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曾湘泉劳动经济学3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三章
曾湘泉 劳动经济学第三、四章 课件

(2)图示: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
30
(一)劳动力供给与福利制度
(3) 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 ) 第一,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 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负 “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第二,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 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这样,收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 工作时更好,产生了收入效应,阻碍收益人重返工作岗位。 (4)结论 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 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二)劳动力的分类
(2)劳动力的构成 劳动力由就业者与失业者构成。 就业者:指正在受雇佣的劳动力,具体包括:“正在工作” 的人与“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失业者: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以前4周内曾做过 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没 有工作又适于工作的临时解雇后正等待召回的人;没有工作 又适于工作,正在等待且等待时间达30天后,可到工资不同 的新岗位上报到的人。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
32
3、由于多数税收变化既影响边际税率也影响平均 税率,因而会同时导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4、如果税收增加,替代效应减少劳动供给(闲暇 比较便宜些);收入效应将增加劳动供给(因为 比以前相对更穷了)。减税时的两个效应恰好相 反。 5、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对平均税率的 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供给。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
15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 2)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 )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具有负的斜率。 ——凸向原点 ——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 线具有更高的效用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 不会相交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 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劳动经济学3(课件)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税收连年高速增长至今 ,已从1994年的5070.7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 49442.73亿元,14年增长了9.75倍,年均增长高达 19.43﹪。尤其是2003年以来,税收收入增长率一直 保持在20﹪以上,2003-2007年分别增长20.9﹪、 25.7﹪、20﹪、26﹪和31﹪。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 已完成税收46065元,同比增长24﹪。然而,同期的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GDP)从1994年的48198亿元增 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14年增长了5.12倍,年 均增长14.9﹪。
表1 图1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般解释
经济因素 政策因素 管理因素 价格因素 其他因素
如何质疑?
是否把所有可能的原因放在一起就能构成合 理的解释? 真正可能的原因如何找到?
真相
管理因素的分析
谢 谢!
人力资源管理班课程
劳动经济学
第四讲
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中国农民土地产权分析
中国农民土地征用现状
三类规则
财产规则 责任规则 不可转让规则
正常土地征用方式
中国土地征用方式
三类规则如何难以保护农民土地权利 农民权利受损的真相
案例二
中国税收大幅超GDP增长原因分析
界定与总述
税收超GDP增速 增速弹性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 第3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参与率受工资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年龄结构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2个人劳动力供给 个人劳动力供给
3.2.1个人劳动力供给行为 个人劳动力供给行为
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 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 的劳动数量。
【本章要点】 本章要点】
1、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现实生 活中,有四种类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即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垂直的劳动力供 给曲线、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以及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每一种类型的劳动力供给 曲线,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2、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资源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的比例。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 用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除以劳动年龄人口得到。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 平的重要指标,它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程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的 影响。 3、个人劳动力供给问题,实际上就是劳动者个人在工作与闲暇之间的选择问题。劳动者的劳 动供给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即劳动者将每一小时时间花在闲暇上与花在工作上所带来的效 用恰好相等时,劳动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尽管人们在进行劳动决策时并不进行上述过程的 计算,但实际上却受着这一规律的支配。 4、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上升会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多享受闲暇;替代效应是指 工资率的上升会促使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转而增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从而获得 更高的收入。通常,在工资率比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而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 程度的时候,收入效应就超过替代效应。在后一种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上升,劳动者个人 将愿意增加闲暇的消费,而不是增加工作时间,于是会出现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情况。 5、家庭成员在进行劳动力供给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而且要考虑自身所 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即决定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从事市场劳动,哪个阶段从事非市场劳动。 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

(三)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
(四)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收入效应: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收入变化而
产生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替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的变化而产
生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案例:
张华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 工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华增加工作量。当他成为一 个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华的积蓄也 在增加,这个时候,张华对涨工资的反映,不是选择 加班,而是选择更多的闲暇和体育活动。
需把握以下要点:
1、个体决策 决策由劳动力供给主体,即一个个劳动者个人 或家庭单独做出
2、个体意愿 (1)劳动力供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供给主体对职业的选择不仅考虑货币化收入, 职业的稳定性、劳动保障等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
案例导入: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根据2010年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实施方案的安排, 为期10天的网上报名工作已于24日结束,截止24日 24时,共有13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的审查,预计今年 将有100万人确认参加考试。
(二)效用函数
U=f(q),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 (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四)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是指用1,2,3 等基数词来表示效用的大小。
边际效用分析法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表
巧克力的消费量 总效用 边际效用
说明: 1、边际效用可以 反映每一巧克力的 效用。
我国劳参率变化的趋势:
女性劳参率普遍上升
原因:1、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创 造了大量适合女性工作的岗位
2、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家 庭劳务市场化 3、观念的变化:独立意识
曾湘泉版劳动经济学教案

