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研究

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研究

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研究摘要: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高发疾病,其发病率和影响逐年增加。

本论文旨在探讨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共同的病因和发展机制。

通过综合文献回顾与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基因、环境以及免疫系统等方面存在着相互关联。

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为发展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的线索。

关键词: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发展机制、基因、环境、免疫系统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两种常见的疾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导致血糖无法正常调节的慢性疾病,而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的疾病。

近年来,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1.2 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探讨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共同的病因和发展机制。

通过综合文献回顾与实证研究,我们希望能提供研究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新思路。

第二章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2.1 糖尿病的分类与发病机制根据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和作用机制,糖尿病可以分为I型和II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而II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类型。

这些疾病的特点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第三章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病因3.1 遗传因素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因有关。

通过研究家族聚集现象和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者发现多个基因与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关。

3.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感染、饮食、药物等,而糖尿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

第四章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机制4.1 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激活的现象。

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鲁郡;侯旭宏;贾伟平【摘要】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是成人发病的缓慢进展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其起病特点与2型糖尿病(T2DM)相似,占我国新诊断T2DM患者的5.9%~9.2%.LADA的发病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在遗传易感基因、自身免疫反应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发现非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HLA)、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等与LADA有关.深入研究LADA的发病机制有助于阐明LADA发病和临床特点,对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合理治疗以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等均有积极作用.【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4(034)004【总页数】5页(P546-550)【关键词】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易感基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环境因素【作者】鲁郡;侯旭宏;贾伟平【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2002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是成人起病的缓慢进展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其起病特点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相似,占我国新诊断的T2DM患者的5.9%~9.2%[1,2]。

2005年国际糖尿病免疫学会(the Immunology of Diabetes Society,IDS)对LADA定义作了如下规范:①糖尿病诊断年龄≥30岁。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袁继红;鲁憬莉;向明【摘要】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是介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其患病率约占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10%~15%.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主要有降糖药(磺脲类、胰岛素增敏剂、肠促胰素等)和免疫调节药(胰岛素、HSP60多肽、GAD65、骨化三醇等).该文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2(031)009【总页数】3页(P1178-1180)【关键词】糖尿病,自身免疫,隐匿性,成人;降糖药;免疫调节药【作者】袁继红;鲁憬莉;向明【作者单位】解放军第457医院护理部,武汉43001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7.15;R969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of adults,LADA)在1986首次由GROOP等[1]发现,这类糖尿病患者与经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相比,发展为胰岛素依赖型的状态显著增快。

而LADA概念的提出是在1993年,TUOMI等[2]发现有T2DM症状的患者表现缓慢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在他们体内有大量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即具有1型糖尿病(T1DM)的特点。

因此,LADA是T1DM与T2DM的综合体,具有T2DM临床症状(成人发病、胰岛素非依赖),同时表现T1DM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体内出现GAD抗体)。

LADA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导致其在治疗方式上不同于T1DM与T2DM,目前尚不清楚哪种治疗措施对LADA患者最为有益,且至今国际国内尚无对LADA的标准治疗方案[3]。

笔者对国内外关于LADA临床治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LADA 的治疗方法提供更深的认识。

成人缓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研究进展

成人缓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研究进展

成人缓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研究进展摘要:成人缓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是糖尿病中的一种类型,该病出现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与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症状相似,在诊断与鉴别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

但是随着病程的不断发展,LADA患者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衰弱速度明显高于T2DM患者,从而表现出了区别于T2DM的临床症状。

此外,LADA的临床特点与出现于青少年时期的1型糖尿病(T1DM)有许多相似之处。

目前我国对于LADA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相关的报道较少。

因此,文章主要针对LADA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关键词:成人缓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机制;临床特点LADA是指出现在成年之后病情发展缓慢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该病的早期临床特点与T2DM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所占比重为5.2~9.5%。

国际糖尿病免疫学会对该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规范:①诊断年龄≥30岁;②实验室检查至少有一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③诊断之后半年内无需使用胰岛素治疗。

有研究指出,T2DM患者中T淋巴细胞对胰岛自身抗体反应阳性可以被称之为T-LADA[1]。

LADA虽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但是该病与T1DM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更多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可以被定义为T1DM发展至T2DM的中间过程。

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与该病的发病机制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因此,文章主要针对LADA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展开分析。

一、LADA的发病机制讨论1.糖尿病家族史有文献通过观察发现,三级亲属内的糖尿病家族史可导致LADA的发病几率要高于正常人群[2],这提示糖尿病家族史在LADA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对于LADA家族遗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已经发现的T1DM、T2DM易感基因,包括白细胞抗原基因和非白细胞抗原基因。

白细胞抗原基因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其中Ⅱ型白细胞抗原基因与LADA的出现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非白细胞抗原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LADA之间的相关性是近些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基因与T1DM、T2DM之间的关联强弱可以分为以下两种:①T1DM易感基因:主要包括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基因、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相关基因A、胰岛素启动子串联重复序列数目;②T2DM或肥胖易感基因:转录因子7类似物2、跨膜四蛋白8基因和肥胖基因。

APS

APS
病(60 %) 。可有性腺功能衰竭(45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10 %) ,1型DM(1 %) ,也可有非内分泌系统疾病如吸收不良综合征(25 %) ,秃头症(20 %) ,恶性贫血 ( 20 %) ,慢性活动性肝炎 ( 10 %) ,白癜风(5 %) ,干燥综合征等。APSⅠ幼时可发生甲旁减及念珠菌病 ,12 岁左右发生肾上腺功能不全 ,所有表现在15岁之前发生。故患者于 15 岁前应每年检查血清钙水平 ,进行人工合成促皮质激素刺激试验 ,并检验肝酶。APSⅡ 在20~30 岁女性多见 ,此型在内分泌疾病中发病率为 1 % ,男女之比为 1∶ 3[1 ]。APSⅡ有阿狄森病 (100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AITD)(70 %) ,或1型DM(30 %) ,性腺功能衰竭(10 %) ,垂体功能低下( < 1 %) 。其AITD包括 Graves病(G D) ,桥本病和萎缩性甲状腺炎。APSⅡ也可有非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秃头症、 恶性贫血、 腹部疾病等。此型病人不发生甲旁减。APSⅡ可发生于家族中的多代个体 ,各种内分泌疾病发生时间可相隔20 a ,在患者的1级亲属中 APS的发病率亦有 31 % ,故患者及亲属应3~5 a 检测血糖、 促甲状腺激素(TSH) 、 维生素B12水平。因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TG)抗体在普通人群中亦常见 ,故不能用作筛选检查。
4 H LA与 APS的关系
APSⅠ与 H LA 没有关系 ,而 APS Ⅱ与 H LA2DR3关系密切。Huang 等[14 ]的研究未发现 H LA 与 APSⅠ存在相关性。但在 APS Ⅱ患者中都检测到了H LA2DR3 ,同时也证实 H LA2DR4 与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有关 ,在 APS Ⅱ中有 1 型 DM的患者都检测到 H LA2DR4。

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1型糖尿病是一种具备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该病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目前临床上还未有明确的阐明。

近几十年来,免疫干预临床试验逐渐进行,其中包含免疫调节药物,、调节性T细胞等。

即便此类试验经抑制自身免疫应答以及胰岛β细胞替换,能够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减退予以延迟。

