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四法印的概念
禅来增加关于正确的手印知识
禅来增加关于正确的手印知识:手指所结之印契。
印度,梵语mudra^,巴利语mudda^,音译母陀罗,乃记号之意;又作印契、印相、密印等,为教义规范之表记,如一法印、三法印。
密教四种曼荼罗谓‘四智印’,即:大智印;三摩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表达瑜伽智者的证悟之境界以具体之器物或手势表达。
也表佛、菩萨所持之物或手势之形像。
印有‘有相’、‘无相’两种区别。
有相印即以色彩、形状、姿态表示之;无相印不以色彩、形状、姿态表示,而在于体会真意,举凡一投足一举手等一切动作皆是。
手印之种类甚多,由于瑜伽修行者结手印即能感宇宙智慧本体的力量而与之成为一体,故结印、解印,必要拜师亲授,敬谨慎重。
结手印之二手(日月掌、二羽)及十指各有其不同之含义。
左右手分别表示止、观,定、慧,权、实,慈、悲等,小指次第至大指则表示色、受、想、行、识或地、水、火、风、空。
代表佛手印者,乃金刚界大日智拳印;胎藏界则以大日法界定印、弥陀力端定印表示五智、五佛之五股印;其他另有施无畏印、与愿印、触地印等。
手印由瑜伽各宗转为为密教瑜伽用语,即密教徒在修法时,双手所作的特殊姿势。
音译母陀罗、慕捺罗、母捺罗,或称印相、契印、密印,或单称‘印’。
依密教所谓,是指曼荼罗海会诸尊为标示其内证之三昧,或修行之因人为同于诸尊本誓而形成三密涉入之义,而于其手指上所结之密印。
属三密中之身密。
密教以为,凡夫虽未断除烦恼,但若能持本尊之密印,且其余口意二密亦能相应,则可依三密加持而与本尊相涉入以成就瑜伽。
《大日经》卷六〈本尊三昧品〉有深入的引申,谓印契可分成有形、无形二种。
‘印形亦有二种,谓有形、无形也。
形即是青黄赤白等色,方圆三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处之类也。
印谓所执印,即刀、轮、罥索、金刚杵之类也。
初心别缘而观,谓先观画尊等。
约此而观名为有形。
后渐淳纯,又以加持力故自然而现,与心相应。
尔时此本尊但从心现,不别外缘,故云无形也。
’此所谓有形、无形,即有相、无相之义。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
1. 文化各色交错的纹理谓之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谓之化。
1)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2. 宗族宗族就是同一父系,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有共同的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的一个血缘群体。
3. 风是声调的意思,国风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大都是民歌。
4. 周易是我国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化元典。
相传为周文王所作。
有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
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
(八卦:是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周易》运用阴阳两种符号经过一系列排列组合,以此预测和解释世界万象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变化。
5. 三纲五常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伦理道德。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是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发展的,四德指:仁义理智。
)三纲出自《韩非子》,三纲五常第一次连用则在东汉《白虎通》中。
6. 道老子提出的“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世界万物形成、变化、运动的总规律,是万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7. 玄学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
玄学因研究阐发《老子》《周易》《庄子》三本书的玄理而得名,此三本书被称为三玄。
玄学提倡尚自然,笃名教。
即,崇尚道家无为,笃信儒家三纲五常。
从“无”与“有”的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
8. 理学送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把“理”作为世界的最高本体,由周敦颐创立,程颐程颢兄弟发展,朱熹完善。
沟通了宇宙与伦理,成为影响千年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充实了理论基础。
9. 五伦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网络: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
各有其典范与道德模式: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
