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武帝事迹的文献新读
读赵以武《梁武帝及其时代》
第25卷 第4期2007年8月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URNAL OF J I A YI N G UN I V ERSI TY (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s )Vol .25 No .4Aug .2007把握时代因革 评论人物功过———读赵以武《梁武帝及其时代》○卞孝萱[收稿日期]2007-02-18[作者简介]卞孝萱(1924—),男,江苏扬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古文史。
(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3)[中图分类号]G 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2X (2007)04-0112-02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在位久且享寿高者,南朝的梁武帝是其中的一位。
他在位48年,活了86岁,除了清朝的乾隆帝之外,恐怕再无他人可比了。
但是,关于梁武帝一生的所作所为,是非功过,,人们知晓其人的也不多。
原因在哪里呢?恐怕跟他是个亡国之君有关吧。
梁武帝因为佞佛造成身死国亡的下场,被唐代大文豪韩愈在那篇名文《论佛骨表》中点名,讥以“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后世人们总觉得梁武帝治国入了邪,下场又不光彩,因此不大愿意对这段历史去作深入细致的探讨。
时势造英雄,时运毁豪杰。
梁武帝的成败得失,不能孤立去看,而要放在南北朝的历史大背景下认识,才有意义。
我们不能因为梁武帝佞佛误国,忽略其人曾经有过的雄才大略;不能因为梁亡的下场,轻视梁代学术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近,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读了赵以武教授所著《梁武帝及其时代》(凤凰出版社2006年4月版。
以下省称《梁武帝》)一书,感到这是一部严谨的力作。
这部著作在学术上有几点突出的地方。
第一,对梁武帝及其所处的那个时代作了全面深入的评价。
如何评价梁武帝及其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的问题。
《梁武帝》一书深入解读了他为什么能够在乱世之际风云际会得以成功,为什么开国以后面对政治、军事方面的难题一筹莫展,为什么“太平天子”会瞬间变为阶下之囚的诸多原因,包括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及个人原因。
高一优秀阅读材料之励志篇六:梁武帝的雅量
梁武帝的雅量梁武帝萧衍是中国第一个信佛的皇帝,并且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
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可以说是堪称翘楚。
史书称他:「六艺备閒,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
这样的皇帝治理国家应该是得心应手的吧。
前期的梁武帝是很有作为。
然而,梁武帝成为一个信佛的皇帝后,尤其在后期,因笃信佛教,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最终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作为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自己笃信佛教,而整个国家也跟著自己信仰佛教之时,遭到了另一个学者,著名的哲学家,无神论者范缜极力反对。
为此,范缜写出《神灭论》,严厉批判信佛而给国家与百姓带来的灾难。
梁武帝虽然气急败坏,但并没有用手中的权力,阻止范缜发表自己的言论。
在组织国家的文人、笔杆子与范缜论战,而最终败下阵来时,梁武帝更没有用权力,像中国所有的几千年来的帝王一样,打击范缜,使范缜在「肉体和精神上一併消失」,而且,梁武帝依然让范缜做著自己的官,终老一生。
在这裡,我们就不得不敬佩梁武帝的雅量了。
梁武帝一生活了八十六岁,在位四十八年,「几可谓以佛法治国」。
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被抬至国教的高度。
他不但修造了大量佛寺佛像,而且还翻译和撰写了大量佛教著作,亲自召集佛法大会讲经说法。
梁武帝前后设大会十六次之多,并曾三次捨身同泰寺,他的大臣们前后用赎身钱至三亿万,才把他赎回。
据统计: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万两千七百馀人。
这样不顾国家治理的基本法则,而一厢情愿地用佛法治国,当然要遭到有识之士的反对。
但这样笃信佛教的皇帝,在他人明确反对信仰佛教时,却能克制自己,没有致反对者于死地。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的封建纲常理论中,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梁武帝三世因果的故事
梁武帝三世因果的故事话说南北朝那会儿,有个皇帝,名叫梁武帝,他可不是一般的皇帝,他信佛,信得那叫一个虔诚,简直是佛教界的VIP大粉丝。
他啊,整天念经拜佛,比和尚还和尚,连国事都差点给耽误了。
可你别说,他这信佛啊,还真有点故事,特别是他那三世因果的传闻,说起来比戏文还精彩。
话说梁武帝的前世,据说是个大善人,叫张僧繇。
这张僧繇啊,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位了不起的画家,尤其擅长画龙。
据说他画的龙,只要点上眼睛,就能腾云驾雾,活灵活现。
