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从信佛到灭佛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

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

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2010-03-18 08:59:35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在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

佛教自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

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

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狂热毫不亚于一场全国范围内对某些人的极端崇拜。

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有僧人自以铁钩挂体,燃点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

在这样的狂热下,那时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现在,而且那时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

然而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反佛运动,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而发起这场运动的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武字,所以就称为“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

以上在佛教史中称“三武”之厄。

110年以后,即公元955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又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

后周世宗,称“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

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

梁武帝佛缘探究

梁武帝佛缘探究


佛教戒律规定 , 正式佛教徒 , 一般中午过后不得进食 。
— 1 2 2 —
, 这说明梁武帝即位后 , 道教也受到他的青睐 。 后来他虽然 “ 舍道归佛 ” 但对道教仍旧十分崇信。梁武帝常常为臣下讲解 《 、 《 。 尽管梁武帝在诏书里说 : 老子 》 庄子 》 天地之间只有佛教是正道 , 其他的都是邪道。但他又、 道、 佛三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只不过 “ 儒” 和“ 道” 不是梁武帝认为最合适的统治工具, 所以就 邪道 ” 一类中去了 。 而是佛学在中国本土的发展特点恰好迎合 了 梁 武 帝 的 各 方 面 需 要 。 梁 武 帝 的 佛 教 其 实 是 掺 杂 被归集到 “ 了大量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儒家教义的佛教 。 他的佛学以讨论 “ 善恶 ” 为根本特色 , 又以“ 忠孝” 为“ 善恶” 之枢纽, 说到底还是 是“ 洋为中用 ” 的模式 。 出于统治的需要 , 加之梁武帝对佛教的喜爱 , 公开 “ 弃道从佛 ” 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 以儒学为本 ,
一、 梁武帝弃道归佛
梁武帝早年其实信奉道教 , 仍然以信道教为本 。 登皇帝位不久 , 梁武帝便正式宣 布 弃 道 归 佛 , 于天监三年 3 9 岁即帝位时 , ( 。 四月八日 , 公元 5 正式下诏舍事道法 , 皈依佛教 , 其诏书中说 : 0 4年) 弟子萧衍经值迷荒 , 耽事老子 , 历叶相承 , 染此邪法 ; 现习因善发 , 弃迷知返 , 舍事道法 , 归凭正觉 ; 并愿广弘经教 , 使正觉之教大行天下 。 诏书颁布后 , 梁武帝亲率僧俗二万多人 , 发愿信奉佛教 , 并要求王公贵族 乃 至 平 民 百 姓 都 信 仰 佛 教 , 足见他弃道归佛决心 , 之大 。 梁武帝这一举动 , 其实也在事实上钦定了佛教为当朝国教 。 于天监十八年 ( 公元 5 梁武帝受菩萨戒 。 此后 , 时人 1 9年) 梁武帝受戒后 , 严格遵守佛教 戒 律 : 日一 蔬 食, 过 中 不 食 ①; 又 罗 绮 不 缘, 布 被 莞 席; 所 居 寝 宫, 即称梁武帝为皇帝菩萨 。 据传 , 不足一丈见方 , 甚是简陋 。 不喝酒 , 不听音乐 , 除非是祭祀宗庙 , 梁武帝不 举 行 任 何 餐 宴 , 坚决禁断酒肉, 俨然把自己变成了一 个苦行僧 , 这与中国历史上多数帝王荒淫无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梁武帝弃道崇佛 , 并不是灭道崇佛 。 实际上他是儒学 、 道学 、 佛学 、 玄学并举 。《 隋书 · 经籍志 · 道教部 》 就曾有记载 : “ ” 武帝弱年好事 , 先受道法 。 及即位 , 独自上章 。 朝士受道者众 。 三吴及海边之际 , 信之逾甚 。

历史趣谈梁武帝四次卖身!其中有什么的内幕?为了什么?

