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对「名色」的定义

合集下载

佛教中的色与空

佛教中的色与空

佛教中的色与空佛教中的色与空佛教中谈论到色与空二个字比较多,特别是《心经》里面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么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概念?这和我们现代在讲的色与空字又有什么区别,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问题。

色:梵语是ru^pa。

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

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

广义来说,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细小之微尘,无不包含在内。

狭义来说指人的肉眼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区别;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区别;人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区别,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空:梵语是s/u^nya。

音译为舜若。

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

一切存在物体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这一思想称为空。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虚幻不实,理体空寂明净。

自佛陀时代开始就有空这个思想,尤其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空的思想成为佛教般若经系统的根本思想。

这里所说的色与空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现代讲色一般是指物体的颜色,后来引申为女色,喜欢女人为好色、情色,而佛教中的色不是这个意思。

是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够看到的物质叫色。

那么这个色是变化着的,按照佛教角度说,这个色是空的,就象《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

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

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

四大因素为“地、水、火、风”。

四大因素是由于因缘和合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

这种还原和复归被称为“空”。

空并不是完全空,是物质运动变化着叫空,比如水是我们肉眼能够看见的,这就是色,但是,水能够变成空气,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了,好象是空,其实没有真正空,冷热空气交流,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变成了水,又成为了色体,用这样的概念去解释佛教的色空观,应该是科学的。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录入:管理员上传时间:2006-4-12一、释迦牟尼的生平在早期佛教的典籍中,没有关于佛教创始人生平的完整记录。

释迦牟尼主要事迹散见于佛教各个部派后来编成的经律中,而且往往与神话交织在一起,有许多荒诞的成分。

剔除这些神话虚构,大体可以找出一些较为可信的史实。

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死,由姨母摩诃婆阇波提抚养长大。

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

后与觉善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曰罗喉罗。

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关于乔达摩出家的动机,佛教的传说不完全相同,有说是因为他看到了人体的丑恶:有说是因为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

从当时社会考察,可能与他经历了亡国灭族的惨祸有关。

传说佛陀布教,曾得到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即胜军王)的赞赏。

但该国大臣利用波斯匿不在国内的机会,发动政变,拥立他的儿子毗琉离(即毗卢择迦)为王,不久发兵消灭了释迦的国家。

当毗琉离王兴兵方行之日,佛陀曾于路上劝阻,但未成功。

被杀“释种”,“积尸如莽,流血成池”。

佛陀曾听到释氏五百妇女被戮含苦称佛的声音,他无可奈何,唯有遣比丘为他们说法:“羁缠五欲,流转三涂,恩爱别离,生死长远”。

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和战争,加剧了的社会不幸,当是促使乔达摩产生消极厌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

数月之后,觉得不满足。

他不否认禅定的作用,但认为禅定不是目的。

接着他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

据说,他认为: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于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

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后七天进一餐。

何谓名色分界智

何谓名色分界智

何谓名色分界智?一般人都只容易看到有形的东西,对于无形方面的就不容易体会到、看到。

比如说,大家都觉得有风、有空气,但是因为空气是介于「色界」与「无色界」之间,一般人看不到自己明明是有在呼吸、有空气进来了,然而这个风是属于「色界」,气还是属于「色界」,空气还是属于「色界」,但是它已经是介于「无色界」了,所以一般不容易去体会到空气的存在、以及它的重要性。

如果以医学的角度而言,在我们的身、心部份,中医不只是重视身体、肉身方面,它还重视精神、重视这个气。

几十年前的西医,只是着重在肉体方面,因为在医学解剖上,把身体解剖开来,是找不到这个「气」,因此以前的西医对中医的针灸、以及气的理论是很排斥的。

但是,现在慢慢、慢慢的打开领域、藩篱之后,他们已经渐渐去发现到,真的!尤其是中国的针灸的气感,让他们感受到不能以他们以前所认知的,身体就只有器官、只有这个肉体,其实精神、无形的气是存在的。

但是,因为人类的仪器不够精良,或是你的感受不够敏锐,就会变成只是重视这个身体,还会偏颇一方的落入「唯物论」。

修行方面也是一样,我们这个有机的身体是由身跟心的组合,物质跟精神的组合,一般人不容易去觉察到无形的心灵这方面,所以只有着重在肉体。

当你着重在这个肉体,很容易形成你认为你的生命就只是个肉体,因此很多人就认为说「这一生这是死的,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一了就百了,什么都没了…」那都只是很片段、很狭窄的来看这个生命,他看不到、感受不到这个无形的心灵。

