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起源与历史演进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中的人性问题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中的人性问题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中的人性问题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著名的事件,这些事件揭示了人类的欲望和贪婪、仇恨和爱、勇气和懦弱等各种人性的表现。

这些事件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中的人性问题。

一、人性的欲望和贪婪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件揭示了人性的欲望和贪婪。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曾经发动了一场霸权战争,攻灭了周边国家,最终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齐桓公通过战争扩张自己的领土,提升了自己的威望,但同时也导致了战争的不断发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唐朝的玄宗,据说曾经为了追求宫女杨玉环,废黜了自己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这种私欲导致了唐朝政治的混乱和动荡,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而明朝的嘉靖帝则因为贪图美女而纵容了弟弟的作恶,导致了明朝的国势衰弱,为后来的倭寇入侵和满清入关埋下了伏笔。

这些事件反映了人类贪婪的本性,欲望和利益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些人会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择手段。

这个道理在今天同样适用。

二、人性的仇恨和爱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有许多事件反映了人性的仇恨和爱。

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因为妃子离开而自杀,反映了他对妃子的爱是如此之深。

而楚庄王的继任者楚怀王对妃子的爱却导致了国家的覆灭。

他因为爱慕妃子褒姒而荒废政务,导致楚国内乱,最终被周朝所灭。

又如北宋时期的文天祥,对抗金朝入侵,最终被俘,但依旧不忘报国之情,死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

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人类内心最原始的情感:爱和恨。

它们是人的驱动力,在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抵抗他们的敌人的同时,也可以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人性的勇气和懦弱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还有一些事件反映了人性的勇气和懦弱。

汉朝时期的刘秀,曾经在宛城战役中以寡敌众,最终战胜了王莽的军队,成功夺取了汉朝的皇位,开创了东汉王朝。

而著名的三英战吕布,反映了三个英勇无畏的将领和一个懦弱的主公之间的矛盾。

人性论在中国的发展

人性论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逻辑发展摘要:哲学伦理学之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是人性论问题,人性论是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对人自身本质的认识。

孟子、荀子分别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奠定了传统人性论的基础。

汉唐学者折中孟荀,建立了“性三品”、“性善情恶”等学说。

宋代以后的学者总结了前人成就,完成了“义理之性”、气质之性的理论构建。

关键词:人性论中国古代逻辑发展人性论是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

道德是人的主体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伦理学是关于人的完善的学说,是从道德的角度对人的存在、发展及其本质完善的认识。

中国传统伦理学说从西周开始就对人在宇宙中的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文化传统。

人成为传统伦理道德最为关心的核心内容,而对人的认识首先就必须回答人究竟是什么,他与自然界其他存在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而论证道德的必需与可能。

正是对人的认识的这一特殊视角,形成了中国传统伦理学说德性主义的人性论思想,为天人合德的道德学说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

一、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一种人性论,他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论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子”、“良能”。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即“不忍人之政”。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他的这些观点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但是他主张的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心向善。

“仁、义、礼、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之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

在各个学派中,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体系的代表人物,对于人性的本质和特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虽然这些思想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致力于寻找人性的真谛,进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繁荣。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个人生来具有道德天性。

尽管人性中有潜在的恶的因素,但只要个人受到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引导,就能够实现自我完善,达到成为真正君子的境界。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理论,强调人性中的善良和道德是可以发展和培养的,倡导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与儒家不同,道家强调“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性天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状态,并主张追求道的境界。

道教提倡放弃功利心,回归自然,寻求个人与宇宙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性应该放下欲望,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粹。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人性有着独特的认识。

墨子主张爱与利益平等,排斥仇恨和偏见,提倡广泛的人道主义。

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对爱和公平的追求,而个体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教育和环境造成的结果。

墨子强调了人性的共性和普遍性,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古代思想家对于人性的理解,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也为后世的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们的理论观点也被广泛传承,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本质与古代思想家的理解有所不同。

后来的思想家如庄子、荀子等提出了更加细致和复杂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他们认为,人性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文化结合体。

人性的本质存在着优秀和劣势,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也影响了人的行为和认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在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性进化知识点总结高中

人性进化知识点总结高中

人性进化知识点总结高中导言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同其他动物一样,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人性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进化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