有一次,他给寺庙画龙,刚画完龙身,就被人催着去喝酒了。
他临走前开玩笑说:“等我回来再点睛,不然龙跑了你们可别找我。
”结果,等他喝得醉醺醺回来,发现龙的眼睛已经被别人点上了,那龙果然破壁而出,飞上了天。
张僧繇虽然惋惜,但也因为自己的善举和画技,积累了无边的功德。
再来说梁武帝的今生,他继位之后,那叫一个勤政爱民,但又特别偏爱佛教。
他建寺庙,塑佛像,还亲自讲经说法,搞得全国上下都跟着他一块儿信佛。
他还经常大赦天下,减免赋税,老百姓都夸他是位好皇帝。
可也有人私下里说,他这信佛啊,信得有点过了头,连国家大事都顾不上。
但梁武帝不在乎,他觉得自己是在积德行善,为来世铺路呢。
说到来世,那就得说说梁武帝的因果报应了。
据说他因为前世今生都积了大德,所以死后投胎到了极乐世界,成了个逍遥自在的佛门弟子。
不过也有人不信这个邪,说梁武帝晚年因为信佛误国,导致国家衰败,他这是自作自受。
可咱们老百姓啊,还是更愿意相信好人有好报,相信梁武帝那三世因果的传说是真的。
其实啊,这梁武帝的故事啊,就像咱们身边那些热心肠的邻居大爷大妈一样,他们一辈子做好事,虽然有时候也会被人误解或者不被理解,但他们的心是善的,他们的行为是正的。
他们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好人终有好报。
这种信仰啊,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房。
所以啊,咱们不妨也学学梁武帝那股子劲儿吧!不一定非得信佛念经,但一定要心存善念多做好事。
梁武帝萧衍传
梁武帝萧衍传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
他是梁王朝开国皇帝南北朝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称梁武帝。
以军功起家萧衍虽出身于南朝时王、谢、袁、萧四姓望族之一的萧氏,又相传是汉相国萧何后裔,但据史书记载,其祖先于魏晋时期官位不显,或为地方守令,或为州郡僚佐。
其祖父萧道赐,官至刘宋南台治书侍御史。
到了其父萧顺之时,萧氏方有起色。
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两人从小就十分要好,相随左右。
萧道成发迹后,萧顺之亦出任其重要僚属,出谋划策,时人誉之文武兼资,有德有行。
萧道成代宋自立,萧顺之尽心竭力,立下汗马功劳。
萧道成曾欲授其扬州刺史职以酬殊勋。
不巧的是萧道成不久后死去,而即位的齐武帝萧赜又对萧顺之怀有猜忌,故萧顺之未居台辅。
但也仍以参预佐命功,封临湘县侯,历位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
死后,赠镇北将军,谥曰懿。
萧衍于刘宋大明八年(464)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
他自幼好学,文武之道兼而习之。
长大后,博学多通,有文武才干,好出谋划策,受到当时名流的赞许。
萧齐时,他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参军,后迁卫将军王俭东閤祭酒。
王俭十分器重他,任为户曹掾,又对人说:“萧郎三十岁内将官至侍中,以后则贵不可言。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萧衍与名士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于西邸,吟诗赋文,是为著名的“八友”。
“八友”之一王融出身琅邪王氏,善于品评人物,识鉴过人。
他很敬佩萧衍,常对亲友说:“统治天下者,必在此人。
”萧衍又转随王镇西谘议参军,上任后不久,因父亲去世而去职服丧,居建康,他有感父亲在官场上的不得志,遂决心干出番事业来,以出人头地。
恰值此时,天赐良机。
齐武帝死后,其子郁林王萧昭业即位,他昏庸无能,政刑失措,辅政的尚书令萧鸾(萧道成兄子)欲谋废立。
萧衍抓住这一机会,全力帮助萧鸾,欲尽废齐武帝后裔,以雪父耻。
萧鸾也深知萧衍的用心,于是两人常常在一起密谋废立之计。
关于梁武帝出家为僧的故事
梁武帝萧衍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
他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了梁朝。
他看到前面宋、齐两个朝代皇族内部互相残杀,引起内乱,从而导致亡国,所以对亲属十分宽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责罚。
梁武帝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
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
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
由于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为荣。
南朝佛教在这时进入全盛期。
在他的影响下,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官员,都信奉佛教。
有一次,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
梁武帝不敢怠慢,马上派人专程前往,迎接达摩到都城建康。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实在的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失望,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换了个话题:“什么是佛学的真谛?”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
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不冷不热的态度!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了。
