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_焦南峰

合集下载

西汉成帝延陵考古勘探调查简报

西汉成帝延陵考古勘探调查简报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Archaeological Reconnaissance at the Emperor Cheng’s Yanling Mausoleum of the Western Han Period 作者: 焦南峰[1,2];岳起[1,2];马永嬴[1,2];杨武站[1,2];赵旭阳[1,2];曹龙[1,2];王东[1,2];马明哲[1,2];孟永岐[1,2];李亚娥[1,2];谭青枝[1,2];李岗[1,2]
作者机构: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考古与文物
页码: 23-3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西汉;成帝;延陵;勘探调查
摘要:2011年3月~2012年7月对位于咸阳原上西汉成帝延陵的大遗址考古工作勘探发现陵园二重(3座)、亚字形陵墓2座、建筑遗址14处、祔葬墓19座、外藏坑20条、道路10余条及陪葬墓36座,基本掌握了延陵的范围、形制、布局和内涵。

此次考古勘探厘清了延陵与其东的严家沟战国秦王陵及其西北汉昭帝平陵陪葬墓的叠压打破关系,为延陵名位的确认、延陵的弃而复建、昌陵的营建动因以及延陵的特殊布局形成原因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西风残照 汉阳陵阙——汉景帝阳陵考古新成果

西风残照 汉阳陵阙——汉景帝阳陵考古新成果

西风残照汉阳陵阙——汉景帝阳陵考古新成果
岳志勇
【期刊名称】《文物世界》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 “乐游原上清明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rn 这曲脍炙人口的《忆秦娥》是盛唐诗人李白对秦皇汉武时期的追忆.在他眼中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岳志勇
【作者单位】陕西省文物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 [J], 王蕾
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揭开汉阳陵的神秘面纱 [J], 焦南峰;王保平
3.我省考古发掘又有新成果汉景帝阳陵大型从葬坑重见天日 [J], 何锐供;
4.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J], 萧易
5.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1996年—1998年) [J], 焦南峰;王保平;马永赢;李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国秦汉考古:五、战国、秦的陵园

战国秦汉考古:五、战国、秦的陵园
内城的北部被一曲尺形隔墙分为两部分,隔墙东 部为陪葬墓区,隔墙西部发现便殿建筑遗址。
B 陵城外 东部主要是从葬区和陪葬区,分别有兵马俑坑、
马厩坑和陪葬墓区等。
2.秦始皇陵的主要发现
(1)陵城内发现铜 车马、铜鼎、石铠 甲
在封土的北侧、 西侧和南侧都发现 有陪葬坑,其中封 土西侧的巾字形陪 葬坑出土了两乘铜 车马。
(4)马厩坑群:
在陵园外墙东侧。
共3排,每一排南北长150 米左右,估计原有400个 坑,已发现了93个情况比 较清楚的坑,共清理了51 个。有马坑、跽座俑坑、 人马同坑。有28个坑中都 埋一匹马,3个坑中埋有 跽坐俑,6个坑中人马同 坑,马头前放一个小陶罐、 小陶盆,内有饲料痕迹。
马厩坑出的跽座俑
陵园包 括陵城、 陵墓、 地面建 筑和庞 大的从 葬区、 陪葬区 等。
A 陵城
为南北长、东西窄、
平面呈回字形的双重陵
城,外城南北长2165
米,东西宽940米,四

面各一门;内城南北长
殿
1355米,东西宽580米,
南、东、西各一门,北
面二门。
铜车马坑
内城南部为陵墓所 珍禽异兽坑
在,在地表夯筑有高大 马厩坑
古代称墓地四周的界域为兆域,《周礼·春宫·冢人》中记载:
“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其图。”
这种兆域图应该有两份,一份从葬,
一份收藏于府中。但是中山王 的墓地
性质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公墓。
根据文献记载和青铜器铭文分析,中山王 于公元前327-311年在位,公元前296年中山国 被赵灭。哀后为早逝的一位王后的谥号。现陵地 中除了发现王 (M1)、哀后墓(M2)及一些陪葬的 小墓之外,图上的王后堂、夫人堂、内外宫垣等 则毫无踪迹。说明王 死后,新主已经无力将陵 园依据兆域图建成,而后由于亡国的原因,另一 个王后和两个夫人也没有进入兆域之内。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近五十年来,陕西省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世界级的秦汉遗址,成为中国考古研究中的重要热点。

通过对陕西秦汉考古工作的总结和回顾,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里,陕西省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填补了国内关于秦汉历史的许多空白,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秦汉考古的五十年历程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秦始皇陵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陕西省考古院组织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成功发掘了秦始皇陵及其陵园。

这座庞大的陵墓被修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古代陵墓。

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秦兵马俑、铜车马、玉器等,这些文物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秦朝的社会制度、军事力量和艺术水平。

