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业之梁武帝对门阀士族改革

合集下载

从南北朝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

从南北朝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

从南北朝寒门子弟的出仕困境,看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逐渐得以壮大,并发展成为能够左右时局的重要力量。

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朝自刘裕建宋后重用寒门,北朝也涌现六镇等冲击阀阅之事,但士族门阀阶层并没有因此消失,自两汉、魏晋发展而来的士族门阀,在南北朝时期依旧颇具影响。

从南北朝时期的寒门子弟出仕所面临的困境,便能够看出魏晋之后,士族门阀的发展状况。

士族门阀的发展对于士族门阀的发展,大致被认为是自两汉萌发,魏晋时期得以发展壮大,在南北朝时期逐渐衰落。

曹魏时期,在察举制基础上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法,利用中正官品评地方人才,评价标准当中包括人才自身才学等要求之外,还把出身家世当做重要品评标准。

在重视家世的选官制度下,士族门阀阶层得以更容易的出仕为官,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便是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比寒门出仕更轻易的情况。

士族子弟往往在九品中正制下,被评定高品进而出仕高官,而寒门子弟则因家世不足,获得中正品评为低品,出仕之后官品也大多低于士族子弟。

此消彼长之下,士族门阀阶层愈加成为左右时局的最为重要力量。

等到两晋时期,士族门阀的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到东晋建立以来,江左政权由士族门阀掌控。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士族门阀,压制司马氏皇权,让士族门阀步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东晋这种以门阀为主导的政权当中,官员选拔标准自然也以士族门阀子弟为优先,寒门子弟出仕情况愈加艰难。

刘裕代晋称宋之后,虽然鉴于东晋士族门阀压制皇权的弊端,对士族门阀力量进行压制,大量启用寒门,但却并未改变士族门阀在南朝的地位。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高门士族,依旧是南朝各代保持其地位。

相应的在北朝,孝文帝迁都之后,有“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的八氏、十姓,和“世为部落大人”的三十六族、九十二姓。

这是奠定了北朝门阀制度的发端,北朝选官用人,也多依据姓氏出身选拔人才。

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

再论魏晋南朝的门阀制度——以《世说新语·方正》为切入点

再论魏晋南朝的门阀制度——以《世说新语·方正》为切入点
“方正”等诸选举科目历两汉魏晋而不革,这一 事实表明,这些概念所具有的内涵,至少在当时人的 观念里,是具体而明晰的。以下结合有关史实,我们 分析一下两汉人观念里“方正”一词的内涵。
据《汉书·晁错传》,晁错称五霸之臣是“方正之 士”,他们“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而不容私,尽心力 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收禄不过其 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s]‘P22941。这无疑是从个人 修养和为人处事方面对“方正”的判断进行了规范, 只有具备上述修身待人的诸多品质,才可以当得起
与此同时,起自东汉的人物品评之风,其表现形 式由汉末清议,转而变为魏晋清谈,主要内容也由单 一的政治品评扩大转变到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流 风余韵至南朝而不绝。陈寅恪即称《世说新语》一书 “分门别类,以孔门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及 识鉴、赏誉、品藻等为目,乃东汉名士品题人伦之遗 意,,[¨。而且,作为清谈重要部分的人物品题也成为 当时士大夫阶层文化社交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充 分反映在《世说新语》“识鉴”“赏誉”篇中。这样看 来,“方正”这一品题名目在国家体制上得到确定和 执行,而且,以此为依托,借助于人物品评的方式,强 化了它在人们价值观念上的现实意义。就此而言, 《世说新语·方正》篇目的裁定不能不受到当时流行 于士大夫社交生活中人物品题风气的影响。
· 】02·
万方数据
映的“方正”题目的新意所在。 同据《世说新语·方正(--o)》: 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 日:“君不得为尔。”庾日:“卿自君我,我自卿卿。 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10](P359’
魏晋时期,人与人之间以“卿”相称是有讲究的,“下 于己者或侪辈间亲昵而不拘礼数者称‘卿”,“无交 情者不得卿,又‘贵人不可卿而贱者乃可 卿M[11]m99’。王衍贵为太尉,庾子嵩以“卿”指称王 衍,是要拉近距离,希图“侪辈间亲昵而不拘礼数”。 而王衍高自标置,不许庾子嵩“卿”待自己,极力保持 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世说新语》作者对王衍的行事 给予正面的认可。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南朝时期寒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及其存在的问题-精品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南朝时期寒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及其存在的问题-精品

人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011届)论文题目:浅析南朝时期寒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及其存在的问题学院:人文学院专业:历史教育年级:2007级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引言 (2)一、南朝寒人政治地位提高的原因 (3)二、南朝寒人政治地位上升的主要表现 (4)(一)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 (4)1.寒人通过担任中书舍人对中央政权产生影响 (4)2.寒人通过执掌兵权对中央政权产生影响 (5)(二)在外朝,寒人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 (5)三、南朝寒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存在的问题 (6)(一)南朝的寒人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加入政治角逐 (6)(二)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依然很强大 (7)(三)南朝寒人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7)(四)南朝寒人的心理不够成熟 (8)(五)南朝寒人政治代表的集团意识不强 (9)结语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1)谢辞 (12)浅析南朝时期寒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及其存在的问题人文学院历史教育专业 2011届摘要:寒人是门阀制度的产物。

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较前代有所提高,主要的政治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在提高。

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

但是,南朝时期的寒人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力量,他们在政治上的力量还是有限的。

