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保护与发展——以富平县莲湖村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保护与发展——以富平县莲湖村为例
作者:汪子暄马梓凯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12期
汪子暄马梓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通过对渭北传统城镇空间的研究,尤其是以富平县莲湖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较系统
的调研。

莲湖村独特环境风貌与传统建筑环境以及老街传统的空间布局形式的保护,对于保护
与传承人居文化基因,丰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章介绍莲湖村的基本情
况和保护价值,分析其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就莲湖村传统环境面临逐渐消失的窘境提出建设
性意见,重点在于对古村环境合理的保护,在保留原有的街巷功能结构上进行调整。

使保护不
是传统村落的终极,而是永续发展的开始,让传统城镇景观这一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

关键词:莲湖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在传统村落的人为顺应时代的变迀也希望提高生活水平。

然而,城镇的发展,有些传统城镇环境也面临生存环境遭受改变的风险,历史风貌以及传统城镇格局
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慢慢地融进现代化城镇的行列,失去原有的特色,同时也面临特色的丧失、文化的丢弃和环境的破坏等威胁。

因此,如何将它“完整”、“原真”保存下去又有利于
当地人民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关中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渭北地区从地理上隶属于关中,因而其历史文脉秉承于关
中一脉,同时又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渭北又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有“穴居”聚落,经过时间的累积,社会的变革,至今在渭北地区还留存很多明清时代的传统民居。

莲湖村由于交通不便,城镇化水平较低,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大部分街道建筑还保持原有风貌,但也因此很多建筑年久失修老化严重。

1 莲湖村的基本情况
莲湖村隶属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地处关中东北部渭北黄土台塬地带。

村落选址在中山塬
余脉之上,四周川原相间,由于地势中间高而四周略低,三边环水,居住环境优美,早在新石
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从明代建立县治至20世纪70年代初迁址,历时600 余年,老
城一直是富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斩城。

所谓斩城,就是借助天然高阜,削四壁夯筑而成,具有防兵燹、御匪乱之功能,是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防
御手段之一。

明代县治初期,城内格局按照县署办公规模而建,原县衙、书院、察院等机构主
要分布于老长城正街,庙宇、祠堂、钟楼等古建筑林立。

四门以内只能是官府要员、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和少数商户及原住民在城内居住,大多商贾居民均在西门外连成堡、金城堡居住。


末以后,城内渐入商户居民,村落逐渐形成,原有格局风貌保存至今。

2 莲湖村的历史文化特征及建筑表现
富平县建置至今已有2240 余年的历史,长期作为富平县城治的莲湖村文化底蕴丰富,留
存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原富平的县治,从基本功能与空间组织上都具有中国传
统古代城市形制的特征。

城垣内有3 街、4 门、10巷,现基本保留原来形制,建筑以土木结构
为主,街道布局合理。

存文庙、武庙、老县署、藏书楼、望湖楼、冯子明故居、人民剧院、人
民银行等数10 余处古建筑,民居三合院、四合院保留较多。

文物古迹和乡土建筑主要分布于老城正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

除少数现代砖混建筑以外,其他各类建筑均连片分布在城池以内,保存现状良好。

文庙古
建筑群保留明代原有风格,大成殿为抬梁式单檐歇山顶,前后厢房为抬梁硬山式建筑。

乡土建
筑普遍为抬梁式硬山或抬梁式旋山建筑,仰瓦屋面,砖砌台明,条石压沿。

民众馆藏书楼是砖
木结构仿日式二层楼,青砖墙,灰筒瓦屋面,施虎头瓦当。

莲湖村传统建筑形式多样,地域风
格鲜明,代表明代以后各个时期建筑特点,是陕西关中地区不可多得的传统村落。

3 莲湖村保护现状与面临问题
随着渭北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步扩大,以农业为主的村落也随即产生变革,一部分
经济发展较快的村落逐渐转化为城镇或被改造为新农村,另一部分村落受经济和交通等因素的
影响,则仍然保持其固有的特性,缓慢向前发展。

莲湖村也正是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缓慢发展,使其保留下传统村落的原貌。

3.1 莲湖村空间形态破坏严重
古时作为行政管理的莲湖村,随着行政功能的搬离,莲湖古村开始逐渐衰落。

只剩下居住
生活职能,功能结构衰退现象明显,促使原来繁华的街巷逐步成为如今的门庭冷落。

经过一系
列历史事件的洗礼,城内许多古老建筑、城墙、四城门以及牌坊等遭到破坏(见图1)。

近几
年在缺乏有效管理与开发控制的情况下,改建、新建住宅之风对传统聚落风貌也造成不小的破坏。

3.2 莲湖古村建筑损坏严重
村内大量民居是民国时期建筑,大部分建筑是土木结构为主,由于年久失修,已出现建筑
构件脱落,墙体歪斜和开裂,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老建筑的户型结构中没有厨房、卫生间等
生活设施,难以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随着富平县新区的发展,莲湖村内的许多村民迁移到
台源下的城区,使村内出现许多空废的传统风貌建筑(见图2)。

