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编写时间:2017-9-10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划分层次段落。

2.分析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概括主旨大意,分析刘和珍君这一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走进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1902年赴日留学,先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18年参与编辑《新青年》,同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1924-1926年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支持学生运动,发起和领导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新文学团体。后为革命事业积劳成疾,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的主要作品: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率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纠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刘和珍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是一位爱国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对烈士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

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文学常识:

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大家在阅读中要注意。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所说的“纪念”。君:对人的尊称。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徘徊()大抵()诧异()踌躇()()

寥落()黯然()绯红()菲薄()()

喋血()攒射()赁屋()桀骜()()

噩耗()不惮()尸骸()屠戮()()

虐杀()浸渍()殒身不恤()()

2.词语解释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代替哭泣。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不惮:不怕。

微漠:依稀,淡薄。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攒射:集中射击。

3.通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1,2)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由和目的。写作缘起为痛悼逝者,进一步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了”,突出了写作目的。作者要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第二部分:(3,4,5)回忆了与刘和珍交往的过程,记叙了刘和珍等人遇害的经过,赞颂了她们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

第三部分(6,7)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评价了此次事件的重大意义。指出徒手请愿而流血牺牲的不值得,激励革命者采取更有效的斗争方式,深刻论述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鼓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前进。

二、合作探究

1.分析刘和珍君的形象。

思考:本文记述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情?其用意何在?A:“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对真理的追求(注:《莽原》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书刊,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以,有的人就不敢定或不愿定,而刘和珍君却毅然定了《莽原》全年,不仅说明了她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更说明她是鲁迅先生的忠实的追随者和战友)

B:反抗校长,为母校前途的担忧——嫉恶如仇,有责任感

C:到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爱国的热忱

用意:借刘和珍君的积极上进,善良美好的形象来反驳抨击当局的“暴徒说”与“被利用说”。

归纳小结: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2.用波浪线标示出文中表现作者悲愤情感的句子

(1)我将深味…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2)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3)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4)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5)中外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6)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7)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和作用

2.体味作者运用的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综合分析整篇文章,作者采用的有哪些表达方式?试着各找出一例句。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2.文章开头部分,作者用“中华民国”作纪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中华民国”作纪年,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讽刺和愤慨之情。“民国”已经十五年了,而当局不但像历代统治者一样肆无忌惮地杀人,还杀到了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中华民国”已经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的“民国政府”,只是屠杀人民的机器。开篇用如此详细的纪年,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3.揣摩加点词语的表达意义。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独: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和真切。

徘徊:表现了作者内心无法排遣的悲痛和愤懑。

正告:语气比较庄重,规劝,文中应是“郑重的告诉”。勾起了“我”的痛悼和思念,交代了写作的缘起。

4.“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反动政府的暴行“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能有言语;二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