孟子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10.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1、珠康·土登克珠——再迎和谐世界
再迎和諧世界珠康·土登克珠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西藏分會會長一再迎一個和諧的世界,是人類的最大願望,更是佛教的根本要義。
再創一個和諧世界,佛教大有可為,因為佛教的要義就是大悲,不害世間萬物是佛教的法相。
據以上的要義和法相,可知佛教一個突出的擅長就是惡行自斷。
這從大的方面講可促進世界和平,從近的方面講,可促進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從小的方面講,可促進一個家庭的和諧。
另外佛教是任何人都便於修習的,大者修習佛法可得菩薩行的六波繫密多,成為一個覺者;次者作為一個行者斷“十不善”,得人天道;小者雖未能修行,也可如雲:“斷一切惡不善,行一切妙淨善,修道養自心,此乃佛教也。
”修得今生安逸,來生平安。
佛教的今生和來世,因果和報應認為如犯“五無間罪”則來世轉生三惡趣。
從科學觀來講,當今於社會上如犯“五無間罪”,則必被處死或判刑。
佛教盛行兩千五百多年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佛祖曰:“我教為活教,後來者應視環境而行”。
今後佛法應按規律清廉施教。
這樣佛教即能與社會相適應並做出貢獻。
二、正題這裏向廣大信教群眾提供八種講說佛經的有關資料,僅供參考。
(一)皈依法佛法中提出要學佛經首先要學皈依法,因為皈依法是佛道入門之法,故此先探究皈依處和奉持皈依的理由。
“三寶”是佛教徒的唯一皈依處,這裏所說的“唯一”,是指只皈依“三寶”,否則不是佛教。
所謂“至寶,即最上稀世之珍,”是指“在世間稀有,功德尊勝者”。
這裏先說佛寶,綜觀佛教史,釋迦牟尼為什麼稱為“第四導師”?因為他是在遠古的滅累佛、金寂佛、飲光佛以後成佛的。
釋迦牟尼的稱呼不是隨欲之名,而是後成之名。
為何稱釋迦牟尼為出有壞世尊?“出”謂超出生死涅槃二邊,“有”謂有六功德,“壞”謂壞滅四魔。
世尊為六道眾生降自兜率,入住母胎,出胎降生,妃眷嬉遊,諳練技藝,由家出家、行難苦行、趣金剛座、降伏魔軍、現證菩提,轉妙法輪和雙林涅槃。
度五比丘後,人世間就有了三寶。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一、关于“佛”1. “佛”是梵文音译。
意为“智慧”“觉悟”。
2. 佛法“智慧”指三种:第一、代表一切智。
就是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宇宙本体的知识、智慧。
第二、道种智。
指的是世间万物、各种各样的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现象如何产生的?如何消失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正确的理解宇宙万象的智慧,就是“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
这种智慧就是,对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等等真相,都已经圆满的看透明了了。
这种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3.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是人,不是神,觉行圆满(三义具足)者就是佛,愚痴迷惑(执迷不悟)者就是凡夫。
4. 小乘讲的“佛”,一般指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二、关于佛法“法”,指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大到星辰虚无,小到微尘细沙,其本质真相,生灭运行规律等。
“佛法”,就是用无边的智慧、觉悟,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
所谓“佛法无边”,是因为我们所觉悟的对象无边无际,所以能觉悟的智慧无边无际。
三、关于“菩萨”、“菩提心”“菩萨”,即“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即觉悟的众生。
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人。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愿,就叫菩提心。
四,关于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以及他的两位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五、关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
释迦牟尼佛是婆娑世界的佛祖。
是为了度化解救我们这个婆娑世界里的无明众生脱离苦海的佛祖。
据传,裟婆世界修行好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去往极乐世界,这可能是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方式。
而佛家的本愿便是可以帮助遭受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继而去极乐世界享受生活。
