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西方经典文学鉴赏》第一讲测验

《西方经典文学鉴赏》第一讲测验

《西方经典文学鉴赏》第一讲测验1单选(2分) 西方国家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D)A.伊斯兰教B.佛教C.东正教D.基督教2单选(2分) 据达莫若什教授的观点,以下哪种概念指一些隶属于小的、有争议的、非主流的传统的作家作品,会随着时代潮流而大起大落:(B)A.旧经典B.反经典C.超经典D.影子经典3单选(2分) 以下哪类文学属于“西方文学”范畴?(D)A.非洲文学B.中国文学C.阿拉伯文学D.北欧文学4单选(2分)以下哪种情形与“关联阅读法”无关?(D)A.将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的诸神形象进行对比研究B.结合电影、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欣赏文学作品C.梳理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历史分期、思潮流派D.对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5单选(2分)属于西方文学中“希腊传统”的作品不包括:(C)A.奥德赛B.俄狄浦斯王C.圣经D.伊利亚特6单选(2分)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不包括:(D)A.哈代B.托尔斯泰C.易卜生D.但丁7单选(2分) 自文艺复兴运动至19世纪晚期,西方国家先后经历过的文学思潮有:(C)A.人文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现实主义B.人文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C.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D.人文主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启蒙主义简述(30分)学习西方文学有哪些好的方法?西方文学表达形式上与我们所熟知的东方文学不同,会让我们在学习时产生“陌生感”,采用关联阅读法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这种陌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主要方法有:1. “致敬”文学作品关联后代作家受到前代作家作品的影响而创作的作品,如路遥《平凡的世界》与司汤达《红与黑》。

2. 相同形象文学作品关联文学作品中出现性格相似的人物形象,如吝啬鬼形象系列: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莫里哀《吝啬鬼》阿巴贡,巴尔扎克《守财奴》葛朗台,果戈里《死魂灵》泼留希金。

3. 情感表达共通或相似的文学作品关联处于不同时期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相似,让读者感到有共鸣,如《红楼梦》与《源氏物语》。

“反乌托邦三部曲”中女性形象之比较

“反乌托邦三部曲”中女性形象之比较

样都 “ 化为乌有 ” , 被取消 、 消灭 了。尽管温斯顿对于母亲 的回
D 一 5 3 0的爱情 中都属于附属地位 , 而放大到整个社会亦是如此
( 二) 新生、 毁灭、 改造
忆是零散而支离破碎的 , 但是在他 的艰难 的生存 之中 , 母亲无处
不在 。 邻居软弱而温柔 的派逊斯太太 , 在无产者的街道 唱着美妙 而无意义 的歌曲的中年妇女 ……她们大多都沉默无言 ,甚至惧 怕 自己极易被煽动的子女 ,但是她们对于温斯顿对于他所处的 社会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 ( 二) 情人
反乌托邦三部曲中 ,主角们的爱情线都推动 了整体剧情的
发展且爱情走 向都与主角们 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三本书中 , 爱情 的发生不像大多数古 典小说 中所描述的那样跨越 了阶级 、家族
的鸿沟 , 两个相爱 的人长相厮守或是不得善终 。 《 我们》 中D 一 5 0 3
是“ 一体号” 的建造师 , 他爱上的 I - 3 3 0 所代表 的是 “ 没有一丝一

相悖 。《 我们 》 中的 0 — 9 0在其 圆润 的外 表下仍是一个典型 的女
性形象 , 温柔而具有极强 的忍耐力 。 D 一 5 3 0弃她而去且不断的抱 怨她的无知 , 她却不离不弃 陪伴 D走到了最后 。她对 D的服从 完全是出于真爱 , 而 D却不能给她与之付 出相应 的回应 。I - 3 3 0 的性 格与 O 一 9 0截然 不 同 ,是 反抗 的代 表 ,但 是 她的结 局跟 O 一 9 0并没有太 大的区别 , 都是 落了个被抛弃 的下场 。她们在 与
确其实并不 明白革命 的实质。 她只是厌恶了生活的单调与束缚 , 是革命 的盲从者 。 她着 眼于当下 , 能与爱 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

1984的英文介绍

1984的英文介绍

Orwell's press card portrait(肖 像)
• Eric Arthur Blair (25 June 1903 – 21 January 1950),[1] better known by his pen name George Orwell, was an English author and journalist.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 sent controls the past. "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着将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着过去。
" 'Does Big Brother exist? '
老大哥存在吗?
1984
<1984>,<Brave New World>,<we> are called Anti-Utopia Trilogy (反乌托邦三部曲)
Our word broken into three super countries in 1984.
Ocean States, Eurasian and East Asian countries(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 ),they always have wars. they change history, change language. they use telescreen(电幕) to control people.
'Of course he exists. The Party exists. Big Brother is the embodi ment(化身) of the Party. '

美国电影《分歧者》的反乌托邦思想

美国电影《分歧者》的反乌托邦思想

第34卷第3期2021年5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4No.3May.2021美国电影《分歧者》的反乌托邦思想陈琦瑶(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00)摘要:美国电影《分歧者》是一部表现反乌托邦思MN影片%作为近年来流行的青少年反乌托邦题材电影,《分歧者'自上映以来就受到全8界观众的喜爱%电影主要jk了女主角翠丝在反乌托邦8界中不断抗争,最终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还颠覆了整个社会命运的故事%《分歧者》表达了反乌托邦作品对人性的讴歌,且反映了“类作品的无政府主义政治理念,同时也暴露了美国反乌托邦电影展现的暴力行为与反战思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美国过度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结果,体现了美国文化中对暴力手段的推崇。

关键词:《分歧者》;反乌托邦;个人英雄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21)03-0110-03《分歧者》是2014年在美国上映的一部反乌托邦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作者是美国青年女作家维罗尼卡•罗斯。

该片塑造了一个异化的未来社会体系,以博学派为首的五大派系牢牢掌控着人类最后的城市一芝加,人性的&五大派系的人为“分歧者”,社会斥+女主角翠丝坚持与这个异化的社会抗争,最终成为分歧者的领军人,不仅收获了个人的,是了芝加哥人的,最美的芝加哥&《分歧者》上映以来,以的反乌托社会的&片的反乌托邦以分为来,-是指“反的乌托邦”,一个与美.的问题社会;一是“抗乌托”,这里反抗的是曲异化的反面乌托邦。

主角在抗异化的乌托邦的,年来美国过度宣扬个人主的题&一、反乌托邦概念在电影中的体现4,学家在的学巨著《国》中,了一个的f 理想的美国,以说是近代“乌托”文学的源头&“乌托”一词最早现在托马斯•莫尔的作《乌托邦》中,寄托了莫尔对未来社会的美憧憬&在电影《分歧者》,芝加哥市是末人类幸存者最后的乐土,整个城市墙围绕,城内科技发达,居民劳有所得&整个城市友派、诚派、博学派、无私派和无畏派这五个派系组成。

219443796_探寻《顶尖女性》中的反乌托邦

219443796_探寻《顶尖女性》中的反乌托邦

032《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卡里尔·丘吉尔的《顶尖女性》是英国戏剧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经典剧作。

