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传
武帝萧衍文言文翻译
(公元499年),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四,通《五经》,弱冠之年,即举孝廉,拜为扬州从事。
武帝少时,性好文学,尤善草隶。
及长,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且能骑射。
武帝尝言:“文章者,国之大宝也。
”遂致力于文学创作,所著文章,辞藻华美,意境深远,时人称为“萧文章”。
武帝历仕宋、齐两朝,屡建功勋。
宋明帝时,武帝为建威将军,讨伐叛臣刘劭,平定乱局。
齐武帝时,武帝官至侍中、中书令,辅佐齐武帝,励精图治,国家政治渐趋稳定。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武帝受封为竟陵王,镇守江陵。
时值梁武帝萧道成篡齐自立,武帝闻之,遂起兵讨伐。
武帝亲率大军,奋勇争先,所向披靡。
梁武帝败走,武帝遂定都建康,是为梁武帝。
武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改革政治,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拔贤能,整顿官场,使得国家政治焕然一新。
武帝又广开言路,招纳贤才,重用周兴嗣、谢朓等名臣,使得梁朝政治日益清明。
武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减轻百姓负担。
他亲自耕田,以示倡导。
武帝还提倡儒学,设立学校,选拔优秀人才,使得梁朝文化繁荣昌盛。
武帝在位期间,对外扩张,开疆拓土。
武帝派兵攻占益州、荆州等地,使得梁朝疆域不断扩大。
武帝又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使得梁朝声威远播。
武帝晚年,宠爱后宫,沉湎酒色,不理朝政。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武帝病重,传位于太子萧纲。
太清五年(公元551年),武帝病逝,享年五十三岁。
武帝在位四十六年,享年五十三岁。
武帝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疆域扩大,百姓安居乐业。
武帝虽晚年有所失德,然其功绩不可磨灭。
武帝崩后,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武帝萧衍,一代英主,功业赫赫。
其一生,坎坷不平,然始终坚守信仰,奋发向前。
武帝之才,武帝之德,武帝之政,武帝之绩,皆令人敬仰。
武帝之传,传颂千古,永垂不朽。
译文:(公元499年),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十四岁时,通晓《五经》,弱冠之年,即举孝廉,被任命为扬州从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故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故事,名人故事
萧衍小名来历的故事
萧衍,小名“练儿”。
萧衍笃信佛教,练儿出自佛经,是梵语音译,全称“阿练若”或“阿兰若”,译成汉语,就是树林、寂静处、无诤地,指能远离喧噪,安心修习的禅定之所。
父亲的名讳要规避,小名也要规避,梁武帝的子孙为亲者讳,把“练”叫做“绢”。
萧综。
综到底离开梁武帝,带着南徐州降了北魏。
梁皇忏法的故事
梁皇忏法,度脱郗氏。
天监二年,武帝作皇忏度皇后郗氏。
郗氏初生时,也是红光照室,神奇异瑞。
及长,其性明惠,形貌秀丽,且善于隶书,寻于史传女工之事,靡不闲习。
当时,宋、齐诸王皆慕名而来求婚,均被她父亲郗晔所拒,后来嫁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给武帝,生了三个女儿;当武帝为雍州剌史时,郗氏就不寿而死,郗氏生前貌虽美丽性却善妒,不信佛法,毁谤三宝,残杀生灵,因此死后堕为巨蟒。
一日,托梦给武帝,请求他看在夫妇面上,设法为她超度,以离苦得乐。
因武帝夫妻情深,念于旧情,便参阅佛经而撰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礼忏,超度夫人。
郗氏遂仗佛力而脱离蟒身,化为天人,现身空中,谢帝而去。
此忏因在武帝时肇始,故称〈梁皇宝忏〉。
梁武帝萧衍传(十六)
梁武帝萧衍传(十六)四、文学世家萧氏一门可以称得上是和曹操父子相提并论的文学世家。
“《文选》烂,秀才半”。
萧纲、萧绎的“宫体诗”。
在梁武帝的倡导下,粱朝成为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最为活跃的一个朝代。
梁朝共存在五十六年,在此期间,文学家辈出,作品数量极为丰富,文坛繁荣的景象为其他朝代所不及。
李延寿在《南史。
文学传序》中说:“自中原鼎沸,王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及梁朝,其流弥盛。
”这个评价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梁朝文学的繁荣发展与梁朝诸帝王推尚文学、奖掖文人,尤其是他们本身大力创作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梁武帝的影响和带动下,萧氏家族能诗善文者不少。
梁武帝的长子萧统、次子萧综、三子萧纲、六子萧纶、七子萧绎、八子萧纪,孙子萧詧等都有诗文传世,而且大部分在文学史上享有一定的声名。
所以,萧氏一门也可以称得上文学世家了。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萧氏一家与曹操父子相提并论,认为“帝王之家,文章瑰玮,前有曹魏,后有萧粱”;(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魏武帝集题辞》)“南朝齐粱以后,帝王务以新词相竞,而粱氏一家,不减曹家父子兄弟”。
(清。
贺贻孙《诗筏》)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字德施,自天监元年(502年)立为皇太子,到中大通四年(531年)病逝,储位东宫凡三十年。
他综览群籍,兼探佛理,而尤爱好文学。
萧统本人的作品留存不多,也未见出色。
但他博通众学,有很高的文学欣赏水平。
在他周围聚集起了一大批有才华的文人学士,著名文学家王筠、刘孝绰、陆倕、到恰、刘勰等人都是他的座上客。
萧统认为,周秦以来,词人才子辈出,佳作汗牛充栋,但也不乏凡庸之作。
为节约读者精力,有必要将以往历代各种文体中富有文学意味而又辞采鲜华的作品筛选出来,编出一部文学总集。
于是,他召集身边的“才学之士”,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既有独到的见解,又有动人的文采)为准则,选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品,共同编撰出一部文章总集。
这部文章总集定名为《文选》。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梁武帝皈依佛门后,曾屡次舍身佛寺,这在佛教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
其舍身佛寺的次数,说法不一。
佛教史上一般说是梁武帝曾“三度舍身”,其依据是《梁书。
武帝纪》,而《南史》的记载,则是四次。
