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分期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期、审美嬗变与新时代走向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期、审美嬗变与新时代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a1ea9b5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3.png)
还是比较表面的回答,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今天许
多新解放区的作者所共有的这个疑问和困惑。” ③ 尽
20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演变历程,在 1949 年是
管论战的根源始于相关新闻报道与论述者、传播者
范式的转换,使 1949 年理应被视作中国当代文学批
于同一“频道”。不过这个事件本身,也较为充分地
评史形构与持续生长的逻辑起点。始于此,一方
如徐俊西在 1980 年代所指出的:“衡量文艺作品中人
物的典型性和环境的典型性是否应该有两种不同的
标准呢?作品中的人物如果只在自己‘所描写的范
围’内才是典型的,而在一定时代和社会生活中则
基本围绕“延安讲话”的主旨,突出文学创作与理
不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那末这样的人物形象难道
论批评对于党和国家文艺政策的贯彻遵循。周扬所
也是相关方面在尝试催生“一种新的语言和知识”
人学” 命题,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歪曲为“黑八
的背景下作出的探索,且其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演进
论”的“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
构成深刻的借鉴意义。
“现实主义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
7
就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体构成来讲,作为独
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
面,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逻辑起点的思考,需
点问题,牵扯到其时文学批评从业者以怎样的标准
要重新审视某些被当下文学史写作思维与表现形式
看待、区分和评判诸种文体形式的“人”与“人”
所固化的认知观念、审美理想、价值立场,结合相
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阶级立场和情感态度。
重要的历史节点。外部社会结构的更替与内部批评
改造” ⑨ 。但当延安时期“有经有权” ⑩ 的“延安讲
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
![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4eaa1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4.png)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摘要: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为核心,在批评-批评史-文学史的多重关系中,清理批评史研究的概念及相关学理问题,着重提出批评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问题、批评史研究的目标及其意义和价值等基本问题。
由此认识、强化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学术独立性和研究主体地位。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历史逻辑;价值地位从一般文学评价、文学史的发生来看,在相当程度上,所谓文学史其实是由批评史所支持甚至塑造的。
只是相对于后来文学史研究的明显强势,批评史本身倒被边缘化了,或被置入了广义的文学史。
何谓批评史?最简单的回答,批评史就是文学批评的历史。
但是要具体、准确说清批评、批评史、文学史三者的关系(彼此如何联系、区别或交叉),实在很难;引经据典恐怕也无济于事,甚至会如坠云里雾中。
还是从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为主来谈这个问题。
一般所指的文学批评,可分广狭二义。
狭义是指关于当代作家作品的批评,广义也包括对一般当代文学现象的研究,但其方式和形态有别于通常的文学史、思潮史及一般文学理论的研究。
因此,文学批评史主要就是关于作家作品批评历史的研究,同时兼及一般文学现象的批评和研究的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时间范畴,一般上限取通行狭义的1949年,下限划至近年(何年)则并无通则惯例可循。
(因《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项目于xx年获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则时间下限也可顺势划定在xx年,上下时限整60年。
由此产生的问题或难题,待后略详)有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般视野和具体实践中,类似“熟悉的陌生人”。
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与现状,既与文学发展的自身状态、演变逻辑等直接相关,也显著地受到政治走向、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等宏观条件的影响或制约。
所以文学批评及其相关研究,既一向受到关注和重视,同时又往往会被更为宏大的背景问题所遮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滞碍了文学批评研究自身学术意义的充分阐明和认识,也模糊了对其功能、价值的认知和利用。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历程和文学趋势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历程和文学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6d2a08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3.png)
文学批评知识:批評文學作品的文學歷程和文學趨勢文学批评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更关注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从古代到现代,文学批评经历了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文学趋势。
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学批评的知识。
一、文学批评的历程1.古代文学批评古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钱钟书等人。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对古代文学的形式、内容、风格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2.现代文学批评现代文学批评始于20世纪初,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
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开始注重作品的结构、形式和风格等方面。
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有弗里德里希·尼采、弗朗茨·卡夫卡等人。
3.现代批评的转向20世纪中叶,文学批评逐渐从关注作品本身转向了关注作品和社会的关系。
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家擅长从文化、历史、政治等角度出发来解读作品,代表作家有文斯·拉巴斯特和理查德·罗尔夫等人。
4.后现代文学批评20世纪末,后现代文学批评逐渐成为主流。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更加关注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关注读者、观众对作品的接受和理解。
此时的文学批评家擅长运用批评理论来分析作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伍多和弗雷德里克·詹姆斯。
二、文学批评的趋势1.批评理论多元化现代文学批评逐渐转向了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的批评理论对于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其中常见的批评理论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每一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2.批评对象全面化现代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本身,更加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
批评家运用批评理论来分析作品和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揭示作品所具有的文化、社会意义。
3.批评方式立体化文学批评的方式也逐渐由阅读体验扩展到多方面,包括视觉、声音、文化语境等。
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不仅关注书面形式,还注重作品的舞台表演形式、电影改编等多种表现形式。
我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42f3d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d.png)
我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当代艺术在我国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突显,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当代艺术批评史的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现状问题1.体系不完善,思想无序当代艺术批评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
在文章内容上,思想常常无序,缺乏严谨性和理论深度。
这使得当代艺术批评往往只能停留在艺术品的表面现象,无法深入分析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2.传承不足,创新少见当代艺术批评需要传承和发扬前人的理论成果,但传承不足是当代艺术批评的现实问题。
同时,当代艺术批评家的创新能力也较为欠缺,在理论创新和方法上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难以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
3.语言浅显,形式单一当代艺术批评的语言和形式相对单一。
批评文章对语言表现的要求较低,常常流于浅显,结构和语法上也存在问题。
文章形式多以论述为主,缺少对多媒体、网络等新形式、新媒介的尝试。
4.与大众生活脱节当代艺术批评往往与大众文化脱节。
它往往局限于某个小众领域或特定群体之内,难以与广大民众生活接轨。
