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人物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人物故事人类生存发展自身的逻辑必然导致人类对历史,即对所谓“过往之事”的兴趣。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鲁成公——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鲁成公,姬姓,名黑肱,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一任君主。
他为鲁宣公儿子,母穆姜,承袭鲁宣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8年。
子襄公姬午立,时年三岁。
战之日,齐国佐、高无咎至于师,卫侯出于卫,公(鲁成公)出于坏墤(曲阜)。
宣伯(叔孙侨如)通于穆姜(成公母)。
欲去季、孟而取其室。
将行,穆姜送公,而使逐二子。
公以晋难告,曰:"请反而听命。
"姜怒,公子偃、公子鉏(chu2)趋过,指之曰:"女不可,是皆君也。
"公待之于坏墤,申宫、警备、设守,而后行,是以后。
使孟献子守于宫。
七月,公会尹武公及诸侯伐郑。
将行,姜又命公如初。
公又申守而行。
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师次于督杨,不敢过郑。
宣伯使告郤犨曰:"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乐、范也,政令于是乎成。
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
宁事齐、楚,有亡而已,蔑从晋矣。
'若欲得志于鲁,请止行父而杀之,我毙蔑也,而事晋,蔑有二矣。
鲁不二,小国必睦。
不然,归必叛也。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二)斗子文——楚国名相斗子文,即令尹子文,若敖族,楚云梦泽地(今湖北天门境内)人,斗(斗)氏。
名谷於菟,字子文。
是楚国有名的令尹。
他的身世,《左传·宣公四年》有详细的记载:初,若敖娶于?(?,即郧),生斗伯比。
若敖卒,从其母畜于?,淫于?子之女,生子文焉。
?夫人使弃诸梦中(杨伯峻《春秋左氏传)注:梦即楚之云梦泽,在江北)。
虎乳之。
?子田,见之,惧而归。
夫人以告,遂使收之。
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
以其女妻伯比。
实为令尹子文。
斗子文为令尹,勤政廉洁,堪称古今典范。
他经常不等天明就穿上朝服,到朝堂去工作,直到旁晚才饿着肚子回家;在家时,他总是穿着极其粗陋简朴的鹿裘。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汇总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汇总这几千年来的东西,历史学能接触到的太少太少,多少史料文物都被埋在时间的尘埃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伯嚭——吴王夫差时期太宰伯嚭(bó pǐ),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子姓。
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子遨为宋桓公之子,宋襄公之弟。
公子遨出使晋国,完成任务后留晋为官生子改姓伯。
后“三郤”权倾朝野。
公子遨之子伯宗公忠体国,不满郤家势力太大,被三郤诬陷致死。
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国大夫。
伯州犁生郤宛,又为楚国大夫,后郤宛被楚国令尹子常攻杀,伯嚭逃难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
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
伯嚭, (嚭,音“痞” ,拼音:pǐ),又作伯否,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吴王夫差时期太宰,人称太宰否。
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伯郄宛,是楚王左尹,后来被楚国令尹(国相) 囊瓦(子常)所杀,并诛连全族。
伯嚭逃难到吴国,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
伯嚭任吴国太宰,贪财好色。
吴国击败越国时,文种带着美女珍宝,偷偷献给伯嚭,伯嚭收受了贿赂。
后来伯嚭竭力劝说夫差受降,使得勾践免于一死。
伯嚭陷害伍子胥,伍子胥被迫自刎而死。
前 473 年,越王勾践再次率师伐吴。
夫差自杀后,越王勾践进入姑苏城,上据吴王旧宫,百官称贺,伯嚭也在朝列中,自以为以前曾于勾践有周全照顾之功,因此面有得色,向勾践拜贺。
勾践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与越国勾结)”诛杀之。
但是,根据《左传》,伯嚭非但没有被越王句践杀死,而且还做了越国的太宰。
前 471 年,鲁国季孙肥曾贿赂伯嚭。
孔子弟子子贡评论他是:““太宰否”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在今天的中国江浙一带,多有用“伯嚭”来形容某一类人(多为贬义)。
战国时期的名人故事
战国时期的名人故事历史是一门古老而有智慧的学科,初中历史是学生历史的黄金时期,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战国时期的名人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战国时期的名人故事篇一:伯乐相马传说天上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战国)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战国)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战国)
一、伍子胥
伍子胥(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84年),春秋时期楚国将领,是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荆州)的人。
伍子胥父亲伍安墓被宋国攻击,子胥复仇的心愿驱使他不断努力修炼自己的才能,最终成为楚
国的大将军。
伍子胥和楚庄王合作,推翻了春秋时期奸臣子之乱,使楚国恢
复了昔日的荣光。
他还发明了攻城的战略,在战国时期对各国都有
很大的影响。
二、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前202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楚汉战争时期的楚国王。
他是陈胜杀死蒙巫的孙子,自幼耳聪目明,勇猛
善战。
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色,一度攻占了咸阳,但最终被刘邦
打败。
项羽死后,被刘邦封为汉王。
三、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他是《史记》的撰写者和编纂者。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人。
他的《史记》成为了后世史书的范本。
附件:
附件一:伍子胥肖像图片
附件二:伍子胥墓地示意图
附件三:伍子胥事迹演讲稿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农民起义:指农民根据对社会不满和不公正的事态发展,组织起义并向或地主阶级进行反抗。