本次对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研究进展1型糖尿病属于遗传易感个体于环境因素干扰下产生的慢性自身免疫紊乱[1]。

胰岛β细胞于失去免疫耐受性之后产生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刺激辅助性T细胞1,分泌白介素-2、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β等细胞因子;并且对Th2细胞分泌IL-4、IL-10予以抑制,以至于引起细胞因子不平衡,导致自身β细胞形成靶细胞,该细胞膜成分形成自身免疫应答的灭杀目标,从而对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予以激活,形成氧自由基、一氧化氮以及细胞因子,终将成为胰岛β细胞形成毒性。

1型糖尿病的起初的形式为胰岛炎,在此过程中较多的β细胞属于完好状态。

但在产生糖尿病症状时,有较多的β细胞造受到破坏。

此种情况下应采取胰岛素注射,以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予以提高。

但此种方法仅能够对血糖指标进行一定的控制,无法较好的控制1型糖尿病的发展[2]。

以至于患者进展为慢性并发症,可见肾、眼以及神经系统等损伤。

从而需要于免疫治疗的角度来对1型糖尿病进行预防。

为此本文对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方法的进展予以综述。

1免疫抑制剂使用免疫抑制剂预防1型糖尿病发展的研究,其中包含泼尼松、硫唑嘌呤、抗-甲状腺球蛋白以及环孢菌素 A[3]。

上述药物治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糖尿病的进展予以延迟,停药后自身免疫反应又会产生复发。

此类药物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4]。

2单克隆抗体2.1抗CD3抗体抗CD3抗体能够在短暂对部分T细胞进行清除,下调TCR水平,提高T细胞消亡。

并且,抗CD3抗体可对免疫调节T细胞的分化进行促进,以至于以TGF—B依赖方式对CD4+CD25+Treg细胞进行抑制。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易感基因相关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易感基因相关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易感基因相关研
究进展
范馨月;张川;刘煜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5(0)6
【摘要】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如1型糖尿病(T1DM)〕目前认为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继而出现胰岛β细胞大量被破坏,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主要包括Graves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等相关甲状腺结构,其主要是由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中可检出针对甲状腺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包括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等。

目前已知T1DM存在多个基因突变位点参与发病,
【总页数】3页(P1704-1706)
【作者】范馨月;张川;刘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51;R589.2
【相关文献】
1.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遗传易感基因的新认识 [J], 段宇;刘超;蒋须勤
2.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易感基因相关研究进展 [J], 范馨
月;张川;刘煜
3.1型糖尿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与维生素D的研究进展 [J], 赵雅冬;刘海霞;程丽霞
4.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流行率调查[J], 徐艳;于秉楠;武剑
5.HLA-DR抗原在自身免疫性及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 [J], 王颖;刘先洲;孙军;沈志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糖尿病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高的糖尿病发病率及其导致的并发症,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在此紧迫形势下,人类和疾病的斗争并未停顿,糖尿病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不断有新的防治策略和方法应用于临床,人类最终根治糖尿病并非遥不可及。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药物治疗,细胞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由多种不同的病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发生持续性高血糖。

病后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随病程延长可出现广泛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引起系统性损害累及眼、肾、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最终出现这些脏器功能缺陷和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由自身免疫损伤引起,多数年龄较轻。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阻抗作用和分泌缺乏所引起,还有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1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特异性针对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其亚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研究进展很快,LADA与经典的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胰岛细胞所受免疫损害呈缓慢性。

LADA 主要具有成年起病、病程进展缓慢且有胰岛自身免疫破坏的证据(如一种或多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3个特征。

文献报道多倾向把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或血胰岛细胞抗体(ICA) 等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成人起病的 2型糖尿病称为LADA。

LADA患者临床异质性明显,根据 GAD—Ab的滴度不同,LADA又可以分成不同的亚型,有研究发现以GAD—Ab滴度 O.5或 O.1分界均体现明显不同的临床特点,表明LADA甚至糖尿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在 1型和 2型糖尿病之间可有 1.2型、1.5型、1.7型及 1.8型等过渡类型,LADA总体上可称为 1.5型。

1型糖尿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陈国军;杨中汉;冯娟【摘要】1型糖尿病(T1DM)是具有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涉及到T淋巴细胞和多种固有免疫细胞的相互调控.免疫细胞攻击胰岛β-细胞使其损伤或减少被认为是T1DM的主要致病因素.目前的治疗方法也有各自的局限,包括传统的胰岛素注射、胰岛移植,以及近年来的免疫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方法.随着对T1DM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T1DM的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靶点和方法.%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 is a kind of autoimmune disease with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its incidenc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The pathogenesis is relatively complicated and not yet fully elucidated.It relates the mutual regulation of T lymphocytes and a variety of innate immune cells.Immune cells attack the islet beta cells reduce its damage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ain pathogenic factor ofT1DM.The current treatments of T1DM,including traditional insulin injection,islet transplantation,immunotherapy and stem cell therapy of recent years or other methods,have the limitation.With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1DM,more effective targets and methods will be provided.【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14)032【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淋巴细胞;固有免疫细胞【作者】陈国军;杨中汉;冯娟【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528000;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8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口腔医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促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能造成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已有4.63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6.22亿。

为了探索糖尿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旨在介绍糖尿病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1. 糖尿病的分类糖尿病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2型糖尿病则与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有关。

2. 糖尿病的病因研究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人群进行基因组学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此外,饮食结构、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睡眠不足等因素也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3.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胰岛素替代疗法、口服降糖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的替代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常常通过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来减少血糖水平。

此外,饮食结构的调整和增加体力活动也是控制糖尿病血糖的重要手段。

4. 糖尿病的新药研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开发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其中包括胰岛素类药物、胰岛素抵抗改善剂和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等。

这些新药的研发使得糖尿病患者有更多的治疗选择,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法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的潜在新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将干细胞植入患者体内,使其分化为胰岛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

