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
2023年人教版高中数学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名师选题)2023年人教版高中数学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单选题1、已知球O的体积为36π,则该球的表面积为()A.6πB.9πC.12πD.36π答案:D分析:根据球的体积公式求出半径,即可求出表面积.设球的体积为R,则由题可得43πR3=36π,解得R=3,则该球的表面积为4π×32=36π.故选:D.2、如图,“十字歇山”是由两个直三棱柱重叠后的景象,重叠后的底面为正方形,直三棱柱的底面是顶角为120°,腰为3的等腰三角形,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A.23B.24C.26D.27答案:D分析:作出几何体直观图,由题意结合几何体体积公式即可得组合体的体积.该几何体由直三棱柱AFD−BHC及直三棱柱DGC−AEB组成,作HM⊥CB于M,如图,因为CH=BH=3,∠CHB=120∘,所以CM=BM=3√32,HM=32,因为重叠后的底面为正方形,所以AB=BC=3√3,在直棱柱AFD−BHC中,AB⊥平面BHC,则AB⊥HM, 由AB∩BC=B可得HM⊥平面ADCB,设重叠后的EG与FH交点为I,则V I−BCDA=13×3√3×3√3×32=272,V AFD−BHC=12×3√3×32×3√3=814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V=2V AFD−BHC−V I−BCDA=2×814−272=27.故选:D.3、如图1,已知PABC是直角梯形,AB∥PC,AB⊥BC,D在线段PC上,AD⊥PC.将△PAD沿AD折起,使平面PAD⊥平面ABCD,连接PB,PC,设PB的中点为N,如图2.对于图2,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平面PAB⊥平面PBC B.BC⊥平面PDCC.PD⊥AC D.PB=2AN答案:A分析:由已知利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得到PD ⊥平面ABCD ,判定C 正确;进一步得到平面PCD ⊥平面ABCD ,结合BC ⊥CD 判定B 正确;再证明AB ⊥平面PAD ,得到△PAB 为直角三角形,判定D 正确;可证明平面PBC ⊥平面PDC ,若平面PAB ⊥平面PBC ,则平面PAB 与平面PDC 的交线⊥平面PBC ,矛盾,可判断A图1中AD ⊥PC ,则图2中PD ⊥AD ,又∵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PD ⊥平面ABCD ,则PD ⊥AC ,故选项C 正确;由PD ⊥平面ABCD ,PD ⊂平面PDC ,得平面PDC ⊥平面ABCD ,而平面PDC ∩平面ABCD =CD ,BC ⊂平面ABCD ,BC ⊥CD ,∴BC ⊥平面PDC ,故选项B 正确;∵AB ⊥AD ,平面PAD ⊥平面ABCD ,且平面PAD ∩平面ABCD =AD ,∴AB ⊥平面PAD ,则AB ⊥PA ,即△PAB 是以PB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而N 为PB 的中点,则PB =2AN ,故选项D 正确.由于BC ⊥平面PDC ,又BC ⊂平面PBC∴平面PBC ⊥平面PDC若平面PAB ⊥平面PBC ,则平面PAB 与平面PDC 的交线⊥平面PBC由于AB//平面PDC ,则平面PAB 与平面PDC 的交线//AB显然AB 不与平面PBC 垂直,故A 错误故选:A4、在《九章算术》中,将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臑,在鳖臑A −BCD 中,AB ⊥平面BCD ,BC ⊥CD ,且AB =BC =CD =4,M 为AD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BM 与CD 夹角的余弦值为( )A .√32B .√34C .√33D .√24答案:C分析:画出图形,取AC的中点N,连接MN,BN,可得MN//CD,则所求为∠BMN,易证△BMN是直角三角形,则可得BM,进而求解.如图,取AC的中点N,连接MN,BN,由题,AB=BC=CD=4,M为AD的中点,所以MN//CD,MN=2,则∠BMN为所求,由AB⊥平面BCD,则AB⊥CD,又BC⊥CD,AB∩BC=B,所以CD⊥平面ABC,则MN⊥平面ABC,所以△BMN是直角三角形,即∠MNB=90°,又BM=12AD=12√AB2+BD2=2√3,所以cos∠BMN=MNBM =2√3=√33,故选:C5、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点P在棱AD上,过点P作该正方体的截面,当截面平行于平面B1D1C且面积为√3时,线段AP的长为()A.√2B.1C.√3D.√32答案:A分析:过点P作DB,A1D的平行线,分别交棱AB,AA1于点Q,R,连接QR,BD,即可得到△PQR为截面,且为等边三角形,再根据截面面积求出PQ的长度,即可求出AP;解:如图,过点P作DB,A1D的平行线,分别交棱AB,AA1于点Q,R,连接QR,BD,因为BD//B1D1,所以PQ//B1D1,B1D1⊂面B1D1C,PQ⊄面B1D1C,所以PQ//面B1D1C因为A1D//B1C,所以PR//B1C,B1C⊂面B1D1C,PR⊄面B1D1C,所以PR//面B1D1C又PQ∩PR=P,PQ,PR⊂面PQR,所以面PQR//面B1D1C,则PQR为截面,易知△PQR是等边三角形,则12PQ2⋅√32=√3,解得PQ=2,∴AP=√22PQ=√2.故选:A.6、《九章算术》中将底面为直角三角形且侧棱垂直于底面的三棱柱称为“堑堵”;底面为矩形,一条侧棱垂直于底面的四棱锥称之为“阳马”,四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臑”,如图在堑堵ABC−A1B1C1中,AC⊥BC,且AA1=AB=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四棱锥B−A1ACC1为“阳马”B.四面体A1C1CB为“鳖臑”C.四棱锥B−A1ACC1体积最大为23D.过A点分别作AE⊥A1B于点E,AF⊥A1C于点F,则EF⊥A1B答案:C分析:由新定义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性质、体积公式逐项判断即可得解.底面为直角三角形且侧棱垂直于底面的三棱柱称为“堑堵”.所以在堑堵ABC−A1B1C1中,AC⊥BC,侧棱AA1⊥平面ABC,在选项A中,因为AA1⊥BC,AC⊥BC,且AA1∩AC=A,则BC⊥平面AA1C1C,且AA1C1C为矩形,所以四棱锥B−A1ACC1为“阳马”,故A正确;在选项B中,由A1C1⊥BC,A1C1⊥C1C且C1C∩BC=C,所以A1C1⊥平面BB1C1C,所以A1C1⊥BC1,则△A1BC1为直角三角形,由BC⊥平面AA1C1C,得△A1BC,△CC1B为直角三角形,由“堑堵”的定义可得△A1C1C为直角三角形,所以四面体A1C1CB为“鳖臑”,故B正确; 在选项C中,在底面有4=AC2+BC2≥2AC⋅BC,即AC⋅BC≤2,当且仅当AC=BC时取等号,则V B−A1ACC1=13S A1ACC1×BC=13AA1×AC×BC=23AC×BC≤43,所以C不正确;在选项D中,由BC⊥平面AA1C1C,则BC⊥AF,AF⊥A1C且A1C∩BC=C,则AF⊥平面A1BC,所以AF⊥A1B,又AE⊥A1B且AF∩AE=A,则A1B⊥平面AEF,则A1B⊥EF,所以D正确. 故选:C.7、设α,β为两个不同的平面,则α∥β的充要条件是()A.α内有无数条直线与β平行B.α,β垂直于同一平面C.α,β平行于同一条直线D.α内的任何直线都与β平行答案:D分析:根据面面平行、相交的知识确定正确选项.A选项,α内有无数条直线与β平行,α与β可能相交,A选项错误.B选项,α,β垂直于同一平面,α与β可能相交,B选项错误.C选项,α,β平行于同一条直线,α与β可能相交,C选项错误.D选项,α内的任何直线都与β平行,则α//β,D选项正确.故选:D8、下列命题中①空间中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③如果三条直线两两相交,那么这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④如果三条直线两两平行,那么这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⑤如果两个平面有无数个公共点,那么这两个平面重合.真命题的个数为()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A分析:根据空间位置关系可直接判断各命题.命题①:空间中不共线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错误;命题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正确;命题③:三条直线两两相交,若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无法确定一个平面,所以命题③错误;命题④:如果三条直线两两平行,那么这三条直线不能确定一个平面,所以命题④错误;命题⑤:两个平面有无数个公共点,则两平面可能相交,所以命题⑤错误;故选:A.9、正方体中,点P,O,R,S是其所在棱的中点,则PQ与RS是异面直线的图形是()A.B.C.D.答案:C分析:对于A,B,D,利用两平行线确定一个平面可以证明直线PQ与RS共面,对于C,利用异面直线的定义推理判断作答.对于A,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连接AC,A1C1,则AC//A1C1,如图,因为点P,Q,R,S是其所在棱的中点,则有PQ//AC,RS//A1C1,因此PQ//RS,则直线PQ与RS共面,A错误;对于B,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连接AC,QS,PR,如图,因为点P,Q,R,S是其所在棱的中点,有AP//CR且AP=CR,则四边形APRC为平行四边形,即有AC//PR,又QS//AC,因此QS//PR,直线PQ与RS共面,B错误;对于C,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如图,因为点P,Q,R,S是其所在棱的中点,有RS//BB1,而BB1⊂平面ABB1A1,RS⊄平面ABB1A1,则RS//平面ABB1A1,PQ⊂平面ABB1A1,则直线PQ与RS无公共点,又直线PQ与直线BB1相交,于是得直线PQ与RS不平行,则直线PQ与RS是异面直线,C正确;对于D,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连接A1B,D1C,PS,QR,如图,因为A1D1//BC且A1D1=BC,则四边形A1D1CB为平行四边形,有A1B//D1C,因为点P,Q,R,S是其所在棱的中点,有PS//A1B,QR//D1C,则PS//QR,直线PQ与RS共面,D错误.故选:C10、小明同学用两个全等的六边形木板和六根长度相同的木棍搭成一个直六棱柱ABCDEF−A1B1C1D1E1F1,由于木棍和木板之间没有固定好,第二天他发现这个直六棱柱变成了斜六棱柱ABCDEF−A1B1C1D1E1F1,如图所示.设直棱柱的体积和侧面积分别为V1和S1,斜棱柱的体积和侧面积分别为V2和S2,则().A.V1S1>V2S2B.V1S1<V2S2C.V1S1=V2S2D.V1S1与V2S2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答案:A分析:根据柱体体积、表面积的求法,分别表示出V1S1和V2S2,分析即可得答案.设底面面积为S,底面周长为C,则V1=S⋅AA1,S1=C⋅AA1,所以V1S1=SC,设斜棱柱的高为ℎ,则V2=S⋅ℎ,S2=AB×ℎAB+BC×ℎBC+CD×ℎCD+DE×ℎDE+EF×ℎEF+FA×ℎFA >(AB+BC+CD+DE+EF+FA)×ℎ=Cℎ,所以V2S2<SℎCℎ=SC=V1S1.故选:A11、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及该正方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在正方体中,设BC的中点为M,GH的中点为N,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MN//平面ABE B.MN//平面ADEC.MN//平面BDH D.MN//平面CDE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得到正方体的直观图及其各点的标记字母,取FH的中点O,连接ON,BO,可以证明MN‖BO,利用BO与平面ABE的关系可以判定MN与平面ABE的关系,进而对选择支A作出判定;根据MN与平面BCF的关系,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可以判定MN与平面ADE的关系,进而对选择支B作出判定;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以证明MN与平面BDE的平行关系,进而判定C;利用M,N在平面CDEF的两侧,可以判定MN与平面CDE的关系,进而对D作出判定.根据题意,得到正方体的直观图及其各点的标记字母如图所示,取FH的中点O,连接ON,BO,易知ON与BM平行且相等,∴四边形ONMB为平行四边形,∴MN‖BO,∵BO与平面ABE(即平面ABFE)相交,故MN与平面ABE相交,故A错误;∵平面ADE‖平面BCF,MN∩平面BCF=M,∴MN与平面ADE相交,故B错误;∵BO⊂平面BDHF,即BO‖平面BDH,MN‖BO,MN⊄平面BDHF,∴MN‖平面BDH,故C正确;显然M,N在平面CDEF的两侧,所以MN与平面CDEF相交,故D错误.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从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涉及正方体的性质,面面平行,线面平行的性质,属于小综合题,关键是正确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还原,得到正方体的直观图及其各顶点的标记字母,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找到MN的平行线BO.12、牟合方盖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首先发现并采用的一种用于计算球体体积的方法,该方法不直接给出球体的体积,而是先计算牟合方盖的体积.刘徽通过计算,“牟合方盖”的体积与球的体积关系为V 牟V 球=4π,并且推理出了“牟合方盖”的八分之一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 牟8=r 3−V 方盖差,从而计算出V 球=43πr 3.如果记所有棱长都为r 的正四棱锥的体积为V ,则V 方差盖:V =( )A .√22B .1C .√2D .2√2答案:C分析:计算出V 方盖差,V ,即可得出结论. 由题意,V 方盖差=r 3−18V 牟=r 3−18×4π×43×π×r 3=13r 3, 所有棱长都为r 的正四棱锥的体积为V 正=13×r ×r ×r −(√2r 2)=√26r 3, ∴ V 方盖差V 正=13r 3√2r 36=√2,故选:C .双空题13、如图,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1)直线AA 1∩平面ABCD =______;(2)直线BC ∩平面BCC 1B 1=______.答案: A BC ##CB 分析:根据几何特征,即可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即可得解.根据长方体可知,直线AA 1∩平面ABCD =A ,直线BC∩平面BCC1B1=BC.所以答案是:A,BC.14、已知三棱锥S−ABC的四个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且SA,SB,SC两两垂直,SA=3,SB=4,SC=5,则该三棱锥的体积为______,球O的表面积为______.答案: 10 50π分析:由条件可得V S−ABC=V C−SAB=13×S△SAB×SC可得出体积,将三棱锥S−ABC补成长方体,则三棱锥S−ABC与该长方体的外接球相同,可得(2R)2=32+42+52=50,从而得出答案.由SA,SB,SC两两垂直,则以△SAB为底面,则SC为三棱锥S−ABC的高,则V S−ABC=V C−SAB=13×S△SAB×SC=13×12×3×4×5=10;将三棱锥S−ABC补成长方体如图所示,则三棱锥S−ABC的外接球与该长方体的外接球相同,所以外接球的直径长等于长方体的对角线的长,所以(2R)2=32+42+52=50,即R2=252,所以外接球的表面积为:S=4πR2=4π×252=50π,所以答案是:10 ;50π.小提示:关键点点睛:解答本题第二空的关键在于将几何体补形为长方体,利用长方体的外接球去分析求解.此外,对棱长度相等的三棱锥也可以放置于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去分析外接球;若三棱锥中一条棱垂直于底面,且底面形状非直角三角形,则可以将几何体补形为三棱柱,借助三棱柱的外接球去分析.15、如图,试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关系:(1)点C与平面β:______;(2)直线AB与平面α:______.答案:C∉βAB∩α=B分析:(1)(2)由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判断点面关系、线面关系.(1)由图,C∈CD,CD∩β=D且CD⊄β,故C∉β;(2)由图,B∈AB,B∈α且AB⊄α,则AB∩α=B.所以答案是:C∉β,AB∩α=B16、某学校开展手工艺品展示活动,小明同学用塑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手工艺品,其外部为一个底面边长为6的正三棱柱,内部为一个球,球的表面与三棱柱的各面均相切,则该内切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___,三棱柱的顶点到球的表面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__.