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逐渐从原始社会的野蛮、愚昧、自私逐渐走向文明、智慧、仁爱。

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经历了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断地适应和改变环境,经历了身体和心智的进化。

本文将从人性的进化过程、人性的特点、人性的局限性以及人性的未来展望等方面对人性进化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性的进化过程1. 狩猎采集社会早期的人类是狩猎采集社会,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依靠打猎和采集各种植物来维持生活。

在这个阶段,人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他们对于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生存竞争和对天然资源的争夺也推动着人类进行社会的组织和分工,逐渐形成了部落和家族等社会单位。

2. 农业社会约10000年前,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了农业社会。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临时依赖,他们开始在固定的地点生活和种植粮食。

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时间、资源和精力进行其他活动,同时诸多发明也推动了人类社会、文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3. 工业社会工业革命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机械工业的兴起,农村向城市迁移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社会使人类社会迅速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

4. 信息社会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的竞争、文化的多样性等因素,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信息社会中,人类智力的发展、社会的交流和经济的繁荣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人性的特点1. 智慧和思维能力相对于其他动物,人类在智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人类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使其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通过语言、符号、数学等符号系统,人类可以进行复杂的思考和推理,可以超越感官的局限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2. 社会性和合作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和合作精神是人性的重要特征。

关于人性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人性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人性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所谓人性(本性、天性即人性的同义词),字面上看,无非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属性,比如贪吃、自私、懒惰、好胜、爱美、好奇、不知足、喜群居、爱炫耀,喜新厌旧、嫌恶心、好逸恶劳、共情意识、悲悯情怀、趋吉避凶、好高骛远、阴险邪恶、见利忘义、虚伪、狡猾、“非人化倾向”、心口不一、故作高深、贪生怕死、……等等;其中有些是属于性格和习性层面的,而其实无不源自于其本性使然。

人性是人与生俱来以及后天习得的东西,其内容比较复杂多样,但是,其基本的内涵大同小异,尤其是生物性的东西,是人类共通的;至于人性的许多表征有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后天所处的诸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熏陶和形塑所致。

这原本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哦,从上面粗略列举的一些人性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出,那些东西大都是不好的“令人厌恶”的东西。

当然,这些东西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占据的比重以及表现形式也有较大的差异,就是说,有的人较好的东西比较多,有的人劣质的东西比较多。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就好像人的容貌、禀赋、性格、气质、心性等等多种多样那样。

当然,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人若以某些客观的视角看,的确是不好恭维的“社会性动物”(E·阿伦森的说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人们总是会说“好人肯定比坏人多。

”这种看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人实际上总是希望人应该向真、向善、向美的。

自我们大致成形为智人以来的大约600万年(相关专家学者的说法尽管莫衷一是,但大体上依据考古学发掘的化石为据)当中,我们的先民们基本上都处于相当漫长的混沌、蒙昧和野蛮的生存状态之中。

饥饿,寒暑,无助,龌龊,苦痛,混沌,昏聩,迷惑,血腥,残忍,嗥叫,茫然,以及无边无际的孤独是他们/她们活命的常态。

总算捱至近1万年,几乎苦撑苦熬了599%的苍凉艰难的岁月,人类的天性似乎才慢慢苏醒,灵性才慢慢萌动。

至5000年左右,尤其是近500年以降(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发韧),人类的质性和心智等等的“天赋机能”才算是真正逐渐地苏醒了(这实际上只是就一般状态而言的。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人性是指人类共同的特性、本质和行为,它包含着人类生物学的特征和心理特征。

人性的本质涉及到人类的天性、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是人类所共有的特征。

人性在不同文化、社会、历史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人性的本质是普遍存在的。

人性的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交往等方式,逐渐形成的特点和品质。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性的发展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特点。

人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

个体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和品质。

在人性的发展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塑造积极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

人性的发展也与道德、心理、情感等方面密切相关。

个体通过道德教育和情感培养,逐渐形成善良、正义、诚实等品质,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共同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性的本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了人类合作、互助和发展。