所以,「名色分界智」就是要让你清楚的看到,你要去清楚的分辨出来,而且不只是具有身跟心这两个领域,更重要的你要看到,你这个身体的所有动作,都是「心灵」在主导,「名色分界智」就是要让你去看到心理的运作,以及是它在主导你这个身体的动作。

因此,什么是「主」?什么是「客」?如果没有经过「名色分界智」这个阶段的开发,你不知道,你就会被这个身体带着走,于是就只有在追逐物质的欲望,在满足这个身体的欲贪、欲望。

3原始佛教的心理思想_高颖

3原始佛教的心理思想_高颖

#研究生论坛#原始佛教的心理思想高颖提要:本文以四部汉译阿含经为主要依据,从心理学角度探索了原始佛教教义。

原始佛教认为心性本净,被其执着妄动生出的有为心法染污,从而产生各种心理结构和心理机能,即由眼、耳、鼻、舌、身、意五根和触、受、思、念、意、识等功能构成人类有情的心理整体;根据这些结构和机能对修行解脱的作用,分为染污烦恼和善心净法两种,并以后者对治前者。

修行者借助这些心理机能修习戒、定、慧,依靠止心、观心、勤修习心这三个原则,达到止息心念妄动,离欲解脱的目的。

高颖,1975年生,四川大学/985工程0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主题词:原始佛教心心理原始佛教,指的是从释迦牟尼觉悟之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开始,其灭度后一百年左右,部派佛教兴起之前的这段时间。

其间的教理以释迦牟尼本人在世时的说教为主,后人集结为四部阿含经。

佛陀说教的根本出发点,并不是单纯追寻一种理性逻辑的完美理论模式,也不是回答当时印度社会的各种问题,而是帮助人解脱苦难、断除烦恼、离苦得乐。

其最核心的内容,乃是为不同根器(能力与气质)的求法者指出一条解脱和自我超越之路。

用现代话语表达,就是建立一套包含了理论和实践的心理学体系。

概括言之,其教义以四圣谛和十二因缘为特色,对人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结构做出了深刻隽永的解释。

心的重要地位与基本功能心是佛教的重要名相,是贯穿释氏教化的一个重要线索。

从四部阿含经表面上看来,佛教对心的观点不甚明确。

/心0的梵语有两个:Citta 或与H rd(或作H rdaya),前者又作心法,指具有攀援思虑作用的心理功能,类似于现代西方心理学所讲的具有认知和情感作用的功能性/心0。

后者意为真实心或心性,指在心理思虑功能背后的那个本体的心,此心本性清净,如5增一阿含经#须陀品6中讲到/心性极清净0¹。

世人所具有的心理运作,在佛教看来都属于虚妄分别,染污执著,是产生烦恼和生老病死的重要原因,甚至说,就是烦恼本身。

佛经中常见名词及其涵义

佛经中常见名词及其涵义

佛经中的常见名词及其涵义长江大学张婉琴五蕴:佛教将包括个人身心与身心环境的一切物质与精神分成五种“聚集”,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佛的十大尊号:佛,一般用作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

佛的十大尊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世尊。

佛陀四种“稀有”:一、时稀有,表示佛陀之出世,非旷世所常有;二、处稀有,佛陀不出现于三千世界中的他处,唯降生于迦毗罗卫城;三、德稀有,佛陀一生都以佛法普利众生,为稀有殊胜之事。

三乘:菩萨、声闻、缘觉。

佛家三种“大”:愿大、行大、度众生大。

摩诃萨埵具备的七个条件: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时;七、证大果。

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四相:“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指诸法的形象状态,表现在外而想象于心的形相。

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三种布施:一是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是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是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令众生离诸怖危。

其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云:“诸供养中,法布施最。

”六尘:又名六处、六境、六贼,包括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又作六情。

四维:即“四隅”,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

一般是以四维加东、南、西、北四方,成为八方;若再加上上、下二方,则合称为十方。

三善根:善根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

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三毒:贪、嗔、痴为三不善根,或称三毒。

比丘三义:比丘指男子出家进入佛脚教团,满二十岁以上且受具足戒的修行僧,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称为比丘尼。

