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时评例文 当“诽谤罪”无法再绞杀批评作文素材
诽谤诬陷的作文
诽谤诬陷的作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戏码。
有欢笑,有泪水,有真诚,也有虚伪。
而今天,我想和你聊聊那令人不齿的“诽谤诬陷”。
前段时间,我亲身经历了一场因诽谤诬陷而起的风波,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所在的社区组织了一场公益活动,旨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筹集书籍和学习用品。
我满心欢喜地报名参加,想着能为那些孩子们出一份力,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活动当天,大家都热情高涨,忙前忙后。
我被分配到了整理书籍的小组,和几位热心的邻居一起,将大家捐赠的书籍分类、打包。
就在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悄然降临。
有个平时就爱搬弄是非的大妈,不知道从哪儿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就开始在人群中散布谣言,说我在整理书籍的时候,偷偷把一些珍贵的书籍藏起来,准备自己拿去卖钱。
这无中生有的指控,瞬间让我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一开始,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会有人编出这么离谱的瞎话?我试图解释,可那大妈却越说越起劲,声音还特别大,好像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
“我亲眼看见的,她鬼鬼祟祟地把几本书往自己包里塞!”她那信誓旦旦的样子,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开始对我投来了怀疑的目光。
我当时气得脸都红了,心里像堵了一块大石头。
“大妈,您可不能乱说啊!我一直在认认真真地整理书籍,哪有您说的那样!”我大声地反驳道。
可她根本不理会我的辩解,还在那不停地说:“哼,别以为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为了点钱什么事干不出来!”我真的是又委屈又愤怒,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这时候,我的几个好朋友站了出来,他们了解我的为人,知道我绝对不会做出那样的事。
“大妈,您没证据可不能乱冤枉人!”“就是就是,我们一直和她在一起,她根本没动那些书!”朋友们的支持让我心里稍微有了点安慰,但这诽谤带来的伤害已经造成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无论我走到哪儿,都能感觉到有人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小声议论。
那种被人误解、被人诬陷的感觉,真的是糟糕透顶。
(高二作文)高二时评类600字作文大全
高二时评类600字作文大全“时评类〞文章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的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新闻或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时评类600字作文大全,欢送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二时评类600字作文大全1据3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近日,@济南公安针对一起社会热点新闻,发布“情感归情感,法律归法律,这是正道〞,疑似对发酵后的舆论进行点评,引来众多网友抨击。
之后该官微再次发布“世事多奇葩,毛驴怼大巴〞等言论。
人民日报微评指出,别把官微当成个人菜园子。
从这个新闻说开,现在的有些官微确实比拟任性,“想种什么菜就种什么菜,想施什么肥就施什么肥〞。
之所以这么任性,在笔者看来,一是某些微博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亟待提升,同时,其所在部门的态度是否理性客观,也是值得讨论的。
二是一些部门不在乎微博乱发言,是因为很容易“平息〞,一句“个人行为〞,甚至“临时工干的〞,似乎就算“平息〞了。
实际上,这种想法有些自以为是甚至是自欺欺人。
因为对公众来说,问题远没那么简单,每一次官微任性乱说,都是相关单位公信力的损耗,如果说遇到负面新闻就说“个人行为〞“临时工干的〞,那么,下一次有紧急信息发布时,公众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信还是不信更让人惊诧的是,联系新闻来看,有关单位的官微发表的内容遭到网友抨击后,居然以“毛驴怼大巴〞“容你战我千百回,受伤的驴总是你〞作回应,可以说,这种傲慢且粗俗的做法绝对不可取,情绪化过重,缺乏应有的理性。
随后,有关方面回应媒体说,“微博内容确实由管理者发布,已经展开调查〞。
之后又对媒体说,这两条微博没有任何含义,不代表济南公安的任何观点,且是未经请示的个人行为,值班人员也并非民警。
而发布者的初衷应该是希望大家理智的去看待这个事件。
这种回应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首先,“没有任何含义〞的文字和语言从来是不存在的,除非是乱码。
其实也自相矛盾,没有任何含义的文字,如何又有“初衷〞——希望大家理智地看待这件事要我说,不管是职务行为,还是内部人个人行为,只要求网友理智,未必全面,亿万网友参与热点新闻的讨论,既有正常民主监督之义,对推动法治公正、法治进步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面对别人的误解和诋毁的作文
面对别人的误解和诋毁的作文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别人对我们的误解和诽谤。
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沮丧和伤心的体验。
然而,我们必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处理这种情况。
我们要学会宽容和原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很难要求别人完全理解和认同自己。
即使别人对我们有偏见和误解,我们也不应该对他们怀有敌意和仇恨。
相反,我们应该尝试去体谅他们的想法,用同理心对待他们。
我们要有自知之明。
