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https://img.taocdn.com/s3/m/fd65618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6.png)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主体性理论强调作者或读者的单一主体视角,而主体间性理论则注重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交互和对话。
本文首先回顾了主体性理论在文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然后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最后探讨了主体间性理论如何为文学理论带来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主体性理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指出,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多元化,主体性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对文学现象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因此,主体间性理论的兴起成为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接下来,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我们将分别探讨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范围,并通过具体的文学文本和案例来分析这两种理论在文学批评和解读中的实际运用。
我们将总结主体间性理论对文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的理解,同时推动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更广泛应用。
我们相信,随着主体间性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为我们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
二、主体性文学理论主体性文学理论,顾名思义,是以作者或读者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研究视角。
这一理论流派在文学批评和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早期。
在主体性文学理论中,作者被视为创作过程中的主导者,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视角决定了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这种理论强调作者的意图和动机,认为读者应当努力理解和解读作者的意图,以此来把握作品的核心意义。
因此,作者被视为作品的唯一解释者,他们的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突出。
然而,主体性文学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
一些批评家指出,这种理论过于强调作者的主体性,忽视了作品在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变化和演变。
他们认为,作品的意义不仅仅由作者决定,更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解读所构建。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040d8b284254b35eefd34b4.png)
欢迎阅读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以胡塞尔为中心一、什么是现象学?学则抛开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从在人的意识领域中显现的现象开始,从自我的感知体验开始,重新确立知识论的基础。
如何得到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呢?传统的哲学家认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客观世界的感性材料,但感性材料受制于感觉的变幻而变动不居,因此为了得到必然的、绝对的知识就要超越客观世界,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寻求知识的可靠的根基。
胡塞尔采取了对客观自然事物“搁置”的态度,形象点说就是客观的自然世界被胡塞尔用括号“括起来”,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被搁置起来,但这不是否认客观世界而只是说不去问它,对它“存疑”。
通过排除了客观世界之后剩下来的就是“绝对意识”,对它的研究就是“现象学”。
[②]简言之,现象学就是关于纯怀疑着的“我”却是绝对的、不言而自明的。
[④]胡塞尔一方面采取了笛卡尔的路径,但另一方面又批评笛卡尔的“我思”。
他认为笛卡尔把“我思”看成是一个与物质实体相对应的精神(心灵)实体,但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看不见这样的精神实体的,它是不可证明的,是一种假设。
而胡塞尔认为在思维中,我们看到的是各种意识现象,它们持续不断的形成了一个意识的体验流,“自我”就存在于这股体验流之中,自我在体验流中起着统调的作用,作为体验流的中心,意识活动从我这里出发,又回归我这里。
但自我不是体验流的组成部分,而是体验流的“执行者”或“承担者”。
[⑤]这样胡塞尔的“自我”就与笛卡尔的我思区别开了,自我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自我毋宁说是一种功能,作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
料的意义。
胡塞尔用“立义”(Auffassen)这个词表示意识的这项功能,立义就是一个赋予含义或给予意义的意识活动。
通过立义,一堆死的材料被激活,成为面对意识的一个对象、一个客体。
[⑥]胡塞尔接续了笛卡尔和康德的任务,努力地为科学寻求一个坚实的哲学根基。
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是意识的对象或外在客体,而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行为或意识活动本身。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e0df87d10661ed9ad51f36a.png)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以胡塞尔为中心一、什么是现象学?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哲学呈现了现象学(Phenomenology)、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三足鼎立的格局。
欧陆哲学的主流非现象学莫属。
当代意义上的现象学主要是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Husserl,1895-1938)开创的,并由海德格尔、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等人发扬光大。
现象学产生以后逐渐流向法国、美国等国家,形成浩浩荡荡的“现象学运动”。
[①]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
自笛卡尔之后,西方哲学把世界分为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哲学和一切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人的理性能力去认识客观世界,得到主客统一的真理。
传统哲学的思路要么认为知识是客观经验在人的心灵刻画留下的印记,要么认为知识是主体的理性特有的能力,因而这些哲学理论对外在世界存在与否争论不休。
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抛开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从在人的意识领域中显现的现象开始,从自我的感知体验开始,重新确立知识论的基础。
如何得到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呢?传统的哲学家认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客观世界的感性材料,但感性材料受制于感觉的变幻而变动不居,因此为了得到必然的、绝对的知识就要超越客观世界,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寻求知识的可靠的根基。
胡塞尔采取了对客观自然事物“搁置”的态度,形象点说就是客观的自然世界被胡塞尔用括号“括起来”,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被搁置起来,但这不是否认客观世界而只是说不去问它,对它“存疑”。
通过排除了客观世界之后剩下来的就是“绝对意识”,对它的研究就是“现象学”。
[②]简言之,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意识现象的科学。
[③]二、意识的意向性:克服“主-客”二元论胡塞尔从笛卡尔的“我思”开始了意识现象的研究,“自我”被胡塞尔作为绝对的前提。
现象学意义上的“我思”是指纯粹的先验的自我,即排除一切有关外在事物存在的经验设定,在内在的意识现象的范围内把握自我。
学生发展视野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
![学生发展视野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48f53e6bcd126fff7050bc1.png)
