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合集下载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摘要】法治和德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法治以法律为准绳,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而德治强调道德规范,塑造公民良好品德和社会风气。

二者相结合,可以有效弥补法律的不足,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实践中,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可以提高执法的效率和公正性,同时也能强化社会共识和公民意识。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举措。

政府和公民应共同努力,促进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为构建法治社会和文明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法治、德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意义、互补性、实践、必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治理难度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治理社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我国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通过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和谐发展。

历史上,我国曾经有过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但都未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

依照《法治》杂志网站的一篇文章,“法治是对社会秩序和规则进行规范的一种手段,但单纯的法治往往无法完全解决社会问题,德治是通过道德、良知、诚信等传统美德来约束和引导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但仅仅依靠道德规范也难以制约人们的行为。

”综合运用法治和德治两种方式,才能更好地治理社会,并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2. 正文2.1 法治与德治的意义法治与德治的意义在于确保国家的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法治是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是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保障。

法治使政府和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违法乱纪,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而德治则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治理方式,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促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标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前者强调依法行政,注重依靠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而后者强调以德为先,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修养和品德,通过道德规范来调节社会秩序。

实践中发现,单一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难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将二者相结合成为一种治国理念,可以更加全面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现实、国家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方面探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中国自古就有“法治”和“德治”的传统,古代的统治者或者是以法治为主,比如秦始皇实行的法家思想,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执行都非常重视;或者是以德治为主,比如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统治者也曾尝试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例如汉武帝实行的选贤任能政策,不仅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更注重培养人才和提倡礼仪道德,这种治国理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从历史经验来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当代社会现实出发,我们也可以找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人们对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它可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单一地依靠法律法规是难以解决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问题的,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如果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可以借助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行为,又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培养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从而更加全面地解决社会问题。

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也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中国古代有“礼法德”并重的治国理念,提倡礼仪法律的更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如《尚书》中有“民无德不修,地无施不良”的论断,道出了德治在治国兴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法德并重的思想。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理解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理解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理解【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理解】法是社会秩序的基石,而建立完备科学正确的法制才是法治国家的核心,也是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治手段。

清朝开国大君皇帝清世宗在缔结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法律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大清律例》中,描述了他的伟大理想:“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个理想早已深植于每一个中华子孙的心中,一直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所谓“法安天下”,就是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坚决清除一切非法乱象,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保障社会公平公正,治国安邦,决心营造安定欢乐的社会环境。

法制要求我们每个公民应当守法,遵守国家规定,避免任何损害国家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行为。

而“德润人心”,则是指要求我们应当遵循伦理道德,相互尊重、文明关系、友爱相处,以社会公德的准则维护社会正义,促进公平公正,以和谐的气氛、宽容的态度和友善的待人接物,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凝聚我们国家的民众。

要实现《大清律例》所述的理想,必须结合实际,从社会制度建设、法治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助共同创造的现实德政新局。

从政府角度看,要坚决打击腐败,切断权力和财富的滥用,坚持廉洁政治、廉政改革,确保政府的有效运行,营造公平公正的政府环境,将以身作则铸就完美的政治文化;从企业方面看,应积极进行伦理规范建设,营造企业文化,运用行政管理手段和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努力创造和谐企业环境;从社会层面看,要增强社会各界的自我规范意识,完善社会调节、维稳机制,构筑公共文化保护机制,以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宽容的态度激发一种正向的社会价值观。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落实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理念,仍需我们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多样的办法构建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多种形式构建优良的伦理道德,多元的理念推进社会公德建设,以和谐的社会气氛、宽容的态度及友善的待人接物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崇高的使命感憧憬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美好理想。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色。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要求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内在的、共生的、互济的结合,贯通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以法治价值保证科学立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不仅是为了保证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良法治国。

科学立法的科学性,表现在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上,还表现在法律法规的价值性上。

法治价值是指法律的治理价值,也是指法律的道德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每一项立法都要反映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得到人民拥护。

我国在立法领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有的法律法规反映人民意愿不够,立法中存在部门化倾向等,说到底是没有解决好为谁立法、为谁确权的问题。

因此,明确立法权力边界,首先要明确立法道德边界,不允许立法谋私;防止部门利益、集团利益、局部利益法律化,首先要解决以德立法、人民立场问题,用良法善治彰显法治价值。

科学立法,首先要使法律法规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以法治敬畏支配严格执法。

法律的效力靠实施,实施的途径靠执法,执法的质量靠敬法。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

从有法可依到执法必严,既要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又要增强执法道德、厚植法治敬畏。