有时候,别人的批评也许有一定道理,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
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有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通过别人的反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缺陷,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再者,我们要坚定自信,不为诽谤所惑。
一些人出于嫉妒、猜忌或其他动机,会故意诽谤和中伤我们。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保持镇定和自信,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只要我们自己清白,就不应该被谣言所动摇。
我们要用爱化解仇恨。
如果能以宽容、理解和友善的态度对待诽谤者,用正能量回应负能量,就可能化解彼此的矛盾和敌意。
爱是最大的力量,能融化仇恨的坚冰,扫清误解的迷雾。
生活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怀揣宽容、自知、自信和爱心,就一定能够化解误解和诽谤,过上积极向上的生活。
诽谤案个人陈述范文
诽谤案个人陈述范文尊敬的评审团:您好!我是一名热衷于探索法律奥秘的年轻人,深知诽谤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在此,我诚挚地向您分享我的经历、成就和学术兴趣,希望能借此机会为维护正义尽一份绵薄之力。
自从接触到法律这门学科,我就会被其深刻的内涵和公正的精神所吸引。
在高中时期,我选修了思想政治课,深入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
大学阶段,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学专业,希望能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为他人提供法律援助。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法律理论知识,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学术方面,我始终保持着对法律的热爱和追求。
大学期间,我多次获得奖学金,并在校内外的法律知识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我还热衷于研究案例,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我深知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因此我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他人提供帮助。
除了学术成绩以外,我在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在大学期间,我曾担任学生会部长,负责组织策划各类活动。
这段经历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还曾担任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建议。
在诽谤案方面,我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认为,诽谤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名誉,还可能导致受害者精神崩溃,影响其生活质量。
因此,我希望能通过学习法律,为受害者讨回公道,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为了更好地研究诽谤案,我主动参加了一些相关讲座和研讨会,深入了解了诽谤案的法律法规和判例。
我深知,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才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将致力于研究诽谤案,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社会的公平正义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维护。
请允许我再次向您表达我的敬意和感激。
希望能有机会在诽谤案领域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此致敬礼!。
高考作文写作:如何面对诽谤抹黑 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写作:如何面对诽谤抹黑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我们不时会遇到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
如何应对呢?有人说,嘴长在别人身上,耳朵在自己身上,根本不必听。
也有人说,经受流言蜚语和赢得赞誉一样,是生活的常态,不如淡然处之。
也有人说,面对恶意侮辱抹黑,不能做“沉默的羔羊”,必须勇敢反击。
也有人说……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命题方式:审题要点: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对“流言蜚语”的看法。
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过程:所给的材料属于思辨型议论文材料。
材料的第一句话是说“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第二句提出怎样应对生活中的“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第三句分别列出人们面对“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的几种不同看法或态度:一种是根本不必去听;一种是淡然处之;一种是勇敢反击。
当然,材料中“……”表明还有其它不同的看法。
给材料提示,注意关键词:(1)生活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个人、国家;(2)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和抹黑,三种不同层次的关键:流言蜚语(个人层面,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诽谤(人民内部矛盾或国与国非战略层面矛盾)、抹黑(国与国层面战略性矛盾)。
