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案 (2)
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第三章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第三章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2)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重点难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学【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巩固练习】1、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02和红棕色N0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片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播放动画:展示过程与结果。
4、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对比归纳、形成概念:【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模型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再次演示】fl 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小结】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板书】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出来。
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2)1、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序号:主备人:审核人:课题: 3、1分子和原子(2)课型:新授课班级:课标要求:知道原子可以结合分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进一步认识分子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教学难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以及分子的性质,但是我们并没有提到原子的性质。
那我们思考一下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是否相同呢?两种微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有没有联系呢?【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子和原子,认识一下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展示图片】【引导】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模型。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的构成呢?【学生回答】学生练习回答【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对分子的描述,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时分子和原子也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那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呢?【分析讲解】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记忆。
【练习】举出物质,让学生说出构成微粒【过渡】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那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是水分子有没有改变呢?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展示动画】水蒸发水电解【提出问题】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过渡】在水的蒸发中,水分子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而在水的分解中水分子破裂成原子,已经没有了水分子,也就不具有水的性质。
那到底什么叫做分子呢?二次备课几种分子模型水分子(H2O)氢分子(H2)氧分子(O2)【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和原子 (2)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 理解分子的特性。
3.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培养抽象思维水平、分析和推理水平。
2. 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 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使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
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教程设计:【引言】这段内容告诉我们,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今天同学们也来做一次小小科学家,走进第三单元课题二分子和原子,继续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大家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那这些微粒都有哪些特征呢?【播放水分子的自述】“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
假如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大家要数多长时间呢?”(三万多年)这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小到无法用肉眼看到,但它们是真实存有的,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协助我们看到了这些微粒。
【展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讲述】这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它刊登在1988年出版的一份国际科技期刊上。
1993年8月,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手段,通过用探针拨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在硅晶体表面形成的图形。
当前只有很少的几个国家拥有这种操纵原子的技术手段。
【过渡】分子这么小,它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我们来实验一下,需要两位勇敢的科学家。
【演示实验】1.向40ml蒸馏水中滴加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为______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2~3滴浓氨水,观察溶液为_____色,说明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初中化学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青年教师“秋韵杯”课堂教学评比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教学设计课题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授课时间45分钟授课人课型新授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学生在前面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其本质奠定了基础,在本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2、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分子、原子。
实验准备及用品教师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氧分子模型、氨分子模型写有氢原子(H)、氯原子(Cl)的头饰学生氧分子模型、氨分子模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题引入前节课已经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微观的世界,认识到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及分子的特征,今天我们仍在微观世界的领域,继续学习分子和原子第二部分的内容。
倾听、回忆、思考回忆上一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学教材50页的内容,把自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教师引导、梳理、补充,使所提出的问题与学习目标相一致。
学生阅读教材,发现并提出问题。
1、什么是分子呢?2、什么是原子呢?......提出本节课探究的核心内容:什么是分子呢?什么是原子呢?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动画演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8. 反思总结能力: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反思与改进
每节课后,我都会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在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得比较好,能够在实验中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分子结构。这说明我在实验操作的讲解和示范上做得比较到位,学生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主要包括:
(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两者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它们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表现。
(2)化学变化的实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与物质性质变化的关系。
(3)实验操作技巧:学生可能对使用显微镜观察分子结构等实验操作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教师围绕“分子和原子”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教师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5. 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篇1】一、教学章节第一节分子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运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2、能力目标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3、德育目标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4、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安排水、酒精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六、教学步骤(一)分子[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探究,使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学生的微粒观。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的第二课时。
该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构成。
首先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的概念,并从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
该节课使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该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构成。
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也能利用微观粒子去解释一些宏观世界的现象,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刚接触到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时从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构成的理解上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能够到位;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构建微观粒子模型和微观粒子的规范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宏观实验使学生知道分子的概念。
2.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flash动画、投影图片、拖动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的构成。
3.通过分析、讨论、类比、推理、模型等方法,培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的概念;2.分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分子的概念。
【课前准备】1.课前作业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2.实验准备①药品:碘、水、新鲜的馒头片。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如香味的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如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