历史趣谈梁武帝四次卖身!其中有什么的内幕?为了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梁武帝四次卖身!其中有什么的内幕?为了什么?导语:东汉年间,释教传入华夏,很快就习气了我国这方水土,十分顺畅地扎下了根。

公元5世纪,释教的开展脚步越来越快,尤其在社会相对安稳,经济东汉年间,释教传入华夏,很快就习气了我国这方水土,十分顺畅地扎下了根。

公元5世纪,释教的开展脚步越来越快,尤其在社会相对安稳,经济较为兴旺的南朝,这儿微风细雨,草长莺飞,宋齐梁陈四个政权,都为释教呐喊助威。

有的皇帝,即是十分出息的释教徒,乃至出现国皇帝捐躯落发,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为皇帝赎身的热烈局面。

自卖落发的皇帝是谁呢?他即是南朝闻名的梁武帝。

梁武帝(464—549),名萧衍,字叔达,祖籍南兰陵中都里,即今江苏丹阳。

萧衍是我国第一个信佛的皇帝,听说,他祖上的身世十分显赫,是汉代的开国名相——萧何。

到萧衍这儿,算是萧何第二十五世孙。

萧衍确实是个文武双全、学问广博的学者型帝王。

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在南朝诸帝中,肯定能排前三名。

假如他的学术效果和文学造就,就更牛气了,据史书记载:“(梁武帝)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草隶信札,骑射弓马,莫不美妙。

” 看来,萧衍十分刻苦,从小就遭到儒家的正统教学。

“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以后,依然保持孜孜不倦的攻读习气。

“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

”这样一位厚实读书、认真思考的文化人,竟然一差二错地当了皇帝,确乎是误打误撞,无奈“富有迫人来”。

萧衍博学,天然接近初入华夏的释教。

他早即是一名死心塌地的“佛门弟子”。

当皇帝享用人世富有,怎能和逾越轮回、醍醐灌顶比较呢?生活常识分享。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强制和尚吃素,却福报很浅,结局竟是饿死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强制和尚吃素,却福报很浅,结局竟是饿死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强制和尚吃素,却福报很浅,结局竟是饿死南北朝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晚年痴迷佛教,三次舍身入寺出家,对中国佛教文化影响较大。

萧衍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他自己只吃素食,后来又下令全国寺庙和尚都效仿,形成只有中国和尚吃素的传统。

又下了一诏“断杀绝宗庙牺牲”,命令祭拜用的牛羊也用蔬菜代替,延续至今。

梁武帝萧衍萧衍在位共48年,在位初期,他接受南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每天五更起床开始办公。

也善于纳谏,广泛听取意见,下令在宫门门前设立两个信箱(当时叫函):谤木函和肺石函。

对国家政策有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信。

如果有人觉得功臣或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任用、提拔或赏赐,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信。

拜宝志禅师为师,修习苦行。

由于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提倡节俭苦修,禁绝一切浮费,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

由于宝志禅师可以几天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萧衍就学习出家人过午不食,每天只吃一顿饭。

经常只穿布衣,洗过好几次仍不换,达到“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在他的治理下,南梁出现了“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天监之治”。

萧衍笃信佛法,全国花费巨资兴建佛教寺庙已达五百多座,唐诗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些寺庙建得光鲜亮丽,全国出家的和尚尼姑达十万人。

《南史·郭祖深传》:“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

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到了晚年,梁武帝对佛教痴迷已经走火入魔,疏于法制,企图用佛教中的慈悲思想用于治国,纵容邪恶不法之徒。

光天化日都会有抢劫发生,晚上偷盗的事情越发严重,即便一些官吏疯狂敛财、敲诈民脂民膏,他对此也提倡宽容处理,而不是依法惩戒。

时常以出家人慈悲为怀多次大赦天下,以至于作恶之人不再害怕法度,从民间到官府都恣意妄为,官府随意欺压百姓,社会开始一片混乱。

更加荒唐的是,在公元527年,63岁的萧衍居然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才返回,然后大赦天下。