六、关于三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为了避免后人误会是皈依具体的某人,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说三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样就比较简单明了了。
佛相不同手势的含义(转)
佛相不同手势的含义(转)
佛教的手势被称为“印相”或“印契”,又称“手印”。
在象征佛说的思想意念时,和世俗生活中的手势绝不可同日而语。
“手印”在开始出现佛像时就是和佛像的造型融汇在一起的。
在佛教造像中,必不可少的手印造型,历来以释迦牟尼五印为典型。
1. “说法印”是佛陀说法时的惯用手印,它的形态是用拇指捻中指或食指、无名指,并使其它手指自然舒张,手心向上、向下、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均可,借以显示说法的庄严性。
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状。
(图见说法相)
2.“禅定印”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习道时禅思入定的象征手势。
这时双手心向上放在下腹部,把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尖相接,表示禅心安定之意。
3.“降魔印”是象征佛陀成道时降服魔王的手势,是把右手心盖住盘腿的右膝,将手指直垂向下,做触地状,所以又叫“触地印”,表示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为了众生,牺牲自己,这些惟有大地可以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
4.“施愿印”是普渡众生,满足众生心愿的慈悲象征,是一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前,手指并拢伸直。
5.“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的苦难,是单手举至胸前,手心向前,手指向上伸直的造型,通常和“施愿印”同时使用。
以上五种手印,合称为释迦五印,这是最常见的几种印相此外,还有一些复杂的密宗手印在佛像中使用。
而佛像的形态也因着手印的不同,呈最常见的成道相、说法相和旃檀佛像三种。
1.说法相:说法印+结跏趺坐,表示佛说法的姿势。
2.成道相:定印(左手横放在右脚上)+触地印(降魔印)
3.旃檀佛像:一般为佛祖立像,左手施愿印+右手施无畏印。
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成佛【做保险的意义】
保险是一种成本控制的工具
拥有数亿身家的富翁也会计较员工的福 利和薪水,这和他拥有多少财富无关。因为 降低成本是利润增长的重要条件。 一笔支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不动用自己的财产或 者少用自己的财产谁都愿意,对吗?那为什 么要拒绝保险呢?保险是在紧急状况下可以 最大限度不动用自己财产的唯一方式。
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偿工具
我们花出去的钱,有的是心甘情 愿,有的却是不情不愿。 买保险不是耽误您花甘心情愿的 钱,而是代您花不情不愿的钱。 比如:昂贵的医药费等。再有钱 的人,也不会甘心情愿把钱给医院对 吗?
保险是急用现金
平安无事时,保险合同就是郑重承诺; 事故发生时,保险合同就是急用现金。 我们存在银行里的钱总有一部分为应急而 准备。 保险可以以小搏大,以一当十当百, 在紧急时刻创造几十倍几百倍的金融资产。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 1、我们自身是可以改变的。 2、客户也是可以改变的。 3、运气也是可以改变的。
懒由心生,然后会束缚自己,最 后会让自己彻底失败
人的一辈子就是塑造自我的过程 死之前,你才能说,我是一个什么人
诸法无我 本就无我 何以失我
成佛四法印: 一、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 【诸行无常】 二、一切情绪皆苦 【诸漏皆苦】 三、一切事物皆无自性 【诸法无我】 四、涅磐超越概念 【涅磐寂静】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央商务区 (CBS)的十字街口拐角大楼多 半被金融保险公司占据
保险的意义 老有所养 爱有所继 壮有所依 残有所仗 产有所保 病有所医 幼有所护 亲有所奉 钱有所积 财有所承
保险是什么
保险是一种财务安排
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 三个部分的职能不同。 银行主要的职能是结算; 证券的主要职能是增值; 保险的主要职能是保值。 钱放在哪里是一种金融资产的配置与安排。 配置比例要根据其人生阶段和理财目标决定。保险理财 顾问就是要告诉客户保险的具体职能,帮助客户进行财 务分析制定适合的保险资产配置比例。
从佛教教义看人生价值
从佛教教义看人生价值作者:樊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7期【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我国人民信奉的第一大教,佛教传入中土之初就以其深厚的教义积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文章主要介绍了佛家基本的教义对人生价值选择的重要影响,通过与具体的理论相结合,最终做出正确的实践选择。
