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说课稿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说课稿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说课稿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认为应该注重对古诗词的深入解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要注意对古诗词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他们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我也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也让学生对古诗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讲解:通过对古诗词的逐句讲解,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对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3.讨论: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让学生从他人的观点中得到启发。

4.总结:通过对古诗词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对古诗词的魅力有更深的感受。

5.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第三节
只有爱如烈火,思如潮涌,才会有这样的嗔怪和责备。然而接下来怎么样了呢?我们看第三节。挑兮达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第三节的诗歌内容:独自徘徊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个月那样长。即使深爱至此,她到底还是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徘徊城头,抒发她那“一日不见兮,如三月兮”的感慨。“一日不见兮,如三月兮”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形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全诗五十个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在目前。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第二节
注意佩:指佩玉的带子。第二节的诗词内容: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诗歌中的女子,思念恋人,陷入痴迷状态。那青绿色的衣襟,让她着迷;那青绿色的绶带,让她沉醉。可是不知为什么,他没有来。约会不遇,失落之情,惆怅之意,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两句“纵我不在”,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同学们,我们分析至此,知道用什么语气来读了吗? 我们一起读一遍。
因此本诗词在艺术手法上,有两个特点:1、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2、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择了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江雪》等,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对古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能够理解所学的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能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欣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和引导欣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所学的古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准备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准备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所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词,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册书中的诗词大多难度适中,富有人生哲理,对于八年级下的学生来说,既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困难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掌握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理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词的意义理解,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生僻字词的理解,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诗词的背景知识、生僻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词的原文、注释、译文等。

2.资料:收集诗人的生平事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音频:准备诗词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诗词的原文、注释、译文等,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诗词,对生僻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词。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公开课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提供了四首古诗词,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并不陌生,《静夜思》、《春晓》等耳熟能详,张口就来。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激发起学生对诗歌的朦胧的情感,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着,引导学生把握诵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

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主旨。

2.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教师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常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后移家隐居鄂渚。

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语言洗练自然,意境清迥,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现存诗57首,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天水附近,待考),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案)
4.《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通读课文,小组间疏通文意,互相补充、纠错、总结
学生自主探究,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思考问题,互相补充
学生说出诗句,欣赏图片
通读课文,小组间疏通文意,互相补充、纠错、总结
学生自主探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本环节通过分析诗句,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诗句的能力。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诗文的理解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挖掘诗文寓意,既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通过图片更直观的欣赏梅花,回忆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以花喻人,表现了词人的什么品格?
4.文章主旨: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表现自己虽屡遭不幸却不趋炎附势、坚守节操的高洁品格。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请联系你积累的诗词,说说“鸿雁”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有哪些含义。
4.文章主旨:本词作者描写了深夜所见景象,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四、教师总结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本辅助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扩大阅读面,加深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

本册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代诗词,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既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也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鉴赏诗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理解不透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内容,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选入的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词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讲解资料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选入的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以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选入的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风格。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个主题的?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巩固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所选的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分析、解读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启示自己的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的诗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卡片等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与本节课相关的古诗词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诗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引导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词。

5.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的诗词,提高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感受我国古典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2. 梳理诗词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主题3. 通过对比阅读,品味《诗经》与唐诗写作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热爱中国经典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梳理诗词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品味《诗经》与唐诗写作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热爱中国经典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五、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4篇课文。

它们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

通过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它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树立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是开创了诗歌的艺术形式,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诗经中《式微》《子衿》,去感受《诗经》的独特魅力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诗经》的独特地位并引入《式微》《子衿》的学习。

整体感知《式微》课件展示:《式微》的内容教师语言:接下来,我们走进《式微》这首诗歌的学习,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注意老师的节奏和情感把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诗词都是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材料。

在教材中,这些诗词被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八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其内涵。

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缺乏耐心和细心去品味和理解古诗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和理解这些古诗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些古诗词,理解其基本意思,分析其结构和修辞手法,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其内涵和美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并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解、示范、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和期待。

2.诵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初中语文八下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语文八下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案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作,朋友离京赴任,即将远隔万水千山,离愁别恨在所难免。这首诗却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首联
八月洞庭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水映天空,与天空浑然一体。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面开阔,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湖山相映,浑然一体,美丽极了。
5.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并不了解,所以在第一课时中背景的渗透很重要。另外,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虽然在上学期中有所接触,但还需要再拓展加深。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
2. 把握诗歌内容
3. 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外古诗词阅读提示的学习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韵律优美。课外古诗词诵读,意在引导学生感知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进而激发学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欣赏诗词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重复多次的诵读中,对诗意准确把握,真正领悟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作品风格,真正享受诵读的乐趣。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用词有所了解,但是对一些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对古人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