梁武帝三世因果的故事

梁武帝三世因果的故事

梁武帝三世因果的故事话说南北朝那会儿,有个皇帝,名叫梁武帝,他可不是一般的皇帝,他信佛,信得那叫一个虔诚,简直是佛教界的VIP大粉丝。

他啊,整天念经拜佛,比和尚还和尚,连国事都差点给耽误了。

可你别说,他这信佛啊,还真有点故事,特别是他那三世因果的传闻,说起来比戏文还精彩。

话说梁武帝的前世,据说是个大善人,叫张僧繇。

这张僧繇啊,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位了不起的画家,尤其擅长画龙。

据说他画的龙,只要点上眼睛,就能腾云驾雾,活灵活现。

有一次,他给寺庙画龙,刚画完龙身,就被人催着去喝酒了。

他临走前开玩笑说:“等我回来再点睛,不然龙跑了你们可别找我。

”结果,等他喝得醉醺醺回来,发现龙的眼睛已经被别人点上了,那龙果然破壁而出,飞上了天。

张僧繇虽然惋惜,但也因为自己的善举和画技,积累了无边的功德。

再来说梁武帝的今生,他继位之后,那叫一个勤政爱民,但又特别偏爱佛教。

他建寺庙,塑佛像,还亲自讲经说法,搞得全国上下都跟着他一块儿信佛。

他还经常大赦天下,减免赋税,老百姓都夸他是位好皇帝。

可也有人私下里说,他这信佛啊,信得有点过了头,连国家大事都顾不上。

但梁武帝不在乎,他觉得自己是在积德行善,为来世铺路呢。

说到来世,那就得说说梁武帝的因果报应了。

据说他因为前世今生都积了大德,所以死后投胎到了极乐世界,成了个逍遥自在的佛门弟子。

不过也有人不信这个邪,说梁武帝晚年因为信佛误国,导致国家衰败,他这是自作自受。

可咱们老百姓啊,还是更愿意相信好人有好报,相信梁武帝那三世因果的传说是真的。

其实啊,这梁武帝的故事啊,就像咱们身边那些热心肠的邻居大爷大妈一样,他们一辈子做好事,虽然有时候也会被人误解或者不被理解,但他们的心是善的,他们的行为是正的。

他们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好人终有好报。

这种信仰啊,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房。

所以啊,咱们不妨也学学梁武帝那股子劲儿吧!不一定非得信佛念经,但一定要心存善念多做好事。

梁武帝崇佛亡国再认识

梁武帝崇佛亡国再认识
关键词 : 崇佛亡 国; 治国理念 ; 币值
中图分类 号: 0 , 1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X{0 10 0 7 0 10 2 3 2 1 )4— 0 6— 7
后人 在评 价萧衍 的亡 国灭身 时总是 要 把它 与他 的崇佛 举措 联 系起来 , 为两 者之 间存在 因果 必 然 关 认
业杀 宗 室十人 , 内有 其叔 祖刘 义恭 ; 明帝 刘或 杀宗 室 十七 人 , 是刘 宋王 朝杀 人登 峰造极 的一个 ; 明帝 萧 鸾 齐
大杀高、 武子孙 , 其杀戮程度 比 刘宋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 共杀宗室二十三人。 J 这些杀戮 , ¨】 叭 既有弟杀 兄, 兄杀弟 , 也有孙杀祖 , 侄杀叔 , 叔杀侄 , 被杀之人有的是企 图谋位, 的因受牵连而卷入了斗争的旋涡 , 有 有的是因为构成了对帝位的威胁 , 一言以蔽之, 都与帝位有直接或间接之关系 , 这些大肆的血腥杀戮 , 不但 忠的观念已经荡然不存 , 连封建家庭组织内部起码的孝悌意识也无从谈起 了, 在这样 的情形之下 , 国祚的
我们认为 , 萧衍亡 国灭身与崇佛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 , 相反 , 萧衍的崇佛举措实 际上造就了梁 王朝近五十年的长治久安 , 这在干戈扰攘、 政权迭更 的南北朝时代是十分罕见 的, 自江左 以来 , “ 年逾二
百, 文物之盛, 独美于兹” 《 。( 南史 ・ 梁本纪中》 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 了这一点 , ) 他是在评论萧衍《 净业 赋》 一文时提出这样的看法 的:
戒。《 南史 ・ 梁本纪中》 : ( ) 云 “ 帝 虽在蒙尘, 斋戒不废 , 及疾不能进膳 , 盥漱如初 。 特别是第二点事实更 ” 加深了人们对于萧衍崇佛亡国事件 的印象 , 因为萧衍在临终前仍然不断礼佛斋戒 , 但这无救于他的亡国灭

关于会昌灭佛的故事

关于会昌灭佛的故事

关于会昌灭佛的故事 会昌毁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颁布的敕令为⾼峰,⽽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

下⾯就让⼩编给⼤家讲⼀讲会昌灭佛的故事吧。

会昌灭佛 在我国历史上曾发⽣过“三武⼀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邕、唐武宗李炎,⼀宗指周世宗柴荣。