虽然该治疗方法还处于实验阶段,但其前景应该受到关注。

6. 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除了治疗,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也非常重要。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戒烟限酒等都对预防糖尿病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定期体检、血糖监测和积极治疗也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影响世界范围内大量人群的慢性代谢疾病。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2-9455.2023.23.028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张华综述,陈英剑ә审校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O医院检验科,山东济南250031摘要: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由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胰岛B细胞所致㊂该疾病早期有1型糖尿病的自身抗体谱,可不依赖胰岛素治疗,故极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后期发展为胰岛素依赖㊂目前临床对该病的诊疗仅提出专家共识,尚无权威性指南㊂该文从其流行病学㊁发病机制㊁临床特征㊁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㊂关键词: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自身免疫;隐匿性;诊疗中图法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3)23-3537-04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l a t e n t a u t o i m 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Z HA N G H u a,C H E N Y i n g j i a nә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t h e960t h H o s p i t a l o f J o i n t L o g i s t i c S u p p o r t F o r c e o f P L A,J i'n a n,S h a n d o n g25003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 i s a s l o w l y p r o g r e s s i v e o r g a n-s p e c i f i c a u t o i mm u n e d i s e a s e c a u s e d b y t h e i mm u n e s y s t e m a t t a c k i n g i t s o w n i s l e tB c e l l s.I n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 o f t h e d i s e a s e,t h e r e i s a n a u-t o a n t i b o d y s p e c t r u m o f t y p e1d i a b e t e s,w h i c h i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o f i n s u l i n t r e a t m e n t,s o i t i s e a s y t o b e m i s d i a g-n o s e d a s t y p e2d i a b e t e s,a n d l a t e r d e v e l o p s i n t o i n s u l i n d e p e n d e n c e.A t p r e s e n t,o n l y e x p e r t c o n s e n s u s h a s b e e n p u t f o r w a r d f o r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a n d t h e r e i s n o 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 g u i d e l i n e.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s i t s e p i d e m i o l o g y,p a t h o g e n e s i s,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d i a g n o s t i c c r i t e r i a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K e y w o r d s: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a u t o i mm u n i t y;c o n c e a l m e n t;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m e n t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 A D A)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该病起病晚且隐匿,发病初期尚存部分胰岛B细胞,发病后至少半年可以不依赖于胰岛素治疗,临床表现类似2型糖尿病(T2D M)㊂随着胰岛B细胞不断被破坏,其功能衰竭加速,逐渐发展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㊂据文献分析,中国L A-D A的发病率居世界前列[1],但由于L A D A的隐匿性和异质性,目前对其的认识还存在不足㊂因此,早诊断㊁早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病的进展与恶化,本文深入学习L A D A相关共识,为促进其诊疗指南尽早出台作如下综述㊂1流行病学不同国家㊁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不尽相同,患病率差别较大㊂北美地区的患病率为13.5%,中东和北非地区为9.5%,东南亚地区为9.2%,西太平洋为8.3%,欧洲为7.0%[2]㊂L A D A C h i n a在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不同民族和性别中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但北方高于南方,其中东北地区最高,西南地区最低;18岁以上患病率约为6%㊂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L A D A约占初诊1型糖尿病(T1D M)患者的65%,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㊂2发病机制目前多数认为L A D A的发病机制是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功能缓慢损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㊂2.1遗传学特征 L A D A具有与T1D M相似的遗传背景,主要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 L A)Ⅱ密切相关,这也是将其归为T1D M亚型的主要原因㊂但L A D A 有自己的特点,其保护性基因多于风险性基因,可能导致该病发展缓慢㊂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易感基因型不同,高加索人L A D A患者易感基因型是D R3/D R4,而我国最常见的易感基因型为H L A-D Q A1*03-D Q B1*0303及D Q A1*03-D Q B1*0401,且年轻(Y)-L A D A(年龄<60岁)H L A-D Q A1*03-D Q B1* 0303基因频率显著高于老年(E)-L A D A(年龄ȡ60岁)[4]㊂L A D A还与H L AⅠ类基因相关,其中H L A-㊃735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2月第20卷第23期 L a b M e d C l i n,D e c e m b e r2023,V o l.20,N o.23ә通信作者,E-m a i l:y j q c h e n@126.c o m㊂A*02:01是L A D A风险基因,H L A-C*08:01则与L A D A患者C肽水平相关[5]㊂其他遗传因素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基因(P T P N22)㊁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 T L A-4)㊁胰岛素基因(I N S-V N T R)和S H2B衔接蛋白3(S H2B3)的基因多态性均在L A D A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LÖF V-E N-B O R G等[6]研究发现L A D A还与T2D M相关基因T C F7L2r s7903146有关,但与T2D M相关基因F T O 无关㊂另外,小分子R N A(m i R N A)-142㊁m i R N A-143及长非编码R N A表达异常也可能是L A D A发病原因[7]㊂2.2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病理研究显示,L A D A 患者和L A D A大鼠模型的胰腺中,以C D8+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存在部分胰腺炎症反应和B 细胞损伤,且随着病程进展向巨噬细胞为主进行转变㊂与T1D M比较,介导巨噬细胞浸润的白细胞介素(I L)-1β㊁抗炎症细胞因子I L-10㊁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上调,而细胞凋亡标记物半胱氨酸肽酶3和原位检测凋亡细胞表达下调[8]㊂外周血研究显示,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功能的调节性T淋巴细胞(T r e g)在L A D A 患者数量变化虽不明显,但其细胞外标志物及关键功能基因F O X P3m R N A表达下调,并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 A D A)滴度呈负相关㊂T r e g和t T r e g细胞分泌两种抗炎症细胞因子I L-35和I L-10,前者在L A-D A㊁T1D M㊁T2D M患者中变化均无差异,但比健康者低,后者表达量明显高于T2D M患者和健康者,并有高于T1D M患者的趋势㊂相关研究显示,L A D A 患者的C D3-C D56h i g h C D16+N K细胞高于健康者和T2D M患者,与之前报道C D3-C D56+C D16+N K细胞在L A D A患者中减少不同[7]㊂中性粒细胞从外周血到胰岛的迁移参与了B细胞损伤的早期阶段,在转录水平上L A D A中性粒细胞存在异常,其细胞黏附分子㊁人整合素α4㊁整合素αM㊁胞浆因子4㊁重组蛋白3和人封闭蛋白15均表达上调[9]㊂2.3胰岛素自身抗体(I A A) L A D A拥有与T1D M 同样的胰岛自身抗体谱,有研究显示我国人群外周血中G A D A㊁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 A-2A)㊁锌转运蛋白8 (Z n T8A)和I A A的检出率分别为5.9%㊁1.5%㊁1.8%和1.3%,4种胰岛自身抗体在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他抗体比较,G A D A 可识别出67%的L A D A患者,且G A D A持续时间长㊁方法易标准化㊁有很好的早期预测价值,是首选标志物[1]㊂I A-2A是胰岛免疫的早期成分,最常见于青年发病L A D A,针对I A-2A(256-760)片段的抗体是L A D A可信赖的标志物,是另一最具决定性的抗体[10]㊂Z n T8A比G A D A阳性L A D A患者拥有更高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 b A1c)㊁更低的C肽和体质量指数(B M I),推测Z n T8A阳性患者胰岛功能损伤更严重㊂而4次跨膜蛋白(T S P A N7A)是有潜力的抗体,在我国L A D A患者中阳性率为21.4%,较阴性患者空腹和餐后2h,C肽每年降低更为明显[11]㊂2018和2020年胰岛自身抗体标准化计划分析多家实验室数据发现,目前检测G A D A和I A A的标准方法仍为放射配体法,该方法存在放射性污染;其他新型检测方法中电化学发光法(E C L)和荧光素酶免疫沉淀法(L I P S)对于发病预测非常有效,其中E C L有较好的重复性和敏感性,可进行批量检测,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免疫印迹法和酶活性免疫沉淀法敏感性低,临床应用受限[12]㊂3临床特征3.1代谢综合征及并发症 L A D A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与T2D M相似,但其C肽㊁血压㊁B M I更低㊂我国L A D A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44.3%,介于T2D M 和T1D M之间[13]㊂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不仅与G A