在这部戏剧中,丘吉尔以其独特的社会意识和反乌托邦视角,用启发性的文字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

通过对《顶尖女性》的分析与解读,旨在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反乌托邦思想,揭示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女性主义意识。

[关 键 词] 卡里尔·丘吉尔;《顶尖女性》;反乌托邦探寻《顶尖女性》中的反乌托邦靳松超20世纪被认为是“英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戏剧舞台再次成为民众的辩论场所。

然而正如萧伯纳所言,这段历史几乎听不到女性的声音,直到卡里尔·丘吉尔这样的剧作家出现时,女性戏剧历史的天空才有了些许回响。

1963年英国皇家剧院的成立和1968年审查制度的废除都为女性剧作家的创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0世纪末,题材和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的戏剧逐渐登上戏剧舞台。

与此同时,在女权主义浪潮的推动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为女性剧作家提供了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

后来,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大选中成功撼动男性统治,这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再一次得到提升,同时也鼓舞更多的女性追求事业和政治上的成功。

女性作家们纷纷开始表达女性观点。

在这其中,卡里尔·丘吉尔是领军人物,其对当时和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伊莱·阿斯顿曾指出,卡里尔·丘吉尔是多年来英国戏剧史上仅有的两位受到过学术评论的女性剧作家之一;梅休因将她列入当代英国戏剧的唯一女性标杆;布斯将丘吉尔描述为当代剧作家中少数将社会意识和戏剧实验相结合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之一。

丘吉尔也陆续创作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剧本,这些戏剧文学具有高度的社会意识。

丘吉尔对戏剧界的非凡贡献以及她对女性发展的关注使其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顶尖女性》是丘吉尔的诸多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剧1982年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首次演出,以撒切尔执政早期为背景,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

《记忆传授人》中乔纳思的成长探析

《记忆传授人》中乔纳思的成长探析

《记忆传授人》中乔纳思的成长探析近年来,反乌托邦末世小说以及由此改编的反乌托邦青春片屡见报端,比如《饥饿游戏》、《分歧者》。

其中,《记忆传授人》(The Giver)也是一部典型的青春题材反乌托邦作品。

该小说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的一部优秀儿童科幻文学作品。

该小说在1994年获得纽伯瑞奖(The Newbery Medal)以及波士顿环球《号角》杂志奖(Boston Globe—Horn Book Awards)大奖,并被改编为电影于2014年8月在美国上映。

这部作品颇受青少年的欢迎与关注,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其影响力,同时也是因为该类小说的反乌托邦末世情结所引发青少年对未来社会的思考及反抗。

该小说以末日浩劫为切入角度,反映出根深蒂固的社会诉求和社会焦虑。

作为青春题材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又不同于经典反乌托邦文学作品。

一、经典反乌托邦小说与反乌托邦青春小说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对美好的乌托邦世界的描绘进入黯淡无光的反乌托邦世界的警醒,以表达对未来世界的恐惧与焦虑,反思在高度物质文明背景下人的异化以及人性的扭曲。

其中俄国作家叶·扎米亚京(Yevgeny Zamyatin)的《我们》(We)、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和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经典反乌托邦“三部曲”。

进入21世纪,反乌托邦青春小说及由此改编的青春片随之出现。

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将青春故事与反乌托邦社会背景结合在一起。

因受众对象设定为青少年,为此人物塑造多以青少年为主,男女主角上演了一场未知结局却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这与传统的反乌托邦影片压抑、沉重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经典反乌托邦文学作品里几乎全是主人公纷纷死亡,人类笼罩在可怕的野蛮的末日世界里。

自强女性形象作文人物素材

自强女性形象作文人物素材

自强女性形象作文人物素材英文回答:Women Empowerment in Literature.Literature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shapingsocietal perceptions of women and promoting their empowerment. Throughout history, authors have created compelling female characters who embody strength, resilience, and determination. These literary icons have inspired countless readers and contributed to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women's capabilities and rights.One of the most iconic examples of self-empowered women in literature is Jane Eyre by Charlotte Brontë. Jane's journey from an orphaned child to a self-sufficient and independent woman resonates deeply with readers. Despite facing adversity and prejudice, Jane maintains her dignity and unwavering spirit, ultimately finding love and fulfillment on her own terms.Another notable figure is Elizabeth Bennet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Elizabeth defies societal norms and expectations by choosing to marry for love rather than convenience. Her intelligence, wit, and determination make her a timeless symbol of female empowerment.In mor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e find characterslike Hermione Granger from J.K. Rowling's "Harry Potter" series. Hermione's intelligence and bravery are instrumental in the trio's success against Voldemort and his forces. She serves as an inspiring role model for young readers, demonstrating that intelligence and courage can overcome any obstacle.More recently, the "Hunger Games" trilogy by Suzanne Collins has captivated readers with its protagonist, Katniss Everdeen. Katniss is a fierce and resourceful young woman who willingly risks her life to protect her family and fight for justice in a dystopian society. Her strength and unwavering resolve have made her an icon for self-empowered women worldwide.These literary women inspire us by demonstrating the resilience, determina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female spirit. They challenge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and promote the idea that women are capable of achieving great things, regardless of the obstacles they may face. By presenting these strong and complex female characters, authors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empowerment of women in both literature and society.中文回答:文学中的女性力量。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探析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探析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乌托邦小说;女性主义一、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发展过程乌托邦是一个精神空间,是想象中的理想王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相反的生活状态。

它们是对立存在的,于是创造出女性乌托邦小说,给予女性追求平等意识的肯定。

从16世纪托马斯&#8226;莫尔创作《乌托邦》开始,到18世纪,萨拉&#8226;鲁滨逊&#8226;司各特创作了《千年神殿》。

18世纪,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男性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与之相比,女性在社会上呈现出没有价值的形象,女性地位不断降低。

《千年神殿》为女性建立了一个井然有序、没有压迫的女性社会。

让对生活绝望的女性可以到这里抚平伤痛。

这也暗示了女性在被社会不公平对待后的心理状况。

女性可以在一个没有男性的社会上生活,强调了女性的独立意识。

到了19世纪,女性主义处于激进阶段,因为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始走向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一些女性作家开始创作女性乌托邦小说。

例如《米佐拉:一个预言》,小说描写了一个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男性的社会,不用靠男性来繁衍下一代。

这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思想解放与独立意识。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女性乌托邦小说主要代表作是《她乡》。

三个美国男性到了一个只有女性,且没有国家、种族、职业差异的她乡。

这与美国的社会形态全然不同,三个男性与她乡的三个女性结婚生子,以养育后代的科学成就为价值标准。

女性乌托邦小说里,没有男性的社会是女性宣扬女权的一种方式。

但到了女性乌托邦小说发展的后期,女权主义不那么激进,因为20世纪初爆发了世界大战,一些军工厂开始招聘女性进厂工作,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

1928年,妇女拥有了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2]。

女性乌托邦小说中的女性,也是积极构建两性共存的社会改革者。

女性乌托邦小说从一开始的完全批判男权,到两性共存。

这是女性主义取得成就和女性对社会发展思考的结果。

这一时期,女性乌托邦小说大多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之地,和现实中的社会不一样。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1984》读书笔记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1984》读书笔记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1984》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反乌托邦三部曲之《1984》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1984》读书笔记导语:去读一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你看问题的方式肯定会和现在有巨大的不同。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

