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教案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通过对地表形态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1.3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演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表形态的分类:2.1.1 平原:地势低平,海拔较低,地面平坦辽阔。

2.1.2 山地:地势高耸,海拔较高,坡度陡峻。

2.1.3 丘陵:地势起伏,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缓。

2.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2.2.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地球内部的能量作用。

2.2.2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地球外部的能量作用。

2.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2.3.1 地壳运动:地壳的变动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变化。

2.3.2 侵蚀作用:水流、风力等外力对地表的侵蚀,逐渐削减山地、丘陵等地貌。

2.3.3 沉积作用:水流、风力等外力将携带的物质沉积在平原、河谷等地貌,逐渐形成新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内容3.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1.1 平原:例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1.2 山地: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1.3 丘陵:例如江南丘陵、辽东丘陵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及作用:3.2.1 内力作用: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2 外力作用:介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实例:3.3.1 地壳运动:介绍板块构造学说,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为例,解释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2 侵蚀作用:以黄河流域为例,解释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3 沉积作用:以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为例,解释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如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种类: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力量: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2. 难点:各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观察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介绍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地表形态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周围地表形态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其塑造力量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表形态种类和塑造力量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区的地表形态图片和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类地表形态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及其塑造过程。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科学研究。

3. 安排学生进行地表形态塑造的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高中人教版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实证研究教案

高中人教版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实证研究教案

高中人教版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实证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特征;2. 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的原因;3. 掌握地表形态的实证研究方法;4. 分析和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特征;2. 地表形态的塑造因素:内力与外力;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4. 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与导入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等。

它由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质和地貌过程塑造而成。

2. 地表形态的塑造因素内力和外力是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因素。

内力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如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外力则包括水力、风力、冰力等,它们不断地侵蚀和改变地表形态。

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地表形态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包括侵蚀、运移和沉积三个阶段。

侵蚀是指外力对地表的剥蚀和破坏,运移是指剥蚀下来的岩屑在地球表面的搬运和堆积,沉积是指岩屑在运移过程中的沉积作用。

4. 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实证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地观察、采样分析、地图解译等。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进行深入的了解。

举例来说,通过对某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的山脉形成是由于地壳板块的挤压作用所引起的。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特征,明白了地表形态的塑造和演变是由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质和地貌过程所决定的。

同时,我们学习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和案例分析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对地表形态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五、课堂练习1. 什么是地表形态?2. 地表形态的塑造因素有哪些?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包括哪些阶段?4.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哪些内容?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特征还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加强概念的讲解和案例分析的引导。

同时,针对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去野外调查和收集数据,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说课稿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说课稿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简要介绍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重点。
(二)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讲授:
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使用地理模型和实物模型,直观地模拟内、外力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观察和体验地表形态的变化。
3.小组合作: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讨内、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共享。
4.反思与评价: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品质。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为学生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方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他们相互提问、交流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具体包括:
4.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章节的教学中,我注重情景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体包括:
1.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视频等视觉材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对地表形态的感知和理解。
2.利用地理模型和实物模型,模拟内、外力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观察和体验地表形态的变化。
3.强调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是自然作用的综合结果。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5.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相互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特点。

3.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地壳运动产生的地表形态变化。

4. 讲解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气候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

5. 分析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流水作用产生的地表形态变化。

6. 总结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身边的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其原因。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地表形态构成、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养。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地表形态变化,加深对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的理解。

2. 开展课外阅读,介绍地表形态研究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举办地理知识竞赛或地表形态主题展览,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分析不同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和机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参考资料、案例、图片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QGIS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幕等;地图、地球仪等教具;实验器材、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详细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阐述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不同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作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和机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促进师生互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练习: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重难点三:地形图的识别和解读技巧。学生在此方面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整体掌握程度。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作用。同时,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3.教学过程:
a.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b.教师点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c.强调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联系与区别;
d.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包括内力作用(如板块构造、火山、地震等)和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图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作用。
3.教学过程:
a.讲解内力作用的概念、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地形图识别和解读能力。
3.教学过程:
a.布置练习题,明确练习目标;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c.学生互评练习成果,交流解题心得;
d.教师点评,总结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关系。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表形态案例,分析其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详实,逻辑清晰。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合用学科合用地区高中地理人教版地区合用年级课不时长(分钟)高中一年级2课时知识点教课目的教课要点教课难点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岩石圈物质循环;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5.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怎样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2.运用表示图,解说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说明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过程;4.剖析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2.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3.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