他们只是聚集在上层统治者周围,出谋划策,供其驱使,还不得不依靠皇室官僚贵族的保护和提拔。

由此可以看出,南朝时期寒人的社会地位依然不高。

关键词:南朝寒人政治地位问题Abstract: The term of “common people” originated form the system of in fluential families of generations'standing. In Southern Dynasty,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common people”has improved than before, the main political activities had some influence, whose social status is also improving. “C ommon people” towards the inside court, including handle to the outer court, code signed by serving as the local control and monitoring. However, during the Southern Dynasty “common people” have not formed an independent power, their political power is limited. They just gathered in the upper ruler,put forward their ideas and work for them, “common people” had to rely on the royal family's protection and promote. It can be seen, the social status of “common people” during the Southern Dynasty is still not high.Key words: Southern Dynasty“common people”political status problem1引言南朝时期的“寒人”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家世无官宦,或即使父祖辈有所出任,也不过担任些椽史、令史一类的寒职;同时在政治、经济上不享有任何免役免税特权。

南朝士族的衰落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南朝士族的衰落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南朝士族的衰落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东晋灭亡以后南朝的历代皇帝们为抑制士族手中的权力,在制度、用人和控制地方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制度上最主要的变化,就是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并有所发展。

梁武帝时,中央的中枢权力机构主要是五个:尚书省,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

中书省,掌出纳帝命,起草诏书、政令,接受尚书奏事等机要大事。

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在皇帝身边服侍、顾问应对。

秘书省,掌图书典籍。

集书省,掌侍从左右,阅奏书,并有驳回权,与中书郎对掌禁令,纠察违失。

在这些机构当中,职能上有交叉重复,设置也无定则,还在处于发展的阶段。

但其中的发展趋势已经可以看出,在南朝时,国家的权力中枢已经被分割成若干个,再没有一个机构可以独掌大权。

这样对加强皇权是非常有利的,也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打下基础。

南朝时期寒人势力的兴起,已不可阻挡。

寒人指的主要是当时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

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展特别的快。

寒人上升的第一条途径便是充当掌握军权的将帅。

南朝的开国皇帝,也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的庶族地主。

而其手下将帅,也大都出自庶族寒门。

寒人上升的第二条途径,则是掌管机要。

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皇帝也害怕士族手中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所以南朝的机要大权全部掌握在寒人手里。

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衰落和皇权的加强。

东晋皇权衰弱的原因,就是士族的力量过于强大,把持着地方州镇的势力并且力图世袭。

南朝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打击地方州镇力量。

即外割其土,内夺其权。

排斥异姓在州镇的势力,采用宗室诸王出镇各地的办法。

同时又建立了典签行事制度,将州长官的权力架空。

还将州域进行分割以便分而治之,这样改变了从东汉末年以来,以州为地方权力重心的情况得到了改变,地方势力发展得到遏制,中央集权的趋势加强。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败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败的原因

青春岁月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

起初世家大族通过察举制,依靠乡举里选,熟读经书入士升迁。

随着其自身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选拔官吏开始与世家大族紧密联系,如东汉思想家仲长统说:“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门阀,一俗”。

所谓“族姓”,便是指世家大族。

三国时期魏国建制的选官制度——“九品官人法”以及西晋时期对此选官制度的沿用,维护了门阀士族政治层面的“权益”。

九品官人法起初主要以德识才学和门第高低为标准。

但到曹魏后期,政权旁落于世家大族司马氏集团手中,选才标准不再是德才和门第并重,而是门第标准远远超过了德才标准。

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官人法变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为门阀士族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永嘉之乱后,西晋王室渐为灭亡。

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帮衬下,建立了东晋。

在朝中,除皇帝之外,王氏兄弟掌握内外大权。

因此,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语。

至此门阀士族之势达为鼎盛。

门阀士族的势力如此雄厚,以至于东晋时期,可以与皇帝“共天下”,那么为什么之后走向衰落的残局呢?一、政治因素造成门阀士族崩溃的政治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士族之间关于争夺权力的政治内斗;另一种是士族自身的堕落腐化,昏庸无能。

1、士族间的政治斗争士族集团内部的权利斗争,是造成本身崩败的一个政治因素。

这种用阴谋或武力来相互摧残的政治斗争,是某一世族势力遭到另一世族势力排挤,甚至是被杀的一种政治手段。

虽然说,通过政治斗争,某一世族势力在朝内获得了极为强大的权力,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世族集团的整体势力在被削弱。

最终使整个世族集团走向崩败。

从晋初的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到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都是大规模的世族斗争。

至南北朝后,这种世族间的争斗显得尤为频繁。

刘裕代晋,徐献之、傅亮二人有辅佐之功,后掌握朝权。

而文帝时,徐、傅则被诛杀。

构成其事者,则为王华、王昙首两世族。

孝武帝时,王僧达与颜竣的先后被诛,也是由于他们彼此间的互相攻讦与陷害。

试析门阀士族的婚姻习俗与门阀制度的盛衰(1)

试析门阀士族的婚姻习俗与门阀制度的盛衰(1)

试析门阀士族的婚姻习俗与门阀制度的盛衰(1)论文关键词:门阀士族婚姻习俗门阀制度论文摘要:门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门阀士族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记载着门阀制度的盛衰历史。

“士庶不婚”习俗使得门阀士族子女衰败,人才退化,后继乏人。

这是门阀士族没落、门阀制度渐衰的一个直接原因和重要原因。

在门阀制度占统治地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婚”与“宦”是门阀世族的两大支柱,也是衡量门第高卑的尺度。

正如唐长孺先生所说:“当时门第高卑,婚姻是一项重要标准。

”因此,要探析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盛衰,从婚姻习俗人手倒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一、“士庶不婚”习俗与门阀制度的盛衰等级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属性,这一属性表现在婚姻习俗上,就是所谓的“身份内婚制”或“等级内婚制”。