2.楚汉战争:指发生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间,楚国和汉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
3.咸阳:秦国的古都,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战国的历史故事
战国的历史故事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战国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战国的历史故事篇一:淳于髡口才出众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齐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继位。
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
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
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国内形势日渐严峻。
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
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见了威王,绝口不提国家大事,却出个谜语让威王猜。
他道:“大王的宫廷里有只大鸟,好几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一听,便知道淳于髡在以猜谜语为名,劝谏自己,他豪情万丈地道:“这只鸟,要么不飞,一飞就直冲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惊世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国势日盛。
他一改常态,将官员都召集起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他又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让他们奋勇出击。
诸国见齐国日益强大,连忙把侵占的齐国国土都交还了回来。
就这样,齐威王称雄了三十多年。
后来“一鸣惊人”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有才能的人从前默默无闻,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有一年,楚国大规模出兵侵略齐国。
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
可是让他随身带去送给赵国的礼品却很微薄,淳于髡见状,仰天大笑,竟把帽子上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疑惑不解地问道:“你笑什么?”淳于髡道:“刚才我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老农,他拿着一个猪肘子和一杯酒,祭奉田神,并说:‘求田神保佑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我看他想得到的那么多,可拿出来的又那么少,所以大声笑了起来。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介绍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他们的行为不论好与坏对与错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对我们自己有借鉴意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楚穆王——灭江、六、蓼等国楚穆王,芈姓,熊氏,名商臣,是楚成王的长子。
当初,楚成王打算立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
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算大,而且有很多宠爱的妻妾,如果将来要废黜商臣,另立太子,必定会出祸乱。
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轻的。
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像胡蜂,声音像豺狼,是一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
”楚成王没有听从,仍立商臣为太子。
楚成王四十六年(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想废黜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听到消息但还没有证实,就问他的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得到确切的消息呢?”潘崇说:“你设宴招待楚成王的妹妹江芈(《史记》误作楚成王的妃子),故意对她表示不尊敬。
”商臣听从潘崇的计谋照做。
江芈发怒说:“啊!贱东西!难怪君王要杀掉你而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告诉潘崇说:“事情确实。
”潘崇说:“你能事奉王子职吗?”商臣说:“不能。
”潘崇说:“能逃亡出国吗?”商臣说:“不能。
”潘崇说:“能发动政变吗?”商臣说:“能。
”同年十月,商臣率领宫中的警卫军包围楚成王,并且逼楚成王自杀。
楚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再死,企图拖延时间,等待外援,但商臣不答应。
十月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自杀。
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
楚穆王即位后,把他做太子时的房屋财物赏赐给潘崇,任命潘崇担任太师,执掌国家大事,并且兼任掌管宫中警卫军的长官。
楚若敖——楚国的第十四任君王楚若敖,芈姓,熊氏,名仪,因此也称芈熊仪。
中国西周末期、春秋初期时楚国的第十四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十二任国君芈熊徇,他的父亲是楚国第十三任国君芈熊咢。
周宣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91年),楚熊咢去世,其子熊仪继任楚国国君之位。
楚若敖二十七年(即周平王七年(公元前764年),在位27年的楚若敖去世,因死后葬在若敖,故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和政治事件,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传奇故事和神话人物。
以下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1. 孔子的传奇故事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人都知道孔子曾经游历于诸侯之间,希望能够得到一份实际的职位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最终孔子并没有得到想要的职位。
在孔子游历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