4. 例题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分子和原子的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 分子的基本性质4. 实践情景引入: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5. 例题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到的分子和原子:湿衣服晾干、香水扩散、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湿衣服晾干:水分子蒸发;香水扩散:香水分子在空气中扩散;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及联系,归纳出化学变化的实质及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变化情况。
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望,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1、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2、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讨论] 你对分子的认识。
[提问] 分子很小,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呢?[引入] 请同学们回顾电解水实验并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二合作交流获取新知(一)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讨论] 水是如何变成氢气和氧气的?[播放动画] 水分子分解过程[分析] 水的分解过程,学生互相交流。
[归纳] 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成原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二)原子的性质[播放动画] 氧化汞分解(宏观),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提问] 氧化汞是如何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呢?[学生活动] 利用氧化汞分子模型(自制)模拟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
[播放动画] 氧化汞分解(微观),学生对比各组的模拟过程,教师并评价。
[归纳]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原子和分子具有相似的性质。
[讨论] 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用体温表测体温时汞柱上升”的原因。
(三)化学变化的实质[讨论] 结合氧化汞分解动画讨论化学变化之所以生成新物质的原因。
[讲述]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而原子是原来的原子,只是这些原子按新的方式重新组合成其他分子或其他物质。
[归纳] 化学变化的实质。
(四)原子与分子的比较[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2.认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概念。
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提问】分子有那些基本性质?【抽生回答】(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3)分子间有间隔。
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导入】分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再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和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二、探究新知【提问并讲解】1.水蒸发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
)既然如此,水的化学性质是当然就没有改变。
2. 品红溶于水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品红分子和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
)既然如此,水和品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各自保持不变。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其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
【提问并讲解】1. 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
)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过氧化氢分子。
)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水分子、氧分子。
)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
)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2.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
)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氢分子、氯分子。
)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氯化氢分子。
)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
)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其化学性质也就不能保持。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背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而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3)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关系;(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子的定义和特点,原子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2)难点: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1.5 教学准备(1)教材或教学资源;(2)多媒体设备;(3)实验器材。
1.6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2)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运动规律;讲解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原子间的结构;(3)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分子间的吸引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化学、药品制造等;(5)总结:概括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强调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7 作业布置(1)复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总结其特点;(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2 教学改进(1)在实验环节,增加实验教师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应用。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3.2 教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有了加深。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主要讲述了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还很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原子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模型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
2.难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模型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实验器材、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原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同时,向学生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原子结构的特点,加深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关系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让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原子的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分子和原子 (2)
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分子的存在。
②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定义。
③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②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树立合作意识以及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分子的概念以及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教具、教学素材准备:板书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备注创设情景激趣引思【诗歌引入】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还记得你们以前学过的王安石的诗歌《梅花》,能不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学生回答】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设问】很好,看来同学们语文学的不错哦。
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梅花花开的时候,我们远远就能闻到香味,那么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香味呢?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会变甜,这是什么原因?【思考与讨论】【教师】这些问题早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颗粒组成的设想。
并且利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证实这些微小颗粒就是今天将要学习的新课分子和原子。
自主活动探究新知【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过渡】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性质【板书】一、分子的存在及其性质【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实验【实验】品红的扩散【观察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学生回答】因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颗粒组成的,所以组成品红的颗粒在水中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在水中扩散的现象。
【讲解】我们肉眼看不到这些微粒,那么它们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其实不然,就像我们平时喝糖水,把糖放在水里,糖不见了,扩散到水里去了,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是我们仍然能尝到它的甜味,所以它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也是客观存在的。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
3.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点,能够运用分子与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现象总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和价值。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和原子的构成。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点进行深入分析。