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下令在皇宫旁边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同泰寺。
同泰寺建成后,又在皇宫跟同泰寺对着的地方开了一个门,取名大通门(大通是同泰的反语)。
这样一来,他出宫门入庙门,出庙门进宫门,来来往往可就方便多了。
这一年三月,梁武帝对文武大臣们说:自己看破了红尘,要到同泰寺里当和尚。
也不管大臣们怎么劝说,,梁武帝真地脱了龙袍,剃了头发,到了同泰寺。
在同泰寺里,梁武帝住的是便房(一般房屋),睡的是素床,床上张的是普通老百姓用的葛帐,用的茶具和碗都是土瓦器,乘的是小车,每天不但晨钟暮鼓念经文,还要和寺内僧众一样打扫佛殿,和真和尚一模一样。
满朝文武大臣急坏了,他们一起到了同泰寺,给这位和尚皇帝跪了一地,又是磕头又是央求,请他回宫执政。
梁武帝开头怎么也不肯答应,直到群臣用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的代价向同泰寺奉赎,和尚默许之后,梁武帝才勉勉强强点了头。
过了两年,也就是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梁武帝在同泰寺里举行了一次佛教的大典,叫做“四部无遮大会”。
“四部”指的是和尚、尼姑、善男、信女;“无遮”就是没有阻隔的意思。
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有知识的没有知识的,谁都可以参加这次大会。
开会的这一天,寺庙里钟鼓齐鸣,乐队又吹又打。
热闹非凡。
佛堂里,香烟缭绕,拜佛的人一个接一个,梁武帝也身穿袈裟,口念佛号,带着一批大臣前来拜佛。
他拜完了佛,又犯了当和尚的瘾,说这回非要当和尚不可,不愿回宫去了。
当晚,梁武帝便住在同泰寺里,依然是素床瓦器,和普通僧众一样。
第二天,他到佛堂上为四部大众(即和尚、尼姑、善男、信女)开讲《涅崒经》。
他知识渊博,讲得活灵活现,还真像那么回事。
梁武帝萧衍一生传奇,是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梁武帝萧衍一生传奇,是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发布时间:18-10-2708:55梁武帝萧衍一生传奇,是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萧梁政权的开创者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名练儿,父亲萧顺之是萧齐的重臣,与萧齐皇室同宗,萧衍是齐武帝萧赜的族弟,齐高帝萧道成与萧衍从辈分上看是叔侄的关系,萧衍同他的父亲与萧齐皇族一样,同为侨居南兰陵之素族,丹阳也是他们的故乡。
公元501年3月,萧宝融在江陵即皇帝位,任命萧衍为尚书左仆射、都督征讨诸军事。
萧行从襄阳出兵,直取汉口,在加湖(今湖北黄陂东南)一战中,他大败萧宝卷的征讨军,进逼江州,江州刺史陈伯之迎降,萧術遂乘胜东下。
不久荆州的军政大权全落在萧行手中。
乘萧齐内乱,他率大军攻入建康,杀萧宝卷。
公元502年4月,萧衍下令谋臣沈约、范云和夏侯祥迫使和帝禅位,萧衍在建康南郊称帝,改国号为梁,当上了梁朝的开国皇帝。
史称梁武帝。
梁武帝在位48年,终年86岁,是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梁武帝是一个信仰佛教的皇帝。
他曾于公元504年发敕宣布:“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正道,其余九十五种皆是外”他在建康大造佛寺,增加到五百道。
联合外道以事如来多,最大的同泰寺,也是他造的。
梁时全国的寺院有近三千所。
他早晚到寺礼拜,还四次舍身当和尚,不做皇帝了,每次舍身都由朝廷大臣赎出来。
晚年每天只吃一顿饭。
梁武帝是一个“骨肉相爱”的皇帝。
梁武帝上台后,为了消除宗室内部的矛盾,改变宋、齐两代骨肉相残的局面,废除了典签制度,给各位王侯以实际权力,对诸王采取宽容迁就政策。
他一反齐朝萧氏家族互相残杀的常态,对自己的兄弟子侄,实行“骨肉相爱”,宽到了违法亦不追究的地步。
如他的六弟萧宏,搜刮财物价值3亿以上,有人向他报告,他看后不仅不予处罚,还赞美说:“阿六,你真会处理生活。
”他的儿子萧综临阵投敌萧行只是将其子在萧氏家谱上除了名。
但不久,这个儿子还是被饶恕了。
死后,梁武帝还把这个儿子埋在祖坟旁边。
这种骨肉恩爱为以后更为丑恶的骨肉残系埋下了祸根。
梁武帝萧衍
柔 武 帝 裉 注 意 民 生 ,采 取 曼 厨 农 集 ,减 克 租 税 ,弛 辫 辫 学 伟 , 只 有 尚 书 左 丞 范 缜 保 持 清 醒 的 头 脑 。早 在 齐 山 泽 之 柒 等 一 枣 列 办 法 来 发 展 妊 济 。 果 武 帝 艰 重 视 碾 朝 竟 陵 王 府 时 , 范续就 发表 反 佛教掇 文 ‘ 神 置论 》 , ^ L 理 麦济贫 - 普 通二年 4 5 2 . 3 ) ,创 办 中 国历 史 上 第 一 所 孤 独 论 上 培 佛 教 以 浣 重 的 打 击 。果 武 帝 要 奉 佛 教 为 国 教 , 势
陛 下 舛 百 姓 执 法 严 厉 ,却 优 客 权 责 , 自 己 的 臣下 用上 “ 授 首 一 词 。 后 来 武 帝 虽然 重 新 披 上 驾 ,对 武 帝 说 道 : 皇 袍 但 他 做 和 尚 做 上 了矗 , 又 两次 奢 身为僧 。 梁武帝 4 这 不是 长 治九 安之道 。 但 武 帝毫 不 为动 . 因此 到 了武
. 搜 罗、 甄 别 士最 分 子 , 然 后 就 增 官 设 爵 用 来安 王 这 皇位 而侍 奉佛 租 。 中大通 元年 ( 5 2 9 ) 九 月. 武 帝 第二 次 谱 》 奢 身 于 此 。 遗 一 次 他 显 得 更 为 坚 旋 和 抽鹿 ,除 击 皇 冠 些士族 人物 , 在 中央 增设 2 惦 十 将 军 名 号 在 地 方 把 原
单 的蔬 菜 。他 还 议 节俭 廉 洁 功导 官吏 , 整刷 吏 治 .由 于 沈 的楫 著 的 ‘ 宋书’ 萧干显 撰 著的 《 南齐 书 》 填 补 了史 武帝 的 提倡 和 整功 , 许 多官 剪生 活都报 简朴 .太子 萧 统 学著作 的 空缺 , 真 可谓 血 星 毕鲁 , 文 才辈 出 ,果朝 曲文
梁武帝萧衍的文言文翻译
武帝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参军,后迁卫王俭东閤祭酒。
王俭器重之,任为户曹掾,曰:“萧郎三十岁内,必为一代英豪。
”齐时,武帝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
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
武帝在位期间,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等。
梁武帝深通佛学,常大兴寺庙,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讲经。
大同二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归降。
次年,侯景叛乱,引兵渡江,攻破京都,武帝被拘禁而卒。
武帝生平事亲至孝,极尽诚敬。
登位之前,祭扫陵墓,泪水让草木也动容;登上帝位后,叩拜祖庙,泪如雨下,至情感动身边的人。
武帝爱好学习,成就斐然。
他天性聪慧敏捷,下笔成章,尤善书法。
其文章多载于《梁书》。
武帝好佛,广建寺庙,崇佛风气盛行。
据载,梁朝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