此外,陕西省还发掘了一系列重要的秦汉古城遗址,如咸阳、渭南、长安等。

通过对这些古城的发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居民生活和社会风貌。

咸阳古城作为秦始皇陵所在地,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城墙和道路遗址,这些遗址为我们揭示了秦朝的盛世景象。

而渭南和长安则在汉朝时期扮演重要角色,渭南是西汉初期的都城,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城墙和墓葬,这些遗址为我们重建了汉朝初期的城市景观。

长安作为东汉时期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寺庙和墓葬,这些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朝都城的规模和繁荣。

在综述五十年来的陕西秦汉考古工作时,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对于中国古代农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如城墙、灌溉渠等。

陕西省考古院还在秦汉古城遗址附近进行了大量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农田、灌溉渠等农业遗迹,这些遗迹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和规模,为我们研究古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陕西省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址,如寺庙、墓葬等,这些遗址中的文物,如石刻、壁画、铜器等,为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一、本文概述《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十年间陕西地区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尤其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考古发掘与研究对于揭示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学术影响等多个方面,对陕西秦汉考古的历程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展示这一领域的学术进步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首先概述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基础性发掘到近年来的精细化研究,展现考古工作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过程。

接着,将重点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如秦始皇陵、汉长安城等重要遗址的发掘情况,以及这些发现对于秦汉历史研究的贡献。

同时,还将对考古发掘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介绍,以展示考古学的科技进步。

在研究成果方面,本文将综述学者们对于陕西秦汉考古资料的分析与解读,包括对遗址功能、文化内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还将关注考古学与历史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探讨多学科合作在推动秦汉考古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陕西秦汉考古的学术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以及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贡献。

还将对未来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历程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们揭示了秦汉时期这一辉煌历史阶段的面貌。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就已起步。

当时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秦始皇陵及其周边地区的勘探与发掘,以及汉长安城遗址的初步调查。

这些工作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日益成熟,陕西的秦汉考古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兵马俑坑的发掘震惊了世界,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汉平帝康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汉平帝康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The Survey and Detection of the Kangling Museum of Emperor Pi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作者: 焦南峰;岳起;马永嬴;杨武站;赵旭阳;王东;曹龙;郑朝阳;李亚娥
作者机构: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50-6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考古调查 勘探 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报 2008年 墓葬形制 建筑遗址 咸阳市
摘要:康陵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与王皇后的合葬陵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
区周陵镇大寨村东(图一)。

2008年3-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汉陵考古队,对汉平帝康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勘探。

本次调查、勘探面积约5平方公里。

确定了汉平帝和王皇后陵的墓葬形制,探明了康陵陵园、汉平帝陵园、王皇后陵的两重陵园、“围沟”及相关遗迹,还发现了10处建筑遗址、7座外藏坑。

汉阳陵从葬坑初探

汉阳陵从葬坑初探

作者: 焦南峰[1]
作者机构: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51-57页
主题词: 文字资料;出土器物;考古工作;田野资料;生产工具;秦汉时期;汉景帝;汉阳陵
摘要:1990年以来,汉景帝阳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果,为研究西汉帝陵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资料。

其中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从葬坑的探明和发掘尤为引人注目。

特别是90年代后期帝陵东侧从葬坑的试掘出土了各种身份的着衣式陶俑、成群的陶塑动物、各种质地的生活器皿、生产工具等遗物,还发现了印章、封泥等文字资料。

设置从葬坑是秦汉时期大型墓葬的特点之一,以前虽多有发现,但因出土器物中的文字资料相对匮乏,限制了对其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而上述文字资料的出土,有助于我们对阳陵从葬坑的分区、分类、设置理念、性质、内涵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西汉宗庙再议_焦南峰

西汉宗庙再议_焦南峰

考古与文物 2000年第5期西汉宗庙再议●焦南峰 马永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由于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的灵魂观念非常强烈,对先祖亡灵的祭祀达到极致,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因此,人们非常重视先祖亡灵“居住”的礼制性建筑——宗庙。

《礼记・曲礼》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

”《墨子・明鬼》云:“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必择国之正坛,治以为宗庙。

”《诗经・大雅・绵》载:周太王迁岐后,即首先“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的一号宫殿基址与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据文献记载绘制的周代宗庙图大致相仿,有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一座宗庙建筑遗址。

若此推断不误,则以宗庙为建筑群体中心的思想,在商代前期就形成了。

春秋至秦汉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就是由与商周时奴隶制宗法制度相适应的“尊祖重庙”思想,发展演变成为以加强皇帝专制统治为宗旨的“尊时君,重朝宫”的封建皇权思想。

因此,这一时期宗庙的地位有些下降,但这种下降只是相对于奴隶制早期将宗庙推崇至凌驾于当朝君王之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言的。