4.设计实践应用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分子和原子研究的热情。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探索。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3.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如溶液的稀释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提出问题:“为什么溶液的稀释过程中颜色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作业小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心得,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成长。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的定义、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2 分子的定义、分子可分为原子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模型,初步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物质由、等微观粒子构成2.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 1个氢分子的质量约为3.3×1027kg——分子的质量很小B.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分子间隔变小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分子本身发生改变【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的一些基本性质,那分子到底是什么呢?【板书】一、分子的定义【播放视频】水蒸发的微观过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二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二课时) 班级____姓名____ 教学——学习目标: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混合物和纯净物。
通过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教学——学习重难点: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学习过程:新课引入:1.写出氧化汞(HgO )加热生成汞(Hg )和氧气(O 2)的反应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该反应是____变化,属于____反应2.已知:表示氧原子,表示汞原子(1)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2)1个氧化汞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1个汞原子构成;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
请根据下图——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回答:在该反应中发生了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氧化汞分子是否发生改变?____在该反应中氧化汞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____在该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一、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1.分子、原子的概念(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性质的____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____变化中的____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会说话:根据p50图3-5完成下题:(注意划线部分)(1) 1个氧分子(O 2)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2)1个氢分子(H 2)是_______________。
(3)1个二氧化碳分子(CO 2)是_______________。
(4)一个氨分子(NH 3)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1个过氧化氢(H 2O 2)分子是_______________。
(上述5种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__________,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和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对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
2. 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提问】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何不同?【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50-51有关内容,从图中看出氧化汞分解时,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气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生成声称氯化氢分子,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因此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时由图示可见原子在整个化学变化中并没有改变,从而得出原子时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如何从分子的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小组讨论,后展示。
【教师评价并与学生一起归纳】1.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若由同种分子构成则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若由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则是混合物。
(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1.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B.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C. 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上的最小粒子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B.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C. 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D. 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3.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大小和质量不同B. 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C.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B. 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C. 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D.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5. 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为原子的事实是()A. 氧化汞制氧气B. 用自来水制蒸馏水C.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D. 碘升华为碘蒸汽6.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 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D. 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D.纯净物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8. 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A.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B.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C. 品红扩散D. 酒精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9. 距地球15~35km处有一处臭氧层,关于臭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臭氧是一种单质B. 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C. 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D. 臭氧转化为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10. 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④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⑤它们为不同的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4.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如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总结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规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特别是第XX题,该题要求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的定义,掌握分子的组成、性质和表示方法。
2.了解原子的定义,掌握原子的组成、性质和表示方法。
3.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正确区分分子和原子。
4.学会使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5.掌握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乐于学习化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对社会和人类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关注分子和原子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价值观
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用分子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想:将分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等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
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共同归纳
(5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本课内容,巩固对本节课内容。
巡回指导,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点拨。
师友交流,共同回顾本课,交流评价。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1)
分子很小分子真实存在
分子不断运动分子
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课后感悟:
本课内容较抽象,通过学生已有知识的引入能够分散难点,解决重点,尤其是一些小学科学的实验等内容复习,能够帮助学生轻松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
英才学校“师导生探 互助学习”教案
授课人
时间
11.2
课 题
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1)
课 型
新授课
三维
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说出分子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
过程
与方法
1、对常见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资源:Powerpoint ,实验仪器
策略、
方法
师友互助,实验探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目标
(1分钟)
1、知道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说出分子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
出示目标,指出重点
明确本节课任务
自主学习
(5分钟)
通过一组图片的观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且引导学生认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钟后由两名同学上前演示,其他同学观看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得出分子的性质之二——分子在不断运动。
观察实验,分析讨论。
互动巩固
(5分钟)
通过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继续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互助提高(5分钟)
取一只胶头滴管,先加入约半滴管乙醇,再添加蒸馏水至满,使之混合溶解,观察现象,分析实验原因。
男女同学PK,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物质存在固、液、气三态的原因及生活中的现象。
教师耐心听学生师友分析,并及时纠正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得出分子的性质之三——分子间有间隔。
给出一段关于水分子质量和体积的资料,让学生讨论根据所给的资料可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分子的性质之一——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引导学生认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由具体的数据引导学生体会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通过直观的照片、现实的数字,感受粒子的存在,理解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互助释疑
(13分钟)
1、阅读P49探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