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饿死台城的三世因果故事
梁武帝三世因果
梁武帝三世因果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因果思想,但是更多的注重道德层面对自己今生的影响以及对子孙的影响。
比如《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东汉以后,佛教三世因果思想传入,将我们传统的因果思想包容其中了。
后世流传了很多因果循环的故事,下面一则关于梁武帝的分享给大家,对于真假虚实,权当做故事罢。
昔日有一座寺院,主持僧二人,遂分为东西两房、东房主持僧法堂前,有一蚯蚓,早晚听经天性最灵,每至五更时分,蚯蚓便鸣,主持僧就叫诸徒弟起来,参佛诵经文,时刻极定无失。
西房主持僧见东房师兄,每日五更早起来,参佛课诵经文,遂叫诸徒弟严责骂曰:「尔众人何不看东房师兄弟,修行甚谨慎,五更早就起来参佛诵经尔等如此懒惰贪眠,非是修行之人。
」忽一日,西房有一徒弟,就去问东房徒弟曰:「师兄,尔众人如此精神,每五更早,因何知醒起来,此是何也?我等贪眠睡到天明,尚不知醒。
东房徒弟答曰:「我个个亦是贪眠好睡,因为我师傅法堂前,有一蚯蚓,每至五更时分便鸣,我师傅若听到蚯蚓鸣,就叫起众人参佛诵经,因此时刻极准无有失误。
」西房的徒弟闻此言,暗恨蚯蚓而回。
有一日,西房师傅出去,其徒就烧一锅热汤捧出来,看见东房师徒不在寺,遂将热汤灌落蚯蚓穴中,蚯蚓即被烫死。
次日天明,东房住持僧,无听蚯蚓鸣,就叫徒弟起来觅寻,徒弟看见蚯蚓即死,就禀知师傅,师傅出来看见,就与他超度。
蚯蚓蒙受师傅超度,后得转人身,出世为樵子,每日卖柴生活。
西房徒弟犯杀生戒,福气消尽,坠落出世为猴,其灵性最精好供佛,其樵子亦是行善好供佛,樵子每日登山砍柴,一日来到山中,看见有一座破庙,樵子就入庙内,见此庙半坏,有三尊佛像,头顶厝瓦破坏露天,樵子恐三尊佛像,受雨露湿坏,即时回家买三顶大笠,来遮盖佛像。
一日,正欲登山砍柴,来到溪边,看见有七位秀才,欲过溪不能得过,樵子看见,连忙手抱七块大石头,铺于溪中,于是众人得到过去。
是时山神土地,奏上天庭,凡间有樵子善心,起盖三宝殿,造下七星桥。
樵子每日登山砍柴,便手持鲜花,到山边庙中供佛。
侯景之乱:活活饿死梁帝萧衍
侯景之乱:活活饿死梁帝萧衍从狗子到将军侯景,羯族,字万景,北魏时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人。
侯景自小身上就有股桀骜不驯的劲头,喜好骑射,虽因右脚长有肉瘤而走路不稳,但还是被高欢军队的人看上。
大通二年(528)二月,枭雄尔朱荣发兵洛阳诛杀胡太后,夺取了北魏的军政大权,侯景见尔朱荣势大立即前往投奔,很快就得到尔朱荣的重用。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九月,尔朱荣领兵进京意图谋反,不想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诛杀。
尔朱荣一死,他的部属高欢立即落井下石消灭了他的家族势力,侯景也跟着跑到了高欢阵营。
不久,孝武帝元脩与高欢争权,元脩出洛阳到长安投奔了宇文泰,高欢则另立新君。
自此,北魏分裂成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
高欢集中兵力对付宇文泰,把河南一地交给侯景经营。
河南地处中原,沃野千里,几年时间侯景就扎稳脚跟,河南俨然成为一个独立于东魏之外的王国。
养虎为患对于高欢,侯景还有所忌惮,但对于他的儿子高澄,侯景根本不放在眼里。
高欢一死,侯景就在河南叛乱向西魏投降。
高澄随即派出大军征讨,侯景见高澄来势凶猛又转而向萧衍求救,表示愿意倾河南之地归附梁朝,以图借梁朝兵力消灭高澄。
一接到侯景的降书,萧衍高兴地夜不能寐,以为自己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侯景的请求。
萧衍封侯景为河南王,并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等人给侯景送去粮草。
不久,萧衍又命贞阳侯萧渊明出兵10万救援侯景。
但萧渊明的军队,根本不是东魏军队的对手,主将萧渊明也被生擒。
侯景一看援军指望不上,就在涡阳一战中破釜沉舟与敌军进行肉搏战。
最终侯景还是战败,3万军队被打得只剩下800人,侯景带着这些残兵败将逃到了寿阳(今安徽寿县)。
但侯景哪是闲得住的人,一到寿阳他就寻找着各种机会以图东山再起。
太清二年(548)二月,东魏和梁朝进行停战谈判,侯景害怕自己成了砝码,就想试探一下萧衍的态度。
他命人伪造了一封东魏给梁朝的信函,说东魏愿意以贞阳侯萧渊明交换侯景。
萧衍接到信后,不知有诈就回信说:“你们早上把萧渊明送回来,我晚上就把侯景送给你们。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强制和尚吃素,却福报很浅,结局竟是饿死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强制和尚吃素,却福报很浅,结局竟是饿死南北朝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晚年痴迷佛教,三次舍身入寺出家,对中国佛教文化影响较大。
