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研究
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研究摘要: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高发疾病,其发病率和影响逐年增加。
本论文旨在探讨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共同的病因和发展机制。
通过综合文献回顾与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基因、环境以及免疫系统等方面存在着相互关联。
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为发展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的线索。
关键词: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发展机制、基因、环境、免疫系统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两种常见的疾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导致血糖无法正常调节的慢性疾病,而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的疾病。
近年来,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1.2 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探讨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共同的病因和发展机制。
通过综合文献回顾与实证研究,我们希望能提供研究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新思路。
第二章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2.1 糖尿病的分类与发病机制根据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和作用机制,糖尿病可以分为I型和II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而II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类型。
这些疾病的特点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第三章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病因3.1 遗传因素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因有关。
通过研究家族聚集现象和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者发现多个基因与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关。
3.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感染、饮食、药物等,而糖尿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
第四章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机制4.1 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激活的现象。
一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肠道微生物群失调触发一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肠道通透性增加
代谢产物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 损,通透性增加,使得肠道内有害物质和 细菌易位进入血液,引发免疫反应。
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产生大量有害代谢产 物,如短链脂肪酸、内毒素等,这些物质 可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和葡萄糖代谢。
免疫反应异常
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 生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进而损伤胰 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调整肠道微生物群预防和治疗一型糖尿病
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有利于肠道有益菌 的生长和繁殖。
益生菌补充
补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可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 机体免疫力。
粪菌移植
将健康人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一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可重建肠道 微生态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水平。
胰岛素合成、分泌及信号转导异常
胰岛素基因表达异常
一型糖尿病中,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导致胰岛素合成减 少。
胰岛素分泌障碍
胰岛β细胞受损后,胰岛素的分泌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血糖调节 失衡。
胰岛素信号转导受阻
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信号转导通路受阻,导致胰岛素的生理 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胰岛β细胞再生能力下降
遗传因素与自身免疫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免疫调节异常,进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一型糖尿病的发生。
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在一型糖尿病中应用
遗传咨询
针对有家族史的一型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提供遗传咨询服务,评估发病风险,指导生活方式干预和早期筛查。
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检测与一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为疾病的早期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基因 检测也有助于一型糖尿病的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NKT细胞调控1型糖尿病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樊