D A 滴度呈负相关,且与起病年龄有关,E-L A D A与同年龄组T2D M患病率相似,但比Y-L A D A高㊂随着胰岛功能逐渐衰竭,患者表现为T1D M相似症状,但C 肽水平高,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与其相似或更高㊂并发症的出现与血糖控制㊁氧化应激和G A D A滴度有关㊂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随访研究发现,前9年L A D A 比T2D M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低,后期血糖控制不良导致其发生风险高于T2D M[14]㊂而L A D A氧化应激介于T2D M和健康人群之间,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酮症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有关[15]㊂L A-D A与T2D M心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相似,但L A D A 表现出更严重的神经病变,尤为小纤维神经病变[16]㊂3.2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关系 L A D A易伴发自身免疫甲状腺病(A I T D)㊁乳糜泻和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A I T D最常见㊂L A D A与A I T D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如二者存在共同的遗传学特征,高促甲状腺激素患者H L A D Q A1*0301和D R B1*04基因型阳性;G A D A 可预测A I T D的发生和发展,G A D A与过氧化物酶抗体(T P O A b)相关,且高滴度G A D A患者更易患A I-T D;另一I A A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 A-2A)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 g A b)也有相关性,在我国成人L A D A中,T P O A b㊁T g A b和21-羟化酶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3%㊁2.1%和1.8%[17]㊂有T1D M 家族史的患者G A D A滴度更高㊁C肽水平更低,患L A D A的风险是有T2D M家族史的3倍㊂因此,对于女性㊁拥有高滴度G A D A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家族史的风险人群,要注意其患L A D A的风㊃835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2月第20卷第23期 L a b M e d C l i n,D e c e m b e r2023,V o l.20,N o.23险,应做定期筛查㊂4诊断标准2019年WHO将L A D A命名为缓慢进展的免疫介导成人糖尿病,归为混合型糖尿病,而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从病因学角度分类,将其归为T1D M㊂我国将其命名为自身免疫T1D M缓慢进展亚型,且提出3点诊断意见:(1)发病年龄ȡ18岁;(2)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或胰岛自身免疫T淋巴细胞阳性;(3)诊断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1]㊂该病早期易被误诊为T2D M,因此如何鉴别是关键㊂自身抗体的检测是首选的鉴别方式,首先检测G A D A,阳性者考虑为L A D A,但该抗体在我国初诊T2D M患者中检出率较低,15~29岁患者中也仅为7.9%,因此,可通过多抗体联合提高阳性率,其中G A D A㊁Z n T8A和I A A联合是最有效方式,可识别出92.2%的L A D A患者[18],增加胰岛自身免疫T淋巴细胞检测也是有效方式之一㊂近期研究发现,血清清蛋白(h s a)-m i R N A-146a-5p㊁h s a-m i R N A-223和h s a-m i R N A-21-5p可用于区分L A D A和T2D M[19];也有学者认为相关临床特征和糖代谢指标可作为诊断依据,但目前存在争议,认为这些因素虽有鉴别诊断意义,但不能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难以建立诊断模型[20]㊂5治疗L A D A的治疗目的在于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㊁控制血糖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㊂5.1生活方式超重㊁高腰臀比㊁低出生体质量及含糖化合物摄入过多均为导致L A D A的高危因素,在具有较低抗体滴度和肥胖L A D A患者中更明显㊂有研究显示每天食用加工红肉>0.3份会增加L A D A 的风险,特别是H L A高危基因型个体[21]㊂在糖尿病前期通过干预生活方式可降低L A D A患病率,且与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早期干预组结果无差异㊂因此生活方式的改变可有效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㊂5.2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增敏药如二甲双胍具有降脂㊁减轻体质量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作用㊂目前发现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较单用胰岛素可更好的控制血糖,WA N G等[22]报道二甲双胍介导m i R N A 信号通路调控血管生成从而保护血管,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新治疗靶点㊂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被誉为治疗L A D A潜在优越性药物㊂有研究显示罗格列酮可以上调人叉头框蛋白P3m R N A,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且单用罗格列酮或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均可有效保护L A D A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18]㊂但此类药物具有导致体质量增加㊁水肿和心功能不全等潜在风险,使用时须谨慎㊂其他药物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 P P-4i)是近近来的研究热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L A D A的治疗上疗效显著㊂S U D A N等[23]发现相比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 G L T2i),在低血清C肽患者中,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更利于血糖控制,但使用时需评估酮症酸中毒的发生风险,监测酮体水平㊂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可降低大血管甚至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24]㊂5.3胰岛素治疗外源性胰岛素有利于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1向T h2转变,激活T r e g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抑制自身免疫反应,有效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㊂胰岛素治疗与C肽水平㊁G A D A滴度和G A D65表位有关,C肽<0.3n m o l/L或G A D Aȡ180U/m L 时均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㊂欧洲多中心协作研究发现与识别全长G A D65抗体阳性患者相比,识别G A D65-N抗体阳性患者表现为T1D M,更需要胰岛素治疗㊂对于新诊患者,H b A1cȡ9%也可作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依据[13,16]㊂5.4其他治疗方式免疫干预治疗中,维生素D和低剂量雷公藤甙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较好,可用于临床治疗,但胰岛特异性抗原G A D疫苗和单抗尚未被公认,需要进一步的医学研究证实㊂也有研究认为通过减肥手术治疗后患者B M I和胰岛素用量虽降低,但血糖控制效果存在争议,因此尚需进一步研究[25]㊂6小结由于我国L A D A患病率和患病人数较高,早期易被误诊,因此,对所有初诊T2D M患者进行G A D A筛查是诊断L A D A的基础策略,联合多抗体或增加胰岛自身免疫T淋巴细胞检测是诊断L A D A的有力保障㊂L A D A治疗在于控制血糖㊁延缓胰岛B细胞免疫损害进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㊂但不同种族和地区L A D A患病率和基因特征有差异,因此应综合分析和衡量多种治疗手段,进行大规模长期研究,力求通过大数据提出有效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㊂参考文献[1]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协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38):3077-3091.[2]D E E P I K A R,S E L V A R A J R,S U R E S H R,e t a l.T h e w o r l d-w i d e p r e v a l e n c e o f l a t e n t a u t o i m m u n e d i a b e t e s o f a d u l t s a-m o n g a d u l t-o n s e t d i a b e t i c i n d i v i d u a l s: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 a n a l y s i s[J].E n d o c r i n e,2023,82(1):28-41.[3]T A N G X H,Y A N X,Z HO U H D,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i-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t y p e1d i a b e t e s i n C h i n e s e a d u l t s w i t h㊃935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2月第20卷第23期 L a b M e d C l i n,D e c e m b e r2023,V o l.20,N o.23n e w l y d i a g n o s e d 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e s M e t a b S y n d r O b e s,2019,12:1527-1541.[4]N I U X H,L U O S M,L I X,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a d i s-t i n c t p h e n o t y p e o f e l d e r l y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L A D A C h i n a s t u d y8.[J].D i a b e t e s M e t a b R e sR e v,2019,35(1):e3068.[5]X I A Y,C H E N Y,L I X,e t a l.H L A c l a s s i a s s o c i a t i o n w i t ha u t o i m m u n e d i ab e t e s i n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d i s t i nc t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c l a s s i c t y p e1d i a be t e s a n d L A D A.[J].J C l i n E n d o c r i n o lM e t a b,2023,108(7):e404-e414.[6]LÖF V E N B O R G J E,A H L Q V I S T E,A L F R E D S S O N L,e t a l.G e n o t y p e s of H L A,T C F7L2,a n d F T O a s p o t e n t i a lm o d i f i e r s o f 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s w e e t e n e d b e v e r a g e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n d r i s k o f L A D A a n d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E u r J N u t r,2020,59(1):127-135.[7]Z HA N G P Y,Y A N Y,F U X Y,e t a l.