据传说,有一次孔子来到了楚国的襄阳城,当时他正在寻找一份职位,但是楚国的官员们并没有给他任何机会。
某天,孔子在城门前发现了一只竹杖,他拾起竹杖,发现它的末端上挂着一张琴谱。
孔子非常感兴趣,他随之弹奏起了琴来。
不久,一位楚国官员听到了孔子的琴声,对他十分赞叹,于是便给了他一份职位。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孔子通过自己的才华赢得了一份职位,而不是通过他的家庭背景或政治关系。
2. 屈原的传说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文化人物是屈原,他是楚国的一位高级官员和著名的诗人。
据传说,屈原因为楚国的内部政治斗争而被贬谪到边远的地区。
在离开楚国之前,他写下了著名的《离骚》一书,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杰出的诗歌之一。
《离骚》一书描写了屈原对自己所处的困境和祖国的未来所产生的烦忧和悲愤。
据说屈原最终自尽于汨罗江,他的忧郁和孤独被后人称为“屈原之痛”。
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五月五日,中国人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这一节日就是源自于屈原的传说。
3. 齐桓公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被誉为“五霸之首”,是一个善于改革的君王。
据传说,当时齐国受到境内和境外的多个国家的威胁,而齐桓公为了实现他的国家强盛之志,不惜通过任用具有出色才华的非齐籍人士来治理国家,并且采用了一些新的政治措施,例如限制地主的权力,兴办学校,实行乡约规章等。
这些政治措施使得齐国在短时间内变得强盛起来。
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有人说“告往知来”“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的意义。
但是这又何其之难。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曹共公——曹国君主曹共公,姬姓,曹氏,名襄,春秋时期曹国第十六任君主,曹昭公之子,继昭公而立,在位三十五年(前653年-前618年)。
曹共公十六年(公元前637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经过曹国,曹共公对其无礼,遭致重耳怨恨。
重耳后来回到晋国继位,是为晋文公。
曹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曹国受害最深。
晋文公以曹共公无礼为由,派兵攻打曹国,并俘虏曹共公。
后来,侯孺(曹共公侍从)贿赂晋国筮史(负责占卜的官吏),晋文公才释放曹共公回国。
曹共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18年),共公逝世,其子姬寿继位,是为曹文公。
鲁惠公——鲁国国君鲁惠公,姬姓,名弗湟(《世本》曰名 "弗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名 "弗生"),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三任君主。
他为鲁孝公儿子,承袭鲁孝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46年(前768年至前723年)。
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势大振,百姓悦服。
鲁惠公在位四十六年卒,其夫人曰孟子,无子早卒。
晚年,为庶长子公子息娶宋武公之女仲子。
仲子至,见仲子漂亮,自纳之,并立为夫人,生子允(即鲁桓公)并立为太子。
除太子外,另有庶长子息,贱妾声子所出,后为鲁隐公。
另有庶子曰施父,据说是施姓之祖先,(据《姓纂》: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孙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孙也,因氏焉)。
周平王年间,秦文公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请。
平王不同意。
惠公怒,故意就用天子礼祭天。
平王不敢过问。
惠公46年卒,因太子年幼,由庶长子息姑摄政,即鲁隐公。
以次年(前722年)为隐公元年,《春秋》纪录开始。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二)冉雍——孔子弟子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上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故事,其中有些悲壮,有些激动人心。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 孟尝君刺客事件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田文的贵族,他得知自己的两个儿子不是亲生的,于是派人暗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此事被齐国的明君孟尝君得知后,孟尝君决定为田文的两个儿子复仇。
他找到了刺客将田文刺杀,然后又找到了一个叫喜连哥的刺客将杀害田文两个儿子的刺客也刺杀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孟尝君对正义的坚持和对百姓的关怀。
2. 韩非子与李斯的相遇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有一次,韩非子和李斯在赵国相遇,李斯说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并向韩非子发起了挑战。
韩非子回答道:“君治百姓如治沼泽,不可以举激坤,但令其培之既繁,而水患竭矣。
”李斯听后,不禁感叹:“了不起!”这个故事反映了韩非子和李斯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尊重。
3. 白起与王翦的兵法比拼白起、王翦都是秦国的名将,他们在战国时期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两人在秦王的面前辩论兵法,白起说:“战争应该迅猛果断,才能速胜。
”王翦认为:“战争应该先设局,精心策划才能取胜。
”秦王听后,下令两人各领兵三千,进行实战较量。
最终,白起以迅猛果断的战法取胜,但王翦也因其严密的计谋而获得了秦王的赞赏。
这个故事展示了白起和王翦在兵法上的不同见解,也表现了两人的智谋和勇气。
4.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孟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们在道德伦理、政治理论等方面有着不同观点。
有一次,孟子和荀子在齐国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要以仁义为中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严刑峻法,以约束人性的恶。
这场辩论激烈而深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5. 孙膑与庞涓的兵法较量孙膑和庞涓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们曾在齐国为齐王效力。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一)惠子——战国思想家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