学生发展视野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摘要: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取代传统理性占据统治地位,工具理性所引发人们对科技、金钱、权力等的追求渗透在方方面面,甚至颠覆了人们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
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直面传统理性的缺失和沦丧,以重建理性为目的,发现并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呼唤人们在交往中重新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其理论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引发我们更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的思考与解读。
关键词:学生发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工具理性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泛滥,导致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的发展被严重忽视。
在新形势下,面对针对散发个性特征的新生代力量所展开的传统的控制式和灌输式教育所引发的危机,使我们不得不对主体的存在和主体之间的交往提出追问,并提供某种可能性的诠释来化解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难题。
一、主体间性政治教育的内涵阐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把主体—客体二分的主体性哲学引入了人们的思维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主体性哲学的时代局限日益凸显,在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维为主导的哲学中,再也找不到解决人的生存本质的答案,对客体的征服和构造成为人们面对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最优选择,这就使主体性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为了寻求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平衡,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发展,主体间性这一新的范式应运而生。
胡塞尔首次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主体间性”,他把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构造作为知识的根源,研究个体认识如何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为了摆脱陷入自我论的危机,他开始考察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集大成者哈贝马斯,却认为主体间性就是个人在保持个体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和在社会化基础上的个体化。
哈贝马斯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中强调交往行为通过语言或者其他媒介达到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和谐一致的行为,他认为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必须进行以语言或者其他符号为媒介的诚实对话,并遵循公众认可的社会规范才能使交往具有合理性的可能。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https://img.taocdn.com/s3/m/ab97fe234b73f242336c5ff3.png)
在主体间性概念的创始者胡塞尔那里,主体间性还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只具有认识论的含义,旨在解决认识论上的先验“我们”如何可能的问题。胡塞尔由先验自我内给出他人的存在,但他人的自我的给出是附呈的,它不能转化为我的原初的体验。因此,胡塞尔引进主体间性并不能克服其体系的自我论倾向。在现代哲学的发展中,特别是从海德格尔开始,主体间性具有了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体构造和客体征服,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一方面,在现实存在中,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要以主体间的关系为中介,包括文化、语言、社会关系的中介。因此,主体间性比主体性更根本。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思想辨析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思想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688468b84ae45c3b358c83.png)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思想辨析[摘要]胡塞尔坚守了笛卡尔提出的明证性原则,并在此前提下展开了自我我思与他我领域之间的意义建构,强调了共同体、统觉在交互主体性意识构造中的作用。
基于先验自我我思的明证性、远离现实交往的先验交互主体性、以及基于先验论证的客观世界,构成了胡塞尔超越传统哲学唯我论的基本障碍。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思想在否定的意义上为批判笛卡尔哲学以来的思辨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契机,并向着现实交互主体性理论维度敞开。
[关键词]胡塞尔;交互主体性;先验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思想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对应着哲学唯我论批判的不断破题,也是笛卡尔心理主义和康德人本主义批判主题的不断深化。
交互主体性思想与先验直观理论的研究是联系在一起,其深层次的主导逻辑始终围绕着个体直观到一般直观的理论论证而展开。
本文尝试从经验唯我论的内在性批判和先验存在领域的建构维度出发,阐释交互主体性思想的哲学意图及其基本特征,揭示超越胡塞尔先验交互主体性的可能性契机。
一交互主体性课题的提出胡塞尔认为,由于交互主体性先验存在领域的揭示为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论提供了前提,这种本体论区别于“18世纪伴随着逻辑推演出来的远离直观的诸概念的那种本体论”①,并为纯粹直观地探究周遭世界的先天性,系统地解释人类此在的本质结构和由此构造地推出的世界层次提供了可能性。
早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就已经明确提出,自身被给予性伸展得多远,“我们现象学的领域,即绝对明晰性的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领域也就‘伸展’得有多远。
”②以思维明晰性为视角的理论讨论,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围绕显现和显现物之间的关系性展开的,虽然普遍直观问题已经触及,但基本上还处于先验存在领域论证的预备阶段。
1910年前后,胡塞尔在认识陌生意识的主题中,初步阐明了交互主体性对于确定普遍认识的重要性。
到了后期,胡塞尔的研究显然更为突出先验直观本身的构造主题:假如先验直观不能真正超越个体性以超越笛卡尔自我我思,那么,这种直观就很难与先验存在领域的论证相适应。
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危机
![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dc75271dee06eff9aef807d8.png)
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危机作者:施经来源:《消费导刊》2011年第06期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影响甚广。
国内学者多将其视为“主体问性”学说史流变中的一环,力图求证其学说史上的承启价值,但国外学者已对其切实可行性提出质疑和挑战。
笔者则试图指出该理论内部的危机及完成其有效实现的可能尝试。
一、胡塞尔的笛卡尔式沉思与主体间性胡塞尔的笛卡尔式的沉思,是对哲学的再奠基,是要产生“明见性所形成,因而具有绝对负责能力的哲学。
”而实现严格的明见性,必然要求实现一种“引向先验主体性”的转向,即“转向作为必然确定的和最终的判断基础的我思(ego cogito),任何彻底的哲学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以我思为出发点,来寻求真理,以使真理与现象相符应,这必然要求转向对世界的解释。
所以现象学的本质不是局囿于单纯主体自我,而是要在现象学还原的实质上来把握世界、描绘世界,进而解释世界。
在胡塞尔看来,现象的流变,提供给我们的仅是认识的质料,而认识得以展开的先验形式,则源于作为先验主体的我们自身,先验自我确立了现象得以展开的根据,这确立了现象学主动发生的一面,但面向主体的课题也不是一团死寂,“这种主动性的任何构造,都必须有某种预先给予的被动性作为最低阶段的前提,并且在探究这种主动性的构造时,我们就遇到了通过被动发生而来的构造。
”正是在主动发生与被动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对象才得以在世界背景上凸显出来,使我们得以对其进行综合、加工。
