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病PPT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自身免疫性疾病ppt课件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6
医学免疫学
3. 遗传因素 HLA等位基因与疾病相关性 HLA-B27 强直性脊柱炎 HLA-DR3 重症肌无力、SLE HLA-DR4 类风关、IDDM
自身免疫病与MHC的相关性
疾病 相对危险率 强直性脊柱炎 87.4 B27 HLA型别
急性前葡萄膜炎 10.04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医学免疫学
RA 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
医学免疫学
SLE患者脸部的蝴蝶斑
医学免疫学
晚 期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患 者
医学免疫学
二、自身免疫病的致病因素 1. 抗原因素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释放 自身成分抗原性改变 共同抗原引发交叉反应(分子模拟)
医学免疫学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医学免疫学
一、概述 1. 自身免疫 Auto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成分发生免疫 应答,正常情况下不对机体产生损害。
医学免疫学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成分发生 过度而持久的免疫应答,造成自身组织 损伤,导致的疾病状态。
医学免疫学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球、脑、心肌、子宫等部位; 外伤、手术、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医学免疫学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 血细胞抗原改变
药物(如甲基多巴)
医学免疫学
(3)共同抗原交叉反应(或分子模拟) • 柯萨奇病毒 • 溶血性链球菌 胰岛细胞 (糖尿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ppt
•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MS)
13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的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thalmia)
3
桥本氏甲状腺炎
4-5
19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一、预防和控制病原体感染 二、使用免疫抑制剂 三、细胞因子抗体治疗 四、细胞因子受体阻滞剂
20
14
2.自身抗原的改变 3.分子模拟
15
二、免疫系统方面பைடு நூலகம்因素
1.MHC II 类分子的异常表达 2.免疫忽视的打破 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6.表位扩展
16
表位扩展
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或病原体的持续应答 过程中,会相继识别隐蔽表位,使诱发应答的 抗原表位数目不断增加的现象。
• 自身抗体或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造成相应 的组织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
• 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强度密切相关 • 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
5
三、分 类
1、器官特异性AID
由于针对器官特异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患者的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
2、器官非特异性AID(全身性)
患者的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
17
三、遗传因素 1.HL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和人类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易感性相关 2.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相关的其他基因 3.性别与某些自生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18
性别
疾病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MS)
13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的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thalmia)
3
桥本氏甲状腺炎
4-5
19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一、预防和控制病原体感染 二、使用免疫抑制剂 三、细胞因子抗体治疗 四、细胞因子受体阻滞剂
20
14
2.自身抗原的改变 3.分子模拟
15
二、免疫系统方面பைடு நூலகம்因素
1.MHC II 类分子的异常表达 2.免疫忽视的打破 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6.表位扩展
16
表位扩展
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或病原体的持续应答 过程中,会相继识别隐蔽表位,使诱发应答的 抗原表位数目不断增加的现象。
• 自身抗体或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造成相应 的组织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
• 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强度密切相关 • 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
5
三、分 类
1、器官特异性AID
由于针对器官特异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患者的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
2、器官非特异性AID(全身性)
患者的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
17
三、遗传因素 1.HL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和人类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易感性相关 2.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相关的其他基因 3.性别与某些自生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18
性别
疾病
自身免疫病ppt课件
自身免疫病的“病谱”
器官特异性 非器官特异性
桥本甲状腺炎
原发性粘液水肿 甲状腺机能亢进
扩张性心肌炎
恶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系统性红斑狼疮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干燥综合征 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 类风湿关节炎
Addisino病
1型糖尿病 重症肌无力 多发性硬化症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溃疡性结肠炎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几个学说:
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辅助性T亚群 (Th1/Th2)及细胞因子等在自身免疫病发 病机制及治疗中均有重要的作用。
四 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
组织损伤多由Ⅱ、Ⅲ、Ⅳ型超敏反应导致 参与因素包括:抗体、补体、抗原抗体复 合物、T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等。
五 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强直性脊椎炎与HLA-B27 I型糖尿病与HLA-B8、DR3、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HLA- DR4 甲亢、SLE与HLA-DR3 慢性甲状腺炎与HLA-DR5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几个学说:
“禁忌细胞株”的复活:当机体免疫调节功 能异常时,可能失去对“禁忌细胞株”的 控制,造成“禁忌细胞株”的复活,对自 身正常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疾病。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几个学说:
隐蔽自身抗原的释放:隐蔽的自身抗原是 指体内某些在正常情况下与血液和免疫系 统相对隔绝的抗原,免疫细胞在胚胎期未 能对其建立耐受。 当外伤、感染、手术等因素使这些自身 成份进入血液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如:甲状腺球蛋白、眼葡萄膜色素抗原 和晶状体蛋白、精子蛋白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PPT课件
教学内容
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
教学要求
掌握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了解 自身免疫病的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2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11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MS)