答案:12π√15−√3分析:过侧棱的中点作正三棱柱的截面,即可得到球心为△MNG的中心,在正△MNG中求出内切圆的半径即内切球的半径,从而求出球的表面积,再求出三棱柱的顶点到球心的距离,即可求出球面上的点到顶点的距离的最小值;解:依题意如图过侧棱的中点作正三棱柱的截面,则球心为△MNG的中心,因为MN=6,所以△MNG内切圆的半径r=OH=13MH=13√MN2−HN2=√3,即内切球的半径R=√3,所以内切球的表面积S=4πR2=12π,又正三棱柱的高AA1=2R=2√3,OH=2√3,所以AO=√OM2+AM2=√(2√3)2+(√3)2=√15,所以OM=23所以A到球面上的点的距离最小值为AO−R=√15−√3;所以答案是:12π;√15−√317、半正多面体(semiregularsolid)亦称“阿基米德多面体”,是由边数不全相同的正多边形围成的多面体,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以正方体每条棱的中点为顶点构造一个半正多面体,如图,它由八个正三角形和六个正方形构成,若它的所有棱长都为1,则该半正多面体外接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___;若该半正多面体可以在一个正四面体内任意转动,则该正四面体体积最小值为___________.答案: 4π 8√3分析:首先找到外接球的球心,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即可;若该半正多面体可以在一个正四面体内任意转动,则该半正多面体的外接球是正四面体的内切球时,该正四面体体积最小,然后根据正四面体内切球的相关计算求解即可.由题意知,该半正多面体的外接球的球心是正方体的中心,正方体棱长为√2,所以该半正多面体外接球的半径R =√(√22)2+(√22)2=1,故其表面积为4π. 若该半正多面体可以在一个正四面体内任意转动,则该半正多面体的外接球是正四面体的内切球时,该正四面体体积最小.此时,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a ,则正四面体的高为√63a ,考查轴截面,则有(√63a −1)2=12+(√33a)2,解得a =2√6,所以V min =13⋅√34⋅(2√6)2⋅(√63⋅2√6)=8√3. 所以答案是: 4π; 8√3.小提示:关键点点睛:本题第②空的关键点是探究出结论:若该半正多面体可以在一个正四面体内任意转动,则该半正多面体的外接球是正四面体的内切球时,该正四面体体积最小.解答题18、如图的长方体ABCD−A1B1C1D1.(1)这个长方体是棱柱吗?如果是,是几棱柱?为什么?(2)用平面BCFE把这个长方体分成两部分后,各部分的几何体还是棱柱吗?若是棱柱指出它们的底面与侧棱. 答案:(1)答案见解析;(2)答案见解析.解析:(1)根据棱柱的定义判断;(2)根据棱柱的定义判断.(1)这个长方体是棱柱,是四棱柱,因为它满足棱柱的定义.(2)截面BCFE右侧部分是三棱柱,它的底面是△BEB1与ΔCFC1,侧棱是EF、B1C1、BC,截面左侧部分是四棱柱,它的底面是四边形ABEA1与四边形DCFD1,侧棱是AD、BC、EF、A1D1.19、四面体ABCD如图所示,过棱AB的中点E作平行于AD,BC的平面,分别交四面体的棱BD,DC,CA于点F,G,H.证明:E、F、G、H四点共面且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答案:证明见解析分析: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分别证得EH∥BC,FG∥BC,则得EH∥FG,从而可证得E、F、G、H四点共面,同理可证得EF∥HG,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可得结论因为BC∥平面EFGH,平面EFGH∩平面BDC=FG,平面EFGH∩平面ABC=EH,所以BC∥FG,BC∥EH,所以EH∥FG,所以E、F、G、H四点共面,同理可证得EF∥AD,HG∥AD,所以EF∥HG,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20、所有棱长均相等的三棱锥称为正四面体,如图,在正四面体A—BCD中,求证:AB⊥CD.答案:见解析分析:取CD的中点为M,连接AM,BM,根据线面垂直可得AB⊥CD.取CD的中点为M,连接AM,BM,因为四面体A−BCD为正四面体,故△ACD为等边三角形,故AM⊥CD,同理BM⊥CD,而AM∩BM=M,故CD⊥平面ABM,因为AB⊂平面ABM,故CD⊥AB.。
部编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带答案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带答案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单选题1、某正方体被截去部分后得到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空间几何体的体积为( )A .132B .223C .152D .2332、已知直线a 与平面α,β,γ,能使α//β的充分条件是( ) ①α⊥γ,β⊥γ ②α//γ,β//γ ③a //α,a //β ④a ⊥α,a ⊥β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②④3、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三点确定一个平面B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C .若直线l 与平面α上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 ⊥αD .若a 、b 、c 是三条直线,a ∥b 且与c 都相交,则直线a 、b 、c 在同一平面上4、如图.AB 是圆的直径,PA ⊥AC ,PA ⊥BC ,C 是圆上一点(不同于A ,B ),且PA =AC ,则二面角P −BC −A 的平面角为( )A .∠PACB .∠CPAC .∠PCAD .∠CAB5、如图,“蘑菇”形状的几何体是由半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组成,球的半径为2,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高为3,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A .18πB .20πC .22π3D .26π6、如图,某圆锥的轴截面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E 在底面圆的圆周上,且BE ⌢的长度等于CE⌢的长度,则异面直线DE 与BC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A .√24B .√64C .√104D .√1447、如图,“十字歇山”是由两个直三棱柱重叠后的景象,重叠后的底面为正方形,直三棱柱的底面是顶角为120°,腰为3的等腰三角形,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23B .24C .26D .278、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DC 且AB =2DC ,点E 为线段BC 的靠近点C 的一个四等分点,点F 为线段AD 的中点,AE 与BF 交于点O ,且AO⃑⃑⃑⃑⃑ =xAB ⃑⃑⃑⃑⃑ +yBC ⃑⃑⃑⃑⃑ ,则x +y 的值为( )A .1B .57C .1417D .56多选题9、《九章算术》中将底面为直角三角形且侧棱垂直于底面的三棱柱称为“堑堵”;底面为矩形,一条侧棱垂直于底面的四棱锥称之为“阳马”;四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膈”.如图在堑堵ABC −A 1B 1C 1中,AC ⊥BC ,且AA 1=A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四棱锥B −A 1ACC 1为“阳马” B .四面体A 1C 1CB 为“鳖膈” C .四棱锥B −A 1ACC 1体积最大为23D .过A 点分别作AE ⊥A 1B 于点E ,AF ⊥A 1C 于点F ,则EF ⊥A 1B10、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在线段AD1上运动,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异面直线C1P和CB1所成的角为定值B.直线CD和平面BPC1相交C.三棱锥D−BPC1的体积为定值D.直线CP和直线A1B可能相交11、已知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PB⊥BCB.PD⊥CDC.PD⊥BDD.PA⊥BD填空题12、对于任意给定的两条异面直线,存在______条直线与这两条直线都垂直.部编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带答案(四)参考答案1、答案:C分析: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棱长为2的正方体截去两个小三棱锥,根据三棱锥的体积公式即可求解.解: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该空间几何体是棱长为2的正方体截去两个小三棱锥,由图示可知,该空间几何体体积为V=23−(13×12×12×1+13×12×12×2)=152,故选:C.2、答案:D解析:根据线面的平行关系,结合相关性质,逐个分析判断即可得解.对①,若α⊥γ,β⊥γ,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可以相交,故①错误;对②,若α//γ,β//γ,则α//β,平面的平行具有传递性,故②正确;对③,若a//α,a//β,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可以相交,故③错误;对④,a⊥α,a⊥β,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故④正确.综上:②④正确,故选:D.3、答案:D分析:利用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直接判断.A.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故A错误;B.由墙角模型,显然B错误;C.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若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垂直,若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平行直线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不一定垂直,故C错误;D.因为a//b,所以a、b确定唯一一个平面,又c与a、b都相交,故直线a、b、c共面,故D正确;故选:D.4、答案:C解析:由圆的性质知:AC⊥BC,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得到BC⊥面PAC,即BC⊥PC,结合二面角定义可确定二面角P−BC−A的平面角.∵C是圆上一点(不同于A,B),AB是圆的直径,∴AC⊥BC,PA⊥BC,AC∩PA=A,即BC⊥面PAC,而PC⊂面PAC,∴BC⊥PC,又面ABC∩面PBC=BC,PC∩AC=C,∴由二面角的定义:∠PCA为二面角P−BC−A的平面角.故选:C5、答案:A分析:由题意可知该几何体的体积是由半球的表面积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再加上圆的面积即可解:由题意得,球的半径R=2,圆柱的底面半径r=1,高ℎ=3,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S=2πR2+πR2+2πrℎ=8π+4π+2π×1×3=18π故选:A.6、答案:A分析:过点A作AO⊥BC于点O,过点A作DG⊥BC于点G,取AO的中点F,连接GE、OE、EF,则有∠DEF (或其补角)就是异面直线DE与BC所成的角,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解三角形可求得答案.解:过点A作AO⊥BC于点O,过点A作DG⊥BC于点G,取AO的中点F,连接GE、OE、EF,BC,所以∠DEF(或其补角)就是异面直线DE与BC所成的角,则DF//BC,且DF=12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则DF=1,OE=2,AO=2√3,所以DG=OF=√3,在Rt△GOE中,GO=1,OE=2,所以GE=√GO2+OE2=√5,在Rt△GDE中,GE=√5,DG=√3,所以DE=√GD2+GE2=2√2,在Rt△FOE中,FO=√3,OE=2,FE=√FO2+OE2=√7,所以在△DFE中,满足DF2+FE2=DE2,所以∠DFE=90∘,所以cos∠DEF=DFDE =2√2=√24,故选:A.7、答案:D分析:作出几何体直观图,由题意结合几何体体积公式即可得组合体的体积.该几何体由直三棱柱AFD−BHC及直三棱柱DGC−AEB组成,作HM⊥CB于M,如图,因为CH=BH=3,∠CHB=120∘,所以CM=BM=3√32,HM=32,因为重叠后的底面为正方形,所以AB=BC=3√3,在直棱柱AFD−BHC中,AB⊥平面BHC,则AB⊥HM, 由AB∩BC=B可得HM⊥平面ADCB,设重叠后的EG与FH交点为I,则V I−BCDA =13×3√3×3√3×32=272,V AFD−BHC =12×3√3×32×3√3=814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V =2V AFD−BHC −V I−BCDA =2×814−272=27.故选:D. 8、答案:C分析:由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化简得到AO ⃑⃑⃑⃑⃑ ==(x −y2)AB ⃑⃑⃑⃑⃑ +2yAF ⃑⃑⃑⃑⃑ 和BO ⃑⃑⃑⃑⃑ =(1−x)BA ⃑⃑⃑⃑⃑ +4y 3BE⃑⃑⃑⃑⃑ ,结合B,O,F 三点共线和A,O,E 三点共线,得出2x +3y −2=0和3x −4y =0,联立方程组,即可求解. 根据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可得AO⃑⃑⃑⃑⃑ =xAB ⃑⃑⃑⃑⃑ +yBC ⃑⃑⃑⃑⃑ =xAB ⃑⃑⃑⃑⃑ +y(BA ⃑⃑⃑⃑⃑ +AC ⃑⃑⃑⃑⃑ ) =xAB ⃑⃑⃑⃑⃑ −yAB ⃑⃑⃑⃑⃑ +yAC ⃑⃑⃑⃑⃑ =(x −y)AB ⃑⃑⃑⃑⃑ +y ⋅(AD ⃑⃑⃑⃑⃑ +DC⃑⃑⃑⃑⃑ ) =(x −y)AB ⃑⃑⃑⃑⃑ +y ⋅(2AF ⃑⃑⃑⃑⃑ +12AB ⃑⃑⃑⃑⃑ )=(x −y)AB ⃑⃑⃑⃑⃑ +2yAF ⃑⃑⃑⃑⃑ +12yAB ⃑⃑⃑⃑⃑ =(x −y2)AB ⃑⃑⃑⃑⃑ +2yAF ⃑⃑⃑⃑⃑ , 因为B,O,F 三点共线,可得x −y 2+2y =1,即2x +3y −2=0;又由BO ⃑⃑⃑⃑⃑ =BA ⃑⃑⃑⃑⃑ +AO ⃑⃑⃑⃑⃑ =BA ⃑⃑⃑⃑⃑ +xAB ⃑⃑⃑⃑⃑ +yBC ⃑⃑⃑⃑⃑ =BA ⃑⃑⃑⃑⃑ −xBA ⃑⃑⃑⃑⃑ +y ⋅43BE ⃑⃑⃑⃑⃑ =(1−x)BA ⃑⃑⃑⃑⃑ +4y 3BE ⃑⃑⃑⃑⃑ , 因为A,O,E 三点共线,可得1−x +4y 3=1,即3x −4y =0,联立方程组{2x +3y −2=03x −4y =0 ,解得x =817,y =617,所以x +y =1417.故选:C. 9、答案:ABD分析:根据“阳马”和“鳖膈”的定义,可判断A ,B 的正误;当且仅当AC =BC 时,四棱锥B −A 1ACC 1体积有最大值,求值可判断C 的正误;根据题意可证A 1B ⊥平面AEF ,进而判断D 的正误. 底面为直角三角形且侧棱垂直于底面的三棱柱称为“堑堵”, ∴在堑堵ABC −A 1B 1C 1中,AC ⊥BC ,侧棱AA 1⊥平面ABC ,A 选项,∴AA 1⊥BC ,又AC ⊥BC ,且AA 1∩AC =A ,则BC ⊥平面A 1ACC 1, ∴四棱锥B −A 1ACC 1为“阳马”,对;B 选项,由AC ⊥BC ,即A 1C 1⊥BC ,又A 1C 1⊥C 1C 且BC ∩C 1C =C , ∴A 1C 1⊥平面BB 1C 1C ,∴A 1C 1⊥BC 1,则△A 1BC 1为直角三角形,又由BC⊥平面AA1C1C,得△A1BC为直角三角形,由“堑堵”的定义可得△A1C1C为直角三角形,∥CC1B为直角三角形.∴四面体A1C1CB为“鳖膈”,对;C选项,在底面有4=AC2+BC2≥2AC⋅BC,即AC⋅BC≤2,当且仅当AC=BC=√2时取等号,V B−A1ACC1=13S A1ACC1×BC=13AA1×AC×BC=23AC×BC≤43,错;D选项,因为BC⊥平面AA1C1C,则BC⊥AF,AF⊥A1C且A1C∩BC=C,则AF⊥平面A1BC,∴AF⊥A1B,又AE⊥A1B且AF∩AE=A,则A1B⊥平面AEF,所以则A1B⊥EF,对;故选:ABD.10、答案:AC解析:A:由正方体的性质判断B1C⊥平面ABC1D1,得出B1C⊥C1P,异面直线C1P与CB1所成的角为90°;B:由CD//AB,证明CD//平面ABC1D1,即得CD//平面BPC1;C:三棱锥D−BPC1的体积等于三棱锥的体积P−DBC1的体积,判断三棱锥D−BPC1的体积为定值;D:可得直线CP和直线A1B为异面直线.对于A,因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B1C⊥BC1,B1C⊥C1D1,又BC1∩C1D1=C1,BC1,C1D1⊂平面ABC1D1,所以B1C⊥平面ABC1D1,而C1P⊂平面ABC1D1,所以B1C⊥C1P,故这两个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定值90°,所以A正确;对于B,因为平面BPC1与面ABC1D1是同一平面,DC//AB,AB⊂平面ABC1D1,CD⊂平面ABC1D1,故CD//平面ABC1D1,即CD//平面BPC1,故B错误;对于C,三棱锥D−BPC1的体积等于三棱锥P−DBC1的体积,而平面DBC1为固定平面,且△DBC1大小一定,又因为P∈AD1,因为AD1//BC1,AD1⊂平面BDC1,BC1⊂平面BDC1,所以AD1//平面DBC1,所以点A到平面DBC1的距离即为点P到该平面的距离,为定值,所以三棱锥D−BPC1的体积为定值,故C正确;对于D,直线CP和直线A1B是异面直线,不可能相交,故D错误.故选:AC.