人性的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等方式,个体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特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人性的本质和发展的作用下,人类逐渐形成了文明社会、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平等和尊严,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人性的本质与发展是一个复杂、多样化的过程,它蕴含着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天性,又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人性的本质体现了人类对美、善、真的追求和对自由、平等、尊严的渴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人性的发展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等方式,塑造了个体的品质和特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为人类走向美好的未来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第二节 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我国现代学者在研究我国思想史时常用“重人事,轻自然”一句话概括其研究特点,的确,考察我国古代思想史有关人性的论述和研究便可发现,我国古代关于人的研究及其人性的论述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我国人性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除了继续我国古代人性研究的理路的同时,也介绍西方的人学思想,并作简单的阐发,没有很有影响的学说或流派。

一、中国先秦时期的人性观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由于众多的理论家人性观点是与其善恶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现实研究中,许多学者多从这一维度来考察和研究我国古代学者的人性学观点,由此,把我国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的观点总结为四种:一是性善论者,以孟子为代表,二是性恶论者,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三是性无善无恶论者,以世硕为代表,四是性亦善亦恶论者,以扬雄为代表。

但是这种考察远未穷尽我国古代学者关于人性研究的思想。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上四种思想,但也介绍其他一些有关人性思考的观点。

我国的远古时期,我们的先祖就开始考虑人性问题,那时的人们认为人性是善的,这种善性是上天赋予的。

这种人性观可以称为天降善性论。

在古籍《尚书·汤语》记载:“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见《十三经注疏》,第162页。

)恒即常,恒性就是常性。

常性可以有两种理解,常作普遍的意思,那么常性就可以理解为人有共同的本性。

常如果作不变的意思,那就可以把常性理解为不变的人性。

《孔氏传》:“衷,善也。

”孔颖达疏:“天降善于下民……与善于民”。

古人把“衷”解释为“善”。

这就是说,上天把“善”赋予人民,使他们有了善的本性。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人性论。

(一)孔子的人性论孔子从共同性与差别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应然性和实然性以及智与愚的角度来说明人性。

首先,他认为,作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论语·阳货》)对此,有学者这样理解:“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

西方文化概论关于人性的觉醒与发展

西方文化概论关于人性的觉醒与发展

西方文化概论关于人性的觉醒与发展
在西方文化中,人性的觉醒与发展开始于古希腊时期。

在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中,人被认为是理性的动物,具有思考、判断和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

从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对于人性理性、自主和自由的重视。

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逐渐兴起,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性尊严成为了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主题。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的动物,还具有情感、感性和创造性。

他们呼吁人们应该关注个体和人性,反对机械化的世界观。

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达芬奇、莎士比亚、伏尔泰等。

在启蒙运动中,人的觉醒和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启蒙运动者认为人应该用理性来探寻自然和社会,并且反对盲从和信仰。

启蒙运动推动了科学、文化和理性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自由和平等意识的增强。

20世纪的西方文化充满了变革和挑战,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思想和道德,并且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逐渐盛行。

在这一时期,人性的觉醒和发展更加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这反映在黑人运动、女性运动、LGBTQ 地位的提高,以及尊重不同文化、宗教和信仰的多元化社会实践中。

总体而言,西方文化的人性觉醒和发展一直强调个体的尊严、自主和自由,并且鼓励人们追求理性探索、文化创造和社会变革,这也为全球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中国古代人性论之流变