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武帝身体力行,晚年断绝房事,远离嫔妃,一日只吃一顿饮,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
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喝酒。
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享寿八十六岁。
死后,诸子争立,梁朝瓦解。
武帝庙号高祖,谥号武帝。
梁武帝一生,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可谓一代英主。
其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译文如下: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也。
其先祖萧何,汉相国也。
武帝生于刘宋大明八年,自幼好学,文武之道兼而习之。
长大后,博学多通,有文武才干,好出谋划策,受到当时名流的赞许。
武帝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参军,后迁卫王俭东閤祭酒。
王俭器重之,任为户曹掾,曰:“萧郎三十岁内,必为一代英豪。
”齐时,武帝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
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
武帝在位期间,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等。
梁武帝深通佛学,常大兴寺庙,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讲经。
大同二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归降。
梁武帝萧衍传(十四)
梁武帝萧衍传(十四)二、重用士族考试取才为避免重蹈宋、齐两朝的覆辙,梁武帝开始重用士族。
同时,他又改革选官制度,实行考试取才,这就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开了先河。
由于梁武帝的奖掖和提携,梁朝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梁武帝即位以后,鉴于魏晋以来统治阶级内部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之间互相残杀的事实,看到东晋王朝虽然凭借士族地主的支持,国运延长到百余年之久,但皇权旁落,朝廷为世家大族所挟持;宋齐两朝起用庶族地主,权力集于皇帝一身,然而皇族父子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政权落入他人之手。
他为了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新王朝,便试图折中前朝利弊,想方设法调和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梁武帝即位后,为了赢得世家大族的支持,便广泛罗致世家大族。
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命吏部尚书徐勉,依据东晋贾弼之所作《士族谱》、宋刘湛所作《百姓谱》,设立谱局,谱定《百家谱》,凡八十卷,用以甄别士族。
在写给每一个人的文告里,都避开这个人的家讳,表示对百家士族的尊重。
天监五年(508年),梁武帝下诏“凡诸郡国旧族邦内无在朝位者,选官搜刮,使郡有一人”,以恢复士族旧日的权力。
天监七年(508年),又下令在各州郡县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门搜荐东晋以来湮没不显的旧族,为他们提供参加政权的机会。
同年,梁武帝又命徐勉定百官九品为十八班,班数多者为贵。
又增设镇,卫将军以下为十品,分二十四班,共有名号一百零九个。
大批将军以下,还有更多的军官名号。
但是,尽管增设了这么多名号,还是不能满足所有士族求官者的需要。
于是,梁武帝又大量增设地方官。
天监十一年(512年)时,梁朝境内就有二十三州、三百五十班、一千零二十二个县。
地方官的数目本来已经够庞大的了,梁武帝还嫌不够,又增设了许多州郡县。
到大同六年(540年),梁朝境内共有一百零七个州,按州的大小,分为五品。
其中下品多在边地,有的地方一个村落就设立一个州或郡县。
五品州以外,还有二十多个州,根本不知道设在什么地方。
与梁武帝论书启原文和译文
与梁武帝论书启原文和译文《梁武帝论书启》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一篇启示录,这篇文章可以说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和历史意义。
原文中,梁武帝向世人传达了他的自我认识和对政治的思考,表达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职责与使命,并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以下是对《梁武帝论书启》的原文和译文的相关参考内容。
梁武帝论书启原文:夫受命之君,神明既命之,不敢托疑,匪唯远近所共信附于体,自古明圣之德,宁敢舍去。
苟未之议曰,仰符神祗,念眷贤者,是必有藐心,苛事生民,暴虐无道,平明是惑。
出内顾言,外衔词色,奉天承命,率土宗祗,犹复未足,恐阙天心。
是以柔声调曲,以体君志,臣治国之方:当上通下,当内平外。
其化道也,兴善除恶。
内者设四方之朝,外者辑天地之官,上者体太古之治,下者备官爵之制。
是故禁淫靡之器,量远近之颇,必著司马之明,治殷汤之法。
休娱过度,则末朝有欢,粪樵请近隆,婴孩瞻明德。
凡厥者,必无听狎荡之歌舞,幸绵谷之清远,万宗当云。
及以信构,滋替便宜,强以心病之谋攻人,而因敌附原。
率士君子,则揖让徽范充矣。
况用功。
用功之权,决于六事:一曰观选贤良;二曰慎存之势位;三曰列则予抑;四曰年调次序;五曰明罚赏之差;六曰傥有功名,览表决荐。
凡此六事,欲民穷于心,世无听恶,审等易举。
可者即举,不可者忍弃。
思而察之,动而遏之,宁可忍弃?且君之藐视之权,决于三事:一曰审礼法则予才;二曰参诸玉石以识贤;三曰量五教齐以知才。
凡此三事,若审探实矣。
君之举拔之权:视其壮阳乃加实,cz是文禄也。
文禄者:伏以于前代,功劳备具,乃会于今,以考虑之。
又若优败于事,量不能称之者,必欲忍遣之,庶与四方精良备举之士成列。
是故君子独晓君之所举,而众儿童的所知也。
【参考译文】:作为一位受命之君,神明已经下令,我不敢怀疑。
不仅是各地人民都相信我是善良聪明的君主,还有历史上明君圣主的品德也不敢丢弃。
如果有人质疑我的统治,仰望符神祗,思念贤者,我一定有些许不安,担心苛政会使人民痛苦,或者以权谋私,残暴无道,这是肤浅之见。
梁武帝萧衍其人、其书及其文《草书状》
梁武帝萧衍其人、其书及其文《草书状》
南朝梁武帝萧衍,是历史上四个活过八十岁的皇帝之一(还有武则天、宋赵构、清乾隆),他在位四十八年,一生文韬武略,仗打的好,诗文也佳,虽偏居一隅,仍不失为一个有作为的君主。
萧衍出生于贵族官宦之家,年轻时南齐为官,谋略出众,屡建奇功。
后羽翼丰满,率兵灭齐建梁,一方称帝,是他自己拼出来的。
他喜读书,爱好文学,年轻时与文人名流沈约、谢眺、王融、范云交往甚密,诗书酬和,被称为“竟陵八友”。
执政后仍手不释卷,精通文艺,崇教事佛,虽年老后一度昏瞆,被人逼宫下台,但平生终究是业大于过,可圈可点啊!