参考立意:淡然地面对流言蜚语;保持战略定力,行稳致远;对于恶意诽谤者,必须选择恰当的机会在适当的场合予以澄清;面对抹黑,不仅要坚决回击,还要揭露其背后的恶毒目的;高姿态面对流言蜚语,不屑理睬;……参考素材: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家唐纳·埃德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谣言的反应决定该谣言的命运。
埃德花了三年时间听取了79个女孩的谈话。
诽谤诬陷的作文
诽谤诬陷的作文
“哎呀,你怎么能这样说我!”我气呼呼地对着同桌喊道。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叽叽喳喳地聊天打闹。
我正开心地和后桌分享着我周末的趣事,突然同桌凑过来,大声说:“你就别吹牛了,谁信啊!”我一下子愣住了,心里特别委屈,我明明说的都是真的呀!我涨红了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才没有吹牛,我说的都是真的!”同桌却一脸不屑,“哼,反正我就是不信。
”
周围的同学都投来了好奇的目光,我觉得自己的脸火辣辣的。
我在心里暗暗想:他怎么可以这样污蔑我!我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呀!我越想越气,对着同桌又说了起来:“你凭什么这么说我,你又不了解情况!”同桌还是那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我就是这么觉得。
”
这时,我的好朋友走了过来,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别生气啦,别和他一般见识。
”我看着好朋友,心里的委屈一下子涌了出来,“他怎么能这样诽谤我呀!”好朋友安慰我说:“别理他,他就是嫉妒你。
”我听了好朋友的话,心里好受了一些。
可是,同桌的那句话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我的心里,让我怎么也释怀不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他要这样对我,难道我们不是朋友吗?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经常会遇到这样被人诽谤诬陷的情况呢?就像我一样,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被人无端指责。
这是多么不公平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不要轻易去诋毁别人,因为这样的行为真的会伤害到别人的心。
就像我,被同桌这样一说,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我们应该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呀!难道不是吗?。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莫让评价成“绑架”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第1446期)主题:莫让评价成“绑架”【作文指导】【文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
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
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
”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
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讲述李行做好事陷入“尴尬境地”的事件,曾经是快乐地帮助他人,现在由于媒体、荣誉、赞美而感受到压力,变得不快乐了。
在这个事件中,涉及多方关系,一、李行和患病同学——好朋友;助人与被助。
二、李行和其他同学——被建议者和建议者;被感觉者和感觉者。
三、李行和父母——被劝说者和劝说者;被担忧者和担忧者。
李行既是整个事件的主动者,也是被动者,他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影响并决定着事件的结局。
我们可以从不同人物角度分析这个事件。
从李行角度,帮助患病同学的原因:关系亲密,是好朋友;力所能及,背得动。
可见,李行的行为是自然的,符合人之常情,没有功利性。
变得“不快乐”的原因:被过度关注,“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发乎情性自然的“助人为乐”有被道德绑架的风险;自我要求提高,“不敢请假不敢犯错”,刻意做与“赞美”相匹配的完美的人,让自己的行为变得不自然。
从其他同学角度,建议李行的原因:出于关爱,“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可以合作,大家轮流背。
对李行的感觉发生变化的原因:相处体验,李行由自然变得刻意。
从父母角度。
劝说李行的原因:出于对孩子的担忧,怕影响学业,“毕竟高三了”;出于成年人的理性,“做好事应该有度”。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莫让评价成“绑架”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莫让评价成“绑架”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人们的生活愈发容易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中,“评价他人的生活”这一现象也变得司空见惯。
然而,这种看似寻常的行为,其影响却不容小觑。
评价他人的生活,有时或许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善意的评价、合理的建议,能让他人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困境中获得力量。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周围人的鼓励与客观评价,可能成为他重新振作的动力。
从社会层面看,对正义行为的赞扬、对不良现象的批判,也有助于弘扬正气,促进社会的进步。
然而,更多时候,过度地评价他人生活带来的往往是负面影响。