当代艺术批评需要更加关注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让艺术批评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对策研究1.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当代艺术批评发展的基础。
必须通过对当代艺术的常识性、理论性、批评性和实践性的掌握和把握构筑完善的评价体系。
2.注重批评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当代艺术批评需要积极推进方法、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升文章的维度和深度,增强批评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深化批评的思想深度当代艺术批评必须加强思想理论深度,推动批评从表层现象进一步深化到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刻思想。
只有深入挖掘、探究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才能赋予当代艺术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4.贴近人们的生活综上所述,当代艺术批评史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观念史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观念史](https://img.taocdn.com/s3/m/93ab77c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5.png)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观念史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观念史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批评观念演变、批评方法探索、实践回顾以及对外国文学批评的借鉴与交流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未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文学观念的演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观念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对文学本质的理解逐渐从单纯的政治宣传转变为更加多元化的认识。
文学开始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和人文价值,其意义在于反映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现实。
同时,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文学观念也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二、批评方法的探索在文学观念演变的同时,中国的文学批评方法也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发展。
在传统上,中国的文学批评以感悟式和评点式为主,而随着西方批评方法的引入,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后殖民理论等批评方法逐渐被应用于中国文学批评实践。
这些新的批评方法为中国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深度,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三、文学批评实践的回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关注国内文学作品,也对国际文学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和评论。
同时,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四、批评队伍的建设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文学批评队伍也得到了建设和壮大。
越来越多的专业批评家和学者开始加入到文学批评的行列中来,他们通过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应用,为中国的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开始关注和研究文学批评领域,为中国的文学批评事业培养了更多的后备力量。
五、对外国文学批评的借鉴与交流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开始与国际接轨,对外国文学批评的借鉴和交流逐渐增多。
中国文学数理批评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文学数理批评的历史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c5666973a26925c52cc5bfed.png)
2009年7月 河北学刊 Jul.,2009第29卷第4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4中国文学数理批评的历史与现状杜贵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 要]“文学数理批评”是一种涉及古今中外文学的批评理论。
这一批评实践自《易传》开其先河,战国、秦汉以至六朝间多在作者自序中有所涉及。
而客观的研究评论,以至学术上的争议,至东汉后期已经发生,此后不绝如缕,至20世纪下半叶因“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真正独立的与附庸于人类学、神秘数字研究的文学批评得以勃兴和壮大。
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理论被正式提出并首次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而研究的实践正在迅速扩大与深入中。
这是一原创性和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新理论,亟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中国文学;数理批评;历史;现状[作者简介]杜贵晨(1950—),男,山东省宁阳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4-0130-07 [收稿日期]2008-12-20一、中国古代的文学数理批评(一)先秦文学数理批评的兴起中国文学数理批评的历史可上溯到先秦战国时期,今见最早的著作是《易传》。
《易传》中的文学数理批评与上古先民以“数”把握世界的宇宙观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的宇宙论主要有道家的“太一”与儒家的“太极”两种表达,但二者原本相通,并很早合“二”而一。
《易传・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
”[1](P8)可见除晚来的佛学之外,中国无论儒、道的宇宙论根本上是“数”论。
这个“数”的本质是“道”,但又往往显示或表示为“数”。
《系辞》所谓“万物之数”,实已道出万“物”莫不有“数”,并由此产生了文学编撰的“数控”机制。
现代文学批评的过度发展综述
![现代文学批评的过度发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34c797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f.png)
现代文学批评的过度发展综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创作的不断进化,现代文学批评逐渐获得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和发展。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批评过度发展的争议和质疑。
本文将从批评的定义、历史背景、过度发展的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批评的定义批评是文学作品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反应等方面。
批评的核心在于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通过对作品语言、结构、体裁、语境、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阐释作品的多重意义和价值。
二、历史背景现代文学批评起源于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洲和美国,这一时期被称为文艺复兴。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需求逐渐提高,传统的文学批评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高度追求,于是出现了新的批评方法,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词汇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这些新的批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视野,让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过度发展的原因尽管现代文学批评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阅读角度,但其过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有人认为,现代文学批评的过度发展源于以下因素:1、学术背景:近几十年来,高校教育不断普及,大量的研究生在各大学攻读“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等专业,这些专业需要学生研究的内容越来越细致和深入,也就渐渐演变成对于文学作品“繁琐”的解读,很多文学作品只被当做对象,而忽视了其与人们生活和社会背景的紧密关系。
2、社会压力: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人们减压的一个出口。
然而基于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过度专业化和学术化带来了对于普通读者友好的易懂性阅读的不利影响。
3、价值观问题:随着人们自由意志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现代文学批评也出现了对于作品正误观念快速变换的现象,导致作品的价值观混乱,导致批评过程的混乱。
四、影响现代文学批评过度发展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远读者:过于推崇“大师化”和高专业性的文学批评会导致普通读者的疏离和迷茫。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1dddd6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4.png)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文学批评观在中国也发生了变化。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环境和历史渊源决定了文学批评观的形成和发展,并对文学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我国文学批评观的发展历程文学批评观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理论基础,是文学批评实践的精神依托和指导。