中国古代人性论之流变

暖, 劳而欲休 , 此人 之情性 也。④“ ” 薄愿 厚 , 恶愿
美, 狭愿 广 , 愿 富 , 贫 贱愿 贵 。⑧苟 子坚 称 人 生 来 ” 就好索 取 , 喜安 逸 , 求富 贵 , 多情欲 , 以 明言人 性 所 恶 。“ 今人 之性 , 而有好 利 焉 , 是 , 生 顺 故争夺 生 而
“ 性犹湍水也 , 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 性 之 无 分 于 善 不 善 也 , 水 之 无 分 于 东 西 犹
也 。②孟 子 日 :水信 无 分 于东 西 , ” “ 无分 于 上下 乎 ?
19 3
2 1 年 第 焉 , 是 , 生 顺 故残 贼 生 而 忠 信 亡焉 ; 生而有 耳 目之欲 , 有好 声色 焉 , 顺是 , 淫乱 生
的生活 环境 和 习染所 造 成 的。孔 子虽 未 明言人 性
善恶 , 但从他 “ 的思想来看 , 仁” 应该说基本倾向于 性善 。孟 子 发 展 了孔 子 的人 性 思 想 , 步 建 立 了 初
较 为完 善 的人性 学说 。孟 子 与告 子关 于人 性 的争 辩 , 为全 面地 反映 了孟 子性 善论 观点 。告 子 日 : 较
“ 人之性 , 可 以名性 ” ; 斗筲 之性 ” 圣 不 “ 是生 来 为
论气 不论性 , 明 。㈣“ 不 ” 性无 不 善 , 偏 弊 者 , 其 由气 禀清 浊之 不 齐 也 。@“ 清 则 才 清 , 浊 则 才 浊 。 ” 气 气
… …
恶的 , 即使教 化也 不能 转而为 善 , 因而 “ 斗筲 之性 , 又不可 以名 性 ” ; 于 两 者 间绝 大 多数 的是 “ 介 中
混, 但仍“ 可导而上下”下品者 , 五常” ; 因“ 之不具 , 且 性之 “ 不移 ” 故 只 能“ ” , 制 。

人性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人性的本质与历史发展人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基本属性,也是塑造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的行为和思维往往被其基本的本能和欲望所驱动,因此人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历史的发展。

然而,人性的本质又是如何与历史发展相互作用的呢?首先,人性的本质决定了人类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内在驱动力。

人类天生具有对安全、满足和幸福的欲望,这种欲望在历史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在早期的历史中,人类满足生理需求和求生欲望是最基本的追求。

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进行狩猎、采集和移民等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欲望也逐渐进化,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知识、美感和社会认同等方面。

因此,人性的本质在推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次,人性的本质决定了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的模式。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会出现争斗、战争和冲突等竞争行为,这往往是为了争夺资源、地盘或者权利等。

然而,人性本身也促使人们寻求合作和共存。

合作是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互助和团结来应对共同的挑战。

因此,人性的本质既包含竞争性的一面,也包含合作性的一面。

这种竞争与合作的模式在历史的演进中交织出了复杂的关系。

此外,人性的本质同时也有其固有的缺陷。

人类的本能和欲望往往容易受到贪婪、自私、恶意和权力欲望等负面因素的驱动。

这种负面的本性可能会导致不公正、压迫、剥削和暴力等恶劣行为的出现。

然而,人性的本质并非单一,人们也拥有理性和道德的能力。

理性和道德是人类区分善恶、正确判断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标准。

历史上,人们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建立了一系列的道德和法律来约束恶劣本性的发展,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总而言之,人性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人性的本质决定了人类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内在驱动力,以及个体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模式。

同时,人性的本质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驱动。

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与变革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人性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变革。

从最初的自然而然,到道德规范的逐渐确立,再到近代的西学东渐,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历经了世纪的沉淀和积淀。

一、天命观在中国古代,人的命运往往被看作是由天定的。

在这种天命观的范畴内,人的一切都是由天赋予的,任何努力和奋斗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这种观念的源头来自于古代中国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认为天是自然界的主宰,因此人的一切都是天给予的。

这种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二、儒家人性观随着儒家经典的逐渐形成和衍化,儒家人性观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

儒家认为,人是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的存在,具备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因此,儒家追求的是在社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以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定和团结。

儒家人性观的形成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古代人性观的一个里程碑。

它在不断的再创造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其他学术流派的优点,使中国古代人性观的思想体系更加丰富和完整。

三、佛教对人性观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对中国古代人性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的是个人的修身养性,以此来达到心灵上的净化和超越。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本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和强化,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古代人性观的层次和内涵。

四、现代化对人性观的挑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古代人性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命运观和等级观与现代的法制和平等观念产生了冲突,从而引起了文化上的危机和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和转型的任务。

需要对传统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和建构,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总之,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和变革是一个历史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古代哲学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思想体系,为中国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国古代人性观的演变和变革也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加深刻和有益的贡献。

