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 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优秀课件1

1950.10-抗美援朝 1953 1950— 土地改革 1952年底
用
追歼残敌,剿 匪,1951年和平 解放西藏
彭德怀率志 愿军抗美援 朝保家卫国 <<土改法>>, 保护富农经济
完成大陆统一, 保证社会安定
沉重打击了美帝侵略, 保卫了朝鲜独立和中国安全,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创造了相对和平稳定环境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提高了农民地位,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净化了社会风气, 稳定了社会秩序
毛主席说:“中国的革命实质上 就是农民革命,解决了农民问题, 就是解决了中国革命问题”。
●革命到底要解决农民哪一最基本 又迫切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又是 怎样具体做的?
中共历次土地政策对比简表
时期
土地革命
内
容
性
质
作
用
依靠、联合 限制、保护、 消灭
变封建私有 为农民私有
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 到土地,生活有保障,提 高反“围剿”的积极性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大大提高生产和参与解放 战争的积极性,巩固了解 放区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 地制度,提高了农民地位,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 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人教版

(3)影响:
3、土地改革运动
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时间: 1950年夏~1952年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依据:
特点: 保护富农经济
意义: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 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成为土地的 主人,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 化开辟道路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10.1下午2时)
成立大典 (1949.10.1下午3时)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内容
政府主席、副主席宣布就职
接受《共同纲领》为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向世界各国发布新中国成立公告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 力量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 斗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 基本经验
• 有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 革命实践相结合 • 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开国大典
彭德怀谈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代表的广泛性 主要内容
意义
代表的广泛性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第一届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
制定《共同纲领》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府主席 确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 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共同纲领》的内容及作用
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人教版必修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人教版必修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2.掌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内容及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了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内容。
4.掌握开国大典有关情况。
5.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6.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进行的重大斗争;巩固政权的必要性,巩固政权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德育目标1.通过开国大典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不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来之不易,这是近百年来无数爱国仁人志士奋起抗争的结果,它是建立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的。
对学生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使西藏人民走上了光明幸福的康庄大道,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英明民族政策的光辉写照。
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4.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形势,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充分说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
从而对学生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5.通过对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的党。
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斗争的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 第一节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人教版

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教学目的]:基础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和全国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
能力培养: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1、通过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不仅是中国新纪元的开始,而且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2、通过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新中国诞生的意义;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难点知识:土地改革运动。
[课时安排]:[讲授过程]:[引入新课]:导课:复习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七届二中全会的知识,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条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具体内容见课本P90。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见书P91页第二、三行,强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及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大团结。
会议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通过《共同纲领》: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等,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副主席。
确定首都、国旗、国歌等。
从会议中心议题,强调指出新政协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完成了建国的准备工作。
注意比较1946年政协会议和1949年政协会议的异同。
3、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时间、内容、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
4、开国大典:(播放《开国大典》的部分影像资料)5、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由学生先讨论,后教师小结。
略)2、巩固新政权的斗争: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时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政治:新政权刚建立,各种反动势力的存在。
人教版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优秀课件1PPT25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பைடு நூலகம்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人教版 新中国的成立和 巩固政权的斗争优秀课
件1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历史课件】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