茂 奎莉越 ( 云南 省 昆明市儿 童 医院 , 昆明 6 5 0 0 0 0 )
文献标识码 A 文苹编号 1 0 0 0 - 4 8 4 X( 2 0 1 3 ) 0 1 - 0 1 0 2 06 -
中 国 图书 分 类 号
1 1 型 糖 尿 病
岛抗 原特 异 性 C D 8 T细 胞 的 反应 : 因 而 p细 胞 损
c e l l s ) , 早期 定义为 既表 达 N K细胞 表 面标 志 C D 1 6 1
( 鼠类 N K 1 . 1 ) , 又 表 达 T细胞 表 面 标 志 a 3 1 T C R 的 一类 T细胞 ; 目前定 义为具有 C D l d限制 性 、 并 表 达 恒定 V e t 2 4 - J c d8/v1 3 1 1( 鼠类 V o d 4 一 J o d8/v1 3 8 . 2 , 7, 2 )T C R 的 T细胞 。N K T细胞 可 以分 为两 类 : 一类 是 C Dl d限制 性 N K T细胞 , 其 又 可 以分 为 I 型 N K T细胞 ( i n v a r i a n t N K T c e l l s ,i N K T c e l l s )—— 即 半恒 定 N K T细胞 , 表达恒定 T C R a链 和 某些 p链 , 主要 识别鞘 糖脂抗 原 ( 0 【 一 G a l C e r ) , 以及 Ⅱ型 N K T细
H L A . 1 1 I 。与 1型糖 尿 病 有 关 的最 重 要 的基 因位 点
是H L A. I 1 分子( HL A . D R, . D Q, . D P ) , 主要 编码 仅、 B 链, 当抗 原递 呈细 胞 ( 如树 突状 细胞 、 B淋 巴细胞 以 及 活化 的 T淋 巴细胞 ) 表 面编 码 的这 些分 子 将抗 原
APS
4 H LA与 APS的关系
APSⅠ与 H LA 没有关系 ,而 APS Ⅱ与 H LA2DR3关系密切。Huang 等[14 ]的研究未发现 H LA 与 APSⅠ存在相关性。但在 APS Ⅱ患者中都检测到了H LA2DR3 ,同时也证实 H LA2DR4 与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有关 ,在 APS Ⅱ中有 1 型 DM的患者都检测到 H LA2DR4。
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1型糖尿病是一种具备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该病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目前临床上还未有明确的阐明。
近几十年来,免疫干预临床试验逐渐进行,其中包含免疫调节药物,、调节性T细胞等。
即便此类试验经抑制自身免疫应答以及胰岛β细胞替换,能够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减退予以延迟。
本次对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研究进展1型糖尿病属于遗传易感个体于环境因素干扰下产生的慢性自身免疫紊乱[1]。
胰岛β细胞于失去免疫耐受性之后产生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刺激辅助性T细胞1,分泌白介素-2、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β等细胞因子;并且对Th2细胞分泌IL-4、IL-10予以抑制,以至于引起细胞因子不平衡,导致自身β细胞形成靶细胞,该细胞膜成分形成自身免疫应答的灭杀目标,从而对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予以激活,形成氧自由基、一氧化氮以及细胞因子,终将成为胰岛β细胞形成毒性。
1型糖尿病的起初的形式为胰岛炎,在此过程中较多的β细胞属于完好状态。
但在产生糖尿病症状时,有较多的β细胞造受到破坏。
此种情况下应采取胰岛素注射,以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予以提高。
但此种方法仅能够对血糖指标进行一定的控制,无法较好的控制1型糖尿病的发展[2]。
以至于患者进展为慢性并发症,可见肾、眼以及神经系统等损伤。
从而需要于免疫治疗的角度来对1型糖尿病进行预防。
为此本文对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方法的进展予以综述。
1免疫抑制剂使用免疫抑制剂预防1型糖尿病发展的研究,其中包含泼尼松、硫唑嘌呤、抗-甲状腺球蛋白以及环孢菌素 A[3]。
上述药物治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糖尿病的进展予以延迟,停药后自身免疫反应又会产生复发。
此类药物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4]。
2单克隆抗体2.1抗CD3抗体抗CD3抗体能够在短暂对部分T细胞进行清除,下调TCR水平,提高T细胞消亡。
并且,抗CD3抗体可对免疫调节T细胞的分化进行促进,以至于以TGF—B依赖方式对CD4+CD25+Treg细胞进行抑制。
1型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对基 因治疗较 有意 义的 载体有 反转 录病 毒 、 病毒 、 病毒 腺 腺
伴随病毒 、 纯疱 疹病 毒 、 质 体与 受体 介 导 的蛋 白。在 1 单 脂 型糖 尿病 的基 因治疗 研究 中, 的最 多 的是 反转 录病 毒载 用
极 大 的 限制 … 。随 着 近 年 基 因 重 组 技 术 的 应 用 以 及 转 基 因
官 。这是 因为肝脏是体 内葡萄糖 、 白质和脂 肪合成 代谢 的 蛋 重要场所 、 人体进食后糖和其他 营养 成分首 先通过 门静脉进
入 肝 脏 形 成 肝 一 胰 联 系 , 细 胞 具 有 B细胞 类 似 的一 些 组 织 肝 细胞特点 , 参与葡 萄糖代 谢 和蛋 白质合 成外 , 表 达细胞 除 还
【 关键词 】 1 型糖尿病 ; 基 因治疗 ; 载体 ; 受体细胞
目前 公 认 糖 尿 病 不 是 单 一 病 因所 致 的疾 病 , 是 复合 病 而
在 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中, 慢病毒 可将治疗 基因导入 动物体
内, 阻止 糖 尿 病 发 生 。 由于 人类 免 疫 缺 陷 病 毒 构 建 的 慢 病 毒 载 体 , 高 效 转 染 人 胰 B细 胞 和 完 整 胰 岛 组 织 , 可 因此 慢 病 毒 载 体 已引 起 临 床 科 研 人 员 的 极 大 兴 趣 。 但 在 进 入 临 床 实 验
技术 的迅速发展 , 特别是近年来很 多相关研 究证 实糖尿病 并 发症 的发生与 高血 糖状 态有密 切关 系 。严 格 的血糖 控制 可 以预 防糖尿病并发症 以后 , 学者们 开始从分 子水 平考 虑利用
基 因工 程 技 术 再 造 分 泌 胰 岛 素 的 克 隆 细 胞 来 治 疗 1型 糖 尿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糖尿病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高的糖尿病发病率及其导致的并发症,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在此紧迫形势下,人类和疾病的斗争并未停顿,糖尿病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不断有新的防治策略和方法应用于临床,人类最终根治糖尿病并非遥不可及。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药物治疗,细胞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由多种不同的病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发生持续性高血糖。