执法道德就是忠诚法治、忠实法律,一丝不苟、一点不差,法治敬畏就是执法部门和人员始终保持对法律神圣性庄严性的崇敬和敬畏,不敢亵渎、不敢任性。

严格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做到执法严明,前提性的条件是以德治权、以德治吏,这样才能保证有道德的执法,使德治贯彻于法治过程中。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心得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心得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心得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依法治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而以德治国则是从根本上培养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做人做事具备道德操守。

在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依法治国可以为社会提供有序稳定的环境。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准绳,它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保证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公平和安全。

只有依法行事,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但是,法律并不能涵盖和包容所有的情况,有时候需要以德来补充。

以德治国就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使人们能够自觉地践行善良、公正和诚信的行为。

通过引导人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自律自省,才能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风气。

其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法律是权威的,但是权威是有限的。

如果只依靠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滋生,使人们追逐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任。

而通过以德治国,可以从价值观的层面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伦理和道德信仰的共识。

只有深入人心的文化才能够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真正的引导和影响。

最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法律是正义的体现,是公平公正的保障。

依法治国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和豁免。

但是,法律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有时候需要以德来弥补法律的不足。

以德治国能够强调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通过培养和普及道德修养,人们会自觉地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关心社会的公益事业,形成“仁者爱人、公维持之” 的社会风尚。

总而言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依法治国可以为社会提供有序稳定的环境,而以德治国则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简要谈谈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

简要谈谈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

简要谈谈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
嘿,咱今儿来唠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事儿哈!你想想看,法律就好比是一条坚固的绳索,把社会的秩序给牢牢捆住,不让它乱套,比如说,要是有人偷东西,法律就会出来“说话”,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

那德治呢,就像是温暖的阳光,照耀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呀。

比如大家都自觉排队,尊老爱幼,这些就是道德的力量在起作用呀!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不就像是给咱的社会来了个“双保险”嘛。

就好比一个家庭,如果只有严格的规矩,没有爱和关怀,那家里的气氛得多冷冰冰啊。

反过来,如果只有爱,没有一些规矩来约束,那也可能会乱了套呢!咱们的社会不也是一样嘛。

再看看那些文明程度高的地方,不都是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嘛。

大家都遵纪守法,同时也心怀善良和同理心。

咱国家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那真是太明智啦!这样一来,既能让那些想干坏事的人有所忌惮,又能让大家心里都暖暖的,更愿意做好事,对不?咱可不能小看了这两者的结合呀,这可是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生
活呢。

只有这样,咱们的社会才能既有序又充满温暖和人情味儿呀!我觉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稳定,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法治和德治是国家治理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实现国家治理全面发展、有效推进的重要手段。

最近在学校里听到了一场有关法治和德治的讲座,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重要性。

法治与德治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虽然基于不同的思想基础,但互相间具有着深刻的联系。

法治侧重于依法治国,注重法律的权威,将权力的运行靠重操作法律规定来实现。

而德治则主要指通过道德教育、公共服务等方式,培养人民自觉遵循道德准则的社会氛围。

法治和德治都是社会正义的表现,但是二者的达成行为体现各观点的不同,在文明内部分别占据了不同的主场。

要实现法治天下、德润人心,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

法治建设旨在规范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有序。

要树立法治观念,加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同时,还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制度的创新,提升法治水平,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法治文化。

而德治则注重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增强社会和谐稳定性。

要从教育入手,加强道德课程和经典著作教育,弘扬优秀的道德典范,培养人民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两者的结合是推动国家治理不断进步的必要途径。

法治既可以解决个体之间的纠纷,也能够化解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保障国家和人民安全。

德治则重在提升大众政治参与能力和价值观,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觉性,节约资源,完善环境。

在多元社会中,法治和德治的运用和衔接,可以挖掘不同文化和思想体系的优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表达对法治德治的关注以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中,作为一名学生,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让自己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更具道德意识,更加注重法制的一个人,让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人的参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进一步发展,为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作出积极贡献。

法治和德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谈谈你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

谈谈你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

谈谈你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题目:谈谈你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

答案解析: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1)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

①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②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 2)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①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②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要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只有坚持以道德为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法治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要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只有坚持以道德为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法治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合的理解

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合的理解

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合的理解
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治理中,倡导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
序和要求进行治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

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平等适用,任何个人、组织都不得超越法律的框架行事。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治,它使国家的治理更
加规范、透明,保护公民的权利,防止滥权和腐败的发生。