他大儿子萧统(昭明太子)深受其父影响,少小聪慧,博览群书,年纪尚轻即名重一时,牵头编选《昭明太子文选》,扬名天下,影响波及后世,也属梁武帝育子有方!
梁武帝热爱书法,尽收前朝二王及名人书法墨迹,达几百卷,上万纸,充实内府书库。
虽继任帝王后来未能保全这些珍贵墨宝,多半焚毁,但从中足见萧衍崇尚名流、重视书法的程度。
他自己也舞文弄墨,以临池习书为乐。
从他存世不多的几件墨迹中,看出其书风典雅,婉约有致,清秀中和,古意内蕴,二王的神韵依稀可见。
他对王羲之尤为推崇,是宣扬肯定大王书法最早的帝王。
颇为可贵的是,他还写出了传世名篇《草书状》,意佳词丰,对草书理解深刻,譬喻精当,深得草书三昧,读之让人心动! 感其一代帝王,在草书上能有如此的见地,简直是不可思议!
晨起,万籁俱寂,余抄录《草书状》。
越书越兴奋,第一纸稍嫌平和,第二纸已激情勃发,第三纸时则满纸云烟了。
此作虽不为自己满意,但已见书写内容对书者情绪的调控、影响啊!
学古知己不足,当不忘初心,行进于草书漫漫征途中,兴来恍惚不知晨昏也!。
梁武帝出家为僧的典故讲了什么
梁武帝出家为僧的典故讲了什么梁武帝就是萧衍,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又曾钦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
他才思敏捷,文笔华丽,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
那么梁武帝为什么会出家为僧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梁武帝出家为僧的典故讲了什么梁武帝萧衍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
他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了梁朝。
他看到前面宋、齐两个朝代皇族内部互相残杀,引起内乱,从而导致亡国,所以对亲属十分宽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责罚。
梁武帝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
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
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
由于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为荣。
南朝佛教在这时进入全盛期。
在他的影响下,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官员,都信奉佛教。
有一次,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
梁武帝不敢怠慢,马上派人专程前往,迎接达摩到都城建康。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实在的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失望,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换了个话题:“什么是佛学的真谛?”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
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不冷不热的态度!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了。
送走达摩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
梁武帝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
梁武帝萧衍传
梁武帝萧衍传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
他是梁王朝开国皇帝南北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称梁武帝。
以军功起家萧衍虽出身于南朝时王、谢、袁、萧四姓望族之一的萧氏,又相传是汉相国萧何后裔,但据史书记载,其祖先于魏晋时期官位不显,或为地方守令,或为州郡僚佐。
其祖父萧道赐,官至刘宋南台治书侍御史。
到了其父萧顺之时,萧氏方有起色。
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两人从小就十分要好,相随左右。
萧道成发迹后,萧顺之亦出任其重要僚属,出谋划策,时人誉之文武兼资,有德有行。
萧道成代宋自立,萧顺之尽心竭力,立下汗马功劳。
萧道成曾欲授其扬州刺史职以酬殊勋。
不巧的是萧道成不久后死去,而即位的齐武帝萧赜又对萧顺之怀有猜忌,故萧顺之未居台辅。
但也仍以参预佐命功,封临湘县侯,历位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
死后,赠镇北将军,谥曰懿。
萧衍于刘宋大明八年(464)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
他自幼好学,文武之道兼而习之。
长大后,博学多通,有文武才干,好出谋划策,受到当时名流的赞许。
萧齐时,他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参军,后迁卫将军王俭东閤祭酒。
王俭十分器重他,任为户曹掾,又对人说:“萧郎三十岁内将官至侍中,以后则贵不可言。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萧衍与名士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于西邸,吟诗赋文,是为著名的“八友”。
“八友”之一王融出身琅邪王氏,善于品评人物,识鉴过人。
他很敬佩萧衍,常对亲友说:“统治天下者,必在此人。
”萧衍又转随王镇西谘议参军,上任后不久,因父亲去世而去职服丧,居建康,他有感父亲在官场上的不得志,遂决心干出番事业来,以出人头地。
恰值此时,天赐良机。
齐武帝死后,其子郁林王萧昭业即位,他昏庸无能,政刑失措,辅政的尚书令萧鸾(萧道成兄子)欲谋废立。
萧衍抓住这一机会,全力帮助萧鸾,欲尽废齐武帝后裔,以雪父耻。
萧鸾也深知萧衍的用心,于是两人常常在一起密谋废立之计。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梁武帝名萧衍,字叔达,南兰陵郡中都里(今江苏武进西北人)。