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

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

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

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

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

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

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

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

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

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

西方科幻电影中赛博格女性人物形象的构建

西方科幻电影中赛博格女性人物形象的构建

西方科幻电影中赛博格女性人物形象的构建西方科幻电影中赛博格女性人物形象的构建引言:自20世纪以来,科幻电影一直是电影界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

而赛博格主题,尤其是赛博格女性人物形象的构建,在西方科幻电影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赛博格女性人物比起其他科幻电影中的角色更加引人注目,因为她们身上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西方科幻电影中赛博格女性人物形象的构建,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一、赛博格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1.1 早期科幻电影中的简单形象构建20世纪初至中期的科幻电影中,赛博格主题并不常见。

但是在某些偏离主流的片子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赛博格女性形象的雏形。

她们通常被塑造成机械感极强的存在,缺乏复杂的情感和人性。

早期的电影制作技术限制了人物形象的精细塑造,因此赛博格女性通常被视为冷漠机器的存在。

1.2 后现代赛博格女性形象的多样性随着电影和科技的进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也给赛博格女性人物形象的构建带来了重要影响。

现代赛博格女性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形象,她们不再仅仅是冷漠的机器人。

例如,在《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中,罗伊(Roy)的女性赛博格形象带有柔和的特性,展现出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和渴望。

同时,她们也在外貌和行为上更加接近人类,增加了观众和角色之间的共情。

1.3 反乌托邦主题中的赛博格女性形象赛博格女性人物在反乌托邦题材的科幻电影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电影通常探讨人类社会的黑暗面,经常以赛博格女性作为主要角色来展现。

《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ement Day)就是一个例子,电影中的萨拉·康纳(Sarah Connor)是一名坚韧无畏的反抗者,她被塑造成坚强而母性的赛博格女性形象。

二、赛博格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2.1 技术与人性的冲突西方科幻电影中赛博格女性形象不断演变的背后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技术和人性之间关系的思考。

赛博格女性作为机器人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桥梁,她们的存在引发了人们对技术是否会剥夺人类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美女是一种革命力量——重温科幻经典《我们》

美女是一种革命力量——重温科幻经典《我们》
刘兵:通常,人们将此书归为经典的“反乌托邦三部 曲”之一。不过,与另外两部反乌托邦经典即《1984》和《美 丽新世界》相比,我觉得,本书作者倒是真正在对极权的 统治有所体验的,再将极端“科学主义”的技术与社会发 展想象相结合,才写出了这样一部杰作。当然,在另外一 种意义上,另外两部小说的作者正因为缺少这种直接体验, 却也居然能够写出那么传神的与现实或可能的现实如此接 近的情景,其想象力更是令人惊叹。
和《美丽新世界》有过一番评论,虽然他对于《我们》本 身所呈现的小说技巧评价不高,但他着眼于扎米亚京在反 乌托邦传统上的开创之功,对《我们》的评价比《美丽新 世界》更高一些。而且奥威尔强调,《我们》中所描绘的 反乌托邦未来社会,具有广泛的讽刺意义,并非仅仅是针 对前苏联社会现实的,而是针对“机器”——用今天的话 来说,可以认为就是以机械化和自动化乃至信息化为特征 的现代化——的思考。
有趣的是,《1984》的作者乔治 • 奥威尔也对《我们》
94 【院士语录】 态度篇 : 科研工作是创造性劳动,不能勉强,要靠主动性和勇气。没有教出来的人才,只有奋斗出来的人才。别人的指导和促进 都是第二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少逸 (学术联系人 王柳)
大学科普·科学反思 Scientific Reflection
江晓原:非常有趣的一点是,I -330 对男主人公的启 蒙和唤醒,是现代许多西方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桥段。 比如影片《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2002)中,身为 集权社会执法人员的男主人公,也是在一个参与地下反抗 组织的女子的感召下,挺身反叛,最终杀掉了集权首领“老
大哥”的。换句话说,革命经常是在美女的“挑唆”下发生的。
么此理性与彼理性的对决,又会是谁胜谁负呢?当然这里
还有一个更难的问题,即何为理性,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其

事件、叙事与主体

事件、叙事与主体

事件、叙事与主体作者:***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3年第06期内容摘要:《使女的故事》与《证言》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针对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右翼势力抬头的反乌托邦小说姊妹篇。

两部小说创作的历史跨度为三十五年,却就同一极权主义历史事件形成了两极叙事。

前者以单一的主体叙事建构了一种奠基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的相对性,而后者以多维度的主体叙事补足了前者围绕极权主义政变事件生产的历史意义。

通过拆解一个整体叙事的不同层次,阿特伍德解决的不仅仅是老生常谈的虚构与真实问题,更离析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历史事件的叙事主体性以及叙事主体的复数性,并最终呼吁以一种人与历史之间更为深刻的关系来回应历史绝对论。

关键词:《使女的故事》;《证言》;历史;叙事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创伤叙事与现代性批判”(19FWWB027)。

作者简介:王韵秋,文学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伤叙事、疾病书写、文学跨学科。

1948年,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出版了小说《1984》,这部小说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1932)、扎米亚京的《我们》(We, 1924)并称20世纪反乌托邦小说三部曲,全面揭示了在现代性至盛时期人性、制度、科学、文明、自由的虚幻与堕落,开拓了从批判的历史角度审视过去、现代与未来关系的文学体裁先河。

1984年,正直创作生涯中期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ret Atwood)奔赴德国,参观了象征着二战创伤与冷战创伤的柏林墙。

这一趟旅行让她对20世纪的重大社会问题产生了深思,并将这些由此产生的思想诉诸于文学写作之上,来年,她发表了与《1984》同属一类的反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1985)。

至此,两个“1984”产生了错位接续。

乌托邦的崩溃 ——《积坑》中小女孩娜斯佳之死

乌托邦的崩溃 ——《积坑》中小女孩娜斯佳之死

作者: 郭景红
作者机构: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出版物刊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67-68页
主题词: 《积坑》;娜斯佳;普拉东诺夫
摘要:<积坑>是苏联回归作家普拉东诺夫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最能代表作家写作风格的一篇.普拉东诺夫以其超常简洁、怪诞、深邃的语言,虚妄的事件和扭曲的人物形象,真实的再现了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历史事实.在众多痛苦、麻木、绝望的人物中,小女孩娜斯佳的形象,仿佛使读者在寒冷的冬夜感到了一丝温暖.小女孩娜斯佳命运轨迹,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切的爱,以及由这种爱而产生的、过分担心的'焦虑不安的感情'.。

《我们》中的反叛女性形象解读

《我们》中的反叛女性形象解读

98《我们》中的反叛女性形象解读文/王小菲摘要:俄罗斯著名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写于1920年,这部作品虚构了一个高度集权、泯灭自由、人性的乌托邦社会,《我们》开启了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序幕,其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反乌托邦小说,特别是小说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了对逻辑理性的批判和男权主义的消解,在意识形态上要高于其它两部乌托邦小说。