“会昌灭佛”就是指唐武宗在会昌年间的毁佛活动。

“会昌灭佛”是佛教与封建国家发⽣经济上的⽭盾冲突、佛教与道教争夺宗教上的地位的⽃争的结果。

灭佛 印度佛教传⼊中国,⼤约在西汉末年。

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魏晋以前为输⼊时期,东晋南北朝为传播时期,隋唐为兴盛时期。

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量兴建,僧尼空前增多。

北魏时,佛寺多达3万余所,出家僧尼达200余万⼈。

南朝梁武帝时,仅建康⼀地,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10万⼈。

⽽且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独⽴经济,占有⼤量的⼟地和劳动⼒,形成了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

佛院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在经济⽅⾯与封建国家发⽣冲突。

北周武帝当政时,北周有僧侣100万,寺院万余所,严重影响了政府兵源、财源。

为了消灭北齐,他决定向寺院争夺兵源和⼟地。

建德三年(574年),下诏禁断佛、道⼆教,把僧侣地主的寺宇、⼟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国之⽤,近百万的僧尼和寺院所属的僧祇户、佛图户编⼊民籍。

此后四年,北周灭北齐,北周毁佛的范围达到关内及长江上游,黄河南北的寺院也被毁灭。

江南⾃侯景之乱后,佛教势⼒也受到影响,陈朝的佛教已不及梁朝之盛。

佛教势⼒的再次膨胀与隋⽂帝杨坚的提倡有极⼤关系。

隋⽂帝杨坚信仰佛教,于开皇元年(581年),发布诏令,可以⾃由出家,并按⼈⼝⽐例出家和建造佛像。

在隋朝时,佛教已再度兴盛起来,唐朝时更为发达了。

唐⾼祖⽐较信佛,但唐初时,傅奕多次上书,列数佛教的恶果,请求废除佛教。

唐⾼祖曾下诏淘汰僧尼,并波及道⼠。

梁武帝太清年间的佛教兴盛

梁武帝太清年间的佛教兴盛

梁武帝太清年间的佛教兴盛梁武帝(502年-549年),姓萧,名衍,是南朝梁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佛教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太清年间(547年-549年)是梁武帝在位的最后两年,也是佛教在梁朝达到巅峰的时期。

本文将从梁武帝的信仰转变、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佛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梁武帝太清年间佛教的兴盛。

一、梁武帝的信仰转变在梁武帝登基之前,他信奉的是道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梁武帝逐渐对道教失去了信心,并开始接触佛教。

据史书记载,梁武帝在位初期,曾多次亲自前往寺庙参拜佛像,表达对佛教的敬仰之情。

他还亲自撰写了一篇《佛祖庙碑铭》,表达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佛祖的崇敬之情。

这一转变为佛教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梁武帝太清年间,佛教在梁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梁武帝本人对佛教的信仰和支持,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他下令修建寺庙,修缮佛像,举办佛事活动,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同时,梁武帝还派遣使者前往印度和中原地区,学习佛教经典和传教方法,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梁朝的传播。

在梁武帝太清年间,佛教的传播范围不仅限于梁朝的境内,还扩展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梁武帝与北魏、北周等国家的交往,使得佛教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同时,梁朝的文化繁荣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佛教,撰写佛教经典和论著,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佛教对社会的影响梁武帝太清年间,佛教的兴盛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兴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这种思想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得社会风气更加纯洁,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其次,佛教的兴盛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艺术在梁朝达到了巅峰,佛像、佛塔、佛经等艺术品的制作和装饰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佛教的兴盛也促进了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繁荣,为梁朝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梁武帝出家为僧的故事

关于梁武帝出家为僧的故事

梁武帝萧衍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

他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了梁朝。

他看到前面宋、齐两个朝代皇族内部互相残杀,引起内乱,从而导致亡国,所以对亲属十分宽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责罚。

梁武帝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

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

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

由于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为荣。

南朝佛教在这时进入全盛期。

在他的影响下,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官员,都信奉佛教。

有一次,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

梁武帝不敢怠慢,马上派人专程前往,迎接达摩到都城建康。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实在的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失望,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换了个话题:“什么是佛学的真谛?”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

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不冷不热的态度!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了。