这种婚姻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曾一度形成“士庶不婚”的现象。

据史书记载:“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别,”“士、庶区别,国之章也。

”西晋时,门阀制度初步形成。

此时,士族身份内婚制初现端倪,“士庶不婚”并非十分严格。

在当时婚靖重德行、容止、玄谈等风气下,士庶通婚现象依然存在。

如司徒王浑之子王济见一兵家子“有俊才”,想“以妹妻之”,就说明西晋时期的身份内婚制并非深沟高垒、等级森严,就连琅哪王氏这样的高门望族,其婚靖时看重的仍是德才。

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最为典型,士、庶地位,高下悬殊。

”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与之为伍。

”因此,门阀士族间等级内婚姻最为壁垒森严。

史称:随晋室南迁的士族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

侨姓士族中,王、谢、袁三氏之间通婚最繁,其中尤以王、谢两家嫁娶最多。

如:王导之孙王氓娶谢安之女为妻;谢据、谢万均娶了王览第四代女为妻;谢郎娶王胡之之女为妻;谢玄之子谢焕娶王羲之外甥女刘氏为妻。

此时,“士庶不婚”亦成定制,倘若士庶通婚,必遭非议。

如士族王源嫁女于庶族满氏,就曾引起轩然大波,为此,沈约还曾上表弹幼王源:“源虽人品庸陋,胃实参华……而托姻结好,惟利是求,站辱流辈,莫斯为甚。

梁武帝改革政策研究

梁武帝改革政策研究

梁武帝改革政策研究梁武帝(502年-549年),汉族,字武帝,姓萧。

他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也是梁朝第一位皇帝。

梁武帝主持国家事务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政策,为梁朝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农业改革梁武帝执政初期,国家农业生产遭遇了严重困难。

他认识到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

梁武帝实施了合理的耕地政策,大力推行田地整理和水利建设工程。

他还制定了农业税收减免政策,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鼓励他们种植粮食作物。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教育改革梁武帝比较重视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推动教育的发展,梁武帝兴修学校,扩充藏书,提高教师待遇,并推广了新的教学体系。

他注重培养人才,鼓励年轻人参加科举考试,提供就业机会。

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进步,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法律改革梁武帝在执政期间对国家法律进行了重要改革。

他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严惩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的权益。

他还注重司法公正,加强了司法机构的建设,提高了司法工作的效率。

梁武帝通过这些法律改革,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四、战争改革梁武帝在军事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他还重视军队的装备,不断改进武器和防御设施,使军队在战争中更具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使梁朝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巩固和提升,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梁武帝的改革政策在农业、教育、法律和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的改革措施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梁武帝在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改革经验,为后世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有益借鉴。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败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败的原因

青春岁月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

起初世家大族通过察举制,依靠乡举里选,熟读经书入士升迁。

随着其自身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选拔官吏开始与世家大族紧密联系,如东汉思想家仲长统说:“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门阀,一俗”。

所谓“族姓”,便是指世家大族。

三国时期魏国建制的选官制度——“九品官人法”以及西晋时期对此选官制度的沿用,维护了门阀士族政治层面的“权益”。

九品官人法起初主要以德识才学和门第高低为标准。

但到曹魏后期,政权旁落于世家大族司马氏集团手中,选才标准不再是德才和门第并重,而是门第标准远远超过了德才标准。

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官人法变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为门阀士族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永嘉之乱后,西晋王室渐为灭亡。

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帮衬下,建立了东晋。

在朝中,除皇帝之外,王氏兄弟掌握内外大权。

因此,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语。

至此门阀士族之势达为鼎盛。

门阀士族的势力如此雄厚,以至于东晋时期,可以与皇帝“共天下”,那么为什么之后走向衰落的残局呢?一、政治因素造成门阀士族崩溃的政治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士族之间关于争夺权力的政治内斗;另一种是士族自身的堕落腐化,昏庸无能。

1、士族间的政治斗争士族集团内部的权利斗争,是造成本身崩败的一个政治因素。

这种用阴谋或武力来相互摧残的政治斗争,是某一世族势力遭到另一世族势力排挤,甚至是被杀的一种政治手段。

虽然说,通过政治斗争,某一世族势力在朝内获得了极为强大的权力,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世族集团的整体势力在被削弱。

最终使整个世族集团走向崩败。

从晋初的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到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都是大规模的世族斗争。

至南北朝后,这种世族间的争斗显得尤为频繁。

刘裕代晋,徐献之、傅亮二人有辅佐之功,后掌握朝权。

而文帝时,徐、傅则被诛杀。

构成其事者,则为王华、王昙首两世族。

孝武帝时,王僧达与颜竣的先后被诛,也是由于他们彼此间的互相攻讦与陷害。

晋武帝的改革建立士族统治阶级

晋武帝的改革建立士族统治阶级

晋武帝的改革建立士族统治阶级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在位)是晋朝的创始人,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士族统治阶级的体制。

本文旨在探讨晋武帝的改革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于士族统治阶级的意义。

一、改革军队体制晋武帝在改革过程中,重视军队的地位和作用。

他开始建立帝国军队,并且对军队的编制和管理进行了调整。

通过建立“五等爵位制度”,他将上层统治阶级归纳为五个爵位等级,每个等级都赋予相应的军队统帅职位。

这样一来,军队成为了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士族也开始依靠军队在政治上获得更大的权势。

二、士族统治的地方制度改革晋武帝注意到地方制度在巩固统治阶级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建立更加稳固的统治体系。

晋武帝对地方官僚进行选拔和任用,强调资历和才干。

此外,他还推行土地制度改革,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士族统治阶级,加强他们的地位。

