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就更多,更复杂。
7.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传播是以“信息”(广义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②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④从
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
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推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反过来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但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在行为主义传播学中,传播基本上是被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单纯的就信息研究。
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将精神交往放在交往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还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的关系。
第二章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加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①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②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③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④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能动性和创造性
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①口语传播时代
②文字传播时代
③印刷传播时代
④电子传播时代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文字|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6.试述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①中国的印刷术广泛流传到东亚和西方各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批量生产的观念。
②古登堡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推动了社会变革,民主启蒙运动的兴起及经济的发展。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里程碑意义
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哈特将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包括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它是由人体器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第二类是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对信息生产传播者来说需要物质工具或机器,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第三类是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等,传播双方都需要使用工具传播或接收。
这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是媒介手段日益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信息量正在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迎来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
特点: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靠信用;贸易不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化和多样化的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电视等。
马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就越复杂,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合作,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统一到数字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中。
第三章人类传播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只要在事物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不仅能代表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它与被指带物不需要有必然联系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也称为副语言;第二类指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
表情、姿势等;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一是表述和说明;二是传达;三是思考。
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
畴,人们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一是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二是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三是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体现为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的模糊和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
这种暧昧性和多义性有时会成为人们之间沟通意义的障碍,但人们可以借助传播过程中的其他条件或情境来消除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语言符号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传播活动的全部意义,交流所得,一部分来自于语境,即传播学所说的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情境意义即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
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和解读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
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象征性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即它们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约定性和社会性。
10.为什么说象征行为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人类传播是一个以信息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信息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而人类区别于动物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类能够利用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
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及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可以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互相理解。
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他认为,自我是“主我”(I)和客我(me)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现代人正在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利益,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处在各种各样的象征符的包围之中,越来越多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传播,其结果必然带来象征符创造的活跃化和象征体系的多元化,但象征符的过滥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为产生混乱。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
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媒介,又称传播要素、信道、手段或工具。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2 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
拉斯韦尔的“5w”指的是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这个模式还是不完全的,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3 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该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译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4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的模式
这个模式,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6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就是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而被成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7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人的体能(生物学、物理学意义上的能量,包括作为人的体能之延伸的热能和电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一种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
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
另一方面,作为特定传播过程的双方,如果属于人际传播,那么他们都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着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则是他们的精神交往纽带。
8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③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④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久不能单纯地考察狭义的信息的“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有关,但本质上是
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积极地能动地反应;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 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及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连史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3 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映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就是说,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这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只有在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怎么做。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6什么是基模或认知基模,它有哪些特点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换言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特点: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随着人的成长可以改造;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一个树形图;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一般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7简述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①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一个环节②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对待它③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④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