分析:本题考查线面平行的判定,线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空间中的距离,正确理解判定定理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1、答案:ABD分析:由PA⊥矩形ABCD,得PA⊥BD,若PD⊥BD,则BD⊥平面PAD,又BA⊥平面PAD,则过平面外一面有两条直线与平面垂直,不成立,故PD⊥BD不正确.解:∵PA⊥矩形ABCD,BD⊂矩形ABCD,∴PA⊥BD,故D正确.若PD⊥BD,则BD⊥平面PAD,又BA⊥平面PAD,则过平面外一面有两条直线与平面垂直,故PD⊥BD不正确,故C不正确;∵PA⊥矩形ABCD,∴PA⊥CD,AD⊥CD,∴CD⊥平面PAD,∴PD⊥CD,故B正确;∵PA⊥矩形ABCD,∴由三垂线定理得PB⊥BC,故A正确;故选:ABD.12、答案:无数分析:平移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相交并确定一个平面,再由线面垂直的意义及异面直线所成角判断作答. 令给定的两条异面直线分别为直线a,b,平移直线b到直线b′,使b′与直线a相交,如图,则直线b′与a确定平面α,点A是平面α内任意一点,过点A有唯一直线l⊥α,因此,l⊥a,l⊥b′,即有l⊥b,由于点A的任意性,所以有无数条直线与异面直线a,b都垂直.所以答案是:无数。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答题技巧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答题技巧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基本模式是论证推理与计算相结合,以某个几何体为依托,分步设问,逐层加深,解决这类题目的原则是建模、建系.建模——将问题转化为平行模型、垂直模型及平面化模型;建系——依托于题中的垂直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求解.(12分)如图,D为圆锥的顶点,O是圆锥底面的圆心,AE为底面直径,AE=AD.△ABC是底面的内接正三角形,P为DO上一点,PO=66DO.(1)证明:PA⊥平面PBC;(2)求平面PCB与平面PCE的夹角的余弦值.(1)证明设DO=a,由题设可得PO=66a,AO=33a,AB=AC=BC=a,PA=PB=PC=22a.2分因此PA2+PB2=AB2,从而PA⊥PB.3分又PA2+PC2=AC2,故PA⊥PC.又PB ,PC ⊂平面PBC ,PB ∩PC =P , 所以PA ⊥平面PBC .5分(2)解 以O 为坐标原点,OE→的方向为y 轴正方向,OD →的方向为z 轴正方向,|OE →|为单位长度,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由题设可得E (0,1,0),A (0,-1,0), C ⎝ ⎛⎭⎪⎫-32,12,0,P ⎝ ⎛⎭⎪⎫0,0,22.7分所以EC →=⎝ ⎛⎭⎪⎫-32,-12,0,EP →=⎝ ⎛⎭⎪⎫0,-1,22.8分设m =(x ,y ,z )是平面PCE 的法向量,则 ⎩⎪⎨⎪⎧m ·EP →=0,m ·EC →=0,即⎩⎪⎨⎪⎧-y +22z =0,-32x -12y =0.不妨取y =1,得m =⎝ ⎛⎭⎪⎫-33,1,2.10分由(1)知AP→=⎝ ⎛⎭⎪⎫0,1,22是平面PCB 的一个法向量. 记n =AP →,则cos 〈n ,m 〉=n ·m |n |·|m |=255.所以平面PCB 与平面PCE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255.12分❶得步骤分:对于解题过程中是得分点的步骤,有则给分,无则没分,所以对于得分点一定要写全.如第(1)问缺少PA =PB =PC =22a ,遗漏PA ⊥PB 导致扣分,第(2)问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❷得关键分:对于解题过程中的关键点,有则给分,无则没分,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写清得分关键点,如第(1)问缺少PC ∩PB =P ,或PB ,PC ⊂平面PAC 等;第(2)问中不写公式cos 〈m ,n 〉=m ·n|m ||n |而得出余弦值都会各扣去1分.❸得计算分:第(2)问中,向量EC →,EP →,两个平面法向量的坐标及cos 〈m ,n 〉的求值,否则不能得分.1.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为棱BC 的中点,F 为棱CD 的中点.(1)求证:D 1F ∥平面A 1EC 1;(2)求直线AC 1与平面A 1EC 1所成角的正弦值; (3)求二面角A-A 1C 1-E 的正弦值.(1)证明 以A 为原点,AB ,AD ,AA 1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A 1(0,0,2),B (2,0,0),C (2,2,0),D (0,2,0),C 1(2,2,2),D 1(0,2,2).因为E 为棱BC 的中点,F 为棱CD 的中点,所以E (2,1,0),F (1,2,0), 所以D 1F →=(1,0,-2),A 1C 1→=(2,2,0),A 1E →=(2,1,-2). 设平面A 1EC 1的一个法向量为m =(x 1,y 1,z 1),则⎩⎪⎨⎪⎧m ·A 1C 1→=0,m ·A 1E →=0,即⎩⎨⎧2x 1+2y 1=0,2x 1+y 1-2z 1=0,令x 1=2,则y 1=-2,z 1=1,即m =(2,-2,1).因为D 1F →·m =2-2=0,所以D 1F →⊥m .因为D 1F ⊄平面A 1EC 1,所以D 1F ∥平面A 1EC 1. (2)解 由(1)得,AC →1=(2,2,2). 设直线AC 1与平面A 1EC 1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 〈m ,AC 1→〉|=⎪⎪⎪⎪⎪⎪⎪⎪m ·AC 1→|m |·|AC →1|=23×23=39,即直线AC 1与平面A 1EC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9.(3)解 由正方体的特征可得,平面AA 1C 1的一个法向量为DB →=(2,-2,0),则cos 〈DB →,m 〉=DB →·m |DB →|·|m |=822×3=223,所以二面角A-A 1C 1-E 的正弦值为1-cos 2 〈DB→,m 〉=13.2.在多面体ABCDE 中,平面ACDE ⊥平面ABC ,四边形ACDE 为直角梯形,CD ∥AE ,AC ⊥AE ,AB ⊥BC ,CD =1,AE =AC =2,F 为DE 的中点,且点E 满足EB→=4EG →.(1)证明:GF ∥平面ABC ;(2)当多面体ABCDE 的体积最大时,求平面ABE 与平面DBE 的夹角的余弦值. (1)证明 分别取AB ,EB 的中点M ,N ,连接CM ,MN ,ND ,在梯形ACDE 中,DC ∥EA ,且DC =12EA ,M ,N 分别为BA ,BE 的中点,∴MN ∥EA ,且MN =12EA , ∴MN ∥CD ,且MN =CD , ∴四边形CDNM 为平行四边形, ∴CM ∥DN ,又EB→=4EG →,N 为EB 的中点,∴G 为EN 的中点. 又F 为ED 的中点,∴GF ∥DN ,得GF ∥CM , 又CM ⊂平面ABC ,GF ⊄平面ABC , ∴GF ∥平面ABC .(2)解 在平面ABC 内,过B 作BH ⊥AC ,交AC 于H ,∵平面ACDE ⊥平面ABC ,且平面ACDE ∩平面ABC =AC ,BH ⊂平面ABC . ∴BH ⊥平面ACDE ,则BH 为四棱锥B-ACDE 的高, 又底面ACDE 的面积确定,∴要使多面体ABCDE 的体积最大,即BH 最大,此时AB =BC = 2. ∴H 为AC 的中点,连接HF ,易知HB ,HC ,HF 两两垂直.以H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HB ,HC ,HF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H-xyz .则A (0,-1,0),B (1,0,0), E (0,-1,2),D (0,1,1).∴AB→=(1,1,0),BE →=(-1,-1,2),DE →=(0,-2,1). 设n 1=(x 1,y 1,z 1)为平面ABE 的法向量, 则⎩⎪⎨⎪⎧n 1·AB →=x 1+y 1=0,n 1·BE →=-x 1-y 1+2z 1=0.取y 1=-1,得n 1=(1,-1,0).设n 2=(x 2,y 2,z 2)为平面DBE 的法向量, 则⎩⎪⎨⎪⎧n 2·DE →=-2y 2+z 2=0,n 2·BE →=-x 2-y 2+2z 2=0.取z 2=2,可得n 2=(3,1,2). ∴cos 〈n 1,n 2〉=n 1·n 2|n 1|·|n 2|=22×14=77.∴平面ABE 与平面DBE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77.。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带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单选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平行B.平面α内△ABC的三个顶点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则α与β平行C.α//β,a//α,则a//βD.a//b,a//α,b⊄α,则b//α答案:D分析:根据线面关系,逐一判断每个选项即可.解:对于A选项,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平行,而不是任意的直线平行,故错误;对于B选项,如图1,D,E,F,G分别为正方体中所在棱的中点,平面DEFG设为平面β,易知正方体的三个顶点A,B,C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但△ABC所在平面α与β相交,故错误;对于选项C,a可能在平面β内,故错误;对于选项D,正确.故选:D.2、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且该棱柱的体积为√3,AB=2,AC=1,∠BAC=60°,则该球的表面积为()A.4πB.4√2πC.8πD.32π答案:C解析:利用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侧棱垂直于底面,棱柱的体积为√3,AB =2,AC =1,∠BAC =60°,求出AA 1,再求出ΔABC 外接圆的半径,即可求得球的半径,从而可求球的表面积. ∵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侧棱垂直于底面, 棱柱的体积为√3,AB =2,AC =1,∠BAC =60°, ∴12×2×1×sin60°×AA 1=√3,∴AA 1=2∵BC 2=AB 2+AC 2−2AB ⋅ACcos60°=4+1−2=3,∴BC =√3. 设ΔABC 外接圆的半径为R ,则BCsin60°=2R ,∴R =1.∴外接球的半径为√1+1=√2,∴球的表面积等于4π×(√2)2=8π. 故选:C.小提示:本小题主要考查根据柱体体积求棱长,考查几何体外接球有关计算,属于基础题.3、牟合方盖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首先发现并采用的一种用于计算球体体积的方法,该方法不直接给出球体的体积,而是先计算牟合方盖的体积.刘徽通过计算,“牟合方盖”的体积与球的体积关系为V 牟V 球=4π,并且推理出了“牟合方盖”的八分之一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 牟8=r 3−V 方盖差,从而计算出V 球=43πr 3.如果记所有棱长都为r 的正四棱锥的体积为V ,则V 方差盖:V =( ) A .√22B .1C .√2D .2√2 答案:C分析:计算出V 方盖差,V ,即可得出结论.由题意,V 方盖差=r 3−18V 牟=r 3−18×4π×43×π×r 3=13r 3, 所有棱长都为r 的正四棱锥的体积为V 正=13×r ×r ×r 2−(√2r 2)2=√26r 3, ∴V 方盖差V 正=13r 3√2r 36=√2,故选:C .4、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3R ,在它的所有内接圆柱中,全面积的最大值是( ) A .2πR 2B .94πR 2C .83πR 2D .πR 2答案:B分析:根据圆柱的表面积公式以及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解出.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高为ℎ,所以在轴截面三角形中,如图所示:由相似可得,rR =3R−ℎ3R,所以,ℎ=3R−3r,即圆柱的全面积为S=2πr2+2πrℎ=2πr2+2πr(3R−3r)=2π(−2r2+3rR)=2π[−2(r−34R)2+98R2]≤9π4R2,当且仅当r=34R时取等号.故选:B.5、如图所示的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的平面,有下列表示方法:①平面ABCD;②平面BD;③平面AD;④平面ABC;⑤AC;⑥平面α.其中不正确的是()A.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③⑤答案:D解析:根据平面的表示方法判断.③中AD不为对角线,故错误;⑤中漏掉“平面”两字,故错误.故选:D.6、如图,矩形BDEF所在平面与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BD=2,DE=1,点P在线段EF上.给出下列命题:①存在点P,使得直线DP//平面ACF;②存在点P,使得直线DP⊥平面ACF;,1];③直线DP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的取值范围是[√55④三棱锥A−CDE的外接球被平面ACF所截得的截面面积是9π.8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A.①③B.①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分析:当点P是线段EF中点时判断①;假定存在点P,使得直线DP⊥平面ACF,推理导出矛盾判断②;利用线面角的定义转化列式计算判断③;求出△ACF外接圆面积判断④作答.取EF中点G,连DG,令AC∩BD=O,连FO,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O为BD中点,而BDEF是矩形,则DO//GF且DO=GF,即四边形DGFO是平行四边形,即有DG//FO,而FO⊂平面ACF,DG⊄平面ACF,于是得DG//平面ACF,当点P与G重合时,直线DP//平面ACF,①正确;假定存在点P,使得直线DP⊥平面ACF,而FO⊂平面ACF,则DP⊥FO,又DG//FO,从而有DP⊥DG,在Rt△DEF中,∠DEF=90∘,DG是直角边EF上的中线,显然在线段EF上不存在点与D连线垂直于DG,因此,假设是错的,即②不正确;因平面BDEF⊥平面ABCD,平面BDEF∩平面ABCD=BD,则线段EF上的动点P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在直线BD上,于是得∠PDB是直线DP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在矩形BDEF中,当P与E不重合时,∠PDB=∠DPE,sin∠PDB=sin∠DPE=DEDP =√DE2+EP2=√1+EP2,而0<EP≤2,则√55≤sin∠PDB<1,当P与E重合时,∠PDB=π2,sin∠PDB=1,因此,√55≤sin∠PDB≤1,③正确;因平面BDEF⊥平面ABCD,平面BDEF∩平面ABCD=BD,BF⊥BD,BF⊂平面BDEF,则BF⊥平面ABCD,BC=√2,在△ACF中,AF=CF=√BC2+BF2=√3,显然有FO⊥AC,sin∠FAC=FOAF =√BO2+BF2AF=√2√3,由正弦定理得△ACF外接圆直径2R=CFsin∠FAC =√2,R=2√2,三棱锥A−CDE的外接球被平面ACF所截得的截面是△ACF的外接圆,其面积为πR2=9π8,④正确,所以所给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①③④.故选:D小提示:名师点评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一个平面内任意一点在另一个平面上的射影都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7、边长为5 cm的正方形EFGH是圆柱的轴截面,则从E点沿圆柱的侧面到相对顶点G的最短距离是()A.10cm B.5√2cmC.5√π2+1cm D.52√π2+4cm答案:D分析:将圆柱展开,根据题意即可求出答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展开后E′F=12×2π×52=52π(cm),∴E′G=√52+(5π2)2=52√π2+4(cm),即为所求最短距离.8、下面四个选项中一定能得出平面α/⁄平面β的是()A.存在一条直线a,a//α,a//βB.存在一条直线a,a⊂α,a//βC.存在两条平行直线a,b,a⊂α,b⊂β,a//β,b//αD.存在两条异面直线a,b,a⊂α,b⊂β,a//β,b//α答案:D分析:对于A,B,C,举出符合条件的特例即可判断;对于D,过直线a作平面γ∩β=c,再证c//α即可. 如图,ABCD−A1B1C1D1是长方体,平面ABCD为平面α,平面ABB1A1为平面β,对于A,直线C1D1为直线a,显然a//α,a//β,而α与β相交,A不正确;对于B,直线CD为直线a,显然a⊂α,a//β,而α与β相交,B不正确;对于C,直线CD为直线a,直线A1B1为直线b,显然a⊂α,b⊂β,a//β,b//α,而α与β相交,C不正确;对于D,因a,b是异面直线,且a⊂α,b⊂β,过直线a作平面γ∩β=c,如图,则c//a,并且直线c与b必相交,而c⊄α,于是得c//α,又b//α,即β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平面α,⁄平面β.因此,平面α/多选题9、(多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结论有()A.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B.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C.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D.