萧衍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他自己只吃素食,后来又下令全国寺庙和尚都效仿,形成只有中国和尚吃素的传统。
又下了一诏“断杀绝宗庙牺牲”,命令祭拜用的牛羊也用蔬菜代替,延续至今。
梁武帝萧衍萧衍在位共48年,在位初期,他接受南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每天五更起床开始办公。
也善于纳谏,广泛听取意见,下令在宫门门前设立两个信箱(当时叫函):谤木函和肺石函。
对国家政策有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信。
如果有人觉得功臣或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任用、提拔或赏赐,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信。
拜宝志禅师为师,修习苦行。
由于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提倡节俭苦修,禁绝一切浮费,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
由于宝志禅师可以几天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萧衍就学习出家人过午不食,每天只吃一顿饭。
经常只穿布衣,洗过好几次仍不换,达到“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在他的治理下,南梁出现了“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天监之治”。
萧衍笃信佛法,全国花费巨资兴建佛教寺庙已达五百多座,唐诗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些寺庙建得光鲜亮丽,全国出家的和尚尼姑达十万人。
《南史·郭祖深传》:“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
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到了晚年,梁武帝对佛教痴迷已经走火入魔,疏于法制,企图用佛教中的慈悲思想用于治国,纵容邪恶不法之徒。
光天化日都会有抢劫发生,晚上偷盗的事情越发严重,即便一些官吏疯狂敛财、敲诈民脂民膏,他对此也提倡宽容处理,而不是依法惩戒。
时常以出家人慈悲为怀多次大赦天下,以至于作恶之人不再害怕法度,从民间到官府都恣意妄为,官府随意欺压百姓,社会开始一片混乱。
更加荒唐的是,在公元527年,63岁的萧衍居然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才返回,然后大赦天下。
从梁武帝谈三世因果
從梁武帝談三世因果梁武帝談三世因果(前世今生)梁武帝的前世是「蚯蚓」很久以前有一座寺廟,分成東房與西房,廟裡的和尚們每天早晨都要起床做早課。
很奇怪的是,東房和尚往往都能準時起床,西房和尚就常常睡過頭,耽誤了時間。
這一天,西房和尚又挨住持罵了,其中有一位西房和尚就去問東房和尚:「為什麼你們精神都這麼好能準時起床,而我們總是貪眠睡到天明,還不知醒?」東房的和尚就說:「那是因為我們這邊有一隻蚯蚓,每到清晨的時候就會鳴叫,時間非常的準確,我們一聽到聲音就會起床了。
」西房和尚知道後就暗恨離去。
有一天,那位西房和尚趁東房和尚大家都不在寺廟的時候,就燒了一盆熱水,灌入東房的蚯蚓洞中,蚯蚓就被燙死了。
第二天早上,東房和尚聽不到蚯蚓的鳴叫聲,一找竟發現蚯蚓死了,只好請來住持將那隻蚯蚓超渡。
蚯蚓被主持超渡之後就投胎人身,轉世成為一個樵夫,每日賣柴生活。
西房和尚因犯了殺生戒,墮落到畜生道,轉世為猴,但因前世是修行者,所以仍有一點靈性,時時會採花到山裡的一間破廟,至佛前供養。
樵夫每日上山砍柴,一日來到山中,看見有一座破廟,見此廟半壞,有三尊佛像,頭頂厝瓦破壞露天,樵夫恐三尊佛像受雨露濕壞,就回家買了三頂大笠,來遮蓋佛像。
之後,樵夫上山砍柴時就手持鮮花,到山邊廟中供佛。
而那隻猴也每天持花來供佛,牠一看到花瓶裡已有花,就將花拔去,換上自己的。
猴子離去之後,樵夫砍柴回家途中,在廟門前休息時,往裡面一看,卻發現自己的花被拋在一地,瓶中的花不是自己的花,他就想查明是什麼原因。
第二天早上,樵夫將自己的花供上之後,就躲在一旁,沒多久就看到一隻猴子進來,手上也拿著一束花,並拔掉樵夫的,換上自己的。
樵夫一看大怒,大喝一聲,那猴子嚇得轉頭就走,樵夫追趕猴子,猴子最後跑進一個山洞裡,這樵夫忽起惡念,搬來一個大石頭將洞口堵住,那猴子出不來,竟活活餓死在裡面了。