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e x-p r e s s i o n o f l o n g n o n c o d i n g R N A s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m e l-l i t u s a n d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J].I n t JE n d o c r i n o l,2020,2020:9235329.[8]JÖR N S J,W E D E K I N D D,JÄHN E J,e t a l.P a n c r e a s p a-t h o l o g y o f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L A D A) i n p a t i e n t s a n d i n a L A D A r a t m o d e l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t y p e 1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e s,2020,69(4):624-633. [9]X I N G Y X,L I N Q Q,T O N G Y,e t a l.A b n o r m a l n e u t r o-p h i l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s i g n a t u r e m a y p r e d i c t n e w l y d i a g-n o s e d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J].F r o n t E n d o c r i n o l(L a u s a n n e),2020,11:581902.[10]T Y K HO N O V A T M,B E L O Z O R O V L V,B A R A B A S HN Y,e t a l.C l i n i c a l a n d i mm u n o l o g i c a l a s p e c t s o f v e r i f i c a-t i o n o f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a t e s i n a d u l t e a t e a r l y s t a g e o f d i s e a s e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J].W i a d L e k,2021,74(7):1707-1712.[11]S H I X J,HU A N G G,WA N G Y F,e t a l.T e t r a s p a n i n7a u t o a n t ib o d i e s p r e d ic t p r o g r e s s i v ede c l i n e of b e t a c e l l f u n c t i o n i n i n d i v i d u a l s w i t h L A D A[J].D i a b e t o l og i a, 2019,62(3):399-407.[12]I L A R I A M,D A V I D L P,A L I S T A I R J K,e t a l.I s l e t a u t o a n t i-b o d y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p r o g r a m:i n t e r l a b o r a t o r yc o m p a r i s o n o f i n s u l i n a u t o a n t i b od y a s s a y pe rf o r m a n c e i n2018a n d2020w o r k s h o p s[J].D i a b e t o l o g i a,2023,66(5):897-912.[13]L I X,C A O C Q,T A N G X H,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 o f m e t a-b o l ic s y nd r o me a n d i t s d e t e r m i n a n t s i n n e w l y-d i a g n o s e d a d u l t-o n s e t d i a b e t e s i n c h i n a:a m u l t i-c e n t e r,c r o s s-s e c-t i o n a l s u r v e y[J].F r o n t E n d o c r i n o l(L a u s a n n e),2019,10: 661.[14]M A D D A L O N E,C O L E M A N R L,A G B A J E O,e t a l.T i m e-v a r y i n g r i s k o f 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o f a d u l t h o o d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a p o s t-h o c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U K p r o s p e c t i v e d i a b e t e ss t u d y30-y e a r f o l l o w-u p d a t a(U K P D S86)[J].L a n c e t D i a b e-t e s E n d o c r i n o l,2020,8(6):206-215.[15]L I J J,Z HA N G Y,Z HA N G J Y,e t a l.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a n d i t s r e l a t e d f a c t o r s i n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b e t e s i n a-d u l t s[J].B i o me d R e s I n t,2021,2021:5676363.[16]B U Z Z E T T I R,T U OM I T,MA U R I C I O D,e t a l.M a n a g e-m e n t o f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a c o n s e n s u s s t a t e m e n t f r o m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x p e r t p a n e l[J].D i a b e-t e s,2020,69(10):2037-2047.[17]X I A N G Y,HU A N G G,Z HU Y,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a u t o i mm u n e t y p e1d i ab e t e s a n d m u l t i p l e o r g a n-s p ec i f i ca u t o a n t ib o d i e s i n a d u l t-o n s e t n o n-i n s u l i n-r e q u i r i n g d i a b e-t e s i n C h i n a:a 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 d m u l t i c e n t r e n a t i o n w i d e s u r v e y[J].D i a b e t e s O b e s M e t a b,2019,21(4):893-902.[18]C H E N G J,T A N G X,Y A N X,e t a l.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d i a be t e s i n y o u t h s h o w s g r e a t e r a u t o i mm u n i t y t h a n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E v i d e n c ef r o m a n a t i o n-w i d e,m u l t i c e n t e r,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s t u d y[J].P e d i a t r d i a b e-t e s,2022,23(5):578-587.[19]F A N W Q,P A N G H P,L I X,e t a l.P l a s m a-d e r i v e d e x o-s o m a l m i R N A s a s p o t e n t i a l l y n o v e l b i o m a r k e r s f o r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J].D i a b e t e s R e s C l i nP r a c t,2023,197:110570.[20]罗长青,黄干,雷康,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临床特征分析及诊断模型探索[J].中国医师杂志,2021,23(10):1496-1500.[21]LÖF V E N B O R G J E,A H L Q V I S T E,A L F R E D S S O N LL,e t a l.C o n s u m p t i o n o f r e d m e a t,g e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a n d r i s k o f L A D A a n d t y p e2d i ab e t e s[J].E u r J N u t r,2021,60(2):769-779.[22]WA N G G,L I N F,WA N Q,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 o f a c t i o n o fm e t f o r m i n a n d i t s r e g u l a t o r y e f f e c t o n m i c r o R N A s r e l a t-e d t o a n g i o g e n e s i s[J].P h a r m a c o l R e s,2021,164:105390.[23]S U D A N A,K A L R A A,M I R Z A A A,e t a l.E f f i c a c y o fD P P-4i n h i b i t o r s a n d S G L T2i n h i b i t o r s c o m p a r e d t o s u l-p h o n y l u r e a s i n a d u l t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d i a b e t e s w i t h l o w c-p e p t i d e l e v e l s w i t h o r w i t h o u t a n t i-G A D65a n t i b o d y p o s i-t i v i t y[J].D i a b e t e s M e t a b S y n d r,2021,15(4):102197.[24]MA R C HA N D L,L U Y T O N C,B E R N A R D A.G l u c a g o n-l i k e p e p t i d e-1r e c e p t o r a g o n i s t s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a n d l o n g-t e r m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C U S o n r e t i n o p a t h y[J].D i a-b e t M e d,2021,38(1):e14390.[25]G U I MA RÀE S M,P E R E I R A S S,N O R A C M,e t a l.B a r i-a t r i c s u r g e r y o u t c o m e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o f t h e a d u l t[J].O b e s F a c t s,2021,14(4): 425-430.(收稿日期:2023-03-06修回日期:2023-08-05)㊃045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2月第20卷第23期 L a b M e d C l i n,D e c e m b e r2023,V o l.20,N o.23。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研究进展及药物治疗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研究进展及药物治疗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研究进展及药物治疗摘要】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即缓慢进展型1型糖尿病,这种糖尿病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及胰岛素自身抗体均为阳性,LADA是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筛选出来的T1DM(Ⅰ型糖尿病), 发病机制和转归与T1DM相同,其胰岛β细胞所受免疫损害呈缓慢型发展。