劳动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劳动经济学产生的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研究对象和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劳动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1925年,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劳动经济学的问世。
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市场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
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后,产生了雇佣劳动,以及在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劳动经济的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雇佣劳动所产生的诸如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市场上的各类问题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
埃利·理查德1886年出版了《美国劳工运动》一书,他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市场、劳动条件的决定方面的作用,开创了对劳动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
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劳动市场日趋成熟。
1925年出版了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本正式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
该书开始系统涉及劳动市场上的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的分析。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形势,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宏观劳动问题的深入思考。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也是宏观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先河。
历史表明,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生了对劳动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需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
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PPT课件资料

0
08.02.2022
H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第四节 最佳劳动时间的选择机制
二、家庭劳动力供给
就业与否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 研究显示妻子的就业会受到丈夫的收入 和家属构成、子女的年龄、家庭成员的健康状 况等影响。
08.02.2022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第四节 最佳劳动时间的选择机制
二、家庭劳动力供给
08.02.2022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三、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劳动者受教育时间
受教育时间短则劳动力参与率高,长则低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与工龄挂钩的工资制度?)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普及型 社会保障制度
就业关联型 宏观经济 其他 风俗
08.02.2022
08.02.2022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1、劳动力(人口)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
劳动能力 和参加有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 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日本劳动力人口:为取得收入进行着工作的就 业者+在调查周中一个小时也未能就业,但进 行了求职活动的完全失业者。
主体意愿 是否提供(愿意) 劳动力供给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或实际就
业人数,因为有些人愿意提供劳动力但找不到工作而 失业。 时间要素 提供多少(时间和强度)
08.02.2022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二、劳动力供给假设 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 完全竞争市场 劳动力是同质的
二级劳动力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
08.02.2022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

个人月工资总额 =小时工资率×日工作小时数×月工作天数 =个人日工资率×月工作天数 个人日工资总额 =小时工资率×日工作小时数
15
第三章
第二节 工资水平的决定 二、工资水平的市场决定与实际决定
(一)市场均衡工资率的决定
16
第三章
第二节 工资水平的决定 二、工资水平的市场决定与实际决定 (二)企业实际工资率水平的决定 1.工作岗位因素; 2.雇员努力因素; 3.企业管理因素; 4.市场状态因素; 5.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7
第三章
第一节 工资的基本内涵 二、工资的相关概念 (二)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 币数量。由于社会经济中通货膨胀的存在,名义工资不能确切反 映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
实际工资,是指劳动者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 和服务(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培训、就医社交等各项支出)的数量。 实际工资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劳动者的实 际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
8
第三章
第一节 工资的基本内涵 二、工资的相关概念 (二)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水平成同方向变化,而与生活费用价格 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动,如下列公式所示。 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同期消费者物价指数
9
第三章
第一节 工资的基本内涵 三、工资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一)工资的本质 形式上,工资是雇佣劳动的报酬。工资是在劳动者为雇主提 供了劳动之后,雇主按日、周或月给劳动者支付工资,表面上看 起来,劳动者出卖给雇主的是劳动,好像是劳动者干多少活得多 少钱,劳动者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 格。 实际上,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是在劳 动者提供劳动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与雇主达成交易时以 劳动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在劳动力市场上交易的只能是潜在 的、尚未发挥出来的劳动能力,而不是生产过程中劳动,也就是 说,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劳动力在一定历史 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工资就是劳动 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就是工资的本质。工人劳动所创 造的价值必定大过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劳动经济学第3章