後來樵夫轉世,因為他有建廟的功德,出世在帝王家,成為好佛的梁武帝。
梁武帝晚年頗有悟性,江山不要,遷去臺城修行參道。
历史趣谈:南朝梁武帝 被饿死的“和尚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南朝梁武帝被饿死的“和尚皇帝”导语:梁武帝是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他有一个双重身份:“和尚”与“皇帝”。
这两个不同的身份在梁武帝身上奇妙地结合了。
他曾勤政爱民,却最终一梁武帝是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他有一个双重身份:“和尚”与“皇帝”。
这两个不同的身份在梁武帝身上奇妙地结合了。
他曾勤政爱民,却最终一心向佛,看破红尘。
他不是昏君,却被叛军活活饿死,落得个荒唐可叹的结局。
文武兼备的梁武帝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三个王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萧衍出生在南朝的“齐”国时期,相传是汉代名相萧何的后代;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
由于家庭背景优越,萧衍的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还被赐予了封地。
与一些出身官宦世家的纨绔子弟不同,萧衍具有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南齐建武二年(495),北魏孝文帝出兵数十万攻打南齐,齐明帝萧鸾派遣萧衍等将领率兵迎击。
两军对阵义阳,因北魏的军队兵强马壮,声势浩大,南齐的将领畏惧不前,没人敢去迎战。
此时,萧衍却主动请战,愿为先锋。
他带领部队趁夜色赶到距敌营仅有数里的山上遍插旗帜,虚张声势。
等天一亮,北魏的军队看到满山旗帜,以为中了埋伏,阵脚大乱;而南齐的军队见状以为援兵已到,士气大增,立即大举进攻。
萧衍带领军队从后方包抄敌军,使得北魏军队腹背受敌,被杀得大败而逃。
赫赫战功让萧衍独步朝中。
齐明帝死后,其子萧宝卷继位,即历史上著名的“东昏侯”。
萧宝卷荒淫无道,滥杀功臣,引得朝野不满。
萧衍。
齐桓公和梁武帝两个饿死的国君有什么因果和巧合
齐桓公和梁武帝两个饿死的国君有什么因果和巧合国君皇帝被饿死?很令人怀疑吧?没错,就有这回事。
齐桓公一、春秋五霸之首2020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材料: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不计前嫌,任人唯贤,宽容大度,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时期最富有的国家,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任盟主达40年之久。
齐桓公的霸王之业,成为历史佳话。
二、饿死宫中的霸主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问管相有什么要交待的,管仲说:“一定要远离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人。
”齐桓公问为什么,管仲说:“易牙连儿子都能杀了讨好你,还指望他爱国吗?”“竖刁割下自己的皮讨好你,还有什么不能出卖呢?”“还有开方,远离父母投奔你,连父母都不爱,你指望他忠于国君吗?”齐桓公口头答应了,但还是宠信这三个野心勃勃的人,让他们在朝中主事。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这三个人认为夺权位的机会来了,便以齐桓公的名义贴上告示,禁止任何人接近宫内,然后把后宫砌上高高的围墙,把齐桓公关在宫中,叫天天不应,食物中断,连水都喝不上一口。
这样,齐桓公被活活饿死宫中,无人知晓。
而他的五个儿子也为了争权夺位,无人问津。
可怜当初叱咤风云的一世霸主死后尸骨腐烂67天,都无人收拾!梁武帝一、博学多才的皇帝梁武帝早年勤于政务,每天五更天起床,批阅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
他为了广泛地纳谏,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
谤木函接受意见和建议,肺木函接受功臣赏赐和人才提拔。
生活节俭,史书写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每天只吃一顿饭,忙时只喝点粥充饥。
才能方面,是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也是政治、军事方面的翘楚,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
