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程代码:0415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
识记:美刺说、言志说、观志观风说、三不朽说。
美刺说:人们认识到可以用诗歌来讽刺批判恶人恶行,也可以用诗歌来赞美颂扬好人善行。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自从把诗乐当作教化的工具,人们认为诗是思想感情的表现,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央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典籍中,“诗言志”是一种普遍观念(并非限于儒家)。
观志观风说:“诗言志”纲领强调了文学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故通过诵诗、听诗就可以“观志”。而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哲学观念中,人“心”与“志”又是客观外物感召的结果。因此“听诗”“观志”之后,又进一步可以通过人们心灵的窗口来“观风”。这就是儒家诗论特别强调的观志、观风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
三不朽说:《左传》中提出了“三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对范宣子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赋诗言志”的内含和“断章取义”方法。
春秋时期列国士大夫间朝会宴享,经常要“赋诗言志”,引用诗名来委婉地表达思想,作为对外交涉、谈判的润滑剂。故读诗、赋诗成为当时贵族子弟必修的一门功课。而他们所赋之诗,则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来的现成诗歌。他们在引用诗句的时候,往往只取字面上与自己所要表达志意的相似,而不考虑原诗的整体内容或所引诗句上下文中的本意,这就叫“断章取义”。
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
从吴公子季札观周乐的记载还可以看出,他对诗乐的评论特别强调中和之美。如他用“忧而不困”赞美《邶》《卫》风,用“思而不惧”赞美《王风》等。这种提倡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为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审美理想的核心取向。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P15-16
应用:经过儒家整理的古代经传中文学观点的基本倾向及它们对我国后世文论有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其一,就其批评方式而言,是紧密结合作家作品实际的史、论、评相结合的批评。在后世专门的文学理
论批评著作中,历代文论家们大多采用的也是这种不脱离具体作品,由具体到抽象,史、论、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二,就理论体系而言,是重“写意”的批评。其三,就批评对象和存在形态而言,是专注于文学中的某一门类,其中主要是正统诗文的文体论式的批评。除上述三大主要特色之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还具有论述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同时,中国古代文论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首先,是重广义批评,标榜多而批判少。其次,是概念术语的随意性,模糊性。第三,零散、丛杂、晦涩,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突出缺点。
(二)儒家的文学观:
1.孔子的文学观(重点):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心目中“仁”的理想是要人孝亲敬尊,富于爱心,能与人和睦相处,立身谨慎,恪尽职守,并且在言语行为上质朴恭顺。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一种“仁”的境界,成为具有“仁”德的谦虚君子,社会自然就会安定祥和了。“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