因为人们的灵魂观念并未减弱,所以宗庙作为皇室祭祖祷福的神圣殿堂的功用依然如故,并继续为维护所谓正统的皇朝统治在精神上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封建统治者仍然很重视宗庙,为其设置多重管理机构,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维护宗庙的神圣地位。

本文拟针对封建制度甫迈向成熟的西汉时期的宗庙功用、管理及禁忌等作一探讨。

一、宗庙的功用修建宗庙的本意是“尊祖”,其主要功用应当是祭祀先祖,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但本文不准备讨论此项功用,而是拟针对其衍生出的其它一些功用作一探讨。

1.确立、认可有关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身份、地位及其它一些重要活动的合法性西汉宗庙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即最终确认立、废君主的合法性。

西汉王朝自昭帝始即确立了新君即位谒高庙,求得高祖亡灵认可的制度。

汉唐陵墓制度

汉唐陵墓制度

考古与文物 2004年第3期“汉唐陵墓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赵化成 焦南峰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汉唐陵墓制度研究”于2001年10月获准立项,这一为期三年的研究课题拟对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陵墓制度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尽管参与本课题的十多位研究人员来自全国多家高校和考古文博单位,但汉唐陵墓制度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内容极其丰富的大题目,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为此召开一次较大型的学术研讨会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陕西省作为汉唐都城和帝王陵墓的集中所在地,近年来在汉唐陵墓的调查、发掘与研究方面取得若干重大成果,因而也有意向召开这样的学术会议。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定于2003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联合主办“汉唐陵墓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自2003年10月21日至24日为期四天,来自国内各省、市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考古、历史、美术史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共94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10月21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崇文教授主持。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文先生、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致开幕词;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石兴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展岳研究员大会讲话;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

在开幕致词、大会讲话和主题发言中,大家一致认为:汉唐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汉唐陵墓资料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量十分巨大,通过对陵墓制度的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观察汉唐社会的历史,并加深对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认识。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发掘的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墓葬已有十多万座,近年这方面的重大发现更是层出不穷,但我们在综合研究、制度研究方面还很不够,还应当站在更高的起点、更深的层面来思考问题,因而,召开这样的专题学术会议是很有意义的。

秦陶文瓦当论著要目

秦陶文瓦当论著要目

秦陶文、瓦当论著要目(首发)王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截止2009年底)一、专著罗振玉:《秦汉瓦当文字》石印本1914年。

顾廷龙《古陶文孴录》,国立北平研究院1936年。

陈直:《关中秦汉陶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53年(中华书局2006年新版)。

金祥恒:《陶文编》,台北艺文书馆1964年。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瓦当》,文物出版社1964年。

罗振玉、程敦:《秦汉瓦当文字》,齐鲁书社1981年。

王延林、徐谷甫《古陶字汇》,上海书店1984年。

西安市文管会:《秦汉瓦当》,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陕西省考古所秦汉室:《新编秦汉瓦当图录》,三秦出版社1986年。

《中原文物》编辑部:《秦汉瓦当》,《中原文物》特刊之八1987年。

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年。

钱君匋:《瓦当汇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徐锡台:《周秦汉瓦当•周秦瓦当概述》文物出版社1988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文物出版社1988年。

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年。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高明、葛英会《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

程学华、董虎利《秦陵徭役刑徒墓》,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9·秦汉金文陶文》,荣宝斋出版1992年王镛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九•秦汉金文陶文卷》,荣宝斋1992年。

袁仲一、刘钰:《秦文字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刘秋兰:《秦代陶文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日]伊藤滋:《秦汉瓦当文》,东京金羊社1995年。

韩天衡:《古瓦当文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年。

周進集藏,周绍良整理,李零分类考释:《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中华书局1998年。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兒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傅嘉仪:《历代印陶封泥印风》,重庆出版社1999年。