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惠子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惠施是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子是战国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
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
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
惠施在魏期间的突出政绩,一是“为魏惠王为法”,二是主谋齐、魏相王,三是主张齐、楚“偃兵”,倡言魏与齐、荆联合抗秦。
其时张仪在魏,由此与惠施发生争论,惠施被逐至楚,不久转宋,与庄子相晤论学。
惠、庄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发生过著名的“濠梁之辩”。
魏惠王死后,张仪被逐,惠施返魏。
为魏使楚,与南方奇人黄缭论天地风雨雷霆之故。
后又为伐齐存燕使赵。
数年后惠施病逝,终年约六十岁。
徐雁王——徐国第32代国君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是西周时徐国国君。
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
建都下邳,(今更名为"睢宁县古邳镇)。
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义,前来归顺的东夷国家有四十多个。
周穆王巡视各国,听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
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
《后汉书·东夷传》称:"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
战国时期著名的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的故事历史故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曲折的故事情节还原历史的真实情景,揭露历史的动态过程,描述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丰富历史事件的内容,这对于改变历史课程的枯燥性,促进历史理论教学的深入浅出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战国时期著名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战国时期著名的故事篇一:商鞅南门立木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
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
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10则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10 则了解历史人物,这在社会中有何实际意义?浏览历史,对照现实,吸取精神,鞭策,教育现代社会的人。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曲沃桓叔——春秋时期晋国曲沃封君曲沃桓叔(公元前 802 年─公元前731 年),姬姓,名成师,谥号桓,排行为叔。
晋穆侯之子,晋文侯之弟,春秋时期晋国曲沃封君。
公元前 745 年,受封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时年五十八岁。
曲沃桓叔有德行和才能,在百姓心中威望很高,所以多许有志之士纷纷投奔他。
公元前 739 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想入晋都翼城,但遭晋国人攻打,曲沃桓叔只好退回曲沃。
晋国人立晋昭侯之子平为君,是为晋孝侯。
公元前 731 年,曲沃桓叔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曲沃桓叔死后,经过儿子曲沃庄伯、孙子晋武公的数十年努力,最终曲沃消灭苟延残喘的晋国公室,重新统一晋国。
曹成公——曹国君主曹成公,姬姓,曹氏,名负刍。
春秋时期曹国第十九任君主,曹宣公之子,杀太子而立,在位二十三年(前 578 年-前 555 年)。
在位期间,晋楚争霸,成公亲近晋国,屡次跟随晋国会盟征战。
曹成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556 年),春季,卫国孙蒯在曹国的曹隧(今山东菏泽北)打猎,在重丘(今山东茌平西)上让马喝水,并且打破重丘人汲水的瓶子。
重丘人关起门来骂他,说:"亲自赶走你的国君,你的父亲做了坏事。
你不为这个担忧,为什么来打猎?"夏季,卫国的石买、孙蒯率兵进攻曹国,占取了重丘。
曹国人向晋国提出控诉。
曹成公二十三年(公元前 555 年),夏季,晋国人在长子拘捕了卫国的行人石买,在纯留拘捕了孙蒯,这是因为他侵略曹国的缘故。
冬季,十月,鲁襄公和晋平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鲁国济水上会见,重温湨梁的盟誓,一起进攻齐国。
鲁成公在军队里逝世,公子胜继位,是为曹武公。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历史总会重复再现,有时甚至会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出现,所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可贵的借鉴。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屠岸贾——《赵氏孤儿》中的大奸臣屠岸贾(gǔ),屠岸姓,名贾,是在戏剧和民间传说中一直是以一个大奸臣的面目的角色。
元代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杂剧,影响深远,以后的许多剧种都据此编出了精品剧目,多年流传。
人物经历屠岸贾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晋灵公和晋景公时期都当过大夫的官职,他的家族就曾经是一个贵族,祖父屠岸夷和父亲屠岸击都是晋惠公时期的大夫官职,为什么他家竟然全是大夫官职,这里还有一个要说一下,就是他的祖父屠岸夷是晋惠公身边的一个大臣,在晋惠公权利的争斗中,为晋惠公立下大功,为此后来被封为大夫官职。
在晋国与秦国的一次战争中屠岸夷被秦军抓获,并且秦穆公将他杀死了,晋惠公认为他有功就追加他为上大夫。
并且令他的儿子屠岸击世袭大夫官职。
屠岸贾也因此受益。
晋国开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由于晋文公励精图治使这个小国,一下子成为了具有霸主地位的强国,在晋文公和晋襄公时期一直保持着霸主地位,到了晋襄公之后的晋灵公继位,由于他的昏庸加之屠岸贾这样的小人怂恿,只图享乐渐渐的失去了霸主地位。
屠岸贾善于奉承而得到晋灵公的信任和宠爱,屠岸贾对于晋灵公惟命是从,就像一只忠实的狗,一个昏庸的君主加上一个这样受宠的奸臣,什么样的国家都会败坏在他们的手上的。
晋灵公继位时还是一个在母亲怀抱的小孩,晋襄公临终前,托付当时的相国赵盾把年幼的夷皋也就是晋灵公立为太子。