关键词:反乌托邦;理性;男权中心一前苏联作家扎米亚京写于1920年的《我们》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其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1984》、《美丽的新世界》等反乌托邦小说。

《我们》以日记体的方式叙述了主人公D-503的一段心路历程。

D-503是未来世界“大一统国”的一个火箭工程师,正如小说的名字一样,大一统国是一个狂热推崇理性和集体主义的国家,人们统一住在透明的玻璃房子里,统一进行固定时间的散步活动,统一按照规定时间睡觉,吃的是石油提炼的食物,总之,这是一个高度理性化的集权主义国家。

D-503原本是理性的狂热崇拜者,但是后来他认识并渐渐爱上了女主人公I —330,在I-330的引诱下,D-503一步步解放了本性,而在一统国的严密监控下,他被认为生了病——有了心灵,最终他主动接受了心灵剥除手术,冷漠地看着爱人死去。

《我们》中的 “大一统国”是一个僵化的集权主义世界,这是一个伪狂欢的世界,笑声的矛盾性被绝对的恐怖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不是靠讽刺和嘲弄,而是通过谴责、控告揭发。

《我们》中的男主人公D-503在日记中形象的记载了他感觉自己体内分裂为两个对立的个体的心路历程。

D-503热爱数字和体系的逻辑性,热爱一切理性的东西,痛恨一切非理性事物,比如他痛恨自卑自己那双长满了汗毛的手,像猴子一样,是一种返祖的现象,他认为这是野蛮时代留下的痕迹,而在大一统国,所有和旧世界有关的事物、词语都是受到鄙视甚至禁止的。

这双有着野性意味的手一直让D-503耿耿于怀,而I 一330却在第一次和D-503见面的时候就表示出对这两只毛茸茸的手的喜爱,很明显,这双毛茸茸的手是D —503身上野性、自然人性一面的象征,尽管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渐渐的,I-330唤醒了他身上人性的一面。