【关键词】佛教;四谛;十二因缘;四法印;人生价值佛教作为印度文明成果传入中国2000年,经国人吸收消化后,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佛教有很多功能,例如传统的治理与改善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宣传文化与提升文化发展功能,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以及促进自身道德修养,实现人生价值的功能等等。
一、佛教基本教义(一)四谛说(又名“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谛”是“真理”的意思。
苦被概括为生、老、病、死、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五阴盛,共八苦,正是这种种的苦一直困扰着芸芸众生。
集(集谛又名“习谛”、“苦集谛”)说明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会行动,身心活动、造作称为“业”。
“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苦集谛”。
灭(“苦尽谛”)说明消除欲望和“无明”,达到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
涅槃意译寂灭,谓寂灭一切痛苦、烦恼。
佛经讲“寂灭为乐”,认为可得解脱之乐。
道(“苦出要谛”)说明要消灭痛苦必须修道,修道方法概括起来有八正道(又名“贤圣八品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二)缘起说。
“缘起”意为“诸法”(一切现象)由因缘而生起。
缘,就是关系和条件。
佛教对“缘起”或“因缘”做了如下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实际包含互为因果条件的意思。
佛经中强调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缘起说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所特有的教义。
但需要指出的是,“缘起”是针对世间法而言,至于出世间法,如佛经所说,“此法常住”。
四法印
之
思维八苦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请大家为了度化如虚空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无边无际的众生发菩提心 并且如理如法地谛听
智愚不同的作为
一、两点一线原理 1. “我”→“乐”
缘来世诸欲乐故, 为乐受义 增长福业动业 而增长 为受用内定生乐受而作业, 增长业 集能生色界一至三禅不动业 为舍受义而增长,集能生色界 四禅乃至有顶诸不动业
为受用 外五欲乐
缘未死以前现法 乐故,增长非福业
解脱道的两个重点 1、出离意乐 2、无我慧
三种作意
1.作意乐:
2.作意坏苦: 3.作意行苦:
佛教文化精神与理想人ge
2)因谛(集谛):产生痛苦的原因。为什么会 有苦?佛教认为是由“烦恼”和“业”所造成 的因果报应,使自己陷入无休无止的生死轮回 的痛苦中。 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 三业:身业(行为)、口业(言语)、意业 (思想)。 前生的业,决定来世的果报,所以,造业的众 生会在“五道”(天、人、恶鬼、地狱、畜生) 中轮回。造了善业,就可能成为天神或富贵人 家;造了恶业就可能在贫贱人家或下地狱受苦; 如果造善业而且不断修炼,就能到达极乐世界。
2、佛教的成长、生根期——魏晋、南北朝 (1)魏晋时期有三个特点: 一是佛经翻译越来越系统。 二是“格义佛教”。 这时期出现了用儒家思想来说明佛教教义的 格义佛教。比如以“五常”(仁义礼智信)类比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 不妄语)等。 三是佛教玄学化。 佛教与玄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空” (2)南北朝时期:是佛教的普及阶段,有四个 特点:
3)灭谛:信奉佛法,达到涅槃,是消灭苦的唯 一出路。这是佛教的解脱观。 佛教解脱的目标是涅槃(火的熄灭),是佛教的 最高理想。“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 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杂阿含经》) 4)道谛:实现涅槃、消灭苦的方法和理论。 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戒:清规戒律,以保证僧众在共同的准则下笃信 佛法,防止造身、口、意三业。不同时期,不同 宗派戒律多寡不同。四戒:不杀生、不偷盗、不 淫邪、不妄语。五戒:四戒加不饮酒。十戒(沙 弥戒)、六法戒、菩萨戒等。戒学不仅是戒律之 学,同时也是一套系统的律学仪规和律学理论之 学。
2、法 佛教的“法”即佛教的教义,有如下一些内容。 (1)四圣谛 四圣谛是苦、因(集)、灭、道。这是佛教的四个真 理。 1)苦谛:苦的内容。佛教的出发点,是断定人生为 “苦”,所谓“人生皆苦”、“一切皆苦”、“苦海 无边”。 苦有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 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色、受、想、行、识) 苦。 佛教认为,这八苦是人人都有,谁也不可避免。 佛教也认为有乐,但是从佛教看来,一切感受都是苦, 乐只是苦的另一种表现,乐是暂时的,苦是永恒的, 苦是因为人生的本质是苦,人面对的世界也是苦。
