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校勘浅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起兵而敌大矣” 未” , 字亦衍文, “ 谓救小必有救小之实, 起兵 敌大是其实也, 与此文正相对, 因涉下文 “救小未必能存” 句而 衍 “未” 遂于 字, “事大必有实” 句亦增 “未” 浅人不详文义, 字, 率意增益, 往往如此。 (四) 指文字颠倒 倒, 《新唐书. 虞世南传》 中华书局标点本: 与兄世基同受学 “ 于吴顾野王余十年。 ” “余十年” 不通, 《旧唐书》 “十余年” 作 , “余十” 当互乙。 (五) 错乱, 指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卷六》 诗・皇矣》 维此王季, : 《 : 帝 度其心, 貊其德音, 其德克明, 克明克类, 克长克君。王此大 邦, 克顺克比, 比于文王, 其德靡悔, 既受帝祉, 施于孙子。笺 云:王季之德, “ 比于文王, 无有所悔也, 必比于文王者, 德以圣 人为匹。 按: ” 父比于子, 义殊未安。 “维此王季” 《昭》 句, 二十 八年 《左传》 《礼记・乐记》 及 所引并作 “维此文王” 。 《正义》 谓 王” 必作 , “比于王季” 《毛诗》 。 盍传写误耳。 俞氏据他书指出此处 “维此王季” “维此文王” 比于 当作 , “ 文王”当作 “比于王季” 是由传写错乱而致。 , 二、 校勘及其目的 校勘,辞源》 比较审定, 《 : “ 特指将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 资料加以对比, 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校勘, ” 就是根据所能掌 握的各种材料, 对古籍进行校对整理的工作。 误者正之, 脱者 补之, 衍者删之, 乱者理之, 以恢复古籍原貌。 校勘在于忠实地还原, 所以即使古书本来就有错误, 也应 一仍其旧, 疑有错误处可加按语说明, 不可随意更动, 率意为 之, 错误则会越校越多。 四库提要》 “古书义奥, 《 曰: 文句与后 世多殊, 阙疑犹愈于妄改也。 校书名家顾广圻则认为: ” “天下 书皆当以不校校之。语虽激愤, ” 然自有不易之理。 三、 校勘的一般方法 校勘方法前人时有论述, 其荦荦大者约有三家, 叶德辉校
譬之泛滥, 虽清而易挹, 叔度之器, 汪汪若千顷之 而不以贤, 观臣下之所因。王) ( 先慎曰: “有贤而不以行” “奉高之器, 当作 , 澄之不清, 扰之不浊, 不可量也。已而果然, ” 太以是名闻天 与 “有智而不以虑” 有勇而不以怒” 、 “ 文法一律。下文 “去智” 陂, “去贤” “去勇” 不作 , “去行” 是其证。 , 《离骚》 乃年岁之未晏兮, : 时亦犹其未央。闻一多 《离骚 校补》 案 : “犹其” 二字当互乙。 “虽九死其犹未悔” 唯昭 上文 、 “ 质其犹未亏” 、 “览余初其犹未悔” 、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 并 作 “其犹未” 可证。王注曰 “然年时亦尚未尽” 正以 , “尚未” 释 “犹未” 是王本未倒。 , (三) 他校法 他校法者, 以他书校本书。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 可以 前人之书校之; 有为后人所引用者, 可以后人之书校之; 同时 之书所并载者, 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 范围较广, 用 力较劳, 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丁国钧之 《晋书校文》 , 岑刻之 《旧唐书校勘记》 皆此法也。 , “矜” 字无义, “务” 乃 字之误, 言务为诈伪不可以长也。 《管子 ・小称》 “矜伪不久, 作 盖虚不长。是其证。 ” 下。 钱大昕 《二十二史考异》 卷三对此议论道: 予初读此传, 至 此数行, 疑其词句不伦, 蔚宗避其父名, 篇中前后皆称 “林宗” , 即它传亦然, 此独书其名, 一疑也; 且其事已载 《黄宪传》 不当 , 重出, 二疑也; 叔度书字而不书姓, 三疑也; “于是名震京 前云 师” 此又云 , “以是名闻天下” 词意重沓, , 四疑也。 后得闽中旧 本乃知此七十四字本章怀注引谢承书之文, 叔度不书姓者, 蒙 上 “入汝南则交黄叔度” 而言也。今本皆儳入正文, 惟闽本犹 不失其旧, 闽本系明嘉靖已酉岁按察使周采等校刊, 其源出于 宋刻, 较之它本为善。 钱氏是一流的学者, 从避讳、 体例、 上下文、 古人姓名等方 面质疑, 故能发现、 订正这种不易发现的错误, 这种功力, 自非 校勘一事, 在于订讹补正, 忠实还原。所以, 必须抱着认 真谨慎的态度。除此之外, 学问是关键。古往今来的校勘名