以德治国则强调了在法治框架下,还需要注重道德的引导和教育。

以德治国侧重于整
体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居民个体的道德素质提高。

以德治国主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塑造公民的良好品德,促进公民行为的规范与自律。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依法治国提供了具体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保障,为
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而以德治国则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倡导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人们自觉守法、遵纪守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
会风尚。

在实践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依法治国为以德治国提供了必
要的法制基础,同时以德治国在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和个体道德建设上也为法律的有效实施
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通过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合,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
会秩序,使人们心怀道德、守法自律,共同追求社会进步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
长久以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一直是为国家发展争取繁荣的重要手段。

但这
俩指标不可以分离的,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完全的实现。

依法治国,其实就是要维持国家的政治秩序,实行仁政,以规则管理国家。


法治国可以有效地抑制非法行为,作出正当判决,让人们感受到权利受法律保护,实现司法公正,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而以德治国,其实就是要以良好的道德,良好的仁慈和礼节去执政,只有当环
境良好且人们行为合乎道德准则时,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以德治国,就像激励人们尊重法律,在正确的路上前进,教育重要的仁义道德,并让他们清醒地对待财富,感恩质朴都是必须的,可以全面改善民众心理,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让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在一起,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在社会结构上重新安排
一些制度,而不是只关注宪法的设置和政府的运作。

只有通过重视道德和仁爱的教育,根本扭转社会现有的秩序,有效地帮助穷苦多的人口社会保护的方式,建立人人平等的生活状态,让善良的想法通过政治方式有所体现。

只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得到妥善处理,才能获得更高水平的改善,更加完
善的法律制度,更多人道主义的精神教育和传播,创造一个世界上更加美好的社会。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个重要原则,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强调依法行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民权益。

以德治国则着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公民道德素质,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

那么,为什么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呢?下面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探析。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互补优势。

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其优势在于能够确保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

但法律只能规范行为,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内在动力和道德观念,容易出现经济犯罪、腐败等问题。

而以德治国则是通过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公民道德素质。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相辅相成的治理机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增强国家治理的可持续性。

依法治国重视法律获得的约束和执行,通过法律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但法律本身存在不足,例如:法律的制定周期长、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法律条文的晦涩难懂等。

单纯依靠法律无法达到持久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以德治国强调的是道德的力量和自觉性,它不仅可以填补法律的不足,还能够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适应、创新。

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保持国家治理的可持续性。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法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它能为国家提供法律保障、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单纯以法治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是不全面的,还要考虑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塑造。

国家形象往往是通过文化标志和民众的行为表现来传递的,而道德教育是培养公民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中坚力量。

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高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主要有:互补优势、增强可持续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热点面对面》⑨)——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人民日报》(2015年02月12日09 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法治与德治关系怎么看“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

”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

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

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意思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意思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意思“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是一个成语,意指通过依法治国来保证社会安定,以德行来启发人心。

这个成语源自《尚书·泰誓》:“法自天地立,受命于民心。

故曰:立法安邦,德化人心。

”它强调了依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同时通过崇尚德行来引导人民的行为和思想。

具体来说,法是指法律,它是社会规范的体现,具有强制性。

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可以保证社会的秩序和公正,让人民生活在一个法治的环境中,得到公平的待遇和保障。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在于确保权力的行使受到法律的制约,使每个人都能够在法治框架下享有权利和义务。

而德则是指德行,它是个人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德行是人们内心的驱动力,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根本准则。

弘扬德行可激发人们的善意和正能量,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强调了法律与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的重要性。

依靠法律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但若仅靠法律来管理社会无法避免法外之地的存在;而只依靠德行,虽然能启发并影响个人的行为,但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具备良好的品德。

因此,法与德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进一步拓展,“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还能引申出对良好治理的思考。

良好的治理应该坚持法治原则,依法行政,使政府行为合法、公正、透明,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解决社会问题。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人民的德行,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引导,激发人们的自觉自愿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并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只有法律与德行双管齐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安定的社会环境。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理解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理解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理解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说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了古人的大道至简,以法治天下的理念,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的存在能够维护社会的正义,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秩序。

因此,法治天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更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另一方面,德润人心,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道德是人们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它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激励人们追求美好,推动社会发展。

因此,只有实施道德教育,才能让人们拥有健康的心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是一种理念,旨在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只有实施法治,才能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秩序;只有实施道德教育,才能让人们拥有健康的心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将法治和道德结合起来,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意思解释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意思解释

1.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就是说法律能让天下安定。

你想想,如果没有交通法规,马路上得乱成啥样?汽车到处乱开,肯定天天出事故,大家都不敢出门啦!法律就像一把大伞,保护着我们,让社会有秩序。

而道德呢,能滋润我们的心灵。

就像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就是道德在起作用,你心里会觉得舒服,周围人也觉得温暖,这就是德润人心。