对于LADA患者,采用胰岛素和或胰岛素加具有益气活血和降糖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β细胞功能有明显恢复和改善,但以胰岛素与中药联合进行治疗的效果更好。

【关键词】LADA Ⅰ型糖尿病中西药合并疗法1. LADA的含义1.1 LADA的命名及分类1977年英国Irvine等[1]首先观察到部分成年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血清中的胰岛细胞抗体(ICA)呈阳性,且大多数为非肥胖者,易出现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而需改用胰岛素治疗。

同期芬兰Groop等[2]也报道ICA阳性的NIDDM患者血清C肽水平降低, HLA-DR3和DR4频率增加,因这类患者年龄较大,称之为隐匿性(latent)或迟发性(late-onset) 1型糖尿病。

上世纪90年代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DA)的免疫沉淀酶活性分析方法[3]建立后, Tuomi等[4]检测了一组成年发病的NIDDM患者的GAD-Ab,发现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及β细胞功能持续下降特性,据此将此类糖尿病命名为LADA。

2001年,德国Lohmann[5]报道ICA和GAD-Ab皆阳性和高滴度GAD-Ab的LADA患者的临床特征更类似T1DM,提出LADA-1型(LADA-type1)的概念; 低滴度GAD-Ab的LADA患者的临床表现接近T2DM,故将其归类为LADA - 2型(LADA-type2) 。

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了LADA的疾病谱。

1.2 LADA临床特点典型LADA患者临床特点[6、7]:(1)成年起病;诊断LADA的年龄切割点从15~50岁不等,这都是人为划分的数值,目的是为了与经典的T1DM 区分。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人群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人群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人群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人群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增加,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患上糖尿病。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它与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一种亚型,患者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疾病的误诊和延误治疗。

因此,了解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对于指导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指导疾病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选取年龄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发病年龄、家族史、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相关因素。

2.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研究对象是否患有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并分析其血糖、胰岛素、C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3.根据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患病率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将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1.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

2.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家族史、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

3.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

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研究意义: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一种独特的糖尿病类型,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病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型糖尿病最新好消息

1型糖尿病最新好消息

1型糖尿病最新好消息1型糖尿病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医学界在1型糖尿病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等方法,有望实现1型糖尿病的根治。

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前景的1型糖尿病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将健康的胰岛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替代受损的胰岛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积极的结果,部分接受治疗的动物在移植后无需再注射胰岛素。

目前,这项技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应用于人体。

免疫治疗抑制自身免疫反应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并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免疫治疗旨在抑制这种自身免疫反应,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延缓病情进展。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减轻胰岛β细胞的损伤。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新型胰岛素制剂改善血糖控制除了寻找根治1型糖尿病的方法,科学家们还在不断改进胰岛素制剂,以更好地模拟正常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超快速胰岛素超快速胰岛素是一种新型胰岛素制剂,其作用onset更快,持续时间更短,更接近健康人胰岛素的分泌模式。

这种胰岛素制剂可以在饮食后迅速起效,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超快速胰岛素可以显著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智能胰岛素智能胰岛素是另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

这种胰岛素制剂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自动调节释放速度,在血糖升高时加速释放,血糖降低时减缓释放。

这种”智能”调节机制有助于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减少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

目前,智能胰岛素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投入临床应用。

结语1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深远。

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吉林省卫健委,吉林省卫生与健康技术创新项目(项目号:2018J047)*通讯作者文章编号:1007-4287(2019)08-1474-03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宁利俐,燕 艳,付希英,李 沫,蔡寒青*(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吉林长春130041)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迅速上升,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糖尿病图谱,世界上大约有4亿人患有2型糖尿病,每年有1000万人被诊断患有糖尿病[1]。

按现行的分类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尿病等特殊类型糖尿病。

有些T1DM患者发生在成年期,即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autoimmunediabetesinadults,LADA)。

LADA也曾被称为“1.5型”,因为其临床表现兼具着T1DM和T2DM这两种主要疾病的某些特征。

本文就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阐述。

1 流行病学在中国进行的一项全国性的、多中心的、基于临床的横断面研究显示LADA的患病率为5.9%[2],如果将秦岭-淮河分界线作为划分南北方的分界线,则南北方存在差异,东北地区最高(7.1%),中国西南地区最低(4.0%),这可能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但南北方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却无显著差异[3]。

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LADA患病率则略高于一些南欧研究报告,例如NIRAD研究(Non-In-sulinRequiringAutoimmuneDiabetes)、北美/北欧国家A-DOPT研究(ADiabetesOutcomeProgressionTrial)。

2 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激活、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遗传特性是LADA的重要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从糖尿病社会免疫学角度对LADA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三点。

(1)成人发病年龄(>30岁);(2)胰岛细胞自身抗体的存在;(3)诊断后至少6个月无胰岛素需要量。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请下载附件,并在附件的基础上修改文章,不要用您自己的稿件,好多地方我们已经作出修改,您继续用您自己的稿件的话导致我们前期工作全白做了26621E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钱虹广西梧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梧州中图分类号:R781.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研究的报道,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分析研究现状。

目前众多研究报道指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并在转基因治疗、胰岛素增敏效、胰岛素三维结构、糖尿病综合防治体系及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关键词:糖尿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DiabetesQIAN Hong.(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Wuzhou People's Hospital, WuzhouGuangxi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 and summarize recent reports on diabete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t present, many researchreports that diabetes is genetic factors, the results of their own immune system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research on diabetes treatment focused on diet, exercise therapy and drug therapy, etc., and in gene therapy, insulin-sensitizing efficiency,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insulin, diabete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system surgery, stem cell therapy and achieved a breakthrough.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Pathogenesis;Diagnosis;Treatment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因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而引起的以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断在过去的几年里,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其中,自身免疫性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510%。

由于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延缓疾病进展和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而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作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诊断的关键手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的原理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胰岛细胞抗体(Islet Cell Antibodies, ICAs)、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ies, GADA)、胰岛素抗体(Insulin Antibodies, IAA)和锌转运蛋白抗体(Zinc Transporter 8 Antibodies, ZnT8Ab)等抗体水平,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诊断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二、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的方法目前,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等方法。

这些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以准确地检测出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

三、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1. 早期诊断: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可以在症状出现之前,甚至在胰岛素分泌功能尚未明显下降时,诊断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这为患者提供了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机会,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

2. 评估疾病进展:糖尿病相关抗体的水平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通过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速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3. 指导治疗方案:糖尿病相关抗体检测结果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类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的反应出现问题,导致高血糖。

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器官和系统的病变,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及冠心病等。

目前,糖尿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分子病理学研究已经对我们的理解和预防糖尿病提供了重要帮助。

一. 基因与遗传1. 1型糖尿病的遗传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糖尿病(autoimmune diabetes),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而导致的。

虽然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根据各项流行病学观察结果,1型糖尿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

研究表明,HLA基因、CTLA-4基因、INS基因、IL2RA基因等多个基因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2. 2型糖尿病的遗传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性疾病,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

2型糖尿病的遗传模式复杂,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全球糖尿病联盟等组织正在开展巨大的研究,以解决2型糖尿病的遗传学问题。

二. 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肽激素,其结构复杂,其受体蛋白质则是一种外显子跨膜蛋白。

研究表明,胰岛素是维持血糖稳态的关键,胰岛素分泌过少或胰岛素受体功能缺陷都可以引起糖尿病。

三. 胰岛素信号途径胰岛素信号途径是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诱导复杂的分子信号网络,其细胞内级联反应包括激活各种酶、转录因子和介导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的其他信号分子。

四. β-淀粉样多肽β-淀粉样多肽(Amyloid β-peptide, Aβ)是一种由21至4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片段,通常与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s)相关。