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答案:BD分析:由等角定理可判断A的真假;根据直线夹角的定义可判断B的真假;举反例可判断C的真假;由平行公理可判断D的真假.对于选项A: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选项A错误;对于选项B: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故选项B正确;对于选项C: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这两个角的关系不确定,既可能相等也可能互补,也可能既不相等,也不互补.反例如图,在立方体中,∠A1D1C1与∠A1BC1满足A1D1⊥A1B,C1D1⊥C1B,但是∠A1D1C1=π2,∠A1BC1=π3,二者不相等也不互补.故选项C错误;对于选项D: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故选项D正确.故选:BD.10、矩形ABCD中,AB=2,BC=1,将此矩形沿着对角线BD折成一个三棱锥C−BDA,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三棱锥C−BDA的体积最大值为2√515B.当二面角C−BD−A为直二面角时,三棱锥C−BDA的体积为2√515C.当二面角C−BD−A为直二面角时,三棱锥C−BDA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5πD.当二面角C−BD−A不是直二面角时,三棱锥C−BDA的外接球的表面积小于5π答案:ABC分析:求出点C到平面ABD的最大距离即可计算棱锥的最大体积判断选项A,B;求出三棱锥C−BDA的外接球的半径即可判断选项C,D作答.过C作CE⊥BD于E,在平面DBA内过E作BD的垂线EG,则∠CEG为二面角C−BD−A的平面角,如图,平面CEG⊥平面DBA,过C作CF⊥EG于F,则CF⊥平面DBA,在直角△BCD中,∠BCD=90∘,BC=1,CD=2,CE=BC⋅CDBD =2√55,显然CF≤CE,当且仅当点E与F重合时取“=”,即点C到平面ABD距离的最大值为CE=2√55,而S△DBA=12AB⋅AD=1,则三棱锥C−BDA的体积最大值为13CE⋅S△DBA=2√515,A正确;当CF取最大值2√55时,CF⊂平面BCD,又CF⊥平面DBA,则平面BCD⊥平面DBA,即二面角C−BD−A为直二面角,三棱锥C−BDA的体积为2√515,B正确;取BD中点O,连接AO,CO,显然有AO=CO=12BD=BO=DO,于是得点A,B,C,D在以O为球心,AO=√52为半径的球面上,显然,无论二面角C−BD−A如何变化,点A,B,C,D都在上述的球O上,其表面积为5π,C正确,D不正确.故选:ABC11、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则下列四个命题正确的是()A.两条异面直线D1C和BC1所成的角为π4B.直线BC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等于π4C.点D到面ACD1的距离为√33D.三棱柱AA1D1−BB1C1外接球半径为√32答案:BCD分析:对于A:根据异面直线的求法易得:异面直线D1C和BC1所成的角为∠AD1C;对于B:可证B1C⊥平面ABC1D1,则直线BC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为∠CBC1;对于C:根据等体积转换V D−ACD1=V D1−ACD,求点D到面ACD1的距离;对于D:三棱柱AA1D1−BB1C1的外接球即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外接球,直接求正方体外接球的半径即可.连接AC、AD1∵AB∥C1D1且AB=C1D1,则四边形ABC1D1为平行四边形,∴异面直线D1C和BC1所成的角为∠AD1C∵AC=AD1=D1C,则△ACD1为正三角形,即∠AD1C=π3A不正确;连接B1C在正方形BB1C1C中,BC1⊥B1C∵AB⊥平面BB1C1C,B1C⊂平面BB1C1C∴AB⊥B1CAB∩BC1=B,则B1C⊥平面ABC1D1∴直线BC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为∠CBC1=π4 B正确;根据等体积转换可知:V D−ACD1=V D1−ACD即13×ℎ×12×√2×√2×√32=13×1×12×1×1,则ℎ=√33C正确;三棱柱AA1D1−BB1C1的外接球即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外接球则外接球的半径即为正方体ABCD−A1B1C1D1体对角线的一半,即R=√32 D正确;故选:BCD.填空题12、一个圆锥的母线长为20,母线与轴的夹角为60∘,则圆锥的高为________.答案:10分析:利用圆锥的几何性质可求得该圆锥的高.由题意可知,该圆锥的高为ℎ=20cos60∘=10.所以答案是:10.13、若将两个半径为1的铁球熔化后铸成一个球,则该球的半径为______.答案:√23分析:根据球的体积等于两个半径为1的球的体积之和即可求其半径.设大球的半径为r,则根据体积相同,可知43π+43π=43πr3,则r3=2,解得r=√23.所以答案是:√23.14、已知一三角形ABC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直观图是面积为√3的正三角形A′B′C′(如图),则三角形ABC中边长与正三角形A′B′C′的边长相等的边上的高为______.答案:2√6分析:根据面积公式求出三角形的边长,以及高,利用斜二测画法的原理还原出原三角形的高,并求出答案. 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S△A′B′C′=√34a2=√3∴a=2,DC′=√3O′C′=√6∴O′C=2√6所以答案是:2√6.解答题15、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1C1与B1D1交于点O1,求证:(1)直线A1B∥平面ACD1;(2)直线BO1∥平面ACD1.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先证得四边形A1D1CB是平行四边形,从而证得A1B∥D1C,即可证得线面垂直;(2)连接BD,交AC于O,连接D1O,只需证明O1B∥D1O,即可证得线面垂直;(1)证明:直线A1B在平面ACD1外,因为A1D1∥BC,A1D1=BC,所以四边形A1D1CB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1B∥D1C,而D1C是平面ACD1内的直线,根据判定定理可知,直线A1B∥平面ACD1.(2)证明:如图,连接BD,交AC于O,连接D1O,易知D1O1∥OB,D1O1=OB,则四边形D1O1BO是平行四边形,所以O1B∥D1O,所以D1O在平面ACD1上,根据判定定理可知,O1B∥平面ACD1.。
高中必修二数学 立体几何题型总结

高中必修二数学立体几何题型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的立体几何部分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1.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解题方法:熟练掌握各种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计算。
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和三视图
解题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和三视图,掌握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进而解决相关问题。
3.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解题方法: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掌握各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能够灵活运用解决相关问题。
4. 空间几何体的旋转体问题
解题方法:掌握旋转体的形成过程和性质,通过分析旋转体的轴和母线,利用旋转体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5. 空间几何体的平行和垂直问题
解题方法:掌握空间几何体的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能够灵活运用解决相关问题。
6. 空间几何体的最值问题
解题方法:通过分析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利用几何体的性质和不等式等数学知识,求得空间几何体的最值。
7. 空间几何体的实际应用问题
解题方法:通过建立空间几何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几何体的性质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立体几何部分的一些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掌握这些题型和方法对于提高立体几何部分的解题能力非常有帮助。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技巧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技巧在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中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是必不可少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计算技巧,并通过具体的题目来说明这些技巧的应用。
一、立体几何体的体积计算技巧1. 直接计算法对于常见的几何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可以直接使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
举例来说,如果要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可以使用公式 V = lwh,其中 l、w 和 h 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如果已知长方体的长为 6 cm,宽为 4 cm,高为 3 cm,则可以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得到体积 V = 6 × 4 × 3 = 72 cm³。
2. 分割法对于复杂的几何体,可以通过将其分割成若干简单的几何体来计算体积。
这种方法常用于计算不规则体的体积。
举例来说,如果要计算一个由三棱锥和一个正方体组成的复合体的体积,可以先计算三棱锥的体积,再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最后将两者相加。
3. 单位体积法对于一些特殊的几何体,可以利用单位体积的性质来计算体积。
这种方法常用于计算球台、球冠等几何体的体积。
举例来说,如果要计算一个球台的体积,可以先计算整个球的体积,再减去球冠的体积。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步骤一:计算整个球的体积,使用公式V = (4/3)πr³,其中 r 表示球的半径。
步骤二:计算球冠的体积,使用公式V = (1/3)πh²(3r - h),其中 h 表示球台的高度。
步骤三:将步骤一的结果减去步骤二的结果,即可得到球台的体积。
二、立体几何体的表面积计算技巧1. 直接计算法对于常见的几何体,可以直接使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表面积的计算。
举例来说,如果要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使用公式 S = 2lw + 2lh +2wh,其中 l、w 和 h 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如果已知长方体的长为 6 cm,宽为 4 cm,高为 3 cm,则可以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得到表面积 S = 2(6×4) + 2(6×3) +2(4×3) = 108 cm²。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立体几何的解答题型主要采用“论证与计算”相结合的模式,即首先是利用定义、定理、公理等证明空间的线线、线面、面面平行或垂直,再计算几何体的体积.试题背景有折叠问题、探索性问题等,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能力.题型一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题型概览:空间中线面的平行与垂直的证明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相应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去解决;二是利用空间向量法来论证,应用向量证明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关键是把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与空间向量建立对应关系,把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转化为空间向量的运算,通过运算解决证明问题.这里以传统方法为例建立审题程序与答题模板,向量方法参照本专题题型二.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四边形MADN是矩形,平面MADN⊥平面ABCD,E、F分别为MA、DC的中点,求证:(1)EF∥平面MNCB;(2)平面MAC⊥平面BND.[审题程序]第一步:利用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四边形MNCB内确定与EF平行的直线;第二步:在平面MAC和平面BND中寻找与另一平面垂直的直线;第三步:应用面面垂直、菱形的性质,由线线垂直解决.[规范解答](1)如图,取NC的中点G,连接FG,MG.因为ME∥ND且ME=12ND,F、G分别为DC、NC的中点,FG∥ND且FG=12ND,所以FG与ME平行且相等,所以四边形MEFG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MG,又MG⊂平面MNCB,EF⊄平面MNCB,所以EF∥平面MNCB.(2)如图,连接BD、MC.因为四边形MADN是矩形,所以ND⊥AD.因为平面MADN⊥平面ABCD,平面ABCD∩平面MADN=AD,DN⊂平面MADN,所以ND⊥平面ABCD,所以ND⊥AC.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AC⊥BD.因为BD∩ND=D,所以AC⊥平面BDN.又AC⊂平面MAC,所以平面MAC⊥平面BDN.[答题模板]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1.(2016·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四边形BDEF是矩形,平面BDEF⊥平面ABCD,BF=3,G,H分别是CE,CF的中点.(1)求证:AC⊥平面BDEF;(2)求证:平面BDGH∥平面AEF;(3)求多面体ABCDEF的体积.[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AC⊥BD.又平面BDEF⊥平面ABCD,平面BDEF∩平面ABCD=BD,且AC⊂平面ABCD,所以AC⊥平面BDEF.(2)证明:在△CEF中,因为G,H分别是CE,CF的中点,所以GH∥EF.又GH⊄平面AEF,EF⊂平面AEF,所以GH∥平面AEF.设AC∩BD=O,连接OH.在△ACF中,因为OA=OC,CH=HF,所以OH∥AF.因为OH⊄平面AEF,AF⊂平面AEF,所以OH∥平面AEF.因为OH∩GH=H,OH,GH⊂平面BDGH,所以平面BDGH∥平面AEF.(3)由(1)得AC⊥平面BDEF.因为AO=2,四边形BDEF的面积S▱BDEF=3×22=62,=4.所以四棱锥A-BDEF的体积V1=13×AO×S▱BDEF同理,四棱锥C-BDEF的体积V2=4.所以多面体ABCDEF的体积V=V1+V2=8.题型二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题型概览: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相应的底面和高,应注意充分利用多面体的截面和旋转体的轴截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1)直接法:对于规则几何体,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即可.(2)割补法:当一个几何体的形状不规则时,常通过分割或者补形的手段将此几何体变为一个或几个规则的、体积易求的几何体,然后再计算.经常考虑将三棱锥还原为三棱柱或长方体,将三棱柱还原为平行六面体,将台体还原为锥体.(3)等体积法:一般利用三棱锥的“等积性”求三棱锥体积,可以把任何一个面作为三棱锥的底面.注意两点:一是求体积时,可选择“容易计算”的方式来计算;二是利用“等积性”可求“点到面的距离”,关键是在面中选取三个点,与已知点构成三棱锥.(2016·全国卷Ⅲ)如图,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D∥BC,AB=AD=AC=3,P 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 AB;(2)求四面体N-BCM的体积.[审题程序]第一步:由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证明(1);第二步:由N 为PC 中点,推证四面体N -BCM 的高与P A 的关系; 第三步:利用直接法求四面体的体积.[规范解答] (1)由已知得AM =23AD =2.