这些改革措施为士族统治阶级在地方上的权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士族与官僚的合作晋武帝发现,官僚体制与士族统治阶级的合作对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至关重要。

因此,他破格提升了一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士族子弟,让他们进入官僚体系中,与普通官僚共同执掌朝政。

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士族统治阶级的威望,也加强了晋武帝对于朝政的控制。

四、教育和文化改革晋武帝还注重对士族统治阶级的教育和文化改革。

他设立国子监,培养士族子弟,通过教育来加强他们的统治能力。

此外,晋武帝还致力于发展和推广儒家思想,将其定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体系。

这样一来,士族作为主要的知识分子阶层,通过推崇儒家思想来加强对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五、改革颁布法规晋武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用来规范士族统治阶级的权力和义务。

这些法规包括官员选拔、考试制度,以及土地分配等政策。

通过颁布这些法规,晋武帝加强了对统治阶级的控制,并为士族统治阶级的利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总结起来,晋武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以士族为主导的统治阶级体制。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篇一: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自南北朝后期起,门阀制度走向衰落。

最主要标志便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或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

其结果首先是官吏铨选上的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

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亦被废除。

最后,在唐代,由原来士族演变而成的郡望、氏族,特别是一些旧有的高门,社会地位虽高,选官特权和免役特权则已丧失,剩下在婚姻上的高自标置,与人际关系上对非旧有高门、士族的歧视,因为已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成为无本之未,延续至唐末,终于在社会上基本消失。

门阀制度也就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下面对以上观点略加申述。

南朝后期在南朝后期,如前所述,梁武帝在位期间信用一批原来的低级士族进入秘书咨询机构,以至宰相机构。

梁武帝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这批低级士族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和统治经验已经或正在超过原来的高级士族,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他们巩固统治。

因此,他虽然没有象宋、齐君主那样信用寒人掌机要,但其政策精神从一开始可以说就在鼓励寒微士人和寒人提高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并把达到标准的吸收入各级政权。

试看下例。

《隋书·百官志上》:天监四年,梁武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招生。

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

《梁书·武帝纪》天监八年诏:凡五馆生,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

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主要当指招纳寒微士人子弟。

按西晋国子学生只收官品五品以上子弟。

至南齐,已经下降到官品六、七品的子弟。

据《南齐书·礼志上》,齐高帝时规定入国子学的资格,自王公已下,最低包括太子舍人、领军与护军诸府的司马和咨议参军等官(均七品)子弟。

门阀士族的兴衰

门阀士族的兴衰

门阀士族的兴衰如下是有关门阀士族的兴衰:门阀士族是一个高居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层,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鼎盛于东晋,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

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一)魏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形成时期魏晋时期的士族是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而来,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首先门阀的地位在政治法律上得以确立。

如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后期官吏的选拔被士族所把持,西晋继续推行。

经济上西晋时,在占田制上赋予士族占田占田荫客的权利。

在教育上,设立专收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为世家大族提供特殊照顾,至此,士族也有了教育特权。

除此之外,社会等级界限明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门阀以外的庶族地主,政治社会地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之外。

(二)东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的建立,是在南北士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士族门阀在东晋政治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王导、王导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1.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终东晋一代,一直是王、庚、桓、谢几个大族轮流执政。

东晋实际上形成了皇帝与士族共同掌权的局面。

2.经济上,东晋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门阀士族封山占泽、兼并土地,并荫有大量佃客。

3.社会等级上,士族与寒门界限森严,士族的交友、婚宦都有一定限制,不得逾越规矩;私人修谱之风兴盛,以维护自己特殊的社会地位。

(三)从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逐渐衰落原因:①士族腐朽。

政治上,虽有高官厚禄,却不理政事,且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经济上,门阀土地由宗族所有向家族所有转化,导致了财富分化,削弱了士族本身的经济实力;军事上,士族鄙薄武事,(抛弃了两汉以来武功进取的传统),因而逐渐丧失军权;生活方式上,既奢侈无度又矫揉造作。

②中央集权的加强。

在士族门阀衰落的背景下,中央集权取得进展,皇权有加强的趋势,制度方面有重要变化,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立,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基本上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五个中枢机构并存的格局,国家的中枢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机构能独掌大权,对加强皇权有利。

晋末门阀变迁考——以皇权、门阀集团及士族性格为视角

晋末门阀变迁考——以皇权、门阀集团及士族性格为视角

晋末门阀变迁考——以皇权、门阀集团及士族性格为视角晋末门阀变迁考——以皇权、门阀集团及士族性格为视角晋朝为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而晋末时期的门阀变迁更是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皇权、门阀集团以及士族性格三个角度探究晋末门阀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首先,晋朝晚期的门阀变迁离不开皇权的影响。

晋室的权威逐渐衰落,皇权渐弱的同时,门阀集团的势力开始崛起。

当时的皇室权臣如谢石、桓温等,由于对晋室的忠诚和功劳,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他们通过掌控朝政,巩固了自身的地位,使得门阀集团的势力逐渐壮大。

因此,皇权渐弱与门阀集团的兴起密不可分。

其次,门阀集团的兴起也与士族的性格有关。

晋朝之所以能够存在几百年,与众多有才华的士族分不开。

晋朝士族有着崇尚忠诚和义理的性格,他们重视家族的荣耀和地位。

士族通过培养亲朋好友的关系网,逐渐形成门阀集团。

这些门阀集团通过宗族的联络和互相扶持,使得自己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势力逐渐壮大。

因此,士族性格的影响使得晋朝的门阀集团能够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晋末门阀变迁还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