病后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随病程延长可出现广泛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引起系统性损害累及眼、肾、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最终出现这些脏器功能缺陷和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由自身免疫损伤引起,多数年龄较轻。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阻抗作用和分泌缺乏所引起,还有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1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特异性针对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其亚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研究进展很快,LADA与经典的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胰岛细胞所受免疫损害呈缓慢性。
LADA 主要具有成年起病、病程进展缓慢且有胰岛自身免疫破坏的证据(如一种或多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3个特征。
文献报道多倾向把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或血胰岛细胞抗体(ICA) 等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成人起病的 2型糖尿病称为LADA。
LADA患者临床异质性明显,根据 GAD—Ab的滴度不同,LADA又可以分成不同的亚型,有研究发现以GAD—Ab滴度 O.5或 O.1分界均体现明显不同的临床特点,表明LADA甚至糖尿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在 1型和 2型糖尿病之间可有 1.2型、1.5型、1.7型及 1.8型等过渡类型,LADA总体上可称为 1.5型。
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C) T细胞是作 为经 典 的效 应 细胞 发 挥作 用 还是 主 I 8 要作 为 一种免疫 凋节细胞协助 C 4 T细胞发挥作 用。 D 2 B细胞 作用 : . B细胞 不仅 能生 成抗 B细 胞 自身
抗原 的抗体 , 而且 能有 效地将 抗 原呈递 给抗原 特异 性
、
免疫 因素
其 细胞 因 子具 有保 护作 用 。时 于 T D 患者 来说 , 1M 体
内这两 群细胞 功 能失 衡 , 者 强 于后 者 , 而 导 致胰 前 从 岛 B细胞 的损伤 , 岛素 的缺乏 。 胰 一 C8 D T细 胞 在 疾 病 起 因 中不 是 主要 条 件 , 是 但 C8 D T细胞是 N D鼠起病 的 前 1 的必 要 因素 , O 4周 但
生过 程 中对 T细胞 的重 要作 用 。然 而 , rnS 等 Mat i
曾报 道 1例 x 连 锁 无 丙 种 球 蛋 白 白血 病 病 人 罹 患 TD 1 M。这 意 味 着 自身 抗 体 和 B细 胞 功 能 似 不 是 T D 发病 的关键 , 1M 提示 T D 可 以在 没有 B细胞 及 1M 抗体 的情 况下 发生 。 由此 可见 , B细胞 在 糖尿 病发 病
细胞 的 自发免 疫反 应 。表 明 B细胞 在 调 节 T D 发 1M
IA在 新 诊 断 的 T M 患 者 中 阳 性 率 可 达 8 % ~ C 1 D 0
9 % 。I A针 对 的靶 抗 原 包 括 谷 氨 酸脱 羧 酶 和 蛋 0 C 白酪氨酸磷 酸酶 I 2 A一 。随着 病 程 的延 长 ,C 的 阳 IA
基金 项 目 : 研 究 受 广两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 科 自 0 4 1 0 , 西 本 桂 603 )广 大 型仪 器 协 作 网基 金 资 助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已有4.63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6.22亿。
为了探索糖尿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旨在介绍糖尿病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1. 糖尿病的分类糖尿病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2型糖尿病则与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有关。
2. 糖尿病的病因研究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人群进行基因组学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此外,饮食结构、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睡眠不足等因素也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3.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胰岛素替代疗法、口服降糖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的替代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常常通过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来减少血糖水平。
此外,饮食结构的调整和增加体力活动也是控制糖尿病血糖的重要手段。
4. 糖尿病的新药研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开发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其中包括胰岛素类药物、胰岛素抵抗改善剂和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等。
这些新药的研发使得糖尿病患者有更多的治疗选择,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法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的潜在新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将干细胞植入患者体内,使其分化为胰岛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
虽然该治疗方法还处于实验阶段,但其前景应该受到关注。