晋灵公继位以后,由于年幼开始还听命赵盾的话,因为赵盾是有名的忠臣,晋襄公也很信任他才托付他扶持晋灵公,赵盾也煞费苦心,但是到了年长后的晋灵公,贪图享乐亲近小人,赵盾多次劝阻,反而对赵盾产生厌烦。
这其中加之屠岸贾的怂恿和教唆有直接关系,屠岸贾为了迎合巴结晋灵公,为晋灵公专门建造豪华庄园供晋灵公享乐,晋灵公经常与宫女姬妾在这里淫乐,而且屠岸贾还到各地选择良家美女强行招入庄园。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女娲传说到现代的改革建设,每一个故事记录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屈原投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
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
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
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
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
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
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
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
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
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
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
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
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
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战国时期人物的小故事_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人物的小故事历史是故事的一部分,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把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中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实用性。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战国时期人物的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战国时期人物的小故事篇一:秦惠王送屙金牛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富强,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惠王为了与六国争雄,不断蚕食其他小国。
在夺回河西以后,又加紧了对蜀国(今四川中西部)的进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论兵力,蜀国远不如秦国,可凭借险要地势,集中兵力扼守险关,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即使敌人攻入,也是断前绝后,瓮中捉鳖。
所以秦国屡攻屡败,折了许多兵将,仍难以通过秦岭。
秦惠王为此寝食不安,多次亲自察看地形,多方打听蜀国虚实,终于茅塞顿开。
第二天,秦军停止了对蜀军的的攻打。
蜀军恐有偷袭,不敢怠慢,仍严守险关。
半个月后,蜀军上下都在议论一件稀奇事:说是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艰险地段有一头金牛,屙的全是黄金。
消息很快传到了蜀国国君那里,他将信将疑,派心腹前去察看。
心腹前去一看,果然如此:一头三倍于大黄牛的大石牛屹立在道旁,屁股下面有几堆碎黄金。
心腹把这些黄金收起来,疾马回宫,将黄金献给国君。
蜀国国君正愁国库空虚,听到这个喜讯,不由心花怒放。
为防止别的国家抢先下手,他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遇山开路,逢水架桥,使天堑变通途,做成了一条通到都城的运输道,金牛终于顺利地运到了蜀国宫中。
蜀国国君迫不及待想看金牛屙黄金。
可是等了大半天,没有什么黄金从牛屁股里落下来,他困惑不解,绕着金牛转了几圈,生气地问心腹:“这金牛怎么不会屙黄金了?”心腹战战兢兢地说:“启禀大王,小的实在不知。
”国君大怒:“你竟然谎报军情,戏弄寡人,来人,将他拖下去斩了!”可话音刚落,卫士进门来报:“秦军已经兵临城下。
”国君大吃一惊,宫中顿时乱作一团。
原来,秦惠王察看地形后觉得强攻不行,得用智术。
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深深地影响着这一段历史。
这些人物有的是伟大的政治家、有的是杰出的将领、还有的是卓越的思想家。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为大家介绍几位战国历史人物的故事。
一、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大儒。
他主张礼治国,以仁爱为宗旨,强调“天命之论”,认为君王应该善用天下之民。
孟子曾为齐国宰相,但他表示对于齐桓公的政策并不满意,于是离开了官职,并游历各国,传播自己的思想。
孟子的言行举止深受后人的推崇,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韩非子韩非子,名无忌,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
他主张刑法严酷,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同时也支持君主专制,统治者应该通过加强控制来维持社会稳定。
韩非子曾为赵国宰相,对于赵惠文王的权力野心并不满意,于是被迫辞职。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律、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鲁班鲁班(公元前507年—前440年),出自楚国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钱粮多才多艺的木工。
他能制作各种复杂的木制器具、家具、建筑等物,其创作的机关木制品更是出类拔萃。
鲁班用心精神创新高超,可谓是“中国木工大师”。
鲁班在中国的文化、历史和建筑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了一位不朽的历史人物。
四、信陵君信陵君(约公元前306年—约公元前239年),出自魏国公族,是唯一一位有国师之尊位的魏国公族,拥有着超乎常人的文武能力。
他在战场上获得了辉煌的战绩,实现了魏国的崛起。
信陵君还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统治者,他积极发展魏国的军事力量和民生经济,大力发展国家工业和商业。
信陵君的影响超出了历史的范围,他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精神和价值观念。
五、项燕项燕(公元前495年—前440年),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将领。
