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文学批评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张鸿阁)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张鸿阁)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编先秦两汉文学批评概说(略)引子:早期的文学批评观念一、《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由“诗”字我们可以窥测到诗写作的一些情况,但其中并无有关诗或文学的观念。

可是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里,却包含了诗的观念。

兹举数例:“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巷伯。

”(《大雅·嵩高》)“家父作诵,以究王凶,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大雅·节南山》)“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巷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小雅·四月》)“维是编心,是以为刺。

”(《魏风·葛屦》)“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魏风·园有桃》)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诗的目的一是为了讽刺,二是为了抒怨,三是颂赞赠答。

这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作诗的目的,但应该说《诗》三百中主要的作诗倾向是包含在内了。

这些出自诗人之手的作诗宣言,反映了早期的诗学和文学观念。

二、《易经》中所包含的文学观念在《易经》《家人》卦的《象辞》中,有“君子以言有物”,《艮》卦爻辞《六五》中有“言有序”两句,可视为我国古代有关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最早的理论要求。

后世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一直都是在这个框架中运行的。

三、《国语》《左传》中的文学观念另外,在《国语》和《左传》两部书中,有“献诗讽谏说”和“观诗知政说”是汉代有关诗的美刺理论的萌芽。

此外还有“三不朽”说。

首先看《国语·周语》中的献诗讽谏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知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曲,史献书,师箴,赋,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另象《左传》襄公十四记载的师旷对晋平公的话,《国语》周语中有“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的话,都是献诗讽谏的内容。