6. 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除了治疗,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也非常重要。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戒烟限酒等都对预防糖尿病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定期体检、血糖监测和积极治疗也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影响世界范围内大量人群的慢性代谢疾病。
.型糖尿病(TID)的细胞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lmp o y e B y p o y e , au a ie NK) c l , e d ic c l DC)a d oh r i y h ct , l m h c ts n t r lkl r( l el d n rt el s i s( n t e mmu ec lstk at n el a e p r
r a t n o a ti e ci f u omm u e a a e o n d m g .Bo h t e mm u e e u ain a d mm u e r s o s a e n o v d n t e t h i n rg lt n i o n e p n e r iv le i h p t o e e i fT1 ,n whc el lri m u iyp a sasg ic ntr l ,h n i r t n o I a dCD8 ah g n sso D i ih clua m nt ly inf a o e t eif tai fC g fp nrai pcl , ihut tl a oT1 . nted ma eo a cet e s whc lmaeyl dt c l i e D
[ yw r s tp ib ts( ; a ti Ke o d] y e1da ee T1 uommu edsa e T y h c t D) n ie s ; lmp o ye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近年来,糖尿病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疾病,全球患病率不断上升。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血糖过高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多食以及消瘦等。
本文将探讨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家族成员中也有糖尿病患病史。
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也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
例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肥胖等因素都可能诱发糖尿病。
对于型糖尿病的治疗,首先需要采取合理的饮食控制措施。
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餐次,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糖分的摄入量。
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患者需要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同时,运动疗法也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控制体重、改善代谢状况。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治疗方法被提出并实践,其中包括新兴的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等。
基因治疗是通过修改患者的基因来达到治疗目的,而干细胞移植则是一种通过移植胚胎干细胞来替代受损的胰岛细胞,从而改善患者血糖代谢的方法。
虽然这些方法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但其潜力令人瞩目,有望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法。
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的慢性疾病。
为了有效控制病情,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肥胖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将会涌现,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保持积极的治疗态度,与医生密切合作,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1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尽管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但人们对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仍存在许多疑问。
本文将就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研究进展及药物治疗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研究进展及药物治疗摘要】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即缓慢进展型1型糖尿病,这种糖尿病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及胰岛素自身抗体均为阳性,LADA是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筛选出来的T1DM(Ⅰ型糖尿病), 发病机制和转归与T1DM相同,其胰岛β细胞所受免疫损害呈缓慢型发展。
对于LADA患者,采用胰岛素和或胰岛素加具有益气活血和降糖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β细胞功能有明显恢复和改善,但以胰岛素与中药联合进行治疗的效果更好。
【关键词】LADA Ⅰ型糖尿病中西药合并疗法1. LADA的含义1.1 LADA的命名及分类1977年英国Irvine等[1]首先观察到部分成年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血清中的胰岛细胞抗体(ICA)呈阳性,且大多数为非肥胖者,易出现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而需改用胰岛素治疗。
同期芬兰Groop等[2]也报道ICA阳性的NIDDM患者血清C肽水平降低, HLA-DR3和DR4频率增加,因这类患者年龄较大,称之为隐匿性(latent)或迟发性(late-onset) 1型糖尿病。
上世纪90年代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DA)的免疫沉淀酶活性分析方法[3]建立后, Tuomi等[4]检测了一组成年发病的NIDDM患者的GAD-Ab,发现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及β细胞功能持续下降特性,据此将此类糖尿病命名为LADA。