1.内外力所塑造的各样地貌;2.岩石圈物质循环;3.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课建议】本节的教课要点是使学生明确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觉困难:1.教课中可联合本章的前言,增补地质作用的观点,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在教课中,教师需要借助必定的教具,(如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或引入有关事例(如大西洋的形成等)。

从地壳运动特色、对地表形态影响和互相关系三方面给学生解说。

3.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不需要把各样地貌向学生作全面系统地介绍,而应注意举例加以剖析,也可让学生发现举出身旁熟习的例子和图片,启迪学生进行察看,思虑,学会剖析常有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由。

4.教师在山地的形成教课中可考虑经过增补表示图说明断层的组合形态,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波及的实例,5.在教课过程中,教师要指引学生掌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如剖析洪积扇形成时,泥沙的聚积原由,要抓住“地势趋于缓和—河流变得宽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淤积”的因果关系主线进行剖析;在叙述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注意掌握主要的过程,凹岸侵害,凸岸聚积—水下聚积体—河流改道或持续向下侵害—河漫滩被荒弃—连结形成河漫滩平原。

【知识导图】教课过程一、导入【教课建议】有关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考题,要着重以地形与人类活动关系为线索,以环境和发展为核心,突出考察地质结构判断、内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2)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地表形态塑造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地表形态变化的照片,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 讲解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搬运作用:介绍搬运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固结成岩作用:介绍固结成岩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分析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以实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等。

4. 实践操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沉积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一系列的地质过程和力量所驱动的。

本教案将介绍地球上常见的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

一、山脉山脉是地表形态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它们通常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包括隆起和抬升。

板块的碰撞和相互推移使岩石层隆起形成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二、河流河流是由地表水体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它们通过冲刷和搬运岩石和沉积物来改变地形。

河流的流速、坡度和附带物的大小都会影响其侵蚀力。

长期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将形成山谷、峡谷、河流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三、湖泊湖泊是由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

它们可以是由冰川或火山活动形成的坑洼区域,也可以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形变动形成的。

湖泊中的水通过降雨、河流供给和地下水补给。

湖泊的深度和水的成分也会导致不同的地表形态。

四、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的典型地表形态。

它们通常由气候变化和风蚀过程形成。

气候的干燥导致水分蒸发迅速,形成干旱地区。

风将沙粒沉积和搬运,形成沙丘和沙漠。

沙漠地貌特征还包括沙漠盆地和风成砾石。

五、岩石地貌岩石地貌是由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力量形成的。

不同的岩石对风化、侵蚀和水流等有不同的抵抗能力,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

例如,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和火山口,以及风化和侵蚀形成的峡谷和洞穴等。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可以看到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地质过程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这些形成地表的过程和原因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以及与地质过程和力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地表形态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气候和水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气候和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的类型及特点。

3. 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4. 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河流侵蚀、河流沉积、地下水作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

3. 讲解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板块构造理论,了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及特点。

4. 讲解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气候因素在地表形态形成中的作用。

5. 讲解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河流沉积、地下水作用等地文因素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壳运动、气候和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总结发言: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进行分析阐述。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让学生了解GIS在地理研究和地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特点;(2)运用地理模型,演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深度理解;(2)地表形态变化过程的演示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地表形态的特点;2. 模型演示法:运用地理模型,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4. 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2. 地理模型或沙盘;3. 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2. 新课导入:(1)介绍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阐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示范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4.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复习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分类、特点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7. 课后反思:(1)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2)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改进方向;(3)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作业四:小组讨论
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地表形态塑造的各个因素,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一份Word文档,字数不限。
作业五:思维导图
制作一份关于地表形态塑造的思维导图,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水流作用和冰川作用等因素,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实践导向:我将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塑造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实践机会不足: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的机会较少,这对于他们对于地表形态塑造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影响。
3. 教学方法单一:我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讲授法,缺乏互动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和记忆。
(三)改进措施
1. 提高学生参与度:我将通过引入更多的互动和参与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的成因和特点,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水流作用和冰川作用等多种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生将学习到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景观,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以及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表形态的研究和分析。
2. 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包括:a)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角色,通过表演形式展示地表形态塑造的过程;b) 实验:学生动手进行地形建模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 游戏:设计地理知识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3. 教学媒体的使用: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视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地表形态塑造的图像和数据,实地考察视频用于真实展示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于学生实践操作和分析地表形态数据。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