解释世界以认识世界为前提,或者二者是相平行地进行的,但现象学地要求朝向世界,却要求主体不能单纯地朝向冷寂的物理事物,作为主体,由于是复数地存在着,它也将转向客体,而一旦主体置于客体的位置,或者说,一旦一个主体为另一个主体在世界背景中捕获,进行立义,也便被抛入现象的发生序列之中,这是认识世界必经的一环,但此时,在发生中被当作客体的另一主体,也就成了死寂的物理显像,它已被抽去生命了,它已成了单纯的物理客体,不复为有生命、能主动进行捕捉现象的主體了,这即是说,对另一生命主体的现象学还原失败了。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https://img.taocdn.com/s3/m/7158053631126edb6f1a1051.png)
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拉康提出来的,在阐述中他给现代性的主体性以致命的打击。
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
进行这种分析的时候,他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奴隶和主人”进行了精神分析语言学上的重新描述。
他认为,当看守为了囚犯而固定在监狱的位臵上的时候,那他就成了囚犯的“奴隶”,而囚犯就成了主人。
根据这种主体间性,针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他提出了相反的思想:我于我不在之处思,因此,我在我不思之处。
这应该说是对笛卡尔的“我思”主体的最大摧毁,也是对现代性思想根基的摧毁。
主体间性概念的最初步的涵义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主体间性的意义是有差异的。
在主体间性概念的形成历史过程中,事实上涉及了三个领域,从而也形成了三种涵义不同的主体间性概念,这就是: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解释学)的主体间性。
☆社会学(包括伦理学)的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
其最早在伦理学领域内提出。
近代、现代的哲学家在个体价值独立的基础上继续在伦理学的领域探讨这个问题,而且扩展为更为广泛的社会学领域。
像康德、黑格尔直至马克思、哈贝马斯等都在社会学领域涉及到主体间性问题。
它关涉的问题是人的社会统一性问题。
哈贝马斯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行为。
他提倡交往行为,以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包括哈贝马斯在内的主体间性理论都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认识论领域的主体间性意指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关涉到知识的客观普遍性问题。
最早涉及到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
胡塞尔建立了先验主体性的现象学,把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构造作为知识的根源,这就产生了个体认识如何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为了摆脱自我论的困境,他开始考察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意义与限界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意义与限界](https://img.taocdn.com/s3/m/ef5ca16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5.png)
【哲学与当今世界】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意义与限界罗海波(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交互主体性(他人问题)”问题是晚期胡塞尔哲学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之一。
胡塞尔所要探讨的他人不是作为绝对的他人,而是作为他我的他人。
问题是胡塞尔为什么不直接把绝对他人看作问题去讨论,而把他人转换成他我并依此构建交互主体性理论。
如此,我们还能不能说这一理论遵循了现象学所倡导的面向事实本身这一原则,并因此成为一门关于他人的现象学?或者这种转换的结果是真正堵塞了通向绝对他人的路途?惟有从胡塞尔内在思想出发,才会真正理解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意义与限界所在。
关键词:先验自我;他人;交互主体性;面貌中图分类号:B51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3)09-0016-04收稿日期:2013-07-01作者简介:罗海波(1980-),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0年西方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法现象学。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13年9月(第9期,总第197期)Sep.,2013(No.9,General No.197)胡塞尔在坚持先验自我唯一性的同时,也看到了唯我论的危机所在,胡塞尔提出的交互主体性问题正是要解决唯我论与客观世界如何可能的问题。
通常“交互主体性”问题被认为是关于“他人”的问题。
但这一字面上的“他人”在胡塞尔眼中却并不是绝对的他人,而仅仅是自我的一种投影,是作为他我的他人。
如此所构建出来的交互主体性是否遵循了现象学所倡导的面向事实本身这一原则?是否使先验现象学真正成为一切近代哲学隐秘的憧憬成为疑问。
一、互主体性理论之内在逻辑按照胡塞尔的看法,现象学是一门明证的并对自身负责的哲学,它不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本人证实的那种知识,它只要求普遍的自身反思来保障其自明性。
在胡塞尔看来,处于危机之中的整个西方哲学都是未经自身反思而建立在客观主义之上的,这种客观主义特征就是“它在由经验不言而喻地预先给定的世界基础上活动,并且追问这个世界的客观真理,追问对这个世界,对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都无条件有效的东西,追问这个世界本身是什么”。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c26501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0.png)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以胡塞尔为中心一、什么是现象学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哲学呈现了现象学Phenomenology、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三足鼎立的格局;欧陆哲学的主流非现象学莫属;当代意义上的现象学主要是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1895-1938开创的,并由海德格尔、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等人发扬光大;现象学产生以后逐渐流向法国、美国等国家,形成浩浩荡荡的“现象学运动”;①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自笛卡尔之后,西方哲学把世界分为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哲学和一切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人的理性能力去认识客观世界,得到主客统一的真理;传统哲学的思路要么认为知识是客观经验在人的心灵刻画留下的印记,要么认为知识是主体的理性特有的能力,因而这些哲学理论对外在世界存在与否争论不休;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抛开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从在人的意识领域中显现的现象开始,从自我的感知体验开始,重新确立知识论的基础;如何得到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呢传统的哲学家认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客观世界的感性材料,但感性材料受制于感觉的变幻而变动不居,因此为了得到必然的、绝对的知识就要超越客观世界,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寻求知识的可靠的根基;胡塞尔采取了对客观自然事物“搁置”的态度,形象点说就是客观的自然世界被胡塞尔用括号“括起来”,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被搁置起来,但这不是否认客观世界而只是说不去问它,对它“存疑”;通过排除了客观世界之后剩下来的就是“绝对意识”,对它的研究就是“现象学”;②简言之,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意识现象的科学;③二、意识的意向性:克服“主-客”二元论胡塞尔从笛卡尔的“我思”开始了意识现象的研究,“自我”被胡塞尔作为绝对的前提;现象学意义上的“我思”是指纯粹的先验的自我,即排除一切有关外在事物存在的经验设定,在内在的意识现象的范围内把握自我;现象学所说的“现象”指的是意识现象意识处于流动的过程中,一个接着一个的现象不断地显现出来,;体验Erlebnis是指意识活动及其相关的意识内容;只要我们注视着这个体验流,我们就能绝对清楚地把握这个思着的“我”;纵然在意识中我的感知、记忆、想象、怀疑会发生错误,但进行这些感知、记忆、想象、怀疑着的“我”却是绝对的、不言而自明的;④胡塞尔一方面采取了笛卡尔的路径,但另一方面又批评笛卡尔的“我思”;他认为笛卡尔把“我思”看成是一个与物质实体相对应的精神心灵实体,但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看不见这样的精神实体的,它是不可证明的,是一种假设;而胡塞尔认为在思维中,我们看到的是各种意识现象,它们持续不断的形成了一个意识的体验流,“自我”就存在于这股体验流之中,自我在体验流中起着统调的作用,作为体验流的中心,意识活动从我这里出发,又回归我这里;但自我不是体验流的组成部分,而是体验流的“执行者”或“