仕齐至雍州刺史,后因齐统治集团内乱而起兵,于齐中兴二年(502)禅代称帝,建立梁朝,在位达48年之久,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
一,建朝立基,饿毙而终萧衍为南齐宗室,官至雍州刺史,镇襄阳。
永元二年(500),萧衍之兄萧懿被齐东昏候萧抱卷杀害。
三年,萧衍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政局极端混乱之际,自襄阳举兵东下,攻占建康,后东昏候被杀,和帝即位,加封萧衍“位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梁公”,位在·诸王之上。
萧衍第二年称帝,国号梁,建元天监,历史上又称萧梁。
梁朝56年中,萧衍在位长达48年。
其统治具有以下特点:1,优容士族。
如专设谱局,改订士族百家谱;下诏州郡县,置州望郡宗乡豪个一人,专管搜荐人物,特别是东晋以来湮没不显的旧族;增设官职,满足士族入仕要求。
但梁世族业全面腐朽,在实际政务中仍需使用寒人。
2.宽宥皇族。
如给诸王以实权,对他们的横征暴敛甚至公开抢掠也不闻不问。
结果到了萧衍晚年,皇室间残杀较之宋齐两代更为残酷。
3.萧衍博文能文,重视思想上的统治。
如大力提倡佛教,不顾劳民伤财,大规模兴建佛寺,公卿等已成亿的钱奉赎。
4.表面上勤俭仁慈,实际上残暴苛刻。
梁世徭役较之前更为繁重,甚至徭役及女丁。
赋税由过去的计资改为计丁,规定每年丁南之调,布绢各二仗,寺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二石。
丁女减半。
此外每亩田还收税米二升。
他责令地方官上献,因而莫不竞相聚敛。
梁世用法,对皇室士族分外宽容,对劳苦大众极其残酷。
民众犯法连坐,老幼不免;一人逃亡,举家罚做苦役。
人民纷纷逃往或反抗,各种大规模的起义接连不断。
候景之乱前夕,更是达到“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的严重地步。
梁初疆域与齐末略同,北已淮河与北魏为界,此时北魏虽日趋衰落,但由于萧衍昏庸无能,故几次对魏战争均未取得成果,反而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
如天监四年(505)北伐,梁军装备精良,但萧衍舎良将韦睿不用,以其贪残昏庸的六弟萧红为主帅。
《梁书·徐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梁书·徐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梁书·徐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梁书·徐摛传》原文及翻译梁书原文:徐摛,字士秀,东海郯人也。
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
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
起家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
会晋安王纲出戍石头,梁武帝萧衍谓周舍曰:“为我求一人,文学俱长,兼有行者,欲令与晋安游处。
”舍曰:“臣外弟徐摛,形质陋小,若不胜衣,而堪此选。
”高祖曰:“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简容貌。
”以摛为侍读。
后王出镇江州,仍补云麾府记事参军,又转平西府中记室。
王移镇京口,复随府转为安北中录事参军,带郯令,以母忧去职。
王为丹阳尹,起摛为秣陵令。
普通四年,王出镇襄阳,摛固求随府西上,迁晋安王谘议参军。
大通初,王总戎北伐,以摛兼宁蛮府长史,参赞戎政,教命军书,多自摛出。
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__。
摛之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
宫体之号,自斯而起。
武帝闻之,怒召摛加让。
及见应对明敏,辞义可观,武帝意释。
因问五经大义,次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无不应对如响,帝叹异之,宠遇日隆。
领军朱异不说,谓所亲曰:“徐叟出入两宫,渐来逼我,须早为之所。
”遂承间白高祖曰:“摛年老,又爱泉石,意在一郡,以自怡养。
”高祖谓摛欲之,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
”中大通三年,遂出为新安太守。
至郡,为治清静,教民礼仪,劝课农桑,期月之中,风俗便改。
秩满,还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
是时临城公纳夫人王氏,即太宗妃之侄女也。
初婚三日,妇见舅姑,众宾皆列观,摛引春秋、仪礼、杂记之文主之。
太清三年,侯景攻陷台城,时太宗居永福省,贼众奔入,举兵上殿,侍卫奔散,莫有存者。
摛独嶷然侍立不动,徐谓曰:“侯公当以礼见,何得如此?”凶威遂折。
侯景乃拜,由是常惮摛。
太宗嗣位,进授左卫将军,固辞不拜。
太宗后被幽禁,摛不获朝谒,因感气疾而卒,年七十八。
长子陵,最知名。
(摘编自《梁书》)译文:徐摛,字士秀,是东海郯县人。
南梁梁武帝萧衍简介
兵败邓城
● 建武四年(497年)秋,北魏军再次南下,接连攻下了新野、南阳,前锋直逼雍州(今湖北襄 阳 )。萧鸾马上派萧衍出兵援救雍州,于十月抵达襄阳。随后萧鸾又派崔慧景总督诸军,萧衍及 雍州刺史曹虎等受其节度。
两战北魏
● 义阳之战
● 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领三十万军队亲自进攻南齐,沿淮河向东攻打钟离 (今安徽凤阳东北)。萧鸾先派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领兵迎战。听到魏军分兵攻打 义阳后,又派遣萧衍和平北将军王广之领兵救援。王广之领兵进到离义阳百里之外时,听说魏军 人强马壮,于是畏缩不前。萧衍则请求充当先锋,和魏军交战。王广之于是派部分军队归萧衍指 挥,进兵义阳。萧衍领军连夜抄小路赶到了距离魏军营地只有几里地的贤首山,然后命士兵将旗 帜插遍满山。天亮后,义阳城中的齐军看到此景,以为重兵已经赶来解围,于是士气大增,马上 整军出城攻击魏军,同时顺风放火。萧衍也亲自领军夹击,摇旗擂鼓助威,齐军士气高昂,个个 奋勇杀敌。魏军在齐军前后夹击下,只好突围退却。齐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 萧昭业为帝后,只知享乐,不理政务,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萧鸾时常与萧衍等人商议,想要将萧昭业废黜。为达成目 标,萧鸾想要将镇守荆州的随王萧子隆召回,又担心萧子隆不从,且忌惮在会稽的王敬则生变,于是向萧衍问计。萧衍认 为:“随王虽有美名,但其实是庸劣之才,属下也没有智谋之士,只是依赖司马垣历生、武陵太守卞白龙罢了。这两人唯 利是图,只要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轻易召回。召回随王,只需一封书信罢了。王敬则满足于安坐江东,享极富贵,应该 挑选美女以娱乐其心。”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于是照计执行,解除了夺权的威胁,赐死了萧子隆。