研究表明,Aβ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β产生过程中涉及多种分子,包括APP、γ和β分泌酶、垂体旁分泌腺和PHEX。

五.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肥胖与糖尿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由于脂肪组织的分泌和代谢,肥胖会导致胰岛素的功能出现问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治进展

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治进展

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治进展
魏华;余晓琳;陈红霞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
【年(卷),期】2005(026)002
【摘要】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hs,LADA)属于1型糖尿病的亚型,其早期临床表现与2型糖尿病相似,胰岛β细胞
所受的免疫损伤呈缓慢性,数年后需胰岛素治疗。

本病具有低C肽水平、低体重
指数等趋向于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多种自身免疫抗体阳性。

近年来对于其诊
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现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154-155)
【作者】魏华;余晓琳;陈红霞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广州,510120;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广州,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J], 黄秉文;方咏红;卢颖瑜;郭春花;王运林
2.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J], 宁利俐;燕艳;付希英;李沫;蔡寒青
3.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研究进展 [J], 王欢
4.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自身免疫抗体的研究进展 [J], 余晓琳;魏华;朱立群;
冯维斌;陈红霞
5.警惕披着“2型外衣”的1型糖尿病——谈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治[J], 王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研究进展【关键词】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学标志物发病机制Ⅰ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of adults, LADA)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T1DM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遗传为基础, 在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 诱发以胰岛炎为病理特点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反映, 损伤β细胞使其丧失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引发糖代谢紊乱。

LADA是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挑选出来的T1DM, 其临床表现与Ⅱ型糖尿病相似, 但发病机制和转归与T1DM相同。

与T1DM不同的地方在于LADA的胰岛β细胞所受免疫损害呈缓慢型进展, 使得患者在初期具有必然的胰岛功能而在临床上呈现为非胰岛素依托型。

现就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免疫标志物及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1 免疫学标志物体液免疫标志物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能够检出多种针对胰岛细胞及其细胞成份的自身抗体, 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质抗体(IA2A)和其他很多对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辨别与诊断成心义的免疫标志物。

(1)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谷氨酸脱羧酶(GAD)是胰岛的正常组成成份, 有2种同工酶形式, 别离为GAD65和GAD67,T1DM患者体内大多为GAD65。

GAD为激活T细胞引发小鼠T1DM的关键抗原, 胰岛β细胞GAD表达缺失可爱惜细胞免受T细胞介导的免疫解决, 避免小鼠T1DM发生。

GADA在患者临床表现显现前数年乃至十余年即可显现, 存在于60%~96%的新诊断T1DM中, 阳性率有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 具有灵敏性高, 特异性强的特点。

尽管LADA常被误诊为Ⅱ型糖尿病, 但其血清中存在胰岛自身抗体是其区别于Ⅱ型糖尿病的标志, 而这些抗体中, GADA具有显现早、持续时刻长、滴度稳固等特点, 关于LADA最具诊断价值, 是目前公认的最正确免疫学指标[1]。

(2)胰岛细胞抗体(ICA): ICA是对胰岛细胞的胞质成份产生细胞毒效应的特异性抗体。

大量研究说明, ICA在T1DM患者中阳性率为65%~85%, 在新诊断的T1DM患者中阳性率较高, 随着病程延长, 阳性率慢慢降低, 诊断后25年可降至20%, 另外, GADA和ICA阳性或高滴度有助于识别LADA患者中的异质性, 即LADAⅠ型和LADAⅡ型。

LADA患者同时存在GADA、 ICA 2种抗体, 在青青年以ICA为主, 归为LADAⅠ型; 在成年人以GADA为主, 归为LADAⅡ型[2]。

(3)胰岛素抗体(IAA): 国外报导, 在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中, IAA阳性率最低, 且易受胰岛素医治诱导产生的胰岛素抗体的阻碍, 资料显示[3],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中IAA阳性率仅为%~%, 且不具有特异性, IAA阳性还可显现于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症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中。

(4)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质抗体(IA2A): 或称为ICA512/IA2, IA2为免疫介导的糖尿病急性起病的特点性免疫标志物, 是急性T1DM免疫学诊断指标。

LADA患者与经典的T1DM患者相较IA2A水平较低。

国外报导[4], GADA、 ICA、 IA2A 3种抗体中2或3种抗体阳性的LADA患者β细胞功能会在5年内衰减, 而在单一抗体阳性的患者中, 严峻的β细胞功能衰减发生相对较晚。

专门是关于那些仅IA2A阳性的患者, β细胞功能在诊断糖尿病12年后仍然存在。

以上4种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中的散布不同, GADA和ICA在LADA患者中比在T1DM患者中阳性率更高, 但IAA 和IA2A在T1DM患者中比在LADA患者中阳性率更高。

对很多患者来讲, 自身抗体显现的时刻依次为IAA、 GADA、 IA2A和ICA[5]。

(5)其他自身抗体: 近期报导, 羧基肽酶H抗体(CPH Ab)可作为诊断LADA的一项新指标, 与GADA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LADA的灵敏性[6]。

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38抗体(CD38Ab)能够作为诊断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一个指标。

其在高加索LADA病中阳性率为%, 阳性患者临床表型与非免疫介导的T2DM较为接近, 即β细胞功能保留较好, 提示CD38Ab与缓慢进展的胰岛功能损害关系紧密。

Tuomi等[7]发觉了SOX13抗体, 对其检测可提高诊断LADA的灵敏性, SOX13抗体阳性患者具有病程长、临床表现多样等特点。

细胞免疫标志物在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中, 细胞免疫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1)CD4+CD25+调剂性T细胞: 很多文献都显示, 机体的CD4+T细胞, 尤其是活化的CD4+T细胞能够介导针对胰岛细胞抗原的细胞免疫, 从而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目前以为CD4+CD25+调剂性T 细胞群(CD4+CD25+Tr)是机体免疫系统外周耐受维持的一个重要的调控者, 是一具有免疫调剂(或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群, 占CD4+T细胞的5%~15%。

它能够通过细胞接触机制或抑制性细胞因子依托机制主动抑制自身免疫性T细胞的活化, 维持自身免疫耐受, 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8]。

国内研究显示, LADA和速发型T1DM患者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表现为CD4+T细胞占优势, CD4/CD8比值明显升高, 证明CD4+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中的中心地位。

但LADA患者外周血中诱导免疫耐受的CD4+CD25+Tr细胞明显高于速发型T1DM患者, 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较速发型T1DM患者相对缓慢可能与CD4+CD25+Tr细胞的免疫爱惜有关。

假设LADA患者免疫调剂性CD4+CD25+Tr细胞减少, 而细胞毒性CD3+CD8+T细胞增多那么会破坏胰岛β细胞, 致使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9]。

这些都证明了CD4+CD25+Tr关于调剂自身免疫耐受的庞大作用。

最近研究证明一种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3(Foxp3)可上调CD4+CD25+Tr细胞的功能, 避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

杨治芳报导[10], LADA患者CD4+T细胞Foxp3 mRNA表达降低, 调剂型T细胞存在抑制功能缺点, 致使了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

(2)细胞因子: 研究说明, 白介素2(IL 2)、 IL10、γ干扰素(IFNγ)和β型转化生长因子(TGF β)能延缓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进展, 而IL一、 IL六、 TNF α与胰岛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有关, 会增进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进展[11]。