承担者”;⑤这样胡塞尔的“自我”就与笛卡尔的我思区别开了,自我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自我毋宁说是一种功能,作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那么胡塞尔对自我意识的分析是怎样的呢胡塞尔现象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对意识进行意向性分析,即在意识活动中反思意识本身;他认为所有的意识行为都可以追溯到“感知”这个最基本的意识;但胡塞尔的“感知”不同于平常的概念,它不是贝克莱意义上的被动的接受对象的感觉活动,而是主动的构造着对象;当某人感知一个事物的时候,他获得了关于这个事物的各种感觉:A1、A2、A3、A4……如色彩、软硬、冷暖、声响等,这些纷乱的感觉从一开始就受到意识的加工,使得这些材料综合为事物A的总体;但事物A不是A1、A2、A3、A4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一个比A1、A2、A3、A4总和多得多的东西;举例来说,我在看一个讲台,始终只能看到讲台的某一个侧面,但我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当作单纯的面,而是当作整个讲台;那些多出感觉材料的东西就是意识加进去的东西,是我们赋予感觉材料的意义;胡塞尔用“立义”Auffassen这个词表示意识的这项功能,立义就是一个赋予含义或给予意义的意识活动;通过立义,一堆死的材料被激活,成为面对意识的一个对象、一个客体;⑥胡塞尔接续了笛卡尔和康德的任务,努力地为科学寻求一个坚实的哲学根基;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是意识的对象或外在客体,而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行为或意识活动本身;但这样的划分,哲学就有堕入到心理主义的可能,成为具体的科学心理学,这是胡塞尔不愿意看到的;胡塞尔为摆脱这种心理主义作出了努力,在1913年出版的逻辑研究第二版和同时出版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时,他开始将意识的对象纳入到现象学的分析中;他认为“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它总是指向某物;这句话也可以改写成“意识总是在构造着它的对象客体”;⑦由此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意识活动,而且也包括作为意识活动之结果的意识的对象;意识的对象noema是由意识活动noesis构造的,原先心理和物理的二元,现在被先验的一元取代,即主体的先验的构造能力意识活动与被构造的对象意识对象综合为“意向构造能力和成就intentionale leistung”;⑧在这里胡塞尔解决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的难题:“意向构造能力和成就”既包括意识活动主体,又包括意识的对象客体,现象学中的意识现象就是整个主客融和的结果,意识意向既意味着“我思”,又意味着“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反过来说某物只能在意识之中才能获得意义,这归根到底是由意识的立义功能决定的,是人主体赋予客体以意义;这样传统哲学中主客二元对立在胡塞尔大全的主体性中被克服了;⑩三、主体际性:自我意识如何构造“他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为了给知识论寻求一个更可靠的、先验的基础,但上述的现象学方法只是关于一个孤立的意识如何构造出客体的分析;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么现象学与胡塞尔所要求的“作为严格的科学”的距离还很远,因为胡塞尔的目的是要挽救科学的客观性想想胡塞尔的出身是一位数学家,但如果现象学只是对于孤独的一个先验的意识主体的分析,那所谓的科学客观性从何而来先验现象学只保证了对于一个自我意识有效的客观性,而如果世界上不止存在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有众多的自我意识,那么一项知识你认为是“真”的,又如何保证别人也认为是“真”的先验现象学如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胡塞尔并不比康德高明多少,他同样也会掉进唯我论的深渊;胡塞尔表示了这样的担心:“当我这个沉思着的自我通过现象学的悬隔把自己还原唯我的绝对先验的自我时,我是否会成为一个独存的我solus ipse而当我以现象学的名义进行一种前后一贯的自我解释时,我是否依然是这个独存的我因而,一门宣称要解决客观存在问题而又要作为哲学表现出来的现象学,是否已经烙上了先验的唯我论的痕迹”德国现象学专家黑尔德认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其实是假设了一个“孤独的鲁滨逊”为出发点,这个鲁滨逊从未听说过其他的主体;如果这个鲁滨逊没有能够证明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客观世界是如何可能的,那么就没有阻止先验现象学的失败;为了摆脱唯我论,胡塞尔必须找到先验现象学的单子式自我的出路,把科学的客观性奠基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之上,这就是胡塞尔提出“主体际性”的缘由;所谓“主体际性”Intersubjektivitaet,又译作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理论,在胡塞尔的视界中就是纯粹的自我意识如何在自身的意识经验中构造出他人,从而解决了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由此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意识开始向“他人”过渡;关于主体际性的问题,胡塞尔在主体际性的构造一文中作了详细全面的阐述,笔者以下主要以该文为核心,整理出胡塞尔主体际性问题的思路;传统主客二元哲学的认识论的范式是“主体如何客观地认识客体”,无论是英美的经验主义还是欧陆的唯理主义,它们的问题都是经验的或者先验的自我如何确保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但这里的自我始终是单子式的自我,无论是洛克的“白板心灵”还是康德的“先验架构”都忽视了他人的存在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因而胡塞尔对此提出了质疑:一项对于我有效的知识如何对他人也同样有效他说:“在我的先验还原了的纯粹的意识生活领域之内,我所经验到的世界连同他人在内,按照经验的意义,可以说,并不是我个人综合的产物,而只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世界,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是为每个人在此存在着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其客观对象Objekten的世界;然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经验,有他自己的显现及其统一体,有他自己的世界现象,同时,这个被经验到的自身也是相对于一切经验的主体及其现象世界而言的;”前文指出,胡塞尔通过意识的意向性分析,解决了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的问题,即客体事物是主体意识活动构造的结果;这样的纯粹自我意识的分析虽然是一种“先验的唯我论”,这里的意向性分析方法仍然可以贯彻到主体际性的问题中,即从本己的自我意识在意识生活中不仅构造出“他物”,而且还可以构造出“他人”;因此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个单个的主体的意识如何从自身出发并且超越自身而构造出另一个主体;从一个先验的自我意识出发到达“他人”,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对自身躯体Koerper的立义;在自我的意识生活中,感知活动将感性材料,即自身的器官的活动统摄为一个整体“举止”;但这里的躯体还只是自然意义上的物,没有心灵和精神;第二个阶段是自我对自身身体Leib的立义;在此我的意识和我的躯体结合,身体成为一个“心—物”的统一体,我可以通过意识来操作和指挥这个躯体了;第三个阶段是自我对他人躯体的立义;即在我的意识中,通过观察他人的举止行为从而感知和经验到他人的躯体;但这时我也仅仅知道这是一个“躯体”、一个物质性的东西,而不知道这是一个具有精神性的东西;第四阶段是自我对他人身体的立义,即认识到他人的躯体同样也是他人的“身体”,同样是具有另一个意识的“他人”;这是如何发生的呢胡塞尔认为对他人身体的立义是通过意识的“联想”作用实现的;这一步骤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过程如下;首先,在第三个阶段显现在我意识中的躯体通过他的“举止行为”而使我联想到我自己的躯体;而在第二个阶段中我已经把自己躯体的躯体立义为“身体”,即一个心物统一体,所以既然我的躯体中包含着我的精神和意识,那么在其他的躯体中必定也包含着其他的精神和意识;我从他人的举止中感知到他人的躯体,从而联想到我的举止和躯体,这两个躯体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意识引发了我的想象力:他人的躯体使我回忆起我的躯体,而我的躯体同时也是我的身体,是心理物理的统一体、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于是他人的躯体背后也应该有一个灵魂或意识指挥着他人的躯体,这样“他人躯体”便被赋予了“他人身体”的意义;从他人躯体到他人身体的这一步跳跃非常关键:为什么我在感知到他人举止的同时就认识到他人的举止背后的他人意识换言之,为什么通过对他人躯体的感知就可以感知到他人的身体胡塞尔用“共现”Apprsentation的说法来解释这一步;“共现”是人的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当我们在感知物体的时候,虽然只看见了该物体的一个侧面,但我们仍然能够在意识到这是一个完整的物体,例如我们看见了一个桌子的表面,但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桌子浮现在人们的意识中,我们虽然没有看见它的背面,但还是可以感知到它的背面;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于意识构造他人的场合;我首先通过他人的举止感知到这是一个躯体,我又知道我的躯体之中还有一个灵魂,所以我虽然没有看见他人的灵魂,但我的“共现”能力保证了我认识到这个躯体同时也是一个身体;这个构造他人的过程又被胡塞尔称为“结对”Paarung,用胡塞尔的原话概括这一过程就是:“如果现在在我原真领域内凸现出了一个与我的躯体相类似的躯体,就是说,一个必须是以与我的躯体达到现象上的结对这样一种方式而被获得的躯,那么现在看来马上就清楚了,在意义的递推中,它一定会从我的身体中立即获得一个身体的意义;”总之,胡塞尔用现象学的方法不仅在自我的原本意识中构造出了“它物”,也构造出了“他人”;四、从主体际性到共同体:哲学的现实根基以上我们已经说明了自我意识如何在意识体验中构造了他人,但是上述的构造过程还只是单向的;“他人”与“它物”是不同的意识对象,即“它物”是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而“他人”与我一样也是一个心物统一体,在我经验着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同样地经验着我本人,这就是他人问题的特殊性;胡塞尔说:“正如他人的躯体身体存在于我的感知领域中一样,我的身体也存在于他人感知领域中;而且一般地说,他人立即会把我经验为他的他人,就像我把他经验为我的他人;” 