34南朝时期之萧梁兴亡
34南朝时期之萧梁兴亡34南朝时期之萧梁兴亡梁武帝萧衍在历史上颇有虚名,但实际上是一个贪残、愚蠢、伪善的帝王。
他即位后,用寒人典掌机要,又下令举荐东晋以来湮没不显的士族,还提高宗室诸王的实权,对统治集团内各阶层的利益照顾得面面俱到。
在萧衍的纵容下,梁朝的政治很坏。
贵族子弟在京城胡作非为,甚至公开杀人越货。
梁朝官吏可以公开贪污,三任郡守的鱼弘说他做官要做到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
”萧衍对百姓用刑极其残酷。
南朝注籍的户口只有五百多万人,梁每年判处二年以上徒刑的就达五千人之多,国家监狱里总是塞得满满的。
在萧梁时期,农民起义的次数较宋、齐多,规模也大。
但萧衍为了欺骗百姓,有意提倡佛教,并亲自三次舍身同泰寺。
侯景之乱:547年(太清元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掌权的高澄发生矛盾,表示愿献所据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梁。
梁武帝贪图利益,派萧渊明率大军北上接应侯景,结果被东魏在彭城打得大败,萧渊明被俘。
不久,东魏又在涡阳(安徽蒙城)瓦解了侯景四万之众,侯景率八百人退据寿阳。
高澄为挑起侯景与萧梁朝的矛盾,表示愿与梁重新通好。
梁武帝不顾大臣和侯景的一再反对,同意通好,并答应以侯景交换萧渊明。
侯景走投无路,于548年八月反于寿阳。
侯景渡江,很快攻下建康石头城和东府城,但萧衍所住的台城却一时攻不下。
以后,台城在久围之下,粮食断绝,饿死者十之八九,能作战的只有四千多人。
次年三月,侯景攻入台城,萧衍被软禁,不久饿死在台城。
萧衍死后,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傀儡皇帝。
虽然侯景攻下了建康,但当他的势力向四周扩展时,却遇到梁军和地主武装的强烈抵抗。
萧衍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派大将王僧辩东讨,连败侯景,并乘胜东下,并要太守陈霸先也从广州率兵北上。
侯景见形势不利,急于称帝,于是废萧纲,立梁豫章王萧栋为帝。
不久又废萧栋自立,改国号汉,大杀萧衍子孙。
552年,王僧辩、陈霸先攻下建康。
侯景企图逃胞,被部下所杀。
侯景之乱是南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梁元帝萧绎的悲剧:打不过北朝,亡国之时却烧14万卷书泄愤
梁元帝萧绎的悲剧:打不过北朝,亡国之时却烧14万卷书泄愤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梁武帝萧衍第七子。
少年时获封湘东王,又出镇荆州,侯景之乱后自立为帝。
数年后被西魏消灭。
这是他一生的简要历程。
梁元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他自幼生长于帝王之家,教育程度非常高,一度可以开坛讲学。
然而就是这位学识水平深厚的皇帝,国破家亡之际,居然把怒火撒到书上,把梁宫中珍藏的14万卷书,统统付之一炬。
梁之亡,在历史长河中本不值一提,这7万卷书之焚,却是堪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
亡国焚书,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这还要从萧绎的生平说起。
一、年幼眼盲,性格偏激萧绎出生于萧梁建国之后(508年出生),自幼接受的教育就非常好,加上他天姿十分聪明,故而很早就体现出极高的文化素养。
五岁时便能背诵《曲礼》的上半部。
少年时代博览群书,下笔成章,才华横溢。
梁武帝对这个儿子十分喜爱,萧绎17岁的时候,梁武帝问他:“当年孙策在江东创业,你可知他几岁?”萧绎回答说:“17。
”武帝说:“正好和你同岁。
”孙策是东吴定鼎的王侯级人物,梁武帝不顾身份地这么勉励萧绎,足见喜爱之深。
然而天不假福。
萧绎刚出生的时候,一只眼有病,从来不会治病的梁武帝不知从哪来的自信,居然亲自给儿子诊治,结果把一只眼给治瞎了。
身体上的残缺,让萧绎性格产生了变化,他长大后极其忌讳别人说他眼瞎,经常因此发怒责罚触了忌讳的人。
二、拒不援父,自相残杀梁武帝十分注意对儿子们的培养,除了教授文化知识,还让他们到外州做官历练。
萧绎自12岁起就开始当外州刺史。
期间短暂召回建康负责过石头城防务,其余时间全在外州。
太清元年,39岁的萧绎徙任荆州刺史,负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州等九州的军事事务。
自此再也未回过建康。
在二十余年的外任生涯中,萧绎与父亲、兄弟们的关系逐渐疏远,终至恶化。
为什么呢?都是梁武帝种下的祸根。
梁武帝长子萧统中年夭折,武帝放弃立嫡不立长的原则,按顺序立第三子萧纲为太子(第二子萧综亦死)。
「和尚皇帝」萧衍,迷信佛教走火入魔,3次出家,最后饿死台城?