比丘三义指破恶、怖魔、乞士。

因果六义:即比丘三义和阿罗汉三义的合称。

比丘三义指破恶、怖魔、乞士,阿罗汉三义指杀贼、应供、无生。

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

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观禅手册--雷迪大师_18

观禅手册--雷迪大师_18
三、行境色(gocara-rupas):
指四种感官领域。gocara指五官的感觉领域及其对象。
1. 可见色:指可见的颜色或各种不同物体的形状。
2. 声:指声音本身的质。
香:指香味或气味的质。
味:指味道或可品尝的质。
此处并未提到触或可触知之物,因为当它在四大种中。触有三种,即地触(pathavi-potthabba):指可扩展的有形之物;火触(tejo- potthabba):指可触知的温度;风触(vayo-potthabba):指可触知的风。
二、食色(ahara-rupa)
食色指不可或缺的营养,用以供给或促进色身的成长。正如泥土中的水,或从空而降的雨水滋润着树木、植物,或只是促进他们的生长,或使他们肥沃、增长和长久存活着。同样的,这种食色滋润着我们的色身,或帮助我们的色身成长、丰腴。我们的色身是由业、心、火(温度)及食物所成。食色是命色的主要支持者,为了获得每日的食物,人在世界上承担各种不同的工作,这被称为人的生活方式或者生计。
以上四种行境色,加上触,我们总共有五种感官领域。其中,可见色是眼睛的所缘境;声是耳朵的所缘境;香是鼻子的所缘境;味是舌头的所缘;而身体则是触的所缘境。 来自018 (十二)三种色
一、命色(jivita-rupa)
Jivita 指生命,也就是生命力,意指支配由业力所生成的色身的生命力,使色身保持鲜活;正如水池中的水,使水中的莲花免于枯萎、凋谢。 通常用来表达的言词,如:「某人活着」或「某人死了」只是用来叙述该「命色」的存在或不存在。当某种特定形式的生命永远止息,我们会说:「某生物死了」,或:「某生物活着」,只要他仍以某种特殊形态活着。命色(生命力)是充满全身的。

佛教里的色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

佛教里的色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

佛教里的色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
在佛教里,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

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有读者解读关于“色”字,意思是“交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1)从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看出,左边的人是“男”人,右边的人是“女”人(跪着的,可以参考“女”字)。

所以男女2人合在一起寓意交合。

(2)从篆文的字形看,是男人趴在女人(背)上,仍然是交配的姿势。

阿毗达摩第四十七讲缘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

阿毗达摩第四十七讲缘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

阿毗达摩第四十七讲缘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缘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缘起支当中的无明缘行,行缘识,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讲缘起的部分。

我们讲到了行缘识之后,接着是识缘名色。

在这里,名色里面的名是以“朝向故为‘名”。

”就是(倾向故为‘名’namat?ti nàma,‘倾向之相’为‘名’)。

因为所有的名法都有一个特相,就是面对所缘、朝向所缘,所以称为名。

在这里它是特指心所。

名的特相是朝向;作用是与识相应,作为心所它和心是相应的;表现为无鉴别;近因是识。

而色以“变坏故为‘色’。

”ruppati就是变坏或者会毁坏的,所以称为rupa色。

它的特点是毁坏;作用是散布,散布全身的散布;表现为无记,因为色法不会有善或者有恶;近因是识。

要知道这里讲到的色,它是特指业生色。

对于名色,在十二缘起支当中的名色,佛陀是这么样说的:“诸比库,什么是名色呢?诸比库,受、想、思、触、作意,这称为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这称为色。

如是,此名与此色,诸比库,这称为名色。

”也就是说这里讲到的名法,本来名法包括了心与心所,但是由于这里讲到的心是属于识,而这里的名是特指心所。

对于色法来说,本来色法包括了四种生起之因: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

但它在这边是特指业生,就是由业产生的四大以及四大种。

对于识缘名色里面的识,《清净道论》又这么样说:“作为名色之因的识。

可分为果报与非果报识两种。

”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讲到的识缘名色里面的识,应当用两种方法来讲:一种是果报识,一种是非果报识。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里讲到的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果报识,果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果报心;另外一种是非果报识,非果报识是属于造业的心。