288
2008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说 文 解 字
其中 一组, 正有此篇, “触龙言” 不 正作 , 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 遇不同之处, 则注于其旁。 帛书, 《战国纵横家书》 刘向 《别录》 “一人持本, 所谓 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看” 即此 , 法也。 此法最简便, 最稳当, 纯属机械法, 其主旨在校异同, 不 校是非。 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 虽祖本或别本有讹, 亦照式录 之, 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 得此校本, 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 来面目。 故凡校一书, 必须先用对校法, 然后再用其它校法。 简言之, 对校法即取不同版本互校, 取起源最早, 流传最 主道者, 使人臣有必言之责。 (王) 先慎曰: 干道本 “有必” 作 先慎案: 张本是, 今据改。 (二) 本校法 本校法者, 以本书前后互证, 而抉摘其异同, 而知其中之 作 “触詟” 揖” “胥” 与 , “ 字作 , 《史记》 正同。 可知王氏校勘千真 万确, 也是他校法的典型。 (四) 理校法 段玉裁曰:校书之难, “ 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 定其是 非之难。 所谓理校法也, ” 遇无古本可据, 或数本互异, 而无所 适从之时, 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 否则卤莽减裂, 以 昔钱竹汀先生读 《后汉书・郭太传》 太至南州过袁奉高一段, 章怀注引谢承书之文, 诸本皆儳入正文, 惟闽本独不失其旧。 今 《二十二史考异》 中所谓某当作某者, 后得古本证之, 往往良 是, 始服先生之精思不可及, 经学中之王、 亦庶几焉。若 段,
纷纷愈甚矣。故最高妙法此法, 最危险者亦此法。 广, 错讹较少的版本为底本, 他本作为副本。韩非子・南面》 不误为误, 《 : 举出四证。 后得闽嘉靖本, 乃知此七十四字为 “必有” 卢文弨云:必有” 张本作 。 “ 倒, “有必” 凌本作 , “知有” 疑其词句不伦, 。
之理校法, 只敢用之于最显然易见之错误而已, 非有 谬误。吴缜之 《新唐书纠谬》 汪辉祖之 , 《元史本证》 即用此 《元典章》 , 不敢借口理校而凭臆见也。 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 最宜用之。予于 《元曲章》 确证, 曾以纲目校目录, 以目录校书, 以书校表, 《正集》 《新集》 以 校 , 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 至于字句之间, 则循览上下文义, 近 而数叶, 远而数卷, 属词比事, 抵牾自见, 不必尽据异本也。 《韩非子・主道》 故有智而不以虑, : 使万物知其处, 有行 陈氏所谓钱大昕疑 《后汉书・郭太传》 其中一段, 始末如 下: 《后汉书・郭太传》 末尾有这样一段文字: 太始至南 初, 州, 过袁奉高, 不宿而去, 从叔度, 累日不去, 或以问太, 太曰:2 Nhomakorabea08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289
说 文 解 字
古籍校勘浅谈
◎杨
(苏州大学文学院
彧
215123)
江苏・苏州
摘 要 古书传至今日, 存在着种种错讹。所以, 校勘的工作, 就显得相当的重要。校勘, 就是根据所能掌握的各种材料, 对古籍进行校对整理的工作, 校勘在于忠实地还原。本文在简述古籍校勘的目的的同时, 还讨论了古籍校对的方法。 关键词 古籍整理 目的 方法