2. 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 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区分。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地表形态,分析其构成和特点。

2. 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如板块运动、地震等。

2.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如山脉的形成、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等。

第二课时:3. 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介绍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

2. 分析流水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如河谷、瀑布等。

4.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风力的概念和侵蚀、沉积作用。

2. 分析风力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如沙丘、风蚀蘑菇等。

5. 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介绍冰川的概念和侵蚀、沉积作用。

2. 分析冰川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如冰川谷、冰碛地貌等。

四、课后作业1. 总结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

2. 分析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观察周围的地表形态,举例说明各种自然力量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问题驱动、实例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如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

能够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域的地表形态特征。

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表形态塑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地理学科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地质作用:侵蚀、沉积、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等。

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

2. 难点:地表形态塑造的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GIS软件、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3. 课堂讲解: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如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等。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GIS软件,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展示分析结果。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和实地考察报告的质量,了解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分析实际地形图,识别地表形态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运用地形图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地形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地表形态分类及特点的理解;(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方法。

3.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识别与分析练习题;(2)教师批改并进行讲解,指出错误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 分析家庭周边的地形图,描述地表形态特征;3. 思考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对地表形态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成因;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形模型和地形图,增强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认识;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地形模型;2. 地形图;3. 多媒体课件;4. 实例资料。

八、教学步骤1. 展示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2. 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 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讲解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方法;5.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识别与分析练习题;6. 教师批改并进行讲解,指出错误和不足。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地表形态的主要塑造力量,如风化、侵蚀、沉积和构造运动等。

能够分析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方法,探究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和地貌的总称。

地表形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风化:指大气、水和生物等对岩石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岩石破坏和分解。

侵蚀:指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将岩石材料从原地点搬运到其他地方。

沉积:指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将搬运来的岩石材料堆积在某个地方。

构造运动:指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如地震、山脉抬升等,导致地表形态的改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讲解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

通过实例和案例,讲解不同塑造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过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学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和案例:收集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和案例,用于讲解和展示。

2. 实地考察和实验材料:准备实地考察和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GIS软件:安装和准备GIS软件,用于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说课稿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说课稿

《地表形态的塑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内容。

这一章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自然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掌握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形、地貌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还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直观的图像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其对地貌的影响。

(3)学生能够描述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和示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常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应用。

(2)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高中人教版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教案

高中人教版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教案

高中人教版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掌握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特征;2. 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素;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特征;2. 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的过程;3. 形态和演变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的相关理论和模型;2. 理解地质和气象等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2. 地图、地貌剖面图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幅地图或地貌剖面图,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认识和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二、概念解释与分类(10分钟)1. 解释地表形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含义。

2. 分类地表形态,介绍依据地貌过程分类和依据地貌要素分类两种分类方法,并比较其特点。

三、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过程(15分钟)1. 风蚀作用:介绍风蚀的定义、特点和主要作用,利用实例进行说明。

2. 水蚀作用:介绍水蚀的原因和分类,讲解溶蚀、冲刷和沉积这三个过程。

3. 冰蚀作用:介绍冰蚀的特点、主要作用以及冰川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四、地表形态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15分钟)1. 地质因素:讲解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与演变的影响。

2. 气候因素:介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表形态特征,并解释气候对地表形态演变的影响。

3. 植被因素:讲解植被对土壤侵蚀和风蚀的调节作用,以及植被覆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地表形态塑造与演变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地貌类型,通过分析其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和演变特征,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与演变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由教师提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地表形态塑造与演变的认识。