晋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然而,到了晋末时期,社会经济逐渐衰落,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为门阀集团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门阀集团通过掌握军队和财富等资源,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势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综上所述,晋末门阀变迁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皇权的渐弱、士族性格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共同促成了门阀集团的兴起。

这种门阀集团的形成和影响,不仅改变了晋朝晚期的政治格局,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晋末门阀集团的兴起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皇权的渐弱为门阀集团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他们通过掌控朝政巩固了自身地位。

其次,士族的性格也促使他们以家族荣耀和地位为重,通过亲朋好友的关系网形成门阀集团。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门阀集团的兴起,战乱频繁和社会经济衰退为门阀集团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资治通鉴论文最终版

资治通鉴论文最终版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侯景之乱对南朝的影响历时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侯景之乱使南朝的经济、军事、文化都遭到了灭顶之灾,这是显而易见的。

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击,南方社会造成极大破坏,在其期间,国势大衰的南梁又相继遭到西魏和北齐的进攻,最终被南陈取代。

一、侯景之乱对南方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打击,使得南方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门阀世族地主集中的三吴地区。

经过侯景之乱,南北各四十里的建康,拥有28万人口的繁华都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侯景还分兵攻掠吴郡、会稽、广陵等地,一路烧杀破坏,扫荡号称“最富庶”的三吴地区,使其变得得残破不堪,三吴地区迅速衰落。

长江中下游地区,变成了“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垅焉”的残破景象。

史称:“自晋氏渡江,三吴最为富庶,贡赋商旅,皆出其地。

及侯景之乱,掠金帛既尽,乃掠人……卖于北境,遗民贻尽矣。

”江南人民和萧衍朝野,对侯景的暴行,无不恨之入骨,当侯景的尸体被运到江陵时,士民纷纷割其肉争食,又焚尸取灰,和酒而饮,以解心头之恨。

侯景之乱给南朝社会留下无穷的祸患和灾难,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自此,南朝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二、侯景之乱深刻地影响了南朝的政治局面,传统的世族政治深受打击,而长期为世族压制和歧视的寒人却逐渐崛起并左右南朝的政治。

侯景之乱是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期发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对南朝庶族地主的崛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沉重的打击了南朝门阀士族,也为庶族地主的崛起提供了政治、军事基础。

经过梁末建康和江陵两次战乱,江南士族势力在整体上受到极大的削弱,从而走向了穷途末路。

首先,侯景广泛招募奴隶为兵和赦免北人在南为奴者,使江南世族地主丧失劳动力,《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中,梁武帝太清二年十一月条记:“景初至建康……募人奴降者,悉免为良……于是三日之中,群奴出就景者以千数,景皆厚抚以配军,人人感恩,为之致死。

”大批世族地主赖以进行生产劳动的奴隶被释放,而且世族地主的资产也被瓜分掉,如:侯景“得朱异奴,以为仪同三司,异家资产悉与之”,朱异的奴隶瓜分了其全部家产,则朱异这种门阀地主的经济基础也化为乌有。

萧衍与南朝梁的政治改革

萧衍与南朝梁的政治改革

文化与教育改革
推崇儒学,设立 国子监
重视教育,提高 官学地位
推行科举制度, 选拔人才
编纂文化典籍, 传承文化
政治改革的影响与结果
章节副标题
对南朝梁政治的影响
政治改革加强了皇权,使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 改革官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 加强法制建设,使法律更加公正严明
对南朝经济的影响
治理。
萧衍的人格魅力
政治智慧:善于权谋,精于治理,推动政治改革 文化素养:精通文学、书法和音乐,创作了《千字文》等文化瑰宝 道德品质:为人正直,生活简朴,重视家族和亲情 领导魅力:善于识人用人,具有极高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萧衍的统治艺术
人格魅力:为人正直,受到 士人的尊敬与爱戴
政治智慧:善于权衡各方利 益,制定出符合时代需求的 政策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提高了南朝的财政收入
对南朝文化的影响
促进了南朝文化的繁荣 推动了南朝文化的创新 加速了南朝文化的对外交流 丰富了南朝文化的内涵
改革的结果与评价
政治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改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改革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强了国家稳定性 改革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萧衍的政治生涯
萧衍的出生背景和家族背景
萧衍在南朝梁的政治地位和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萧衍的政治生涯历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萧衍的政治成就和贡献
萧衍的政治改革措施
章节副标题
整顿官吏制度
制定《梁律》和《令甲》,规范官员行为 设立“六卿”官职,负责国家行政事务 推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中央政府效率 整顿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

梁武帝的改革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

梁武帝的改革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

梁武帝的改革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梁武帝,是南朝梁时期的皇帝,他的改革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被誉为“南朝之光”的梁武帝,对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领域都进行过多次改革,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影响深远。

政治改革是梁武帝的重中之重。

在他的治理下,江南地区的政治形势逐渐趋于稳定。

他采取了“以贤任官”的政策,以能力和品德为主要标准选拔官员,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

此外,梁武帝还对官员进行了分级管理,制定了职务层次和升迁制度,这对于保证官员能力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他还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加强纪律建设,整顿朝纲,使得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除了政治改革外,梁武帝在军事领域也做出了一系列改革。

他提拔能干的将领和士兵,组织强大的军队,同时还整顿了军事制度,建立了军制和悬赏制度,使得军队更加有序和纪律严明。

梁武帝还重视边防建设,曾多次派遣将领进攻北方的鲜卑。

他还采取了比较柔和的态度,采用“汉化”政策,使得北方部族逐渐融入中原文化,这对于加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领域也是梁武帝的改革重点。

他重视文化教育,兴办书院,大力推广儒学,创立了永明经院,组织了修撰《永明文选》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活动。