送走达摩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
梁武帝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
志公急切地问道:“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梁武帝轻描淡写地说:“他走了。
”志公顿足道:“怎么能让他走呢!”“为什么?”“因为他的话说得妙极了,不是常人能说、敢说的。
这位达摩大师能为我们解说佛教的真谛,皇上怎么能怠慢他呢!”听志公禅师这么一说,梁武帝懊悔莫及,派人去追赶达摩。
梁武帝出家为僧的历史典故
梁武帝出家为僧的历史典故引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他们统治着国家,领导着军队,处理政务。
然而,在所有的皇帝中,有一个人却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结束了他的统治生涯——这个人就是梁武帝。
梁武帝是中国南朝梁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出家为僧的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梁武帝的生平梁武帝(502年-549年),原名萧衍,字怀义,是南朝梁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南朝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他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策,改革了政府机构,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然而,这位有着杰出统治才能的皇帝最终却在自己年仅四十八岁的时候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出家为僧的决定梁武帝统治下的梁朝时期,社会经济状况良好,国家疆土辽阔,政府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梁武帝并不满足于此,他渴望得到更大的精神满足。
于是,他在549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宣布:他将出家为僧。
梁武帝的这一决定震惊了整个国家。
作为一个皇帝,他本可以继续执掌权力、享受富贵。
然而,他却选择了弃权离位,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宗教的追求。
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可谓是一个重大的事件。
出家为僧的背景梁武帝出家为僧的决定并非毫无原因,背后有着一系列的因素。
首先,梁武帝在位期间,经历了许多政治斗争和战争,这使得他对权力和战争感到疲惫。
其次,佛教在中国南朝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梁武帝也被佛教的教义所吸引,他相信出家为僧可以帮助他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此外,梁武帝还受到了一些学者和宫廷内的势力的影响。
他们鼓励梁武帝出家为僧,认为这样可以提高他的声望和地位。
这种观念也影响了梁武帝的决策。
梁武帝出家的过程梁武帝出家为僧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经过了一番长时间的准备和思考。
549年,在梁武帝提出出家的请求后,他的家人、朝臣和宮廷内的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都对此表示了反对。
然而,梁武帝坚持自己的决定,并找到了一种妥协的方式。
按照梁武帝的要求,他出家后将会移居金陵城外的衡山。
这样,他既能继续修行,又能保持与政府的联系。
梁武帝为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性的人物
梁武帝为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性的人物,一方面由于他在位四十八年,为六朝统治时间最长、政治最安定,也最有作为的帝王;另一方面更因为他定佛教为国教,被誉为「中国的阿育王」。
佛教史上,梁代为南朝佛教最盛时代。
梁武帝萧衍,青年时代即崭露头角,精通玄学、儒学及文史之学,是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梁书武帝纪》描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同时,武帝也是骁勇善战的武将。
建武二年,武帝出兵大破北魏军。
隔两年,又立军功,转任雍州刺史。
后因齐主东昏侯残暴无道,他在攻陷建康后,另立和帝。
中兴二年,和帝禅让,三十四岁的萧衍即位,改国号梁,开启南朝建国最长的朝代。
即位后,梁武帝虽鼓励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信仰佛教,但仍尊重儒、道。
当时人心浮薄,以儒学作为处世准则的士大夫,多不能保持品格与气节。
梁武帝为拔擢人才,设置五经博士,广开馆宇培养后进,而武帝为〈中庸〉所作的注释,更开启自唐朝李翱以后,中国尊重〈中庸〉的端始。
可知他的治国理念,尚遵循儒家优秀的传统。
对于道教方面,虽言舍道,但仍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
从个人身心修持,到利济社会人民的佛教事业,由于他全心投入,使梁朝佛教臻于鼎盛,而成为梁朝的国教。
唐诗人杜牧如是描写南朝佛教中心--建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盛况不难想见。
梁武帝阐扬佛教义理不遗余力,带动当时学术风气,译经事业因而盛行。
