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校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勘记校勘记

notes of collation

记述校勘情况的文字。在中国,比较完整的校勘记以隋唐之间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最早。此书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14种当时称作经典的书籍作注释和校勘,共31卷。宋代校勘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校勘记著作有张淳的《仪礼识误》3卷,方崧卿的《韩集举正》10卷,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辩证》10卷,岳珂的《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1卷等。清代校勘学更为发展,对中国古代书籍,除了传统的经书以外,还对不少哲学、历史、地理、诗文集作了校勘,写成不少有价值的校勘记。这些校勘记大部分附于所校的书内,有的则单独刻刊,如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群书拾补》等。

校勘记的书写没有固定的格式,习惯上大致有这样几种方式:①凡文字有不同的, 写为:“某, 一本作某”(一般应具体写明版本名称)。②凡脱离文字的, 写为:“某本某下有某字。”

③凡文字有衍文(即多余的),写为:“某本无某字。”或“某字衍。”④凡文字颠倒而可以通的,写为:“某本某某二字互乙”;或颠倒而不通的,写为:“某某二字衍,当从某本作某某。”

⑤凡文字可判断其错误的,写为:“某当作某。”凡不能定其误的,写为:“某疑当作某。”⑥文句前后倒置的,写为:“某本某句在某句下。”中华书局于60~70年代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于每一史书的每一卷后面都附有校勘记,体例较为完善。

(傅璇琮)

校勘记是校勘成果的文字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撰写切实简明的校勘记,"可以使校正者有据,误校者留迹,两通或多歧者存异。" 它通过条列校勘异同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书者对古籍校勘整理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校勘记的撰写,已成为校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校勘记的撰写原则与基本方法。

一.古医籍的校勘与校勘记的撰写概况

校勘记又名校记、考异、考证。校勘记作为校勘成果的文字表达形式出现,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校勘工作和校勘学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古籍的校勘工作,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周代已有正考父校《商颂》,如《国语·鲁语》云:"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史,以《那》为首。"其后有孔子校勘"六艺"、子夏校勘古《史记》。而官方组织的大规模校书活动,则始自于汉成帝河平年间的刘向校书。

古医籍的校勘是否起自先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一些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可见,早在汉或汉以前的医籍中,已有较多异文出现。今存《素问》、《灵枢》两书中,也收录了部分异文。如《素问·缪刺论》:"其状若尸,或曰尸厥。"《灵枢·口问》:"故曰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这些异文说明古人在整理编纂时,已注意到对原文的校勘。

有明确记载的古医籍校勘工作,当始自西汉李柱国校方技之时。《汉书·艺文志》云:"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据前人总结,刘向校书之时,曾备众本、订脱误、删复重、条篇目、定书名、谨编次、析内外、待刊改、分部类、辨异同、通学术、叙源流、究得失、撮指意、撰序叙、述疑似、准经义、徵史传、辟旧说、增佚文、考师承、纪图卷、存别义,作过大量的校勘工作。如《战国策书录》云:"所校中《战国策》……本字多脱误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者多。"《列子书录》云:"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由此推知,李柱国亦必对医书进行过兼备众本、比勘文字、篇第审定、定立书名、厘定部居、叙述源流等工作。虽然所校医书早佚,其医籍校勘

的详情以及是否撰有校勘记等情况,已无从考知。但李柱国在医书校勘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李柱国实开医书校勘之先河。其后有晋·王叔和、唐·杨上善、唐·王冰、宋·林亿等人均作过古医籍的校勘工作,并有校文存世。

今存《伤寒论》正文中,有校语若干条。如《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条云:"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小青龙汤条云: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语。"又心下痞用五苓散条云:"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据张灿玾教授考证,此等校文当是出于叔和之手。从而说明王叔和在重新编纂仲景佚书时,亦作过校勘的工作。

唐代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已注意到《素问》、《九卷》等不同传本间的差异,并广备众本,多方征引,对经文进行了校勘。就《太素》今存篇卷内容统计而言,杨上善共出校文124条。在校勘方法上,运用不同传本相校、他书传文相校、本书内容前后互校、医理或文理相校等多种方法。校勘的内容,涉及误字、脱文、异文、存疑等多个方面。其校文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误文,多用"字误"、"字错"、"错为某某字"等形式表示。如卷二十三《杂刺》:"阳刺,入一傍四。"注云:"本作阴刺者,字误耳也。"②脱文,多用"当是脱"、"脱某某"等形式表示。如卷九《十五络脉》:"手心主之别……出于两筋间。"注云:"检《明堂经》两筋间下,有别走少阳之言,此经无者,当是脱也。"③异文,多用"有本为"、"有本作"、"一曰"、"一本"等形式表示。如卷三《阴阳杂说》:"肝至悬绝九日死。"注云:"有本为十八日"。④存疑,多用"未详"表示。如卷十一《气府》:"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六穴,项中央三,大椎以下至尻二十节间各一,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注云:"《明堂》从兑端上项……凡二十四穴,督脉气所发。与此不同。未详也。"

唐代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对经文也进行了较多的校勘工作。"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 据统计,王冰注中共有校文80余条。校勘内容涉及有误字、脱文、异文、倒错等多个方面。在校勘方法上,不仅使用了不同版本相校,而且参之以医理、文理、文例等进行校勘,且予以校断,并用校记的形式予以说明。①断误文,如《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注:"一或作二,误也。厥阴,一阴也。上言二阴至,则当少阴治。下言厥阴治,则当一阴至也。然三坟之经,俗久沦坠,人少披习,字多传写误。"②存异文,如《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注:"喝,一作鸣。"③明脱文,如《逆调论》:"主卧与喘也。"注:"寻经所解之旨,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得卧行而喘,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此之义悉缺而未论,亦古之脱简也。"④示倒错,如《缪刺论》:"嗌中肿不能内……左刺右,右刺左。"注:"此二十九字,本错简在邪客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前,今迁于此。"

宋代是医书校勘成就突出的时期。嘉佑年间,林亿等人对古医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据统计,仅《素问》新校正中就有注文1333条,其中涉及校勘的为609条,涉及注释的706条,校注并涉的18条。林亿充分利用文字、音韵、训诂知识及多种校勘方法,纠正了王冰注本正文、注文之误。从现存林亿所校诸书的校记及有关资料来看,其校勘记的书写已比较规范,且行文简练,言必有据。在校勘术语的使用上,①误字。凡为误文者,曰"字误";疑有误处,曰"疑字误"。②衍文。凡为衍文者,曰"文衍"或"疑剩"。前后重出者,曰"重"。删其文者,曰"删"。③倒文。文字错乱处,曰"错简"。文字迁动处,曰"移"。④脱文。文字脱漏者,曰"少"或"无"。⑤异文。文义并通者,曰"两通"。增益其文者,曰"补"。⑥其他。互见其义者,曰"互文"。文义不明者曰"未详"。其起首用语,则用"按"、"详"。林亿对证据不足的疑误之处一般不直接删改,不妄下断言,而是存疑于注中。其审慎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实为后世校勘的典范。

南宋及金元时期,因社会动荡,没有大的校书活动。私人校书较有成就者,如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元代滑寿《难经本义》等。《伤寒补亡论》不仅引用了林亿校勘的部分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