第三讲 人性真相

第三讲  人性真相

天主教音译“加特力教” 天主教音译“加特力教”,意译 “公教”。中国人根据明末耶稣会 公教” 传教士的翻译,称之为天主教、罗 马天主教,是取自中国一句古话 “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 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 天主教是这三个系统中历史最悠久 的,由耶稣亲自创立,任命彼得为 教会领袖。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 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天主教是目前 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人数超过 11.3亿。 11.3亿。
2.戴尔菲神谕: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 2.戴尔菲神谕: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 度 戴尔菲神庙是古希腊神殿,供奉着太阳 神——阿波罗。对很多人而言,它是一 ——阿波罗。对很多人而言,它是一 个解决个人迷题的地方。 人总是充满困惑,古代的教育又不够发 达和普及,因此,一般人有迷惑时都会 到那儿去求签,请神殿中的祭司解释。 戴尔菲神庙可以说是古希腊的信仰中心。
《七宗罪》 七宗罪》 a.好色-不合法礼的性欲,例如通奸。 a.好色-不合法礼的性欲,例如通奸。 b.饕餮-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屯积过量 b.饕餮-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屯积过量 的食物 c.贪婪-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为之贪婪。 c.贪婪-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为之贪婪。 d.懒惰-懒惰及浪费时间。 d.懒惰-懒惰及浪费时间。 e.愤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适当(邪恶的)感觉,复仇或 e.愤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适当(邪恶的)感觉,复仇或 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赋与的权力以外,行使惩罚他人的意 欲亦被归作愤怒。 f.妒忌-因对方所拥有的资产比自己丰富而心怀怨怒。 f.妒忌-因对方所拥有的资产比自己丰富而心怀怨怒。 g.骄傲/傲慢-期望他人注视自己或过度爱好自己。(因拥 g.骄傲/ 有而感到比其他人优越)
2.神的形象与原罪 2.神的形象与原罪 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这样的人具有两点特色:神 的形象与原罪。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神的形象,不论住在那 里,人的内心之中都有一点“灵明” 里,人的内心之中都有一点“灵明”,可以让他在许多关 键的时刻发现自己具有神性。但是人因为有身体,所以也 无法排除兽性。由此可知,人是介于神与兽之间的。神的 形象代表正面的力量,亦即每个人都有良心,会自我要求 去行善。 另一方面,人还有原罪。自古以来就不断地有人在犯罪。 这里的犯罪不是我们日常所知的触犯刑律的犯罪,而是指 面对神明,却在起心动念、言行上违背他的旨意。

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关于人性思想发展脉络

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关于人性思想发展脉络

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关于人性思想发展脉络中国传统的人性观从人性善恶论角度:孟子坚持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所谓的“性善”,是指人心天生所具备向善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善之心,人所固有,非由外铄我,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性善论的基本意向是劝人为善,追求圣人境界,因为为善符合人之本性。

在孟子看来,“四心”即为“四端”,他们是仁义礼智的萌芽,而仁义礼智乃是道德上的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的。

荀子坚持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自然和原本之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必须“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他认为,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则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西汉杨雄坚持人性有善有恶论。

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善和恶何者得到发展,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养。

龚自珍既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也反对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善恶之心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发生的,这是龚自珍的“善恶皆后起”的观点。

从人性的自然属性角度:战国时的告子坚持人性无善无恶论,“食色,性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强调人性结构中的自然属性,在他看来,人性无非是人的食欲和性欲。

他提出“生之为性”和“性无善无不善”的理论。

韩非子强调人性中的利己性,特别是把人性恶看成极端的利己主义,并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是由人趋利避害的本能所决定的,人性中没有善良利他的因素。

韩非子把社会的一切秩序、价值、关系,人们的一切行为、思想、观念以至情感本身都还原为利害。

利害成了衡量、考察、估计一切的尺度标准。

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

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

人性的探索人类简史

人性的探索人类简史

人性的探索人类简史人类简史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着自身的本质和人性的起源。

人类简史可以被看作是人性的探索史,我们通过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交流以及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人类的本质和人性的真谛。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试图给出一些思考。

1. 人类的本质与起源人类简史的起始是指从人类的祖先开始走向现代人类的过程。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活动痕迹,比如早期人类居住的洞穴、石器工具等。

这些痕迹揭示了我们共同的起源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的本质的认识。

人类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领域,涉及到人类的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形式、思维方式等。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和合作的本能。