当时,南方交通发达,诸国或仰慕梁朝佛法兴隆及法会盛况,或赞颂武帝盛德,或欣羡扬都繁荣,纷纷遣使入朝,来华的佛教僧侣逐渐增多,对于这些外国僧侣,武帝都给予相当的援助与礼遇。
武帝通达佛理,既有积极入世的热诚,又能躬持戒律,而逐渐归向恬淡的出世生活。
晚年时,他穿著朴素,不食酒肉,有时只吃豆类、糙米等。
武帝对啖食酒肉的态度尤其严厉,、于天监十年发表「断酒肉文」,严禁僧尼肉食武帝以戒律巩固僧团,提高僧尼在广大信徒中的威信,佛教因此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提倡慈爱戒杀,也缓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读通鉴(434)梁武帝一心优待权贵
读通鉴(434)梁武帝一心优待权贵读通鉴(434)梁武帝一心优待权贵1、老好人梁武帝十年(辛卯、511)春,正月,辛丑,皇上祀南郊,大赦。
尚书左仆射张稷,自认为功大赏薄,曾在乐寿殿侍宴,酒酣,怨望形于辞色。
皇上说:“卿兄长杀郡守,弟弟杀其国君,有何名称!”张稷说:“臣是无名称,至于陛下,不得言无功。
东昏暴虐,义师亦来伐他,岂在臣而已!”皇上捊着他的胡须说:“张公可怕人!”张稷既惧且恨,于是求出外,癸卯,任命张稷为青、冀二州刺史。
王珍国也有怨望,罢梁、秦二州刺史还京,酒后于坐启奏说:“臣一旦靠近梁山便想大哭。
”皇上大惊说:“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还未死!”王珍国起拜谢,竟不答,坐即散,因此疏退,过了很久,除都官尚书。
(萧衍这个人不喜欢大行诛杀,像张稷、王国珍这样的人也能容留。
这样的人对他全是怨望,但因为他们世家背景和权贵出身。
)2、梁魏朐山之战丁巳,魏国汾州山胡刘龙驹聚众造反,侵扰夏州,下诏谏议大夫薛和发东秦、汾、华、夏四州之众以讨伐他。
辛酉,皇上祀明堂。
三月,琅邪平民王万寿杀东莞、琅邪二郡太守刘碸,占据朐山,召魏军。
壬戌,魏国广阳懿烈王元嘉卒。
魏国徐州刺史卢昶遣派郯城戍副张天惠、琅邪戍主傅文骥相继赴朐山,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遣兵拒战,不能取胜。
夏,四月,傅文骥等人占据朐山,下诏振远将军马仙琕攻击他们。
魏国又派遣假安南将军萧宝寅、假平东将军天水人赵遐领兵占据朐山,受卢昶节度。
甲戌,魏国薛和击破刘龙驹,全部平定其党,上表置东夏州。
五月,丙辰,魏国禁天文学。
任命国子祭酒张充为尚书左仆射。
张充是张绪的儿子。
马仙琕大军围困朐山,张稷暂时顿兵六里以督馈运,皇上数次发兵相助他们。
秋,魏国卢昶上表请增兵六千,米十万石,魏主增兵四千补充前线。
冬,十一月,己亥,魏主下诏扬州刺史李崇等人治兵寿阳,以分朐山之势。
卢昶本是儒生,不习军旅。
朐山城中粮樵俱竭,傅文骥以城投降;十二月,庚辰,卢昶引兵先逃遁,诸军相继皆溃,碰上大雪,军士冻死及堕手足者三分之二,马仙琕追击,大破魏军。
第三十七卷梁武帝累修成佛
第三十七卷梁武帝累修成佛香雨琪园百尺梯,不知窗外晓莺啼。
觉来悟定胡麻熟,十二峰前月未西。
这诗为齐明帝朝盱眙县光化寺一个修行的,姓范,法名普能而作。
这普能,前世原是一条白颈曲蟮,生在千佛寺大通禅师关房前天井里面。
那大通禅师坐关时刻,只诵《法华经》。
这曲蟮偏有灵性,闻诵经便舒头而听。
那禅师诵经三载,这曲蟮也听经三载。
忽一日,那禅师关期完满出来,修斋礼佛。
偶见关房前草深数尺,久不芟除,乃唤小沙弥将锄去草。
小沙弥把庭中的草去尽了,到墙角边,这一锄去得力大,入土数寸。
却不知曲蟮正在其下,挥为两段。
小沙弥叫声:“阿弥陀佛!今日伤了一命,罪过,罪过!”掘些土来埋了曲蟮,不在话下。
这曲蟮得了听经之力,便讨得人身,生于范家。
长大时,父母双亡,舍身于光化寺中,在空谷禅师座下,做一个火工道人。
其人老实,居香积厨下,煮茶做饭,殷勤伏事长老。
便是众僧,也不分彼此,一体相待。
普能虽不识字,却也硬记得些经典。
只有《法华经》一部,背诵如流。
晨昏早晚,一有闲空之时,着实念诵修行。
在寺三十余年,闻得千佛寺大通禅师坐化去了,去得甚是脱洒,动了个念头,来对长老说:“范道在寺多年,一世奉斋,并不敢有一毫贪欲,也不敢狼藉天物。
今日拜辞长老回首,烦乞长老慈悲,求个安身去处。
”说了下拜跪着。
长老道:“你起来,我与你说。
你虽是空门修行,还不晓得灵觉门户。
你如今回首去,只从这条寂静路上去,不可落在富贵套子里。
差了念头,求个轮回也不可得。
”范道受记了,相辞长老,自来香积厨下沐浴,穿些洁净衣服,礼拜诸佛天地父母,又与众僧作别,进到龛子里,盘膝坐了,便闭着双眼去了。
众僧都与他念经,叫工人打这龛子到空地上,正要去请长老下火。
只听得殿上撞起钟来,长老忙使人来说道:“不要下火。
”长老随即也抬乘轿子,来到龛子前。
叫人开了龛子门,只见范道又醒转来了,依先开了眼,只立不起来,合掌向长老说:“适才弟子到一个好去处,进在红锦帐中,且是安稳。
又听得钟鸣起来,有个金身罗汉,把弟子一推,跌在一个大白莲池里。
梁武帝萧衍其人、其书及其文《草书状》
梁武帝萧衍其人、其书及其文《草书状》
南朝梁武帝萧衍,是历史上四个活过八十岁的皇帝之一(还有武则天、宋赵构、清乾隆),他在位四十八年,一生文韬武略,仗打的好,诗文也佳,虽偏居一隅,仍不失为一个有作为的君主。
萧衍出生于贵族官宦之家,年轻时南齐为官,谋略出众,屡建奇功。
后羽翼丰满,率兵灭齐建梁,一方称帝,是他自己拼出来的。
他喜读书,爱好文学,年轻时与文人名流沈约、谢眺、王融、范云交往甚密,诗书酬和,被称为“竟陵八友”。
执政后仍手不释卷,精通文艺,崇教事佛,虽年老后一度昏瞆,被人逼宫下台,但平生终究是业大于过,可圈可点啊!
他大儿子萧统(昭明太子)深受其父影响,少小聪慧,博览群书,年纪尚轻即名重一时,牵头编选《昭明太子文选》,扬名天下,影响波及后世,也属梁武帝育子有方!
梁武帝热爱书法,尽收前朝二王及名人书法墨迹,达几百卷,上万纸,充实内府书库。
虽继任帝王后来未能保全这些珍贵墨宝,多半焚毁,但从中足见萧衍崇尚名流、重视书法的程度。
他自己也舞文弄墨,以临池习书为乐。
从他存世不多的几件墨迹中,看出其书风典雅,婉约有致,清秀中和,古意内蕴,二王的神韵依稀可见。
他对王羲之尤为推崇,是宣扬肯定大王书法最早的帝王。
颇为可贵的是,他还写出了传世名篇《草书状》,意佳词丰,对草书理解深刻,譬喻精当,深得草书三昧,读之让人心动! 感其一代帝王,在草书上能有如此的见地,简直是不可思议!