当评价超出了应有的界限,便会演变成一种无形的“绑架”。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但如今,一些人随意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有人选择单身,便被指责为“不孝顺”“自私”;有人放弃高薪工作去追求梦想,却被讥讽为“不现实”“冲动”。
这种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评价,不仅伤害了他人的感情,更可能阻碍他们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再者,过度评价他人生活也容易引发社会的浮躁和焦虑情绪。
在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将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而这往往会引发他人的攀比和嫉妒心理。
看到他人的“完美生活”,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不满,进而陷入焦虑之中。
同时,为了迎合他人的评价,一些人开始刻意塑造虚假的形象,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现象呢?首先,应秉持尊重和理解的原则。
尊重他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不轻易地去评判是非对错。
要明白,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经历,我们无法完全感同身受。
其次,要保持理性和客观。
在评价时,应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表达。
最后,更应关注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上,而非过度关注他人。
总之,“评价他人的生活”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中难以避免,但我们应当谨慎对待,莫让评价成为对他人的“绑架”,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自由而精彩地前行。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之时评例文:当“诽谤罪”无法再绞杀批评
当“诽谤罪”无法再绞杀批评相信中国基层很多主政官员都会对“诽谤罪”条款倒背如流,并且庆幸这条法律撑起了一把威风八面的保护伞.在“重庆彭水诗案"、“陕西志丹短信诽谤案”、“河南灵宝跨省追贴案”、“陕西丹凤跟帖成诽谤案”等因批评领导获诽谤罪指控等事件中,情节如出一辙。
一时间,“诽谤罪"陡增,几乎成了“批评领导"的代名词。
现在,害怕且拒绝批评的领导们有些心慌了,这顶“帽子”终于扣得不那么随心所欲、理直气壮了.8月7日,最高检要求,诽谤案件,受理的检察院在作出批捕决定之前应报上一级院审批,并明确指出,“不能把对个别领导干部的批评、指责乃至过激的言语当做诽谤犯罪来办"。
经由最高检的尚方宝剑,我们终于知道了,批评领导原来不算犯“诽谤罪”——这迟来的认知,让我们欣慰之余,也不无心酸.难道,连这样曾经是常识性的认知,也非得等到最高检的规定,才被重新认可吗?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在某些地方,领导成了批评不得的“皇上”,“胆敢"批评政府官员的百姓,竟要被视为“敌人”和“罪人”了呢?1953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有过一则社论,《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
社论说:“如果党不害怕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么,党就是不可战胜的……”这话道出了执政党的底气与力量。
半个多世纪以后,这铿锵的声音言犹在耳,而一些地方批评领导的声音已成绝响。
究竟是谁,给党和政府抹黑,是党和政府的敌人?最高检的负责人一语中的,“错捕”现象,“严重侵犯当事人的权利,而且严重损害检察机关公信力,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
"最高检的新规令人额手称庆.令人担心的是,当“诽谤罪”不能滥用之后,某些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官员会不会又想出新招来入人以罪呢?其实,要杜绝公权私用,杜绝随意为一己之私滥用公检法等国家公器,还有一招更加根本,那就是回到宪法:“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议论文深刻有高度的范文(《光明日报》文摘二)
不能听任网络詈词“绞杀”汉语之美作者:张颖炜《光明日报》(2015年09月15日 02版)在网络这个更为便捷更为开放的信息平台上,有较多的网民本着推崇自我、追求个性、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交际心理,不断创新、任意挥洒,使网络语言呈现出随意性特征。
这种随意性既表现在个性化的花样翻新的网络新词语的创造上,也表现在因各种目的而使用的一些低级粗俗的语言上。
前不久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一些生活中的污言秽语经由网络变形而广泛传播,网民自我矮化、丑化的一些词汇也在网络间疯狂生长。
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境中这些粗野恶俗的话语属于詈词范畴。
虽然从语言实际使用来看,任何一种语言在一些特定场合,必然会使用一系列宣泄情感或流露情态的骂詈语句,但网络语言詈词使用的频繁化,既会导致汉语网络语言表达的低俗化、粗鄙化走向,也对整个社会的文明风气产生冲击,使文化失去道德的认知,汉语的“美”与“雅”在新媒体时代受到“俗”与“鄙”的冲击。
网络詈词在构成上受汉语语境的影响很大,有来源于汉方言的网络詈词,例如“二”这个詈词是从方言演化而来的,各地方言中均有一些与“二”有关的詈词,如“二货”“二百五”等。
网络文化将这种带有地方方言色彩的詈词加以简缩,形成一个指代更为宽泛的网络新词——“二”,通常用来贬斥他人行为鲁莽、头脑简单、愚钝等,并在网络中形成“二B”这样的詈词;也有利用汉语旧词生成新义的,如“青蛙”在网络中指长相较丑的男生,“天才”指天生的蠢材。
骂詈的主要功能是宣泄,网络语言的詈词给网民提供了进行情绪宣泄的载体,就其骂詈内容来看,主要与性、身份、品行、生理缺陷、智力、能力缺乏等有关。
从网络语言詈词的传播和使用来看,有其明显的特性,一是任意化发布,二是趋利化传播,三是个性化张扬,四是讽讥化表现。
有些詈词成了网络中语言暴力行为实施的工具,而有些詈词在网络语境中开始由“詈骂”功能转向低俗粗鄙的“戏谑”功能。
例如网络语言中“屌丝”一词,百度“屌丝”,找到相关结果约有1亿个,百度屌丝贴吧月活跃用户44万人,累计发帖606万篇。