“观诗知政”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左传》襄公十九年季札在鲁国观乐时所发表的评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2021/6/20
12
第三、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中心内容。 1、爱国思想, 2、崇高的报负“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3、反映现实政治生活,漂泊 4、杂以俚语写得通俗易懂 音乐性
2021/6/20
13
梁启超诗歌理论的缺陷
诗歌创造的理论上,他认为“诗界革命”,主要 是革新内容,使诗歌反映新思想、新意境,而对 于诗歌的形式,似乎并不需要革新,这是割裂了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2021/6/20
7
第三、分析了小说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和影响 的原因。
其一,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也。 其二,‘夫之言之,于我心有戚威焉。’ 其三,“熏”、 “浸”、 “刺”、 “提”
第四、提出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命题。
2021/6/20
8
第五、提出了小说的分类和划分类别的标准。
2021/6/20
14
三、解放散文
“文界革命”:就是把散文从桐城派古文的禁锢 下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新体散文”即后来人们 所说的“新文体”或“新民体”。
1、 “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 法”。
2、 “纵笔者所至不检束”。
3、 “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2021/6/20
15
王国维(1877年— 1927年),字伯隅、 静安,号观堂、永 观,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 杰出的古文字、古 器物、古史地学家, 诗人,文艺理论学, 哲学家,国学大师
2021/6/20
16
极言文学,却阐扬其独立的作用。
“美术(文学)之无独立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 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自解免,而 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人之迫害而无人为之 昭雪”,由西方康德、叔本华一路近代美学家的 启发和诱导,王国维建树起自己的文学本体论观 念。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一、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2 教学内容: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分析典型文学批评案例学生讨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报告二、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2.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先秦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2 教学内容: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先秦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先秦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三、第三章:汉代文学批评3.1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汉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2 教学内容: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汉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汉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3.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四、第四章:唐代文学批评4.1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唐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2 教学内容: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唐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唐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4.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五、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5.1 教学目标:了解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宋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5.2 教学内容: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宋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5.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宋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5.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六、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6.1 教学目标:理解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主要成就分析明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贡献6.2 教学内容: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分析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主要理论6.3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小组讨论法6.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学生阅读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代表作小组比较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不同观点6.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论文写作七、第七章:清代文学批评7.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成就研究清代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7.2 教学内容: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清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与影响7.3 教学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7.4 教学活动:教师对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进行讲解学生研究清代文学批评的成就与影响文献阅读与分析7.5 教学评价:文献综述口头报告八、第八章:近现代文学批评8.1 教学目标:认识近现代文学批评的变革与发展分析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8.2 教学内容: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变革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8.3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8.4 教学活动:教师分析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变革学生研究近现代文学批评的案例小组讨论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趋势8.5 教学评价:小组讨论报告论文写作九、第九章:当代文学批评9.1 教学目标: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9.2 教学内容: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分析当代文学批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9.3 教学方法:社会调查法小组讨论法9.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当代文学批评的问题与发展方向9.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论文写作10.1 教学目标: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主要成就与特点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小组讨论法10.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口头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绪论重点和难点解析: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 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 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
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 与人在
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 等同于政治, 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文心雕龙的体例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 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 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 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 关于“有无”、 “形神”关系的沦述, 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都成为后代 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第三,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 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难以截 然分开, 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 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论语·为政》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
——《论语·八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浮),文质彬彬(恰
当配合),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语·子路》
▲ ④对文采美的追求
孔子对文学内容与形式历来重视,在要求内容无邪、文质 彬彬的同时,很注重文采,要求美的内容必须有美的文辞和形 式加以表现 。
上述文字,集中阐述了文学语言和一般语言的关系及 区别,强调阅读文学作品必须把握其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 用,而不能把文学语言所表述的一切均视为真实。 比如 《云汉》诗,描写天下大旱、情势十分严重的自然现象, 以及周宣王率臣民祈雨的过程,其间有面对严重旱灾表现 出的忧心如焚之情。在描写旱情严重的程度时,以庄稼无 收、人类即将灭绝为喻,明显有夸张成分。其表现手法上 明显有夸张因素,孟子的理论已朦胧认识到文学作品艺术 加工的问题。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3.与哲学文化思想关系密切
先秦文论思想主要散见于哲学著作或历史著作,许多拥 有明显文论倾向的理论首先常常是哲学思想,或者与诸子百 家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后被引伸来评价文学问题,如:孔 子兴观群怨理论、诵《诗》与为政关系之理论、思无邪、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文质彬彬等等;孟子知言养气理论;道家 言意关系理论、主体修养与虚静理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等等观点。
▲ ⑤强调中和的审美尺度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此观点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强调真正美的、有益于人 的文艺作品,其情感的表现应该适度,不能过于放肆,否则 就有害无益。因此,孔子认为:“临丧不哀”(《八佾》)是 不应该的,但又主张“丧致乎哀而止”(《子张》),即:哀 不应该伤身,明确反对因哀、乐而违背理性、甚至放纵自己、 乃至损伤身体或性命的做法。此观点对后世 “发乎情,止乎 礼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等思想有极大影响。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2、背境知识的掌握 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文学理论讨 论的对象亦是文学,文学是根本,没 有对古代文学史的清楚知解与掌握, 要学好这门课是困难的。要求学习者 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从文学现象到 文学理论都有清楚的了解与准确的认 知,做到既有感性的文学感受,又有 理性的归纳分析。

其二,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古代文论, 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 识,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中国的哲学、 宗教、经济、历史等有一定的了解与认 识,从而加深对古代文论的深切理解与 把握。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 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论语· 八佾》) 李泽厚:‚《诗经》在古代不只是抒 情的诗篇,而且更是类比的推理、联 想的思维,用在公(如外交辞令)私 (如上述对话)生活中。‛ (《论 语今读》)
:献诗讽谏说 《国语· 周语》:‚故天子听政,使 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 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 而不悖。‛
一、‚诗言志‛说 此说出于《尚书· 尧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 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 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 石,百兽率舞。‛
3、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辨能力。 4、必须对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 唯其如此,方能将本课程学好。
文学的产生
所说文学的“审美”或者“美感”,并非 纯粹的感觉经验。我们知道猫爱吃鱼老鼠 爱大米,但那绝不是审美经验。无论是有 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如果没有心理的中 介,它在美学上就没有意义。身体感觉的 心理构成才是有趣的和实质性的。