2. 法律能安定天下,这好理解。

打个比方,要是没有法律禁止偷盗,那大家的东西都不安全,每天都得提心吊胆,像防贼一样防着周围人。

法律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把坏人挡在外面,让我们在里面安心生活。

那道德呢?道德是能温暖人心的小火苗。

就像你看到有人摔倒了,扶一把,这小小的举动,就像火苗点燃了大家心里的善良,这就是德润人心的力量。

3.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啥意思?法律就像严厉的老师,让社会这个大班级有纪律。

要是没有法律规定不能打架斗殴,那街上不得天天有人闹事?有了法律,大家才不敢乱来,社会才能安稳。

道德呢?道德是甜甜的蜂蜜,滋润着我们的心。

比如你对邻居友善,邻居也会对你好,这种友善的氛围就像蜂蜜一样甜,让大家心里都美美的。

4. 法律是安定天下的定海神针。

你看大海,如果没有定海神针,那海浪不得把世界都淹了?社会也是,没有法律,坏人就会像洪水一样泛滥。

有了法律,坏人就不敢轻易作恶。

道德呢?道德是温暖心灵的阳光。

就像冬天里,阳光照在身上,你会觉得暖和。

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大家都相互关爱,就像沐浴在阳光下一样舒服。

5. 咱来说说“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法律是保护我们的铠甲,要是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那些作家、发明家的成果被人随便偷,他们得多伤心,谁还愿意创作、发明?法律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保障社会稳定。

道德呢?道德是能让心灵开花的春雨。

你对人诚实,就像春雨滋润花朵一样,能让彼此的信任之花开放,让人心变得美好。

6.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法律像坚固的堤坝,挡住违法犯罪的洪水。

如果没有法律规范商业行为,市场就会乱套,假货到处都是,消费者就惨了。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是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依照法律规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权益的治理方式,而以德治国则强调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首先,依法治国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通过依法治国可以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和公正待遇。

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依法治国的原则都能够起到制约和约束作用,防止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而以德治国则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强调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引导,增强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性和责任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法律是社会规范和秩序的体现,它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法律规章,引导人们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

依法治国可以使人民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以德治国则可以通过加强价值观教育和道德礼仪的培养,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倡导文明行为和和谐社会风尚,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再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维护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而以德治国则可以培养优秀的企业家和员工品质,增强经济主体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最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确保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依法治国可以保障各族人民共同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而以德治国则可以加强民族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

综上所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理解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理解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理解德润人心,说的是从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管理社会。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有机的统一。

德润人心就是通过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措施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进而有效地治理社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法律可以稳定天下的事物,道德可以滋养人的内心。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的行为规范。

说明了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法安天下,就是要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与强制作用,以法治的“刚性约束”来督促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德润人心,就是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通俗语言解释就是:用法律之剑,去安天下所有纷争不平;用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去安抚那些期待公平正义的心。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

而在依法治国的征程中,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不管是法治建设还是道德建设,领导干部既应积极推动,也应以身作则,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法守法。

精心打造基层普法的坚实阵地,法治文化才有沉淀和传播的抓手,才能真正接地气、润人心。

各方协同发力、久久为功,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才能稳步向前推进。

法治文化重在建设、贵在落地。

用法治文化浸润心田、滋养社会,引导人们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法律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标准,能够确保国家治理的公正和公平。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单纯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不够的,因为法律只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底线,而不是人们道德的要求。

在社会生活中,有些行为虽然合法,但并不道德。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通过道德约束来超越法律的极限,实现国家治理的更高效性。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以法律为依据来管理社会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而以道德为基础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一种自觉和自愿的方式。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弘扬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引导人们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自觉遵循公共利益,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如何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尊重和保护个人权益,需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指导和调整。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依靠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而法律的有效实施也需要道德的引导和支持。

一个有着强大法治体系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国家,能够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从而构建一个遵纪守法、道德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主要包括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升国家的公信力和声誉以及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具有以下意义:
1. 保障法律的权威性:依法治国强调法律至上,以法治国可以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安定。

而以德治国则强调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可以补充法律规定的不足,促进社会正义和公正。

2. 塑造良好社会风气:以德治国可以引导公民遵纪守法、守信用、尊重他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同时,依法治国可以强化法律的震慑力,减少违法行为,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

3. 推进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可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以德治国可以加强公民自律,促进社会自治。