12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的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thalmia)
13
2.自身抗原的改变 3.分子模拟
14
二、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1.MHC II 类分子的异常表达 2.免疫忽视的打破 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6.表位扩展
4
三、分 类
1、器官特异性AID
由于针对器官特异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患者的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
2、器官非特异性AID(全身性)
患者的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
5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病
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
教学要求
掌握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了解 自身免疫病的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2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11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MS)
12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的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thalmia)
13
2.自身抗原的改变 3.分子模拟
14
二、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1.MHC II 类分子的异常表达 2.免疫忽视的打破 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6.表位扩展
4
三、分 类
1、器官特异性AID
由于针对器官特异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患者的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
2、器官非特异性AID(全身性)
患者的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
5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病
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自身免疫性疾病-医学免疫学课件1-17课件
用于检测病原体、自身抗体或肿瘤标 志物等。
用于检测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数目 和功能,以及细胞因子等的分泌水平。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来判断机体是 否感染某种病原体或疫苗接种是否成 功。
0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机 制
自身抗原的形成与识别
自身抗原的形成
在生物体正常生理过程中,某些 自身抗原可能发生变异或错误表 达,从而形成能够被免疫系统识 别的自身抗原。
自身抗原的识别
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B细胞能够 通过其表面的受体识别自身抗原 ,并将其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引发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应答的触发与维持
触发因素
某些外部因素如感染、药物、化学物 质等可能刺激免疫系统,导致对自身 抗原的免疫应答被触发。
维持机制
自身免疫应答一旦被触发,会通过正 反馈机制不断放大和维持,导致持续 的自身免疫攻击。
免疫调节异常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 的识别出现异常,导致自 身免疫反应过度或持续发 生。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04
患病率
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人群中的患 病率较高,但不同疾病发病率
存在差异。
性别差异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性别上 存在差异,如女性更易患系统 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等。
年龄分布
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 早,但也有一些疾病在老年人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01
组织损伤
自身免疫攻击导致组织器官受到损伤,引发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02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特征,可导致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
润等。
0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自身免疫病》课件
护理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均衡、适 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保持心情愉快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擅自停药或更改 剂量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 免感染
避免接触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病的因素, 如某些药物、化学物质等
康复指导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自身免疫病的病因包括遗传、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 自身免疫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自身免疫病的特点
自身免疫病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的疾病 自身免疫病通常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症状 自身免疫病可能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 自身免疫病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自身免疫病分为系统性和器官特异性两种 类型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包括甲状腺炎、肾 小球肾炎等
自身免疫病还可能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 种类型
原发性自身免疫病是指自身免疫系统对自 身抗原产生反应
继发性自身免疫病是指自身免疫系统对非 自身抗原产生反应
并发症
关节疼痛:关节 肿胀、疼痛、僵 硬等
皮肤病变:红斑、 皮疹、瘙痒等
消化系统问题: 腹泻、腹痛、恶 心等
神经系统问题: 头痛、头晕、记 忆力减退等
05
自身免疫病的诊断与治 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液、组织等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进行免疫学检查,如抗体检测、细胞因子检测等 基因检测:进行基因检测,如HLA基因检测等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PPT课件
•
•
•
•
(2)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或针对自身抗原的致敏
淋巴细胞。
•
( 3 )大多数自身免疫病的病因不明,临床上称为
“原发性”、“自发性”或“特发性”,少数可能有
明确的诱因。
•
( 4 )病程慢性迁延,反复发作,病情的严重程度与 自身免疫反应的强度呈正相关。 ( 5 )受损部位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浸润,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6 )免疫抑制剂治疗或手术摘除淋巴组织可能有一 定疗效。 ( 7 )可复制出自身免疫病的动物模型,将患病动物 的血清或致敏淋巴细胞转移给正常动物,可引起后者
某些条件下能促进免疫应答。
•
(6)遗传因素的作用 自身免疫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实验动物自 身免疫病的发生率或诱发率与动物种类和品系有 关,NZB小鼠就是天然的自身免疫病高发品系。
•
•
(7)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之间可通过相同
•
的多肽类激素和共有的受体相互作用,形成一
个完整的调节环路,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神 经内分泌系统不但调控正常的免疫反应,在自 身免疫反应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
•
(3)交叉抗原的作用 某些外来抗原与机体组织成分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
由这些外来抗原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
胞,既可针对外来抗原,又可针对与外来抗原有相同 决定簇的自身组织,发生交叉免疫反应。
•
机体对自身成分已产生耐受性,何以对相同的外来抗原
却发生免疫反应呢?