反乌托邦世界的乌托邦拯救——解读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

反乌托邦世界的乌托邦拯救——解读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

第20卷第1期2018年2月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V o l.20,N o.1 F e b.2018文章编号:2095-5464(2018)01-0107-05反乌托邦世界的乌托邦拯救解读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祝昊(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分析了阿特伍德小说‘使女的故事“的思想意义,认为小说以女性笔触和视角,展现出在未来反乌托邦社会中一位坚韧女性的生命体验,阐明了在反乌托邦世界里,唯有坚守信念㊁坚守本真方能获得最终的救赎㊂小说在表达对人类生存境遇焦灼与忧虑的同时,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评判㊂关键词:‘使女的故事“;反乌托邦;拯救;女性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㊃阿特伍德的代表作品‘使女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书中充满对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的讽刺,对人类生存境遇和社会历史的反思与评判㊂阿特伍德以边缘女性的个体生命经验展现了一个虚构的灾难时代;在文本叙述中深深隐匿自己对现实与未来的焦灼和忧虑㊂面对艰难的生存处境,小说中的人物采取了不同的应对和拯救方式,也承担着迥异的人生结局㊂尽管阿特伍德并未在作品中明确提出拯救灾难时代的良方,但她将拯救的希望隐约透露给读者,让读者在这个骇人听闻的故事中反省深思㊂一、反乌托邦的未来书写‘使女的故事“是一部思辨意味颇浓的 未来小说 ,运用多层嵌套的叙事格局,使故事在不同的时空之中交叉反复㊂小说的前15章通过女主人公奥芙弗雷德的回忆,呈现出一个荒诞无稽但却已成历史的未来:21世纪,美国民主政府已由政教合一的基列共和国取代,该国政权由信奉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分子把控,男性占有绝对意义的统治地位,女性成为彻头彻尾的附属品,根据年龄㊁生殖能力等特质被分为夫人㊁使女及仆役等类别㊂其中使女这一群体专司繁衍之职,她们没有姓名㊁统一穿着象征生育的红色修女服饰,由表示从属关系的 o f 加上所服侍统治者的姓氏组成的代号是其唯一的身份标志㊂在这个极权社会中,人们的言行举止皆处于政府的严密监视下,违反清规戒律者㊁持不同政见者㊁异教徒都要被处以极刑,普通人的个体自由被剥夺,人性遭受普遍压抑,社会气氛紧张恐怖㊂奥芙弗雷德是故事的叙述者,她的讲述感性自然,只遵循心理感受,不注重时空顺序㊂无穷无尽的无意识联想,编织成了叙述者的回忆之网,令其在内在体验的 绵延 中沉迷,时间在她的心理存在和体验方式中获得了内在统一㊂但是,对于读者而言,叙述者的内在统一却带来了文本的不确定性,猜测㊁想象与回忆的杂糅使整个叙述过程纷乱复杂,例如,对全家人逃亡过程的回忆,松松散散地贯穿了整部作品,直至最后读者也无法确定奥芙弗雷德的丈夫究竟遭遇了何种结局㊂这些无疑都使叙述者的讲述显得极不稳定㊂奥芙弗雷德本人也屡次声明由于处于极端压抑的状况下,心态失衡,她的讲述并不可靠㊂因此,小说未能给予读者任何 完美 的结局,读者要凭借故事的发展和自身的体验与想象去填补这无限敞开的空白㊂虽然故事笼罩在亦真亦幻的气氛中让人真假莫辨,留白之处令人浮想联翩,叙事者却在努力地寻求着读者的认同,在整个叙述过程中都保持着一种极为强烈的对话意识,试图让读者参与到自收稿日期:20170909作者简介:祝昊(1986),男,河南信阳人,郑州大学讲师,博士㊂己的故事和心情中来: 你可以是不止一人,你可以是千万个人㊂我眼下尚无危险,我会对你说㊂我会当作你听到了我的声音 [1]42㊂在阿特伍德的设定中,奥芙弗雷德所讲述的内容是由后世学者根据磁带录音整理出来的,所以小说的第16章 史料 正是关于这些音频资料的讨论发言㊂根据 史料 显示,‘使女的故事“来自学者发掘出的没有任何编号㊁标志的录音带,其真实性备受质疑㊂况且,即便是能够确定录音带的真实性,最后整理出的结果也仅仅是依照揣测将录音片段连贯组合起来,整个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是无法确定的㊂面对这些不无虚构㊁时序不明晰㊁局部关联松散的片段,读者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想象力重新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㊂ 史料 以皮艾索托教授的发言结尾㊂依照惯例,教授在结束发言时问道: 有谁要提问的吗? [1]320,这个问题也正是小说的结束词㊂阿特伍德的声音就深深隐匿在奥芙弗雷德的叙述声音和 史料 的声音之下,并未跳出来左右读者的观点,读者只有通过对文本所呈现出的模糊时空界限㊁充满不确定性的情节和开放性的结尾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够在多重阐释空间中探求文本的寓意㊂二、乌托邦的逆镜像阿特伍德曾声称‘使女的故事“ 承袭了自‘美丽新世界“和‘1984“以来的推测性社会小说的传统㊂‘1984“不是科幻小说,只是对未来的1984年可能的生活境况的推断㊂同样,‘使女的故事“也只是对我们生存其中的当今社会略微迂回的表现 [2]㊂既然阿特伍德认为‘使女的故事“与著名的 反乌托邦三部曲 属于同一类型,那亦可从反乌托邦的角度来探寻这部作品的意蕴㊂反乌托邦历史悠久,早在‘圣经“的‘耶利米书“‘何西阿书“等篇目中就已显现出雏形,后世的反乌托邦文学亦多具告诫㊁劝谕的意味㊂20世纪的反乌托邦文学多以政治寓言的形式出现,寄寓了作者对社会历史和人类命运深切的忧叹㊂作为一位极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使女的故事“正是阿特伍德审视社会㊁审视人类自身存在方式的反思性作品㊂尽管故事内容匪夷所思,令人难以置信,但作者却声称 在此书中我所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 [3]㊂所以,诸如空气污染㊁水源污染㊁核电站泄漏等环境问题;种族歧视㊁人口危机等社会痼疾在小说中都被夸张㊁放大乃至变形,而这也正是反乌托邦小说连接虚构与现实世界的方式,借助这一方式,阿特伍德强化了作品的道德教化功能并警示读者小说中的恐怖境遇极有可能变成人类无法逃避的未来㊂除却必须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外,基列国的人民在高压政治下人人自危,只能小心翼翼地自觉服从统治者制定的规约㊂正如福柯在‘惩罚与规训“中所言及的那样,统治者们将惩罚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设置了一套严密的惩罚机制,借以统治人民,例如无处不在的 眼目 就使得人民只能道路以目㊂此外,基列国还有更为血腥的 挽救仪式 和 参与处决 的惩罚规训手段,使女们不仅要亲眼目睹杀戮,还要参与到杀戮中来,这既是对罪犯的惩罚,同时也是警告规训旁观者的策略㊂人们对目睹示众的尸体和行刑仪式感到恐惧不安,又对能够参与到暴力中去,成为施暴者之一而疯狂雀跃㊂就这样,基列国的人们都在希望和怀疑之间承受分裂之苦,就连政权的建立者们也不例外㊂弗雷德大主教曾对奥芙弗雷德讲述过他们创建基列国的初衷: 从历史的角度看,那些均属于畸形年代 我们所做的是使一切回归自然㊂ [1]229所以当权者们面对生存的矛盾和困境,毅然决然地抛弃民主传统,一厢情愿地回归原始,回归‘圣经“, 以为可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1]220㊂这种举措又何尝不是一种乌托邦构想的体现?这些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分子冀望于通过徒具形式的宗教狂热解决一切问题㊂他们以‘圣经“中的地名基列为国号;设置 使女 是因为‘圣经“中有辟拉为拉结代孕的典故;散布 眼目 是因为‘圣经“曾言上帝的眼目无所不察㊂在这些原教旨主义信徒脑海中,按照‘圣经“建立的国度是一个无比美好的理想世界㊂他们笃信坚持这种生活方式就可以解决社会动乱㊁道德堕落等诸多威胁;认为只要强制人们虔信上帝,便会无忧无虑㊁告别终将毁灭的宿命㊂荷尔德林在‘塔楼之诗“中曾言: 将人间变成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4]㊂统治者们本意是 希望他们的社会成为一个神权乌托邦,山顶上的一座城市,成为天下万邦的榜样和光辉典范 [5]㊂然而,他们着力去构建的 神权乌托邦 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狂热极端的宗教信仰并不能救人于水火之中㊂在奥芙弗雷德的讲述中,基列国建立以后并未诞下一个健全的婴儿,除了禁锢人身自由以外,一切不过是旧事重演㊂人类灭亡的厄运在基列的统治下反而日趋迫近㊂恐怖绝望的反面乌托邦国家基列是作家与读者交流的中介物,通过描述这个国家社会的㊁生态的㊁宗教的㊁极权统治的种种困境,读者的忧801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患意识被唤醒,更加清醒地审视现实生活㊂小说中曾描述在基列国建立以前,正是由于人们的麻木不仁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是令人扼腕的是,当后世之人对专制的基列统治进行反思和评判的时候,却有学者呼吁要试图理解基列统治者当时的沉重压力而不进行道德审判,并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同㊂从对 史料 中两位专家的态度足见阿特伍德的用心良苦,她以反讽的方式告诫现世之人,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责任感,方能把握未来命运㊂从反乌托邦小说传统来看,‘使女的故事“除了一脉相承的反讽和警示作用外,还有它的特殊之处,即鲜明的女性意识㊂阿特伍德以细腻的女性视角和笔触来描绘这个反乌托邦世界,既无宏观的架构和逻辑严密的叙事,亦无线索完整的具体情节,有的只是对心态和情绪的微妙再现㊂女权主义批评家在评论乌托邦文学时,一般都会指出男性作品中想象的乌托邦都不曾改变社会权力结构中男女不平等的境况㊂因此,在女性乌托邦写作传统中首先质疑的就是等级制的权力结构,同时解构传统的家庭和社会中妇女的性别角色,其惯用的技法就是创造一个单性的社会㊁一个女性乌托邦㊂然而如萨拉㊃司各特的‘千年圣殿“㊁玛琪㊃皮尔西的‘在时间边缘上的女人“等作品中所描绘的,单性乌托邦固然无限美好,但却传递出一种悲观的情绪暗示在有男性的社会中,女性永远无法获得平等和权力㊂这种乌托邦本质上是对现实困境的逃避㊂而‘使女的故事“却脱离了这一窠臼,以反乌托邦的形式思考女性和人类的未来:它并未自欺欺人地逃避两性对立,反而将对立提高到敌对的高度基列国女性被剥夺了一切权力,成为男性奴役与欺凌的对象㊂阿特伍德用梦魇般的笔调预测当时激进女权主义者过分追求女权和女性同盟所造成的恶果,制造耸人听闻的震撼效果,就是要引起读者对男女两性的关系㊁对以往女权运动的重新审视㊂虽然阿特伍德并未明确指出人类的拯救之途何在,但却给予了拯救的暗示与希望㊂三、边缘声音与乌托邦拯救女性被边缘化的历史是阿特伍德在文学创作中探讨的永恒话题,她擅于发掘处于边缘,为世人所忽视㊁为历史所隐除的声音㊂小说中奥芙弗雷德所陈述的备受欺凌的生存体验正是这种被忽视㊁被消弭的声音㊂这种生存体验无法录入官方历史,也永远无法成为所谓 专家 的研究对象史料 部分中专家们的研究或是侧重于故事的真实性,或是侧重于统治者的身份,而对底层女性的不幸遭遇却选择性的忽略㊂阿特伍德在‘使女的故事“中大量地引用了‘圣经“的原文,在开篇的引语处便通过对‘创世记“第30章1~3节内容的引用点明了题旨: 拉结见自己不给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对雅各说: 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死了 ㊂雅各向拉结生气,说 叫你不生育的是神,我岂能代他作主呢? 