「和尚皇帝」萧衍,迷信佛教走火入魔,3次出家,最后饿死台城?回复「揭秘」,看欲罢不能,闻所未闻的野史奇谈中华历史上有众多信佛的皇帝,可是跟我接下来要讲的这一位皇帝相比,那些人只不过是小打小闹,根本算不上是佛教忠诚的信徒。
虽然说我佛慈悲,这位信佛的皇帝却没有得到佛祖的眷顾,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帝国也由于他迷信佛教渐渐衰微。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梁武帝萧衍。
在帝国林立,皇帝群生的南朝时期,萧衍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三十八岁以军事政变夺得大统,在位四十八年,死的时候八十六岁。
他虽然身为皇帝却曾四次跑到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出家,他与其他南北朝的皇帝不同,不仅文才武略出众,而且为人宽厚。
如果萧衍死的早一点,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一定是个明君。
晚年的萧衍变得异常崇尚佛教,以至于走火入魔到了佞佛的地步。
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实杜牧还是保守了点儿,南朝何止是四百八十寺,仅仅是梁朝萧衍就在建康(今南京)建了五百多座寺庙。
接下来我们仔细聊一撩这位菩萨皇帝的一生。
萧衍是官二代,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追溯起来他的祖宗是赫赫有名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
从小就含着金汤勺长大的萧衍出生时就与众不同,史书记载萧衍右手上有个武字的掌纹。
长大后的萧衍更是不简单,文武全才,文采出众到当时不少文学名家都对他的文章推崇备至。
后来萧衍玩文学玩出了新花样,他跟当时其他七位文学新秀组成了一个组合——竟陵八友然后彻底在文坛出道了。
其他七个人写的文章各有所长,但都没有萧衍写得格局大,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武字掌纹的右手早早就告诉了世人萧衍的军事才能也很出众,他第一次在军中扬名的时候是在与北魏的反击战中。
面对北魏气势如锋的军阵,当时的主将王广吓得不敢应战,年轻的萧衍主动请缨做先锋大将,然后连夜出兵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魏军驻扎地的几里之外。
魏军吓得魂飞魄散,根本看不清来了多少人马。
而被围困的城中军民见援军已到信心大涨,两路人马里应外合,杀得北魏大败而归。
梁武帝前世是什么
梁武帝前世是什么相传,梁武帝萧衍的有三世轮回。
第一世为一条白颈蚯蚓;转世投胎后成为了一名僧人,法号为普能;得到大通禅师的点拨后,第三世为富贵人家之子黄复仁。
由于他一心向佛,随后,转世为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画像东晋后年,大通禅师在兴国寺诵《法华经》三载,在大通禅师闭关房屋墙边上有一条白颈蚯蚓。
大通禅师在朗诵《法华经》时,这条白颈蚯蚓也在听经。
有一天,大通禅师出关了,看见门前长了很多草,便让小沙弥把杂草清理干净。
小沙弥一不小心就把这条白颈蚯蚓斩成两截,小沙弥觉得很抱歉,便将这条白颈蚯蚓埋葬了。
这条白颈蚯蚓因听讼佛经,转世变成人,在一个姓范的人家出生。
他长大后,父母就已经去世了,于是他来到了山西南光寺做了伙夫,禅师给他改名为普能。
普能虽然不识字,但是他能流利的背诵佛经,只要一有闲暇时间,普能便打坐修行。
一天,普能听说兴国寺的大通禅师坐化了,普能便有了转生的念头。
普能向师父请教转世之道,师父认为普能修道勤奋,便给他指点了一些修行门道。
普能得到师父的点化后,便坐化去了。
普能转世到一个员外家,这对夫妇积善行德,到了40岁的时候才生下普能。
普能降生后,天天哭泣,不肯吃东西,这可急坏了员外夫妇。
俩人急忙找到了空谷法师,在空谷法师说等到周岁后,要送这个孩子出家。
随后,空谷法师给改名为黄复仁,黄复仁六岁的时候,黄员外为黄复仁定下娃娃亲。
奈何黄复仁一心在修行上,黄复仁成婚后,他和妻子痴迷于修行。
后来,在空谷法师的指点下,黄复仁投胎成为萧衍。
梁武帝萧衍与和尚不吃肉有何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色各样的皇帝是数不胜数的,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或者说是比较可爱的皇帝就是要属梁武帝了,因为他是历史上面第一个想要当和尚的皇帝。
那么我们知道现在的佛教文化中有不吃荤这样的说法,很多人认为佛教不吃肉是和梁武帝萧衍有一定的关系。
梁武帝萧衍剧照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梁武帝萧衍曾三次舍身同泰寺,每一次都是因为大臣们用国库中的钱把皇帝赎回来的。
梁武帝推崇佛教的程度是处于一个比较热衷的状态的,一次比一次疯狂,之后居然想把自己的国家的所有的土地和财产都舍给同泰寺。
中国历史故事-梁武帝饿死台城
中国历史故事-梁武帝饿死台城南北朝的时候,北朝是北魏拓跋氏,在北魏的初年,政治很修明,人民的痛苦程度,比较在汉族统治下的南朝,实在要减轻得多。
但是后来的君主,不能继续注重政治,国势就纷乱起来,终于被宇文氏和高氏所篡灭,把北朝的疆土,分作两个国家:宇文氏的国号叫周,高氏的国号叫齐,直到隋朝方才合并南北朝统一起来。