3.3 莲湖古村空间肌理松散,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过数百年洗礼的莲湖古村,其空间格局、
基础设施以及生活环境已很难适应现代的日常生活。

再加上排水设施不完善、供电供气设施缺
乏和照明设施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村民们对现代化生活享受的同时,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3.4 莲湖古村非物质文化有待传承
非物质历史文化是村落的精神与灵魂,它与物质文化紧密相连,共同反映村落的历史文化
沉淀。

作为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莲湖村既有阿宫腔这样源于秦代的古老宫廷戏剧,
又有小洪拳这样的武术文化。

既有太后饼这样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地方名小吃,又有
各式与当地生活紧密相连的民俗传统。

这些都是古镇空间形态背后的无形的手,但同时它们正被时间所消磨,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失去原有的风貌。

4 莲湖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
莲湖古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建筑、传统街巷中,还应体现在古镇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
融上。

因此保护不仅限于街道建筑的保护,而是着眼于整个街道乃至古村周围的视觉景观。


保护的同时也应注意经济的发展,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古村也能走上复兴发展之路。

4.1 还原莲湖村古村原有的村落空间结构
街巷空间保护是保护古村整体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现在城门已不复存在但街巷保存
完整,古树名木点缀其间不失宜人的环境。

“三街十巷”是莲湖村空间结构的精髓,应给予重
点保护,宽度及结构基本维持不变,因地制宜增加曲折变化的面貌,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肌理。

在保护莲湖村的“三街十巷”肌理的基础上,对街巷空间进行重点改造,通过沿街立面的
整治、地面铺到的修砌,以达到恢复历史上真实格局与面貌。

原有电线杆、电视天线等阻挡仰
望视角的应逐步移到隐秘之处;垃圾桶、路灯、公厕等街道小品应有地方传统特色。

与此之外
重要的树木、水渠、石墩等细作成点景、对景等景观效果,在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同时提升古
村整体环境。

4.2 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更新,加强地方特色
历史建筑是体现当地风貌最重要的保护对象之一,保护住宅类建筑以及近代公共建筑至关
重要。

总体上保持莲湖村自然的建筑边界形态,高度控制在传统建筑的2 层高内。

对村内有代
表性的建筑物如文庙、县衙建筑进行重点修复,城墙、参议院等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整。

街巷两侧建筑功能应以传统民居和传统商业建筑为主,鼓励发展传统柜台商铺和具有当地
特色的手工作坊。

选择相对完整的传统民居地段成片加以维护,保持原有空间形式及建筑格局。

在加强维修的同时,建筑可统一选取黄色、青灰色、砖红色等具有关中民居特点的色调。

建筑
形式上采用民居形式的坡顶、青瓦和青砖屋脊,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也应符合风貌要求。

4.3 保留古村特有的自然景观,使视觉景观得以延续莲湖村的独特地理环境形成玉带环流、南湖烟雨等自然景观,保护古村整体环境的同时也要保护周边的自然之境,最终做到整体和谐、浑然一体。

从远眺村落景观的完整性看,应对周边农田、水流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培育,使古
村掩映于浓浓绿化之中。

望湖楼为村中的制高点,以它为中心形成一条贯穿村落的视觉通廊。

通过对这一景观轴线进行深入打造,将有利于莲湖村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之中。

4.4 提高村民保护意识,更好地传承发扬古村的非物质文化莲湖古村是商埠文化与市井文
化的融汇地,产生许多特有的历史文化。

首先对这些非物质文化应有正确的价值认识,给予足
够的重视与保护。

其次应对阿宫腔、小洪拳、太后饼等这些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给予政策、经
济的鼓励与扶持。

为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可设计整合一些具有莲湖村特色的民俗文化节、
文化旅游体验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为莲湖村的民间艺术提供交流的平台,吸引更
多对戏曲文化、传统民俗感兴趣的人,使这些物价之宝再次发扬出去。

5 结语
传统村落经千年的演变,记载一段历史,承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土情缘,它是一
个地区传统文化的缩影,不可替代。

现在人类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
可复制的奢侈品,传统村落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显得弥足珍贵。

具有渭北特色的莲湖村在城市化
进程中逐渐衰退,传统村落文化也受到冲击。

通过对古村的价值、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
保护并且使其发展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希望促进人们对渭北地区传统村落更多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富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富平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2 文剑刚.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3 吴晓,工承慧,腾姗姗.历史保护规划中的展示利用思路初探[J].城市规划,2014(3)
4 吴海嘉. 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3
(责任编辑张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