所以主体对主体的构造必定是一种双向的活动、“交互的”活动;这样一个双向的、交互的构造他人的后果就是主体间的共同体的确立;这里,胡塞尔的主体际性给传统主体性哲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转折;自笛卡尔和莱布尼茨以来的主体性哲学都把人看作出是突兀的单个主体,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单子,人类社会就是这些单子的简单相加;胡塞尔的现象学虽然也是从主体的自我意识出发,但是“他人”在本己的意识体验中构造出来以后,现象学就显示出与主体性哲学截然不同的面貌;现象学用自我意识构造了他人,但得到了比“他人”更多的东西;胡塞尔说:“我所获得的并不单纯是在身体上与我对峙的、通过联想的结对而又回溯到我心理物理的此在的他人”,而是得到了在一个人类共同体成员的意义上的人,这包含了自我与他人彼此的相互依存,进一步说,自我和他人的客观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和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他人中的一个人;”现在,他人不仅仅是一个意识构造的对象,他人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而具有了更广阔的人类共同体的含义;就连自我也必须在他人身上才能获得存在的确信;到此为止,我们终于看见了胡塞尔现象学对自我意识的分析,获得一个自我和他人都存在于其中的人类共同体;虽然这个结论是从单个的自我出发进行意向性分析得出的,但这个本源的共同体并不是一个虚无,而是具有现实性的,并且是使得一切人和物的世界的存在,在先验上具有可能性的共同体;主体际性的真正含义就在于此;后期的胡塞尔,在主体际性的基础上,将哲学研究推至“生活世界”,并得以最终回答了“哲学作为一门真正科学”的现实基础问题;毛靖论文:从哲学上讲,主体性是指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个作为主体的“人”是指整个人类,是绝对中心,而其他包括自然、社会、理性观念等都是“客体”;――在西方文学史上,自从启蒙解放了人性以来,涌现出大量人本主义特点作品,以人为中心;――主体际性的概念来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主体际性哲学对主体性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首先,作为主体的人是不应是抽象的,代表全人类的概念的“人”,是具体的,有个性和个人局限性的个性的“人”;个体的主体性意味着现实中有多个主体的存在,而不是只有一个主体;其次,主体的本质既是个体性,又是以主体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方式存在的,而主体际性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存;主体际性既否定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论,也反对以社会性抹杀个性的纯理论主义;。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74bc2f3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2.png)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一、本文概述《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这两个重要概念。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则直接关系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文章首先界定了主体间性的概念,指出翻译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流活动,涉及源语言作者、译者、目标语言读者等多个主体。
这些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互动和协商,共同构建了翻译的意义空间。
接着,文章分析了视界融合的概念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视界融合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自己的视界与源语言作者的视界进行融合,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文章也关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以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多个主体间互动、交流和协商的复杂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翻译的主体不仅仅是译者,还包括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以及其他可能参与翻译活动的主体。
这些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互动,共同构建和塑造译文的意义。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不仅是原文的解读者,也是译文的创造者。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原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在构建译文时,译者也需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同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框架下,翻译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
所谓视界融合,是指不同主体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互相理解、协商和妥协,逐步融合各自的视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等主体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互动,逐渐融合各自的视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译文意义。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https://img.taocdn.com/s3/m/8b9e8dd4360cba1aa811daf4.png)
对唯我性,主体间的关系就是对立、冲突和危险,他
人永远是主体的对象和客体。可见,他们的主体间
性理论只是单纯从消极意义上理解主体间关系,实
际上也就否定了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建构的合
理性意义。另一位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则提出了
不同主张———交往哲学。他认为哲学是基于交往而
各种社会关系。因此,在考察主体间性时既要抓住生产关
系这一重点,又要结合分析其他社会关系即从一切社会关
系的有机结合中进行全面地把握。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对人的本体论存在作了现实论维度上
的总体性和多元性的认定。
只有主一客一主的交往实践才能彻底消除交往行为的异化,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集体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个人才能全面发展其本领施展其才华要融人集体生活建立良好的交往环境,就离不开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加强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所以,人的存在体现了主一客一主的关系,只有主体间性交往实践才能消除交往行为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
通过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整理,在海德格尔从前期此在出发到后期进入存在本身,我们可以找寻到一条从偏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自我否定的轨迹,这对于海德格尔研究和目前中国美学界的建构有一定的启示
海德格尔的“共存”是人们的日常交往关系,但这种
状态是在人的沉沦状况下的状态,而人的本真状态
就是立足于自我生存。萨特认为主体间性只是一种
1 .2.最早涉及到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
3.