世人学佛不可不知的常识
世人学佛不可不知的常识佛教也有非常清晰的路径1、南传佛教可读《清净道论》,大乘佛教可读《华严经》,藏传佛教可读《菩提道次第广论》,都是修行次第和成佛路径。
2、禅宗虽说不立文字,没有次第,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但是所有的路径和次第都只是化繁为简而已。
3,佛教除了心经,金刚经和六祖坛经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经典也都是符合四法印的(四法印是判断是否契合佛法的四个准则)。
只要切合法印,则都是契合佛法的。
4,关于有无真理。
佛教的修行不会对真理做很具体的说明,这些在我们还处于无明状态的人来说没有意义。
就好像对一个天生失明的人介绍各种乐园的场景一样。
所以有14个问题佛陀从不回答,认为跟我们当下的解脱关系不大——而我们解脱了之后,这些又不需要再问了。
5、佛教在修行的时候,佛、法僧都必须齐备,否则很难保证传承的可靠。
佛就是佛陀,不难理解;法则不仅仅代表三藏十二部经典,还代表这修行的技术传承;僧就是专业修行负责这个技术的传承的团体6、中国目前佛法的衰微不在于寺庙在不在,不在于经典在不在,不在于僧团在不在,而在于这个具体的修行技术还在不在。
我的判断是:很可能不在了。
这是最要命的。
如果修行的技术不在了,所有的人在读佛经的时候他们的理解的都是个人的7、内在世界是一个非常微妙复杂的世界,它不可视不可量化不可触摸,我们习惯了跟外部世界打交道的人,要转过方向来向身心灵进行探索,这就需要经验和技术!如果技术不在,但又刻苦修行,则容易迷失,导致身心失调,精神失常。
8、如果没有有经验的人带领,又缺乏技术,自己又不是那么辛勤修习,那么对于身心的洞见一定是缺乏的;这个对于身心本质的洞见,有时候也称之为智慧,因为它基于对我们内在世界的认知、把握和控制;所以目前大多的修行人,其实只是在佛教的文化氛围中乐游而已,还没有进入修行;已经进入修行的,如果没有出过障碍的话,那他就只是一个七情六欲依然炽盛的凡夫而已9、中国目前的佛教情形是比较悲哀的。
我所认识的几大有学识有成就的大和尚,基本上都是直接学习南传佛教或者藏传佛教,来获得修行技术。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四法界的名词解释
四法界的名词解释四法界,即色法界、心法界、无色法界和无为法界,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四法界不仅仅是佛教理论的基础,也是人们实践修行的指导,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对四法界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色法界是指物质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能感知和认知到的物质实体。
人们日常所见的一切有形的、可触及的物质,都属于色法界的范畴。
比如大自然的景色、动物的身体、人类的器官等等,都属于色法界的表现。
色法界的特征是变化无常,一切都处于不断的生成、变化和消亡之中。
佛家强调的是色即是空的观念,意味着物质世界的存在是虚幻的,我们应该超越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心法界是指人类的思想、情感和意识等精神层面的体验。
与色法界相比,心法界更加抽象和复杂,具有更高层次的表现。
人们通过思考、感知、记忆等心理活动来认知和体验心法界。
心法界的特征是多变性和内心体验的独特性。
佛家教义中强调的是心即是法的观念,意味着一切的体验和存在都起源于人的内心世界。
我们应当认识到心法界的重要性,培养正念、修行善心,从而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谐和开悟。
无色法界是指究竟境界,即超越色法界和心法界的存在。
无色法界超越了人类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佛家认为,修行者通过正念和深度禅定,可以体验到无色法界的存在。
无色法界的特征是无形、无色且无垢。
在这个境界中,修行者能够超越身心的束缚,达到超越世俗和个体的境地,体悟到真理和解脱的本质。
最后,无为法界是指完全超越一切存在和非存在的境界。
它是佛教中最高层次的境界,也是所有法界的终极归宿。
无为法界具有无条件、无变动和无为的特征。
无为法界的实现需要修行者彻底超越一切执着和執著,最终达到超越一切形式和存在的境地。
通过对四法界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基本思想和修行路径。
佛教通过四法界的说明,告诉我们一切存在都是相对和有限的,无常和烦恼是存在的根本特征,解脱和觉悟是对存在的超越和解脱。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 涅盘寂静的意思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是佛教的四法印,也称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诸行无常:世间上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无常”。