2 发病机制遗传偏向大量研究说明,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具有遗传学病因。

已证明, 人群中HLA DQB1*0602和HLA DRB1*01501等位基因可能为TIDM的爱惜基因, 而HLA DRB1*030一、 0405, HLA DQB1*0302, HLA DQB1*0201等位基因为TIDM的易感基因。

以为HLA DQB1*030二、 0201为LADA的易感基因, HLA DQB1*0602为LADA的爱惜基因[12]。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多态性也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有关, CTLA 4 G49等位基因可增加患TIDM 的相对危险, 且不依托发病年龄, HLA基因及免疫指标, 对CTLA4第1外显子49位点A/G多态性检测显示, CTLA4基因A/G49多态性与特发性TIDM易感性相关[13]。

还有研究, CTLA4基因A/G49多态性与LADA易感性也相关, 且LADA患者中的杂合子A/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TIDM患者中该基因型频率[14]。

另外, 最近人群中发觉了几个参与自身免疫反映重要因子的编码基因, 如维生素D受体基因、白细胞介素6基因、白细胞介素12B基因、淋巴酪氨酸磷酸酶(LYP)基因PTPN2二、小泛素样修饰分子(SUMO)4基因及T bet基因与TIDM相关[15]。

针对β细胞的免疫解决某些病毒感染或化学毒素的频率和强度, 可能阻碍自身免疫胰岛炎的发生、进展与修复逆转的进程。

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的始动因素尚未完全说明, 但已知与病毒感染有关。

例如, 风疹病毒致糖尿病的机制为病毒的芽体在穿过细胞膜的时候插入、暴露或改变了被感染的宿主质膜上的抗原, β细胞上或表面上的风疹病毒抗原与修饰抗原可能被宿主的免疫系统以为是异物, 致使了β细胞的自身免疫应答(直接解决机制)。

柯萨奇病毒B组(CVB)的P2C和VP1蛋白与TIDM相关自身抗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氨基酸序列, 因此CVB感染可能致使机体针对β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分子模拟学说)[16]。

另外, 化学毒素如链脲霉素(STZ)反复小剂量给予鼠类可诱发糖尿病, 机制为其诱发的化学性和自身免疫性胰岛炎, 破坏β细胞, 使胰岛显现空洞和组织纤维化, 而中等剂量STZ既可诱发小鼠发生糖尿病, 又可使胸腺中的Tr细胞数减少, 从另一个途径说明了其与糖尿病的关系[17]。

免疫调剂失衡在遗传易感因素与环境因素彼此作用下, 体内的免疫调剂慢慢失衡。

细胞免疫中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和Th2反映与体内免疫调剂失衡相关, 在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中起了专门大的作用。

Th1反映增进自身免疫的进展, 而Th2反映那么与自身免疫进程的抑制有关,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IL12由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合成, 可刺激活化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殖, 分泌干扰素, 增进Th1细胞的生成,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 加速了自身免疫的进展[18]。

维生素D, 其生物活性形式是1, α25二羟维生素D3(1, 25 D3), 能通过抑制抗原表达细胞, 使其分泌IL12减少, 来下调Th1反映, 上调Th2反映, 最终恢复了TIDM患者中的Th1/Th2免疫反映的平稳, 延缓了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进展。

肿瘤坏死因子β(TGFβ)是一个抗炎分子, 其通过直接抑制T细胞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或间接抑制APC活性来下调Th1反映, 并能上调Th2反映。

有报导, 用脂多糖激活的B细胞作用于糖尿病前NOD鼠, 能够通过促使实验动物TGFβ分泌增加下调Th1免疫反映, 明显减少糖尿病前NOD 鼠中原发性糖尿病的发病[19]。

综上所述,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为遗传易感因素与环境因素彼此作用, 致使免疫调剂失衡(Th1/Th2功能失调), 而蒙受针对胰岛β细胞的免疫解决, 胰岛素分泌缺乏, 从而发病。

【参考文献】[1] Pozzilli P, Mario UD. Autoimmune diabetes not requiring insulin at diagnosis(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of the adults): defini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otential prevention[J]. Diabetes Care, 2001, 24(5): 1460-1467.[2] Lohmann T, Kellner K, Verlohren HJ, et al. Titre and combination of ICA and artoantibodies to glutamic acid derarboxylase discriminate two clinically distinet types of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J]. Diabetologia, 2001, 44(8): 1005-1010.[3] 张华, 陈华, 王文菁. 自身抗体筛检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5, 4(1): 56-58.[4] Borg H, Gotts ter A, Fernlund P, et al. A 12year pro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let antibodies and βcell function at and after the dia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dult onset diabetes[J]. Diabetes, 2002, 51(6): 1754-1762.[5] Mark A, Atkinson. Thirty years of invetigating the autoimmune basis for type1 diabetes[J]. Diabetes, 2005, 54(7): 1253-1263.[6] Mallone R, Ortolan E, Baj G, et al. Autoantibody response to CD38 in caucasian patients with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immunolog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J]. Diabetes, 2001, 50(2): 752-762.[7] Tuomi T, Antonell A, Nannipier M, et al. Autoimmunity to CD38 and GAD in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CD38 and HLA genotypes and clinical phnotypes[J]. Diabetologia, 2002, 45(10): 1298-1306.[8] Bach JF. Autoimmune diseases as the loss of active “selfcontrol”[J]. Ann N Y Acad Sci, 2003, 998(6): 161-177.[9] 何凌, 周智广, 罗建华, 等.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CD4+CD25+T细胞亚群的转变[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6): 428-431.[10] 杨治芳, 周智广, 唐炜立, 等. FOXP3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5, 25(2): 91-93.[11] Todd M, Brusko, Clive H, et al. Functional efects and the influence of age on the frequency of CD4+CD25+ T cells in type 1 diabetes[J]. Diabetes, 2005, 54(2): 1407-1414.[12] Nora Hosszufalusi, Agnes Vatay, Katalin Rajezy, et al. Similar genet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 islet cell autoantibody pattern of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 compared with adult onset type1 diabetes with rapid progression[J]. Diabetes Care, 2003, 26(3): 452-459.[13] Liang H, Yagi K, Asano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TLA 4 49A/G polymorphism and type 1 B diabetes in Japanese population[J]. Endocrine, 2004, 25(2): 105-109.[14] Caputo M, Cerrone GE, López AP, et al.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 heterozygous codon 49 A/G dimorphism is associated to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J]. Autoimmunity, 2005, 38(4): 277-281.[15] 沈洁, 谷卫. 新发觉的Ⅰ型糖尿病相关基因[J].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6(1): 40-42.[16] Hyoty H, Taylor KW. The role of viruses in human diabetes[J]. Diabetologia, 2002, 45(9): 1353-1356.[17] 赵召霞, 刘阳, 于春雷, 等. 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胸腺中CD4+CD25+调剂性T细胞的转变[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6, 22(3): 324-326.[18] 邝建.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胰岛炎核素显像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4, 2(5): 350-352.[19] Jide Tian, Dan Zekzer, Lorraine Hanssen, et al. Lipopolysaccharide activated B cells down regulate Th1 immunity and prev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nonobese diabetic mice[J]. Immunol, 2001, 63(2): 1081-10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