•
这是由于交叉抗原可通过活化T细胞旁路而诱发自身免 疫反应。即正常机体内的B细胞有着对自身抗原起反应 潜能,但由于相应的TH细胞处于耐受状态,故不能产生 相应的抗体。外来交叉抗原与自身抗原虽然有相同的抗 原决定簇,但可能有不同的抗原载体,这种载体可使另 一类型的TH细胞活化,进而辅助B细胞产生针对相同抗
自身免疫性疾病课件
强直性脊柱炎 急性前葡萄膜炎 多发性硬化 Graves病 重症肌无力 SLE I型糖尿病 类分湿性关节炎 桥本甲状腺炎
女/男
0.3 < 0.5 10.0 4-5 1 10-20 1 3 4-5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 制及典型疾病
介导成分
抗
二、类超型I 敏反速应发名型的、称过分敏型类
II
慢性并发症: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 小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 眼部并发症——视网膜水肿、白内障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感觉异常、运动神经受累 糖尿病足——足部溃疡、坏疽
糖尿病的诊断
血糖监测:电子血糖分析仪
采血针 专用试 条
采血笔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 3.9-6.1 mmol/L,高于7.0 mmol/L诊断为糖尿病, 6.1-7.0 mmol/L间称为空腹血糖增高 饭后两小时的血糖 :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范围是 3.9-7.8 mmol/L。餐后血 糖 的诊断标准是 11.1 mmol/L以上。7.8-11.1 mmol/L间称为餐后血糖增高。
3.调节性 T细胞的功能失常 有CD4+CD25+Treg 功能异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AICD):激活的效应淋
巴细胞在行使效应功能后死亡的现象。 Fas基因 突变的个体可发生系统性自身免疫综合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革兰阴性菌、CMV\EBV、HIV均为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剂。
sites):脑、睾丸、眼球、心肌和子宫。手术、 外伤、感染时该部位的抗原可释放出来 。
2.自身抗原的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可以使自 身抗原发生改变。
3.分子模拟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女/男
0.3 < 0.5 10.0 4-5 1 10-20 1 3 4-5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 制及典型疾病
介导成分
抗
二、类超型I 敏反速应发名型的、称过分敏型类
II
慢性并发症: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 小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 眼部并发症——视网膜水肿、白内障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感觉异常、运动神经受累 糖尿病足——足部溃疡、坏疽
糖尿病的诊断
血糖监测:电子血糖分析仪
采血针 专用试 条
采血笔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 3.9-6.1 mmol/L,高于7.0 mmol/L诊断为糖尿病, 6.1-7.0 mmol/L间称为空腹血糖增高 饭后两小时的血糖 :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范围是 3.9-7.8 mmol/L。餐后血 糖 的诊断标准是 11.1 mmol/L以上。7.8-11.1 mmol/L间称为餐后血糖增高。
3.调节性 T细胞的功能失常 有CD4+CD25+Treg 功能异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AICD):激活的效应淋
巴细胞在行使效应功能后死亡的现象。 Fas基因 突变的个体可发生系统性自身免疫综合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革兰阴性菌、CMV\EBV、HIV均为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剂。
sites):脑、睾丸、眼球、心肌和子宫。手术、 外伤、感染时该部位的抗原可释放出来 。