送走达摩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

梁武帝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

志公急切地问道:“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梁武帝轻描淡写地说:“他走了。

”志公顿足道:“怎么能让他走呢!”“为什么?”“因为他的话说得妙极了,不是常人能说、敢说的。

这位达摩大师能为我们解说佛教的真谛,皇上怎么能怠慢他呢!”听志公禅师这么一说,梁武帝懊悔莫及,派人去追赶达摩。

梁武帝

梁武帝

梁武帝:兴了佛教,丢了王朝公元500年,梁武帝推翻了南齐政权,建立了南梁。

梁武帝登基后,吸取了南齐灭亡的教训,力争做一个好皇帝。

他每天早晨五更起床批阅奏章,冬天手都冻烂了。

一件衣服穿了3年,一床被子盖了2年,可谓是廉洁勤政的楷模。

梁武帝迷信佛教后,开始在全国广建寺院,大兴佛事。

自己也每天诵经,研究并撰著经书和经乐。

他撰著的经书和经乐有200余卷(首),至今流传下来的还有30余卷(首)。

不仅如此,梁武帝还放着九五之尊的皇帝不当,要出家当和尚。

这可真让大臣们大吃一惊。

公元527年,梁武帝脱下龙袍,到同泰寺出了家。

梁武帝出家做了和尚,却紧紧地攥住朝廷的大权不放。

他让宦官把奏章和文书呈到寺院里,自己在寺院里批阅。

梁武帝这是既想当皇帝又想成佛呀。

可是,国家不可一日无主。

于是,文武百官人人捐款,个个出钱。

3天内,同泰寺就收到善款1亿多串钱。

除此,大臣们还写出了感人肺腑的奏折,恳请梁武帝还俗治理朝政。

梁武帝推让一番,便又还俗登上了王位。

通过这次出家,梁武帝不仅真正体验到了当和尚的滋味儿,而且测出了大臣的忠心与否。

于是,那些捐款多的大臣很快得到了重用。

没有捐款或者捐款少的臣子悔得肠子都青了。

时隔两年,65岁的梁武帝心血来潮,故伎重演,再次到同泰寺出家。

这次,梁武帝把大权都交给了自己信得过的大臣,自己安心做起了和尚,任凭文武百官怎么劝也不回去。

文武百官没法儿,当然还是捐款。

上次吃了后悔药的大臣这次也慷慨解囊,大行善事。

9天后,梁武帝在文武百官的哭谏下,这才脱下袈裟,重返皇宫。

此后,梁武帝又于公元546年和547年两次出家,并且,一次比一次时间长。

4次出家,大臣们和朝廷捐给“三宝”的善款多达5亿串钱,相当于南梁3年的国民收入。

不仅如此,由于梁武帝大兴佛教,南梁各地纷纷建起了官办寺院,僧人越来越多。

当时,南梁有人口500万,僧人就有7万余人,几乎每70个人中就有一个僧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南梁的佛教盛世。

历史趣谈:南朝梁武帝萧衍之死 揭秘梁武帝饿死寺庙之谜

历史趣谈:南朝梁武帝萧衍之死 揭秘梁武帝饿死寺庙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朝梁武帝萧衍之死揭秘梁武帝饿死寺庙之谜导语:南北朝时期,民族混战,天下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南下,汉族朝廷偏安江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在一片混南北朝时期,民族混战,天下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南下,汉族朝廷偏安江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在一片混战的局势中迅速传播开来,贫民百姓将它当作乞求来生的期望和寄托,达官贵族将它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和托辞,朝廷更是屡屡将佛教定为国教,广建寺庙,重金资助,从而造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盛局面,僧尼数量也大大增加。

其中,梁朝的萧衍皇帝堪称推崇佛教的典型,他不仅倾巨资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经常请大批和尚到宫中讲解佛法,一住就是几个月,期间连朝事也不再过问,甚至亲自出家做和尚,潜心研究佛法,成为历代皇帝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个。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最后却饿死于内宫,不禁让人惊诧万分。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

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

萧衍夺取帝位后,曾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设立雅馆、士林馆等。

据《梁书》记载,梁武帝萧衍为了广泛纳谏,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

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觉得自己的才能未尽其用,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还下令颁行新历《大明历》,此历由著名学者祖冲之于50年前刘宋大明年间制定,相当精密,直到此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盘点史上出过家的“和尚”皇帝 梁武帝戒色40年

历史趣谈盘点史上出过家的“和尚”皇帝 梁武帝戒色40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盘点史上出过家的“和尚”皇帝梁武帝戒色40年导语:盘点:史上曾经皈依佛门的“和尚”皇帝。