2. 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梳理和强化。

七、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地区或地貌类型,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地表形态塑造与演变的模型或图表,并向全班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 2900 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
波完全消失,可确定 F 面为古登堡界。 F 面以下横波不能通 过,说明 F 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 F 面以下时 的波速 ( 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 ) ,说明 F 面以下 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就只能是液态 ( 实际是在 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 。 【答案】 (1) 横 纵 A 波波速慢, B 波波速快 (2) 莫霍 横波 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 消失 突然变小 固 液 古登堡 (4) 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部分 ) 2. 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 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 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 下形成侵入岩 ( 如花岗岩 );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 又称火山岩 ( 如玄武岩 ) 。 (2) 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 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 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 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 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 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
?
(3) 岩石 A、 B 接触地带可能形成 岩。
(4)A 、 B、 C、 D 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理由是 。
(5) 地层 A、 B 的形成顺序是 。
【解析】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按其形成情况分为二类。岩浆在
上升过程中在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叫侵入岩 ( 如花岗
6. 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 ( 大气、水
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 、地球内能 ( 主要是岩石
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 、天体引潮力 ( 形成潮汐
现象 )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
种。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岗岩的球状风化 )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
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 例:雅丹地
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 形谷,使坡面破碎,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
润地区 ( 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
垂直运动
( 升降运动 )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
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
凝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可用下列两图来表示:
[ 经典例题 6] 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 9-5 ,回答问题:
(1) 图中 A 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 岩, B 处为 岩。
(2) 如果用 C、D 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镇入图
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因而我们
可以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同时因不同生物具有不同
的生存环境,因此从化石还可以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变
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
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 ( 如石灰岩
变成大理岩等 ) 【答案】 (1) 沉积 岩浆 (2)D 是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 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 ;C 是花岗岩, 是岩浆岩 中的侵入岩, 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填图略。 (3) 变质 (4)A A 是沉积岩 ( 石灰岩 ) , B、C、 D 均是岩浆岩, 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存在化石。 (5)AB [ 经典例题 7] 读图 9-6 ,判断回答。 (1) 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意义:① ,② ,③ , ④ ,⑤ 。 A , B , C ,D ,E 。 (2) 图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图中字母 ,其能量来源是 。内 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 作用。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 的内在联系,又考查了内力、外力作用对不同岩石的形成的 影响,更要求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这里最关键的区 分岩浆、 岩浆岩与变质岩。 其中无论是沉积岩、 还是岩浆岩、 下降遇到高温岩浆后都可以变成变质岩,即图中的②。 【答案】 (1) 岩浆、变质岩、沉积岩、喷出岩、侵入岩。侵 入和喷出, 重熔再生、 地壳上升, 外力的侵蚀、 搬运和沉积, 变质作用。 (2)A 、 B、 C、E、 F,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放出的热量,主导。 (3)D 、太阳辐射、重力能,削高填低。 四、内力作用的足迹与山岳的形成
的地貌形态,主要是增加感性认识,除了到大自然中亲身考 察外,从图像资料上获得间接感受也是重要途径。 【答案】 (1)C (2)D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地球内部圈层 (1)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 (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 (S) 固体 较慢 (2)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 千米处 ( 大陆部分 ) 该面下, P、 S 波速都明显 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 千米处 在这里, P 波速度突然下降, S 波 完全消失 (3) 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 (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 将地球 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 ) ,全部由岩石 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 (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 一起,
示:
性质方向 概念 结果 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
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 升降运动 )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 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 经典例题 2] 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 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 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 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解析】 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当一个地面隆起时, 相邻的地表就凹陷,当高山、高原遭受侵蚀时,相邻的低地 就会出现堆积。内、外力作用的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 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 主导作用。 解答本题要注意风化、 侵蚀不断削低地面的同时 . 沉积作用也会使地面变高。 【答案】 A 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 化壳 (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 普遍 ( 例:花
高三地理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三地理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习目标★
1. 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2. 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 掌握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态
4. 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 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以及各种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
地貌的发育过程
沉积 作用 ?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
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 ( 出山口 ) 、三角洲 ( 河口 ) 、冲积平原
( 中下游 )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 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 ( 静止沙丘、移动沙丘 ) 和沙漠边缘的黄 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 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 原的黄土 ) [ 经典例题 3] 以下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 东非大裂谷 B. 北美洲的五大湖 C. 黄土高原 D. 青藏高原 【解析】东非大裂谷与青藏高原都是由于地壳的水平运动而 形成的,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 BC [ 经典例题 4] 图 9-1 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 (1) 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 ) A.a 图 B.b 图 C.c 图 D.d 图 (2)a 图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 河流沉积作用 B. 湖泊沉积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解析】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a 是石灰岩受水溶蚀作用形 成的喀斯特地貌 ;b 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 ;C 是花岗岩 基底, 出露地表的岩石球状风化明显 ;d 为砂岩, 在水的侵蚀 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 (2)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喀斯特地 貌的塑造作用主要是流水溶蚀侵蚀作用。认识外力作用形成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
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 ( 石灰岩 )
分布地区 ( 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 角峰、U 形谷、 冰蚀平原、 冰蚀洼地 ( 北
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 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例:挪威峡湾、中欧 - 东欧平原 )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