拉结说: 有我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因她也得孩子 [6]㊂正如雅各纳妾生子这个典故及其下文中所呈现的一样,对于拥有妻子身份的利亚和拉结而言,其言语和行为都有极为详尽的展现,而代替她们生育的使女却仅仅是以辟拉和悉帕两个代号㊁两个生育工具而存在㊂阿特伍德以辟拉为妾的故事作引,点出了以奥芙弗雷德为代表的使女们极为相似的命运:她们没有自己的名字,仅存一个代号;她们不能读书㊁不能与人自由交谈;生育出大主教的后代之后便被重新分配到其他家庭,禁止留下影像㊁笔迹等任何存在过的痕迹㊂她们只不过是 长着两条腿的子宫:圣洁的容器,能行走的圣餐杯 [1]141㊂不同的时代,使女却始终无法逃避被践踏㊁被忽视的遭遇㊂作者如是安排,正是要为‘圣经“里和基列国中这些永远处于边缘地位,得不到正视的悲惨群体呐喊正名㊂使女们虽然遭受着非人的待遇,但她们所需的并非同情,而是自我的救赎㊂奥芙弗雷德微弱却坚忍的边缘声音中绵延不断的是对自我的思索㊁对往日的回忆㊁对现实的审视,是对抗基列政府㊁对抗标准化㊁对抗权力运作的斗争方式㊂这样的斗争既不同于如奥芙格伦那般隐忍的政府对立者,在真实身份暴露后,于恐惧绝望下选择悬梁自尽;亦不同于莫伊拉那种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在暴力抗争失败之后,放任自我,随波逐流㊂奥芙弗雷德选择了与人的奴性对抗㊁与妥协对抗㊁与遗忘对抗,她力图在严密残酷的规训惩罚机制中坚守自我,坚守心灵的自由㊂她不为时人所知的诉说成为后世控诉基列恐怖统治最为有力的证据,她所留下的磁带也成为历史的见证㊂奥芙弗雷德始终在与遗忘作斗争,因为对她而言,遗忘就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消逝㊂在 荡妇俱乐部 她从莫伊拉的醉生梦死中看到了遗忘,那所遗忘的不仅是往事,更是曾经自由独立的灵魂㊂莫伊拉在灾难来临之前是一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她厌恶男性,将自我封闭于女性团体之中,试图构建一个单性乌托邦㊂尽管奥芙弗雷德无法苟同莫伊拉的极端思想,但901第1期祝昊:反乌托邦世界的乌托邦拯救解读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却甚为佩服其勇气和胆略㊂然而可悲的是,当莫伊拉被抓进 荡妇俱乐部 后,她曾经的坚强勇敢㊁自信独立磨灭殆尽,如行尸走肉般徒留躯壳㊂无论身畔人事如何变迁,奥芙弗雷德依然凭借记忆带给她的清醒对抗着屈辱的处境㊂因为她深知唯有保持记忆,才能抗拒统治者的征服,才能让本真的自我存续㊂‘使女的故事“中从未出现主人公的真实姓名,但姓名对奥芙弗雷德而言却至关重要,名字代表着她对本真自我的记忆,坚守名字就意味着坚守希望和信念: 名字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㊂于是,我把那个名字珍藏起来,像宝贝一般,只待有朝一日有机会将其挖出,使之重见天日㊂我只当它被深埋起来㊂这个名字被一股香气缭绕,它像一道护身符,某种从遥不可及的远古时代遗传至今的符咒,将这个名字牢牢护卫㊂夜里我躺在单人床上,闭起眼睛那名字便会在眼睛后面的某个地方浮现,在难以企及的黑暗中闪闪发光 [1]220㊂这段动人的文字令奥芙弗雷德挺过了最为绝望无助的时刻,她想到了她的女儿,想到了他们全家的逃亡,想到了她对命运失败的一搏㊂明明是锥心的痛楚,明明是压得人无法呼吸的沉重,却怎样都无法阻挡那几个字在心灵深处闪烁的光芒㊂其实,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又何止是她的名字,生的渴望㊁不放弃的勇敢和不妥协的倔强正随着在夜深人静时越来越清晰的姓名一起冲击着她的意识,让她在沉闷压抑㊁令人绝望㊁看不到任何出路的时候向自己的灵魂伸出拯救的双手㊂ 奥芙弗雷德的回忆是向过去的沉溺,她在过去找到曾经的自我,同时也在努力确证和救赎现在的自我 [7]㊂回忆在根本上关涉的并非过去,而恰恰是罹受屈辱的此刻㊂正是这样的信念与坚持,使奥芙弗雷德在这个反乌托邦世界中获得了灵魂的拯救与自由㊂奥芙弗雷德这个普通人㊁边缘人在基列的一切都消散在历史的烟尘之后,在彼时的统治者都只能在影像中残存模糊的身影之后,却借助自己感性而睿智的声音让后世之人铭记,她对话语权的把控超越了时间与死亡,让使女这个处于边缘㊁永远不允许留下痕迹的群体最终走出时空的迷雾,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㊂其实,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乌托邦构想,都希望以此获得拯救,摆脱反乌托邦世界的灾难㊂大主教和他的同僚们选择了基列国这个 神权乌托邦 ,莫伊拉选择了建立一个与男权文化决裂的女性乌托邦 但他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大主教葬身于他亲手建立的基列体制;莫伊拉为现实所折磨,锋芒褪尽,变得麻木不仁,意志涣散㊂他们选择的拯救道路不是让人惊骇莫名,就是让人唏嘘不已㊂极端的选择与反乌托邦世界纠缠在一起,把他们逐步推向毁灭㊂尽管如此,阿特伍德对于人类的前途还是存有信心的㊂在‘使女的故事“中,这种信心以种种含蓄的方式呈现,如:在高度恐怖的基列统治下,依然有 五月花 这样的抵抗组织在顽强对抗;大主教期待与主人公更富人情味的接触;主人公与奥芙格伦最终心意相通;主人公成功地逃离大主教家等㊂开放性的结局仿佛昭示着人类命运的开放式未来,结果终将如何,全然在于人类自身的选择,而如何选择㊁如何营造未来则是作家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㊂四、结语‘使女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思辨特征,阿特伍德的倾向和意图深深地隐匿在奥芙弗雷德的叙事声音之下,她只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出来让读者加以思考,她唯一留给读者的就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警诫㊂因为她深知每个人所选择的拯救道路都不尽相同,她无法直接为人类提供具体的救世良方㊂阿特伍德的这种隐晦在 史料 部分展现得淋漓尽致,奥芙弗雷德所讲述的故事由两位具有 厌女症 的男性学者整理和重写,他们质疑故事的真实性㊁贬低故事的历史价值,无视故事中的道德控诉,似乎所谓学术上的注释与考据业已凌驾于感性的㊁道德的书写之上[8]㊂但实际上,充盈于故事中的细腻生命体验较之冷峻的史料分析㊁繁琐的人物身份确定过程而言无疑是更为鲜活㊁更加引人瞩目的㊂掩卷沉思,奥芙弗雷德才是最终的胜者,她的讲述在深层次上摧毁了基列钳制㊁监控国民意识的政治企图;她对生命的感性思考更使两位妄图解构她叙事合法性的专家的发言显得毫无说服力㊂‘使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拯救的故事,奥芙弗雷德这位边缘女性的声音于百年之后得以重见天日,也正象征了奥芙弗雷德对自身灵魂拯救的成功无论是否逃出升天,她都已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㊂参考文献:[1]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M].陈小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C O O K EN.M a r g a r e tA t w o o d:a b i o g r a p h y[M].T o r o n t o:E W CP r e s s,1998:326.[3]MA R T A D V O R A K.T h e H a n d m a i d st a l e:af e m i n i s td y s t o p i a?[M].W o o d s t o c k,C o n ne c t i c u t:S p r i n g J o u r n a lB o o k s,1999:23.011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4]荷尔德林.塔楼之诗[M ].先刚,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69.[5]MA R L E N E D O L I T S K Y.I r o n y i n O f f r e d st a l e [M ].W e s t p o r tC o n n :G r e e n w o dP r e s s ,1999:120.[6]‘圣经“官话和合本.[7]G R A C E S .A r t i c u l a t i n g t h e s pa c eb e t w e e n :A t w o o d s u n t o l d s t o r i e s a n d f r e s h b e g i n n i n g s [M ]ʊM a r g a r e t A t w o o d :l a n g u a g e ,t e x t ,a n d s ys t e m.V a n c o u v e r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B r i t i s hC o l u m b i aP r e s s ,1983:126.[8]赵娜.性别语境中的女性书写[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95698.ʌ责任编辑 王立坤ɔU t o p i a nS a l v a t i o ni n D y s t o p i a n W o r l d :A n a l y s i so f A t w o o d s T h e H a n d m a i d sT a l eZ h uH a o(S c h o o l o fL i b e r a lA r t s ,Z h e n g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Z h e n gz h o u45000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T h eH a n d m a i d sT a l e w a s a n a l y z e d .I t c o n s i d e r s t h a t ,t h i s n o v e l s h o w s a t o u g hf e m a l e 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i nt h e f u t u r ed y s t o p i a ns o c i e t y f r o m a ne x qu i s i t e f e m a l e w r i t i n g s t y l e a n d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r y i n g t oc l a r i f y t h e t r u t ht h a t i n t h ed y s t o p i a nw o r l d ,o n l y ad he r e t o t h ef a i t ha n ds t i c kt ot h eo r ig i n a l r e a l i t y c a n p e o p l eo b t a i nth efi n a l r e d e m p t i o n .S h ee x pr e s s e da n a n x i e t y a b o u t h u m a n l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f u l l o f r e t h i n k i n g a n d c r i t i c i z i n g at t h e s a m e t i m e .K e y w o r d s :T h eH a n d m a i d sT a l e ;d y s t o p i a n ;s a l v a t i o n ;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f e m a l en a r r a t i v e (上接第68页)R e i n v e n t i o no f J u d i c i a l S u g g e s t i o nS ys t e m L i uY i t o n g(L a wS c h o o l ,E a s t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L a w ,S h a n gh a i 20005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ne m p i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 w a s m a d eo nt h e j u d i c i a ls u g ge s t i o n sb a s e do nt h ef i r s tn a t i o n a l e x c e l l e n t j u d i c i a l s ug g e s t i o n s .I t c o n c l u d e s th a t ,t h e p r a c ti c e o f t h e c u r r e n tj u d i c i a l s u g g e s t i o n s ys t e m i se x t r e m e l y u n c o o r d i n a t e d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e g i s l a t i o n 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 ;ju d i c i a l l e g i s l a t i o n s h o u l d f o l l o wt h e e s s e n t i a l l a wo f j u d i c i a l p o w e r a n d s h o u l d n o t b e d e a l tw i t hb y ul t r a v i r e s ;t h e r e v i s i o no f t h e O r g a n i cL a w o f t h eP e o p l e 'sC o u r ts h o u l df u r t h e rc l a r i f y th ed u a la t t r i b u t e so f j u d i c i a l s u g g e s t i o n sa n dl e g a l s u g g e s t i o n s ;i t i sn e c e s s a r y t o g r a d u a l l y c l e a nu p an ds t a n d a r d i z et h e s y s t e mo f j u d i c i a l s u g g e s t i o n s a n d s h o u l d n o t e x p a n d t h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t o s p e c i f i c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m a t t e r s o t h e r t h a n l e ga l i s s u e s .K e y wo r d s :j u d i c i a l s u g g e s t i o n s y s t e m ;e m p i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e s s e n c e o f j u d i c i a l p o w e r 111第1期 祝 昊:反乌托邦世界的乌托邦拯救解读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