取BP 的中点T ,连接AT ,TN ,由N 为PC 中点知TN ∥BC ,TN =12BC =2.又AD ∥BC ,故TN 綊AM ,四边形AMNT 为平行四边形, 于是MN ∥AT .因为AT ⊂平面P AB ,MN ⊄平面P AB , 所以MN ∥平面P AB .(2)因为P A ⊥平面ABCD ,N 为PC 的中点,所以N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12P A .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由AB =AC =3得AE ⊥BC ,AE =AB 2-BE 2= 5.由AM ∥BC 得M 到BC 的距离为5, 故S △BCM =12×4×5=2 5.所以四面体N -BCM 的体积V N -BCM =13×S △BCM ×P A 2=453. [答题模板] 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2.(2016·深圳一模)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侧面SBC是正三角形,E是SB的中点,且AE⊥平面SBC.(1)证明:SD∥平面ACE;(2)若AB⊥AS,BC=2,求点S到平面ABC的距离.[解](1)证明:连接BD,交AC于点F,连接EF.∵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F是BD的中点,又∵E是SB的中点,∴EF∥SD.∵SD⊄平面ACE,EF⊂平面ACE,∴SD∥平面ACE.(2)∵AB⊥AS,BC=BS=2,且E是SB的中点,∴AE=1.∵AE⊥平面SBC,BS、CE⊂平面SBC,∴AE⊥BS,AE⊥CE.∴AB=AE2+BE2= 2.又侧面SBC 是正三角形,∴CE =3, ∴AC =AE 2+CE 2=2,∴△ABC 是底边长为2,腰长为2的等腰三角形, ∴S △ABC =12×2×4-12=72.设点S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h .由V 三棱锥S -ABC =V 三棱锥A -SBC ,得13h ·S △ABC =13AE ·S △SBC ,∴h =AE ·S △SBC S △ABC =237=2217.题型三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题型概览:如果知道的是试题的结论,而要求的却是试题的某一个存在性条件(如存在某个定点、定直线、定值等),这种试题称为存在探索型试题.解题策略一般是先假设结论成立,然后以该结论作为一个已知条件,再结合题目中的其他已知条件,逆推(即从后往前推),一步一步推出所要求的特殊条件,即要求的存在性条件.若能求出,则存在;若不能求出,则不存在.(2016·石家庄调研)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 1A ⊥平面ABC ,AC ⊥BC ,E 在线段B 1C 1上,B 1E =3EC 1,AC =BC =CC 1=4.(1)求证:BC ⊥AC 1;(2)试探究:在AC 上是否存在点F ,满足EF ∥平面A 1ABB 1?若存在,请指出点F 的位置,并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审题程序]第一步:由B 1E =3EC 1及EF ∥平面A 1ABB 1猜想点F 的位置;第二步:在平面A 1ABB 1内探求与EF 平行的直线或寻找经过EF 与平面A 1ABB 1平行的平面; 第三步:由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推理论证.[规范解答] (1)证明:∵AA 1⊥平面ABC ,BC ⊂平面ABC ,∴BC ⊥AA 1. 又∵BC ⊥AC ,AA 1∩AC =A ,∴BC ⊥平面AA 1C 1C . 又AC 1⊂平面AA 1C 1C ,∴BC ⊥AC 1.(2)解法一:当AF=3FC时,EF∥平面A1ABB1.证明如下:如图1,在平面A1B1C1内过点E作EG∥A1C1交A1B1于点G,连接AG.∵B1E=3EC1,∴EG=34A1C1.又AF∥A1C1且AF=3,4A1C1∴AF∥EG且AF=EG,∴四边形AFEG为平行四边形,∴EF∥AG.又EF⊄平面A1ABB1,AG⊂平面A1ABB1,∴EF∥平面A1ABB1.解法二:当AF=3FC时,EF∥平面A1ABB1.证明如下:如图2,在平面BCC1B1内过点E作EG∥BB1交BC于点G,连接FG. ∵EG∥BB1,EG⊄平面A1ABB1,BB1⊂平面A1ABB1,∴EG∥平面A1ABB1.∵B1E=3EC1,∴BG=3GC,∴FG∥AB.又AB⊂平面A1ABB1,FG⊄平面A1ABB1,∴FG∥平面A1ABB1.又EG⊂平面EFG,FG⊂平面EFG,EG∩FG=G,∴平面EFG∥平面A1ABB1.∵EF⊂平面EFG,∴EF∥平面A1ABB1.[答题模板]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3.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侧棱AA1⊥底面ABC,M为A1B1的中点.(1)证明:MC⊥AB;(2)若AA1=26,侧棱CC1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平面ABP?若存在,求PC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证明:取AB的中点N,连接MN,CN,则MN⊥底面ABC,MN⊥AB.因为△ABC是正三角形,所以NC⊥AB.因为MN∩NC=N,MN⊂平面MNC,NC⊂平面MNC,所以AB⊥平面MNC,所以AB⊥MC.(2)由(1)知MC⊥AB,若存在点P使得MC⊥平面ABP,则必有MC⊥BP.过M作MQ⊥B1C1,垂足为Q,连接QC,则QC是MC在平面BCC1B1内的射影,只需QC⊥BP即可,此时Rt△QC1C与Rt△PCB相似,QC1C1C =PCCB,所以PC=QC1·CBC1C=3×426=6,点P恰好是CC1的中点.。
高考数学真题题型分类解析专题专题09 立体几何初步

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为( )
. . . . A 100π B 128π C 144π D 192π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可求出正三棱台上下底面所在圆面的半径 r1, r2 ,再根据球心距,圆面半径,以及球的半
径之间的关系,即可解出球的半径,从而得出球的表面积.
【详解】设正三棱台上下底面所在圆面的半径
设正方体棱长为 ,则 , , , 1
C1O =
2 2
BC1 = 2
sin ∠C1BO
=
C1O BC1
=
1 2
6 / 36
所以,直线 BC1与平面 BB1D1D 所成的角为30 ,故 C 错误;
因为C1C ⊥ 平面 ABCD,所以∠C1BC 为直线 BC1 与平面 ABCD所成的角,易得∠C1BC = 45 ,故 D 正确. 故选:ABD .( 5 2023 新高考Ⅰ卷·12)下列物体中,能够被整体放入棱长为 1(单位:m)的正方体容器(容器壁厚度 忽略不计)内的有( )
棱台上底面积 ,下底面积 , S =140.0km2 =140×106m2
S′ = 180.0km2 = 180×106m2
∴ ( ) ( ) V = 1 h S + S′ + SS′ = 1 × 9 × 140×106 +180 ×106 + 140×180×1012
3
3
( ) . = 3× 320 + 60 7 ×106 ≈ (96 +18× 2.65)×107 = 1.437 ×109 ≈ 1.4×109 (m3)
A.直径为0.99m 的球体 B.所有棱长均为1.4m的四面体 C.底面直径为0.01m,高为1.8m 的圆柱体 D.底面直径为1.2m ,高为 0.01m 的圆柱体 【答案】ABD 【分析】根据题意结合正方体的性质逐项分析判断. 【详解】对于选项 A:因为0.99m <1m ,即球体的直径小于正方体的棱长, 所以能够被整体放入正方体内,故 A 正确; 对于选项 B:因为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为 2m ,且 , 2 >1.4 所以能够被整体放入正方体内,故 B 正确; 对于选项 C:因为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为 3m ,且 , 3 <1.8 所以不能够被整体放入正方体内,故 C 不正确; 对于选项 D:因为1.2m >1m ,可知底面正方形不能包含圆柱的底面圆, 如图,过 AC1的中点O 作OE ⊥ ,设 AC1 OE I , AC = E
高中数学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解题方法技巧(带答案)

高中数学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解题方法技巧单选题1、若一个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为a ,则这个正方体的全面积为( )A .2a 2B .2√2a 2C .2√3a 2D .3√2a 2答案:A分析: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求出正方体的棱长即得解.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则√3x =a ,即x 2=13a 2,所以正方体的全面积为6x 2=6×13a 2=2a 2. 故选:A2、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及该正方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在正方体中,设BC 的中点为M ,的中点为N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MN//平面ABEB .MN//平面ADEC .MN//平面BDHD .MN//平面CDE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得到正方体的直观图及其各点的标记字母,取FH 的中点O ,连接ON ,BO ,可以证明MN ‖BO ,利用BO 与平面ABE 的关系可以判定MN 与平面ABE 的关系,进而对选择支A 作出判定;根据MN 与平面BCF 的关系,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可以判定MN 与平面ADE 的关系,进而对选择支B 作出判定;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GH理可以证明MN与平面BDE的平行关系,进而判定C;利用M,N在平面CDEF的两侧,可以判定MN与平面CDE 的关系,进而对D作出判定.根据题意,得到正方体的直观图及其各点的标记字母如图所示,取FH的中点O,连接ON,BO,易知ON与BM平行且相等,∴四边形ONMB为平行四边形,∴MN‖BO,∵BO与平面ABE(即平面ABFE)相交,故MN与平面ABE相交,故A错误;∵平面ADE‖平面BCF,MN∩平面BCF=M,∴MN与平面ADE相交,故B错误;∵BO⊂平面BDHF,即BO‖平面BDH,MN‖BO,MN⊄平面BDHF,∴MN‖平面BDH,故C正确;显然M,N在平面CDEF的两侧,所以MN与平面CDEF相交,故D错误.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从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涉及正方体的性质,面面平行,线面平行的性质,属于小综合题,关键是正确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还原,得到正方体的直观图及其各顶点的标记字母,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找到MN的平行线BO.3、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连线的长度,就是经过这两个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大圆就是经过球心的平面截球面所得的圆),我们把这个弧长叫做两点的球面距离.已知正△ABC的项点都在半径为2的球面上,球心到△ABC所在平面距离为2√63,则A、B两点间的球面距离为()A.πB.π2C.2π3D.3π4答案:C分析:设球心为点O,计算出∠AOB,利用扇形弧长公式可求得结果.设球心为点O ,平面ABC 截球O 所得截面圆的半径为r =√22−(2√63)2=2√33, 由正弦定理可得4√33=AB sin∠ACB ,∴AB =4√33sin π3=2,又∵OA =OB =2,所以,△AOB 为等边三角形,则∠AOB =π3,因此,A 、B 两点间的球面距离为2×π3=2π3.故选:C.小提示:思路点睛:求球面距离,关键就是要求出球面上两点与球心所形成的角,结合扇形的弧长公式求解,同时在计算球的截面圆半径时,利用公式r =√R 2−d 2(其中r 为截面圆的半径,R 为球的半径,d 为球心到截面的距离)来计算.4、如图是长方体被一平面所截得到的几何体,四边形EFGH 为截面,长方形ABCD 为底面,则四边形EFGH 的形状为( )A .梯形B .平行四边形C .可能是梯形也可能是平行四边形D .矩形答案:B解析: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判断EF 与的平行、EH 与FG 平行.因为平面ABFE //平面CGHD ,且平面EFGH ∩平面ABFE =EF ,平面EFGH ∩平面CGHD =GH ,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可知EF //,同理可证明EH //FG .所以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长方体截面形状判断,考查面面平行的性质应用,较简单.GH GH5、空间三个平面如果每两个都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有( )A .1条B .2条C .3条D .1条或3条答案:D分析:根据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即可得出结论.三个平面可能交于同一条直线,也可能有三条不同的交线,如图所示:故选:D6、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线段A 1B 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D 1E 与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55B .√105C .√155D .2√55 答案:B分析:连接AD 1,,得到AD 1//BC 1,把异面直线D 1E 与BC 1所成角转化为直线D 1E 与AD 1所成角,取AD 1的中点F ,在直角△D 1EF 中,即可求解.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连接AD 1,,可得AD 1//BC 1,所以异面直线D 1E 与BC 1所成角即为直线D 1E 与AD 1所成角,即∠AD 1E 为异面直线D 1E 与BC 1所成角,不妨设AA 1=2,则AD 1=2√2,D 1E =AE =√5,取AD 1的中点F ,因为D 1E =AE ,所以EF ⊥AD 1,在直角△D 1EF 中,可得cos∠AD 1E =D 1F D 1E =√2√5=√105. 故选:B.AE AE7、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B1D1的中点,则直线PB与AD1所成的角为()A.π2B.π3C.π4D.π6答案:D分析:平移直线AD1至BC1,将直线PB与AD1所成的角转化为PB与BC1所成的角,解三角形即可.如图,连接BC1,PC1,PB,因为AD1∥BC1,所以∠PBC1或其补角为直线PB与AD1所成的角,因为BB1⊥平面A1B1C1D1,所以BB1⊥PC1,又PC1⊥B1D1,BB1∩B1D1=B1,所以PC1⊥平面PBB1,所以PC1⊥PB,设正方体棱长为2,则BC1=2√2,PC1=12D1B1=√2,sin∠PBC1=PC1BC1=12,所以∠PBC1=π6.故选:D8、甲、乙两个圆锥的母线长相等,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之和为2π,侧面积分别为S甲和S乙,体积分别为V甲和V 乙.若S 甲S 乙=2,则V 甲V 乙=( )A .√5B .2√2C .√10D .5√104答案:C 分析:设母线长为l ,甲圆锥底面半径为r 1,乙圆锥底面圆半径为r 2,根据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可得r 1=2r 2,再结合圆心角之和可将r 1,r 2分别用l 表示,再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两圆锥的高,再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即可得解.解:设母线长为l ,甲圆锥底面半径为r 1,乙圆锥底面圆半径为r 2,则S 甲S 乙=πr 1l πr 2l =r 1r 2=2,所以r 1=2r 2,又2πr 1l +2πr 2l =2π, 则r 1+r 2l =1,所以r 1=23l,r 2=13l ,所以甲圆锥的高ℎ1=√l 2−49l 2=√53l , 乙圆锥的高ℎ2=√l 2−19l 2=2√23l , 所以V 甲V 乙=13πr 12ℎ113πr 22ℎ2=49l 2×√53l 19l ×2√23l =√10.故选:C.多选题9、折扇是我国古老文化的延续,在我国已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扇”与“善”谐音,折扇也寓意“善良”“善行”.它常以字画的形式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智大勇的象征(如图1).图2是一个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扇形的一部分),若两个圆弧DE⏜,AC ⏜所在圆的半径分别是3和9,且∠ABC =120∘,则该圆台的( )A.高为4√2B.体积为50√23πC.表面积为34πD.上底面积、下底面积和侧面积之比为1:9:22答案:AC分析:设圆台的上底面半径为r,下底面半径为R,求出r=1,R=3,即可判断选项A正确;利用公式计算即可判断选项BCD的真假得解.解:设圆台的上底面半径为r,下底面半径为R,则2πr=13×2π×3,2πR=13×2π×9,解得r=1,R=3.