自古三教,儒道释也。

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就概括盘点:史上曾经皈依佛门的“和尚”皇帝。

自古三教,儒道释也。

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就概括为儒、道、释(佛)三家。

其中儒、道两家属于土生土长,唯有释(佛)家为舶来品。

释家佛教自西汉末年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并受到中国3千多年文化的影响与熏陶而发扬广大,形成不同于其元祖--印度佛教以及其他分支流派(如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回鹘佛教等)的新生教派--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历史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释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存在诸多的曲折。

中国历史与佛门有缘,它既经历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四个时期的灭佛事件)这样的近乎灭顶之灾,但更多的时候也享受过荣耀辉煌的黄金发展时期,历史上甚至出现过不少和尚皇帝,他们有的崇尚佛学,研究至深,有的出身佛门,依佛治国,有的甚至以寺为家,疏于朝政。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中国史上那些曾经皈依佛门的“和尚”皇帝吧,希望您能喜欢!1、南朝梁武帝萧衍:沉湎佛学,佛化治国,戒色40年的和尚皇帝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南朝梁开国皇帝,在位时间:502~549年,南北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萧衍同志自幼博学多才,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位居“竞陵八友”之首。

史书称赞萧衍:“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可见:萧衍同志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棋坛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梁武帝是长命皇帝 却因信佛而被活活饿死

历史趣谈:梁武帝是长命皇帝 却因信佛而被活活饿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梁武帝是长命皇帝却因信佛而被活活饿死
导语:在中国古代,活过80岁的皇帝少的可怜,除了武则天、赵构和乾隆之外,梁武帝萧衍是另外一个。

萧衍是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常州)人,他小的时候
在中国古代,活过80岁的皇帝少的可怜,除了武则天、赵构和乾隆之外,梁武帝萧衍是另外一个。

萧衍是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常州)人,他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博学多才,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他在年轻的时候在萧子良门下做幕僚,后来,他夺取齐政权,建立了梁政权。

萧衍一共在位四十八年,在皇帝任上,他前一段时期能够励精图治,很有作为,取得的成绩可以与宋文帝的“元嘉之治”相比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作为的帝王,萧衍却没有得到善终,晚年的时候他笃痴迷佛教,任用奸佞之人,导致“侯景之乱”的发生,自己最终也被活活饿死在台城,终年八十六岁,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梁武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出家,大臣每次都花费大量的金钱让他还俗,南方的寺庙如同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当时,北方西魏和东魏正在打仗,梁武帝对此不为所动,待在寺庙里面讲论佛经。

他的弟弟萧宏,不仅生活上奢侈无度,在军事上也没有什么作为,曾经领兵北伐,却大败而回,梁武帝非但不加惩罚,仍然让他做高官。

他的侄子萧正德做的更过分,曾经叛逃东魏,后来因为自己的目的没达到,又回到南梁,梁武帝对他依旧不惩罚,让他官复原职。

后来萧正德依附侯景,导致叛军最终攻进了建康城。

侯景这个人是一个被鲜卑化的羯族人,最初投奔北齐的建立者高欢,在高欢死后,与高澄不合,转而投奔北周,却没有被接纳,故而再投南梁。

很多大臣都不同意接收他,但奇怪的是梁武帝却抛开大臣的反对意见,接纳了侯景。

生活常识分享。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梁武帝做和尚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梁武帝做和尚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梁武帝做和尚 梁武帝萧衍是梁朝的开国皇帝,他勤于政事情,不仅是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还是⼀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和⽂学家。

但是后期因为痴迷于佛教,⽽最终刚愎⾃⽤的,错失了统⼀北魏的好时机,并引发了⼀场叛乱。

下⾯⼩编精⼼整理了梁武帝做和尚的故事,供⼤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梁武帝做和尚 北魏发⽣内乱以后,南⽅的梁朝曾经⼏次起兵北伐。