之主至上否
神家园总体性哲学是对客体的彻底
论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问题的疑难
![论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问题的疑难](https://img.taocdn.com/s3/m/32b02b0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6.png)
2016年第6期(总第149期)/十一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62016/GeneralNo 149/November论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问题的疑难李云飞【摘要】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问题不仅是其先验现象学的试金石,而且聚焦了其思想发展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和疑难。
文章借阿尔弗雷德·舒茨与欧根·芬克的论争引出胡塞尔解决先验的主体间性问题的“原自我”方案,表明胡塞尔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所给出的“复多性主体”方案的素朴性。
通过对丹·扎哈维关于先验的主体间性问题的讨论的分析,展显先验的主体间性问题的层次结构。
最后,通过对原自我的个体化问题的论述,揭示更深维度的问题和疑难。
【关键词】胡塞尔;主体间性;复多性主体;原自我;个体化中图分类号:B516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6-0069-11 现象学从一开始就要求成为先验哲学,要求解决客观认识的可能性问题。
但进行还原的先验自我本身似乎从一开始就限制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因为“当我这个沉思着的自我,通过现象学悬搁,把自己还原为我的绝对的先验自我时,我不就成为那个唯一的我(solusipse)了吗?”①现象学似乎已陷入了先验的唯我论。
因此,现象学的主体间性问题(Intersubjektiviaet)源于其理论的自身要求,即“先验现象学要求成为先验哲学,要求能以一种在被先验地还原了的自我的范围内活动的构造的问题性和理论的形式去解决客观世界的先验问题”。
②诚如保罗·利科(PaulRicoeur)所言:“胡塞尔哲学中的他人问题是先验现象学的试金石……他人问题在胡塞尔那里扮演的角色与上帝的诚实在笛卡尔那里所扮演的角色一样,因为它奠定了每一种真理和实在的基础。
”③众所周知,胡塞尔关于主体间性问题的最详尽和系统的探讨是在第五《笛卡尔式的沉思》(以下简称《沉思》)中进行的。
然而,胡塞尔的批评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他在第五《沉思》中关于主体间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失败的,并且他最终也未能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及其实现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及其实现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d12224c96c85ec3a87c2c5dd.png)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及其实现方式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交往理论以及交往实践观等为理论依据,分析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实现方式,并简要说明转向的意义。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过去,在工具(目的)理性的控制影响下,人们从对象性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把它理解为“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这种观点从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出发,忽视了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涵盖着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实践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实现的。
它实际上是把人与人的关系也看成了人与自然(物)的关系。
在对象性实践观的指导下,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当作工具来对待,忽视其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它导致了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得不到充分发展。
教育家鲁洁教授说过,“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应当是:教师主导作用正确的、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任务、内容和衡量这种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
离开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它的对象和归宿。
”[1]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需要与时俱进。
“主体间性”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但是,正如我国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所指出:“胡塞尔在先验意识的范围内提出的这种‘主体际性’,马克思早已在实践经验的范围内加以论述了。
”[2](P.394)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
人才是类存在物。
”[3]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发展的一种自由状态,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文化间性的理论根源: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
![文化间性的理论根源: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https://img.taocdn.com/s3/m/d02b788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2.png)
文化间性的理论根源: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在西方文化哲学理论中,文化间性作为主体间性在文化领域的拓展和应用,为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处理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西方文化间性视域下对跨文化能力进行研究,有利于厘清跨文化能力内部的理论机制,触及跨文化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丰富跨文化能力分级、量表构建、评价模型等相关内容的研究。
然而,如果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对文化差异因素静态地感知与比较,就会忽略真正参与到文化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关联部分,从而导致文化动态特质的缺失。
“跨文化研究要真正显示出现实活力就必须对两种文化间客观存在的间性关联有真正的切入,要在间性思维引领下紧紧扣住两者间能引发彼此反响的部分”。
因此,从文化间性视域下对跨文化能力的划分进行重新审视,是非常必要的。
对主体性哲学的反思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对于理性主义的倡导促进了主体性哲学的全面发展。
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都强调了理性作为实体和主体的绝对地位,哲学家们都自觉地强调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以理性的不同形式去把握处于主体之外的客体,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
虽然近代西方哲学以理性主义精神克服了古代哲学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但是它以主客体分离为前提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其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二元论以及把认识绝对化的思维倾向。
20世纪初,人类的工业文明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水平,但在这种以理性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链条中,人逐渐沦落为机器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导致了人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缺失,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有机的联系,变得疏离和冷漠。
这种文化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对理性至上、技术万能的过度歌颂,而忽视了人的本真存在,以及与其共同经验世界“他者”的共在。
面对传统二元论思维方式所导致的人的生存危机,现代西方哲学家,特别是人本主义思潮哲学家,开始倡导以交互主体及主体间性来取代主客互为独立的实体,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进行了反思和超越,从而实现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
理解:新型师幼关系的现实旨趣——基于胡塞尔主体间性思想
![理解:新型师幼关系的现实旨趣——基于胡塞尔主体间性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2cbc381d0d233d4b14e696d.png)
摘
要: 胡塞 尔的主体 间性 思 想 , 强调摒 弃 主客 二元 对 立 的 思维模 式 , 关注 主体 间的理 解 。现存 的师
幼关系, 由于其哲 学指导思想的局 限性 , 在强调师幼交往 的情感性 、 对称性以及交往主题等方面显现 出诸 多不足 。以主体间性为哲学依据搭建的、 以理解为导向的新型师幼关系, 强调主体间的精神交往 , 通过反 思、 对话与互动 , 包容与接纳对方的同时敞开 自己的心扉 , 在 以实现双 向的沟通与融合。 关键词 : 师幼关系; 理解 ; 主体 间性 ; 胡塞 尔 中图分 类号 : 1 G6 文献标 志 码 : A
收稿 日期 :020—5 21-31
作者 简 介 : 余萍( 8一, 安徽六安人, 1 8) 9 女,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专业 21级硕士研究生,一 imlui2 6 1 .m o0 E肌Isiy n 0 @2c 。 l e pg 0 60 :
2 9
性 便 已经 在 某种 程度 上得 以说 明 :这 种 可 能性 建
性构成了理解型师幼关 系的特征之一 。哈贝马斯 认为 ,主体与主体 的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具有演
说 或行为能力 的个体 以达到相互 理解 指 向的行 为, 是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对话 、 商谈而达成合作 与协调 , 寻求共存 、 互利发展。[教师与幼儿 以主 o 3 体 的身份进行的是双 向度 、 螺旋似的交往 , 彼此的 人格特征、 知识水平在不断地来 回碰撞 , 在影响与 “ ” 我 交往 的“ 的过程 中不断寻求 自我 的调适 , 他”