在中国,文学批评观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观就有了初步的雏形,如《论语》、《庄子》等作品中就包含了对文学表现形式、创作技巧等方面的探讨。
随后,宋元理学、明清经世文学批评观逐渐形成,对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直到20世纪初,文学批评观才逐渐开始走向现代化,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个体心灵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如胡适、鲁迅等。
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文学批评观也出现了新的转变,文学的现代性、个性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学批评观的范式也逐渐丰富多元。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丰富多元在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日益丰富多元,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态势。
首先是文学批评观的方法论多元化。
在传统的文学批评观中,注重文学表现形式和传统审美价值的批评方法逐渐被社会学、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等多种新的批评方法所取代,文学批评观的方法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形式美感,而更注重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等多种因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与解读。
其次是文学批评观的话语权多元化。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话语权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不再受传统的文学权威或学术机构的单一主导,各种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都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促使文学批评观的话语权更加平等化和多元化。
再次是文学批评观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对文学作品的美学评价,更多的是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性、人文性、个体性等价值,反映出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对文学理论的多元解读与诠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011bd0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e.png)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 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 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
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 与人在
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 等同于政治, 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文心雕龙的体例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 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 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 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 关于“有无”、 “形神”关系的沦述, 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都成为后代 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第三,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 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难以截 然分开, 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 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高三语文现代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鉴赏
![高三语文现代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19c3bc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2.png)
高三语文现代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鉴赏现代文学作品承载着社会的变革、人类的思考以及文化的演进。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学习现代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鉴赏,不仅能提升文学修养,还能增进对社会和人类的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高三语文现代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鉴赏。
一、历史背景批评1.历史背景批评的意义历史背景批评指的是对现代文学作品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在文本中找到作品所要表达的社会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式。
2.历史背景批评的案例分析以《骆驼祥子》为例,这部作品是瞿秋白在1929年创作的一部反映都市贫民生活的作品。
通过对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批评和鉴赏,可以了解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的社会生活、人们的生存状况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主人公骆驼祥子的形象塑造与遭遇。
二、文本分析批评1.文本分析批评的意义文本分析批评是对作品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评价。
通过深入分析作品文本,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思想,理解作家的创作手法,并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文本分析批评的案例分析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通过对作品的文本分析批评,可以发现鲁迅以疯狂人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上存在的弊端和不公,表达了对旧有体制的不满。
同时,学生还可以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语言运用等方面,进一步解读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多元文化批评1.多元文化批评的意义多元文化批评是指以不同的文化背景、视角和话语体系来分析和评价作品。
通过多元文化批评,学生能够拓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超越个人的视角,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价值,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2.多元文化批评的案例分析以钱钟书的《围城》为例,这部作品通过对大背景的多元文化批评,既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的思考。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dca081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4.png)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现代文学批评观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的历史悠久,涉及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学术思想,对于深入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对当代文学批评观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的历史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当时的文学批评观主要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观主要体现在文人笔记和杂志刊物中,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鲁迅、梁启超等人的文学批评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提出了“文学为人类的文明而服务”、“文学应当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思想,对当时的文学批评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我国文学批评观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一时期,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家和评论家提出了“文学要有社会责任”、“文学要反映现实”等思想,对当时的文学批评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开始引入了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这些理论为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表现形式,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关注现实生活。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强调文学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2.尊重传统文化。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在关注现实生活的也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创作。