2001年,德国Lohmann[5]报道ICA和GAD-Ab皆阳性和高滴度GAD-Ab的LADA患者的临床特征更类似T1DM,提出LADA-1型(LADA-type1)的概念; 低滴度GAD-Ab的LADA患者的临床表现接近T2DM,故将其归类为LADA - 2型(LADA-type2) 。
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了LADA的疾病谱。
1.2 LADA临床特点典型LADA患者临床特点[6、7]:(1)成年起病;诊断LADA的年龄切割点从15~50岁不等,这都是人为划分的数值,目的是为了与经典的T1DM 区分。
1型糖尿病最新好消息
1型糖尿病最新好消息1型糖尿病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医学界在1型糖尿病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等方法,有望实现1型糖尿病的根治。
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前景的1型糖尿病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将健康的胰岛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替代受损的胰岛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积极的结果,部分接受治疗的动物在移植后无需再注射胰岛素。
目前,这项技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应用于人体。
免疫治疗抑制自身免疫反应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并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免疫治疗旨在抑制这种自身免疫反应,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延缓病情进展。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减轻胰岛β细胞的损伤。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新型胰岛素制剂改善血糖控制除了寻找根治1型糖尿病的方法,科学家们还在不断改进胰岛素制剂,以更好地模拟正常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超快速胰岛素超快速胰岛素是一种新型胰岛素制剂,其作用onset更快,持续时间更短,更接近健康人胰岛素的分泌模式。
这种胰岛素制剂可以在饮食后迅速起效,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超快速胰岛素可以显著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智能胰岛素智能胰岛素是另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
这种胰岛素制剂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自动调节释放速度,在血糖升高时加速释放,血糖降低时减缓释放。
这种”智能”调节机制有助于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减少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
目前,智能胰岛素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投入临床应用。
结语1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深远。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刘鲁豫; 刘爱霞【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9(025)022【总页数】5页(P4504-4508)【关键词】1型糖尿病; 肥胖; 胰岛素抵抗; PD-1/PD-Ls通路; 减肥手术; 干细胞疗法【作者】刘鲁豫; 刘爱霞【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陕西咸阳 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由免疫介导的胰腺细胞破坏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这种破坏受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导致胰岛素的产生和分泌受到限制或完全停止。
T1DM通常遵循急性起病的临床过程,患者表现出多尿、烦渴等症状[2]。
在西方国家,T1DM约占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总数的90%,并且是全球大部分地区最常见的儿童糖尿病形式[3]。
据报道,T1DM发病率差异很大,中国的年发病率为0.1/10万,而芬兰为57.6/10万[3-4]。
全球T1DM的发病率每年增加约3%[5],而这种增长主要发生在年龄最小的组[6]。
提示T1DM发病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整体健康状态。
T1DM的特征是免疫介导的破坏与产生胰岛素的胰腺细胞的慢性炎症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的绝对缺乏,以往对于T1DM发病机制的报道主要集中于自身免疫T细胞的一系列作用。
T1DM的发病机制除传统认为的胰岛素的作用外,肥胖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1/programmed cell death-1 ligands,PD-1/PD-Ls)途径也被认为在T1DM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肥胖一直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特征,近年来肥胖与T1DM的关系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人们对于肥胖与T1DM相关性研究的深入了解,减肥手术也被提出可作为T1DM的一种治疗手段。
Ⅰ型糖尿病病理研究进展
疫 系统 以保护其 胰岛 B细胞 … , 而 以此思 想为 指导 的
项 目在今 1 3 的一些研究者看来 已近 强弩之末 。除却 大 量的人力 物力消耗 之外, 研究成果 药物 A n t i —C D 3
蛋 白的基 因却 有 非常 大 的差别 。H L A—D Q的 0 【 亚基 由基 因座 D Q A 1编 码 , B亚 基 由 D Q B 1编码 。H L A— D R则 复杂得 多 。它 的 亚基 由基 因座 D R A编码 , 而 B亚基 则 由 四个基 因座 同 时控 制 E 4 J 。这 四个 基 因座
民身上 , 与I 型糖 尿病的分布几乎 完全 一致 。
1 . 2 编码 免疫调 节蛋 白 现 如今 找到 的编码免 疫调
1 . 1 控制 H L A表 达 I型糖 尿病 作 为 自体 免 疫 疾 病, 患者 体 内 T 、 B细胞 过于活跃 , 后期还产生针 对胰岛
阐述两者致病 原理 。H L A—D Q蛋 白的 四级 结构是 仅 、