4. 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稳定国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只有法律与道德相结合,才能使法律得到公民的尊重和支持,达到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热点面对面》连载9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者:《光明日报》(2015年02月12日02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法治与德治关系怎么看“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

”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

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

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

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二、怎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位于长江之滨的江苏张家港,是我国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张家港还是首批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

早在20年前,这里就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享誉全国。

长期的文明浸润,涵养了这座城市的法治文化,孕育了张家港人的法治精神。

张家港的实践生动地说明,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源头活水。

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一个人的道德觉悟提升了,必然会自觉尊法守法;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提升了,法治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法治实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

我国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一个词就是“爱国守法”;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赫然在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一项就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可见,守法不仅是法律义务,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

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

各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各地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以及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都应把尊法守法作为重要内容突出出来,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

道德教化,就是教人求真、劝人向善、促人尚美的过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

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针对我国人情积习厚重、规则意识淡薄的情况,注重培育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在文化传承中涵养法治精神。

几千年悠久厚重的中华文化,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也包含着丰富的法制思想,是今天我们涵养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

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以法为本”“缘法而治”“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等思想精华,并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在文明创建中促进法治实践。

道德重在践行,法治也重在践行。

最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实践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力量,树立崇德尚法的思想。

要把法治文化活动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广泛开展以法律援助、普法宣讲等为主题的志愿服务,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强法治意识。

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乡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依法治理,积极参与公共管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让法治的种子在人们心里落地生根,在全社会开花结果。

三、怎样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2013年11月21日,江苏扬州出租车司机程斌发现路边有人因车祸受伤昏迷,立即将其火速送往医院。

一路上,他连闯7个红灯,为伤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人们在交口称赞他的义举的同时,也在关注他会不会因为闯红灯被处罚。

交警部门表示,按照现行道路安全有关法律规定,如果有医院病历等证明材料,因救助危难病人造成的超速、闯红灯等行为可免于处罚,这让人们松了一口气。

不让好人吃亏,体现了法律对助人为乐善举的保障与鼓励。

我们常说,法理不外乎人情;西方也有法律谚语说:“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

”法律一般都体现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才能被人们所信仰、所遵守。

因此,无论立法、执法还是司法,都应体现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要求,都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立法要立良法。

道德观念是法律规范的重要来源。

自古以来,各个国家一般都把社会中基本的道德规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

我国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具体条文和内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不协调、不“合拍”甚至相悖的问题。

在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应加强与道德的协调和衔接,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

还应注重对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风险的评估,对有违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废止或修改,使法律体系更加彰显道德的力量。

执法要扬正气。

执法既是法律行为,也体现鲜明道德导向。

严格公正执法,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也是对先进道德的彰扬;而执法不严不公,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恶行的纵容、对美德的贬损。

必须通过执法行为,发挥法治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社会功能,促进清风正气的弘扬。

执法要严格公正,对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等行为及时予以规诫遏制,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

执法要文明规范,体现人文关怀,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既于法有据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执法、野蛮执法,使执法活动获得坚实的道义基础。

司法要辨善恶。

司法断案最能体现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

要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让人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法律很多时候只能作出原则性规定,而在司法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司法人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真正起到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效果。

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惩治司法腐败,更好地守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

四、怎样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2014年1月,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门共同会签了《“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

这个备忘录,依照有关法律规定,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推出了多项信用惩戒措施,如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限制贷款或办理信用卡,不得担任企业高管等。

这一法治措施有效打压了“老赖”们的生存空间,让其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也有力弘扬了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

这说明,法治是保障和促进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道德是柔性的自我觉悟,源于人们良心的感召。

而对于缺少道德自觉的人,道德教育容易变得软弱无力。

当前,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社会成员的道德防线轰然倒塌,失德行为屡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对于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单靠道德教育、叩问良心已经远远不够,必须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治理,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

明规矩,划定行为底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屏障。

要重视把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让人们清楚地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绝不能做。

要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让道德动摇之人心中有所忌惮,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要针对目前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惩劣行,形成警示效应。

孔子说:“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意思是说,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道德败坏风气的人,就要用法律来惩处。

要继续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依法依规该劝导的劝导、该处罚的处罚。

对食品药品等领域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严重无良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日常监管,查办大案要案,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高昂代价,发挥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彰善举,弘扬美德义行。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

但现实中也有时出现好人吃亏、流血又流泪的情况。

长此以往,必然寒了好人的心,寒了整个社会的心。

我们屡屡看到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的报道,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法律法规必须树立鲜明道德导向,保障实现善有善报、恩将德报。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保障助人者权益的法律。

我国大多数省区市也制定了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的政策法规,深圳市还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来为好人提供法律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