3.开放包容。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在吸收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也对西方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势,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国际化的视野。
《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
![《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0eeb96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f.png)
《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一、引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进步。
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到今天,文学批评不仅在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在深度和广度上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现象,并对相关的理论进行反思,以期为未来的文学批评发展提供参考。
二、新时期的文学批评现象1. 多元化的批评视角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视角逐渐多元化。
从传统的文本解读、作者研究、读者接受等角度,扩展到了文化研究、社会研究、性别研究、跨文化研究等更多元的角度。
这种多元化的批评视角使得文学批评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世界。
2. 开放的批评环境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文化的多元,文学批评的环境也变得更加开放。
各种批评声音和观点得以在公共空间中自由表达和交流,为文学批评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互联网的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文学的兴起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对象和领域,同时网络平台也为文学批评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文学批评的理论反思1.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中,理论的应用和实践的探索往往并行不悖。
然而,如何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如何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仍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理论应当为实践提供指导,但同时也要根据实践的需要进行发展和完善。
2. 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平衡文学批评具有批判性,这是其基本属性之一。
然而,批判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建设性。
在指出问题和不足的同时,更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设性的意见。
这样才能使文学批评更具深度和价值。
3. 跨学科与本土化的问题跨学科的研究和本土化的思考是新时期文学批评的重要特征。
然而,在跨学科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失语症”,即在引进外来理论时忽视或遗失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特色。
同时,本土化的思考也要避免过于狭隘的视野,要能够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结论新时期的文学批评现象展示了文学批评的活力和多样性,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81beb0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6.png)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有争议的话题。
断代问题涉及到对文学发展的认识和评价,涉及到对历史事件与文学发展的关系的解读,对文学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本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首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一般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即五四时期前后和新中国成立后。
五四时期前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起点。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标志着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崛起。
五四时期以前的文学作品,多以古文为主,注重古文的修养和内容的传播,缺少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而五四时期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学革命,包括文体革命和思想观念革命,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了现代化。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崇社会主义思想,文学也被纳入到了为建设社会主义做贡献的大众艺术之中。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多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主题,内容往往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虽然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限制,但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如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等。
然而,断代问题也是一个争议较大的话题。
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断代应该更加细致的划分为多个阶段,以更好地反映出文学的发展走向。
例如,有人将五四时期后到文革结束之间的文学发展称之为“第一阶段”,将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发展称之为“第二阶段”。
还有人将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发展分为多个时期,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初称之为“迷茫时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称之为“复兴时期”,90年代初到今天则被称之为“后现代时期”。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断代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话题,涉及到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无论如何,对于文学的发展和评价,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
![《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726134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f.png)
《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一、引言自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批评在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中呈现出多种现象。
本文旨在回顾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现象,并结合理论进行反思,以探究其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本文将首先概述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背景和特点,然后对主要现象进行详细分析,最后进行理论反思和总结。
二、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背景与特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文化的发展繁荣。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批评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同时,文学批评也成为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现象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文化的多元发展,文学批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各种文化、思想和观念在文学批评中得以表达和交流,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学批评格局。
这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
2. 批判性文学批评的兴起批判性文学批评在新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批评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解读,揭示社会矛盾和人性弱点。
这种批判性的文学批评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3. 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批评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文化的交流,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批评逐渐兴起。
这种文学批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和文化壁垒,将不同学科和文化领域的资源和方法引入文学批评中,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