反乌托邦下女性的自我救赎——《如此浩瀚的大海上》女性生态主义解读

反乌托邦下女性的自我救赎——《如此浩瀚的大海上》女性生态主义解读

作者: 黄茗伊[1]
作者机构: [1]延边大学,吉林延边133002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
页码: 67-7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生态女性主义;乌托邦;身份认同
摘要:�如此浩瀚的大海上》描写了华裔女子芳在毕毛的生存状态,以芳作为一名移居美国的华裔女工为了寻找精神家园为主要线索,这一过程也是一名女性为了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找到自己内心的“乌托邦”,实现女性独立的过程。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就文本的女主人公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进行分析,结合乌托邦主题对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进行分析,从而揭露后工业时代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批评男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的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学院:文学院学生姓名:赵逸舟学号:1230010206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2级完成日期:2014年10月31日指导教师:吕超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被合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是反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部作品均以荒唐起始,以悲剧为终,而在三部作品里,女性都对故事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她们使荒唐可笑的反乌托邦世界变成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本文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特色,以女性形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究女性形象对反乌托邦文学的作用,从另一种视角对反乌托邦文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反乌托邦;《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女性The analysis of female in the anti Utopian TrilogyAbstract:"We" "Brave new world", "1984" was named "anti Utopian Trilogy", is adystopian literature classic. The three works are to start the tragedy asabsurd, final, and in the three novels, women are the story plays a decisive role, they makethe absurd dystopian world into a tragedy is muscle. In this paper,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bined works, to the image of women as the research breakthrough point, exploring women's image of the role of anti utopian literature, to study the anti utopian literature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Keywords:anti Utopia; "1984"; "we"; "Brave new world"; women目录引言 (4)一、“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其女性形象的影响 (4)(一)柔弱的反抗者形象 (4)(二)愚昧的顺从者形象 (5)二、女性形象对“反乌托邦三部曲”的作用 (6)(一)恋人的形象 (7)(二)母亲的形象 (7)结语 (8)参考文献 (10)引言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 的杰作《乌托邦》(Utopia)问世。

Utopia(乌托邦)一词源自希腊语,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引申为理想的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乌托邦”则可以这样解释:“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不存在的寄托了美好想象的国家”。

但就如有阳光的地方一定会有阴影一样,乌托邦也有它的对立面——反乌托邦。

现代反乌托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威廉•摩里斯在《乌有之乡的消息》(News form Nowhere,1890)。

反乌托邦的历史和乌托邦一样久远。

譬如在《圣经》中,天国就相当于乌托邦,而《耶利米书》描述的灾难中的以色列则是一种典型的反乌托邦形象。

“反乌托邦”有时也翻译为“敌托邦”、“恶托邦”、“废托邦”。

反、敌、恶、废,四个字足以说明这种乌托邦的本质。

如果说乌托邦是人类对自己美好前景的全面憧憬的话,那么反乌托邦便是人类的全方位的噩梦。

而“反乌托邦三部曲”就是最经典的三个噩梦。

一、“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对其女性形象的影响反乌托邦三部曲都创作于20世纪初叶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作者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对未来世界的诅咒,使人们虽未亲眼目睹,却早已产生身临其境的恐惧,进而本能的产生出反抗的情绪。