2.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含义和句子的结构。

3.能够体会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用词。

2.复杂句子结构和词语的含义。

3.古人的情感和思想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用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言观念。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体会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3.体验法: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的原文和注释。

2.与古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词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对古诗词的大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对古诗词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含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巩固所学知识,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5.拓展(10分钟)出示与本节课古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用词,提醒学生注意。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教案+练习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教案+练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2.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抒发的情感。

重点朗读诗歌,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学生准备:课下预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式微》和《子衿》,走进了诗经的世界,今天,让我们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本环节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新课首先学习第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整体感知,了解背景1.通过预习,请同学们介绍本文作者。

2.《式微》的背景是什么?(教师进行总结)3.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学生通过课下预习内容进行回答,互相补充学生听泛读,划分节奏,进行朗通过了解背景,进行朗读,初步感知文本。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知诗4.根据课下注释,梳理文意。

(教师进行引导,总结)二、精读细研,理解文本1.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2.你觉得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3.怎样理解尾联的含义?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5.颔联写的是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进行引导、纠错、总结)7.概括主题:这是一首送别诗。

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意,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体现出诗人高远旷达的志趣。

(教师进行总结)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三、整体感知,了解背景1.通过预习,请同学们介绍本文作者。

2.《式微》的背景是什么?(教师进行总结)3.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文意,互相纠错学生回答问题,互相讨论,进行回答学生通过课下预习内容进行回答,互相补充学生听泛读,划分节歌的节奏,并梳理文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之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互动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知识。同时,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节课中有所收获。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诗词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学习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运用了夸张手法,突显了诗人豪放的个性。
2.教学难点
-诗词意境的理解: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例如:《卜算子·咏梅》中“香雪海”的意境,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寓意,教师需进行详细解释。
1.诵读四首古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分析诗词的主题、背景和作者情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课外自主阅读古诗词的热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其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要包括以下四首古诗词:《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卜算子·咏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这四首诗词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欣赏、分析,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具体内容包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多首古诗词,如《春晓》、《泊船瓜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古诗词的语言、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仍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诗词的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音乐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学: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基本意思。

3.讲解:教师讲解诗词背景、作者生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6.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7.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诗词的题目、作者、主要内容、情感等方面,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诗词的基本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 切关怀。
颈联:扣题,分析表达效果。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青山横北郭, 一脉青山横卧在北边的外城, 白水绕东城。 一泓清水绕着城东潺潺流动。
此地一为别, 在这幽美环境里我们握手言别, 孤蓬万里征。 你就象孤独的蓬草将要飘泊万里。
浮云游子意,游子心思恰似天上飘忽不定的浮云, 落日故人情。不忍西沉得落日就像难舍友情。
挥手自兹去,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 萧萧班马鸣。 也为惜别声声长鸣…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 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 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 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 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 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12、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本诗中有两 句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它们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3、诗中写环境极美极静,体现诗人内心旨趣的两句 是: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小结: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 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 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 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 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八下课外古诗词(二)
5.《题破山寺后禅院》 6.《送友人》 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卜算子·咏梅》
5.《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作者简介:
常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过盱眙 (xūyí地名,现江苏)小官.其诗多为五言,常以 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有 《常建集》。
首联:写景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和环境。“青山”对“白 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青”、 “白”相间,色彩明丽。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 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 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的诗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8、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本诗的哪一句: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9、诗的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清幽/幽)美
的特点。
10、诗的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 11、“万籁此俱寂”与“惟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
什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都消寂,而仅有禅院的 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 禅院更为空寂,使之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一刹那 成为永恒。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小径直通幽静的后院,僧人禅房掩映于花木扶疏之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美丽山光使鸟儿们鸣啭欢腾,清澈潭影澄净了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然寂静,
只能听到寺院里的钟磬声。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 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 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 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 读者赞赏的名句。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 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 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 的怡然自乐,这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 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歌背景】
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
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
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 来情有独钟。
自然环境
送友人
译文
诗人送友,从内城一直送到外城,送行之路程远,暗写诗人与 友人的不忍遽( jù仓促 )去,依依惜别之情 。
颔联:切题,分析表达效果。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颔联,写友人离去,飘忽不定,表现离别 的深情。即: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 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 “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
理解此诗的意境 :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 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 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 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 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诗中被后世广为传诵的名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被公认为千古名句, 说说你理解。
这两句引发人丰富的联想和思绪,暗示的意义 多于实写的意义,“曲”“幽”“深”表现了禅院花 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6、全诗的主旨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7、诗中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 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 静气氛。
问题:
1、本诗描写了什么的景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倾向?
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颇为 浓厚的禅隐倾向。
2、诗中交待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3、描写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 幽静迷人的诗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