四、理论反思1. 文学批评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文学批评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文学批评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更好地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文学批评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现状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cc3d87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a.png)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扮演着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角色。
然而,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与过去相比,现代文学批评在学术界的地位已经不如以往。
这主要是因为其他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如文化研究、传媒研究等,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和资源。
同时,由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很多人对其感到难以理解和接触。
这导致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关注的减少。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
相比于国际上的文学批评理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较长时间内受到了政治因素的限制,无法与国际接轨。
虽然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有所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理论上无法与国际接轨,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中,往往只注重文本本身的分析,忽视了其他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这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结果显得比较单一和片面。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文学批评研究已经逐渐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中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的引入可以使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并非没有希望。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可以借鉴国际文学批评的经验和成果,加强与国际接轨。
通过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可以拓宽研究领域,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拓宽研究视野。
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可以使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例如,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合作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分期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分期及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fc740b7960590c69ec376f0.png)
Ab t a t T e n et p n o d m t rr r i i h so y i a o tn ig wh c ea e o t n e s n sr c : od f et me s a fmo e l eay c i cs i h i i t m i r n i t s mp r t h n ih i r ltd t h w u d rt d a t s o o a
mo eswh c r e p ci ey f m ep rp c ie f i r t r, o i lg n ut r . h r s n eo n mb r f tg n d l ae dl iha ers e t l o t e s e t so t au e s co o y a d c l e T ep e e c f u e a ig mo esr v r h v le u a o s r ltdt e n e sa dn f d mi , h t g l r i o rer h , swel S h gt c f d m t rt r / i rr r ii eae t d rtn igo mo e t tesr gef s u s i ta la el i ma yo mo e l eau e l e ay ci cs oh u y u od c g t e i i t t m.
moe le tr a dmo e l rr ris T ev w f nR - n XuTomig Hun n u etr pcltg g dm t a e n dm i a cic m. h i so uMi ir u t y ti e e We , a・ n , ag Ma - na e t i ai j r h ey as n
h nr e s nt g n it y o mo e l e ay c ic s as ma e t yo t rr c i cs h s r e p e T e o t v ryo esa ig h s r f d m trr r iim l k st es d fl ea rt im i oy d e e c o h t o i t o h u i y i t Ke r s t el e a y c i c s h so y s g s p r d x y wo d : h i r r r iim i r ; t e ; a a o t t t a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整理与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整理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31b9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c.png)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整理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批评文学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晚清到近代,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批评者的立场、方法和研究对象都有所不同。
本篇文章将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史料进行编年整理与研究,以期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成果。
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晚清时期,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和国内传统文化的变革,使得中国的文学批评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
1887年,中国第一位文学批评家梁启超发表了《文艺批评之研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
同时,一些文学杂志如《时务报》、《青年杂志》等也纷纷刊载了批评文章,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917年-192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彻底批判,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契机。
运动中的一些文学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对中国文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他们主张文学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以批判的精神关注社会现象。
同时,也提倡文学与科学、哲学、政治等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评方法和理论体系。
三、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文学批评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和打压。
传统文学被贬斥为资产阶级的工具,大量文学作品被批判为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物。
文革期间,文学批评的任务主要是揭示与批判文学作品中的“四旧”、“黑线”、“前五后七”的黑暗思想,而缺乏对作品艺术价值的真正评判。
四、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革,文学批评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批评家对传统文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开始关注国外文学的引介与研究。
1980年代,中国的“解放文学”运动兴起,关注个体主义与人性解放的文学作品得到重视。
同时,大量研究西方文学的批评著作也在中国陆续出版,引发了对西方文论的学习与批判。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分期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分期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69600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6b.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分期问题
林炜娜
【期刊名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7)004
【摘要】目前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起点研究有着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晚清说""五四说"及"20世纪整体观照说",这是研究者根据具体批评著作、文学活动或政治历史事件对文学批评发展进程所作的价值判断,体现了研究者们在批评史编写过程中的分期立场和理论依据.在差异之下,建构科学合理的批评史分期需要把握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文学批评史与文学史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批评史中断裂和继承的关系;三是把握历史的整体发展与阶段性停滞甚至后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以1917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为起点,其"现代性"特征延伸至1942年文代会的召开,20世纪40年代-70年代为当代文学批评的过渡期,1978年后进入到以多元化审美模式为特点的当代文学批评期.