第1章之1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1章之1 中国文学批评史

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 邱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
• 作家研究:推源溯流 • 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 三种错误的批评态度: • 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 • 评论者的文学修养: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 象,务在博观。 • 批评的理想境界: •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 照辞如镜矣。 • 批评六观: • 一观位体,二观臵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话”与“评点”
• “话”是在传统的“诗论”、“诗品”、 “诗格”的基础上,借鉴“笔记”写作方 式而形成的一种批评形式; • “评点”则是以“经注”、“史注”和 “文学选评”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批评体式。 • ——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冯梦龙评《挂枝儿· 愁孕》
悔当初与他偷了一下,谁知道就有了小 冤家,主腰儿难束肚子大,这等不尴不尬 不事,如何处臵他,免不得娘知也,定有 一顿打。
曹丕《典论 ·论文》
•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 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 致。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钟嵘《诗品》
• 品评汉魏至梁的122位五言诗作者 • 批评尺度:滋味 • 批评方式:摘句为评,形象说诗
• “只见蔡夫人道”
• • • • ‚蔡夫人道‛写尽骄妻, ‚只见‛写尽弱婿。 ‚蔡夫人道‛,言梁中书不敢则声矣, ‚只见‛者,言梁中书不敢旁视也。
金圣叹评点《水浒》第二回:
• “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 一掌” • 眉批: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也打得阔绰。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附文章)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附文章)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绪论1、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P3)2、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是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

(P7)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P14)4、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P16)5、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

(P19)6、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由对艺术的美的感悟和描述转向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的文体标志。

(P21)7、1935年李长之在天津《益世报》和《国闻周报》上陆续发表长篇系列评论《鲁迅批判》,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传记批评的代表作。

(P29)8、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成就。

(P34)9、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

(P34)10、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和“语词即用法”的观点,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P36)11、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

(P38)12、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二)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三)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四)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P38)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13、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释义来实现的。

(P49)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14、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P63)15、1800年,斯达尔夫人发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赋诗言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一、杂文学观念二、儒家文学观核心是“人伦道德”1、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言之无物,行而不远”;“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兴观群怨;重视礼乐“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

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

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剖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剖析

第二节 五经与文论
一、五经与文学
五经为各体之源。
诗:赋、颂、歌、赞
பைடு நூலகம்
书:诏、策、教、令
礼:铭、诔、箴、祝
易:论、说、辞、序
春秋:纪、传、盟、檄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
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
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宗经》
例3:《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译文: 吉甫(我)作了这篇颂,诗意深切很出色,清风化育非常好,赠诗增美了申伯。
这是一首颂诗,赞美诗。作者写诗的目的,是为了赞美申伯的美好品德。
305篇中,有11篇作者已经谈到了写诗的目的,其中8例为讽,3例为颂。
2、诗言志——开山的纲领 《尚书·尧典》载有舜对他的臣子夔所说的关于音乐(实为诗乐舞)的一段话:
二、五经与文论
诗:美刺说
书:诗言志
礼:
易:言有物、言有序
春秋:
《左传》:三不朽、季札观乐
1、美刺说:在《诗经》的少数篇章中,有些作者写到了自己写诗的目的和 态度。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表达了朴素的认识。美,是对人和事的肯定和赞美; 刺,是对人和事的否定和批评。美刺说虽然到汉代才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它 的萌芽和成长时期却是在先秦。因此,诗歌的美刺作用,最早认识到的是诗人自 己。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一、先秦的文学批评
课时编号:02
第一节 概述
先秦时期,文学依附经、史、子,还没 有独立出来。纯文学作品,只有《诗经》和 《楚辞》。文学观念尚未形成,所谓的文学 批评只是零星片段地孕育在五经之中。
孔子后,文学观念有所发展,涉及到对 《诗经》的评价、对“言”的看法等。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文学批评方法1:社会—历史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1:社会—历史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第一节社会一历史批评社会一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一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人们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考察文学现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种联系。

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学与外部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社会一历史批评方法也不断成熟。

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一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真正使社会一历史批评获得广泛而有成效的运用的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在我国近代以来,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中,社会一历史批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文学十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鼓吹“小说救国”,甚至把小说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来对待。