圆台的母线长l=6,圆台的高为ℎ=√62−(3−1)2=4√2,则选项A正确;圆台的体积=13π×4√2×(32+3×1+12)=52√23π,则选项B错误;圆台的上底面积为π,下底面积为9π,侧面积为π(1+3)×6=24π,则圆台的表面积为π+9π+24π=34π,则C正确;由前面可知上底面积、下底面积和侧面积之比为1:9:24,则选项D错误.故选:AC.10、如图,在透明塑料制成的长方体ABCD−A1B1C1D1容器内灌进一些水(未满),现将容器底面一边BC固定在底面上,再将容器倾斜,随着倾斜度的不同,有下列四种说法,其中正确命题的是()A.水的部分始终呈棱柱状B.水面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定值C .棱A 1D 1始终与水面EFGH 平行D .若E ∈AA 1,F ∈BB 1,则AE +BF 是定值答案:ACD分析:利用棱柱的定义即可判断选项A ,由水面四边形EFGH 的边长在变化,即可判断选项B ,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判断选项C ,由于水平放置时,水的高度是定值,从而求出AE +BF 为定值,即可判断选项D 解:由于四边形ABFE 与四边形DCGH 全等,且平面ABFE ‖平面DCGH ,则由棱柱的定义可知,水的部分始终呈棱柱状,所以A 正确,因为BC ‖FG ,BC ⊥平面,所以FG ⊥平面,因为EF ⊂平面,所以FG ⊥EF ,因为FG ‖EH ,FG =EH ,所以因为四边形EFGH 为矩形,所以水面四边形EFGH 的面积等于EF ⋅FG ,因为水面四边形EFGH 的边长FG 不变,EF 在变化,所以水面四边形EFGH 的面积在变化,所以B 错误,容器底面一边BC 固定在底面上时,BC ‖FG ‖A 1D 1,所以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棱A 1D 1始终与水面四边形EFGH 平行,所以C 正确,如图,由于水平放置时,水的体积是定值,水的高度是定值ℎ,底面面积不变,所以当一部分上升的同时,另一部分下降相同的高度a ,设BF =ℎ−a ,则AE =ℎ+a ,所以BF +AE =ℎ−a +ℎ+a =2ℎ为定值,所以当E ∈AA 1,F ∈BB 1时, AE +BF 是定值,所以D 正确,故选:ACD11、已知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内切球的球面上各有一动点M 、N ,若线段MN 的最小值为√6,则( )A .正四面体的棱长为6B .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表面积为6πC .正四面体的外接球的体积为8√6πD .线段MN 的最大值为2√6答案:ABD分析:设这个四面体的棱长为a ,利用分割补形法求出其外接球的半径,由等体积法求其内切球半径,再由已知列式求解a ,然后逐个分析判断即可设这个四面体的棱长为a ,则此四面体可看作棱长为√22a 的正方体截得的,所以四面体的外接球即为正方体的外接球,外接球直径为正方体的对角线长,设外接球的半径为R ,内切球的半径为r ,则 11ABB A 11ABB A 11ABB A2R=√3×(√22a)2=√62a,所以R=√64a,四面体的高为ℎ=√a2−(√33a)2=√63a,则等体积法可得1 3Sℎ=4×13Sr,所以r=14ℎ=√612a,由题意得R−r=√6,所以√64a−√612a=√6,解得a=6所以A正确,所以R=√64×6=3√62,所以外接球的体积为43πR3=43π⋅(3√62)3=27√6π,所以C错误,因为内切球半径为r=√612×6=√62,所以内切球的表面积为4πr2=4π⋅(√62)2=6π,所以B正确,线段MN的最大值为R+r=3√62+√62=2√6,所以D正确,故选:ABD12、已知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PB⊥BCB.PD⊥CDC.PD⊥BDD.PA⊥BD答案:ABD分析:由PA⊥矩形ABCD,得PA⊥BD,若PD⊥BD,则BD⊥平面PAD,又BA⊥平面PAD,则过平面外一面有两条直线与平面垂直,不成立,故PD⊥BD不正确.解:∵PA⊥矩形ABCD,BD⊂矩形ABCD,∴PA⊥BD,故D正确.若PD⊥BD,则BD⊥平面PAD,又BA⊥平面PAD,则过平面外一面有两条直线与平面垂直,故PD⊥BD不正确,故C不正确;∵PA⊥矩形ABCD,∴PA⊥CD,AD⊥CD,∴CD⊥平面PAD,∴PD⊥CD,故B正确;∵PA⊥矩形ABCD,∴由三垂线定理得PB⊥BC,故A正确;故选:ABD.13、(多选题)下列命题中,错误的结论有()A.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B.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C.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D.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答案:AC分析:由等角定理可判断A、B的真假;举反例可判断C的真假;由平行公理可判断D的真假.对于选项A: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选项A错误;对于选项B:由等角定理可知B正确;对于选项C: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这两个角的关系不确定,既可能相等也可能互补,也可能既不相等,也不互补.反例如图,在立方体中,∠A1D1C1与∠A1BC1满足A1D1⊥A1B,C1D1⊥C1B,但是∠A1D1C1=π2,∠A1BC1=π3,二者不相等也不互补.故选项C错误;对于选项D: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故选项D正确.故选:AC.填空题,则这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______.14、已知圆锥的表面积为28π,其侧面展开扇形的圆心角大小为π3答案:2分析:根据圆锥展开图的特征列出关于半径r,母线长l的方程组,解出即可.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由题意,有πrl+πr2=28π①,由于侧面展开扇形的圆心角大小为π,3l=2πr,即l=6r②,所以π3由①②得l=12,r=2,即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所以答案是:2.15、如图所示,一个圆锥形的空杯子上面放着一个半球形的冰淇淋,如果冰淇淋融化后正好盛满杯子,则杯子高ℎ=_______cm.答案:8解析:根据题意半球的体积等于圆锥的体积,根据等体积法化简即可.解:由题意得半球的半径和圆锥底面圆的半径r =4,如果冰淇淋融化后正好盛满杯子,则半球的体积等于圆锥的体积所以12×43π×43=13×(π×42)ℎ⇒ℎ=8 所以答案是:816、如图所示,P 为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E 为AD 的中点,F 为上一点,若PA//平面EBF ,则PF FC =_______答案:12##0.5分析:连接AC 交BE 于点M ,连接,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得线线平行,由平行线性得结论.连接AC 交BE 于点M ,连接,PC FM FM∵PA//平面EBF ,PA ⊂平面,平面PAC ∩平面EBF =EM ,∴PA//EM ,又AE//BC ,∴PF FC =AM MC =AE BC =12. 所以答案是:12. 解答题17、已知四边形ABCD ,∠ABC =∠CAD =90°,AB =BC =√22AD ,将△ABC 沿AC 翻折至.(Ⅰ)若PA =PD ,求证:AP ⊥CD ;(Ⅱ)若二面角P −AC −D 的余弦值为−14,求PD 与面所成角的正弦值.答案:(Ⅰ)证明见解析;(Ⅱ)√10514. 分析:(Ⅰ)由平面几何的性质可得;(Ⅱ)作出二面角P −AC −D 的平面角,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法求出线面角的正弦.(Ⅰ)取CD 的中点E ,连接,PEPAC PAC△PACAE不妨设AD =2,则AB =BC =√2,即AP =PC =√2因为∠ABC =∠CAD =90°,所以AC =2,则AE ⊥CD,CD =2√2,又因为PC =PD =PA =√2,所以P,E 重合,则AP ⊥CD .(Ⅱ)取AC 的中点O ,连接PO ,OE ,PE ,不妨设AD =2,则AB =BC =√2,即AP =PC =√2因为∠ABC =∠CAD =90°,则,又因为O 为AC 中点,E 为CD 的中点,则OE//AD ,所以OE ⊥AC ,所以∠POE 为二面角P −AC −D 的平面角.因此以点O 为坐标原点,以OA ,OE ,Oz 分别为x ,y ,z 轴建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A (1,0,0),B (1,2,0),C (−1,0,0),P (0,−14,√154) 设面的法向量为n ⃗ =(x,y,z ),CA⃗⃗⃗⃗⃗ =(2,0,0), OP ⃗⃗⃗⃗⃗ =(0,−14,√154),DP ⃗⃗⃗⃗⃗ =(−1,−94,√154) 则{2x =0−14y +√154z =0,所以x =0,令y =√15,则z =1, 所以面的一个法向量为n ⃗ =(0,√15,1),设PD 与面所成的角为θ,则sinθ=|n →⋅DP ⃗⃗⃗⃗⃗⃗ |n →||DP ⃗⃗⃗⃗⃗⃗ ||=√10514. 18、如图所示,已知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ABCD 为菱形.PO ACPAC PAC PAC(1)证明:平面AB1C//平面A1C1D;(2)在直线CC1上是否存在点P,使BP//平面A1C1D?若存在,确定点P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见解析;(2)存在;在C1C的延长线上取点P,使C1C=CP.解析:(1)由棱柱ABCD−A1B1C1D1的性质知,AB1//DC1,得到AB1//平面A1C1D,同理可得B1C//平面A1C1D,再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易知四边形A1B1CD为平行四边形,A1D//B1C,在C1C的延长线上取点P,使C1C=CP,连接BP,则四边形BB1CP为平行四边形,得到BP//A1D,再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1)由棱柱ABCD−A1B1C1D1的性质可知,AB1//DC1,∵AB1⊄平面DA1C1,DC1⊂平面A1C1D,∴AB1//平面A1C1D,同理可证B1C//平面A1C1D,而AB1∩B1C=B1,AB1、B1C⊂平面AB1C,∴平面AB1C//平面A1C1D;(2)存在这样的点P,使BP//平面A1C1D,∵A1B1//CD,A1B1=CD,∴四边形A1B1CD为平行四边形,∴A1D//B1C,如图所示:在C1C的延长线上取点P,使C1C=CP,连接BP,∵B1B//C1C,B1B=C1C,∴B1B//C1P,B1B=C1P,∴四边形BB1CP为平行四边形,则BP//B1C,BP=B1C,∴BP//A1D,又BP⊄平面A1C1DA1D⊂平面A1C1D,∴BP//平面A1C1D.小提示:方法点睛:判断或证明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1)利用线面平行的定义,一般用反证法;(3)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α,b⊂α,a∥b⇒a∥α),其关键是在平面内找(或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证明时注意用符号语言的叙述;(3)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a⊂α⇒a∥β);(4)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α∥β,a⊄β,a∥α⇒a∥β).。
解决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解决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的技巧与方法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是学习者常常遇到的难点之一。
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和解题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个领域的挑战。
一、画图准确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准确的图形是解题的基础。
因此,学习者需要养成细心观察和准确描绘图形的习惯。
画图时,应注意每一个线段、角度和形状的相对关系。
可以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帮助画出准确的图形,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二、理解立体几何基本概念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非常重要。
这些基本概念包括平行、垂直、对称、相似、全等等。
学习者应该熟悉并理解这些概念的几何定义和性质,以便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运用它们。
三、运用立体几何定理和定律高中数学中有许多立体几何的定理和定律,学习者需要熟悉并灵活运用。
例如,平行线与截线定理可以用来确定平行线与平面的关系;空间中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该线段的中点等。
运用这些定理和定律,可以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四、利用立体几何等距原理利用立体几何等距原理是解决数学中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
该原理指出,如果两个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则它们的性质和关系也相同。
在解题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到两个或多个形状完全相同的几何体,就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更简单的几何关系,从而更容易解决问题。
五、建立几何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学习者可以尝试建立几何模型。
几何模型能够帮助学习者形象地展示和观察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建立几何模型,能够增加对立体几何性质和关系的直观认识,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六、多思考、多练习解决立体几何问题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者应该养成多思考、多练习的习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解题的技巧和速度。
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同学,进行思路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和提高解题能力。
(完整版)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题型一: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角的计算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常考查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一般出现在解答题的第(1)问,解答题的第(2)问常考查求空间角,求空间角一般都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解.【例1】如图,在△ABC中,∠ABC=,O为AB边上一点,且3OB=3OC=2AB,已知PO⊥平面ABC,2DA=2AO=PO,且DA∥PO.(1)求证:平面PBD⊥平面COD;(2)求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 ∵OB=OC,又∵∠ABC=,∴∠OCB=,∴∠BOC=.⊥∴CO AB.又PO⊥平面ABC,⊥OC⊂平面ABC,∴PO OC.又∵PO,AB⊂平面PAB,PO∩AB=O,∴CO⊥平面PAB,即CO⊥平面PDB.又CO⊂平面COD,∴平面PDB⊥平面COD.(2)解 以OC,OB,OP所在射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OA=1,则PO=OB=OC=2,DA=1.则C(2,0,0),B(0,2,0),P(0,0,2),D(0,-1,1),∴PD=(0,-1,-1),BC=(2,-2,0),BD=(0,-3,1).设平面BDC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令y=1,则x=1,z=3,∴n=(1,1,3).设PD与平面BDC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即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类题通法】利用向量求空间角的步骤间标.第一步:建立空直角坐系第二步:确定点的坐标.线)坐标.第三步:求向量(直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计夹(或函数值).第四步:算向量的角将夹转为间.第五步:向量角化所求的空角查关键错题规.第六步:反思回顾.看点、易点和答范【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在多面体A1B1D1DCBA中,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E为B1D1的中点,过A1,D,E的平面交CD1于F.(1)证明:EF∥B1C.