晨起,万籁俱寂,余抄录《草书状》。
越书越兴奋,第一纸稍嫌平和,第二纸已激情勃发,第三纸时则满纸云烟了。
此作虽不为自己满意,但已见书写内容对书者情绪的调控、影响啊!
学古知己不足,当不忘初心,行进于草书漫漫征途中,兴来恍惚不知晨昏也!。
梁武帝萧衍传(二)
梁武帝萧衍传(二)第一章纵横捭阖初试锋芒一名相之后远则攀西汉萧相国——萧何为先祖,近则依萧齐高帝——萧道成为宗亲。
萧衍也算有荣耀的门庭了。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的一天,官僚萧顺之家的第三个儿子出世了。
父母为他起了个小名,叫练儿。
孩子长到六七岁时,该上学了,父亲又给他起了个学名——萧衍,字叔达。
一个职位并不很高的官僚家中生了个儿子,这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但是,由于这个孩子后来当了皇帝,成了“天之骄子”,“贵人自有异相”,他的出身也便被涂上了好多神秘的色彩。
据说,萧衍生下来时样子就很奇特:两胯骈骨顶端高高隆起,舌头和右手上还有文字,身上不时发出神异的光彩……这当然是骗人的鬼话,不足为信。
是萧衍的杜撰?还是无聊文人的帮闲?不得而知。
其实,这也不是萧衍的发明创造。
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每个朝代都在制造着神话,编织着谎言。
相传:尧眉八采,虞舜重瞳,黄帝龙须,伏羲马口,刘备双臂过膝,杨坚遍体龙鳞……总之是帝王自有异相,不然怎么能君临天下呢?中国古代的悲剧是,善良的人们只知对皇帝顶礼膜拜,把宫廷看得无比神圣。
其实,宫廷绝不是圣洁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骄子,宫廷里到处充满着血腥、污秽和阴谋。
古代创业之君,在血腥厮杀中登上帝位以后,为了抬高门第,总要找个名人当祖宗。
萧衍没有那么幸运,姓萧的祖上没出过皇帝,不得已只好退而求其次,把汉高祖的第一功臣、丞相萧何当作自己的祖先。
不过,萧衍和萧齐皇族却是同宗。
其父萧顺之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族弟,他们都是东晋淮阴县令萧整的后代。
这萧整原籍兰陵郡兰陵县(今山东枣庄市峰城镇东),家道殷实。
他自幼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琴棋书画,也略知一二。
耕读之余,约一二知己,或游山玩水,赏花咏雪;或煮酒饮茗,吟诗作画,日子过得倒也惬意。
不料好景不长,不久天下大乱。
先有八王之乱,接着王弥、石勒起兵,匈奴攻逼,搞得“中原萧条,白骨涂地”。
北方汉族官民相率逃往江南,萧整也辗转逃亡到晋陵武进县(今江苏常州市)安下家来。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梁武帝皈依佛门后,曾屡次舍身佛寺,这在佛教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
其舍身佛寺的次数,说法不一。
佛教史上一般说是梁武帝曾“三度舍身”,其依据是《梁书。
武帝纪》,而《南史》的记载,则是四次。
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下令在皇宫旁边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同泰寺。
同泰寺建成后,又在皇宫跟同泰寺对着的地方开了一个门,取名大通门(大通是同泰的反语)。
这样一来,他出宫门入庙门,出庙门进宫门,来来往往可就方便多了。
这一年三月,梁武帝对文武大臣们说:自己看破了红尘,要到同泰寺里当和尚。
也不管大臣们怎么劝说,,梁武帝真地脱了龙袍,剃了头发,到了同泰寺。
在同泰寺里,梁武帝住的是便房(一般房屋),睡的是素床,床上张的是普通老百姓用的葛帐,用的茶具和碗都是土瓦器,乘的是小车,每天不但晨钟暮鼓念经文,还要和寺内僧众一样打扫佛殿,和真和尚一模一样。
满朝文武大臣急坏了,他们一起到了同泰寺,给这位和尚皇帝跪了一地,又是磕头又是央求,请他回宫执政。
梁武帝开头怎么也不肯答应,直到群臣用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的代价向同泰寺奉赎,和尚默许之后,梁武帝才勉勉强强点了头。
过了两年,也就是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梁武帝在同泰寺里举行了一次佛教的大典,叫做“四部无遮大会”。
“四部”指的是和尚、尼姑、善男、信女;“无遮”就是没有阻隔的意思。
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有知识的没有知识的,谁都可以参加这次大会。
开会的这一天,寺庙里钟鼓齐鸣,乐队又吹又打。
热闹非凡。
佛堂里,香烟缭绕,拜佛的人一个接一个,梁武帝也身穿袈裟,口念佛号,带着一批大臣前来拜佛。
他拜完了佛,又犯了当和尚的瘾,说这回非要当和尚不可,不愿回宫去了。
当晚,梁武帝便住在同泰寺里,依然是素床瓦器,和普通僧众一样。
第二天,他到佛堂上为四部大众(即和尚、尼姑、善男、信女)开讲《涅崒经》。
他知识渊博,讲得活灵活现,还真像那么回事。
梁武帝
梁武帝:兴了佛教,丢了王朝公元500年,梁武帝推翻了南齐政权,建立了南梁。
梁武帝登基后,吸取了南齐灭亡的教训,力争做一个好皇帝。
他每天早晨五更起床批阅奏章,冬天手都冻烂了。
一件衣服穿了3年,一床被子盖了2年,可谓是廉洁勤政的楷模。
梁武帝迷信佛教后,开始在全国广建寺院,大兴佛事。
