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生物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
如果说二十世纪是一个电子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就是一个生物世纪,生物产业的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生物科学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而初中生物教学也再次受到重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
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
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①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②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
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
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
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
趣。
例如,我在教“有丝分裂”时,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总结如下表:细胞周期的间期、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个数2n、2n、2n、4n、2n,dna分子数2n、4n、4n、4n、2n,然后问学生:“这些数量关系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呢?”同学们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
,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
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
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
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提
高教学效果是有积极作用的。
,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
例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2.制造矛盾,创设疑问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
制造矛盾,创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以利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无性
繁殖时,提出“能否让一株苹果树上结出几种不同苹果,一只菊花植株上开出几种不同颜色的菊花?”可采用嫁接方法,以及如何嫁接。
在讲完这些问题后,又提出“嫁接能使同一植株上同时结出苹果和梨子吗?”进一步深化了嫁接时还要注意的问题:植物的亲和力。
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问题,比教师直接阐明效果好得多。
,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
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
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求知的欲望。
3.连续提问,激发兴趣
,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的欲望,就会不断地探求未知的问题,从而不断解决问题,促进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为此,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
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二种方式。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
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
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
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
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例如,在讲遗传与变异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①儿子为什么在某些特征
上会表现像其父亲或者母亲?②儿子的染色体是如何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③为什么同胞兄弟或姊妹在长相或其它方面会存在差异?其后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果把感性认识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就更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知识的“迁移”。
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
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求同和求异。
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求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
例如,在双胞胎中,既有长相差异较大的双胞胎,又有差异很小的双胞胎,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又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虽方式不同,但其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遗传物质
的改变。
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
这是一种比较高
的,往往有着强烈创造精神的思维。
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
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
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特点,子细胞的性质、数量、染色体的区别。
又如,通过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虽
然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部位都是成熟区的表皮细胞,但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而植物根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过程是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
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横向思维,还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生物教学中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例如,我在讲“能量代谢”时,用了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说明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又如,在讲基因型的多样性”时,用了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
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通过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鉴别能力。
通过连续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4.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
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
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分析:①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②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③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④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
然后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20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