果报识在识缘名色这里,是特指今生的果报识;而非果报识,在这里是指前生的业识,就是前生所造的业的识(造业的心),而且它是特指在前一世造业的心。

我们为了要讲清楚识缘名色这种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今生当中果报心和果报心所,还有业生色之间的关系;另外就是作为前世、前一生所造下的那些业、造业的心和带来今生这些名法和色法之间的关系。

佛教中的六尘

佛教中的六尘

六尘的内容一、色尘《俱舍论》卷一记载,色境有二种: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瑜伽师地论》卷一,在显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尘的分类更加完备。

即凡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称为表色。

二、声尘声尘,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卷一记载,声音大致可分为八种。

依发声的物体有感觉与否,先大别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与无执受大种因之声。

执受,是心、心所的异名。

大种,指地、水、火、风四大种。

凡是声音发自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人的语言、拍手的声音等;凡是声音发自非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无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的言语、录音带所发出的音声,或木、石、流水、落叶等所发的声音等。

然后,再根据声音是有意义或无意义,而分为有情名之声、非有情名之声。

更由不同物类发出的响声,给予人产生爱恶的情绪反应,又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

可意声:好语声有情名不可意声:恶语声有执受大种为因可意声:好拍手声非有情名不可意声:恶拍手声可意声:化人好语有情名不可意声:化人恶语无执受大种为因可意声:木石好声非有情名不可意声:木石恶声三、香尘香尘又称香境,是鼻根所嗅的东西,鼻识所分别的对象。

《俱舍论》卷一记载,香可分为四种: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适喜悦,有益身心,并且能够增长福业者。

恶香:指嗅了使人感到局促紧张,无益身心,并且不能增长福业者。

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

不太强,不太弱,恰到好处者,称为等香。

不等香:指太强、太弱,出于均等以外者。

四、味尘味尘,指舌根所尝的味道,是舌识分别的境界。

《俱舍论》说味有六种:甘、醋(酸)、咸、辛、苦、淡。

《品类足论‧辩五事品》则将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三种。

释迦牟尼的原始说法

释迦牟尼的原始说法

III 滅諦


「滅」:消滅之意,亦稱「還滅」,i.e.回復原來無痛 苦的人生。 「滅諦」又稱「愛(欲望之意)滅苦滅聖諦」或「苦 盡諦」,指滅盡貪欲與痛苦的道理。 此諦針對苦、集二諦而發。 ∵苦、集→生死流轉,滅諦正要打破此生死流轉而回 復真正的自我。
IV 道諦

「道」指道路、途徑、方法;「道諦」指還滅的方法。 「滅諦」又稱「愛(欲望之意)滅苦滅聖諦」或「苦 盡諦」,指滅盡貪欲與痛苦的道理。 1 八正道 梵文為a^rya^s!t!a^n%gika-ma^rga,又稱「八聖道」、 「八直聖道」、「八聖道分」等,指八種合乎正理的 成佛途徑(修鍊方法)。 1. 正見:離開邪非的正確知解,也就是具有佛 說的四諦知識,遠離唯神、唯我、唯物等見解。 2. 正思維:也作「正思」、「正志」 指離開世俗的主觀分別,離開邪妄迷語,作佛教的 純真智慧的思維。
IV 附識:第四法印──一切皆苦(又稱有 漏皆苦/眾生皆苦/諸行皆苦)

一般人以「苦」、「樂」相對,但據佛教分析,「苦」 與「樂」至少在實在性(存在性)方面不同一級序。 i.e.樂實依苦而建立,而苦則理論地先於樂而成立。 →生命的真象是一串需求,一串痛苦。(一切皆苦)
三 四諦


又稱四聖諦或四真諦,四諦是: /苦(duh!kha-satya) -集(samudaya-satya) -滅(nirodha-satya) \道(ma^rga-satya) 與三法印僅重在觀察自然生命及現象界不同,在於提出正 面主張。 四諦間的關係: /生死流轉的因果/苦-迷的結果 \集-迷的原因 \涅槃還滅的因果/滅-悟的結果 \道-悟的原因

十二因緣的名稱、關係與次序可以下表表示和說明:
順生系列 ────────────────────────────→ 還滅系列 ←──────────────────────────── 1無明 2行 3識 4名色 5六處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11生 12老死

原始佛教与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原始佛教与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然 是婆 罗 门 思 潮 即婆 罗 门教 而 出现 的