诸法无我: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意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实体或主宰。
有漏皆苦:世间上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法,都叫做“有漏”;因为有漏,所以都是变化无常、生灭不息的,既然无常变化,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存在,所以都是虚妄不实的。
既然虚妄不实,因此众生所追求的一切有为法,都是痛苦的根源。
涅槃寂静:涅槃是无漏法界,灭除一切烦恼障、所知障,超越时空,超越相对,绝对圆满清净的境界。
这四法印是佛教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所在。
四法印的哲学
四法印的哲学(四法印背后的道)霍运杰这半年里我参加了领袖才能体验式训练课程,在这个课程里我收获很多,除了对自己更好的省觉、注意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还有认识了好多爱我的也是我爱的亲人朋友,而且还开启了我对佛学的接触和了解。
一阶段课程结束之后,吴琳送我一本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写的《正见:佛陀的证悟》,正是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佛理的根本、佛陀教义的核心,即四法印——用以印证佛法的普遍理性,它们是:诸行无常(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有漏皆苦(一切情绪都是痛苦)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自性,一切是空)涅磐寂静(涅磐超越概念)许是因为我的科学背景和哲学兴趣吧,我喜欢追求对理性的理解和其背后的究竟,对于这佛的四法印我也有这种冲动,于是在刚看了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对诸行无常做了思考,认识到之所以诸行无常成为我们必须接受的真理,那是因为,有认识能力的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唯一可能方式就是通过和我们认识的对象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令我们自己发生某种改变这一事实,并且写成感谢无常一文,后边会详细谈这一究竟。
而之后我也一直在理解另外的三法印,并试图了解其背后的究竟。
而在课程的二阶段结束回来的路上和王坤的讨论更使我对于有漏皆苦有了更好的理解,又之后和聪伟老师、佳卉老师的交流以及后来和我一位对佛学也感兴趣的师兄杨一玻的讨论更使我理解了涅磐寂静的道理,以及更重要的我注意到了这四法印和我参加的这一领袖才能体验式训练课程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共通性,我发现它们竟然是同一回事的不同方式的表达。
在这一篇文章里我想先讲我对于这四法印及其背后究竟的理解,我把这称为四法印的哲学,或者四法印背后之道,之后再略讲课程与四法印、以及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共通性,希望我的这一尝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四法印,帮助这几个不同领域的人们更好的互相理解,也可以帮助亲们更好地扩大课程中的成果。
宗萨在标题为造作与无常的第一章里讲了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的道理,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都会因为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然而这却是一个好消息,这样我们可以有合理的希望,我们真正需要克服的只是绝望和盲信。
佛像的手印各代表什么意思
佛像的手印各代表什么意思?来源:来自网络作者:不详日期:13-01-12热度:67佛像的手印各代表什么意思?佛教的像,很讲究手的刻画和塑造。
佛像的手有各种不同的姿势,称为手印,又称为“印契”、“印相”。
在佛教的造像开始之后,常用印相来表示教义上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义的解释愈趋复杂,佛像的造像也不断变化,而产生了不同的印相。
佛教认为,手印象征特殊的愿力和因缘,因此我们与其结相同的手印时,会产生特殊的身体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这和佛菩萨及本尊修证的本位力量的身心状况是相应的。
各种手印有其特定的含意,这是识别各尊佛像的重要依据。
最常见的印相,有如下几种:说法印,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
这一手印象征佛说法之意,所以称为说法印。
定印,又称禅定印或三昧印。
是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
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的意。
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
在密教中,这种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用,称为“法界定印”。
