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大埔小学吴桂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绝大部分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拥有伟大的精神财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
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用传统文化浸润阅读教学,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
(一)、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

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1、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理性领悟。

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

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

在教学中,教师要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借助语言、音乐和图画想象,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如教学古诗《小池》时,导入新课后,我就播放了flash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中想象飞翔,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初夏小池塘的美丽与无限生机,也激发出了他们想读好本诗的愿望。

在学生自由练读后,我又引导学生展开朗读竞赛,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参赛,开始的要求不算高,只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即可,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下子又被我调动起来了。

在学生对本诗内容质疑并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后,我趁机提出“谁能把小池塘的美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呢?老师会给朗读的同学配上好听的音乐。

”结果学生踊跃参与,情真意切地读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如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首词描绘了戍边的南方将士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羁旅野外,在北方的风雪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单凭想象,对于五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如果借用多媒体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羁旅野外的军旅生活之苦、思乡之浓的画面,从而理解诗
歌是意象和意境的浓缩和升华。

这样,学生不仅爱学诗,还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比如在描写花树时想到“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看到柳树时,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逢年过节时,感受到亲人“独在异乡为民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忧愁时,会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时,会惜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勉时,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等等。

这些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们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又能把传统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入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二)、用经典名著提升人格魅力
1、用经典名著滋养人格。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精彩华章——经典名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蕴藏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心去理解、细细地品味,感悟其中的丰富意境和深刻哲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传统文化的营养就会像春夜的喜雨,悄然滋润学生的心田,文明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成长。

如《杨氏之子》中的杨氏子,聪敏机智、彬彬有礼;《将相和》中的蔺相如以国为重、机智勇敢;廉颇爱国善战、勇于认错;《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忠贞爱国、顾全国家利益;《伯牙绝弦》中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情谊等等。

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我们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法的眼光,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提升自身人格。

这样,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星火相传、生生不息。

2、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学生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言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课堂上我不失时机地加强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这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

如学习了《孔子拜师》后,推荐学生阅读《论语》,让学生明白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求学态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观等等。

每次教学经典名著的选篇,我都会推荐他们阅读原著,如《诗经》、《论语》、《孟子》、《列子》《史记》、《尚书》、《春秋》、《左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资治通鉴》、《三字经》、《弟子规》、《儒林外史》、《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等。

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去领悟语言的魅力,去感受文学大师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沉的思想感情与博大的胸襟气度,在点滴的积累中点亮自己的心灵,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凸显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综合性学习,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整体优化的关键,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升华,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阵地,同时也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以实际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好教材。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开展了如下的活动:1、小组合作讨论,制订出活动计划;2、边学习“阅读材料”边搜集诗歌;3、整理诗歌;4、欣赏诗歌;5、自己动手写诗;6、举办诗歌朗诵会;7、进行诗歌知识竞赛;8、合作编本小诗集。

9、活动总结会。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知识,积极地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和书籍,访问其他人等途径,不断搜集补充各类诗歌及其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积累,沉积传统文化。

在学习“阅读材料”与搜集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各种诗歌的魅力,而且初步了解到诗歌的发展轨迹,如: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

也知道了诗歌可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学习整理自己搜集的诗歌。

在欣赏诗歌部分,学生不仅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更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更是满腔热情地写下了自己的诗歌,如《我爱校园》《老师》《我想对你说》《秋》《妈妈的手》《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交流中,学生领悟到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是诗。

诗歌朗诵会、诗歌知识竞赛、编小诗集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

此时,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悄无声息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走进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

因此,我们要利用好综合性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在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黑格尔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熊秉明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书法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祖国文化传统,激发爱国热情,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的百花园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十分重视写字教学,颁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写字教学的通知》和《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2001年教育部确立书法为国家二级学科。

所以,对学生强化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要求,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我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

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头正、身直、脚放平,一寸、一尺、一拳要保持。

”的正确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字如其人”,写字就是要写出修养,写出自己的气质、写出格调、写出境界来。

例如:让学生认识到单个字写好了是一种美,这好比个人的修养,很多字合理地组合又是一种美,这就是集体的凝聚力。

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

其次在学生恒心、毅力等出现问题时还给他们讲一些古代的鸿儒巨子勤奋苦读,书法大家“墨池”、“笔冢”的故事,让故事说话,以触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写字的积极性,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在写字、对比、比赛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书法的魅力,而且积极、主动地用行动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四、学生课外练习、实践活动中吸收传统文化
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课外练习、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

在课外练习中,我会特别的选取一些浅显的传统文化知识,供学生理解和识记,如诗词背诵,搜集歇后语、谚语、格言、名言,猜谜,成语接龙,对对子,诗词仿写等等。

我这里选取几例:(一)补写成语:1、光阴似箭,______________ ;2.、只可意会,________________;
3.、失之毫厘,____________ 。

(二)成语接龙(不少于5个):春回大地——(三)请讲一个成语故事。

这样,学生在课外练习中兴味盎然地积累了传统文化知识,长大后就会变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受益终生,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利用假期,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如搜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搜集“成语故事”;搜集“歇后语、谚语”;搜集“对联”;搜集“中国传统节日”;搜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等,让学生自由、开放地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古老的传统文化。

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既能增长知识,还能建立孩子的自信与自尊,领悟到生活的品质、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接人待物、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阅读经典名著时,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

如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

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
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

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

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财富,融和在传统文化里的中华民族智慧、操守、风骨和胸怀是做人、做现代人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小扎根在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拥有伟大的精神财富,使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