B两条蛋 白以非共 价键结合 构成 的双体蛋 白。它作 为 自身或 外界抗原 细胞 的表 面 受体 , 将 抗原 的部 分 多肽
呈 现到细胞 表 面 , 并与 C D 4 T细胞 ( 辅 助 T细 胞 ) 的 表 面受 体结合 , 激 活并促 进 免疫 细胞 的分化 。C D 4 T 细胞被 激活后 , 进一步激 活 B细胞分化增殖 , 带 动整个
巴球组织抗原 复合 体 ( 位 于人 类六 号染 色 体 上 的 I D -
D M1 基 因的多种 异 体 D R B 1 0 4 0 1 ,D R B 1 0 4 0 2 ,D R B 1
糖尿病病理机制进展综述3000字
糖尿病病理机制进展综述3000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持续上升。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数据显示,全球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已经超过4.65亿,预计到2040年将增加到6.39亿。
糖尿病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自身免疫等。
本文将综述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的最新进展。
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降低。
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机制包括炎症反应、脂肪组织的异常分泌以及线粒体功能紊乱等。
炎症反应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等)水平升高,这些炎症因子会对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脂肪组织的异常分泌也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细胞会释放出大量的脂肪酸和脂联素,过多的脂肪酸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而脂联素则能够诱导胰岛素抵抗。
线粒体功能紊乱也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的主要供应者,而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从而引发胰岛素抵抗。
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是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另一重要病理机制。
胰岛β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胰岛素,从而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然而,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胰岛β细胞会经历功能和数量的逐渐减退。
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分泌过多两种情况。
胰岛素分泌不足是指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胰岛素数量不足以满足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这主要与胰岛β细胞的凋亡、功能性损伤以及细胞因子的干扰有关。
胰岛素分泌过多则是指胰岛β细胞在长期胰岛素抵抗的刺激下不断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主要与细胞内胰岛素分泌步骤的改变有关。
自身免疫也被认为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从而导致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损伤。
糖尿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类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的反应出现问题,导致高血糖。
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器官和系统的病变,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及冠心病等。
目前,糖尿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分子病理学研究已经对我们的理解和预防糖尿病提供了重要帮助。
一. 基因与遗传1. 1型糖尿病的遗传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糖尿病(autoimmune diabetes),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而导致的。
虽然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根据各项流行病学观察结果,1型糖尿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
研究表明,HLA基因、CTLA-4基因、INS基因、IL2RA基因等多个基因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2. 2型糖尿病的遗传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性疾病,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
2型糖尿病的遗传模式复杂,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全球糖尿病联盟等组织正在开展巨大的研究,以解决2型糖尿病的遗传学问题。
二. 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肽激素,其结构复杂,其受体蛋白质则是一种外显子跨膜蛋白。
研究表明,胰岛素是维持血糖稳态的关键,胰岛素分泌过少或胰岛素受体功能缺陷都可以引起糖尿病。
三. 胰岛素信号途径胰岛素信号途径是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诱导复杂的分子信号网络,其细胞内级联反应包括激活各种酶、转录因子和介导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的其他信号分子。
四. β-淀粉样多肽β-淀粉样多肽(Amyloid β-peptide, Aβ)是一种由21至4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片段,通常与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s)相关。
研究表明,Aβ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β产生过程中涉及多种分子,包括APP、γ和β分泌酶、垂体旁分泌腺和PHEX。