自己也每天诵经,研究并撰著经书和经乐。
他撰著的经书和经乐有200余卷(首),至今流传下来的还有30余卷(首)。
不仅如此,梁武帝还放着九五之尊的皇帝不当,要出家当和尚。
这可真让大臣们大吃一惊。
公元527年,梁武帝脱下龙袍,到同泰寺出了家。
梁武帝出家做了和尚,却紧紧地攥住朝廷的大权不放。
他让宦官把奏章和文书呈到寺院里,自己在寺院里批阅。
梁武帝这是既想当皇帝又想成佛呀。
可是,国家不可一日无主。
于是,文武百官人人捐款,个个出钱。
3天内,同泰寺就收到善款1亿多串钱。
除此,大臣们还写出了感人肺腑的奏折,恳请梁武帝还俗治理朝政。
梁武帝推让一番,便又还俗登上了王位。
通过这次出家,梁武帝不仅真正体验到了当和尚的滋味儿,而且测出了大臣的忠心与否。
于是,那些捐款多的大臣很快得到了重用。
没有捐款或者捐款少的臣子悔得肠子都青了。
时隔两年,65岁的梁武帝心血来潮,故伎重演,再次到同泰寺出家。
这次,梁武帝把大权都交给了自己信得过的大臣,自己安心做起了和尚,任凭文武百官怎么劝也不回去。
文武百官没法儿,当然还是捐款。
上次吃了后悔药的大臣这次也慷慨解囊,大行善事。
9天后,梁武帝在文武百官的哭谏下,这才脱下袈裟,重返皇宫。
此后,梁武帝又于公元546年和547年两次出家,并且,一次比一次时间长。
4次出家,大臣们和朝廷捐给“三宝”的善款多达5亿串钱,相当于南梁3年的国民收入。
不仅如此,由于梁武帝大兴佛教,南梁各地纷纷建起了官办寺院,僧人越来越多。
当时,南梁有人口500万,僧人就有7万余人,几乎每70个人中就有一个僧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南梁的佛教盛世。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中国帝王列传梁武帝(萧衍)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中国帝王列传梁武帝(萧衍)武帝,名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南齐高弟萧道成族弟,雍州刺史,先后杀南齐东昏侯,和帝,后自立为帝,南齐亡,粱朝开始,在位48年,被东魏降将包围,活活饿死,终年86岁,葬于修陵。
萧衍,小字练儿,南兰陵人,生于秣陵同夏里,为萧道成族弟,南齐皇族,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他与沈约,谢脁等文士交游,号称竟陵八友,后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公元501年,乘南齐内部骨肉相残,与宗室萧颖胄等攻入建康,杀东昏侯,立和帝,公元502年,又废杀和帝,于4月自立为帝,国号粱,定都建康,改年号为天监,史称萧粱。
萧衍在位期间,大力提倡佛教,伪装仁慈,以骗取士民同情,他常年吃素,手里总是捏着佛珠,喃喃念经,行刑杀人时,还装着落几滴眼泪,念几声阿弥陀佛,他广建寺院,每天早晚都去同泰寺拜佛念经,胡说是替百姓消灾积德。
萧衍晚年,有一次去同泰寺后没有回宫,声称他不打算当皇帝,要出家为僧,这称为舍身,大臣们慌了,天天去求他回宫,他当了4天和尚回宫,不久,又去同泰寺舍身,并授意大臣们用1亿钱去替他赎身,接他回宫,没多久,他又去舍身,更表示连国土,宫廷都舍给佛祖,大臣们又用了2亿钱把他赎回来,这天晚上,同泰寺的佛塔失火烧毁,萧衍断定是魔鬼作怪,应该建塔镇压,便下令说,道越高,魔越盛,行善事就一定会遇到障碍,应该重建佛塔,而且要修的比原来的更高,这样才能把魔鬼镇住,接着便大兴土木,用了几年的时间修了一座12层的高塔,一年后,他再次舍身,大臣们再以1亿钱将他赎回,前后4次舍身,共花了4亿钱,这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又把朝政搅的昏暗不堪。
公元547年正月的一天晚上,萧衍梦见北朝魏军,官吏纷纷前来向他投降,他自以为这是祥兆,十分兴奋,3月,东魏叛将侯景派人来求降,侯景是先叛东魏,后降西魏,东魏派兵追击他,西魏又怀疑他而不纳,他走投无路,只得向粱朝求降,大臣担心因此而得罪东魏,反对纳降,萧衍却以为应了此梦,封侯景为河南王,管辖黄河南北军政,萧衍派军北上接应侯景,却被东魏打的大败,又改与东魏讲和,准备交出侯景,侯景便带领残兵8百叛粱而南下,勾结萧衍养子萧正德进攻建康,开始了长达4年之久的侯景之乱,给南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464年梁武帝萧衍治国的历史短篇故事分享
464年梁武帝萧衍治国的历史短篇故事分享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所以接下来小编分享两篇关于梁武帝的历史故事吧。
梁武帝做和尚北魏发生内乱以后,南方的梁朝曾经几次起兵北伐。
但是梁武帝指挥无能,不但不能恢复土地,反而死伤了无数军民。
北魏分裂后,也没有能力再进攻南方,梁朝才有一个比较长的安定时期。
梁武帝看到宋、齐两个朝代都因为皇族之间互相残杀而发生内乱,他就对自己亲属格外宽容。
皇族中有人犯罪,他只好言好语教训一番,从不办罪。
梁武帝有个六弟临川王萧宏,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尽情搜刮财富。
临川王府内室后面有几十间库房,平日锁得严严实实的。
有人怀疑里面藏的是兵器,向梁武帝告发,说萧宏私藏兵器,准备造反。
梁武帝听说他弟弟要夺他的权,也有点吃惊,亲自带领禁军去搜查。
萧宏一见梁武帝,神色慌张。
