力;3.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

2.能力目标1.能够感受、理解和欣赏具有典型特征的诗歌作品;2.能够掌握基本的诗歌分析方法,理解并解读古代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欣赏更多的古代诗词。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感知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课前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春天的感觉和意象,激发学生对于春天的美好向往,并引出本课主题。

2.讲授课文首先,教师将王维的《春望》这首诗朗诵一遍,并解释其基本涵义和诗歌特色。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于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如运用名物、旅游环境、情感表述等手法。

最后,教师通过对于诗歌意境及其作者的生平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增加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吸收和理解。

3.课堂互动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诗歌内涵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自由表达观点和表达情感。

4.课后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外作业,如朗诵《春望》等,从而达到复习与巩固的效果。

2.教学方法1.讲授法:以教师为主导,在指定的时间和场所传授知识和技能,达到预定目标,学生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2.互动式课堂:根据课程要求和课程内容,设计互动性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3.综合性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口头表述和书面作品等。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春望》。

咱们先来聊聊这首诗的背景。

杜甫啊,那可是唐朝的大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动荡不安,老百姓日子苦得没法说。

《春望》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中写出来的。

这首诗一开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您想想,国家都破败了,山河还在,可城里春天到了,却只有深深的草木,荒凉得很呐!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老村子,本来挺热闹的,后来因为一些变故人都走了,房子破破烂烂,杂草丛生,那场景就跟诗里写的似的,让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杜甫看到花儿都落泪,听到鸟儿叫都心惊,为啥呀?心里难受啊,因为战乱,因为分离。

就像咱们有时候心情糟糕,看啥都不顺眼一样。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着烧了好几个月,能收到一封家书,那简直比万两黄金都珍贵。

我想起以前手机没信号的时候,跟家里人联系不上,心里那个着急啊,真能体会到这种盼着消息的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发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簪子都插不住。

咱有时候压力大,是不是也会抓头发,愁得不行?接下来咱们说说教学目标。

第一,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这是基础。

第二,得让他们体会到杜甫在诗里表达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以后读别的诗也能品出个一二三来。

教学重难点呢,重点就是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

难点在于怎么让学生真正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个时代的痛苦。

在教学方法上,我打算多种方法并用。

先让学生自己朗读,初步感受。

然后我来讲解,帮他们理清思路。

再组织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说不定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教学过程大概是这样。

先导入,给学生展示一些安史之乱的图片或者小视频,让他们有个直观的感受。

然后让学生朗读,我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字音。

接下来我详细讲解,一句一句带着他们理解。

再分组讨论,比如说让他们讨论一下“花溅泪”“鸟惊心”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总结,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初中语文《春望》说课稿

初中语文《春望》说课稿

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应聘中学语文的1号考生。

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今日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春望》,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老师不绝提高业务素养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

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春望》是部编版中学语文八班级上册第六单元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诗歌。

同本课所收录的陶渊明《饮酒》的闲适、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气风发不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据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埋怨忿恨;战事连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本身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学习本诗能够让学生对我国诗歌名篇多一份积累,并能渐渐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受到诗人的精神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本领、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流畅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2.加强诵读引导,整体把握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通过联想,结合诗人写作背景,调动情感体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诗情,提高学生对诗文的解读本领。

3.把握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本领。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理,以及诗人作诗的心境。

部编版八年级上春望(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中的《春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安史之乱时,作者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

面对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诗人却忧国忧民,思念亲人。

就本课而言,《春望》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内容风格的转折点,和《望岳》《石壕吏》一起勾勒了杜甫诗歌风格的发展变化轨迹。

二、学情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但这首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可以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尝试再现诗歌情景,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目标2022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中学生要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介绍背景,能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探究“望”字,理解并能正确赏析诗歌内容,熟能成诵。

3.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在文化的传承中实现德育渗透。

四、教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七年级所学的杜甫的诗《望岳》导入(二)写作背景简介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历史学科知识融合。

(三)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范读,请同学们标记字音和节奏,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自读展示,教师及时纠正读音错误,男女生赛读。

人教版春望说课稿

人教版春望说课稿

人教版春望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文,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1. 诗歌内容解读《春望》全诗共四句,通过对国都长安的破败景象的描绘,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既表现了战后荒凉的景象,也蕴含了诗人对国家复兴的希望。

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

最后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直接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亲人的牵挂。

2. 艺术特色分析《春望》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贴切的比喻,如“烽火”象征着战争,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连绵不断。

其次,诗的结构紧凑,四句话紧密相连,层层深入,形成了完整的意境。

最后,诗的语言朴实而深沉,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唐代长安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2. 诗歌朗读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然后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内容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具体含义和深层寓意。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国情怀。

5. 拓展延伸介绍杜甫的其他诗作,如《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杜甫的诗歌世界。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一、教材信息本说课稿以《春望》为教材内容,该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创作的一首抒发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期望的七言绝句。