高中语文 时评例文 为河南公安厅长感谢网友监督叫好 愿王帅事件不再发生作文素材
为某某公安厅长感谢网友监督叫好!愿王帅事件不再发生!直播回放:某某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秦玉海做客人民网,与网民在线交流近日,某某灵宝警方跨省抓发帖网民的报道,一时间成为互联网上的舆论焦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某某公安厅厅长秦玉海4月16日做客人民网“全国公安厅局长系列访谈〞时表示,公安机关在王帅这个事情上,执法是有过错的,当地公安机关执法中没有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去办理。
如果定诽谤罪,王帅这个情况不符合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某某公安局已对这起案件作出了撤案处理,对王帅进行了国家赔偿。
我看到很多网友对王帅问题提出了很多意见和观点,感谢网友对某某公安工作的监督。
作为某某省公安厅长,出了这种问题,在工作上我也有责任,我向大家道歉。
作为某某警方一把手的秦玉海厅长在网上访谈时,坦承了警方的执法过错,并向网民道歉、感谢网民监督。
通过网络平台如此深刻高调地回应网上舆论,我们不禁感慨这位公安厅长不回避问题、不逃避责任的勇气。
公安厅长为什么道歉?厅长的话很明白也很实在,公安机关执法有过错,作为主管一地警务的领导干部,工作上出了问题应该负责。
而此前在灵宝事件中,那些回避问题、发帖辩解的官员们是否该为自己的言行汗颜呢?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政府公权力的使用涉及到民众的根本利益,“公权滥用,定损〞的道理搞不懂,“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无从谈起。
在工作中,我们就是要提倡这种坚持法治、实事求是、勇于担责的态度,批评谴责那些无视法纪、回避问题、推诿扯皮的行径。
事实也证明,面对公共事件,政府公权力在实施过程中出了问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深刻清醒地正视问题,而去不负责任地遮掩与回避事实真相;不能及时有效地平息舆论,而去不计后果地为自己辩护与敷衍民众;不能主动灵活地化解矛盾,而去继续放任权力的肆虐而不被节制。
政府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影响了事态的进展、民众的言行及舆论的反应。
此外,公安厅长道歉时欢迎网友监督的表态,更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内涵。
时评类作文材料及范文
时评类作文材料及范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时评类作文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时评类作文材料及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时评类作文的材料及范文,供大家参考。
材料一:最近,我国发生了一起环境污染事件,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被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深思。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系列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科技的发展提出了质疑,认为科技发展可能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范文一:近日,我国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深思。
环境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让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美丽的家园。
范文二: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系列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科技的发展提出了质疑,认为科技发展可能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科技是双刃剑,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对人类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科技成果的监管,确保科技的发展不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让科技成果真正造福于人类。
总结:时评类作文材料及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时事新闻的分析和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积累时评类作文材料及范文,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考作文写作范例:精批细评时评文3篇
高考作文写作范例:精批细评时评文3篇让全社会充满道德温度张贺(来源:人民日报)在当代中国的文明星空中,处处能看到道德的光亮。
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耀着人们的心灵点燃自己的善念火种、做身边人的道德光源,社会才能更加充满道德温度,文明才会因每个人的奉献而水涨船高。
【提出观点,提纲挈领,点燃善念火种,让社会充满道德温度。
】日前,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进入候选人集中公示阶段,各媒体集中刊登候选人的事迹。
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刻写下我们时代的凡人善举,也彰显着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联系社会热点,论证上文观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重要支撑,道德模范是一个社会崇德向善的醒目旗帜。
这次公布的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们身上,生动呈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集中展示着我们时代的道德风尚。