梁武帝更加起了疑心,就命令萧宏把库房全部打开,让他挨间检查,打开库房一看,发现其中三十多间库房里都堆满了钱,共有三亿万以上,其他的库房里囤积着布、绢、丝、绵等杂货,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萧宏跟在梁武帝后面,心惊胆战,怕梁武帝发现了他的赃物,一定要办他的罪。
想不到梁武帝检查完了,转过身来,笑嘻嘻地对萧宏说:“阿六,你的日子过得不错嘛!”打那以后,他知道萧宏不会谋反,反而对萧宏更加信任了。
梁武帝对亲属和士族百般纵容,对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谁触犯当时的法律,就要严办。
如果一个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罚做苦工。
这样,贵族官僚有恃无恐,更加横行不法,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开杀人,都没有人敢干涉。
有一个正直的官员贺琛上了一个奏章,对梁武帝提出四条意见,说现在各地州郡官吏搜刮残酷,百姓实在受不了:官员穷奢极侈,浪费太严重;奸臣当道,作威作福,陷害好人;大造官府,没完没了,百姓终年服役不得休息。
贺琛说的条条是事实,但是梁武帝一句也听不进。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295、梁武帝引狼入室引发侯景叛乱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295、梁武帝引狼入室引发侯景叛乱梁武帝萧衍晚年的时候,又干了一件蠢事。
他不顾众臣反对,引狼入室,导致侯景叛乱。
侯景之乱,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重创了南梁,使得南梁分裂,走向灭亡,而且打破了长期以来南北平衡的格局,形成了南弱北强的态势,最终由北方统一了南方。
《梁书》记载,侯景是山西朔州人,也有人说他是雁门人,羯族。
侯景少年时候,深受边镇好武剽悍风气的影响,恃勇好斗,横行不羁,乡里人都怕他。
侯景长大以后,体格强健,善于骑射,被选做北镇戎兵,立有战功。
《南史》记载说,侯景右腿短,是个跛脚,不擅长弯弓骑马,主要是靠智谋取胜。
在北魏末期,北方大乱,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
在乱世之中,侯景大显身手,左右逢源,先是追随北魏,后又投靠了东魏权臣高欢。
侯景很有谋略,治军严整,为人残暴,很舍得拿钱奖赏将士,因而他的部队战斗力比较强,多次打胜仗,立下不少战功。
高欢很器重侯景,提拔他为吏部尚书,封为濮阳郡公,后又升迁他为司徒,兼定州刺史,拥兵十万,统治河南地区。
不过,高欢后来看出侯景为人奸诈,临终前嘱咐儿子高澄说:“侯景狡诈多计,反复难知,我死之后,必不会为你所用。
”果然,侯景向来看不起高澄,对众人说:“高欢活着,我不敢有异心;现在高欢死了,我不能与小儿共事。
”侯景想去投靠西魏,但西魏认为他是反复小人,不予接纳。
侯景碰了一鼻子灰,不得已,决定率部投降南梁。
公元547年,侯景派使者去南梁,请求归降。
梁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大臣们都不同意,说侯景是阴险之人,狼子野心,不能收留。
当时,梁武帝已经多次出家,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了,他一边念着佛经,一边说:“阿弥陀佛,佛是不能拒人千里之外的。
”梁武帝之所以愿意收留侯景,除了好佛之外,主要还是看中了他的实力。
侯景当时占据河南之地,手里有十万军队,他如果投降,南梁可以扩大疆域,增添力量。
所以,梁武帝不顾大臣们反对,坚持接纳了侯景,并且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总督河南诸军事。
梁武帝萧衍传(十四)
梁武帝萧衍传(十四)二、重用士族考试取才为避免重蹈宋、齐两朝的覆辙,梁武帝开始重用士族。
同时,他又改革选官制度,实行考试取才,这就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开了先河。
由于梁武帝的奖掖和提携,梁朝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梁武帝即位以后,鉴于魏晋以来统治阶级内部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之间互相残杀的事实,看到东晋王朝虽然凭借士族地主的支持,国运延长到百余年之久,但皇权旁落,朝廷为世家大族所挟持;宋齐两朝起用庶族地主,权力集于皇帝一身,然而皇族父子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政权落入他人之手。
他为了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新王朝,便试图折中前朝利弊,想方设法调和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梁武帝即位后,为了赢得世家大族的支持,便广泛罗致世家大族。
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命吏部尚书徐勉,依据东晋贾弼之所作《士族谱》、宋刘湛所作《百姓谱》,设立谱局,谱定《百家谱》,凡八十卷,用以甄别士族。
在写给每一个人的文告里,都避开这个人的家讳,表示对百家士族的尊重。