“五四”以后,鲁迅、茅盾、瞿秋白等人受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影响,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地运用社会一历史批评方法,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评论文章。

他们的批评实践为社会一历史批评在中国的运用提供了范例。

建国以来,我国文坛十分重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但由于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社会一历史批评方法受到损害和歪曲。

总之,社会一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

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

一、社会一历史批评的文学观社会一历史批评与其文学观念有直接关系。

考察社会一历史批评,有必要先讨论社会一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文学观的核心是文学的本质间题,即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社会一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版笔记第一章课后思考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版笔记第一章课后思考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版笔记第一章课后思考题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

(2)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

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

二、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20世纪前的西方文学批评●20世纪文学批评的范式与转换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文史哲不分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历史性与现实性●兴发感动,体认与涵泳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儒家:人格建构与社会理想建构●孔子论诗:个体修养、政治功用、礼乐文化●孟子:“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庄子:“得意忘言”汉代文学批评●《毛诗》序:代表了汉代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的批评模式。

●《诗谱序》:提出了“循其上下”和“傍行而观”等理解《诗经》的基本方法。

●楚辞评论:汉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

六艺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九种。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清议、清谈、人物品评:《世说新语》●萧统《文选》: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钟嵘的《诗品》:溯流别、人格与风格、以形象说诗、滋味●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先标六观、唯务折衷、弥伦群言唐宋文学批评●“论诗诗”。

唐代诗歌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杜甫《戏为六绝句》和《解闷》、韩愈的《调张籍》和《荐士》,以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为代表,●“诗话”“词话”。

为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所开创的中国文学批评独特样式,后逐渐成为宋元明清诗歌批评的主要样式。

●“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明清文学批评●评点:评,是批评;点,是圈点。

评点即批评者阅读时随手在正文旁所作的圈点批注。

以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为代表。

●小说评点体制:包括正文中的眉批、夹批、侧批,回前和回末总评,以及全书的序文、读法、凡例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阐释体系。

第二节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特点: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化的历史巨变,伴随近代中国社会传统旧知识体系向现代新型知识体系转化的文化更新而发生,西方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大量引进为其提供了新眼光和新方法。

20年代初期的文学批评●周作人关于《沉沦》、《蕙的风》的辩护。

●茅盾作为《小说月报》编辑的批评。

●文学界对文学批评理论问题的探讨。

30、40年代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将作家作品置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考察其思想内容、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代表有鲁迅、茅盾、周杨、胡风等。

另一种模式是缺乏艺术体验与生活体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代表钱杏邨。

印象主义批评●在30、40年代文学批评中独树一帜,涌现出一批卓有建树的作家批评家。

代表由李健吾、沈从文、唐湜等。

●强调自我体验、诗性语言、艺术本质传记批评●以李长之1935年发表的《鲁迅批判》为代表。

●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副刊编辑、诗人、文学批评家,曾任教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书评家……水平要高于作者”,除了要有锐利的眼光、热烈的感情和伟大的人格,还需要有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的知识。

文论家要精通语言学和文艺史学,掌握美学或诗学,连生物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这些东西,也要越广博越好。

第三节20世纪前的西方文学批评●古希腊文学批评●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批评●17、18世纪文学批评●19世纪文学批评古希腊文学批评西方文学批评的起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文学批评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原则,他们的文艺思想和批评实践,影响了西方从古到今的批评家。

柏拉图之模仿说●1)文艺是模仿的模仿●神的床,工匠的床,画家的床●2)模仿者的灵魂是非理性的●使用者的技艺,制造者的技艺,模仿者的技艺●3)模仿的作品是低劣的●4)模仿的艺术品是虚幻的幻影诗的讨论●1)性质:诗是模仿●2)体裁:悲剧和喜剧;抒情诗;史诗●3)创作和灵感●迷狂●一类是凭诗的技艺从事创作的诗人●另一类是由于诗神凭附而从事创作的诗人●“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缪斯凭附而来的。

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灵魂,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采飞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神智清醒地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