降魔印,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解地,以示降伏魔众。
相传释迦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
后来释迦即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经修成佛道,终于使魔王惧伏。
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为触地印。
在密宗中,这是金刚界曼茶罗内阿闪佛之印相。
与愿印(又作施愿印),是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给予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
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施无畏印:即右手曲肘朝前,舒五指,手掌向前,即布施无怖畏给予众生的意思,这是佛陀为了救济众生,使他们能够安心,所施予的印相。
这种印相与说法时印相相通用,如在经论中所说的举手说法,即是此印相。
以上五种手印,合称为释迦五印,这是最常见的几种印相。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印相,如阿弥陀佛的有九品印,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分为三等九品,表示阿弥陀佛根据众生不同的修行程度、按不同的待遇接引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四法印颂讲记
四法印颂讲记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益西彭措堪布译讲第一法印:诸行无常阐述诸行无常法义分二:一、法印真义;二、通达胜利。
一、法印真义分三:(一)总说;(二)别说;(三)结说。
(一)总说分三:1、以理成立诸行无常;2、揭示常执生起由来;3、印定刹那灭是有为法的法性。
1、以理成立诸行无常因生有为法,刹那灭无常,初时若不变,终亦不成灭。
有法:“因生有为法”;所立宗义:“刹那灭无常”;能立正因:“初时若不变,则终亦不成灭故”。
所要观察的对象是由因所生的一切有为法,包括身心世界的一切种类。
“有为”是因缘所作的意思,所立的宗义是刹那灭无常,连两刹那的常住也没有,在生起后随即坏灭,称为“刹那灭”。
(“初时”指第一刹那)原因是,如果第一刹那不变的话,那最终也不成坏灭,以初与终一体之故。
这是反证法。
如果能找出一个有为法不是刹那灭,那就不成立“诸行无常”的法印。
因为法印是要印在相关的一切法上,没有一个例外,它称为“法性”。
如果能举出一个反例,比如一个瓶子最初没有变,也就是并非第二刹那就灭掉,而是持续了若干刹那才变灭。
如果第1刹那没灭,到第100刹那才灭,那第1刹那和第100刹那是一体还是他体呢?如果是一体,那就像第1刹那没灭一样,不能承许第100刹那灭;如果是他体,那第100刹那应当不同于第1刹那,第1刹那早没了,应当承许第1刹那就是坏灭。
总之,无论从一体还是他体去观察,都必须承许当它一显现,随即就要变掉,而不是常住若干刹那。
这样就推出,任何因缘所生法都不会住第二刹那,随即就灭掉,这叫“无常住”,即不会住到第二刹那。
那当然第三第四刹那等就更不必说了。
像这样,所有因缘所生法只显现一刹那,随即就没有了,在第二刹那去找了无踪影。
这就可以看到,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性。
这里要用电影的譬喻来得到理解。
当放映机、胶片、光束等多缘和合时,银幕上就现出影像,有一幕幕的影像在显现。
但要知道,每一刹那投出的影像,都不可能住留到第二刹那,这非常容易明白。
佛教“四法印”世界观在日本茶室设计中的体现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66佛教“四法印”世界观在日本茶室设计中的体现刘俊含 胡哲慧(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北京 100000)摘 要:本文综述了日本茶道的起源、日本茶文化的特点,并从佛教核心世界观—“四法印”思想体系的视角,对日本茶室设计进行了分析和鉴赏,挖掘了宗教文化中的世俗审美价值,并对茶室设计和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阐释。
关键词:日本茶文化;宗教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时,海空禅师在来中国交流佛法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种独特的饮料:茶。
回日本时,他带了一些茶的种子,从此茶及茶文化在日本国生根发芽。
公元1259年,也就是南宋末年,南浦昭明禅师从日本来到位于我国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取经,在系统学习中国的宴会茶道流程后,首次将茶道带回了日本,开日本茶道发展流传之先河。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1]日本茶道由信仰佛教的僧人首次传到日本,注定了日本茶与佛学的不解之缘。
“茶,南方之嘉木也”,茶在东方文化中代表着谦虚和清净,饮茶更需要心平气和,以期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相契相融,清净无为的境界。
这与禅文化所提倡的“物我两忘”不谋而合。