【总页数】7页(P33-39)
【作者】林炜娜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09
【相关文献】
1.从大学教育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J], 张全之
2.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分期问题 [J], 林炜娜;
3.“整体观”与“断代式描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兼及课程设置与教学处理 [J], 汪东发
4.简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J], 王珠凤;
5.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及其反思--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 [J], 周兰桂;彭国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月 Vol. 32 No. 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0 ────────── 收稿日期:2009-10-06 作者简介:韩伟(1981-),男,黑龙江海伦人,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和文艺美学研究。
-36-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分期及存在的问题韩 伟1,2(1.南京大学 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2.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 要:对现代文学批评史的时间跨度进行界定是关系到如何看待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问题。
温儒敏、许道明、黄曼君的三种代表性的分期模式是分别从文学、社会学和文化学三个角度进行的。
而众多分期模式的存在与学者对现代性的理解、对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对现代文学/文学批评的合法性的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对文学批评史分期的不断争论也最终推动了文学批评史研究走向纵深。
关键词:文学批评史;分期;悖论 中图分类号: I 10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1-0036-03The Staging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and Related ProblemsHAN Wei(1.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Abstract: To define the time span of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thing which is related to how to understand modern literature and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The views of Wen Ru-Min, Xu Tao-ming, Huang Man-jun are three typical staging model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terature, sociology and culture. The presence of a number of staging models are rela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ty, the struggle for discourse right, as well as the legitimacy of modern literature /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ontroversy on the staging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also makes the study of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deeper.Key words: the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stages; paradox如果说现代文学批评的存在是一个事实的话,那么对这一事实的研究还存在若干问题,比如何定义现代?现代文学批评的分期?进而可以追问现代文学的具体含义和呈现态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
在众多问题中,笔者认为只要将现代文学的分期及内在原因弄清楚,其他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分期表面看来虽然是一个物理时间的划分,但是在这个简单的断代中却可以折射出诸多问题,比如对现代性的理解问题,话语权的争夺问题,现代文学及其文学批评的合法性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在“存在”中寻求“本质”的过程。
可以说,对现代文学批评林林总总的分期方式,便是不同学者和理论家对“何为现代”、“何为现代文学批评”认识的一种折射,因此对现代文学批评史分期进行关注便具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
纵观当下学界对现代文学批评的起点和终点问题仍是众说纷纭,在各家之中影响较大也较为系统的是温儒敏、许道明和黄曼君三位学者的分期模式,三人对批评史的分期都各持己见,因此下面拟以上述三种分期模式为出发点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并试图发现问题。
首先是温儒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的认识,她认为现代文学批评的开端应该上溯到上个世纪初,即1907年左右。
理由是“当时已经出现了大批评家王国维,他在从韩 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分期及存在的问题-37-事现代批评的恳拓与奠基工作,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果”[1],认为现代文学的批评史应该以王国维对西方理论特别是叔本华理论的误读为开端,并认为“误读”是一种将外来理论中国化的有用尝试。