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和合作性的特点,这在人类简史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2.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人类简史的漫长岁月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简史说明了文化的力量和多样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可以通过贸易、战争、移民等形式进行。

尤其是在贸易的背景下,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了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就是不同文化融合和交流的典范。

3. 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简史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简史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

科技的进步与人性的探索紧密相连。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实现自身潜力的机会。

而作为人类,我们对技术使用的合理性和伦理道德的思考也变得尤为重要。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讨人类在科技进步中的责任和道德底线。

4. 人类简史的启示与思考人类简史的探索对我们理解人类本质和人性起源至关重要。

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From 'Lust' to 'Morals'--The Origin of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Stage
作者: 郭沂[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10-15页
主题词: 人性论;性;德;欲;老子;孔子
摘要: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释'性'.老子和早期孔子开始将'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晚年孔子则进一步以'德'为'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根本转化.这实为义理之性之渊源、性善说之滥觞.。

人性本善?性本恶?从中华历史变迁看人性沉浮

人性本善?性本恶?从中华历史变迁看人性沉浮

人性本善?性本恶?从中华历史变迁看人性沉浮关于人与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皇天集命,为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两千多年前,被后人称之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的屈原的《天问》,明确提出了对人类社会及人性本身的思考和探索,其实自人类文明诞生开始,对于人性的思索和探求,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几千年来,人们对人性善恶的探索和争论似乎一直都存在,诸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儒家的德治仁政、法家的法治暴力等等,纵观整个人类文明的演化发展史,也终究不过是人性本身的演绎史,人性本身才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都说读史可以明智,整个中华历史演化背后的人性沉浮,又能带给今天的我们有哪些启示呢?人性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根基,是推动人类文明演化的推动力人是人类文明存在的核心关键,没有人又何谈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的发展自始至终无外乎有两大路线:一个是精神文明,一个是物质文明。

而无论是人类物质财富文明还是精神思想文明,究其根本,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就是几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人性。

人性是人类文明人性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根基,是推动人类文明演化的根本推动力。

人有两面性,人是“人性”和“兽性”的结合体什么是人性?简而言之是人的本性,而什么是性呢?《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性是万物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是生命的本体功能。

性由心生,性的甲骨文是看上去就是一个新生生命破土而出的样子,所以一切生命都有一个向生的倾向,有一种由心而出的求生的意志和能量,这个就是性。

只要是生命都有其求生的本能,也就是著名的马斯洛理论当中人的最基本需求,生存需求,所以万物都有物性,人也如此,而人除了人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中的一员,高级动物的一类,所以人也有动物的本能物性,也称为兽性,而人,除了物性兽性以外,还有能够让我们称之为人性的东西。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 《荀子·非相》说“人之所以为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生物学本性之贮食本能
四、起源:人类的生物学本性
人类生物学本性之仪式本性
四、起源:人类的生物学本性
人类生物学本性之顺位本性
高顺位的高山狒狒警告低顺位者小心点!
四、起源:人类的生物学本性
社交本性之理毛情节
四、起源:人类的生物学本性
人类生物学本性之利己本性

利己是所有生物的共有本性 每一个体都尽量利己对物种的繁衍有利
人类独特的大脑结构及其由此产生的强大的理性思维
能力,是人类独有文化本性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六、终点:人类的文化本性
人类文化本性的历史进化
500万年前,人类开始直立并走上智慧进化的道路,这是文化 本性的进化起点。 250万年前,人类依靠智慧和工具(武器)开始狩猎生涯,创 造出各种狩猎文化。 30万年前,人类大脑中的额叶、聂叶、顶叶和枕叶都得以进化 加强,人类拥有了更强大的理性和情感心理能力。
人性的起源与历史演进
——社会生物学和进化论视野下的人性进化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韩明友
主要内容
地球生命的进化历程
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人性的结构:三元结构理论
人类的生物学本性及其研究方法
人类的历史本性及其研究方法 人类的文化本性及其研究方法
背景:地球早期环境与生命的起源
1. 地球早期大气为二氧化碳加硫酸 2. 巨大的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温度很高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问题讨论:人类为什么要站立起来?