2.自身抗原的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可以使自 身抗原发生改变。
3.分子模拟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3.分子模拟:外来异嗜性Ag EBV与MBP→MS 链球菌与肾基底膜/心瓣膜/心肌→急 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 克萨奇病毒与胰岛β细胞→IDDM
9
A型链球菌
感染 抗体
抗体与心肌 Ag交叉反应
保护性抗体
风湿热
图:A型溶血性链球菌胞壁与人心肌 间质Ag成分的交叉反应
10
Th细胞旁路活化B细胞
26
恶性贫血,有巨卵形红细胞、多叶核嗜中性粒细胞。 请比较红细胞与中央左下方的淋巴细胞的大小。
27
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下 肢出血点。
29
2. 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功能异常(特殊II型)
抗细胞表面受体的抗体 Graves病
自身抗TSHR取代TSH,持续作用TSHR →甲状腺细胞功能亢进
可通过胎盘被动转移→新生儿甲亢
30
31
重症肌无力(MG): 抗Ach受体抗体阻断Ach与其受体结合
32
33
重症肌无力 患者 双侧上眼睑 下垂
34
重症肌无力患者 35
胰岛素抗性糖尿病(Ⅱ型糖尿病,Ⅱ型HSR) 胰岛素分泌正常,抗胰岛素受体抗体阻 断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36
3.自身可溶性IC介导的组织损伤 (III型) SLE(III、II型) 可溶性DNA/RNA/RNP/组蛋白+核抗体 →IC→Ⅲ型 (抗血细胞抗体→Ⅱ型)
MS、EAE:髓鞘碱性蛋白(BMP) Th1释放CKs→炎症损伤神经髓鞘
10%-50% 与 SLE 贫血相关
dsDNA:双链DNA ssDNA:单链DNA SSA;干燥综合征抗原A Rib:核糖体
SSB:干燥综合征抗原B RNP:核糖核蛋白 Sm:Smith抗原
40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AID(Ⅳ型HSR)
IDDM(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 CTL杀伤胰岛细胞
37
SLE
38
SLE
39
SLE患者血清中常见自身抗体
抗原 dsDNA ssDNA IgG(RF) SSA SSB
Sm RNP 组蛋白 Rib 心磷脂 RBC
阳性率 临 床 意 义 80% 在其他临床中罕见,与肾脏活动损害相关 90% 在风湿病中常见,无特异性 30% 常出现 RA 中 50% 干燥综合征多见,与肾、肺、皮肤病变相关 干燥综合征多见 35% 与 SLE 中枢神经病变相关,与疾病活动无关 50% MCTD 中滴度阳性,与雷诺现象相关 40% 还可见于药物引起狼疮 10% 罕见于其它疾病,与精神病变相关 40% 与神经系统病变、血小板减少、反复动静脉血栓相关
19
5. Treg功能失常
6.HLA-II异常表达
非APC高表达HLA-II,提呈自身Ag 例:IFN-γ促胰岛β细胞表达HLAⅡ→IDDM
20
第二节 AID病理损伤机制
所有AID损伤机制为II/Ⅲ/IV 型HSR一种或几种
21
22
23
24
一、 自身抗体引起的AID(Ⅱ、Ⅲ型HSR)
㈠自身抗体介导自身细胞破坏(II型)
11
4.表位扩展: 多次免疫应答使自身抗原的隐蔽表 位→优势表位 如SLE:先抗组蛋白,再抗DNA
12
初次免疫应答
表位1(优势表位)
表位2(隐蔽表位) 表位3(隐蔽表位) 表位4(隐蔽表位)
再次免疫应答
初次IR表位 二次IR表位
三(二)遗传因素 ⒈HLA基因型与AID的易感性相关
生理性自身免疫 •特点:普遍、短时、有限 •功能:清除衰老/凋亡细胞
3
2.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AID) 概念:内外因素导致自身免疫耐受被打 破,使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持续迁 延的免疫应答,引起组织细胞损伤或功 能异常而导致的疾病。
体内存在一定量的自身反应性T/B细胞 是自身免疫(病)发生的前提
4
第一节 AID发生相关因素及机制
5
一、诱发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隐蔽Ag的释放
豁免部位隐蔽抗原(BMP/精子/眼晶状 体/葡萄膜等)暴露
Eg:男性不育:抗精子抗体 交感性眼炎:CTL
6
健侧眼
伤侧眼
淋 巴 结
健侧眼
伤侧眼
特异性CTL
淋 巴 结
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的发生机制 7
2.自身抗原改变 理化、生物、药物等因素改变自身抗原 结构产生新的抗原 Eg: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DR2→肺肾综合症、MS DR3→MG、SLE、IDDM、甲亢 DR4→RA、IDDM B27→强直性脊柱炎 ……
