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

摘要: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存在诸多模糊、无效甚至冲突的现象。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术自由,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前提是树立现代高校教学理念;改革的基础是创建有效组织;改革的关键是职责的界定; 改革的保障是保证程序公平;改革的重点是要克服制度变革的阻力。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随着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进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存在诸多模糊、无效甚至冲突的现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因缺乏理论研究的支撑,缺少对时代发展的适应能力,制度的目标、内容和程式有的因表述不清而造成混乱,缺少可操作性,致使师生对其认识模糊,甚至与新引入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产生冲突,从而丧失了制度本身应有的效力。为了营造和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推动教学工作健康高效地运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一、制度改革的目标:倡导学术自由,保障教学质量

学术自由是高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高校本质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既是高校发展的目的,也是高校有效开展学术工作的重要手段。高等院校必须为每位教师自主地开展学术活动、为每个学生自由地学习提供思想自由的环境,因为“真正的教育永远是对精神的追求”[1]。我们应当看到,“ 高校作为一种学术共同体,应采取学术管理的形式,强调过程目标而不是操作目标,追求集体智慧的获得而不是团体成绩”[2],只有遵循这种基于学术自由的学术管理理念所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才能顺利执行,才能有效落实高校发展的目标。

二、制度改革的前提:树立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1.树立服务性管理理念

高校教学管理应表现出对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意识,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条件, 为其发挥能动性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此,要在管理者和师生之间改变上令下行的管理方式,建立起共同参与、相互协商和上下协调的沟通机制。教师和学生之间也要改变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平等、信任和宽容态度去指导和激励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使之在这种良好环境下愉悦地学习,促进其身心健康地成长。

2.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

高校教学管理应该体现对人的关怀、尊重和信任,实现管理者与教师和学生

的互动。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之自动自觉地把工作和学习视为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协调好管理者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赋予教师相应的权利,保障其学术上的相对自由,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

3.树立柔性化管理理念

高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为了保证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有效性, 需要改变传统的规定性和惩戒性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树立柔性化管理理念。要依据共同的价值基础和文化精神,强化感情投入和精神感召,注重运用指导、参与、协调和激励等管理手段,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强调借助非强制力和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使师生能够心情舒畅地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三、制度改革的基础:创建有效组织

有效的组织是制度改革的基础。教学管理制度的对象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因此,制度改革相应的组织建设也可以分为两个体系,即学术权力组织体系和学生事务管理组织体系。学术权力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各种委员会。委员会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它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由科层制体系向学术体系的转化,由金字塔式的模式向扁平化模式转变,有利于加强院、系等中层管理的力度。目前,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设置了咨询机构、监督机构和决策机构,具体包括学术权力组织中的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同时,为了避免错误决策,还应设立学术仲裁机构。学生管理组织则包括学生事故处理申诉委员会、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学生实习指导委员会和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等。同时,还要为各委员会创造一定的工作条件,使其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四、制度改革的关键:职责的界定

职责的界定是将学校内部教学管理的各种事项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并且将每个部门的职责分解到部门内部的每个岗位。职责界定就是要规范部门与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避免在管理工作中由于内耗而影响工作效率。因此,职责界定需要做到明晰、系统和相互制约。职责界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明确部门职责

在当前教学管理工作中,多数高校采用的是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高校教学职能部门必须从包揽各种日常管理事务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减少对教学和科研等具体工作的干预,并将自己定位于统一管理、全面协调和检查督促,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和价值观管理,从而充分发挥院(系)的能动性,使其担负起基层教学管理和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双重职责,做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最基本的工作,确保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学生管理部门亦应从单纯的日常生活管

理向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变,从“父母替代者”向指导者转变。

2.明确岗位职责

教学管理的岗位职责,应包括责任内容、工作标准、协作要求和激励措施。为此,应明确每个岗位应担负的责任, 其责任指标应该具有可行性,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应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包括岗位所具有的业务功能、服务功能和对岗位应具备的行为要求,以及岗位工作的实施方式。协作要求,包括处理好部门内外的协作关系、上下工作程序与协作关系和平行部门与平行岗位的协作关系等。激励措施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要兑现完成岗位职责的奖励约定,对没有完成的要给予相应处罚。

五、制度改革的保障:保证程序公正

1.制度改革要以广泛参与的方式体现民主诉求

制度的改革需遵循民主原则,特别要坚持好程序民主原则,即强调广大师生对制度制定过程的参与。因为信息、知识和能力是储存在人们头脑中的东西,是学校无法监督或强迫他们提供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发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组织的决策和工作目标的制定,以增强组织的信息和知识容量,制订出更多的备选方案,才能使最终的制度可能趋于完善。

2.改革模式应以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的选择为主

制度改革一般有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的变更、替代或创建,是由个人或群体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则由政府命令和法律介入的形式而实现的。为了防止学校阻碍教学工作和影响教师教学自主权的正常发挥,进而挫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应慎用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要更多倚重于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

3.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无论是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还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都是必要的。为此,决策过程中要设置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力相互协调的有效机制,因为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矛盾与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及时化解,将最终导致制度的失败。所以,组织在决策时要提高透明度,在改革的不同时期要及时通报进展情况,给予利益相关者质疑的权利和机会。

六、制度改革的重点:克服制度变革的阻力

1.制度变革的阻力分析

战略惯性和路径依赖是制度改革的主要阻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涉及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