从温的分期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从文化、理论的一贯性和传承性来看待现代文学批评的分期的,是一种内在视角而非外在的社会学视角,这也应当是研究者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温儒敏建构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出发点多少是受到美国著名学者、新批评派中坚力量韦洛克影响的,韦洛克无论在其《现代文学批评史:1900-1950年的英国文学批评》,还是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都试图摈弃受社会、政治奴役的外部研究,尽量使文学批评回到文学自身,“我们仍然被旧的风气、习俗和文学批评史上的返祖现象包围着。
今天的书评仍然起着沟通作家和一般读者的中间作用,仍然使用着惯用的印象主义的描述方法和只凭欣赏趣味的武断评价。
历史研究法在评价批评中继续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文学与生活之间进行简单的对比始终有其地位,因为对当代小说的评价仍用着反映在作品中的社会状况的可能性和精确性作标准”[2]。
可见,韦洛克对外部批评是不屑一顾的,同样,这种重视文学自身现象和问题的批评史研究模式在温儒敏的著作中被充分地加以发扬。
同时,温儒敏也在尝试将现代文学批评的起点尽量向前追溯,这种将现代文学及批评上溯的传统也曾是学界许多人的共识,最有影响的是王德威在《想象中国的方法》中就明确提到的“没有晚晴何来五四”的观点。
另外,温的批评史由于受到其“景点”式研究方法的限制,也有对该书研究问题的深入性、精粹性的考虑,所以并没有将龚自珍、梁启超这些人都编入,但她的批评史分期仍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还要提到的是同她对批评史起点问题的创造性观点相比,她对批评史终点的界定则显得保守很多,仍然认为终点应该定在建国初,这其实是很多学者的看法,其潜在的依据仍然是政治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温儒敏先生尽量规避社会和政治的外部因素影响,但却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政治决定论的泥潭,仍带有一定的不彻底性。
另一种较有代表性的分期模式是将批评史的时间跨度限定为1917-1979年间。
许道明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中就持这种观点。
在起点问题上,许道明与温儒敏不同的是,虽然他也承认近代如龚自珍、梁启超及王国维等人的学术贡献和他们在思想领域的开启性作用,但还是在意识深处认为这种“近代批评是现代批评的先导”[3],因此他并没有将现代文学批评的起点上溯。
尤其要指出的是许道明的批评史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新旧两个版本,分别出版于1995年和2002年,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即旧版)中认为现代文学的诸种特质是随着近代启蒙运动而展开的,并有这样的话“救亡图存的实践目的和西方文化学说中的实践内容,规定了它(指现代文学)不再满足与传统内部的自我调整和改善。
近代文学批评大体也显示着如许的性质……正是这种对西方学术思想的热情摭拾和反封建主义的道德观念,赋予近代文学批评启蒙性质的同时,也开始建树起自己特定的成就”[4]。
这段文字在《新编》中被整体的汰除了,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到许道明与温儒敏相比是更多地从社会──政治角度来看待起点问题的。
虽然在《新编》中许道明有意识地回避了这样的文字,企图建构一种内外因都可以兼顾的缘起观,但从整本书来看他仍然没有彻底改变这种偏离。
可以说,这种研究方法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仍然是从作者背景到思想特点的古典文学研究方法,注重史料的完整性,这也是复旦大学批评史研究的一贯路数,是以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编写方法为参照系的(因复旦大学有着悠久的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传统)。
如果说温儒敏的研究是一种带有专题性质的、侧重批评家的理论个性与批评特色的“点”式研究的话,那么许道明的研究方法则偏向于史料汇编性质的“面”式研究。
但是也不能简单对这种全面的研究风格做价值判断,相比于他保守的对现代文学批评起点的认识,他对现代文学批评终点的认识则大胆得多。
在他第一版《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是将批评史的终点定义为1949年,而《新编》则明显地增加了五章内容,试图用这五章来将现代文学的批评终点延伸出三十年时间。
具体来说就是在原有的理性时期、综合时期、权威时期的“三分法”的基础上,扩展成包括“现代文学批评一体化”时期的“四分法”。
这种一厢情愿的分期方法是否具有合理性,它内在的思想基础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三种对现代文学批评史分期的认识是将其放入整个20世纪的大背景中,模糊所谓的时间概念。
这在黄曼君《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其将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一个世纪的文学批评大体分为:萌生与勃兴、发展与成熟、定位与曲折、开放与多元四个阶段。
黄的基本出发点是试图将文学史、理论史与批评史加以整合,进而构建一个较为浑融的文学批评体系。
可以说,这种现象学的研究方式是符合现代/后现代的解构精神的,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文化中的一支,某种意义上从文化演变的角度看待文学更能厘清文学的前进轨迹。
韦洛克就曾在《现代文学批评史:1900-1950年的英国文学批评》的前言中谈到:“批评史所提到的问题与各种思想史是相同的:哲学史,美学史,政治,宗教和经济的思想史,语言学和其他许多门学问的历史。
”[5]这一批评模式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使20世纪以来的中国本土理论和批评获得一种充盈感,避免了本土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单薄和失语现象,因为很明显20世纪的本土理论和批评相比于中国古代的和西方的理论和批评是处于一种不自信和营养不足的状态的,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地关第32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月-38-照文学批评发展会避免就批评谈批评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模式的确立会避免将近代、现代、当代进行分期的麻烦,形成一个以断代史为主体的批评或理论体系,无疑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是同前些年有些人主张取消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分期的主张相暗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