佛教 则属 于非正 统的 沙 门思 潮 它 是作 为婆 罗 门教 的 对立 面
!
佛 教 的创始 人 是悉 达多
, , ,
) 出 身 于 王 族 相 传 为净 饭 乔达 摩 ( 约公元 前 6 6 5 一 公元 前 4 8 5

,
王 的儿 子 生 于迎 毗 罗 卫 (现 尼 泊尔 王国 境 内 )
,
谛 是讲 作 为 佛教最 后理 想 的 无 苦境 界 ( 涅 梁 ) 道谛 是讲 实 现佛 教理 想境 界所应 遵 循 的 手 段
和方 法
1 华 东 理 工大 学 学报 ( 文科版 )
6 年第 2 期
、 、 、
佛 教认 为 人 生就 是苦 可 归 结 为八 苦
、 、
,
,
,

生苦 老 苦 病 苦 死 苦 怨憎 会 苦 ( 不 得 不 与 自

着苦 而 只有 信仰 佛教才 能找 到解脱 痛苦 的道路 所谓 苦海 无 边 是苦 集 灭 道
。 、 、 、
佛教 认 为现实世 界就 是 一 个痛苦 的 过 程
,

,


“ ” 它 提 出 的说 明 苦难 和 解 脱苦 难方 法 的 学说 即 四 谛 说 ( 谛 即真理 )
,
四谛
,

苦 谛是讲 现 实 存在 的种 种 痛 苦现 象 集谛 是 讲 造 成痛苦 的原 因 或根 据 灭
印度佛教 诞生 于公 元前五 至六世 纪之 间 是世 界性 三大 宗教 中最古 老的一个
, : ,

,

佛 教诞 生前 的印度社 会是 一种种 姓制 度 人 们被 分为 四 个等级 第一 等级 婆罗 门 (祭 司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问:佛陀在《长部.大因缘经》里提到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应作何解释?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识缘名色’意谓: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

‘名’,是指心所。

‘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

因此佛陀说:“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识缘名色)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法时,你就能够清楚地了知这一点。

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

这里的‘名’,是指心所。

‘色’,是指依处色法,而不是指心生色法。

依处色法有六种,即: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

就五蕴世间的有情众生而言,如果没有这六种依处色,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种识就不能生起。

所以,依处色是识的因。

再者,心与心所是互为因果的;如果没有心所,识(心)就不能生起。

所以,心所也是识的因。

在依照因果关系,来观照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蕴时;你必须要照见,受、想、行、识这四种名蕴之间的因果关系。

佛陀在《阿毗达摩论藏.发趣论》中谈到,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四种名蕴是互为因果的。

当讲到其中一个蕴为因时,其余的三个蕴,就是果。

当讲到其中的两个蕴为因时,其余的两个蕴,就是果。

当讲到其中的三个蕴为因时,其余的一个蕴,就是果。

如果没有受、想、行这三名蕴的话,识蕴就不能生起。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名(心所)的话,识蕴就不能生起。

因此,名色都是识的因。

这就是佛陀所说:“由于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名色缘识)的意义。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意思解释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意思解释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意思解释空即是色——无名,万物之母。

空即是色——有物混成,小天地生,吾不知其所名,强之为“道”。

很多人都知道这两句话来自《心经》。

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部经典被称为“百经之经”“经中之经”,因为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却浓缩了整个大藏经的精华。

佛家的空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般若智:到彼岸,脱离苦海的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境……这些最核心最重要的观点都已经包含其中。

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精确落定的解脱方法:观自在。

佛陀一直在告诉你,佛是过去人,是觉悟了的人,人是未来佛,是被蒙蔽了自性,尚未了道的佛。

佛不渡人人自渡,佛门广大,不润无根之草。

佛救不了你,谁也救不了你,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而道路就在眼前,而且是一条经过前人(观自在,也就是观世音菩萨)验证过确认无疑的路。

这条路就是“观自在”,就是“行深菠萝蜜”。

通过内观我们就会发现五蕴皆空,万物无常、无根的。

包括我们自身,都是因缘和合,没有自性,终究一场空。

于是也便不再执着了,放下了,彻底的放下就是解脱。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两句话就是佛家“空观”的集中表现,理解了它,佛学就有了根基,才能算是入门。