是最本质 的内核 , 他我 ” 自我” 即“ 与“ 是交互 主体 的存在 , “ 是 主体 ” 主体 ” 与“ 之间的关系 , 而非 “ 主 体 ” 客体” 与“ 之间的关 系。将“ 他我” 看作主体 , 不 仅要认识其躯体 的存在 ,更需洞悉其精神性的存 在, 而通达 的方 式唯有 自我 “ 隋” “ 我” 移 于 他 。因此 , 基 于“ 将心 比心” 意蕴下的理解便成了主体间性思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https://img.taocdn.com/s3/m/dbca39292af90242a895e5cc.png)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李济方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为应对新时期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本质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双方是互为主体的,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建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创新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也对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教育有效性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范畴,是20世纪以海德格尔、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等为首的西方哲学家从传统认识论、存在主义、解释学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中提出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同样适用这一范式。
主体间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消解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元性即主体性,而建构了主体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体,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将教育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同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终极人文关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的弊病在2008年对邯郸市5所初中的440名学生和220名教师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发现79.2%的学生认为与师生不和谐的因素是师生间有代沟,而50.4%的教师也同此看法。
这些数据不得不使我们担忧。
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实施者,即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仅仅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和教育客体。
这固然肯定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也将主客体地位绝对化、片面化,否定了受教育者在一定件下成为主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最终造成了主客体的对立。
正是由于这种传统理论的指导,我国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社会本位的价值理念,特别是当其适应社会的价值与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发生矛盾冲突时,则一味地以牺牲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急功近利,把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变得枯燥乏味、痛苦不堪。
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
![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d378893ba0d4a7303763a38.png)
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摘要:现代西方哲学从现象学运动开始到哈贝马斯等,都十分注重对主体间性的生成,主体间的对话与互动等问题的研究,都有以理解或交往为定向的研究理论。
从胡塞尔基于“我思”的交互主体性理论,中经海德格尔基于“此在”的共在理论,到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基于语言的语言理解游戏和社会交往行动理论,可以看到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已转入人的生活现实,进入了人的生存活动,语言对话与交往活动;转向主体层次上的对话-互动及人的沟通理性的研究。
但是其理论前提是先验的、非本原性的,而且忽视了物质生产的实践性、本原性,整个理论构想具有相当浓厚的“方案”色彩。
关键词:主体间性;主体性;现象学人们对同一事物有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因为人们具有相同的先验心理结构,还是因为相同的后天生存经验呢,这一问题是主体间性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
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所提出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主体间性的问题。
海德格尔、萨特、舍勒尔等人的主体间性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胡塞尔的理论和问题为出发点。
一、现象学与主体间性问题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解决了先验自我构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自我主义问题,在我之外尚有他人存在,他人同时又是另一个先验自我主体,在这种先验自我主体之间存在着共同参与构造客观世界而来的原初的同一性。
但是这个“同一”并不意味着他人在我的领域之中,也不是说我在他人之中,因为这样或者是抛弃了相异性或者是否定了主体性。
我和他人相异的原初世界的同一只能以相异性为基础,它只意味着在其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世界。
也就是因为这个同一不同于我和他人却包含了我和他人,所以它以之为基础的相异性或者说它与自我的差别不同于自我与他人或他物的相异性。
物与自我的相异表现为它是单独的非自我。
而他人与自我的相异表现为它是单独的自我,而且都是与自我相排斥的。
但这种同一与自我的相异却不是纯粹的相异性。
正是通过这种中介,形成一个既不同于我,又不同于他人的第三种世界,一种出于我与他人原初世界之同一的客观世界,一种具有主体间性构成性的客观世界。
互为主体性理论在当代哲学视野中的应用
![互为主体性理论在当代哲学视野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5f4e98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a.png)
互为主体性理论在当代哲学视野中的应用导言互为主体性理论是指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并且在人与世界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与集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强调人类作为社会群体的成员,在个体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与他人的关系密不可分。
互为主体性理论的基本概念互为主体性理论最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认为在人们相互沟通和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客观世界上孤立存在的个体,更重要的是他们构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由每个个体相互联系和作用而形成。
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个体都拥有独特的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同时也受到他人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互为主体性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互为主体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以及个人成长。
通过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在这种联系中实现自己的发展和价值。
例如,在工作环境中,倡导互为主体性可以促进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并激发每个成员的创造力和责任感;在家庭生活中,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支持可以促进家庭和睦、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互为主体性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中,互为主体性理论也有重要意义。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关联。
教育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对方身上获得启发和帮助。
通过应用互为主体性理论,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特点和需求,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互为主体性理论对社会问题的启示此外,互为主体性理论还可以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当今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突出等。
通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合作、携手前行。
只有意识到每个个体都是整个社会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尊重每个人独特性和尊严,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以胡塞尔为中心一、什么是现象学?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哲学呈现了现象学(Phenomenology)、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三足鼎立的格局。
欧陆哲学的主流非现象学莫属。
当代意义上的现象学主要是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Husserl,1895-1938)开创的,并由海德格尔、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等人发扬光大。
现象学产生以后逐渐流向法国、美国等国家,形成浩浩荡荡的“现象学运动”。
[①]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
自笛卡尔之后,西方哲学把世界分为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哲学和一切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人的理性能力去认识客观世界,得到主客统一的真理。