广泛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就是通过评选道德模范来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向道德模范看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
【国家层面论述。
鼓励全社会向道德模范看齐,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人追求道德的生活,人生就会更有意义;一个社会尊崇道德的风尚,社会就会更有力量。
近年来,中华大地上层出不穷的榜样模范和先进人物,用行动诠释着向上向善的时代品格。
誓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黄大年,诠释了什么是对祖国之爱;志在“让每个孩子都有微笑的权利”的韩凯,展示了什么是医者仁心;“捡”出一座免费图书馆的“中国好人”陈光伟,体现着质朴的助人为乐……在当代中国的文明星空中,处处能看到道德的光亮。
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耀着人们的心灵,也有力证明,道德正能量始终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
【个人层面论述,举例论证,倡导讲道德,传播道德正能量。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涵盖了对国家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也涵盖了对人的爱。
此次公布的道德模范候选人的事迹中,或敬业奉献,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孝老爱亲,这些高尚品质,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2019届高三短时评训练六则(含例文)
2019届高三短时评训练六则(含例文)【柳栖士·言】这种短时评的训练方式很好,关注话题及时,训练针对性强,易于时间把控,深得学生喜欢。
本博认为,值得推荐。
话题一:莫让“爱国心”成道德绑架之刃【原新闻】近日,在苏州马拉松赛事出现了巨大争议一幕:中国选手何引丽在冲刺时,遭遇志愿者冲上来递国旗受到干扰,最终以5秒的差距丢冠!马拉松赛已落下帷幕,但有关志愿者冲进赛道强行给中国参赛选手何引丽递国旗,导致她最终输给非洲选手屈居亚军一事,却在持续发酵引发舆论的热议与关注。
而选手何引丽被塞国旗后掉落,这一幕被部分网友称不爱国。
【时评】“成绩比国旗更重要?”“既然接了国旗,就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扔掉!”这番气势汹汹的逼问与质疑,看似满腔爱国热情,实则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比赛选手所进行的一场“莫须有”的指责。
这种毫不讲理、强加于人的“不爱国论”,又何尝不是一种道德绑架?何尝不是一种“伪正义”“伪爱国”?“愤怒之所以令人上瘾,大约是因为愤怒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
”部分网友与网络自媒体博主在未弄清事件真相之际,仅凭个人的主观臆断,便将“不爱国”的罪名加于比赛选手身上,于这些“爱国人士”而言,是否冤枉选手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能借批判他人以彰显自身赤诚的爱国心。
正是这种“伪正义”的心理,令社会上各种道德绑架言论大行其道。
当一个人的价值观不仅仅表现在严于律己,还发展为苛以待人之时,这种价值观不仅可能禁锢思想,也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很容易走向极端。
有爱国之心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也应警惕通过道德绑架他人来宣扬自身爱国心的言行。
——高三20班何见盈话题二:巴西博物馆失火案,失去的不仅仅是文物【原新闻】2018年,巴西当地时间,9月2日晚,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发生了大火。
大火蔓延到大楼的所有地方,巴西博物馆的2000多万件文物经历了一场劫难。
如今这座博物馆的馆藏品只剩下10%,大部分收藏品都已毁于一旦。
高中生作文:不做网络谣言助澜者
中学生作文:不做网络谣言助澜者在这个信息至上的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获取信息、传播信息。
“星巴克最大丑闻曝光,我们喝进嘴的咖啡,竟然都是这种东西……”——什么?星巴克竟然有这样令人胆寒的黑幕?手指轻抬,一个转发。
网络谣言,是一种比病毒更快传播的东西,时效快,威力强,且即使不断辟谣,也难以根除。
究其根源,并非是网络信息的高度发达为网络谣言提供了温床,而是当代社会责任意识的一种缺失直接导致了网络谣言的滋生。
这种舆论狂欢,主观原因上,是中国基数庞大的网民大部分都是匿名的,处于网络世界的暗处,没有形成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的意识。
网络谣言的传播如此之快,是中国网民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作怪,是不分青红皂白,不思量后果,不分辨真伪的思考习惯取向使然。
客观上,是数以万计的公众号等营销团体只顾制造噱头刷流量,道德感、社会责任感低下,不断进行恶行的煽动性的舆论导向,是网络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有关部门的不作为。
西塞罗说过:“我们生下来时不是与这个世界毫无联系的,国家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
”随着网络生活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每个网民都要树立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独立思考,不做网络谣言推波助澜的帮凶。
我们在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时,更要清楚地明白自由的底线是不可影响社会正义风气,引起社会的不安、恐慌。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渺,但积土成山,积滴水而成海,健康网络社会的建设,需要我们每一个网民的自觉。
但是,光靠我们一部分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犹记得杨绛先生离世时,网络上弥漫着浓浓的忧伤缅怀之感,所谓“杨绛体”的《百岁感言》更是疯狂传播。