千字文故事典故
千字文故事典故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的,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
它与《三字经》、《百家姓》统称为“三百千”,是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本书,被视为儿童启蒙读物。
关于千字文的创作,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据传,梁武帝萧衍为了让自己的子侄和后代多读读书,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个字一张纸。
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由于关联性差,内容杂乱难记。
于是梁武帝想如果能把这一千个字连缀成文就便于理解和记忆了,于是他召当时文思誉满江南的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希望能将千字编纂成文。
周兴嗣接受诏令之后,苦思冥想逐字推敲,连字成词,连词成段,词有押韵,段有宗旨,一夜成文。
梁武帝拿到文章后非常满意,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
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
此外,《千字文》中也有一些典故和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上下左右,东西南北。
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他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
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
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
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着地,显出他的神通来,一日九变。
他每天增高一丈,天就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
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合拢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
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经典历史故事:梁武帝出家为僧
经典历史故事:梁武帝出家为僧南朝时期,人们都信仰佛教。
梁国的皇帝梁武帝萧衍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要到那里去烧香拜佛,声称是为了给天下的百姓祈福。
不久,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
在他的提倡下,整个梁国国内都以受戒为荣。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大儿子萧统、三儿子萧纲、七儿子萧绎,还有其他很多的王公贵族,都开始信仰佛教。
到了晚年的时候,梁武帝厌倦了做皇帝的日子,于是决定舍弃皇帝的位子,到同泰寺出家做和尚,一心钻研佛法。
可是国家不能没有皇帝,梁武帝出家做和尚了,梁国上上下下的大小事务由谁管理呢?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整个皇宫也乱成一团。
于是,才做了四天和尚的梁武帝,被大臣们接了回来,继续主持朝政。
梁武帝爽快地回去了。
可是等回到皇宫以后,他想了想,觉得事情有点不对:一般老百姓出家做了和尚,想要还俗的话,都会拿出一笔钱向寺院赎身。
我堂堂一个大梁国的皇帝,怎么能这么轻易就还俗了?这传出去多丢面子啊。
梁武帝越想越觉得亏,于是又一次离开皇宫,回到同泰寺做了和尚。
等到大臣们再次来请他回宫的时候,他说什么也不答应了。
有个很会看眼色行事的大臣灵机一动,说:“皇上既然‘舍身’为僧,我们就要为他‘赎身’,才能对佛祖做一个交代啊!”大臣们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便从国库里拿出了一万万钱,去同泰寺为梁武帝“赎身”。
可是没过多久,梁武帝又回到同泰寺做和尚了。
而且,他为了表示自己对佛祖的虔诚,不但人做了和尚,还把皇宫里所有的人和梁国的土地都送给佛祖了。
这可难为了为他赎身的大臣们。
梁武帝舍弃的东西越多,需要赎身的钱就会越多。
这些大臣们东拼西凑,用了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二万万钱凑齐了,将梁武帝从寺院里赎了出来。
这次可把大臣们害惨了,大家都祈祷梁武帝千万别再出家做和尚了。
谁知道,才过了一年,这位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重新走进了同泰寺出家。
在梁武帝做皇帝的日子里,一共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一共花费了四万万“赎身”钱。
侯景和萧衍的文言文对话
侯景和萧衍的文言文对话
侯景与萧衍的文言文对话在历史上并未留下确切的记录,因为侯景之乱是南北朝时期的一场重大事件,主要的历史记载多集中在战争的经过、结果及其影响上,而非他们之间的个人对话。
然而,我们可以尝试根据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来构建一个虚构的文言文对话,以展示他们可能的交流和冲突。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创造性的尝试,并不代表历史上真实的对话。
侯景致萧衍书
侯景遣使致书于梁武帝萧衍曰:“天下纷扰,英雄并起。
吾虽不才,亦欲自立于世。
今欲与陛下共分江山,何如?”