14
⒉与AID相关其它基因: CTLA-4基因突变→自身反应性T细胞 活化
Fas/FasL基因缺陷→AICD障碍→自身 反应性T/B细胞增殖失控
15
(二)其它因素 1.性别
女性:MS、SLE 、RA 男性:AS 2.年龄
老年人常见 3.环境
SLE:紫外线→胸腺嘧啶二聚体
16
二、引起IT异常机制 1.克隆清除异常 机制:
AIRE基因变异→mTEC表达TSA↓ FasL/Fas基因变异→凋亡↓
自身反应性T细胞逃避阴性选择
17
2.免疫忽视(失能)被打破
⑴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Ag激活DC→提呈自身Ag→激活自 身反应性T细胞→AID
⑵多克隆刺激剂 细菌超抗原多克隆激活耐受性Th→辅助 信号→活化自身反应性B细胞(旁路激 活)→AID
18
3. 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细菌LPS、CMV、EBV、HIV多克隆非特异 性激活自身反应性B细胞
4. AICD障碍 Fas/FasL基因突变→AICD障碍→自身反 应性T/B增殖失控→SAIS
自身免疫病
(AID)
1
教学要求
掌握:AID基本特征、典型病例及免疫 损伤机制 熟悉:AID发生的诱因与耐受打破机制 了解:AID防治原则
2
概述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1.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概念: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成分的免 疫应答,广泛存在于个体,但有生理性 和病理性之分。
自身抗体—Ag-细胞
(II型) 细胞损伤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自身免疫性贫血(抗RBC)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抗PMN)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Pt)
恶性贫血:抗内因子抑制内因子协助VitB12吸 收→RBC生成障碍→贫血
25
(药物改变自身Ag) 药物
RBC
药物 WBC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发生机制
3.分子模拟:外来异嗜性Ag EBV与MBP→MS 链球菌与肾基底膜/心瓣膜/心肌→急 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 克萨奇病毒与胰岛β细胞→IDDM
9
A型链球菌
感染 抗体
抗体与心肌 Ag交叉反应
保护性抗体
风湿热
图:A型溶血性链球菌胞壁与人心肌 间质Ag成分的交叉反应
10
Th细胞旁路活化B细胞
26
恶性贫血,有巨卵形红细胞、多叶核嗜中性粒细胞。 请比较红细胞与中央左下方的淋巴细胞的大小。
27
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下 肢出血点。
29
2. 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功能异常(特殊II型)
抗细胞表面受体的抗体 Graves病
自身抗TSHR取代TSH,持续作用TSHR →甲状腺细胞功能亢进
可通过胎盘被动转移→新生儿甲亢
30
31
重症肌无力(MG): 抗Ach受体抗体阻断Ach与其受体结合
32
33
重症肌无力 患者 双侧上眼睑 下垂
34
重症肌无力患者 35
胰岛素抗性糖尿病(Ⅱ型糖尿病,Ⅱ型HSR) 胰岛素分泌正常,抗胰岛素受体抗体阻 断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36
3.自身可溶性IC介导的组织损伤 (III型) SLE(III、II型) 可溶性DNA/RNA/RNP/组蛋白+核抗体 →IC→Ⅲ型 (抗血细胞抗体→Ⅱ型)
MS、EAE:髓鞘碱性蛋白(BMP) Th1释放CKs→炎症损伤神经髓鞘
10%-50% 与 SLE 贫血相关
dsDNA:双链DNA ssDNA:单链DNA SSA;干燥综合征抗原A Rib:核糖体
SSB:干燥综合征抗原B RNP:核糖核蛋白 Sm:Smith抗原
40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AID(Ⅳ型HSR)
IDDM(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 CTL杀伤胰岛细胞
37
SLE
38
SLE
39
SLE患者血清中常见自身抗体
抗原 dsDNA ssDNA IgG(RF) SSA SSB
Sm RNP 组蛋白 Rib 心磷脂 RBC