所以说“反乌托邦”这个词语中的“反”不只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个动词,反乌托邦小说中不仅有着对反乌托邦世界的叙述,更有着人对这个世界的本能的反抗。

20世纪初叶的工业发展使得女性地位不断地提升,这使女性得以作为反抗的主体而出现在反乌托邦文学中。

而我们也应看到,当时的女性地位并没有提升到和男性平等的地步,仍然是附属于男性的地位,加之女性在当时的受教育水平还比较低,体现在反乌托邦文学中就成为了“柔弱的反抗者”和“愚昧的顺从者”这两个形象。

(一)柔弱的反抗者形象之所以称她们是“柔弱的反抗者”,并不是说她们的反抗具有妥协性,而是因为她们的反抗是不完全的,并且是感性化的。

《我们》中I-330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反抗者的形象,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几近完美的英雄形象,她有着出众的相貌,睿智冷静的的性格和出众的领导能力,是反抗组织的领导者。

这样一个完美的革命者身上最“不完美”的一点就是她有了一段爱情,原文中这样说道:“ I抬着脑袋,用胳膊支着。

嘴角两边是又深又长的两道线,高高挑起的眉毛拧成黛色的三角——一个 X。

‘也许到那一天……’她打住话头不往下说了,黛眉变得更浓重。

她拿起我的手,紧紧捏着说:‘告诉我,你不会忘记我,你永远记住我吧!’”1而“不完全的革命者”这样的形象在朱莉娅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原文中主人公这样形容朱莉娅:“在她看来,生活很简单。

你想快快活活过日子,‘他们’——指的是党——都不让你快活,你就尽量打破它的规矩。

她似乎认为,‘他们’要剥夺你的快活,就象你要避免被逮住一样,是很自然的事。

她憎恨党,而且用很粗的话这么说,但是她对党却没有一般的批评。

对于党的理论,除非触及她的生活,她一概没有兴趣。

他注意到,她从来不用新话,只有一两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流行的除外。

她从来没有听到过兄弟会,不相信有这个组织的存在。

任何有组织的反叛党的尝试都注定要失败的,因此她认为都是愚蠢之极。

聪明人该做的事是打破它的规矩而不危及你的生命。

”2可以见得,她们的反抗并不是透彻的、全面的反抗,在行为上是更接近于本能的东西。

这两个反抗者的形象明显都是不完美的,她们一个太过感性化,另一个缺少用来反抗的知识,这就是时代背景对反乌托邦文学的影响之一。

(二)愚昧的顺从者形象顺从者形象作为作为反抗者形象的对比,广泛存在于反乌托邦文学中。

这些人毫无疑问的执行着身处的世界的法则,内心狂热而空虚。

而与男性顺从者形象相比,对女性的顺从者的形象的描写少了一份病态和讽刺,多了一份悲哀和感叹。

在“三部曲”中,《美丽新世界》中的列宁娜就是一个典型的顺从者形象,她像新世界中的所有人一样,相信着新世界的一切,体验着集体生活的快乐,将口诀口号挂在嘴边,一旦出了问题就靠毒品解决。

她的顺从性在小说中处处有着体现,从她对低种姓的看法到口中不断念叨的口诀,都表现出了她坚定不移的相信着这个新世界,着实令人感到悲哀,而这也是现实中的女性顺从性和缺少知识的反映。

而现实中女性特有的另一种顺从行为在“反乌托邦三部曲”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那就是对男性的顺从。

这样的典型人物在“三部曲”中比比皆是,例如刚刚提到的《美丽新世界》的女主角列宁娜,在原文中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列宁娜·克朗吗?’亨利·福斯特拉上裤子拉链,回答局长助理说。

‘哦,她是个非常好的姑娘,极有灵气。

可你居然没有得到过她,我很意外。

’”“‘对,我真要劝你试试她看。

’”3仿佛列宁娜只是一件唾手可得的用品,用主角之一伯纳的话来说就是“‘只把她当个肉1叶普盖尼·扎米亚京:《我们》,范国恩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154页2乔治·奥威尔:《1984》,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136页体来议论。

’伯纳咬牙切齿地说,‘在这儿干她,在那儿干她,好像她只是一块肉,把她贬低成了一大块羊肉。

她说过她要想一想,这个星期再给我回答。

啊,福帝,福帝,我的福帝!’”1“‘而更糟糕的是她也把自己看做是肉体。

’”2足以见得在“新世界”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关系。

这样的依附顺从关系在《我们》中的体现的形象便是O-90,她对主人公Д—503依附顺从,即使Д—503弃她而去,她却毫无怨言。

察觉到Д—503的背叛后,她在信中写到“您知道……也许,您不知道(我现在信也没法好好地写——这些我都顾不得了),现在您知道,没有您我一天也活不下去,我不再有晨光,不再有春天,因为R对我来说只是……当然,这对您是无所谓的,尽管如此,我对他是很感激的。

这些日子如果没有他,我一个人真不知怎么办……这些日日夜夜多么漫长,它们仿佛是十年,也许是二十年。

我的房间好像不是四方形的了,它成了圆形的——没有尽头,我走了一个圆圈又一个圆圈,都是一个样,连一扇门都没有。

”3足以说明她在这段感情中所处的不平等的位置。

而无论是“柔弱的反抗者”还是“愚昧的顺从者”,都是现实中的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体现,正所谓“文学不高于所处的时代”,即使是描写未来的反乌托邦小说也是如此。

二、女性形象对“反乌托邦三部曲”的作用不论是《我们》中的I-330,还是《美丽新世界》中的列宁娜,《1984》中的朱莉娅,甚至是像O-90、琳达这样的配角也包含在内的一众女性形象在“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故事中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女性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是乌托邦社会中的典型代表。

她们的存在对反乌托邦来说意义非凡。

甚至可以这样说:“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身上散发出的光辉,正是反乌托邦文学的核心思想。

现代乌托邦建立在理性和科学之上,而反乌托邦和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反对绝对的理性。

反乌托邦的世界是一个机械化的冷冰冰的世界,这块坚冰用理性来“以毒攻毒”是敲不动的,因为反乌托邦的世界里,定下真理的是一个个造福主们、福帝们和老大哥们,无法用辩证来证明他们的错误。

唯一能融化这块坚冰的希望来自于人类更原始,更本能的东西——感情。

这种永远无法用理性思维解释的东西才能真正对抗反乌托邦世界的所谓“理性”。

感情中最强大的最无法解释和不能被强迫的就是“爱”了。

而对于爱的体现,没有比一个有着充满感性色彩的女性形象更适合的了。

体现在“反乌托邦三部曲”中,便出现了用于侧面衬托的“恋人”形象和正面描写“母亲”的形象。

1阿道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50页2阿道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60页(一)恋人的形象“爱”在“三部曲”中的体现一方面就是男女之间的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