萧衍复书侯景
梁武帝览书,沉吟良久,乃复书曰:“吾与卿本同宗,情义深厚。
天下之事,当以和为贵。
卿若有意归顺,共安社稷,吾必厚待于卿,不失封侯之位。
”
侯景再书
侯景得书,笑曰:“陛下虽宽厚,然不解时势。
天下已非昔日之天下,英雄岂能久居人下?吾欲自为霸业,非封侯之位所能满足。
”
萧衍叹曰
梁武帝闻之,叹曰:“侯景野心勃勃,不可驯服。
吾虽欲以和平解决,然恐其不甘为下,终将酿成大祸。
”
此虚构之对话,虽非历史上真实之记录,然亦可见侯景之野心与萧衍之无奈。
侯景之乱最终爆发,梁武帝萧衍亦因此忧愤而终,可见其预言之不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武帝萧衍传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
他是梁王朝开国皇帝南北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称梁武帝。
以军功起家萧衍虽出身于南朝时王、谢、袁、萧四姓望族之一的萧氏,又相传是汉相国萧何后裔,但据史书记载,其祖先于魏晋时期官位不显,或为地方守令,或为州郡僚佐。
其祖父萧道赐,官至刘宋南台治书侍御史。
到了其父萧顺之时,萧氏方有起色。
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两人从小就十分要好,相随左右。
萧道成发迹后,萧顺之亦出任其重要僚属,出谋划策,时人誉之文武兼资,有德有行。
萧道成代宋自立,萧顺之尽心竭力,立下汗马功劳。
萧道成曾欲授其扬州刺史职以酬殊勋。
不巧的是萧道成不久后死去,而即位的齐武帝萧赜又对萧顺之怀有猜忌,故萧顺之未居台辅。
但也仍以参预佐命功,封临湘县侯,历位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
死后,赠镇北将军,谥曰懿。
萧衍于刘宋大明八年(464)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
他自幼好学,文武之道兼而习之。
长大后,博学多通,有文武才干,好出谋划策,受到当时名流的赞许。
萧齐时,他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参军,后迁卫将军王俭东閤祭酒。
王俭十分器重他,任为户曹掾,又对人说:“萧郎三十岁内将官至侍中,以后则贵不可言。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萧衍与名士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于西邸,吟诗赋文,是为著名的“八友”。
“八友”之一王融出身琅邪王氏,善于品评人物,识鉴过人。
他很敬佩萧衍,常对亲友说:“统治天下者,必在此人。
”萧衍又转随王镇西谘议参军,上任后不久,因父亲去世而去职服丧,居建康,他有感父亲在官场上的不得志,遂决心干出番事业来,以出人头地。
恰值此时,天赐良机。
齐武帝死后,其子郁林王萧昭业即位,他昏庸无能,政刑失措,辅政的尚书令萧鸾(萧道成兄子)欲谋废立。
萧衍抓住这一机会,全力帮助萧鸾,欲尽废齐武帝后裔,以雪父耻。
萧鸾也深知萧衍的用心,于是两人常常在一起密谋废立之计。
时齐武帝子随王萧子隆任荆州刺史,齐武帝亲信王敬则镇守会稽,对京师建康形成钳制威胁。
萧鸾问计于萧衍。
萧衍说:“随王虽有美名,不过是平庸之辈,手下又无智谋之士,其重要僚佐都唯利是图,如果授以显职,则将不为其所用,制服随王,只需一纸诏书即可。
王敬则贪图富贵,声色狗马,苟安江东,宜选美女加以收买。
”萧鸾言听计从,先任随王亲信为京官,然后召随王至京,任命为中军大将军,剥夺了其实权。
当时,豫州刺史崔慧景也是齐武帝的旧臣,萧鸾为了稳妥起见,在萧衍仍服丧时,仍起用他为宁朔将军,镇寿阳,名为备魏,实防慧景,萧衍率军尚未至镇,崔慧景知抵抗无济于事,遂白服前来迎接,萧衍安抚了慧景后,并未治罪。
将军房伯玉、徐玄庆困惑不解地问:“崔慧景反心昭彰,实是逆①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梁书·武帝本纪》、《南史·梁武帝本纪》,下引两传者,不另作注。
贼,我等将军,如同猎鹰,您一声令下,即可将其擒获,为什么放了他呢?”萧衍微微一笑说:“他不过是手中的婴儿,杀了反而有损武夫声誉。
”于是对崔慧景好言相劝,晓之以利害,崔慧景遂安下心来,不再有举兵反叛的打算。
萧衍亦因此而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又迁黄门侍郎,典掌机要,出纳王命。
建武元年(494),萧鸾在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连废萧昭业、萧昭文两帝而自立,是为齐明帝。
齐明帝萧鸾一上台,即大开杀戒,尽诛齐武帝诸子。
萧衍是否直接参与了这场骨肉相残的屠杀,史阙无载。
但他因父亲受到压抑而对齐武帝及其诸子怀有成见或仇恨,则是可以肯定的。
早在齐武帝病重时,王融等人就欲废昏立明,以齐武帝第二子竟陵王萧子良即位称帝。
向萧衍征询意见时,衍竭力反对,以废立“必待非常之人”,“忧国须是周公”一类冠冕堂皇的理由沮丧众志,并且袖手旁观,坐视王融被诛。
而当德才皆无却非齐武帝嫡统的萧鸾欲谋废立时,萧衍则异常积极,并以“预萧谌等定策勋,封建阳县男,邑三百户”。
萧谌为人凶险,废立之日,禁止齐武诸王与外界联系,并领兵先入后宫。
萧衍与之通谋,他在这场同室操戈的内争中的作用似可推测而知。
建武二年(495),北魏军队在将军刘昶、王肃等人的指挥下进攻司州。
萧衍出为冠军将军、军主,隶属左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广之,为偏师,救援司州刺史萧诞。
行至离萧诞固守的义阳(今河南信阳市)百里之处,众军见北魏军容强盛,畏缩不前。
萧衍为了振奋军心,对诸将说:“我们应屯军于下梁城,在凿岘天险设防,据守雉脚之路,占据贤首山,以便打开通往西关之路,兵临敌人营盘,形成三方犄角之势,击败敌人是不成问题的。
”王广之等未从此计。
萧衍则派部将徐玄庆占据贤首山。
魏军切断了通往贤首山的粮道,众将都不敢前往增援,只有萧衍请求率兵解围。
王广之拨给萧衍精兵。
他遂率众连夜登上贤首山。
魏军攻城,他坚壁不出。
当时魏将王肃指挥进攻,因攻城难下,遂一鼓而退兵,使刘昶产生怀疑。
萧衍乘机捎信给刘昶,挑拨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魏军顿兵城下,士气受挫,主帅之间又不和,萧衍抓住战机,发起总攻。
他下令军中:“望麾而进,听鼓而动。
”他亲自扬麾,鼓声连天,威振山谷。
敢死士兵,手持短兵直攻号称有十万之众的敌营;持长枪长戟的步兵,从两翼包抄,配合敢死队。
一时群情振奋,锐不可当。
义阳城内守军见势,开城门出击。
魏军腹背受敌,军心大乱,遂溃退。