但是梁武帝指挥⽆能,不但不能恢复⼟地,反⽽死伤了⽆数军民。

北魏分裂后,也没有能⼒再进攻南⽅,梁朝才有⼀个⽐较长的安定时期。

梁武帝看到宋、齐两个朝代都因为皇族之间互相残杀⽽发⽣内乱,他就对⾃⼰亲属格外宽容。

皇族中有⼈犯罪,他只好⾔好语教训⼀番,从不办罪。

梁武帝有个六弟临川王萧宏,是个贪得⽆厌的⼈,尽情搜刮财富。

临川王府内室后⾯有⼏⼗间库房,平⽇锁得严严实实的。

有⼈怀疑⾥⾯藏的是兵器,向梁武帝告发,说萧宏私藏兵器,准备造**。

梁武帝听说他弟弟要夺他的权,也有点吃惊,亲⾃带领禁军去搜查。

萧宏⼀见梁武帝,神⾊慌张。

梁武帝更加起了疑⼼,就命令萧宏把库房全部打开,让他挨间检查,打开库房⼀看,发现其中三⼗多间库房⾥都堆满了钱,共有三亿万以上,其他的库房⾥囤积着布、绢、丝、绵等杂货,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萧宏跟在梁武帝后⾯,⼼惊胆战,怕梁武帝发现了他的赃物,⼀定要办他的罪。

想不到梁武帝检查完了,转过⾝来,笑嘻嘻地对萧宏说:“阿六,你的⽇⼦过得不错嘛!” 打那以后,他知道萧宏不会谋反,反⽽对萧宏更加信任了。

梁武帝对亲属和⼠族百般纵容,对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套,谁触犯当时的法律,就要严办。

如果⼀个⼈逃亡,全家⼈都要罚做苦⼯。

这样,贵族官僚有恃⽆恐,更加横⾏不法,有的甚⾄在⼤街上公开杀⼈,都没有⼈敢⼲涉。

有⼀个正直的官员贺琛上了⼀个奏章,对梁武帝提出四条意见,说现在各地州郡官吏搜刮残酷,百姓实在受不了:官员穷奢极侈,浪费太严重;奸⾂当道,作威作福,陷害好⼈; ⼤造官府,没完没了,百姓终年服役不得休息。

最奇葩的皇帝,四次出家当和尚,最终惨遭活活饿死!

最奇葩的皇帝,四次出家当和尚,最终惨遭活活饿死!

最奇葩的皇帝,四次出家当和尚,最终惨遭活活饿死!本文导读:明太祖朱元璋当和尚是他早年的一段经历,不是当了皇帝以后才进行的,因此不算“和尚皇帝”。

历史上唯一在称帝后出家当和尚的仅有一人,那就是梁武帝萧衍。

我们曾经都学过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写出了中国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

所谓南朝,指的是东晋灭亡到隋朝建立期间以南京为都城的一系列朝代的统称,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宋、齐、梁、陈。

梁武帝萧衍就是梁朝的开国之君。

萧衍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

据记载,他是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他身上有几个关键词:节俭、信佛、饿死。

似乎历史上最为节俭的是清朝的道光皇帝旻宁,可梁武帝萧衍也不遑多让。

他做皇帝的前半生还是很有英主之气的,比如勤于政务、节俭。

萧衍到底有多节俭呢?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也就是说一顶帽子要戴三年,一床被子要盖两年。

吃饭不吃肉,只吃蔬菜、豆类,每天只听一顿。

如果实在太忙,那就喝喝小米粥充饥算逑!爷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搁到现在,这绝对是个减肥的好方法!至于说信佛,梁武帝就做得太过了。

称帝之后,他猜疑心重,没有信任、重用拥立自己的功臣,如范云、沈约,反而排斥他们,大肆重用自己的亲属,比如六弟萧宏、次子萧综。

结果呢?六弟和萧衍的女儿私通,居然还敢谋朝篡位,萧衍大度地宽恕了这个弟弟;萧衍让次子萧综带兵,萧综因为怀疑自己不是萧衍亲儿子,直接投奔北魏去也!这两件事对梁武帝打击很大,造成他看破红尘!于是,他一头栽倒释迦牟尼的怀里不能自拔!萧衍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第二次向众和尚讲解《大般涅槃经》,并由群臣捐钱一亿赎回;第三次,则由群臣捐钱两亿赎回;第四次,又是出资一个亿。

公元548年9月,爆发了“侯景之乱”。

反复无常的小人侯景起兵叛乱,进攻梁朝。

梁武帝萧衍被困在皇宫中,几个月后,饮食逐渐减少,他在饥渴交加的困境中死去,终年86岁。

梁武帝落发为僧的历史典故

梁武帝落发为僧的历史典故

梁武帝落发为僧的历史典故导读:典故:梁武帝萧衍原是南朝齐雍州刺史,负责镇守襄阳。

他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了梁朝。

他看到前面宋、齐两个朝代皇族内部互相残杀,引起内乱,从而导致亡国,所以对亲属十分宽容,即使有人犯了罪也不责罚。

梁武帝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

他在建康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积功德,替老百姓消灾。

公元519年,梁武帝到寺院受菩萨戒。

由于他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为荣。

南朝佛教在这时进入全盛期。

在他的影响下,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三子萧纲(简文帝)、七子萧绎(元帝),以及许多官员,都信奉佛教。