人猿类的型态学结构不适合直立!
直立让人类损失40%的运动速度!
直立让人类更易遭受攻击!
直立带给人类诸多痛苦和疾病!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直立对人类的重要性


直立让人类解放双手 便于采食与防御
直立让人类使用工具 从猎物变成猎人
DNA
四、起源:人类的生物学本性
生物进化机 制的动物本 性决定
三、人性的结构分析
本性及人类的本性
本性通常指规定某种高等动物共有行为特征的心理属性。 人类的本性指规定和驱使人类产生共有行为的心理属性, 即类属性。 生活在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中的人群还会有独特的群体本 性即群属性。 每个人不同的遗传和成长经历也会造成的独特个人属性特 征即个性。 我们研究的人性是指人类共有的类属性。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狒狒以四足适应草原的新环境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尖 嘴 长 牙 是 必 须 的 防 卫 武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半 直 立 的 黑 猩 猩 偶 尔 也 直 立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人类与大猩猩的骨骼比较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人类进化的历程
南方古猿:生活在今500—100万年前,陆栖素食。 能人:生活在今500—100万年前,能制造简单工具,狩 猎杂食。 直立人:生活在今180—20万年前,能制造较复杂工具, 狩猎杂食。 智人:生活在今30万年前至今,能制造复杂工具,狩猎 杂食。一万年前发明农业,五千年前创造出国家和文字, 三百年前发明大工业,六十年前发明电脑,二十年前发 明互连网……
一.地球生命的进化历程
38亿年前,地球上诞生最早的生命:原始藻类。 20亿年前,地球上氧气开始积累,真核生物起源。 7.0亿年前,地球上诞生最早的多细胞生命。 5.5亿年前,生物大爆发,但其中99.999%的物种已灭绝。 4.5 亿年前,地球氧气积累大于消耗,臭氧层形成。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 海 洋生物有22个科灭绝。 6. 4.3亿年前,海洋生物开始登陆,开启陆生生命史。 7. 3.3亿年前,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 海洋生物有21个科灭绝。 8. 2.5亿年前,两栖类繁盛,爬行类起源。晚二叠世大灭绝, 海洋生物50科灭绝。 9. 2.3亿年前,爬行类开始繁盛。 2.0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生物大灭绝, 海洋生物有 20个科灭绝。 10.0.65亿年前,晚白垩世生物大灭绝, 大型恐龙灭绝。 11.6000万年前,哺乳动物开始繁盛,灵长类起源。 12.500万年前,人类起源。 13.30万年前,现代智人诞生。 14.1万年前,人类发展出农牧业,进入农业文明。
三、人性的结构分析
人性的结构
第一本性,即人类的生物学本性,是人性组成部分和 人性进化的起点。
第二本性,即人类的历史本性,是早期人类在后动物 和前文化的独特进化历程中形成的,既非生物学的亦 非文化的独特本性。
第三本性,即人类的文化本性,是人类在智慧和文化 进化历程中形成的,远离生物学意义的独特本性。
直立让人类脊柱垂直 能承受更多脑量
直立让人类吻部退化 形成能说话口腔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猿类的型态学结构不适合直立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人 类 进在 化灵 和长 分类 类动 位物 置中 的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人类的生物学身份:直立裸猿!
人类是一种动物。 人类是哺乳动物纲中的灵长目动物,属于猿类。
五、演进:人类的历史本性
人类历史本性之好战本性
男人在250万年前成
为猎人,这是一个重 要拐点。
狩猎生涯让人类(特
别是男性)对异类肆 杀成性。
由于丧失对同类认同
的本能,导致人类同 类间相互惨烈肆杀。
今天,男人仍然保有
对渔猎的兴奋和对战 争的狂热。
五、演进:人类的历史本性
同类认同的心理机制
自杀禁忌:人类特有的自杀行为 互残禁忌:人类间的屠杀行为 相食禁忌:动物的犯禁行为 乱伦禁忌:动物的换群行为 防御禁忌:毒虫猛兽恐惧的基础