这场战役,杀敌数千。
破敌营后,从王肃、刘昶遗留下的巾箱中找到了北魏孝文帝的敕书。
上面写道:“听说萧衍善于用兵,勿轻易与其交锋,待我至。
若能俘获此人,则江南将为我所有。
”萧衍因功任司州刺史,在任期间,威望日高。
曾有人赠送马匹,萧衍不肯接受,赠马人遂偷偷地将马栓在衍房前的柱子上。
萧衍出门看到了马,写了一封措辞诚恳的信栓在马头上,叫人将马赶出城外,希望其主人认领。
不料不久后,马又被人送到府下。
但是,萧衍却因其威望而受到齐明帝的猜忌,将他召回京师任太子中庶子,又出镇石头城。
萧衍为了解除齐明帝的疑虑,将自己的部曲遣散回家,又常乘折角小牛车以示清心寡欲。
齐明帝因此十分高兴,常常称赞萧衍为人清俭,希望朝臣都仿效他。
建武四年(497),北魏孝文帝亲自率军南征雍州,围雍州刺史曹虎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
曹虎是齐武帝的腹心,齐明帝欲除而未遂,于是打算借刀杀人。
齐明帝内定萧衍为雍州刺史,口授密旨,名为出兵增援,实为观望曹虎成败。
萧衍与随后来援的五兵尚书崔慧景等人顿兵于邓城,不料不知内情的孝文帝率十余万骑兵前来打援。
崔慧景慌忙撤兵,萧衍劝阻无效,兵遂大败。
萧衍率众且战且退,又为北魏军将宇文福所破,伤亡惨重,损失二万余人。
萧衍虽然兵败,但不久就接替曹虎,先为辅国将军、监雍州事。
永泰元年(498),又授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郑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辅国将军、雍州刺史。
禅代称帝齐明帝死,其子萧宝卷即位。
当时扬州刺史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祐、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轮流值内省,分日帖敕,号称“六贵”。
此外又有佞幸小人茹法珍、梅虫儿、丰勇之等八人,世称“八要”,以及中书舍人王咺之等四十多人,都擅权专政。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萧衍对其从舅录事参军张弘策说:“《诗经》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况且今天国有六贵八要,怎么可能指望稳定呢!政出多门,必生动乱。
如果权贵们互相猜忌,彼此诛杀,那么雍州之地就是最好的避祸场所了。
只要多施仁义,即可称雄西方。
但是我的兄弟们都在京都,恐怕他们将无法避祸,要图大业,还应与我的哥哥萧懿商量。
”恰值萧懿卸任益州刺史,行郢州事。
萧衍派张弘策前往郢,陈计于萧懿,认为应在猜防未生之时,召诸弟离京聚集于雍郢,然后以雍郢为基地,“世治则竭诚本朝,时乱则为国翦暴”,此为万全之策。
萧懿拒绝了这一建议。
但萧衍仍在永元元年(499),从京城接回了弟弟萧伟和萧憺。
于是以襄阳为中心,积极发展军事实力,秘密制造各种器械,大量砍伐竹木,沉于檀溪,以便以后修造舰船。
同时,又四处散布流言,说什么樊城是王气所在,萧衍住所上空有五色回转,状如蟠龙,为其起兵提供祥瑞。
不久,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辅政大臣相继被诛,各种政治势力相互火并,萧齐皇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出现了权力真空状态。
永元二年(500)十月,东昏侯萧宝卷又诛杀萧衍的哥哥尚书令萧懿,又遣巴西、梓橦二郡太守刘山阳西上,名为之郡,实欲攻袭萧衍。
萧衍立即密召长史王茂、中兵吕僧珍、别驾柳庆远、攻曹史吉士瞻等人商量起兵大事。
既定,在十一月遂召集全体僚佐,宣布起兵的决定,对大家说:“现在昏君当朝,穷凶极恶,诛杀朝贤,黎民涂炭。
上天命我讨伐之。
望你们疾恶如仇,与我共同举义。
成事之日,将以功勋分别任命公卿将相,我决不食言。
”于是建牙,招集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船三千艘,又尽出檀溪竹木安装舰船。
但是萧衍还不具备立即顺江东征的条件。
当时,南康王萧宝融为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萧颖胄为行府州事,握有实权。
荆州军事地位重要,又位于雍州和扬州之间,故其归属与否对萧衍和萧宝卷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萧宝卷派遣刘山阳西上,目的也是联合萧颖胄共同进攻萧衍。
萧颖胄虽对朝廷滥杀大臣颇感不安,但尚无起兵反抗的打算。
而萧衍则认为:“荆州人向来害怕剽悍的襄阳人,加上荆雍二州可谓唇亡齿寒,荆州必将归附于我。
若以雍荆二州之兵取建康,易如反掌。
”于是他派与萧颖胄有亲戚关系的参军王天虎去江陵,捎给颖胄及其僚属每人一封信,诈称刘山阳打算袭击雍荆二州。
萧颖胄对此半信半疑,一时下不了决心。
等到刘山阳到达巴陵(今湖南岳阳市),萧衍再次派王天虎赴江陵。
天虎走后,萧衍对张弘策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这次派天虎去江陵,我只捎二封信给萧颖胄和萧颖达兄弟,信上又说‘天虎口述’,而未给别人书函。
我略施小计,并未对天虎面授机宜。
等到颖胄兄弟询问天虎,天虎将无言以对。
但天虎是萧颖胄的亲戚,所以荆州府的僚佐必然因此认为萧颖胄与王天虎合谋,共同向他们隐瞒真情,遂产生怀疑。
消息传到刘山阳那儿,他将对萧颖胄存有戒心。
这样,萧颖胄进退两难,则不得不归附于我,这是用两封空函安定一州。
”刘山阳进至江安(湖北公安市西北),闻讯后果然中计,迟疑十几天不肯进入江陵。
萧颖胄无计可施,只好归属萧衍。
王天虎愿以性命成萧衍大业,萧颖胄遂用王天虎首级诱斩刘山阳,送首萧衍,并建议选择吉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在第二年(501)二月进兵建康。
萧衍回答说:“今聚甲兵十万,举兵起事,所凭借的不过是众人一时激愤之情。
如顿兵百日,不仅粮草自竭,而且必沮众志,难成大业。
今大计已定,岂可中途而废!?”时萧衍部将又劝萧衍迎立萧宝融于襄阳,以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然后再发兵东征。
萧衍坚决予以拒绝,说:“如果大业不成,将自取灭亡;如功成业就,威振四海,则号令天下,谁敢不从!那时怎么可能受制于人呢?”十二月,萧衍上表以萧宝融为相国。
永元三年(501)一月,萧衍自任征东将军,以弟伟、憺留守襄阳,发檄文于京师,指斥萧宝卷悖德乱政,梅虫儿、茹法珍擅权专杀,声称替天行罚,废昏立明,遂率雍、荆、梁等数州之兵顺江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