五.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肥胖与糖尿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由于脂肪组织的分泌和代谢,肥胖会导致胰岛素的功能出现问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型糖尿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陈国军;杨中汉;冯娟【摘要】1型糖尿病(T1DM)是具有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涉及到T淋巴细胞和多种固有免疫细胞的相互调控.免疫细胞攻击胰岛β-细胞使其损伤或减少被认为是T1DM的主要致病因素.目前的治疗方法也有各自的局限,包括传统的胰岛素注射、胰岛移植,以及近年来的免疫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方法.随着对T1DM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T1DM的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靶点和方法.%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 is a kind of autoimmune disease with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its incidenc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The pathogenesis is relatively complicated and not yet fully elucidated.It relates the mutual regulation of T lymphocytes and a variety of innate immune cells.Immune cells attack the islet beta cells reduce its damage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ain pathogenic factor ofT1DM.The current treatments of T1DM,including traditional insulin injection,islet transplantation,immunotherapy and stem cell therapy of recent years or other methods,have the limitation.With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1DM,more effective targets and methods will be provided.【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14)032【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淋巴细胞;固有免疫细胞【作者】陈国军;杨中汉;冯娟【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528000;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8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口腔医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促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能造成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
该类型糖尿病是由胰岛β-细胞受到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胰岛β-细胞的损伤或者减少,产生不可逆破坏所致[1-3]。
胰岛浸润的白细胞参与了胰岛β-细胞的裂解,免疫炎症细胞在胰岛β-细胞的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介导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发生[4]。
T1DM的发生发展涉及到胰岛β-细胞及一系列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辅助型T细胞(Th1)介导的CD8+T细胞及固有免疫细胞[4]。
1.1 淋巴细胞在T1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T1DM的发生发展主要依赖于CD4+及CD8+这两种T淋巴细胞[5],在NOD小鼠模型上发现,只有将NOD小鼠的脾CD4+及CD8+T细胞而非其他亚型的T细胞输注到同种免疫功能不全小鼠中才可以诱发T1DM[6],这提示了CD4+及CD8+T细胞在诱导β-细胞损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给予CD3特异性抗体诱导T 细胞耐受后可逆转T1DM的发生[7-8],这些研究结果都提示T细胞可作为一种抑制胰岛β-细胞损伤的干预靶点,也引出了用CD3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新近发生的T1DM患者进行免疫治疗的新方法[9]。
T细胞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有多种方式。
胰岛β-细胞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时会产生多种趋化因子,如CXCL10、CCL2、CCL20 等,促进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募集到胰岛细胞周围,这些免疫细胞产生的多种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2、γ 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本身就可以直接损伤β-细胞,诱导其凋亡。
β-细胞抗原由MHCⅠ分子呈递给致糖尿病的CD8+T细胞,并与特异性的T细胞受体(TCR)结合、相互识别,CD8+T细胞可通过MHCⅠ分子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杀死β-细胞。
某些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DC)可通过MHCⅡ分子将β-细胞抗原呈递给CD4+T细胞,并与其特异性的TCR结合、相互识别,促进CD4+T细胞的增值激活。
CD4+T细胞表面的FASL进一步与β-细胞膜表面受体FAS结合启动细胞凋亡,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促进β-细胞凋亡。
虽然T细胞在启动T1DM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其也可与某些共刺激分子一起介导免疫耐受,调节T细胞对β-细胞的攻击,胰岛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可分为致病性效应T细胞(致糖尿病性T细胞)及具有保护作用的调节性T(Treg)细胞。
研究表明FOXP3(一种与Treg功能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突变会导致包括T1DM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10];缺乏CD28的NOD小鼠缺乏Treg细胞,从而会导致加重病情[11];此外,IL-2可增加Treg数量,可作为T1DM的一种潜在治疗手段[12-13]。
