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海尔与海信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讲解员的讲解和我在网上的查找下,对于这两公司我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两家知名企业是海尔和海信。他们两家企业在我感觉就像性格迥异的两兄弟。人都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也许他们就是真实的写照。如果把他们的性格特点具象化:海尔就像“矛”,海信就像“盾”。
首先,我先说他们俩的共同点:1、两者是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2、两者都在对自己高要求,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3、打得都是名牌策略。4、在有主导产品的基础上使产品多元化,让产品相互带动、发展。
虽然他们有很多的共同点,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找到并坚持走自己公司独具特色的道路。尽管他们都对自己高要求,但海尔的侧重点是产品的质量和对产品有针对性分别在技术、概念、需求、外观设计等方面独具特色的创新。
海尔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要创名牌冰箱,就要从抓质量入手。1985年,集团总裁张瑞敏毅然决定,将76台存在一定质量问题的冰箱,由责任者亲自用大锤砸毁。这次事件在职工中造成极大的震动,职工的质量意识从此有了质的提高。
在技术方面,海尔一般是从外国引进了先进技术。如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领先一步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质量可靠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很快海尔便以高新技术、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虽然相对海信的技术研发海尔还有一些差距,但海尔正在努力弥补着。例如现在海尔还与德国的迈兹、荷兰飞利浦、日本松下分别在全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变频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技术联盟关系,形成海尔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海尔在国内也有广泛的产学研联合体。海尔集团控股经营国家级科研机构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尔以控股方式与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合资成立海尔广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海尔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C-MOLD公司合资组建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海尔同国内外大公司、科研机构、大学等成立了48个联合研究中心。海尔还先后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合作建立了5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化学及材料、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生物工程、海外本土设计等方面开展博士课题研究。通过广泛的产学研联合,有效地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而海信却是要求拥有自己核心技术,不受其他公司的约束。
周厚健上任以来,海信一直坚持以“人才为本”、“技术为根”把企业做强。他说的海信要做百年企业,就是依据这两点提出来的。“技术优势可以转化成市场优势,海信的新产品实现产值率为85%,海信必须构建人才库,依托企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海信研究中心、海信学院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立百年海信。”
核心技术是企业做强的保证。世纪交替之时,当日本市场刚出现纯平彩电时,时任海信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的李砚泉到日本考察。他随即起草了一个报告,认为海信必须抢先一步,首先在国内推出纯平彩电。试想,对付这种突变,没有在技术开发和储备方面的前瞻能力,肯定应付不了,而李砚泉的信心来自于关键器件、关键技术的储备,海信早已成竹在胸,要做的不过是集中攻关。同样是完全依靠自身的研发力量,新世纪,海信在国内彩电行业第一家批量推出采用了逐行扫描技术的“胶片彩电”,这一产品同样站在了国内彩电技术最前沿,即使与国外著名大公司索尼等企业的产品相比,也是不落伍的。还有环保纯平彩电、智能去磁彩电、升级彩电系列产品等在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
在上面的对比中,海信是通过自身的研发力量达到“百年海信”的战略目标。而海尔是通过在建立技术联盟的基础上,在产品的概念、需求、外观设计进行创新。工业设计行业在海尔产品的PI提案开发、产品个性化设计、家电产品人机接点等课题的研究,为海尔产品覆盖全球进行设计开发,形成海尔产品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整体优势。(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