他的军事才能卓越,曾参加楚灭陈、蔡等国的战役,并于公元前492年至前487年间率部长达五年时间进行荥阳之战。
项燕的仕途曲折,经历了起伏:他曾被楚昭王任命为相,但因为多次得罪昭王而丢掉了这个官职。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11则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11则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俞伯牙——高山流水传颂千古的友谊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
”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
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
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
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秦灵公——出击魏国秦灵公(?—公元前415年)又称秦肃灵公。
嬴姓,未知其名,一说名肃。
前424年—前415年在位,秦怀公之孙。
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师隰(即其后的秦献公)年幼,只有五岁。
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
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秦怀公四年(公元前425年),庶长鼌联合大臣围攻秦怀公,怀公自杀。
由于太子秦昭子早死,大臣们迎立秦昭子之子秦灵公继位。
秦灵公元年(公元前424年),秦灵公之子秦献公出生。
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秦灵公六年(公元前419年),魏国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筑城,秦国派兵进攻,两军在少梁交战两年。
中国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中国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历史人物,从一个侧面让人民、让子孙后代不忘历史,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忘记历史,没有英雄是多可怕啊!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韩威侯——领导韩国参与合纵、连横韩宣惠王,即韩康,战国时期韩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
韩宣惠王公元前337年,韩国变法派申不害死后,韩国的变法未能很好地延续下去。
不久秦国派军队进攻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并将其攻克。
这时是韩康的父亲韩武在位,韩武经历失败后,闭门不出,不久就死了。
韩康继承了君位。
此时中原局势日益混乱,首先是魏、齐联军在平邑打败赵军,占领平邑、新城。
公元前326年,赵国又联合韩国,又向魏国发起攻击,包围魏的襄陵。
战争持续到次年,以魏军战胜赵韩两国联军,活捉将领韩举告终。
公元前325年四月,秦国君主嬴驷公然称王,魏国君主魏罃为了制约秦的发展,便拉拢列国,五月在巫沙与韩康会见,承认韩康为王。
公元前323年,韩国、魏国加上赵国、燕国及中山国在公孙衍的倡导下发起“五国相王”活动,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组成合纵抗秦联盟。
公元前319年,秦国军队攻击韩国,攻取了鄢。
公元前318年韩、魏、赵、楚、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失败。
秦国为了打击报复,发动修鱼之战,在浊泽活捉了韩国将领申差。
韩国着急了,相国公仲侈对韩宣惠王说:“盟国是不可靠的。
如今秦国想征伐楚国已经很久了,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王求和,送给它一座名城,并准备好盔甲武器,和秦军一起向南征伐楚国,这是用一失换二得的计策。
”韩宣惠王说:“好。
”于是为公仲侈的行动作好警戒,他要西行与秦国讲和。
韩烈侯——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韩烈侯在位初期,叔父韩侠累任相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侠累争权结怨。
烈侯三年(前397年)严遂以巨金收买聂政刺杀之。
韩烈侯时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
韩烈侯实行改革。
严遂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
10则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10则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历史人物这个事是必须的,不能忘了老一辈人的丰功伟绩,没他们的奋斗就没有后来人的稳定生活,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楚国著名辞赋家——宋玉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楚国文人。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弟子。
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二)高渐离——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
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
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他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
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
时间长了,他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
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人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
”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
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11则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11则故事一:孔子的三个愿望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
据传,孔子曾说过他有三个愿望:一是希望能够见到周文王和周武王,以观察他们的治国之道;二是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和混乱的年代;三是希望能够学习天文学,以深入研究宇宙的奥秘。
但遗憾的是,这三个愿望都没有实现。