他还采用了“策论制度”,组织了一批有文化素养的士人,共同参政议政,这一制度对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同时,梁武帝还注重医疗卫生和科技发展,他开展了防治瘟疫的活动,制定了医疗制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经济改革也是梁武帝的改革领域。

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一度下降,梁武帝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实行租庸调制度和市易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他还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倡进口外国商品,促进了国内经济的融合和发展。

他还采取了多项政策,以加强对民间经济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税收。

总体来说,梁武帝的改革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领域推进改革,而且注重制度创新,以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门阀士族”指的是在东汉中后期到隋唐时期在社会上总有特殊政治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

它主要经历了从兴起到发展然后到兴盛最后走向消亡等几个阶段。

第一:门阀制度的兴起。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是通过察举和征辟出仕做官,那些被察举和被征辟的人成为了举主与府主的门生故吏。

他们为了功名利禄,不惜趋炎附势,贿赂官僚,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东汉后期以后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又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以东汉时期选仕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因此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中得到特殊照顾,甚至当朝外戚与宦官都要同他们联合与周旋,门阀大族在地方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拥有了地方州郡的统治权。

第二:门阀制度的发展。

在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在魏晋时期被称为士族,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政治上与士族结合在一起。

由于曹操出身于宦官家族并不被世家大族所尊重,故而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选用那些出身不好但有治国大才的人。

虽然曹操“唯才是举”,但是他并没有否定世家大族所强调的道德标准,而且还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根据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以来世家大族垄断选仕的局面。

第三:门阀士族的兴盛与巅峰。

虽然西晋仍然沿用了九品中正制,但是并不能起到选择人才的作用,只注意被评定者的封爵与官位,以至于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非但没有改变世家大族垄断入仕的局面,反而成为了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的优越地位,形成了门阀士族。

西晋灭亡以后,宗室司马睿在门阀士族的拥立下建立东晋王朝,但在统治阶级内部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东晋的皇帝更多的是个象征,在东晋建立初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

在整个东晋王朝,门阀士族始终占据者主导地位,桓温甚至可以直接废立皇帝,他的儿子桓玄一度自立为帝建立了桓楚政权,后兵败被杀。

范文——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

范文——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

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高敏关于“侯景之乱”的起因与经过,史书记载甚详,后世之论侯景之乱者,亦多注重此二者,其间虽不无歧异之说,但已剩义不多。

然而,对于“侯景之乱”给南朝后期社会历史造成的影响问题,却专题论述者无多。

且对此问题的探讨,有赖于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全面考察,方可明其玄妙,探其原委,知其变异之由。

正因为探讨这一问题有其难度,故长期以来惟有陈寅恪先生及朱大谓先生二人对此有过专题探讨。

陈先生曾在其《<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的推论部分中说:“侯景之乱,不仅于南朝政治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事。

”这一看法,实开认识侯景之乱对南朝社会历史的巨大影响之端。

由于陈先生此文的重点是考证江南的民族问题,故对侯景之乱造成的巨大影响,仅提出了“岩穴村屯之豪长乃乘此役兴起,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关系之变动”这一个方面,而未论及其他方面①。

到八十年代,朱大谓先生进一步对侯景之乱给江南门阀世族地主的打击、少数民族豪首和庶民阶层兴起的影响作了论述②。

但是,就整个侯景之乱的影响而言,仍感有所缺漏。

因思不揣浅陋,简约补论一、二,以就教于方家!(一)促进了南朝兵户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私兵制的兴起所谓兵户制,是肇端于汉末、确立于三国和盛行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的表现形式。

其特征是官府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一部分居民作为专以当兵为职业的“兵户”,或称之为“士家”、“兵家”、“军户”和“营户”等,以之与一般编户齐民相区分,并为之另立不同于民籍的“兵籍”或“军籍”,使之世代相袭为兵,必须经过解除兵籍的手续,始得为平民。

为了保证兵户的数量,兵户的子女互为婚配,连兵士的妻子在其丈夫死亡后也不能改嫁编户齐民,藉以保证户的自然繁殖率,即维持兵户本身的再生产过程,从而使这种制度得以延续③。

因此,这种兵制,在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死亡与流动很大的汉末、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延续了几百年之久。

梁季江陵政权始末及江左士族社会变迁论文[大全]

梁季江陵政权始末及江左士族社会变迁论文[大全]

梁季江陵政权始末及江左士族社会变迁论文[大全]第一篇:梁季江陵政权始末及江左士族社会变迁论文[大全] 萧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据寿阳反梁;十月,侯景叛军自横江济于采石掩袭梁都建康;建康告急,梁宗室诸镇起兵勤王。

然“诸军互相猜阻”,“相仗不战”[1](卷162,梁武帝太清三年)的勤王态势,已将萧梁宗室诸王觊觎最高权力的意图暴露无遗。

太清三年三月,建康保卫战以侯景攻陷台城宣告结束。

然而,建康沦陷,“太清之祸”却未能尘埃落定;梁室失鹿而梁宗室诸王权力之争亦迅疾展开。

翌年,建康傀儡政权改元大宝,梁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据江陵(今湖北荆州)“犹称太清四年”。

[2](卷5,元帝本纪)萧绎此举,揭开江陵政权创建的序幕。

太清六年三月,萧绎荆州军克平建康,侯景北逃死于部属之手;十一月,萧绎据江陵改元称帝,江陵政权走上历史前台。

然处在北朝军事力量窥视背景下的萧梁宗室内战,将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北朝的军事力量。

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十月,西魏再次遣军江汉并会合萧梁雍州刺史萧詧;十一月,西魏萧詧联军攻陷江陵,江陵政权灭亡。