陕西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考古五十年综述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陕西境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远少于 之前的秦汉时期和之后的隋唐时期 , 一直没有引 起学界足够重视 。上世纪 80年代可以作为一个 分界线 , 这之前所作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屈指可 数 。1957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汉长安城 的城门时 , 就在宣平门揭示出后赵时期曾继续使 用该门的遗迹 , 这座十六国时期被称为 “青门 ”
年代初 ,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曾赴陕西 开展调查工作 , 其中一项就是在今西安北院门西 北侧发掘了唐中书省遗址 , 获宋吕大昉刻唐大明 宫 、兴庆宫两宫残石 ③。同时 , 陕西省考古会在 西安 、耀县 、大荔等地对唐宋碑刻进行了调查和 收集 ④ , 当时的西京筹委会对昭陵亦进行了调 查 ⑤。40年代初 , 以王子云为首的西北艺术文物 考察团对唐十八陵逐一考察 , 对陵园石刻进行拍 摄 、绘图 、拓印 ⑥。虽然这些工作在今天看来仍 带有浓厚的金石学传统的旨趣 , 但毕竟昭示着陕 西隋唐考古的先声 , 弥足珍贵 。
陕西境内特别是关中地区地上和地下遗留有 着极为丰富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类遗迹和遗物 , 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考古学研究的重点地 区 。生发于此的许多相关课题和研究内容蕴含有 丰富的学术价值以及重要的普遍性意义 , 因而 , 对它的研究一直为中外学者所广泛关注 。唐以 后 , 陕西虽然不再成为国家政治 、经济的中心 , 但仍是历代王朝重要的统治地区 , 所遗留的遗 迹 、遗物亦不在少数 。
考古与文物 2008年第 6期
陕西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隋唐考古研究部
东汉迁洛之后 , 关中一度失去中国政治 、经 济 、文化中心的地位 , 此后的汉隋之间又有前 赵 、前秦 、后秦 、西魏 、北周以及为期极短的王 莽新朝 、西晋愍帝等以此为都 , 长安及周围的陕 西关中地区多数情况下仍然保持着中国北方政治 中心的地位 。公元 581 年 , 隋文帝结束了长达 300多年的分裂混乱局面 , 再一次将中国统一在 中央集权之下 。开国之初 , 隋王朝暂以西汉以来 的长安城为都 , 同时积极营建新的都城 。开皇二 年 (公元 583 年 ) 三月 , 被命名为大兴城的新 都初具规模 , 隋文帝正式迁都 。公元 618年 , 唐 王朝建立 , 继续沿用隋大兴城为首都 , 更名长 安 , 并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兴建宫殿 , 完成了外 郭城的建造 。隋唐两代开疆拓土 , 发展经济 , 东 西交流频繁 , 长安作为都城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 济中心 , 也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化世界大 都市 。

8集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

8集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

8集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大秦岭》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联合出品的8集纪录片,由天水作家王若冰撰稿、康建宁执导。

2010年1月1日晚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探索·发现》栏目首播。

文字版《大秦岭》也于2010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分集片名1.1第一集:宏基伟业1.2第二集:山佑汉脉1.3第三集:盛世佛音1.4第四集:高山仰止1.5第五集:感恩秦岭1.6第六集:万类霜天1.7第七集:生息与共1.8第八集:秦风雅颂1.1宏基伟业在秦岭的萌庇下,秦王朝不但完成了中华统一的春秋霸业,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1.2山佑汉脉在巍峨的秦岭之中,汉王朝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此外,沿着一条条秦岭古道,造纸术等中华文明的文化遗存,更是穿越千年时空留后传世。

1.3盛世佛音莽莽秦岭之中,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谈起中国文明,后世人每每神往的是大唐王朝,而佛教文化便是盛唐文明尤为绚丽的一朵奇葩。

1.4高山仰止老子的《道德经》在秦岭著成,从这里流传,而以《道德经》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两座并持高峰。

1.5感恩秦岭从秦岭流淌而出的河流浇灌了中国十三个封建王朝,又承载着今天“南水北调”的使命,牵系着中国的未来。

1.6万类霜天秦岭深处的洋县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彰显。

1.7生息与共秦岭密林深处,熊猫等珍稀动物在此自由的生活着,这里不但被称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也被国际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

1.8秦风雅颂从李白的《蜀道难》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从王维的《辋川图》到山水田园诗派,面对秦岭,历代才子或挥笔豪放,书写秦岭的雄浑、奔放,或淡雅、内敛,挥洒自己对秦岭山水的感悟。

《大秦岭》海报《大秦岭》刷新了多项国内有关纪录片的纪录,也创造了业内许多“第一”。

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_焦南峰

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_焦南峰

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焦南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市710054)拜读了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西汉帝陵钻探调查报告》一书,我认为这是一部较为重要的田野考古报告,其成果显示了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善莫大焉”,可喜可贺。

西汉帝陵的考古工作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有了超过一百年的历史。

一个世纪以来,从中、日、法、美多国专家的短期踏查、测量,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博物馆的部分勘察和试掘,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系统调查和重点发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果[1-2]。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等单位勘察了茂陵,并先后对长陵的陪葬墓、汉文帝窦皇后南陵的从葬坑、阳陵的刑徒墓地等进行了试掘,了解了个别帝陵的部分布局及结构,开始对西汉帝陵的形制特点有所了解,并发表了若干篇调查、试掘简报[3],成为现代科学意义上西汉帝陵考古工作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对西汉帝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测。

社科院考古所对汉宣帝杜陵的从葬坑、门阙、寝园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考古钻探和科学发掘;陕西考古院对汉景帝阳陵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勘察、钻探和发掘;对汉武帝茂陵、汉惠帝安陵、汉昭帝平陵等进行了部分钻探和试掘。

在此期间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陆续刊布了《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西汉十一陵》、《汉杜陵陵园遗址》等系列研究成果[4];陕西的考古工作者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的考古简报和论文[5]。