南朝的统治者,很是复杂,晋朝自迁都江南后,只有一百多年的光景,就被刘裕所灭了。
这刘裕的出身是很微贱的,他的家里很贫穷,靠他卖鞋子营生,自然是没有受过高深教育,仅仅能认识几个文字罢了。
他又最好赌博,输了又没有钱可以还债,所以常受人的窘辱,很不为人所齿,后来投入军队中,打了几次胜仗,便升做了将军,统握兵权了。
这时晋朝的臣子桓玄,废了晋帝,自称皇帝,刘裕便召集各方义兵,征讨桓玄,把桓玄打得大败,晋帝复位,于是刘裕的权势很大,加升大将军,统握全国的兵权了。
刘裕又屡立战功,破了长安,灭了后秦,晋帝封他为宋王,没有好久,他便把晋帝废了,自称皇帝,国号叫宋。
宋朝自刘裕死后,国势很纷乱,传位到他的曾孙,又被部下萧道成所篡灭了。
萧道成也是宋朝统兵的官,当着国内纷乱的时候,立了几次战功,权势一大,便又演出篡位的故事,废了宋帝,自称皇帝,国号叫齐。
萧道成死了之后,二十年光景,又被部下萧衍所篡灭了。
萧衍和萧道成并没有宗族的关系,也是以征战的功劳,领兵自大,一到齐帝不能制服,他便废帝自立,国号叫梁,就是所称的梁武帝。
他即位以后,最是崇信佛教,在建业起造一个同泰寺,又在钟山起造一个大爱敬寺,建筑的规模,很是宏大,内容也极华丽,尽是召了一班民夫,替他做工,当时的百姓,很是叫苦。
他不但每天到寺里去拜佛,他还舍弃自己帝王的身价,发誓到同泰寺为奴,他的一班臣子,几次上书谏阻,他还是不许,后来他的臣子凑集一些珍奇宝物,送至同泰寺里,向佛祖赎取,他才回到朝里。
他去拜佛时,也不着帝王的服装,必然要穿和尚的袈裟,令一些王侯弟子,都要去受佛诫,若是诚心信佛的,他就赏赐以“菩萨”的称号,一班臣子奏表上书时,也要称他为皇帝菩萨。
释读中国历史205:梁武帝萧衍:半世英名半世迷的南朝君主,最终被活活饿死
释读中国历史205:梁武帝萧衍:半世英名半世迷的南朝君主,最终被活活饿死就在北方动荡不宁的时候,南方却保持了平静。
当时的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道:“五十年中,江表无事”,江表就是指长江以南地区。
这将近半个世纪,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的时期。
梁武帝在位48年,活了86岁,在古代算惊人的长寿了,但他却是非正常死亡,是饿死的。
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对这份工作他还是心存敬畏心理的,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虽然没什么大的业绩,但也没出什么大错,还任用了一批能干的大臣,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样二十多年过去了,南朝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慢慢地梁武帝志得意满起来。
梁武帝信佛,史书记载他“佞佛”,“佞”字的意思是巧言令色、邪恶谄媚。
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他自己也受戒带发修行,还有自己的法名。
他是真正的佛教徒,每天只吃一顿饭,还没有鱼、肉,只是素食,就是他规定的佛教徒不能吃肉喝酒,当然他自己先做到了,他还不近女色。
他对佛法还非常精通,经常召开法会,自己亲自讲经。
如果就做这些也就算了,但别忘了他是皇帝。
他建造了大量的佛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他统治时期的情形,但实际数字比这多多了,当时南方有佛寺三千多座,出家的和尚尼姑有上百万人。
要知道出家人是不缴税、不服徭役的,他们拥有的田产也都是免税的,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才出家。
另外萧衍举办大型的法会、佛事等活动,都是政府出钱,他的这些做法,不但掏空了国库,还极大地削弱了国家的税赋能力。
梁武帝对此不但不反省,反而变本加厉,多次上演“皇帝出家”的闹剧。
他任性地先后4次舍身给同泰寺出家,有人说南京现在的鸡鸣寺就是当时同泰寺的一部分。
他每次舍身出家,大臣们都苦苦哀求他回来当皇帝,后三次更是花钱给他赎回来的,赎金都高达一、二亿钱,这样的巨额赎金,让国库基本上就枯竭了。
但同泰寺很有钱,楼阁台殿富丽堂皇,九级浮屠高耸入云,更有多座黄金筑造的大佛。
就这么个皇帝,还当权了那么长时间,南梁已经只是金玉其外了,也就是北方东魏西魏之间打来打去的,没工夫搭理他,才保持了那么长时间的安定。
历史趣谈: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引狼入室终落得饿死下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引狼入室终落得饿死下场
导语:萧衍的前半生,论文论武,都称得上是世之楚翘;可是,他的后半生,却无比昏庸,智商倒退,崇佛信佞,识人不明,终于国灭身死,令人不胜唏嘘
萧衍的前半生,论文论武,都称得上是世之楚翘;可是,他的后半生,却无比昏庸,智商倒退,崇佛信佞,识人不明,终于国灭身死,令人不胜唏嘘感叹。
萧衍本是有才之人
萧衍是南兰陵中都里人,即现在的江苏武进县。
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而萧道成,居说是汉初名相萧何的后人。
也就是说,萧衍也是萧何的后人。
萧衍自小聪颖,博学多才,和沈约、谢朓、范云等人并称为“竟陵八友”。
梁武帝的画像
萧衍与这些人齐名,说明他的学识不在这些人之下。
近代文学评论家郑振铎先生曾宣称:“萧衍新乐府辞最为娇艳可爱”。