建康沦陷,实质是江左士族政权瓦解而士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的社会历史事件。

江陵政权重建,一则建康士族政权之后嗣,再则6世纪中国复归统一前的最后一个士族政权。

质言江陵政权兴亡,当与东晋南朝地理形势与军事政治关系甚紧,当与南朝统治阶级变动与新的中央集权制度创行关系甚紧,当与南徙北方士族所以结聚江汉而促进江陵士族社会之形成关系甚紧;次之,萧梁“分陕”制度下的权利配置,步武“太清之祸”而骤起之萧梁宗室的内争,北朝军事力量相机介入等涉及萧梁政局及南北对峙格局变迁诸因素,也在在与江陵士族政权之兴亡关系甚紧。

凡此内涵6世纪江左社会历史迁演变化之内容,或为同志未及详论,现述论于次。

一荆州治所江陵军事中枢地位形成,起于三国鼎立南北交争东西抗衡时代。

东晋南朝均奠都建康,其面北防线游移于江淮一带,南北交争形势固在而复夹有中央大藩之间的东西之争,形势约略等于三国,因此沿江皆为要地而江陵首膺上流重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梁武帝对门阀士族制度的改革百度mmxxyy01原创,欢迎转录摘要:士族的产生可以上溯至西汉。

到了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门阀士族的种种特权以制度的形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门阀士族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在南方与北方的发展各不相同;而在隋灭陈统一天下后,随着九品中正制等制度的废除,门阀士族也最终走向了衰落。

在南朝梁的历史上,梁武帝对门阀士族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这些改革对南朝的门阀士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使之走上了与北朝的士族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本文则试着对梁武帝的门阀制度改革做一分析。

关键词:门阀士族梁武帝改革门阀士族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社会等级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所确立的诸如九品中正制等的选官制度,逐渐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建立起了门阀政治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政治模式。

一般认为,这一政治模式随着隋文帝的改革在隋朝消失,而隋灭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之后,门阀士族制度基本在整个中国消失了1。

在南朝,门阀士族一直存在,并且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南朝的逐渐腐化以致最终被北朝所灭,也与门阀士族制度在南朝的深化有相当联系。

南朝梁的梁武帝对门阀士族制度的改革,加深了门阀士族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南朝的衰落。

本文则试着对梁武帝的门阀制度改革做一分析。

一、门阀士族的产生与发展。

士族的产生可以上溯至西汉。

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整个国家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深刻的社会危机也潜伏着。

土地兼并日益激烈,众多的豪强地主“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他们“广其田宅,博其产业2”,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强大的地方势力,并有向掌握中央权力发展的趋势。

东汉的时候,世家大族的势力已经基本渗透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东汉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3。

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力量——外戚,在东汉末年为了夺取最高权力,与宦官势力连番恶斗,加剧了东汉的衰落。

到了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门阀士族的种种特权以制度的形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门阀士族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门阀士族的政治权力可以在自己内部传承,把整个国家的大部分人排除在外。

从而形成了与广大人民的所谓“寒族”相对立的“士族”,继而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仕官局面。

在东晋时期,由于开国皇帝司马睿是由北方迁移至江东,需要得到江东本地世家大族的支持,同时又要维护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的权力,因而皇权自身变得十分弱小,士族制度发展到顶峰,出现了一个在长时间内,一1李克玉《论门阀制度的覆灭》,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6月第二期。

2《汉书·董仲舒传》3田余庆《论东晋门阀政治》。

般不因为官位的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在政治上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4”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北方与南方的士族由于分属于不同的政权,不同的民族,因而其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不同。

南朝后期,士族的腐朽堕落日益明显了起来。

同时,随着梁武帝对门阀士族制度的改革,庶族地主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逐步进入了这一原本密不透风的阶级。

一般地认为,“士族的衰落从根本上讲是士族自身腐朽造成的”5对于历史上梁武帝对门阀士族制度的改革,一般地,认为他扩大了统治阶级队伍,使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巩固。

6以下,则试着从梁武帝的改革,分析一下门阀士族衰落与南朝衰亡的关系。

二,梁武帝对门阀士族制度的改革如上文所述,士族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士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上的特权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但与此同时,士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长期保持的独占性与排他性,造成了士族的孤立,也加速了士族自身的腐朽。

在旧有的门阀士族制度的庇护下,士族子弟比较容易做上高官,做上了也不屑于处理具体政务,而大多崇尚清谈。

他们有的“不修武位”7,有的一味追求享乐,“熏衣剃面,傅粉施朱”8。

即使有人在政治上有作为,由于他出身士族,有雄厚的地方势力与同其他官僚的关系,往往容易走上专权的道路,都不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

同时与广大下层民众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隔阂。

南朝开始的宋、齐两代,皇族本身出身寒族或低级士族,对高级士族的腐朽有一定的认识。

所以综观宋、齐二朝,寒士做高官掌握中央政务屡见不鲜。

但这些都是个别现象,没有制度化的措施来消除或者减少寒族与士族在政治地位上的差异。

到了梁武帝统治时期,梁武帝就门阀士族制度做了一系列的变革,以期达到一定程度上减少寒族与士族的地位差异,维护社会的稳定的目的。

梁武帝的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

在未来官吏的担当者——国子监学生的招收上,天监四年,梁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各一人,进行开馆招生。

“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9;这一措施不同于以往国子监学生的招收全凭借家族背景,而是为寒族敞开了大门,使广大寒族学子有了可以同士族学子平等的学习机会与条件。

寒族与士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因此而得到了相当的调节,本来激化的社会上下层民众间的矛盾也得到了分化与缓和。

大量的寒门学子涌入最高学府国子监,由于国子监学生本身就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拥有一定的发言权,所以寒族的政治地位也随着梁武帝的这一措施得到了提升。