(2)求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1)证明 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知A1B1AB DC∥∥,且A1B1=AB=DC,所以四边形A1B1CD为平行四边形,从而B1C A∥1D,又A1D⊂面A1DE,B1C⊄面A1DE,于是B1C∥面A1DE.又B1C⊂面B1CD1,面A1DE∩面B1CD1=EF,所以EF∥B1C.(2)解 因为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所以AA1⊥AB,AA1⊥AD,AB⊥AD且AA1=AB=AD.以A为原点,分别以AB,AD,AA1为x轴,y轴和z轴单位正向量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可得点的坐标A(0,0,0),B(1,0,0),D(0,1,0),A1(0,0,1),B1(1,0,1),D1(0,1,1),而E点为B1D1的中点,所以E点的坐标为.设平面A1DE的一个法向量n1=(r1,s1,t1),而该面上向量A1E=,A1D=(0,1,-1),由n1⊥A1E,n1⊥A1D得r1,s1,t1应满足的方程组(-1,1,1)为其一组解,所以可取n1=(-1,1,1).设平面A1B1CD的一个法向量n2=(r2,s2,t2),而该面上向量A1B1=(1,0,0),A1D=(0,1,-1),由此同理可得n2=(0,1,1).所以结合图形知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为==.题型二: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此类试题一般以解答题形式呈现,常涉及线、面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探究或空间角的计算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1)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进一步论证;(2)利用空间向量,先假设存在点的坐标,再根据条件判断该点的坐标是否存在.【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AB⊥AD,AB=1,AD=2,AC=CD=.(1)求证:PD⊥平面PAB;(2)求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3)在棱PA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证明 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AB⊥AD,所以AB⊥平面PAD,所以AB⊥PD.又PA⊥PD,AB∩PA=A,所以PD⊥平面PAB.(2)解 取AD的中点O,连接PO,CO.因为PA=PD,所以PO⊥AD.因为PO⊂平面PAD,平面PAD⊥平面ABCD,所以PO⊥平面ABCD.因为CO⊂平面ABCD,所以PO⊥CO.因为AC=CD,所以CO⊥AD.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由题意得,A(0,1,0),B(1,1,0),C(2,0,0),D(0,-1,0),P(0,0,1).设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即令z=2,则x=1,y=-2.所以n=(1,-2,2).又PB=(1,1,-1),所以cos〈n,PB〉==-.所以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解 设M是棱P A上一点,则存在λ∈0,1],使得AM=λAP.因此点M(0,1-λ,λ),BM=(-1,-λ,λ).因为BM⊄平面PCD,所以要使BM∥平面PCD,则BM·n=0,即(-1,-λ,λ)·(1,-2,2)=0,解得λ=.所以在棱P A上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此时=.应设,把要成立的作件结论当条,据此列方对断问题,先假存在【类题通法】(1)于存在判型的求解规围内”等.标,是否有定范的解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化问题转为“点的坐是否有解对问题,通常借助向量,引进参数,合已知和列出等式综结论,解出参数.(2)于位置探究型【变式训练】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D⊥平面ABCD,AB∥DC,AB⊥AD,DC=6,AD=8,BC=10,∠P AD=45°,E为P A的中点.(1)求证:DE∥平面BPC;(2)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F,满足CF⊥DB?若存在,试求出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证明 取PB的中点M,连接EM和CM,过点C作CN⊥AB,垂足为点N.∵CN⊥AB,DA⊥AB,∴CN∥DA,又AB∥CD,∴四边形CDAN为平行四边形,∴CN=AD=8,DC=AN=6,在Rt△BNC中,BN===6,∴AB=12,而E,M分别为P A,PB的中点,∴EM∥AB且EM=6,又DC∥AB,∥且EM=CD,四边形CDEM为平行四边形,∴EM CD∥∵⊂平面PBC,DE⊄平面PBC,∴DE CM.CM∴DE∥平面BPC.(2)解 由题意可得DA,DC,DP两两互相垂直,如图,以D为原点,DA,DC,DP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A(8,0,0),B(8,12,0),C(0,6,0),P(0,0,8).假设AB上存在一点F使CF⊥BD,设点F坐标为(8,t,0),则CF=(8,t-6,0),DB=(8,12,0),由CF·DB=0得t=.又平面DPC的一个法向量为m=(1,0,0),设平面FPC的法向量为n=(x,y,z).又PC=(0,6,-8),FC=.由得即不妨令y=12,有n=(8,12,9).则cos〈n,m〉===.又由图可知,该二面角为锐二面角,故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为.题型三: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将平面图形沿其中一条或几条线段折起,使其成为空间图形,这类问题称为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折叠问题常与空间中的平行、垂直以及空间角相结合命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3】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B=5,AC=6,点E,F分别在AD,CD 上,AE=CF=,EF交BD于点H.将△DEF沿EF折到△D′EF的位置,OD′=.(1)证明:D′H⊥平面ABCD;(2)求二面角B-D′A-C的正弦值.(1)证明 由已知得AC ⊥BD ,AD =CD .又由AE =CF 得=,故AC ∥EF .因此EF ⊥HD ,从而EF ⊥D ′H .由AB =5,AC =6得DO =BO ==4.由EF ∥AC 得==.所以OH =1,D ′H =DH =3.于是D ′H 2+OH 2=32+12=10=D ′O 2,故D ′H ⊥OH .又D ′H ⊥EF ,而OH ∩EF =H ,所以D ′H ⊥平面ABCD .(2)解 如图,以H 为坐标原点,HF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H -xyz .则H (0,0,0),A (-3,-1,0),B (0,-5,0),C (3,-1,0),D ′(0,0,3),AB =(3,-4,0),AC =(6,0,0),AD′=(3,1,3).设m =(x 1,y 1,z 1)是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则即所以可取m =(4,3,-5).设n =(x 2,y 2,z 2)是平面ACD ′的一个法向量,则即所以可取n =(0,-3,1).于是cos 〈m ,n 〉===-.sin 〈m ,n 〉=.因此二面角B -D ′A -C 的正弦值是.【类题通法】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是翻折前后形中面位置系和度量系的化关键搞清图线关关变情况,一般地翻折后在同一平面上的性不生化还个质发变,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性生化个质发变.【变式训练】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AD =,AB =BC =1,AD =2,E 是AD 的中点,O 是AC 与BE 的交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A 1BE 的位置,如图2.(1)证明:CD⊥平面A1OC;(2)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1)证明 在题图1中,因为AB=BC=1,AD=2,E是AD的中点,∠BAD=,所以BE⊥AC.即在题图2中,BE⊥OA1,BE⊥OC,从而BE⊥平面A1OC.又CD∥BE,所以CD⊥平面A1OC.(2)解 由已知,平面A1BE⊥平面BCDE,又由(1)知,BE⊥OA1,BE⊥OC,所以∠A1OC为二面角A1-BE-C的平面角,所以∠A1OC=.如图,以O为原点,OB,OC,OA1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A1B=A1E=BC=ED=1,BC∥ED,所以B,E,A1,C,得BC=,A1C=,CD=BE=(-,0,0).设平面A1BC的一个法向量n1=(x1,y1,z1),平面A1CD的一个法向量n2=(x2,y2,z2),平面A1BC与平面A1CD的夹角为θ,则得取n1=(1,1,1);得取n2=(0,1,1),从而cos θ=|cos〈n1,n2〉|==,即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为.。
高中数学的归纳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解析与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的归纳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解析与解题方法立体几何作为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生们遇到的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之一。
在这个领域中,归纳推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针对高中数学中归纳立体几何的常见问题,分析其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
一、平面几何的归纳思维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平面几何的归纳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或推导出结论。
下面,我们以立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问题为例,介绍归纳思维的应用。
1. 立方体的体积问题立方体是最基础的立体之一,其体积的计算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立方体的结构,发现其体积与边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进而通过归纳思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立方体的体积等于边长的立方。
2. 圆柱的表面积问题圆柱是另一个常见的立体,其表面积的计算同样是立体几何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观察不同半径和高度的圆柱,我们可以发现其表面积与半径和高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两个底面积和侧面积之和。
二、解体思路与技巧除了归纳思维,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也是高中数学归纳立体几何的关键。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解题思路和技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解决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
1. 利用平行关系平行关系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常用的思路之一。
通过观察立体的各个部分,我们可以找到平行的线段、平面或面对面的关系。
利用平行关系,可以得出许多有用的结论,进而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当我们需要计算一个立体的体积时,可以通过将其分成若干个平行的截面,然后计算每个截面的面积,并将其相加,从而求得整个立体的体积。
2. 利用相似关系相似关系也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常用技巧之一。
当两个立体之间存在相似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利用相似关系来求解未知量。
举例来说,当我们需要求解一个复杂立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或面积时,可以先找到一个与之相似且已知部分的长度或面积,然后利用相似比例来求解未知量。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型详解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型详解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到空间中的各种几何体及其性质。
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与立体几何相关的题目,考察学生对几何体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针对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类题目。
一、平行四边形的体积计算平行四边形是一个常见的几何体,其体积的计算是高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考虑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为S,高为h的立体,其体积V可以通过公式V=S*h来计算。
例如,给定一个底边长为a,高为h的平行四边形,求其体积。
根据公式V=S*h,我们可以得到V=a*h,其中a为底边长,h为高。
这个公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解决各种与平行四边形体积相关的问题。
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正方体是另一个常见的几何体,其表面积的计算也是高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体,其表面积S可以通过公式S=6*a^2来计算。
例如,给定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体,求其表面积。
根据公式S=6*a^2,我们可以得到S=6*a*a=6*a^2,其中a为边长。
这个公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解决各种与正方体表面积相关的问题。
三、立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立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其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也是高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一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其体积V可以通过公式V=a^3来计算,表面积S可以通过公式S=6*a^2来计算。
例如,给定一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求其体积和表面积。
根据公式V=a^3和S=6*a^2,我们可以得到V=a*a*a=a^3,S=6*a*a=6*a^2,其中a为边长。
这两个公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解决各种与立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相关的问题。
四、棱柱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棱柱是另一个常见的几何体,其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也是高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一个底面积为S,高为h的棱柱,其体积V可以通过公式V=S*h来计算,表面积S可以通过公式S=S底+S侧来计算,其中S底为底面积,S侧为侧面积。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立体几何高考核心题型,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立体几何高考核心题型,求空间几何体的
体积
1.处理体积问题的思路
(1)“转”:指的是转换底面与高,将原来不易求面积的底面转换为易求面积的底面,或将原来不易看出的高转换为易看出并易求解长度的高.