天监五年(508年),梁武帝下诏“凡诸郡国旧族邦内无在朝位者,选官搜刮,使郡有一人”,以恢复士族旧日的权力。
天监七年(508年),又下令在各州郡县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门搜荐东晋以来湮没不显的旧族,为他们提供参加政权的机会。
同年,梁武帝又命徐勉定百官九品为十八班,班数多者为贵。
又增设镇,卫将军以下为十品,分二十四班,共有名号一百零九个。
大批将军以下,还有更多的军官名号。
但是,尽管增设了这么多名号,还是不能满足所有士族求官者的需要。
于是,梁武帝又大量增设地方官。
天监十一年(512年)时,梁朝境内就有二十三州、三百五十班、一千零二十二个县。
地方官的数目本来已经够庞大的了,梁武帝还嫌不够,又增设了许多州郡县。
到大同六年(540年),梁朝境内共有一百零七个州,按州的大小,分为五品。
其中下品多在边地,有的地方一个村落就设立一个州或郡县。
五品州以外,还有二十多个州,根本不知道设在什么地方。
释读中国历史205:梁武帝萧衍:半世英名半世迷的南朝君主,最终被活活饿死
释读中国历史205:梁武帝萧衍:半世英名半世迷的南朝君主,最终被活活饿死就在北方动荡不宁的时候,南方却保持了平静。
当时的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道:“五十年中,江表无事”,江表就是指长江以南地区。
这将近半个世纪,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的时期。
梁武帝在位48年,活了86岁,在古代算惊人的长寿了,但他却是非正常死亡,是饿死的。
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对这份工作他还是心存敬畏心理的,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虽然没什么大的业绩,但也没出什么大错,还任用了一批能干的大臣,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样二十多年过去了,南朝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慢慢地梁武帝志得意满起来。
梁武帝信佛,史书记载他“佞佛”,“佞”字的意思是巧言令色、邪恶谄媚。
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他自己也受戒带发修行,还有自己的法名。
他是真正的佛教徒,每天只吃一顿饭,还没有鱼、肉,只是素食,就是他规定的佛教徒不能吃肉喝酒,当然他自己先做到了,他还不近女色。
他对佛法还非常精通,经常召开法会,自己亲自讲经。
如果就做这些也就算了,但别忘了他是皇帝。
他建造了大量的佛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他统治时期的情形,但实际数字比这多多了,当时南方有佛寺三千多座,出家的和尚尼姑有上百万人。
要知道出家人是不缴税、不服徭役的,他们拥有的田产也都是免税的,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才出家。
另外萧衍举办大型的法会、佛事等活动,都是政府出钱,他的这些做法,不但掏空了国库,还极大地削弱了国家的税赋能力。
梁武帝对此不但不反省,反而变本加厉,多次上演“皇帝出家”的闹剧。
他任性地先后4次舍身给同泰寺出家,有人说南京现在的鸡鸣寺就是当时同泰寺的一部分。
他每次舍身出家,大臣们都苦苦哀求他回来当皇帝,后三次更是花钱给他赎回来的,赎金都高达一、二亿钱,这样的巨额赎金,让国库基本上就枯竭了。
但同泰寺很有钱,楼阁台殿富丽堂皇,九级浮屠高耸入云,更有多座黄金筑造的大佛。
就这么个皇帝,还当权了那么长时间,南梁已经只是金玉其外了,也就是北方东魏西魏之间打来打去的,没工夫搭理他,才保持了那么长时间的安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梁武帝事迹的文献新读
关于梁武帝事迹的文献新读
梁武帝,诞生于公元516年,她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开国皇帝,其领导的梁朝,对我国文物在长期政治和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梁武帝生前,汉朝已经日趋衰落,而他凭借英勇和智慧,彻底改变了汉朝的局面,使他的国家得以存续。
梁武帝个人更是担任了唐朝政治的"中央大臣""中央大臣"、"皇帝大臣"等职位,拓宽了中国古代政治。
此外,他还创造了许多文字:他
把汉字改为梁文,这是许多后来朝代使用的文字,这次演变尤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此外,梁武帝还改革了税收制度,实行"四库全书"和"易经"的整合,发表了"
九黄集",保护抗金国抗击西夏,颁布《梁礼》等历史性法令,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
梁武帝的谋略般的推进了梁朝的发展,而他在政治上正确的选择,也为中国后
来的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
梁武帝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政治、文化,经济上为中国汉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