此外,β-细胞表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PDL1)可与CD4+及CD8+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调节T细胞对β-细胞的攻击[7,14-15]。
T细胞对β-细胞的杀伤作用与保护作用会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将会造成β-细胞的过度破坏。
1.2 固有免疫细胞与T1DM1.2.1 巨噬细胞与T1DM NOD小鼠模型中,促炎性巨噬细胞(M1)比T细胞更早浸润到胰岛中,巨噬细胞产生的 IL-1β、TNF-α、ROS 等可直接损伤β-细胞,诱导β-细胞凋亡等[16]。
除此之外,巨噬细胞产生的IL-12也可以促进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分化,从而导致T1DM发生[15,17]。
从T1DM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单核细胞能分泌IL-1β及IL-6等炎性因子,介导炎性反应,同时可诱导Th17细胞的扩增,Th17细胞进一步导致杀伤性T细胞与Treg细胞之间的失衡,启动后续炎性反应及促凋亡作用。
因此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炎性因子不仅可以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而且可通过影响CTL与Treg细胞之间的平衡来诱导炎性反应和靶细胞损伤。
然而抗炎促修复型(M2型)巨噬细胞则分泌一些抗炎因子及生长因子,如血管生长因子(VEGF-A)、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这些可以促进皮肤、肝脏、肾脏、肌肉以及胰岛β-细胞的损伤修复与再生[18-21]。
因此巨噬细胞在T1DM中的作用同样具有双重性。
1.2.2 NK细胞与T1DM NK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系统,组成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对外来细菌、病毒和体内肿瘤细胞等进行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及稳态维持。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NK细胞也分为很多亚群,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尚有多种表型及功能尚未完全阐明[22]。
通常认为NK细胞不仅具有细胞毒性,同时还可产生多种炎性因子,尤其是IFN-γ,之前也提及到IFN-γ可激活NF-κB、STAT1等信号通路,通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诱导β-细胞凋亡。
从NOD小鼠的胰岛中分离出来的NK细胞表达更多的CD25、CD69、CD107a(一种颗粒胞吐标志物),产生更多的IFN-γ[23-24],这说明糖尿病小鼠胰岛中的NK细胞毒性更强。
NK细胞膜表面的两种激活受体NKG2D、NKp46分别可与β-细胞上的配体RAE1和NKp46结合,发挥细胞毒性作用,造成β-细胞损伤[25]。
在很多T1DM患者和NOD小鼠中都存在激活型受体NKG2的突变,因此可能造成NK细胞持续性激活,过度激活的NK细胞会对自身β-细胞杀伤作用,同时还可激活CD4+及CD8+T细胞进一步对β-细胞产生攻击[25]。
然而NK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NK1.1细胞亚群表达抑制性受体NKG2A,抑制NK细胞对β-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产生IL-22控制胰岛移植术后的炎性反应和排斥反应,从而延长移植物的存活[26]。
因此NK细胞的多种亚型及其功能都有待深入研究,可能成为治疗T1DM及控制胰岛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靶点。
1.2.3 树突状细胞与T1DM 胰岛中的树突状细胞(DC)可以捕获胰岛β-细胞自身抗原并将其提呈给胰腺淋巴结中胰岛抗原特异性的杀伤性T细胞,导致糖尿病性免疫反应[15,27-28]。
一些报道也认为NOD小鼠中的DC可以通过增加IL-12和一些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来促进效应性T细胞的激活[29],进而促进T1DM的发生。
当然DC细胞表达的一些分子如PDL1、诱导型T细胞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也可诱导 T 细胞免疫耐受[15,28,30]。
因此,DC 细胞在参与诱导T细胞耐受、T细胞清除、Treg细胞扩增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DC对T1DM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15],也为T1DM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胰岛素注射治疗和胰腺胰岛移植等,胰岛素注射能短期控制血糖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但不能根治,不能长期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胰岛或胰腺移植被认为是治愈T1DM的有效方法之一,移植成功后移植物能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但是胰岛移植术后也存在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如免疫排斥反应抑制移植物的存活,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有导致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等风险[31],同时异体移植时也存在供体来源的问题,最主要障碍仍然是移植排斥反应。
由于T1DM本身也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炎性反应,控制炎性反应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上述提及到的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多种免疫细胞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如CD4+及CD8+T细胞在T1DM致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T细胞的CD3单克隆的抗体以及上调Treg细胞数量的IL-2是具有一定前景的免疫治疗方法。
现在也有提出用纳米颗粒、多酚等包被在胰岛移植物外,抵抗免疫细胞介导的胰岛损伤[32]。
近几年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发展,诱导干细胞分化成分泌胰岛素的类β-细胞的技术日渐完善,这为治疗T1DM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