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败屡战——曾国藩管理湘军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管理湘军的艺术
1851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在天高皇帝远的广西金田村起事,然后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八旗和绿营溃不成军,清政府的统治危在旦夕。于是朝廷勒令地方各省办团练,并一共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在天平天国的凶猛攻势下,各省团练几乎不堪一击,唯有曾国藩麾下的湘军异军突起,挽狂澜于既倒,清朝的气数因此又延续了五十多年。
在不被清廷信任,处处受其箝制,并得不到军饷和武器支持的窘境中,为何湘军能够打败气势如虹并拥有数倍军力的“虎狼之师”太平军,以至于连毛泽东都佩服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一却都源于曾国藩屡战屡败的管理艺术。据史料记载,咸丰皇帝曾因曾国藩
据有关资料记载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初期,屡吃败仗,曾国藩上书朝廷,提
及屡战屡败,后来经李元度更改为屡败屡战,以显示其奋勇无畏的作战精神。后多比喻虽然屡次遭受挫折失败,仍然努力不懈。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位权位显赫,作用很大,而且具有影响力甚大的人物。我们不要刻意去评价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要着重是看他修改奏章的那一件事,从中你就会深有感触:他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虽然说它们只是把词序上简单的颠倒一下,但是却能反映出对待失败时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屡战屡败”反映出的是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的悲观情绪,而“屡败屡战”则反映出的是一种毫不气馁,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曾国藩没有摆脱掉那种“屡战屡败”的悲观情绪,其结果也一定是消极沉沦,而会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他就不会得到朝廷的重用,更不用说以后会成为清朝末期的一位权倾朝野的重臣了。正是这样一种屡败屡战的管理湘军的艺术成就了个人的成功人生,也给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典范。
这么一个建立大功勋的人物,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却陈诉自己屡战屡败,主动请罪,看来他的军事之路确实坎坷。
那么为什么“屡战屡败”会给人传达一种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却带给人以一种希望。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看似相似,其实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有着两种截然不同两种意思。屡战屡败,直接就告诉人一个结果就是败。它的意思是,战之、败之,再战之、再败之,战多少、败多少。给人的感觉是只要是战,就必败无疑,战是一种开始,而败就是最终结果,其结果也总是败。然而屡败屡战,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就是:要战必会有败,但败了还可以起来再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虽然失败了但不能气馁,可以总结一下经验再战,成功关键是气不可失,有一种士气就可以可夺三军,坚持到底就能胜利。
可即使像曾国藩这么一个高深的论理学家,虽然怀报经国之志,但在满清人的朝庭,假若没有什么重大变故,注定只能在在朝堂做一辈子学问的,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给了曾国藩这么一个转变的机会。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为母亲去世而留在家里,
可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起义军早已经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大片地区,而清朝政府的八旗、绿营官兵根本无法阻挡太平军咄咄攻势,咸丰皇帝只好下令各地自己筹办团练,与太平军对抗。作为汉人官员领袖的曾国藩于1852年主动请缨筹办湖南地方团练,他仿照明朝戚继光的营制,招募湖南地方农民,整编成一支在后来全新的武装力量──湘军。
曾国藩创立的湘军非常的有特色,团练与现在的民兵组织有些类似,所以的军事开支都要自己去筹办,他依靠多年来在汉人中树立的威望,从自己的好友、亲戚、师徒中选拔军事将领,从而确认自己的统帅地位。可以的说湘军其实就是曾国藩的军队,或者说按照曾国藩的理念指导的地方武装力量,他的作法也很简单,首先自己亲选营官,营官再自选自己的兵卒,这样他只要指挥营官一人即可,保持了军事指挥的高度一致,缺点是如果营官背叛,则整支队伍也背叛了,所以他选统领的标准非常严格,多为自己的兄弟,亲友,师徒等。
我们来看看他的家底,湘军分为陆军和水军,建制各为十个营,每营各有五百千人左右,陆军由罗泽南、王錱、曾国葆,李元度,塔齐布,李续宾,陈士杰,邹寿璋、储枚躬、江忠济担任营官,水军营官为彭玉麟为第一营哨官,杨载福为第二营哨官,褚汝航为第三营哨官。都是曾国藩亲自选定的营官。
1854年初,他带领这支精锐部队一万人,加上长夫等大概一万七千人,在湘潭会合;他亲自撰写《讨粤匪檄》,檄文声讨太平天国,誓师出战,向西征的太平军进攻。出兵初期就在岳州、靖港吃了败仗,他愤不欲生,第一次欲投水自杀,后被亲信救起。接着写下《靖港败溃自请治罪折》,相当于一封遗嘱,但是没有发出,后来在湘潭获胜,继而转入反攻,连陷岳州、武汉。三路东进,突破田家镇防线,兵锋直逼九江、湖口。后水师冒进,轻捷战船突入鄱阳湖,为太平军阻隔,长江湘军水师连遭挫败,曾国藩率残部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夹,其座船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被随从捞起,只得退守南昌。其间,他上奏谢宽免处分恩折时有“屡战屡败”的话,幕僚李元度建议改为“屡败屡战”。曾国藩一见为之大喜,以后就以屡败屡战为勉励自己的座铭言,他从一个文臣从协办团练起家,不官不绅,其间用重典,背负曾剃头的骂名,屡被正规军排挤打压,终于排除万难,建立了第一支有战斗力的湘军,扫平太平军建立不世功勋,他的屡败屡战的思想意志影响了几十代人!而这一切的开始都应归于屡败屡战这句话了。
而如今激励的国际竞争,都不可能是平平安安、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挫折与打击;因此在成就一番事业的时候,难免出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失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在面对困难、遭受挫折和失败打击后所持的态度。“失败乃是成功之母”。也有一位名人曾说过,“成功和失败的区别就是在遇到挫折时决对不会轻易放弃。”世界上也没有常胜将军。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成功的人士都是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他们在挫折失败的打击后,决不会放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继续奋斗而最终获得了成功。
其实这种精神最值得我们重视。古代也好,现代也好,什么时候想成就事业都要如此。事业越大,挫折就会越多、困难也会越多,你能不能在这样的挫折和失败中坚持下来,永不言败、永不言退?这是曾国藩和湘军成功的一个坚实所在。任何人想做成任何事情,都要具备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