整理课件
26
C
2、锦标制度;
收
3、工龄工资;
入
E A
B O
工龄工资
整理课件
D
退休
24
四、研究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意义
近些年,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一个偏差是单纯强 调外部市场调节,忽视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导致企业缺乏维持稳定就业关系的激励。因此,应鼓 励企业采取长期行为,推行相对稳定的就业关系。
整理课件
25
思考题: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本章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非均衡,以及内部劳 动力市场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第一节 均衡的基本含义
一、均衡概念来自于物理学,指运动的物体受到合力等 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劳动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即劳动 力的供给与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
整理课件
18
劳动力过剩发生在企业内部,就是隐性失业.
➢隐性失业的成因:
(1)预算软约束下劳动力投入过多; (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劳动力囤积; (3)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 (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存量不能改变; (5)企业目标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移,劳动力需求下降。
整理课件
19
三、U——V分析
5
整理课件
6
整理课件
7
一、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1、含义:在某一时点上,劳动力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 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水平称为均衡工资水平(率), 这时的就业量称为均衡就业量。
2、静态均衡的形成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

工资率变化导致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Y C
B y1 a y0
b
U2 U1
l0
l1
A
L
替代效应
Y D
B
y1 y0
b
U
A l1 l0 C L
(四)两种效应的综合影响 (1)替代效应对劳动力供给具有正向影响 (2)收入效应对劳动力供给具有负向影响 (3)两种效应共同作用而实现均衡点的位移
五、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3.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 滞留于劳动力市场的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二级劳动力更不愿作为失业者而宁愿退出劳动力 市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函数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 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一、劳动力供给函数式 (一)劳动力供给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S=f(x1,x2,x3……xn) S=f(w) (二)劳动力供给表与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力参与率的公式1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2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法定劳动年龄人口3年龄或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二劳动力参与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三劳动力参与率的周期变化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化32美国分性别劳动力参与率图33不同年龄段劳动力参与率中国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四劳动力参与率假说1一二级劳动力的定义1一级劳动力
(四)劳动力参与率假说
1、一、二级劳动力的定义 、 (1)一级劳动力:只在就业者与失业者之间流 动,而不表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流动的社会 群体。 (2)二级劳动力:表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流 动,而且对经济周期存在敏感反应的社会群体。 2.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 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经济衰退,一些一 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为保持家庭收入水平, 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二级劳动力参与 率与失业率呈正向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 劳动者关于工作时数的 决策是由偏好、工资率 和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为在均衡点X劳动者 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 (△H)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Y)的比例。如果闲暇 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 劳动和闲暇 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 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在闲暇和劳动二 者之间进行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 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 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 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 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 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的劳 动时数之间的关系。劳动供给曲线很可能是一条既包含 有正斜率部分又包含有负斜率部分的曲线。如向后弯曲 的劳动供给曲线。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 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然而, 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 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而 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
❖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劳动 者可以自由进出劳动市场,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 倾斜。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 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立在加里·贝克尔的新家庭 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经济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 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新家庭经济 学认为,家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 者。
❖ 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成员时间配置的影响: ▪ 1、 成员i的工资率(Wi)变化将导致当事人自己工作 时数i(Hi)的正的替代效应。工作时数增加。 ▪ 2、 Wi的变化也将通过负的收入效应部分抵消了替代 效应从而影响Hi。工作时数减少。 ▪ 3、 “交叉替代效应” 衡量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对 家庭成员j的影响大小。
家庭等产量曲线: 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 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 买物品的不同要素之间 组合的轨迹。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工资对家庭所用时间和物品的影响:
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生产,使 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低 工资的人选择B点生产,即使用较 为时间密集的技术生产家庭商品; 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 和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们会进 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 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 如在C点生产。
收入效应=△H/△Y<0 ❖ 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
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 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 = △H/△W > 0 ❖ 注意: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 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 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
族 ▪ 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 经济方面
▪ 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 ▪ 经济周期波动
❖ 社会制度
▪ 劳动制度 ▪ 工资制度
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 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 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 其斜率为负 ❖ 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 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
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 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
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 上移动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定有关。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状况、 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因素,规定了不 同的就业年龄。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者和 失业者、非劳动力
❖ 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资源总数、从业人员、职 工、城镇失业人员等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
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
❖ 劳动力范畴分类
劳动力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 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结论: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如家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 过程,这对理解20世纪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有意义。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 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 ▪ 如果闲暇被假定是正常商品,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 将会导致负的收入效应,所有的或者部分家庭成员的 工作时数下降。
❖ 劳动力参与率
❖ 概念: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 规模。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 百分比进行的
❖ 公式: 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 作用: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
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 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无差异曲线
特点:
❖ 具有负的斜率。 ❖ 凸向原点 ❖ 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
更高的效用
❖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 交
❖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 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