然而这篇文章却并非出自杨绛先生之手。
网民是出自好意,只是这谣言实在真假难辨。
由此可见,要建设健康积极的网络社会,更需要政府发挥其作用,加快建设网络监管体系,完善法规,引导网络舆论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权威媒体要有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发挥辟谣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专业有力的证据,把网络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2013年山东省卷高考优秀满分作文:弭谤莫若自修—如何面对批评_议论文
2013年山东省卷高考优秀满分作文:弭谤莫若自修—如何面对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使是中国作协“女掌门”铁凝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会有犯错的时候。
忠言逆耳,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对待自己的谬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弭谤,首先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失误。
2013年法网公开赛上,前法网冠军、六号种子李娜在第二轮意外出局。
她的对手是排名较为靠后的一名美国选手,在领先的局势下,比赛因雨暂停,之后李娜表现得极其烦燥,输掉了比赛。
在随后的记者会上,李娜火气仍旧很大。
当记者问她有什么要对观众说时,她说:“我需要说什么吗?道歉吗?三拜九叩吗?”这令现场气氛降到了冰点。
余以为这是缺乏职业素养的表现,殊不知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与观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面对自己的错误,李娜明显没有保持足够的认识。
较之于莫言、铁凝的大度,这是不利于其成长的。
其实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是一件好事,惟有以谦虚的心接受并深入思考,我们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闻过则喜”,齐威王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
面对邹忌的讽谏,齐威王没有因自己身为国君而发怒拒谏,反而大开纳谏之门,一时间举国上下谏言不断,数月之后,齐民想要赏赐也提不出意见了。
齐国得以“战胜于朝廷”,齐威王也兑现了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诺言。
如邹忌所言,那些所谓因“私”、因“畏”,因有求于人而来的赞美,虽然悦耳,却无异于成功之路上的绊脚石;而惟有那些指出我们过失的人才是我们前进的最好助力。
弭谤,最好的方法便是自修。
与其面红耳赤地争个不休,退而自省,以行动改变自我来封人之口,岂不妙哉?鹏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难为时,学鸠笑之,而当鹏鸟展翅而去时,学鸠应当惭愧吧?“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若我们没有足够的自修来承载自己,何以弭谤?西蒙在26岁时已在欧洲各国巡演,获好评如潮,然而却有评论家说他是未经打磨的钻石。
西蒙听说后潜心研究,不再只顾演出,终于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
无疑,西蒙用不断的厚积完善了自己,实至名归,弭谤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
【作文素材】参考范文: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
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作者/《求是》王二平谣言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心理现象。
从古至今,无论是在权力斗争中,还是在战争中,谣言都是一种成本低廉、杀伤力巨大的武器。
谣言常见于社会生活,特别是针对各种公众人物、各种公共事务,尤其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更是屡见不鲜。
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怎样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
一、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社会心理过程不确定性是谣言滋生的必要条件。
谣言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事件情境的某种不确定性,如事件信息不充分,事件的影响无法预料,或事件演变的前景难以预见。
简言之,谣言源于事件的重要性及事件的模糊性。
首先,一个事件必须与人们的利益关联,或者引起人们的兴趣,于是了解该事件就变得很重要。
其次,能够获得的事件信息不充分。
人们试图了解事件却无从了解,因此感到焦虑。
这种焦虑会驱使人们做出种种猜测,一些猜测被他人当作“事实”流传开来,就成了谣言。
比如,某县一辐照厂的钴-60放射源发生卡源事故。
当地政府到场检查后认为,因事故未对环境造成危害而“不必公开”。
这就使有关该事故的信息不为当地群众知晓。
事故发生一个月后,该辐照厂附近发生了火灾,便有谣言将火灾归因于“核泄漏”事故,甚至有谣言称将发生“核爆炸”。
无论动机如何,这些谣言的产生不只是因为人们缺乏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缺乏相关信息。
结果,谣言引起的社会恐慌突然爆发,周边一些居民纷纷离家外逃。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次事件中,辐照厂的职工以及附近村民都没有外逃,且对那些谣言嗤之以鼻。
显然,有关事件的信息了解得多或少,人们的应对行为全然不同。
歧变是谣言传播的典型特征。
谣言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并不忠实于“原创”,而是被接受者按照自己对事件的猜测及态度进行加工,再继续传播,这种谣言传播中的歧变使事件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加剧了社会焦虑,甚至可以酝酿成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危机。