理校法正如陈垣先生所云, 须通识为之” “ 。 《韩非子・难一》 臣闻之: : 矜伪不长, 盖虚不久。 俞樾曰: 常人所及,
都是博极群书的学者通人, 惟有不断提高自身学问, 才能 《战国策・赵策》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 太后盛气而揖之。 家, 王念孙 《读书杂志》 “触詟” “触龙言” 其根据有 认为 应作 , (1) 胜任校勘这一工作。 《史记・赵世家》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2) 作 ; 《太平御览・ ( 人事部》 引此策正作 “左师触龙言愿见” 3) ; 《汉书古今人表》 ( “左师触龙” 4) ; 姚宏注云:一本无言字” 说明姚宏本原有言 ( “ , 字; 5) ( 《荀子・议兵》 注曰: 战国策》 《 赵有左师触龙。王念孙 还认为 “揖” 字不通, 因为下文说触龙 “入而徐趋” 说明这时他 , 尚未进来, 太后无从揖之。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
(王) 先慎曰: 干道本脱” 字, 处” 顾广圻曰: “今本有 ‘处’ 《韩诗》 亦作文王, “维此王季” 既作 “维此文王” 则 , “比于文
所谓 “效玺而请” 谓收百官之玺, 者, 效之大国而请大国发也, 勘二法, 死校、 活校; 梁启超校勘五法; 陈垣校勘四法。 以陈氏 故下文云 “效玺则名卑” ……效玺非请兵, 也, 浅人不得其解, 四法最为精密, 今依陈氏主张, 分述如下: 于 “请” 下增入 “兵” 殊失本旨。……下文 字, “救小未必有实, (一) 对校法
参考文献: [1]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2]陈广忠, 徐志林, 王军等. 古典文献学. 合肥: 黄山书社, 2006. [3]俞樾, 刘师培补. 古书疑义举例. 北京: 中华书局, 1954. [4]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5] 张舜徽.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一、 古籍存在种种错讹 古书传至今日, 或多或少存在着些错讹。这些错讹的形 成, 有自然因素, 古书行世既久, 经年累月, 文字残损漫漶, 难 以识读, 导致错误。也有人为因素, 抄书时手不应心, 抄了错 字; 刻书时排错了字的位置; 坊间只为谋利粗制滥造; 校勘人 员妄逞己见, 改是为非; 有意造成错误……等等。 古书的错讹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 即文字错误 讹, 《韩非子・难二》 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 : “ 请徙子家 豫章之圃。 晏子再拜而辞曰: ” “且婴家贫……” (王) 先慎曰: “且” “臣” 当作 。 《韩非子・难三》 今有功者必赏, : 赏者不得君。顾广圻 曰: 得” “德” “ 当作 。 (二) 指漏掉了文字 脱, 《韩非子・难二》 且蹇叔处干而干亡, : 处秦而秦亡。 字, 依上文当有。今据补。 ” 昔日晋文公慕于齐女而忘归, 咎犯极谏, 故使得反晋国。 (同上) (王) 先慎曰: 干道本无 “得” 卢文弨云:得” 字, “ 字脱, 一本 有。今据补。 (三) 指多出了文字 衍, 《管子・君臣上篇》 “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 : 财。 俞樾按: 是” ” “ 字衍文,非兹” “非是” 有 “ 即 , “兹” 不必更有 “是” 字。 《韩非子・五蠹》 今人臣之言衡者, : “ 皆曰: 不事大则遇 ‘ 敌受祸矣。 事大未必有实, ’ 则举图而委, 效玺而请兵矣。 ” 俞樾云:韩子》 《 原本作 “事大必有实, 则举图而委, 效玺而 请矣。 ” “未” “兵” 字、 字皆衍文也。 言事大必有事大之实, 非空 言事大而已。 “举图而委, 效玺而请” 皆其实也。所谓 , “举图 而委” 谓举地图而委之大国, 者, 故下文云 “献图则地削”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