“空”指的是万物之源,诞生万物的“前存在”,或者说是构成物质的基础材料。

就相当于物理学中的那个“奇点”。

也可以理解为道家的“道”,它产生于万物初分之前,那时候还没有任何有形、有名的存在,我们也不知道该叫它什么。

于是老子说自己勉强叫它做“道”。

它什么也不是,但万物世界都来源于它。

所以说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也可以叫它“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说空即是色,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包含一切。

就像大自然,你怎么定义它,它不是任何一种物质,但囊括了形成一切物质的所有元素。

理解了这一点,就是“有根之人”了。

那么色即是空怎么理解?世界的开始,什么也没有,后来出现了有机质,出现了单细胞,然后是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原始佛教对「名色」的定义

原始佛教对「名色」的定义

原始佛教對「名色」的定義隨佛法師Bhikkhu Vūpasama著選錄自《原始佛法與佛教之流變》© 2010 一、「名色」原義之釋疑佛陀教法的核心是「十二因緣」,見「十二因緣」是為「見法」、「正覺」,也稱為「見佛」。

見《雜阿含》296經1、《毘尼母經》卷第四2:「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緣生有老死),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阿難!若人見十二因緣,是為見法,亦得見我。

」在「十二因緣」中有「名色緣識(nāmarūpa-paccaya viññāna),識緣名色(viññāna-paccaya nāmarūpa)」的教導,而「十二因緣」提到的「名色」,指的是甚麼呢?這問題一直是佛教分裂以後,部派之間爭論的主要議題之一。

在後世分化的各部派中,有將「名色」說為名聚及色聚3,又有說是尚未長出六根的「受精胚胎」4,或者認為「名色」是「色、受、想、行、識」等五陰5,又有學者以為是「色、聲、香、味、觸、法」6,對於「名色」的解說是非常的分歧。

如果要探究此一課題的真相,應當從各部派傳誦的古老經說中,依據當中共同的說法來勘定。

釋迦佛陀對於身心活動,是以六根、六境為緣而有六識(六觸入)來說明。

見於大正藏《雜阿含》214經7、《相應部》『六處相應』93經:《雜阿含》214:「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有為,緣生。

……此三法和合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相應部》35.93:「諸比丘!緣二法而生識。

諸比丘!如何緣二法而生識耶?以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

……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眼觸。

识支与名色支的关系

识支与名色支的关系

识支与名色支的关系以识为缘生名色,这个识指果位识。

以结生时的那个识为缘随即发生下一世的名色,也就是最初的身心和合已经出现了,这个出现以后就已经到了来世,在这个身心的报体上会出现一系列的果报。

名色这一支分三点认识:一、与识支的联系;二、为何称为名色;三、名色的内容。

一、与识支的关系由果位的业识作为缘,以胎生来说,与父母的精血和合就出现了名色,湿生、化生等是以其他的助缘和合而出现名色。

二、为何称为名色这是指一期新生命蕴身的开始一定要有身心两方面的内涵,它是一个身心和合体。

就胎生而言,必须业识投胎和精血和合,有身心的内涵才叫新的蕴身。

换句话说,如果业识没有投胎,光靠父精母血不会受孕而出现新的蕴身,或者只有业识,是处在中阴位,也没有新的蕴身。

总而言之,当业识和精血和合的时候就出现新的蕴身的体性,因此用名色来作说明。

也就是这一环的缘起果相是有身心和合的内涵,或者心物和合的内涵才有了身体。

三、名色的内容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

色者,若生无色,惟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余位羯罗蓝等色,如应当知。

名色中的名就是指心这方面的蕴,包括受、想、行、识,而色指物质的内涵,如果生在无色界,只有色的种子而没有实际的色,除此生在其它的地方都有羯罗蓝等的色法体性,应当按照他的阶位来了解。

比如受生为人,直到六根长成之前都有色法的体性。

总而言之,所谓名色指所得到的蕴身是色和心和合的体性。

比如,中阴到了要投胎的那一刹那出现了果位识,又见父母行房,一念心入到精血里,当即就结成了名色。

这就是由那个业识过来的,没有业识为缘不会出现。

而出现新一期我们这一生做人的蕴体,一定是有色和心两方面的内涵,由于心没有色的这些形状也不可触摸等,所以称为名,实际上那个时候我们的业识已经加入了,而且有精血,由精血逐渐地会长成身体,由业识会出现心识上的内涵,这样两个合在一起就有了这一世的报体,这是要认知的地方。