传统哲学的思路要么认为知识是客观经验在人的心灵刻画留下的印记,要么认为知识是主体的理性特有的能力,因而这些哲学理论对外在世界存在与否争论不休。
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抛开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从在人的意识领域中显现的现象开始,从自我的感知体验开始,重新确立知识论的基础。
如何得到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呢?传统的哲学家认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客观世界的感性材料,但感性材料受制于感觉的变幻而变动不居,因此为了得到必然的、绝对的知识就要超越客观世界,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寻求知识的可靠的根基。
胡塞尔采取了对客观自然事物“搁置”的态度,形象点说就是客观的自然世界被胡塞尔用括号“括起来”,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被搁置起来,但这不是否认客观世界而只是说不去问它,对它“存疑”。
通过排除了客观世界之后剩下来的就是“绝对意识”,对它的研究就是“现象学”。
[②]简言之,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意识现象的科学。
[③]二、意识的意向性:克服“主-客”二元论胡塞尔从笛卡尔的“我思”开始了意识现象的研究,“自我”被胡塞尔作为绝对的前提。
现象学意义上的“我思”是指纯粹的先验的自我,即排除一切有关外在事物存在的经验设定,在内在的意识现象的范围内把握自我。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识处于流动的过程中,一个接着一个的现象不断地显现出来,形成体验流。
体验(Erlebnis)是指意识活动及其相关的意识内容。
只要我们注视着这个体验流,我们就能绝对清楚地把握这个思着的“我”。
纵然在意识中我的感知、记忆、想象、怀疑会发生错误,但进行这些感知、记忆、想象、怀疑着的“我”却是绝对的、不言而自明的。
[④]胡塞尔一方面采取了笛卡尔的路径,但另一方面又批评笛卡尔的“我思”。
他认为笛卡尔把“我思”看成是一个与物质实体相对应的精神(心灵)实体,但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看不见这样的精神实体的,它是不可证明的,是一种假设。
而胡塞尔认为在思维中,我们看到的是各种意识现象,它们持续不断的形成了一个意识的体验流,“自我”就存在于这股体验流之中,自我在体验流中起着统调的作用,作为体验流的中心,意识活动从我这里出发,又回归我这里。
但自我不是体验流的组成部分,而是体验流的“执行者”或“承担者”。
[⑤]这样胡塞尔的“自我”就与笛卡尔的我思区别开了,自我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自我毋宁说是一种功能,作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
那么胡塞尔对自我意识的分析是怎样的呢?胡塞尔现象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对意识进行意向性分析,即在意识活动中反思意识本身。
他认为所有的意识行为都可以追溯到“感知”这个最基本的意识。
但胡塞尔的“感知”不同于平常的概念,它不是贝克莱意义上的被动的接受对象的感觉活动,而是主动的构造着对象。
当某人感知一个事物的时候,他获得了关于这个事物的各种感觉:A1、A2、A3、A4……(如色彩、软硬、冷暖、声响等),这些纷乱的感觉从一开始就受到意识的加工,使得这些材料综合为事物A的总体。
但事物A不是A1、A2、A3、A4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一个比A1、A2、A3、A4总和多得多的东西。
举例来说,我在看一个讲台,始终只能看到讲台的某一个侧面,但我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当作单纯的面,而是当作整个讲台。
那些多出感觉材料的东西就是意识加进去的东西,是我们赋予感觉材料的意义。
胡塞尔用“立义”(Auffassen)这个词表示意识的这项功能,立义就是一个赋予含义或给予意义的意识活动。
通过立义,一堆死的材料被激活,成为面对意识的一个对象、一个客体。
[⑥]胡塞尔接续了笛卡尔和康德的任务,努力地为科学寻求一个坚实的哲学根基。
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是意识的对象或外在客体,而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行为或意识活动本身。
但这样的划分,哲学就有堕入到心理主义的可能,成为具体的科学(心理学),这是胡塞尔不愿意看到的。
胡塞尔为摆脱这种心理主义作出了努力,在1913年出版的《逻辑研究》第二版和同时出版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时,他开始将意识的对象纳入到现象学的分析中。
他认为“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它总是指向某物;这句话也可以改写成“意识总是在构造着它的对象(客体)”。
[⑦]由此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意识活动,而且也包括作为意识活动之结果的意识的对象。
意识的对象(noema)是由意识活动(noesis)构造的,原先心理和物理的二元,现在被先验的一元取代,即主体的先验的构造能力(意识活动)与被构造的对象(意识对象)综合为“意向构造能力和成就(intentionale leistung)”。
[⑧]在这里胡塞尔解决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的难题:“意向构造能力和成就”既包括意识活动(主体),又包括意识的对象(客体),现象学中的意识现象就是整个主客融和的结果,意识(意向)既意味着“我思”,又意味着通过“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反过来说某物只能在意识之中才能获得意义,这归根到底是由意识的立义功能决定的,是人(主体)赋予客体以意义。
这样传统哲学中主客二元对立在胡塞尔大全的主体性中被克服了。
[⑩]三、主体际性:自我意识如何构造“他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为了给知识论寻求一个更可靠的、先验的基础,但上述的现象学方法只是关于一个孤立的意识如何构造出客体的分析。
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么现象学与胡塞尔所要求的“作为严格的科学”的距离还很远,因为胡塞尔的目的是要挽救科学的客观性(想想胡塞尔的出身是一位数学家),但如果现象学只是对于孤独的一个先验的意识主体的分析,那所谓的科学客观性从何而来?先验现象学只保证了对于一个自我意识有效的客观性,而如果世界上不止存在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有众多的自我意识,那么一项知识你认为是“真”的,又如何保证别人也认为是“真”的?先验现象学如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胡塞尔并不比康德高明多少,他同样也会掉进唯我论的深渊。
胡塞尔表示了这样的担心:“当我这个沉思着的自我通过现象学的悬隔把自己还原唯我的绝对先验的自我时,我是否会成为一个独存的我(solus ipse)?而当我以现象学的名义进行一种前后一贯的自我解释时,我是否依然是这个独存的我?因而,一门宣称要解决客观存在问题而又要作为哲学表现出来的现象学,是否已经烙上了先验的唯我论的痕迹?”[?]德国现象学专家黑尔德认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其实是假设了一个“孤独的鲁滨逊”为出发点,这个鲁滨逊从未听说过其他的主体。
如果这个鲁滨逊没有能够证明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客观世界是如何可能的,那么就没有阻止先验现象学的失败。
[?]为了摆脱唯我论,胡塞尔必须找到先验现象学的单子式自我的出路,把科学的客观性奠基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之上,这就是胡塞尔提出“主体际性”的缘由。
所谓“主体际性”(Intersubjektivitaet,又译作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理论,在胡塞尔的视界中就是纯粹的自我意识如何在自身的意识经验中构造出他人,从而解决了认识的客观性问题。
由此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意识开始向“他人”过渡。
关于主体际性的问题,胡塞尔在《主体际性的构造》一文中作了详细全面的阐述,笔者以下主要以该文为核心,整理出胡塞尔主体际性问题的思路。
传统主客二元哲学的认识论的范式是“主体如何客观地认识客体”,无论是英美的经验主义还是欧陆的唯理主义,它们的问题都是(经验的或者先验的)自我如何确保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
但这里的自我始终是单子式的自我,无论是洛克的“白板心灵”还是康德的“先验架构”都忽视了他人的存在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因而胡塞尔对此提出了质疑:一项对于我有效的知识如何对他人也同样有效?他说:“在我的先验还原了的纯粹的意识生活领域之内,我所经验到的世界连同他人在内,按照经验的意义,可以说,并不是我个人综合的产物,而只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世界,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是为每个人在此存在着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其客观对象(Objekten)的世界。
然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经验,有他自己的显现及其统一体,有他自己的世界现象,同时,这个被经验到的自身也是相对于一切经验的主体及其现象世界而言的。
”[?]前文指出,胡塞尔通过意识的意向性分析,解决了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的问题,即客体(事物)是主体(意识活动)构造的结果。
这样的纯粹自我意识的分析虽然是一种“先验的唯我论”,这里的意向性分析方法仍然可以贯彻到主体际性的问题中,即从本己的自我意识在意识生活中不仅构造出“他物”,而且还可以构造出“他人”。
因此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个单个的主体的意识如何从自身出发并且超越自身而构造出另一个主体。
从一个先验的自我意识出发到达“他人”,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我对自身躯体(Koerper)的立义。
在自我的意识生活中,感知活动将感性材料,即自身的器官的活动统摄为一个整体“举止”。
但这里的躯体还只是自然意义上的物,没有心灵和精神。
第二个阶段是自我对自身身体(Leib)的立义。
在此我的意识和我的躯体结合,身体成为一个“心—物”的统一体,我可以通过意识来操作和指挥这个躯体了。
第三个阶段是自我对他人躯体的立义。
即在我的意识中,通过观察他人的举止行为从而感知和经验到他人的躯体。
但这时我也仅仅知道这是一个“躯体”、一个物质性的东西,而不知道这是一个具有精神性的东西。
第四阶段是自我对他人身体的立义,即认识到他人的躯体同样也是他人的“身体”,同样是具有另一个意识的“他人”。
这是如何发生的呢?胡塞尔认为对他人身体的立义是通过意识的“联想”作用实现的。
这一步骤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过程如下。
首先,在第三个阶段显现在我意识中的躯体通过他的“举止行为”而使我联想到我自己的躯体。
而在第二个阶段中我已经把自己躯体的躯体立义为“身体”,即一个心物统一体,所以既然我的躯体中包含着我的精神和意识,那么在其他的躯体中必定也包含着其他的精神和意识。
我从他人的举止中感知到他人的躯体,从而联想到我的举止和躯体,这两个躯体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意识引发了我的想象力:他人的躯体使我回忆起我的躯体,而我的躯体同时也是我的身体,是心理物理的统一体、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于是他人的躯体背后也应该有一个灵魂或意识指挥着他人的躯体,这样“他人躯体”便被赋予了“他人身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