通过近30年的考古工作,基本确定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及排列顺序,了解了西汉帝陵形制结构的基本要素,掌握了西汉帝陵布局“阳陵模式”的基本特点及规律[6],把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高点。

2001年7月 2005年10月的五年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汉帝陵(除汉阳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钻探,《西汉帝陵钻探调查报告》就是其研究成果总结。

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

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

作者: 韩伟;焦南峰;田亚岐;王保平
作者机构: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陕西省雍城考古队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55-65页
主题词: 陵园;钻探;中字形大墓;平面图;村民小组;墓葬;第二次;总面积;凤翔;堆积层
摘要: <正> 对凤翔秦公陵园的首次钻探与试掘成果,已经作过详细报道(见《文物》1983年第7期)。

自1985年10月至1986年2月,我们再次对秦都雍城秦陵区进行了钻探与试掘。

两次共探出大墓43座,探明了10座陵园有规整的隍壕,3座陵园的隍壕已发现线索,尚未全部摸清。

但可以肯定每座陵园均有壕沟作为防御设施。

第二次工作的主要收获,除对第一次简报中已公布的各类大墓进行复核外,又新探出了中字形大墓4座,甲字形、刀形和。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_焦南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_焦南峰

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6期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部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肩负巨大的历史重任。

据20世纪末统计,全省范围内共发现早期秦、秦代和汉代文物遗存达5300多处¹。

五十年来,经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重点围绕着秦都雍城、秦都栎阳、秦都咸阳、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十一陵等开展了大规模、密集型的调查、勘察和发掘,同时对遍布全省各地的其它秦汉遗存也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陕西秦汉考古的历史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和近代就有许多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对陕西的秦汉帝陵、都城等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帝陵、都城等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形制规模和附近出土的铜器、玉器、瓦当、钱币等进行了记述、著录或考证º。

20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足立喜六、水野清一,法国汉学家沙畹、谢阁兰及美国学者毕安祺等先后对西安附近的古代建筑、陵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其中1906年1月至1910年2月应聘为/陕西高等学堂教习0的足立喜六进行了较为广泛地实地踏查和简略地勘测。

1933年足立喜六根据其踏查、勘测和研究结果,由东洋文库出版了5长安史迹之研究6一书。

书中对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帝陵等秦汉遗迹进行了记述和初步研究。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开始对陕西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以/西京筹委会0/陕西考古会0/北平研究院0 /西北史地考察团0和/教育部西京艺术文物考察团0开展工作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¼。

其中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对宝鸡斗鸡台秦墓的发掘研究½和徐旭生、石璋如等的考古调查,应是现代科学意义上陕西秦汉考古研究工作的滥觞。

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陕西秦汉考古研究真正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察工作,确认了汉长安城的规模、形制及大体布局,发掘了/王莽九庙0等建筑遗址,奠定了秦汉都城考古的基础。

【汉朝历史】焦南峰:汉阳陵重现-文景盛世-

【汉朝历史】焦南峰:汉阳陵重现-文景盛世-

【汉朝历史】焦南峰:汉阳陵重现-文景盛世-“通过我们的努力,汉阳陵的整体布局已基本搞清楚了。

”特约摄影王警◎人物焦南峰,1954年1月29日出生于陕西省岚皋县。

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七七级考古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从事秦汉考古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至今。

现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与文物》主编、阳陵考古队队长,研究员。

1982年至1986年,参加和参与主持了秦都雍城、秦公陵园、秦公一号大墓和秦宗庙遗址等大型项目的考古勘查、钻探和发掘研究工作,1994年至今一直在汉景帝阳陵主持发掘工作至今。

◎发现背后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阳陵陵园西与汉高祖刘邦的长陵相接,东至咸阳原下的泾河谷地,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最宽处约3公里,其平面呈两端宽大中间细小的宝葫芦状,实际占地面积12-13平方公里。

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惟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阳陵帝陵陵园平面为正方形,边长近420米。

其四周有夯土围墙,墙宽约4米;四墙中部均有与南门阙形式相同的“三出阙”。

陵园中部为封土堆,呈上小底大的覆斗(像倒扣着的古代量器???斗)形,底边长约168米;顶部边长约60米;高约32米。

封土底部四边距围墙距离大致相等,约120米。

此前,在取得阶段性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先期建成了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和南阙门保护厅。

今年3月31日,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建成并开放。

建立考古队巧妙解决经费1990年初,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到咸阳机场专用公路修建的考古钻探中发现了一些从葬坑,就组建了以王学理为队长,尚志儒为副队长的汉陵考古队,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和进一步的钻探。