尽管如此,孔子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事二: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政治家。
据传,孟子曾与梁惠王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对话。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让国家富强?”孟子回答说:“君王只需要注重人民的福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
”这个对话表明了孟子对于政治伦理的重视,他认为君王应该以德治国,关心人民的疾苦,才能够达到国家繁荣的目标。
故事三: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提出了法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非子认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需要依靠严厉的法律和有效的制度。
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以确保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治理的公正性。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的国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故事四: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重臣,西施则是越国美丽的女子。
据传,范蠡和西施相爱,并共同经营着越国的疆土,使越国繁荣富裕。
范蠡以智慧和胆识著称,而西施则以容貌倾城,美丽动人。
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后来的传世佳话,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故事五:吕不韦与商鞅的变法之争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臣,商鞅则是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变法家。
吕不韦支持保守派,主张维持现有的政权秩序;而商鞅则主张变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农业生产等。
吕不韦和商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商鞅的变法措施得到了实施,并为后来的秦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曹共公——曹国君主曹共公,姬姓,曹氏,名襄,春秋时期曹国第十六任君主,曹昭公之子,继昭公而立,在位三十五年前653年-前618年。
曹共公十六年公元前637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经过曹国,曹共公对其无礼,遭致重耳怨恨。
重耳后来回到晋国继位,是为晋文公。
曹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曹国受害最深。
晋文公以曹共公无礼为由,派兵攻打曹国,并俘虏曹共公。
后来,侯孺曹共公侍从贿赂晋国筮史负责占卜的官吏,晋文公才释放曹共公回国。
曹共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18年,共公逝世,其子姬寿继位,是为曹文公。
鲁惠公——鲁国国君鲁惠公,姬姓,名弗湟《世本》曰名 "弗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名"弗生",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三任君主。
他为鲁孝公儿子,承袭鲁孝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46年前768年至前723年。
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势大振,百姓悦服。
鲁惠公在位四十六年卒,其夫人曰孟子,无子早卒。
晚年,为庶长子公子息娶宋武公之女仲子。
仲子至,见仲子漂亮,自纳之,并立为夫人,生子允即鲁桓公并立为太子。
除太子外,另有庶长子息,贱妾声子所出,后为鲁隐公。
另有庶子曰施父,据说是施姓之祖先,据《姓纂》: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孙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孙也,因氏焉。
周平王年间,秦文公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请。
平王不同意。
惠公怒,故意就用天子礼祭天。
平王不敢过问。
惠公46年卒,因太子年幼,由庶长子息姑摄政,即鲁隐公。
以次年前722年为隐公元年,《春秋》纪录开始。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二冉雍——孔子弟子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
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
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
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品学兼优。
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雍是孔子的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论语注疏》卷5引马融曰:“雍,孔门弟子,仲弓名,姓冉。
”仲弓父,贱人。
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意:你好好干,会有出头日的。
你虽然父母较为低贱,但只要你勤奋努力,就像杂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的可以用于祭祀。
《中弓》第一支简“季桓子使仲弓为宰,中弓以告孔子”,从而引发了师徒之间的对话。
仲弓根据《史记索隠·仲尼弟子列传》引《家语》是“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嵗。
”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测仲弓是孔子较为早期的学生,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为宰时也许还比较年轻。
无论如何当仲弓得到季桓子的任命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并征求老师的意见。
从《中弓》简文看好像仲弓比较乐意接受这个使命,并有了长期为季氏家族服务的打算,所以孔子说:“汝思老其家”。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
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
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
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