此时此刻,毛泽东那样的政治家首要考虑的问题 是什么? 像曾联松那样的普通中国人在想些什么? 蒋介石在想些什么? 美帝国主义在想些什么?
பைடு நூலகம்
( 二 ) 新 中 国 巩 固 政 权 的 斗 争
内忧外患:
1、军事: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特务、土匪活 动猖獗 2、经济:面临崩溃;不法资本家猖狂进攻;封建剥 削的土地制度还存在 3、政治思想:少数干部受到资产阶级的腐蚀 4、帝国主义 ——企图扼杀新中国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海
巩固政权的斗争(1949——1952年)
1、追歼残敌,解放大陆 2、抗美援朝
3、土地改革
4、镇压反革命
统一、和平、发 展、安宁、廉洁、 合法经营的新中 国
5、三反运动
6、五反运动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只用 三年时间就迅速稳定了 新政权?以抗美援朝战 争为例加以说明。
“我永远相信,五星红旗不会倒,
曾联松(1917-1999) 浙江瑞安人。早年 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后考入中央大学经 济系,爱好艺术并旁听了美术课。1938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上海市日用 杂品公司副经理。1949年7月,他在报纸 上看到“新政协”筹委会征集国旗图案 的启事,便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构思设计中 去。
为了把握好国旗的设计格局,曾联松学习了毛 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社会各阶级 的分析》等著作,然后按照征稿词的要求,经过 一个多月的反复构思、制作,终于选择出自己认 为最满意的图案——大星嵌镰刀铁锤五星红旗。
全国人大 完成了( 的职权,
建国 )的准备工作。
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规定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
《共同纲领》
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规定新中国的军事制度和经济建 设的根本方针以及外交民族等方 面的基本国策
高一历史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历史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人教版知识精讲.doc高一历史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第一节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 教学重点、难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和新中国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各项措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教学难点:分析、评价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巩固政权的措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 中国现代史主要讲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7~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当时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世界处于两大阵营对立状态,形成冷战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与支持,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一个重要成员。
但同时,也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内形势:长期的战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新中国是在一片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成立后,国内残余的反动势力对新生政权的破坏,经济的极端贫困落后,使新中国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
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94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年,伴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新中国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了。
高一历史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历史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知识点(人教版)本文导航1、首页2、三大运动3、三反、五反4、同步练习题进入到高中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知识点为大家总结了高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素有知识点内容,希望大家能谨记呦!!高一历史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知识点(人教版)【《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知识点】(一)新中国的诞生及历史意义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成立新中国的条件成熟了。
主要表现在: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2、新中国诞生的意义(1)国际意义:新中国诞生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历史事件。
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迈进。
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世界被压迫被奴役民族的解放树立了榜样,它激励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2)国内意义: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腐败、落后的旧中国的终结;标志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瓦解;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中国统治的结束;标志着三座大山压迫和奴役中国人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摆脱了内战分裂、剥削和压迫。
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新民主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斗争1、解放全国(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在继续追歼残敌的同时,又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
到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敌和武装土匪。
(2)1951年,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2.掌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内容及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了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内容。
4.掌握开国大典有关情况。
5.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6.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进行的重大斗争;巩固政权的必要性,巩固政权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德育目标1.通过开国大典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不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来之不易,这是近百年来无数爱国仁人志士奋起抗争的结果,它是建立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的。
对学生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使西藏人民走上了光明幸福的康庄大道,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英明民族政策的光辉写照。
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4.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形势,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充分说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
从而对学生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5.通过对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的党。
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斗争的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并理解这一形势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2.开国大典和新中国诞生。
3.新中国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4.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各项重大斗争。
●教学难点1.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2.分析、评价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巩固政权的斗争。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关录像资料。
4.抗美援朝形势挂图。
●教学方法1.讲述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对一些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阐释,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加深理解。
2.比较法: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比较一些具有相同性质的事件。
例如中共不同时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3.归纳法:教师研究一个问题后要勤于归纳。
例如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各项斗争。
4.演示法: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挂图向学生展示有关问题。
5.联想式教学法:教师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意境,让学生客观联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力度。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堂构思本章是中国现代史的第一章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新中国的成立和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两大部分内容,教学思路如下:一、要对本章引言部分内容作全面分析,明确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把握本章的主要内容。
二、在新中国成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中,要分析归纳、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历程,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强直观教学。
四、要归纳、比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理解民主革命反对封建主义的发展过程。
五、要综合归纳、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进行的各项重大斗争。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今天起,我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
现在学习第五章。
[板书]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教学建议]教师在讲第一节内容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本章引言,并分析、归纳引言要点,阐明本章基本内容。
[阅读提纲]1.中国现代史时期划分;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教师分析]1.中国现代史主要讲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7~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当时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世界处于两大阵营对立状态,形成冷战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与支持,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一个重要成员。
但同时,也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内形势:长期的战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新中国是在一片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成立后,国内残余的反动势力对新生政权的破坏,经济的极端贫困落后,使新中国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
[板书]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教师讲述]194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年,伴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新中国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了。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呢?[学生回答]1.人民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4.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教师分析]1.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土崩瓦解了。
2.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长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这是新中国成立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新政权是建立在旧政权瓦解基础上的。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获取的成果。
3.1949年6月15日,在党的领导下,新政协筹备会在北京召开。
在会后,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阐述了关于建立新中国的主张。
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4.人民大力支持建立新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
从上述条件来看,新中国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了。
[板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次全会[教师讲述]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海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共662人。
从这些代表的组成来看,显示出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我们观看教材P91中共中央领导人同民主党派合影图,说明新中国的成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共同筹建的,突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哪些重要的决议?[学生回答]1.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大会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
[教师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因为它明文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政权机关、经济、文教、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总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
[教学建议]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区分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不同。
附:两次政协的比较[板书]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教师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推选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决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板书]3.开国大典:1949.10.1[教师讲述]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首都北京三十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教学建议]教师讲述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放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录像资料,并悬挂《开国大典》挂图。
强调新中国来之不易,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4.历史意义:国际、国内[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它的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从国内讲,中国人民结束了百年屈辱,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国家、民族的独立。
中国开始走上富强、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其次,从国际上讲,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和人民,增强了他们前进的信心。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被压迫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课堂练习]回顾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
[教师分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中国向何处去?当时有四种选择:(1)帝国主义千方百计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是中国人民所不允许的。
中国人民的抗争,避免了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2)维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这是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蒋介石要走的路。
中国人民也是不会答应的。
中国人民抗争,努力改变这一黑暗的前途和命运。
(3)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近代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曾经选择的道路。
他们设计了一个个救国方案,进行了一次次英勇斗争,先后都失败了。
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力量过于强大;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维新变法均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这是中国近百年历史证明了的。
(4)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为中国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各种反动派千方百计的阻挠、破坏,都没能阻止中国人民走这条路。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抗争、探索的结论,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