他们发现了阳陵南区、北区从葬坑,发掘出大量彩绘裸体陶俑。

1994年,王学理先生退休了,所里就派我去继续做那里的工作。

我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组建新的考古队,此外还有经费问题。

大一统强国的镜像 对话西汉帝陵

大一统强国的镜像 对话西汉帝陵

大一统强国的镜像对话西汉帝陵
焦南峰
【期刊名称】《西部大开发》
【年(卷),期】2022()4
【摘要】存续200余年,历经11位皇帝的西汉王朝,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各种典章制度的确立、完善及巩固大多完成于此时。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对礼仪典章制度极其重视,作为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礼仪首屈一指,而西汉时期更是“事死如生”。

如今,无数次考古发掘之下,回望十余座西汉帝陵,帝国的历史轮廟正被缓缓勾勒……
【总页数】6页(P132-137)
【作者】焦南峰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地下遗址博物馆建筑消防问题研究 --陕西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设计
2.西汉五行思想与汉阳陵帝陵陵园设计
3.西汉帝陵昭穆与陵位探
4.“消隐”理念在遗址类建筑中的运用--以陕西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为例
5.五陵塬西汉帝陵风光带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趣谈昭化古城现秦汉古墓群 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历史趣谈昭化古城现秦汉古墓群 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昭化古城现秦汉古墓群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导语:一片墓群的意外出现,让原本就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批文物的重现天日,让四面八方的游客集结一睹真容为快;一堆猜测的一片墓群的意外出现,让原本就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批文物的重现天日,让四面八方的游客集结一睹真容为快;一堆猜测的纷至沓来,无疑再次为古城加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究竟这里生活过什么样的人?曾经的这里是个什么样?这些文物有哪些价值?一个个谜团接踵而来,究竟古城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六月的昭化古城没有想象中那种让人窒息的天气,扑面的河风掺合着泥土的芬芳,吸引了数以千计的脚步。

在新游客中心右上角的台阶地上裸露在外的是一片墓地,各个探方前后延伸,左右“一字”排开。

有的是只剩下土坑,有的是画像砖砌成的墓室,有的是成堆摆放的青铜器皿,有的是已编号待取的陶罐。

“大坪子墓地因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城关村一组大坪子而得名,”负责本次考古发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万靖告诉记者。

墓地处于嘉陵江西岸,紧挨昭化古城北门。

“此次考古发掘,我们主要采用了布方与整体揭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截至目前,已发现墓葬79座,完成清理70座,清理出随葬品1100余件(套),以陶器、青铜器居多,同时该墓地也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迄今发掘的秦汉时期最为重要的墓群之一。

”广元市昭化区副区长马丽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据史料记载,昭化古称“葭萌”。

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和2244年连续建县史,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

大多数墓葬已经清理完毕,但清理期间所拍摄的各种照片仍能真实还原当时的场景。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与文物 2008年第6期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部 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肩负巨大的历史重任。

据20世纪末统计,全省范围内共发现早期秦、秦代和汉代文物遗存达5300多处①。

五十年来,经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重点围绕着秦都雍城、秦都栎阳、秦都咸阳、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十一陵等开展了大规模、密集型的调查、勘察和发掘,同时对遍布全省各地的其它秦汉遗存也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陕西秦汉考古的历史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和近代就有许多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对陕西的秦汉帝陵、都城等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帝陵、都城等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形制规模和附近出土的铜器、玉器、瓦当、钱币等进行了记述、著录或考证②。

20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足立喜六、水野清一,法国汉学家沙畹、谢阁兰及美国学者毕安祺等先后对西安附近的古代建筑、陵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③;其中1906年1月至1910年2月应聘为“陕西高等学堂教习”的足立喜六进行了较为广泛地实地踏查和简略地勘测。

1933年足立喜六根据其踏查、勘测和研究结果,由东洋文库出版了《长安史迹之研究》一书。

书中对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帝陵等秦汉遗迹进行了记述和初步研究。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开始对陕西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以“西京筹委会”“陕西考古会”“北平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和“教育部西京艺术文物考察团”开展工作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④。

其中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对宝鸡斗鸡台秦墓的发掘研究⑤和徐旭生、石璋如等的考古调查,应是现代科学意义上陕西秦汉考古研究工作的滥觞。

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陕西秦汉考古研究真正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察工作,确认了汉长安城的规模、形制及大体布局,发掘了“王莽九庙”等建筑遗址,奠定了秦汉都城考古的基础。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则与省内的多家兄弟单位一起对秦都咸阳、秦都雍城、秦始皇陵、西汉帝陵等开展了勘察、测量和试掘工作,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秦人陵墓研究的序幕;杨家湾汉墓、阳陵刑徒墓地、汉文帝窦后陵从葬坑的发掘则是西汉帝陵大规模发掘和研究的先声。

此外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发掘了西安、咸阳等地相当数量的秦汉中小型墓葬。

十年浩劫后,陕西秦汉考古工作与迈入“黄金时代”的中国考古学一起有了长足的发展。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一步勘察了未央宫、长乐宫和桂宫的结构和布局,探明了东市和西市的位置与基本形制,确定了宗庙遗址的地望;勘察了汉长安城中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分布和北宫的地望和范围。