该诗描述了唐朝晚期社会的种种困境和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晚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未来情景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春望》的意境、主题–熟悉并背诵《春望》–学习并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如比喻、对比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关注社会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春望》中的叙事内容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2.教学难点:–解读《春望》中的长句和比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四、教学过程和方法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唐朝晚期的社会背景,如腐败政治、战乱频繁等,并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2.正文(30分钟)–分段解读《春望》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含义和情感表达–分析杜甫在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等,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练习(25分钟)–让学生逐句翻译《春望》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背诵该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春望》与现实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进行交流4.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春望》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并与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关联–鼓励学生表达对唐诗的喜爱和思考五、教具和评价方法1.教具:–课本–幻灯片–黑板2.评价方法:–学生对《春望》的理解和诗歌背诵情况–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发言情况–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六、板书设计《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对《春望》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朝晚期的社会现象和杜甫反映的现实困境,还能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春望》 说课稿

《春望》 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目睹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春望》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二、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这一历史背景以及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够翻译诗歌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复杂情感。

五、说教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问题。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引言概述:《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唐朝社会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结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春望》进行深入解读。

一、诗歌背景1.1 时代背景:唐朝中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1.2 作者背景:杜甫生活贫困,亲历了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1.3 创作背景:《春望》写于杜甫流亡时期,感叹国家衰败和人民疾苦。

二、诗歌结构2.1 诗歌体裁:《春望》是一首五律七绝的诗歌,结构严谨。

2.2 韵律特点:平仄对仗工整,韵脚清晰,读来流畅。

2.3 表现手法:运用对照、象征等手法,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量。

三、诗歌主题3.1 社会现实:揭示了唐朝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

3.2 民生困境: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困和难点。

3.3 政治批评:对当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行了批评。

四、诗歌意境4.1 春天景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

4.2 荒芜景象:通过描绘凄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4.3 意境转折:从春天的美景到社会的荒芜,展现出诗人的悲忿之情。

五、诗歌艺术特色5.1 真实写照: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了真正的社会现实。

5.2 情感表达:诗人悲忿之情贯通全诗,感染读者。

5.3 艺术手法:运用对照、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总结:《春望》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批评意义的诗歌,通过描绘春天景象与社会现实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悲忿之情。

诗歌结构严谨,意境深邃,艺术特色突出,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正是一年之中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季节。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们迎来了《春望》一课的学习。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将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

《春望》写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杜甫身处乱世,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因此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其次,我们将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春望》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八句,形成了一种严谨而和谐的韵律美。

在语言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创伤。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春望》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更深层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注。

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最后,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赏析。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在赏析过程中,我们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讨论诗歌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春望》这首诗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人文精神。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6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作者简介;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

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

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2、老师范读;3、学生试读;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5、集体朗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杜甫《春望》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杜甫《春望》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杜甫《春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年代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疾苦的忧虑和关注。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充满了浓厚的悲壮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于意象、修辞手法等有所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时代背景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可能缺乏直观感受,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深刻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战争残酷和人民苦难,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中的景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战争和和平的对比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战争景象和人民生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残酷和人民苦难。

4.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5.总结提升:让学生总结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和平的作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诗歌的结构为主线,将诗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串联起来,突出诗人的情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说课稿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说课稿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说课稿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说课稿第【1】篇〗《春望》教学设计【说教学目标】1.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难点)2.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重点)3.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赏读法【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

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二、赏析首联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

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

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

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春望(杜甫)说课稿

春望(杜甫)说课稿

春望(杜甫)说课稿春望(杜甫)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写景描绘了唐朝末年民生困苦、社会动荡的景象。

这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国家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春望》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身世;2.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美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言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欢迎同学们来到本节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春望》。

在春天的季节里,大家是否感受到了万物复苏的喜悦呢?2.背景介绍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唐朝末年,这个时期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而杜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春望》这首诗。

这首诗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愁。

3.朗诵与学习请同学们跟随我一起朗诵《春望》。

4.课文分析通过课文分析,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表达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此处可以按照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示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5.情感交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杜甫会写下这样的诗句?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诗中描绘的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触?6.诗歌赏析与学生共同欣赏诗歌,学生可以陈述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7.思考与讨论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8.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春望》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诗歌是我们感受美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理解历史和人文精神的窗口。

希望大家能够多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结等方式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为那些对杜甫和其他唐诗感兴趣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参考书目。

六、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春望》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
说课人:
春望》
班级:
《春望》说课稿
教学流程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

《杜甫诗三首》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3、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

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画面欣赏、整体把握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

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

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

带领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四)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2、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诗人在《春望》中的“望”是指什么?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
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 ,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
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
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

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

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
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请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风格。

(六)课堂小结,作业设置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作业设置:情景作文,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爱国的,不少于字
七、说板书设计
首联:残破景象春颔联:感时恨别望颈联:忧国思亲
尾联:憔悴不堪500
描绘凄凉之景寄寓家国仇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