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120篇。
又独著6篇,谓之《敬简集》。
自经秦火,书已不存。
冉雍死后,葬于曹州东南60里冉?,与伯牛、子有合祠,在其故里茶堌坡今菏泽市定陶区冉贤集建祠专祀。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三原宪——孔子弟子原宪公元前515年—公元前?年,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国商丘人。
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原宪为“原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追封“任城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为先贤原子。
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
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
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卫国草泽中,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
原宪出身于宋国商丘一个贫寒之家,原宪比孔子小36岁,年幼时就拜孔子为师。
孔子在鲁国任司寇一职时,原宪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
孔子死后,原宪居住在卫国一个小巷内,住房很狭窄,茅草盖的屋顶,蓬蒿编织的门,破瓮做的窗,上漏下湿,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
然而,原宪却不以为然,整天端坐里面,兴致勃勃地弹琴歌唱。
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孔子卒后,原宪退隐,居于卫。
“原宪的同窗好友子贡,做了卫国的上大夫后,穿着轻裘,内着表,外着白,衣着华丽,坐着驷马高车,前护后拥,浩浩荡荡地来看望原宪。
因陋巷狭窄高车无法通过,只好下车步行。
原宪衣冠不整,就出来和子贡见面。
子贡就关心地问他:“啊呀!你是不是生病了?”原宪回答:“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我没有病,只不过穷而已。
”子贡见他这个样子,很惭愧地走了。
原宪站在门口,徐步曳杖朗诵着歌颂其祖先的诗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论语》中有《宪问》一篇,有人认为是他的手笔。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四郑武公——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武公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姬姓,郑氏,名掘突,周厉王姬胡之孙,郑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姬静之侄。
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任国君,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在位。
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
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
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虢国,嫁女并杀死主张进攻胡国的大臣关其思,袭灭麻痹的胡国,使郑国逐渐强盛,为郑庄公小霸奠定基础。
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时,周平王对郑武公如此开疆辟土、极力扩张产生猜疑,并欲收回虎牢以东的赐地。
于是,郑武公不得不在周平王六年迁都于郐今河南新密,建起新都。
至此,郑武公继承父志取虢、郐十邑之地,"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騩而食溱、洧"的雄图大略基本实现。
郑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娶申国国君之女武姜为夫人。
武姜分别于郑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郑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为郑庄公生下儿子寤生和共叔段。
由于寤生是难产而生,共叔段是顺产而生,所以武姜不喜欢寤生,而喜欢共叔段,由此埋下郑国内乱的祸因。
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想立共叔段为太子,于是屡次向郑武公请求,但郑武公不肯答应。
同年,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郑武公死后,安葬在今河南荥阳北部敖山的飞凤顶。
飞凤顶,因武公陵墓于此,又称为武公岭,敖山也随之称为广武山。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五告子——战国思想家中国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
以道为本兼容儒道。
名不详,一说名不害。
大约为游学于稷下的一位学士。
后与孟柯论人性问题,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
“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为桮桊”。
其言论见《孟子·告子》篇。
由于孟子的思想与其根本对立,故《孟子》中的记载不尽可信,而告子无著作,因此其真实思想已然无从查考。
告子以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而著称。
他以木材作成器皿为比喻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反辩说:“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在另一回辩论中,告子用水作比喻说:“性,犹湍水急流的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反辩说:“水信诚然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又一回辩论中,告子说:“生之谓性生来如此的就是性。
”孟子反辩说:“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告子都答说“然”。
告子对性这样的理解是不错的,因为不同东西的白都是不同东西相类似的一种性。
但孟子却把话头一转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在又一次辩论中,告子说:“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告子认为食色是性,这是一个正确的根本命题。
他说:“义,外也”,也是正确的。
至于仁内之说则有问题。
但孟子对仁内之说并没有表示反对,对义外之说则极力反对。
至于食色是性则孟子并没有表示异议。
但除仁内之说不对外,告子也还只知道“生性”而不知“习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