(2)“拆”:指的是将一个不规则的几何体拆成几个简单的几何体,便于计算.
(3)“拼”:指的是将小几何体嵌入一个大几何体中,如将一个三棱锥复原成一个三棱柱,将一个三棱柱复原成一个四棱柱,这些都是拼补的方法.
2.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对于规则几何体的体积问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解.
(2)割补法.把不规则的图形分割成规则的图形,然后进行体积计算;或者把不规则的几何体补成规则的几何体,不熟悉的几何体补成熟悉的几何体,便于计算其体积.
(3)等体积法.一个几何体无论怎样转化,其体积总是不变的.如果一个几何体的底面面积和高较难求解时,我们可以采用等体积法进行求解.等体积法也称等积转化或等积变形,它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底面来求几何体体积的一种方法,多用来解决有关锥体的体积,特别是三棱锥的体积.
3.由三视图求相关几何体的体积
已知几何体三视图求体积的思路与已知几何体三视图求表面积的思路相同,求解时注意三视图中的垂直关系在几何体中的位置,确定几何体中的线面垂直等关系,进而利用求体积的方法求解.。
高中数学 立体几何知识点及解题思路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一、常见几何体的定义能说出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球的定义和性质。
二、常见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1.圆柱:侧面积rl cl S π2==侧 (其中c 是底面周长,r 是底面半径,l 是圆柱的母线,也是高)表面积)(2222l r r r rl S S S +=⋅+=+=πππ底侧表h r sh V 2π==柱体2.圆锥:侧面积rl cl S π==21侧 (其中c 是底面周长,r 是底面半径,l 是圆锥的母线) 表面积)(2l r r r rl S S S +=+=+=πππ底侧表 h r sh V 23131π==椎体 3.圆台:侧面积l R r l R r S )(2)22(+=+=πππ侧 (其中r 、R 是上下底面半径,l 是圆台的母线) 表面积)()(2222R r Rl rl R r l R r S S S +++=+++=+=ππππ底侧表 h S S S S V )(31''++=台体 (其中'S 、S 是上下底面面积,h 是圆台的高) 4.球:表面积24R S π=表,体积334R V π=球 三、直观图: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画法步骤:①在原图中画一个直角坐标系,在新图中画一个夹角为45°的坐标系; ②与x 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 轴平行,长度不变;与y 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 轴平行,但是长度减半。
四、三视图1.投影:光线照射物体留在屏幕上的影子。
①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②平行投影:在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③正投影:光线正对着投影面时的平行投影。
2.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前向后的正投影;侧视图:光线从左向右的正投影;俯视图:光线从上向下的正投影。
三视图的性质:侧视图和正视图的高相同;俯视图和正视图的长相同;侧视图和俯视图的宽相同。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立体几何中的公理与基本关系1.平面公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相关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相关题型及解题思路在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许多学生感到困惑和头疼的地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希望能够帮助高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更好地应对这一考点。
一、体积计算题体积计算题是立体几何中最基础的题型之一,常见的题目有计算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的体积。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各种几何体的体积公式,并能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灵活运用。
例如,某题给出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为12平方厘米,高为5厘米,要求计算其体积。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底面积×高,代入已知数据计算得出答案为60立方厘米。
二、表面积计算题表面积计算题也是立体几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常见的题目有计算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的表面积。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各种几何体的表面积公式,并能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灵活运用。
例如,某题给出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3厘米,要求计算其表面积。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S=6a^2,其中a为边长,代入已知数据计算得出答案为54平方厘米。
三、立体图形的相似题立体图形的相似题是立体几何中较为复杂的题型之一,常见的题目有判断两个立体图形是否相似、计算相似立体图形的比例等。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和比例关系,并能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
例如,某题给出一个正方体ABCDA'B'C'D',另一个正方体EFGHE'F'G'与之相似,要求计算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比。
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个正方体的边长比为AE/AA'=EF/EE'=FG/FF'=...=1/2,而体积与边长的关系为V=k^3,其中k为边长的比值。
因此,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比为(1/2)^3=1/8。
四、立体图形的投影题立体图形的投影题是立体几何中较为抽象的题型之一,常见的题目有计算某个立体图形在某个平面上的投影面积或投影长度等。
高中数学复习提升-高中数学专题——立体几何专题(学生版)

立体几何专题【命题趋向】高考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集中体现在立体几何试题上,着重考查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及空间角等几何量的计算.既有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的试题,也有以解答题形式出现的试题.选择题、填空题大多考查概念辨析、位置关系探究、空间几何量的简单计算求解,考查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解答题一般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空间几何量的求解问题,综合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试题在突出对空间想象能力考查的同时,关注对平行、垂直关系的探究,关注对条件或结论不完备情形下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考点透析】立体几何主要考点是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直观图,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判断与证明,(理科)空间向量在平行、垂直关系证明中的应用,空间向量在计算空间角中的应用等.【例题解析】题型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以及面积和体积计算一、看图选择正确的三视图1、(2010广东理数)6.如图1,△ABC为三角形,AA'//BB'//CC' ,CC'⊥平面ABC且3AA'=32BB'=CC'=AB,则多面体△ABC -A B C'''的正视图(也称主视图)是2、(2010北京理数)一个长方体去掉一个小长方体,所得几何体的正(主)视图与侧(左)视图分别如右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为二、根据三视图求几何体的面积、体积1、(2010安徽理数)8、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A、280B、292C、360D、372A B C D2、(江苏省苏州市2009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第12题)已知一个正三棱锥P ABC -的主视图如图所示,若32AC BC ==, 6PC =_________.3、(2010全国卷1文数)已知在半径为2的球面上有A 、B 、C 、D 四点,若AB=CD=2,则四面体ABCD 的体积的最大值为 2343 (C) 2383题型2 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例1 (江苏苏州市2009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7)已知n 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βα,为两个不同的平面,有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βα⊥⊥n m ,,m n ⊥,则βα⊥;②若n m n m ⊥,//,//βα,则βα//; ③若n m n m ⊥⊥,//,βα,则βα//;④若βαβα//,//,n m ⊥,则n m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填上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_______________. 分析:根据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逐个作出判断.例2 (浙江省2009年高考省教研室第一次抽样测试理科第5题)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若,,//m n m n αβ⊥⊥,则//αβB .若//,//,//,m n αβαβ则//m nC .若,//,//m n αβαβ⊥,则m n ⊥D .若//,//,//,m n m n αβ则//αβ题型3 空间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证明、空间几何体的有关计算例1.(2009江苏泰州期末16)如图所示,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 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为1DD 、DB 的中点. (1)求证:EF //平面11ABC D ;(2)求证:1EF B C ⊥; (3)求三棱锥EFC B V -1的体积.例2.(江苏省苏州市2009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第17题) 在四棱锥P ABCD -中,90ABC ACD ∠=∠=,60BAC CAD ∠=∠=,PA ⊥平面ABCD ,E 为PD 的中点,22PA AB ==.(1)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V ;(2)若F 为PC 的中点,求证PC ⊥平面AEF ; (3)求证CE ∥平面PAB .题型4 求空间的角的大小一、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例1(2007年广东理数)如图6所示,等腰三角形△ABC 的底边AB=66CD=3,点E 是线段BD 上异于B 、D 的动点,点F 在BC 边上,且E F ⊥AB ,现沿EF 将△BEF 折起到△PEF 的位置,使P E ⊥AE ,记BE=x ,V (x )表示四棱锥P-ACEF 的体积。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及常见题型详解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及常见题型详解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空间中的图形和体积。
在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考试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并详细解析几种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一考点。
一、平行六面体的体积计算平行六面体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之一。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确定底面积和高,进而计算体积。
例如,有一平行六面体的底面积为A,高为h,求其体积。
解题技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平行六面体的定义,即六个面都是平行的。
其次,根据平行六面体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六面体。
因此,平行六面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即V = Ah。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平行六面体,其底面积为5平方厘米,高为10厘米。
那么,它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5乘以10得到,即V = 5 × 10 = 50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正方体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之一。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确定正方体的边长,进而计算表面积。
例如,有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a,求其表面积。
解题技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正方体的定义,即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其次,根据正方体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立方体,因为立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
因此,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边长的平方乘以6来计算,即S = 6a²。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正方体,其边长为3厘米。
那么,它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计算6乘以3的平方得到,即S = 6 × 3² = 54平方厘米。
三、棱柱的体积计算棱柱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之一。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确定底面积和高,进而计算体积。
例如,有一个棱柱的底面积为A,高为h,求其体积。
解题技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棱柱的定义,即底面是一个多边形,顶面与底面的对应点通过直线相连。
其次,根据棱柱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棱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理科)经典例题剖析
例1、已知三点不共线,对平面外任一点,满足条件,
试判断:点与是否一定共面?
解析:要证明平面,只要证明向量可以用平面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和线性表示.
答案:证明:如图,因为在上,且,所以.同理,又,所以
.又与不共线,根据共面向量定理,可知,,共面.由于不在平面,所以
平面.
点评:空间任意的两向量都是共面的.与空间的任两条直线不一定共面要区别开.
例2、如图,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3,BC=4,AA1=4,点D是AB的中点,(I)求证:AC⊥BC1;(II)求证:AC1//平面CDB1;
解析:本小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答案:(1)是的中点,取PD的中点,则
,又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
∥(4分)
(2)以为原点,以、、所在直线为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
在平面设,,,由
由
是的中点,此时
(8分)
(3)设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设为
故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为
(12分)
解法二:
(1)是的中点,取PD的中点,则
,又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
∥(4分)
(2)由(1)知为平行四边形
,又
同理,
为矩形∥,,又
作故
交于,在矩形,,
,为的中点
当点为的中点时,
(8分)
(3)由(2)知为点到平面的距离,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设为,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
点评:(1)证明线面平行只需证明直线与平面一条直线平行即可;(2)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只需在斜线上找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斜线和射影所成的角,即为所求角;(3)证明线面垂直只需证此直线与平面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变可.这些从证法中都能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来
例3、如图,四棱锥中,侧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且与底面垂直,底面是的菱形,为的中点.
(Ⅰ)求与底面所成角的大小;
(Ⅱ)求证:平面;
(Ⅲ)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析:求线面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采用平
移法求二面角的大小也可应用面积射影法,比较好的方法是向量法
答案:(I)取DC的中点O,由ΔPDC是正三角形,有PO⊥DC.
又∵平面PDC⊥底面ABCD,∴PO⊥平面ABCD于O.
连结OA,则OA是PA在底面上的射影.∴∠PAO就是PA与底面所成角.
∵∠ADC=60°,由已知ΔPCD和ΔACD是全等的正三角形,从而求得OA=OP=.
∴∠PAO=45°.∴PA与底面ABCD可成角的大小为45°.……6分
(II)由底面ABCD为菱形且∠ADC=60°,DC=2,DO=1,有OA⊥DC.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 .
由M为PB中点,∴.
∴.
∴,
.
∴PA⊥DM,PA⊥DC.∴PA⊥平面
DMC.
……4分
(III).令平面BMC的法向量,
则,从而x+z=0;……①, ,从而.……②
由①、②,取x=−1,则.∴可取.
由(II)知平面CDM的法向量可取,
∴.∴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6分法二:(Ⅰ)方法同上
(Ⅱ)取的中点,连接,由(Ⅰ)知,在菱形中,由于,则,又,则,即,
又在中,中位线,,则,
则四边形为,所以,在中,,
则,故而,
则
(Ⅲ)由(Ⅱ)知,则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中,易得,
,
故,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例4、如图,在长方体中,点在线段上. (Ⅰ)求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
(Ⅱ)若二面角的大小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析:本题涉及立体几何线面关系的有关知识, 本题实质上求角度和距离,在求此类问题中,要将这些量归结到三角形中,最好是直角三角形,这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此外用向量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答案:解法一:(Ⅰ)连结。
由已知,是正方形,有。
∵平面,∴是在平面的射影。
根据三垂线定理,得,则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为。
作,垂足为,连结,则
所以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于是
易得,所以,又,所以。
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即,
∴,即,∴.
故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解法二:分别以为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Ⅰ)由,得
设,又,则。
∵∴
则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为。
(Ⅱ)为面的法向量,设为面的法向量,则
∴. ①
由,得,则,即
∴②
由①、②,可取
又,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5、如图所示:边长为2的正方形ABFC和高为2的直角梯形AD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且DE=,ED//AF且∠DAF=90°。
(1)求BD和面BEF所成的角的余弦;
(2)线段EF上是否存在点P使过P、A、C三点的平面和直线DB垂直,若存在,求EP 与PF的比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1.先假设存在,再去推理,下结论: 2.运用推理证明计算得出结论,或先利用条件特例得出结论,然后再根据条件给出证明或计算。
答案:(1)因为AC、AD、AB两两垂直,建立如图坐标系,
则B(2,0,0),D(0,0,2),
E(1,1,2),F(2,2,0),
则
设平面BEF的法向量
,则可取,
∴向量所成角的余弦为。
即BD和面BEF所成的角的余弦。
(2)假设线段EF上存在点P使过P、A、C三点的平面和直线DB垂直,不妨设EP与PF 的比值为m,则P点坐标为
实用文档
则向量,向量
所以。
点评:本题考查了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及其相关计算,本题采用探索式、开放式设问方式,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提出了较高要求。
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