四、起源:人类的生物学本性
人类生物学本性的研究方法
• 理性和文化的遮蔽效应,使人类无法直接认清自身的 生物学本性。 • 亲缘动物正在经历人类曾经经历的进化阶段,我们和 它们应该拥有相似的本性特征。 • 将人类与动物特别是亲缘动物进行比较研究,是认识
四、人性的起源:动物的本能与禁忌
• 作为一种动物,人类必然拥有生物学本性。 • 生物进化机制决定人类必然保留动物本性。 • 分子生物学证明人类确实保留有动物本性。 • 人类有98%的基因与黑猩猩相同,这意味着
• 同理,我们94%是一只狒狒!76%是只老鼠!
人的98%是一只黑猩猩!
生物学本性:本能与禁忌
白杨树的利己本性
四、起源:人类的生物学本性
人类历史本性之利他本性
利他是所有结群动物的共有 本性,利他是维系群体稳定 的纽带。人类是结群动物, 自然有利他本性。
年轻的狒狒在为群体站岗放哨
五、人性的进化:历史本性(特化本性) 人类的历史本性,是早期人类在后动物和前文
化的独特进化历程中特化形成的,既非生物学 的亦非文化的独特本性。历史本性是人类从生 物学进化向文化进化过度期内的本性进化积累, 它将生物学本性和文化本性有机联系起来,本 身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历史本性
采-猎分工:两性心智差异的成因 猎人生涯:强化了男人的好战本性 猎人品质:勇敢、坚毅、智慧、协助…… 采集者的遗憾:女性多半是“路痴” 男人天性多贪酒:所以冠军授“酒”杯 女人天性爱“唠叨”:只因唠叨太重要 重男轻女:采-猎分工留下的心理定势 男人大多喜渔猎:猎人遗存的行为偏好 女人多半爱逛街:采集欲望的现代宣泄
性别分工:人类历史特化本性的根源
五、演进:人类的历史本性
人类特化出的智慧本性
直立行走是人类历史进化的
重要拐点。 人类狩猎后脑量增加四倍! 增加主要是能够产生智慧的 新皮质(四叶)。
四、起源:人类的生物学本性
人类历史本性之智慧本性
人类特化出的两性心智差异
达尔文:男子无论从事什么,造诣所及,都要比女子高出 一筹。如果我们选编两张名单,一张男的,一张女的,把历来 最杰出的诗人、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包括作曲和演奏在内), 每一类下面都选列半打人名,这两张单子是经不起一比的。如 果一部分男子在许多学科上有能力比一部分女子达成一个无可 置疑的高度的造诣的话,那么,一般男子的平均心理能力一定 要在一般女子的平均之上了。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人类进化的历程列表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 距整露 今骨茜 三骼” 百化是 五石一 十︒具 万她人 年属类 ︒南早 方期 古祖 猿先 ︐完
我 们 最 早 的 祖 先 露 茜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直立给人类带来的风险
直立让人类行动缓慢,损失速度 达40%。 直立让人类腹部外露,极容易受 到攻击。 直立让人类生产困难,痛苦并伴 随风险。 直立让人类难于适应,带来很多 直立病。
3. 阳光中紫外线和高能宇宙射线直射地表
4. 各种放射性元素释放出大量高能射线
5. 火山及其岩浆遍布地表各处
6. 水中溶解大量有毒物质 7. 38亿年前诞生最早的地球生命
一、地球生命 的进化历程
一.地球生命的进化历程
显 生 宙 的 进 化 事 件
地球生命起源与进化大事件
1. 2. 3. 4. 5.
人类是唯一直立生活的猿类动物。
人类是唯一身无体毛的猿类动物。
人类是唯一有文化的动物。
人类是有文化的直立裸猿!
四、起源:人类的生物学本性
式传双生 复机链物 制制的进 ︒是世化 代的 积分 双累子 链︔机 的生制 半物是 保的 留遗 DNA
必生 然物 保进 留化 动机 物制 本决 性定 人 类
一.地球生命的进化历程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动物化石复原图
二、人类的起源及进化历程
5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上新世,地球气候向干冷转变,森林让 位给草原,树栖灵长类被迫寻求新的生存出路。 长臂猿保留原有的生存方式,随森林而退。 狒狒将四手变成四足,去适应草原的新环境。 黑猩猩选择生活在林地之间,停在半直立状态。 人类的远古祖先用两足走向稀树草原,开始走上一条全新 的以智慧进化代替肢体进化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