阳性率 临 床 意 义 80% 在其他临床中罕见,与肾脏活动损害相关 90% 在风湿病中常见,无特异性 30% 常出现 RA 中 50% 干燥综合征多见,与肾、肺、皮肤病变相关 干燥综合征多见 35% 与 SLE 中枢神经病变相关,与疾病活动无关 50% MCTD 中滴度阳性,与雷诺现象相关 40% 还可见于药物引起狼疮 10% 罕见于其它疾病,与精神病变相关 40% 与神经系统病变、血小板减少、反复动静脉血栓相关
19
5. Treg功能失常
6.HLA-II异常表达
非APC高表达HLA-II,提呈自身Ag 例:IFN-γ促胰岛β细胞表达HLAⅡ→IDDM
20
第二节 AID病理损伤机制
所有AID损伤机制为II/Ⅲ/IV 型HSR一种或几种
21
22
23
24
一、 自身抗体引起的AID(Ⅱ、Ⅲ型HSR)
㈠自身抗体介导自身细胞破坏(II型)
11
4.表位扩展: 多次免疫应答使自身抗原的隐蔽表 位→优势表位 如SLE:先抗组蛋白,再抗DNA
12
初次免疫应答
表位1(优势表位)
表位2(隐蔽表位) 表位3(隐蔽表位) 表位4(隐蔽表位)
再次免疫应答
初次IR表位 二次IR表位
三(二)遗传因素 ⒈HLA基因型与AID的易感性相关
生理性自身免疫 •特点:普遍、短时、有限 •功能:清除衰老/凋亡细胞
3
2.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AID) 概念:内外因素导致自身免疫耐受被打 破,使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持续迁 延的免疫应答,引起组织细胞损伤或功 能异常而导致的疾病。
体内存在一定量的自身反应性T/B细胞 是自身免疫(病)发生的前提
4
第一节 AID发生相关因素及机制
5
一、诱发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隐蔽Ag的释放
豁免部位隐蔽抗原(BMP/精子/眼晶状 体/葡萄膜等)暴露
Eg:男性不育:抗精子抗体 交感性眼炎:CTL
6
健侧眼
伤侧眼
淋 巴 结
健侧眼
伤侧眼
特异性CTL
淋 巴 结
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的发生机制 7
2.自身抗原改变 理化、生物、药物等因素改变自身抗原 结构产生新的抗原 Eg: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DR2→肺肾综合症、MS DR3→MG、SLE、IDDM、甲亢 DR4→RA、IDDM B27→强直性脊柱炎 ……
14
⒉与AID相关其它基因: CTLA-4基因突变→自身反应性T细胞 活化
Fas/FasL基因缺陷→AICD障碍→自身 反应性T/B细胞增殖失控
15
(二)其它因素 1.性别
女性:MS、SLE 、RA 男性:AS 2.年龄
老年人常见 3.环境
SLE:紫外线→胸腺嘧啶二聚体
16
二、引起IT异常机制 1.克隆清除异常 机制:
AIRE基因变异→mTEC表达TSA↓ FasL/Fas基因变异→凋亡↓
自身反应性T细胞逃避阴性选择
17
2.免疫忽视(失能)被打破
⑴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Ag激活DC→提呈自身Ag→激活自 身反应性T细胞→AID
⑵多克隆刺激剂 细菌超抗原多克隆激活耐受性Th→辅助 信号→活化自身反应性B细胞(旁路激 活)→AID
18
3. 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细菌LPS、CMV、EBV、HIV多克隆非特异 性激活自身反应性B细胞
4. AICD障碍 Fas/FasL基因突变→AICD障碍→自身反 应性T/B增殖失控→SAIS
自身免疫病
(AID)
1
教学要求
掌握:AID基本特征、典型病例及免疫 损伤机制 熟悉:AID发生的诱因与耐受打破机制 了解:AID防治原则
2
概述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1.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概念: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成分的免 疫应答,广泛存在于个体,但有生理性 和病理性之分。
自身抗体—Ag-细胞
(II型) 细胞损伤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自身免疫性贫血(抗RBC)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抗PMN)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Pt)
恶性贫血:抗内因子抑制内因子协助VitB12吸 收→RBC生成障碍→贫血
25
(药物改变自身Ag) 药物
RBC
药物 WBC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