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社会知觉——归因理论(自我&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两阶段:由内而外
基本归因错误与知觉显著性——自我篇

直觉信念


我们也被他人这样归因着 探照灯效应


我们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都被他人注意到并做出了评 估。 社会情境实验 低估他人移情水平(情境因素归因)

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
– – –
他人归因:相应推断偏见 自我行为阐释:情境性归因 重返知觉显著性
谁更快乐?第二名还是第三名? 控制性思维or自动化思维 启示:repeated thinking

对情绪的影响



唤起抑郁 唤起改变

东方文化下的应对理念
2.
现象二

3.
现象三

动机归因模型

基本模型
– – –
韦纳 2*2因素模型 自我保护的归因模式

稳 定 性
控制点

对内在稳定因素的偏好 对外在不稳定因素的偏好 “自我设障”
内在
外在
稳定
能力
任务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动机归因模型

第三个维度:可控性
– –

自利归因:将成功归于自己,将失败归于外界 公平世界的信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利弊特征分析
1.
对积极事件的可控归因
– –
合理范围 非理性范围
2.
对消极事件的不可控归因


不稳定因素 稳定因素
合理范围 非理性范围 合理范围 非理性范围
3.
对积极事件的不可控归因
– –
4.
Baidu Nhomakorabea对消极事件的可控归因
– –
对消极事件的可控归因: 解读“后悔”——反事实推理

诱发背景:功败垂成 概念

在心理上改变过去,以便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
归因理论——缘起

“不在于TA是否说谎,关键是TA为什么说谎” 共性观点
1. 2. 3.
4.
研究对象:为什么 理性人假设 背后的解释:动机理论、需要理论 高级知情意的基础
归因理论之父——海德
人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1944,1958) 二分法归因及其原因、结果




内部:一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原因于己有关, 如人格、态度、个性 外部:一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原因与他所处 的情境有关,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境下会做出同 样的反应。 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与知觉显著性——他人篇

基本归因错误


我看不见情境因素 即使看见了,我也不知道情境因素对对方的意义和 影响

知觉显著性:成为注意焦点的貌似重要的信息


“相互就考”对话实验(Taylor & Fiske, 1975) 锚定启发策略:从注意焦点入手
1. 2.
先锚定,再调整 失效的“选择自由性”(p.157)

控制:
– –
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 & 戴维斯(1965) 概念

外显行为动机、人格
行为目的、行为者意图行为者个性本质
过程

影响因素

– – –
行为结果严重性 社会赞许性 非共同性效应 选择自由性
凯利的三因素归因理论

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注意并思考的并不只一 项信息。


以借钱为例 他人的行为如何随时间、地点、角色及目标而变 一致性:他人对于相同的信息曾做出什么行为 区别性:其他人是否也会对该信息做出类似行为 一贯性:他人行为出现在同一个行为者和刺激之间 的跨情境一致性
改善人类思维
1. 2.
提供新解释,陈述错误概率,促进反思 用数据说话——科学的精神

实验:化学、法律 VS 医学、心理学
试一试:他人的归因

目的:了解归因方式在人们试图了解彼此时,所体现 的普遍性和有力性。 材料:一群朋友和一个可供讨论的有趣话题 观察:
– –
在他们进行谈话的时候,请仔细聆听:他们心中,被谈论者 做某件事或说某些话的原因。 注意他们的评语,并对他们使用的归因策略加以归类。 你的朋友们是不是比较偏好其中的一种? 如果他们的解释是偏向性格,那么当你提出另一种可能解释 时(情境式),他们是否同意你的看法?他们会提出什么信 息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共变信息
– – –
共变模式图(麦克阿瑟,1972)
归因模式 行为主体的内部归因 一致性 低 区别性 低 一贯性 高
行为对象的归因



情境归因
高/低
高/低

三因素在生活中的特点
1.
现象一

一致性信息的使用频率,并不如凯利预期那样多; 人们较依赖独特性及一贯性信息。 人们并不能总是拥有他们所需要的、三个层次上的相关信 息; 运用已有信息进行归因,必要时,对缺失信息进行推论。 人们并不一定保持该逻辑,有时会曲解信息,以满足自尊 需要或心理捷径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