本来,萧衍在文学和诗作上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的政治漩涡把他卷入了残酷的政治搏杀之中,不幸脱离了文学,万幸地登上了帝王之位。
即使做了皇帝,萧衍仍然着力研究经学、史学,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
他曾对《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极为不满,亲自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自称:“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
”萧衍的文才是如此出众,武略却也极其了得。
北魏孝文帝率领三十万军队攻打南齐的义阳城,齐明帝萧鸾派遣萧衍和平北将军王广之领兵前往救援。
王广之畏缩不前,萧衍慨然请行,
生活常识分享。
南朝梁开国者梁武帝享国五十年天下小康舍身为僧奴创三教同源说
南朝梁开国者梁武帝享国五十年天下小康舍身为僧奴创三教同源说萧衍(公元464年----549年),字权达,小字练儿。
生于林陵同夏里(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南),为萧道成族弟。
南济高常萧道成族弟,南齐皇族。
公元501年,乘南齐内部骨肉相残,偕宗室萧颖胄等攻入建康,杀东昏侯,立和帝。
公元502年,又废杀和帝,于4月丙寅日自立为帝,国号"梁",定都建康,改年号为"天监",史称萧梁。
在位48年。
萧衍称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
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
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
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
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
在这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之辈。
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
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
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
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建国开始的时候,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还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直接倡导了好的学习风气。
但老年后,萧衍看破红尘,从儒家转向了佛家,大力提倡佛教,常年吃素。
他广建寺院,每天早晚都去同泰寺拜佛念经。
晚年,有一天去同泰寺后没有回官,声称他不打算当皇帝,要出家为僧了,这称为"舍身"。
464年梁武帝萧衍治国的历史短篇故事分享
464年梁武帝萧衍治国的历史短篇故事分享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所以接下来小编分享两篇关于梁武帝的历史故事吧。
梁武帝做和尚北魏发生内乱以后,南方的梁朝曾经几次起兵北伐。
但是梁武帝指挥无能,不但不能恢复土地,反而死伤了无数军民。
北魏分裂后,也没有能力再进攻南方,梁朝才有一个比较长的安定时期。
梁武帝看到宋、齐两个朝代都因为皇族之间互相残杀而发生内乱,他就对自己亲属格外宽容。
皇族中有人犯罪,他只好言好语教训一番,从不办罪。
梁武帝有个六弟临川王萧宏,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尽情搜刮财富。
临川王府内室后面有几十间库房,平日锁得严严实实的。
有人怀疑里面藏的是兵器,向梁武帝告发,说萧宏私藏兵器,准备造反。
梁武帝听说他弟弟要夺他的权,也有点吃惊,亲自带领禁军去搜查。
萧宏一见梁武帝,神色慌张。
梁武帝更加起了疑心,就命令萧宏把库房全部打开,让他挨间检查,打开库房一看,发现其中三十多间库房里都堆满了钱,共有三亿万以上,其他的库房里囤积着布、绢、丝、绵等杂货,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萧宏跟在梁武帝后面,心惊胆战,怕梁武帝发现了他的赃物,一定要办他的罪。
想不到梁武帝检查完了,转过身来,笑嘻嘻地对萧宏说:“阿六,你的日子过得不错嘛!”打那以后,他知道萧宏不会谋反,反而对萧宏更加信任了。
梁武帝对亲属和士族百般纵容,对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谁触犯当时的法律,就要严办。
如果一个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罚做苦工。
这样,贵族官僚有恃无恐,更加横行不法,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开杀人,都没有人敢干涉。
有一个正直的官员贺琛上了一个奏章,对梁武帝提出四条意见,说现在各地州郡官吏搜刮残酷,百姓实在受不了:官员穷奢极侈,浪费太严重;奸臣当道,作威作福,陷害好人;大造官府,没完没了,百姓终年服役不得休息。