名色与六处的关系名色为缘生六处,也就是由于有最初的色心和合的因位状况,才会发展出六根具足的完整形态,如果没有前位不会有后位,因此是由名色位而出现了六处,就像以花种为缘而出现具全的花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佛教對「名色」的定義隨佛法師Bhikkhu Vūpasama著選錄自《原始佛法與佛教之流變》© 2010 一、「名色」原義之釋疑佛陀教法的核心是「十二因緣」,見「十二因緣」是為「見法」、「正覺」,也稱為「見佛」。

見《雜阿含》296經1、《毘尼母經》卷第四2:「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緣生有老死),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阿難!若人見十二因緣,是為見法,亦得見我。

」在「十二因緣」中有「名色緣識(nāmarūpa-paccaya viññāna),識緣名色(viññāna-paccaya nāmarūpa)」的教導,而「十二因緣」提到的「名色」,指的是甚麼呢?這問題一直是佛教分裂以後,部派之間爭論的主要議題之一。

在後世分化的各部派中,有將「名色」說為名聚及色聚3,又有說是尚未長出六根的「受精胚胎」4,或者認為「名色」是「色、受、想、行、識」等五陰5,又有學者以為是「色、聲、香、味、觸、法」6,對於「名色」的解說是非常的分歧。

如果要探究此一課題的真相,應當從各部派傳誦的古老經說中,依據當中共同的說法來勘定。

釋迦佛陀對於身心活動,是以六根、六境為緣而有六識(六觸入)來說明。

見於大正藏《雜阿含》214經7、《相應部》『六處相應』93經:《雜阿含》214:「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有為,緣生。

……此三法和合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相應部》35.93:「諸比丘!緣二法而生識。

諸比丘!如何緣二法而生識耶?以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

……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眼觸。

……以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以鼻與香為緣而生鼻識……以舌與味為緣而生舌識……以身與觸為緣而生身識……以意與法為緣而生意識。

……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1 見大正藏《雜阿含》296經;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SN 12.20經2 見《毘尼母經》卷第四:參大正藏T24 p.820.2-13~143 見婆藪盤豆造《俱舍論》卷四『分別根品第二之二』:參大正藏 T29 p.18.2-20~24;187.2-2~6「色聚極細立微聚名,為顯更無細於此者。

此在欲界無聲無根,八事俱生隨一不減。

云何八事﹖謂四大種及四所造色、香、味、觸。

無聲有根諸極微聚,此俱生事或九或十。

有身根聚,九事俱生。

」「何者為名聚等?偈曰:名句及字聚,號言文總集。

釋曰:此中名謂所立號,如色聲等;句謂所立言,隨量能成就所欲說義。

如有為皆無常,如是等。

」4 見《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參大正藏 T27 p.119.1-5~8「云何名色﹖謂結生已未起眼等四種色根,六處未滿中間五位,謂羯剌藍、頞部曇、閉尸、鍵南、缽羅奢佉,是名色位。

」5 見大正藏《雜阿含》298經「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

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6 見日本學者水野弘元《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一書所載7 見大正藏《雜阿含》214經;南傳《相應部》『六處相應』SN 35.93經和合,諸比丘!稱此為意觸。

」將六根、六境為緣而有六識,因為根據古老經法的共說,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色法,色、聲、香、味、觸等五外境也是色法,另為意根所緣的法境,是精神活動的受、想、行等非色的名法,所以六根與六境總稱為「色、受、想、行」等四取陰。

在此之下,六識依六根、六境之緣而生,又有用五陰來表達說為「識依色、受、想、行住」。

見大正藏《雜阿含》39經8、南傳《相應部》蘊相應54經:《雜阿含》39:「地界者,譬四識住。

水界者,譬貪喜四取(陰)攀緣識住。

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

比丘!識於(色、受、想、行)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相應部》22.54:「諸比丘!於色封滯而住識者,以色為所緣,止住於色,近依喜而住,生長、增廣。