在考古勘察的基础上,先后对汉长安城的城门、礼制建筑、武库、长乐宫宫殿、未央宫宫殿、官署和角楼、桂宫遗址以及制陶、冶铸和铸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并对照历史文献对勘查发掘的城门、道路及宫室、仓储、苑池及礼制建筑遗址等进行了细致地辨析,究明了其时代、性质及内涵,确定了部分遗址与文献的对应关系。

同时对杜陵的从葬坑、门阙、寝园・69・图一 秦雍城遗址位置示意图遗址等进行了较大规模考古钻探和科学发掘,大致探明了杜陵的布局,掌握了寝殿、便殿的形制、规模。

近年来又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对秦阿房宫开始进行勘察和试掘。

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则借改革开放之东风,发现了凤翔秦公陵园、临潼秦东陵,探明了秦都雍城、秦始皇陵内外城,发掘了秦公一号大墓、马家庄秦宗庙、秦汉蕲年宫区、秦咸阳宫殿及秦始皇陵铜车马坑、百戏俑坑、铠甲坑等,大致确认了西汉帝陵的陵位,掌握了阳陵的整体布局,发掘了阳陵南区从葬坑、帝陵东区从葬坑、南阙门、阳陵邑、平陵从葬坑及雍城秦国人墓地、京师仓等等。

在以秦汉文化研究为明确学术目标的主动考古发掘工作的同时,以基本建设为契机发现并发掘了神禾原秦陵园、咸阳任家嘴秦墓、长安郊区秦汉墓、西安交大壁画墓、神木大保当画像石墓、凤翔长青仓储遗址等。

国家“十一五”计划实施以来,为保护好秦都雍城、秦都咸阳、秦公陵园、秦始皇陵、西汉帝陵、秦汉长城、秦直道这些珍贵无比、享誉中外的人类文化遗产,新的、更系统的、大规模的考古调查、钻探正在陆续地展开,相信会有更多的考古成果涌现。

二、秦文化考古(一)秦都城与城邑的发现与研究1.秦都雍城雍城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都城,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今陕西凤翔县南。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起,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年)止,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秦在此置都长达294年⑥,雍城先后有19位国君相继执政。

经过秦人举国上下励精图治与苦心经营,秦国封建社会制度在雍城初兴,国力逐渐强盛,实现了“益国十二,扩地千里”的诸侯霸业,使雍城成为秦国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已基本搞清了该城址的基本布局和形制结构⑦。

雍城遗址由城址、秦公陵区、国人墓・79・・89・图三 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平面图地和郊外建筑遗址组成,总分布范围达51平方公里。

雍城城址东西长3300、南北宽3200米,面积约10156平方公里。

雍城西垣保存较好,长3200、宽413~15、残高1165~2105米,西垣中段发现城门一处,宽约10米;根据勘探复原南垣全长约3300米;东垣破坏严重;北垣仅发现450米。

雍城城外除东、南以纸坊河、雍水等自然河流为天然屏障外,还在西垣外开掘人工城壕作为防御设施的一部分,现探明西垣外城壕长约1000、宽1216~25、深5120米。

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雍城城内的建筑布局大致可分为三大宫区,即姚家岗春秋宫殿区、马家庄春秋宫殿、宗庙区和铁沟、高王寺战国宫殿区⑧(图一)。

姚家岗春秋宫殿区 位于雍城中部偏西,西距雍城西城墙仅50米。

上世纪70年代在此先后发掘宫殿遗址、铜质建筑构件和凌阴遗址等⑨。

姚家岗宫殿遗址的位置被确定为春秋时期的宫区所在,有学者提出即为秦德公所居的大郑宫⑩。

铜质建筑构件窖藏位于上述宫殿遗址附近,出土时构件排列整齐,共计64件铜质建筑构件可分为:阳角双面、三面蟠虺纹曲尺形,阴角双面蟠虺纹曲尺形,双面蟠虺纹楔形中空形,双面、单面蟠虺纹单齿方筒形,双面、单面蟠虺纹双齿方筒形,单面蟠虺纹双齿片状,小拐头等十个类型(图二),这批构件在大型建筑上与木构材料结合使用λϖ,它们的出土为了解当时木构交接自早期的扎结到晚期健全的榫卯接合之间,曾存在使用金属件加固阶段的设想提供了依据λω。

