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人教政治复习学案: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政治总复习认识论专题——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学案
主讲教师:杨灵
课堂在线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
②认识对实践有(科学理论有巨大的作用)
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成材;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要点总结
一、实践观
(1)含义: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具有
(2)三要素:实践主体、对象、手段
(3)三特点:
、、
(4)三种基本形式:
、、
(5)实践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认识;
(6)实践的地位——马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判断:这些说法对吗?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
3.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前人的经验和书本知识?
练一练
下列不属于实践的是:
A、研制“超级细菌”的疫苗
B、投资兴建高速铁路
C、国家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D、预测冬季出现千年极寒天气
二、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经典回顾
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
提醒:
1.注意词语搭配: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
2.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
区分认识的目的与任务
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纽带”与“桥梁”)
练一练:
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将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顺应“网络微时代”对“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益智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就能顺手玩上几分钟。目前该游戏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时间里赚进500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根据上题材料,该游戏成功开发体现了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
②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
③认识过程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提醒:与实践有关的其他知识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马哲三特点: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三统一。
3)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追求真理和检验、发展真理;
4)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来的。
5)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
6)人生价值的实现的根本途径;
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综合练习:
1.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
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
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
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2.材料: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国家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