有一次,梁武帝接到当时南海(今广东广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萧昂的报告:从佛教发源地印度来了一位叫达摩的高僧。

梁武帝不敢怠慢,马上派人专程前往,迎接达摩到都城建康。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造像等佛门的基本建设,做了这么多好事,有多少功德?”达摩不紧不慢地回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诚恳地说道:“因为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不是实在的功德。

”梁武帝听了很失望,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换了个话题:“什么是佛学的真谛?”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

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不冷不热的态度!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了。

送走达摩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

梁武帝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

志公急切地问道:“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梁武帝轻描淡写地说:“他走了。

”志公顿足道:“怎么能让他走呢!”“为什么?”“因为他的话说得妙极了,不是常人能说、敢说的。

这位达摩大师能为我们解说佛教的'真谛,皇上怎么能怠慢他呢!”听志公禅师这么一说,梁武帝懊悔莫及,派人去追赶达摩。

梁武帝如此聪明之人,为什么导致亡国?

梁武帝如此聪明之人,为什么导致亡国?

梁武帝如此聪明之人,为什么导致亡国?梁朝的灭亡不只是一个国家的灭亡,实际上是整个南朝政权的败亡。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梁朝门阀士族并不是时代的正确走向。

一、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首《江南春》为我们当时揭示了南朝崇佛的盛况,其实后来我们发现杜牧所说的"四百八十寺"已经是打了折的了。

据《法苑珠林》记载,南朝宋时有寺院1913所;齐时有寺院2015所;梁时有寺院2846所,僧尼人数82700人;陈时有寺院1232所,僧尼32000人。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梁武帝在位时,是南朝佛教发展的巅峰,相传,梁武帝晚年沉迷于佛教,曾多次舍身同泰寺,朝中大臣多次用大量钱财将其赎回来,南朝国力亏空,最终导致了侯景之乱、梁朝的灭亡和梁武帝佞佛有极大的关系。

二、立储危机导致梁朝内耗梁武帝早年没有子嗣,为了能够让家业传承下去,于是过继六弟萧宏的第三子萧正德为自己的嗣子,如果梁武帝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那么萧正德日后便是太子了。

但是没想到梁武帝建立梁朝的前一年,小妾突然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萧统。

一个是儿子、一个是侄子该怎么选?权衡之下,梁武帝最后决定将萧正德送回给六弟萧宏,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年仅两岁的萧统被立为太子。

仇恨的种子在萧正德的心中已经种下,为了太子之位,萧正德不惜跟侯景勾结,谋逆叛乱。

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萧统突然病逝,年31岁。

萧统的突然逝世彻底打破了梁武帝的计划,太子死了,该立谁为新的储君,随后发生了为了争夺太子之位的侯景之乱,这使得梁朝内部大部分土地被迫丢失。

由此观之梁朝的灭亡实在是梁武帝和梁朝宗室自己作死,而侯景之乱只是一个导火索,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侯景之乱梁朝搅得梁朝天翻地覆,除了有萧正德这样的内奸,还有侯景手上有一支强大的叛军。

梁朝的灭亡和梁武帝有莫大的关系,以上只不过是最主要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武帝从信佛到灭佛
梁武帝并没有灭佛,但灭佛运动是因梁武帝而起。

梁武帝研究佛法,所以变得太慈悲,晚年的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百姓吃素,甚至不许百姓用牲畜来祭祀。

不仅如此,因为投入了太多精力在佛法上,梁武帝已经没有再多的精力处理朝政,任用的大臣也越来越煳涂,对忠臣更是苛刻。

勤于政事的梁武帝已经成为历史,此刻的梁武帝已经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老人,对国事的不上心和多次错误的决定终于招致“侯景之乱”,梁武帝失了都城,被软禁,最后死在台城。

后世皇帝吸取梁武帝的教训,实施灭佛的活动,因为梁武帝兴佛而招来后世皇帝的灭佛,他虽然没有灭佛,但是灭佛确实因他而起,正如我们所说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样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