著有禅门第一书《碧严录》的宋朝高僧圆悟克勤为我们留下“茶禅一味”的墨宝,而这种将信仰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生命态度,即是一种东方美学。
茶,早已超越了饮品这一物质层面的需求,更不局限于一般的审美层次。
而是与社会意识形态紧紧结合,甚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寺院的宴饮之茶,随着镰仓时代禅文化之东渡,在日本民间遍地开花,终于在室町时代末期,与当地和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居特色的日本茶道。
最早的潮流当属京都的草庵之风,朴素纯粹,蕴含着美学的基础元素。
后来,珠光和尚提出了“禅茶一味、茶禅一如”的术语。
他主张士人阶层要看透繁复的物质生活给精神带来的束缚和枷锁,通过修行来领悟“道”的内在精神。
四法印:诸法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法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四法印:诸法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1、一切有为法皆无常。
“有为法”指的是因缘合成之物,有为法指的是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
事物的变化是永不间断的,即生即灭,今天的我已不是昨天的我。
一般人认为,人一生几十年最后生命结束才算“无常”,其实不然,人体细胞和思想意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进行着生灭交替的运动。
无论是物质或者精神,无论宏观世界或者微观世界,都逃不脱无常这条规律。
2、一切有漏皆苦。
“漏”指贪欲、仇恨、愚昧偏见等各种烦恼心情。
这种烦恼能改变人性,使人丧失理智,故佛法称“毒”、称“障”、称“漏”。
轮回中的众生像在苦海中漂泊的帆船,烦恼就像船上的漏水洞,船一漏水,注定要沉入海底,很少有脱险的希望。
金钱物欲使人变成动物,权力欲使人变成恶魔,色欲使人变得疯狂之类,就是烦恼导致人的精神品质下降的例子。
“苦”指人精神上的压抑与负担、烦躁不安、痛苦失望、饥饿、疾病之类的种种身心不愉快的感觉。
佛法认为轮回人生的本质是苦,生活中充满了苦,离不开苦。
苦的根源是我执、法执、愚昧偏见、贪婪欲望、憎恶仇恨等种种烦恼,所以说“有漏皆苦”。
世间智慧都带有自私偏见、爱恨等情绪成分,所以称作“有漏智”;世间的幸福都有不稳定性、欺骗性、增加烦恼性等,故称“有漏乐”;世俗心为主导的善行善事都有自私、自利的成分,所以称为“有漏善行”等等。
诸法无我,诸法的“法”代表人和一切事物。
“我”指被称作“人”和“事物”的具体的“独立自性”或“物质性”。
不研究,不分析,笼统地称作“人”,但仔细研究分析,人是由物质的身躯和思想、感觉、行为、主体意识等五种成分(五蕴)组成的,其中每一种单独成分都不是“人”。
如果躯体是“人”的话,“人”就不会死,因为人的躯体可以长期保存;思想、感觉等精神成分也不能单独看作是“人”。
那么被称作“人”的“独立自性”或者“物质性”究竟在哪里呢?比如机器是由各种零件组装成的,既然是“组装”,机器哪有“独立自性”可言?佛法深刻揭示自我和客观事物的无自性本质,目的是为了消除虚妄的我执和贪心。
大印刻的内容
大印刻的内容
大印刻,就是空性的意思。
显教里面叫性空法,就是觉悟性空;密教里面叫大印刻,四种印刻里面的大印刻就是讲空性,比如胜乐金刚、瑜伽母的圆满次第里面都有四印刻的说法,其中的大印刻就是指的观空。
为什么叫印刻呢?
比如佛教的四大原则是:有为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叫四法印。
佛陀说了这四个原则之后,就像是把他的印刻在上面了,或说像皇帝的大印一样印在上面了。
所以叫印刻、法印,是表示永恒不变的原则,不能违背。
大印刻原本主要是来自噶举派,由玛尔巴、米勒日巴、达波三位大师传下来的噶举大印刻,也叫作普通大印刻。
有人说格鲁派没有大印刻,并非如此。
格鲁派有大印刻,但是格鲁派的大印刻是非常密的,是格鲁耳传下来的法,是宗喀巴大师传给已证悟的大弟子降白嘉措(即文殊海)的。
降白嘉措是宗大师八大弟子里面年纪最大的一位,据说降白嘉措的证悟境界和宗喀巴大师相同,而且宗喀巴大师开始可以见到文殊菩萨时却听不懂文殊菩萨说话,但降白嘉措可以听懂文殊菩萨的话,其境界更高,可见他的证悟比宗喀巴大师还早。
耳传的法,一般不会写在文字上来做宣传,是绝密的东西。
格鲁派有一个《无字经》,一般的人去看,什么字也没有,只有得到传授
或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才可以看到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四法印的概念
人對世事的四種境界。
1,諸行無常
2,一切階苦(減這個就是三法印)
3諸法無我
4,涅槃寂靜
1諸行無常:
是指世間萬物都因時而變,它們都有自己出現和結束的定律;
2,一切階苦:
是指人對萬物都有美好和苦惡之念;
3,諸法無我:
是指在一切的想法中,其實都有自己和大家念頭;
4,涅槃寂靜:
是指涅槃的境界(不比較,不故意,不自我,不執著),內心就不會有痛苦念頭,心寧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四諦,
解釋是四個真理。
1苦,2集,3滅,4道
1 ,苦諦,簡單說明人生的苦:
先天四苦:生老病死。
後天四苦:愛,恨,求,和器官感覺。
2 ,集諦,簡單說明苦的原因:
大多數是苦痛來自心,人對無常物的慾望和執著。
3 ,滅諦: 指出只要消除慾望和執著,大多數苦痛能清除,能達致涅槃。
4 ,道諦:達致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