諸比丘!於受封滯而住識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長、增廣。

諸比丘!於想封滯……乃至……諸比丘!於行封滯而住識者,以行為所緣,而止住於行,近倚喜而住,生長、增廣。

諸比丘!如說「我離於色、離於受、離於想、離於行,而施設於識之來往、死生、長益、廣大」者,無有是處。

」此外,因為六根與六境總稱為「色、受、想、行」等四取陰,而法境的受、想、行是為非色的名法9,所以「色、受、想、行」簡稱為「名、色」。

因此,六根、六境為緣而有六識的說法,又有說為「名色集則識集」,將六根、六境為緣,轉說為「名、色」。

見於大正藏《雜阿含》41經10、《相應部》『蘊相應』56經:《雜阿含》41:「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

云何識集如實知?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相應部》22.56:「諸比丘!以何為識耶?諸比丘!六識身是[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

諸比丘!此名為識。

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依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

」由於緣六根、六境而有六識,根、境、識俱足名「觸」,所以將六根、六境為緣,轉說為「名、色」的說法,在《雜阿含》又有「識」與「名色」生「觸(根、境、識三者具足)」之說。

見大正藏《雜阿含》294經11、《相應部》『因緣相應』19經:《雜阿含》294:「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

……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相應部》12.19:「諸比丘!被無明所覆、渴愛所繫之愚夫,生如是之(識)身,依此(識)身與外之名色,如是依此二者,有觸、六觸處。

」由以上諸經可知,《雜阿含》及《相應部》中的「名色」,是指「六根、六境之緣」了。

後世的部派佛教,有以為「名色」是受精胚胎,或說「名色」是色、受、想、行、識等五受陰,又如分別說部有主張是名聚及色聚,都是和傳統經說有著難以契合的差異。

8 見大正藏《雜阿含》39經;南傳《相應部》『蘊處相應』SN 22.54經9 見《大乘義章》卷四:參大正藏 T44 p.547.2-5~8「言名色者,心從詮目故號為名,身形質礙,稱之為色。

良以心法冥漠難彰,非詮不辨,故從詮目說以為名。

故楞伽云:以名宣說無色四陰,故說為名;色相形現可以現見,當相名色。

十二因緣通而論之,皆是名色,良以此支色心始具,名色相分段故偏名支。

」10 見大正藏《雜阿含》SĀ 41經;南傳《相應部》『蘊處相應』SN 22.56經11 見大正藏《雜阿含》SĀ 294經;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SN 12.19經二、「名色」之異說、異義在說一切有部傳誦的《相應阿含》(誤譯名為《雜阿含》)中,另有「名色」是色、受、想、行、識等五受陰的見解,造成《相應阿含》的傳誦,在「名色」的解說上出現自相矛盾的問題。

見《相應阿含》298經:《相應阿含》298:「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

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根據說一切有部《相應阿含》298經的說法,「名色」是色、受、想、行(又說為思)、識等五受陰,將「名色」改為「色、受、想、行、識」,完全是不通的說法。

因為在《相應阿含》41,298經都說到「識是謂六識身」、「名色集是名識集」,而《相應阿含》288經提到「十二因緣」的名色與識時,說到「名色緣識,識緣名色」。

試問:如果「名色」真是「色、受、想、行、識」等五陰,那麼「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也就是「五陰緣六識,六識緣五陰」,這要作何解?這不成為無解、不通的玄題嗎?但是在分別說系銅鍱部《相應部》中,同樣傳誦此經的《相應部》『因緣相應』2 經,則有不同《相應阿含》298經的說法。

見《相應部》『因緣相應』2 經、『蘊相應』56 經;《相應阿含》41經:《相應部》12.2:「諸比丘!何為名色?諸比丘!受、想、思、觸、作意,以此謂之名;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以此謂之色。

如是此名與此色,謂之名色。

諸比丘!何為識?諸比丘!此等有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

」《相應部》22.56:「以何為行耶?諸比丘!六思身是。

[謂:]色思、聲思、香思、味思、所觸思、法思是,此名之為行。

依觸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觸之滅而有行之滅。

」《相應阿含》41:「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

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

」在銅鍱部傳誦的《相應部》『因緣相應』2經,保持了「名色」是「色、受、想、行」的說法,但又增說了「觸、作意」。

『因緣相應』2經將「名色」在「色、受、想、行(思)」之外,增說了「觸、作意」,是無法契合『六處相應』93經的「緣二法(根與境)而生識」、『蘊相應』56經的「識為六識身;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與『因緣相應』12經「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說法。

「名色」的內容增說了「觸、作意」,這應是部派自增的新義、新解,勢必造成自說不相合的問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