凌阴遗址位于宫殿遗址的西北,为一平面近方形的夯土台基。

夯土基的四边夯筑有东西长1615、南北宽1711米的土墙一周。

墙内以细泥抹光。

夯土基的中部,有一口部东西长10、南北宽1114米的长方形窖穴。

窖内四壁呈斜坡状,在坡底夯筑一周宽017~018米的二层台。

窖底铺有与二层・99・台等高的砂质片岩一层。

窖穴四周为回廊。

西回廊正中有一通道,通道上有平行的五道槽门,第一槽门开在二层台上,其余槽门开在西回廊踩踏面上,下口直达通道底部。

在西回廊的南部,也有一小缺口,宽117米,是窖穴上部仅有的进出门户。

另外,在第二槽门之西的底部,铺设水道一条,与白起河相通,是窖穴的排水设施。

该窖穴体积达190立方米,古代称之为“凌阴”。

出土的主要遗物有绳纹、三角几何纹板瓦、绳纹与抹光带纹相间板瓦、绳纹排水管道、铜质建筑构件残段及玉璧、玉圭等 λξ。

上述各类遗迹的时代均为春秋时期,且共处一个台地之上,应该同属姚家岗宫殿区,推断这里很可能是春秋时期秦德公、康公、共公、景公居住的地方。

马家庄春秋宫殿、宗庙区 位于雍城中部偏南,由四个建筑群组成,其显著特点是宫殿与宗庙同处在一个区域之内。

一号建筑群遗址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残长约76、东西宽8716米,由大门、中庭、朝寝、亭台、东西厢和围墙等部分组成(图三)。

整个建筑四周有围墙环绕,布局规矩整齐。

在中庭、东西厢南侧及祖庙、东厢内,发现各类祭祀坑181个,这些祭祀坑除少数外,大多排列似有一定规律。

祭祀坑坑口高低不一,有的还存在着复杂的打破关系。

出土的遗物有各类陶瓦、铜质建筑构件及其他陶、铁、金、玉器等,其中部分陶瓦还刻划陶文。

根据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陶器、建筑的总体布局及有关史籍的记载,发掘者认为其建筑年代应为春秋中期,废弃时间应在春秋晚期,同时认定“一号建筑群为宗庙性质的建筑是毫无疑问的” λψ。

韩伟参照文献,分别将朝寝、东西厢、亭台建筑、大门、围墙等定名为祖庙、昭庙、穆庙、亳社、都宫门、都宫等,并进一步考证了其各组成部分的不同功能等 λζ。

关于一号建筑群遗址中的祭祀坑,焦南峰考证认为其中的空坑应为“豕”坑,一牛一羊一空三个一列的祭祀坑,即所谓“太牢”,而一羊一空二个一排的,则是“少牢”,同时又对其中的部分“人坑”也提出了质疑 λ{。

陈全方、尚志儒对一号建筑群遗址出土的陶文进行了排比分析、释读和研究 λ|。

尚志儒、赵从苍对其发表的简报进行了补正 λ}。

马家庄二号建筑群遗址在一号建筑群遗址东15米处,由于破坏严重,现仅存门塾、隔墙、围墙及水井、输水管道等几部分,其时代大约与一号建筑群相当,用途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无疑与一号建筑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λ∼。

三号建筑群遗址位于一号建筑遗址西约500米处,南北全长32615、宽86~5915米。

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四周有围墙。

由南至北可分为5座院落,5个门庭(图四)。

遗址内发现遗物有各式槽形板瓦、绳纹及抹光带相间的各式筒瓦等、还有饰粗绳纹的厚瓦片及散水石、烧土块、木炭、兽骨等,其年代上限应相近于一、二图四 秦雍城朝寝建筑平面示意图・1・图五 凤翔孙家南头遗址出土瓦当1.蕲年宫当(BT3∶6)2.橐泉瓦当(BT3∶87)3.竹泉宫当(BT5∶5)4.鹿纹瓦当(BT3∶33)5.莲花纹瓦当(BT3∶49)6.太阳纹瓦当(BT2∶17)号建筑群。

据《仪礼・释宫》推测该遗址可能是寝宫所在 µυ。

韩伟对马家庄三号建筑群各部位名称、各门及有关建筑的形制、功能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马家庄三号建筑的五个院落即为五重曲城,五个门庭即所谓皋、库、雉、应、路五门 µϖ,该建筑群的年代为春秋中晚期,可能就是秦桓公居雍高寝”之所在 µω。

四号建筑群遗址位于二号建筑群遗址以东,相距50余米。

遗址高于周围地面,破坏严重,散水石随处可见,残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

夯土墙基已残缺不全。

发现一些祭祀坑,内有动物肢骨及朱砂等。

采集到的遗物有各式槽形板瓦、筒瓦、陶水管、散水石等。

其时代与一、二号建筑群相同,而性质尚待研究 µξ。

铁沟、高王寺战国宫殿区 位于雍城北部,在铁钩、凤尾村、翟家寺等地曾发现多处战国建筑遗址,出土文物有槽形板瓦、筒瓦和虎雁纹瓦・11・图六 凤翔孙家南头遗址出土瓦当 1~5.云纹瓦当(BT2∶127、BT2∶190、BT3∶91、BT2∶178、BT3∶47) 6.双獾纹瓦当(BT2∶326)当µ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