在官员的录用上,天监八年诏:凡五馆生,“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

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10。

国子学生中只要能通晓一些儒家经典,就可以做官。

这样,寒族的仕进就多了一条新途径。

同时,梁武帝的新政策也促进了私人讲学传经之风的发展。

寒族进入仕途的道路被大大拓宽了。

因为这一录用条件并不是很苛刻,并且由于寒族4《资治通鉴》卷90,晋纪元帝太兴元年。

5《中华文化通志》第四典,第四卷,第275页。

6参阅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第三章。

7《南齐书·丘灵鞠传》8《颜氏家训·勉学》9《隋书·百官志上》10《梁书·武帝纪》进入国子监也不再是难事,很多寒族学子通过这一途径担当了国家的管理者,成为了国家的上层阶级。

梁武帝的改革在当时也得到了广大寒族的支持,获得了相当的好评。

三、梁武帝门阀士族制度改革的影响如上文所述,梁武帝的改革措施乍一看好处很多,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儒学的发展,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缓和了社会阶级对立等等可以说出很多。

但是梁武帝的这些措施诸如开设五馆,招纳寒族子弟,鼓励他们钻研经学,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来作为作官的标准,虽然在客观上,为从气质上泯灭士族与寒族的界限起了一些作用,但弊端还是有很多的。

第一,前文已经说过,士族到了南朝后期已经开始衰落了。

这个阶层不断腐化、堕落,已经成为社会的落后势力。

士族的衰落不仅仅表现为政治上的腐败无能,他们所崇尚的思想,日常的生活方式都已经严重的腐化堕落。

梁武帝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士族与寒族的差别,并且很彻底地是从提高寒族的政治地位做起。

政治地位的提高与经学研究的加深使得相当一部分寒族最后变成了新的士族11,他们完全继承了旧有士族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即政治上的无能与思想活动、生活方式上的崇尚清谈,所谓的“无为”。

社会中落后的势力不断增长,积极的、进步的势力不断减少,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终究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衰亡。

第二,即使有些寒族官吏,他们可能由于自身的贫困经历使得他们不像士族那样腐化,或者他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不够巩固,让他们还不能马上腐化,从而在改革后的一段时间内,在政治上能够有些清新的风气充实进来。

但是梁武帝的以儒学修养选拔官吏的做法极大的扼杀了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从东晋以来庶人、寒人只能靠吏干、武功谋取仕进。

由于中正无品,察举无望,通经读史对他们是无用的。

”12以前寒族想要做官,必须踏踏实实地在小吏的职位上努力工作,或者在战斗中立下战功。

所以在士族已经严重腐化的时代,仍有他们作为一股较为先进的力量维持着社会的发展。

梁武帝的改革则让这些尚未完全腐化的“新士族”以及为了成为士族而不断努力的下层民众,看到了更快、更省力、更安全的升官方法——钻研经学。

于是努力工作的人少了,顽强战斗的人少了,大家都去读经书了。

几乎整个社会都沉浸在近千年前的旧知识上,官员不谈政务,专务清谈;民间私学遍布,广大寒族的少年子弟们都去读经书了,再也没有人愿意去以踏踏实实的工作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梁武帝末年发生了侯景之乱,侯景之乱迅速扩大,已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侯景从发起叛乱突袭建康到攻破台城,几乎摧毁了梁朝,整个过程仅仅七个月。

在建康之战的开始阶段,侯景军力只有八千,马数百匹;而建康守将纷纷不战而逃,侯景未遇激战,连连攻克东府城、石头城,围困并饿死梁武帝。

一个国家朝中无人到如此地步实在让人心惊。

由于门阀士族在南朝的政治生活中渗透的很深,南朝随着士族的腐化堕落,整个国家也在衰落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四、北朝的士族衰落与南朝的最终衰亡。

南朝的统治阶级——士族,日益腐化堕落,并且与之相关的种种风气有蔓延至整个社会的趋势,那么与它隔江而望的北朝又是什么情况呢?北朝由于是少11参见《南史·儒林传》12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第613页。

数民族凭借武力建立的王朝,因而“缺乏稳定有力的士族基础”13。

“北朝后期在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鲜卑贵族,在重视官位、权势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军功、吏干。

东晋南朝重文轻武,重学识轻吏事之风,在北朝一直缺乏社会基础,无法广泛推行。

”14这在整个北朝的各个方面均有体现。

从“时周室尚武,贵游子弟咸以相矜”15“虽以儒素自业,而每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关西风气”16可以看出整个社会都是尚武的,重视实践而轻视空谈的。

甚至皇室、大族也没有轻视武功。

这种风气同样也适合寒族仕进、升迁,同样能够起到淡化士族与寒族界限的作用。

只不过与南朝不同的是,北朝是相反的,士族努力掌握本应是寒族所做的工作,由士族向寒族方向转变,士族制度以全然不同于腐化堕落的方式在衰落。

南朝的士族日益腐朽衰落,整个社会的风气也随之萎靡不振;而同时代的北朝,士族重视军功、吏干,整个社会上下齐心向上。

虽然最终的隋灭陈的战争中,隋在军事上拥有较大优势,有更协调有效的指挥;南朝陈的陈后主陈叔宝昏庸无能,军事上也占劣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隋灭陈可以说是必然的。

但是,如果参照南朝与北朝的士族,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极大区别,也同样可以分析出北朝最终消灭南朝的必然性。

而梁武帝在南朝后期,对门阀士族制度所进行的一些看似缓和社会矛盾,实则加剧整个社会腐朽堕落的改革,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是值得注意的。

13沈家平《试析北魏门阀士族制度的“先天不足”》,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

1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