”亚里士多德之模仿说:对现实的一种复杂的中介处理●1,模仿所用的媒介●形态、颜色(画家、雕刻家);●声音(音乐家、舞蹈家);●语言(诗人)●2,模仿的对象●行动;行动的人:好人、坏人、普通人●3,模仿的方式●作者的在场、缺场、或纯戏剧性再现从比较的维度看西方文学观念的发展●一、柏拉图与孟子:中西知识论模式的比较●二、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三、表现论文学观念及其价值论基础●四、唯美主义文学观念及其文化意味一、柏拉图与孟子:中西知识论模式的比较●柏拉图与孟子分别给出的知识论模式●两种知识论模式的比较●知识论模式与文学观念的衍化柏拉图与孟子分别给出的知识论模式●柏拉图:●作为被认识的世界有真实与虚假之分;作为主体的人有透过表面虚假而把握内在真实的能力;人的知识行为就是由虚假世界走向真实世界的跃升过程。

●孟子:●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知识的形成也就是发现和培养自身本自具足的道德意识过程。

两种知识论模式的比较●第一,知识的根基,在心中:●柏拉图:灵魂得之于真实的理念世界,归根结底是来自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有主客之分;●孟子:得之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天命之性”,是人与天地万物内在一致性的体现,因而它就是这个真实世界,没有主客之分。

●第二,知识的标准:●柏拉图:真实与虚假;孟子:善与不善。

●第三,知识的基本路向:●柏拉图:由主观而朝向客观,由否定主观之虚假而趋紧客观之真实;孟子:由“物”而向“心”,由自然之人朝向道德人格。

●第四,真与善人类自我意识的两种基本倾向●柏拉图:对自身梳理纷纭复杂的客观现象的认知能力确信无疑;●孟子:对自身自我修持、自我提升的道德能力极度关注。

知识论模式与文学观念的衍化●柏拉图“模仿说”,认知性●孟子“诗言志”“兴观群怨”,价值性●认知性:文学的存在根据就在于它能使人们深入认识被纷纭复杂的现象所遮蔽的世界;●价值性:建构什么,实现什么,文学被定为为达到某种外在于文学自身的功利目的的手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兼具与偏重●古希腊主要以理解文学诸特性为核心;●古罗马继承了这些,但讨论集中于诗的创作和功能。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批评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批评:大多遵从古典原则,以古代为正统,也尝试出新。

西班牙戏剧家维加认为一切诗的模仿,都是由论述,贴切的诗行以及音乐般的谐和三者所构成,英国批评家锡德尼的《为诗一辩》则仔细研究了诗歌艺术。

17、18世纪文学批评●新古典主义批评:加强古典主义的传统和规范。

●约翰逊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莱辛的批评:批评对象以当代创作为主;具有较强的哲学意识。

19世纪文学批评●实证主义文学批评。

●唯美主义文学批评。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第四节20世纪文学批评的范式与转换●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分析哲学。

●现象学。

●科学哲学。

附1,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早期:《逻辑哲学论》(1922)●什么能被命题(或语言)说出(或思想),什么不能被说出而只能被显示。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图象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图象摹画世界。

●后期:《哲学研究》(1953)●语言游戏●意义即使用●家族相似附2,胡塞尔(Edmund G. A. Husserl)●“现象学……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中——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决定着这个时代的精神。

”●其一,排斥中介的因素,把直接的把握或这个意义上的直观看作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和检验一切知识的最终标准;其二,在经验的事实的基础上要求通过直观来获取本质洞察,即获得对本质因素以及在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的把握。

●现象学还原,意向性,搁置、加括弧附3,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存在●人,诗意的栖居●语言,存在的家园抑或牢笼附4,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批判的理性主义: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

●证伪原则:●知识的增长方式:P1->TS->EE->P2,对于问题1,人们提出假说尝试解决它。

然后通过证伪来消除错误,进而产生新的问题2。

随着问题的深入,对问题作尝试解决的理论的正确性也就越来越高。

科学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而更应该是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质变。

●政治哲学:《开放社会及其敌人》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