贺琛说的条条是事实,但是梁武帝一句也听不进。
帝王故事:梁武帝因滥“爱”毁了江山被饿死
帝王故事:梁武帝因滥“爱”毁了江山被饿死导读:萧衍,又名梁武帝。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
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多皇帝中可以说是堪称翘楚,不在另三位开国皇帝之下。
可是有人却说到最后却因为滥爱而惨死!萧衍吃素礼佛、对人宽容,一心要做一位仁慈的君主,却因为他的滥爱毁掉了江山,也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公元549年,大将侯景率领十万叛军攻破了南梁首都建康(今南京),并将梁武帝软禁在台城。
几十天后,这位曾叱咤一时、统治王朝达48年之久的皇帝竟被活活饿死。
而导致这一下场的,就是他的“菩萨心肠”。
寺院舍身太荒.唐梁武帝,名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是南梁朝的开国皇帝。
他博学能文,精通音乐、书法,在年轻时曾与谢眺、沈约等名士一起被誉为“竟陵八友”,是当时文化界的名人。
登上帝位后,他在执政前期曾创造了良好的业绩。
他矫正前朝的诸种弊端,鼓励学术,减轻人民负担,勤政爱民,虚心倾听民间的呼声,使国家一度政局稳定,国库充足,文化繁荣。
由于深受佛教的影响,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近乎苦行僧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位彻底的素食主义者,在重大的祭祀和宴会场合也禁止食肉,甚至每天只吃一顿粗米饭;他穿的是布衣,床上挂的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被子几年才更换一次;他还不饮酒、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俭朴的皇帝。
不过到后来,这位皇帝在宗教信仰方面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作为一名狂热的佛教徒,梁武帝在位期间花费大量公款,兴建了大量佛寺。
公元519年,他在寺院受菩萨戒,从此被称为“菩萨皇帝”。
更荒.唐的是,为了显示自己对佛祖的虔诚,公元527年,身为一国之君的梁武帝到同泰寺做法事时,竟突发奇想地宣称要舍身于此,甘为寺奴。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让他赶紧回宫,群臣只好按他的旨意筹集了一万万钱将他“赎”回。
四天后,心满意足的梁武帝才还俗返朝。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将国家大事视同儿戏的他后来又曾三次上演了同样的闹剧,逼得大臣们只好每次都花费一万万钱为他赎身。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梁武帝皈依佛门后,曾屡次舍身佛寺,这在佛教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
其舍身佛寺的次数,说法不一。
佛教史上一般说是梁武帝曾“三度舍身”,其依据是《梁书。
武帝纪》,而《南史》的记载,则是四次。
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下令在皇宫旁边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同泰寺。
同泰寺建成后,又在皇宫跟同泰寺对着的地方开了一个门,取名大通门(大通是同泰的反语)。
这样一来,他出宫门入庙门,出庙门进宫门,来来往往可就方便多了。
这一年三月,梁武帝对文武大臣们说:自己看破了红尘,要到同泰寺里当和尚。
也不管大臣们怎么劝说,,梁武帝真地脱了龙袍,剃了头发,到了同泰寺。
在同泰寺里,梁武帝住的是便房(一般房屋),睡的是素床,床上张的是普通老百姓用的葛帐,用的茶具和碗都是土瓦器,乘的是小车,每天不但晨钟暮鼓念经文,还要和寺内僧众一样打扫佛殿,和真和尚一模一样。
满朝文武大臣急坏了,他们一起到了同泰寺,给这位和尚皇帝跪了一地,又是磕头又是央求,请他回宫执政。
梁武帝开头怎么也不肯答应,直到群臣用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的代价向同泰寺奉赎,和尚默许之后,梁武帝才勉勉强强点了头。
过了两年,也就是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梁武帝在同泰寺里举行了一次佛教的大典,叫做“四部无遮大会”。
“四部”指的是和尚、尼姑、善男、信女;“无遮”就是没有阻隔的意思。
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有知识的没有知识的,谁都可以参加这次大会。
开会的这一天,寺庙里钟鼓齐鸣,乐队又吹又打。
热闹非凡。
佛堂里,香烟缭绕,拜佛的人一个接一个,梁武帝也身穿袈裟,口念佛号,带着一批大臣前来拜佛。
他拜完了佛,又犯了当和尚的瘾,说这回非要当和尚不可,不愿回宫去了。
当晚,梁武帝便住在同泰寺里,依然是素床瓦器,和普通僧众一样。
第二天,他到佛堂上为四部大众(即和尚、尼姑、善男、信女)开讲《涅崒经》。
他知识渊博,讲得活灵活现,还真像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