凡是对事件存在价值判断分歧的方面,在流传中都有可能发生歧变。
例如,关于某地一初中女生非正常死亡的谣传至少有3个版本,这种歧变发生在当事人身份、当事人之间关系以及当事人行为动机等方面。
诽谤法律新闻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谣言、诽谤等违法行为也层出不穷。
近日,一起因网络谣言引发的诽谤法律新闻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案件经过原告李某,女,28岁,某公司职员。
被告张某,男,35岁,某科技公司员工。
两人原本是同事,关系较为融洽。
2019年6月,李某因工作原因离职。
离职后,张某在网络上散布关于李某的谣言,称李某在工作中贪污公款、作风问题严重等,给李某的名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具体来说,张某在多个社交平台发表言论,称李某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数万元,并与其他男性同事保持不正当关系。
这些言论迅速在网络传播,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李某得知此事后,感到极度愤怒,遂将张某诉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三、法院审理法院受理此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查明以下事实:1.张某在网络上散布关于李某的谣言,侵犯了李某的名誉权。
2.张某散布的谣言并无事实依据,属于恶意诽谤。
3.张某的行为给李某的名誉造成了严重影响,给李某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痛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法院判决如下:1.被告张某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删除其在网络上散布的关于原告李某的谣言。
2.被告张某在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3.被告张某赔偿原告李某精神损失费人民币5万元。
四、案件点评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诽谤案件。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诽谤案件日益增多,对当事人的名誉、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下是对本案的点评:1.网络诽谤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
网络诽谤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本案中,张某在网络散布谣言,短时间内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给李某的名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写小作文诽谤
写小作文诽谤
网络暴力何时休?
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暴力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诽谤、侮辱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的伤害,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暴力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一些人缺乏基本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他们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言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甚至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来攻击他人。
这种行为不仅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
网络暴力的危害是巨大的。
它会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受害者可能会因此感到自卑、焦虑、抑郁等,甚至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网络暴力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就会引发社会的不满和恐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遏制网络暴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让人们自觉遵守网络规则,不发表不当言论。
要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网络暴力的治理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网络暴力的良好氛围。
网络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来抵制。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不发表不当言论,不参与网络暴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诽谤罪”无法再绞杀批评
相信中国基层很多主政官员都会对“诽谤罪”条款倒背如流,并且庆幸这条法律撑起了一把威风八面的保护伞。
在“重庆彭水诗案”、“陕西志丹短信诽谤案”、“河南灵宝跨省追贴案”、“陕西丹凤跟帖成诽谤案”等因批评领导获诽谤罪指控等事件中,情节如出一辙。
一时间,“诽谤罪”陡增,几乎成了“批评领导”的代名词。
现在,害怕且拒绝批评的领导们有些心慌了,这顶“帽子”终于扣得不那么随心所欲、理直气壮了。
8月7日,最高检要求,诽谤案件,受理的检察院在作出批捕决定之前应报上一级院审批,并明确指出,“不能把对个别领导干部的批评、指责乃至过激的言语当做诽谤犯罪来办”。
经由最高检的尚方宝剑,我们终于知道了,批评领导原来不算犯“诽谤罪”——这迟来的认知,让我们欣慰之余,也不无心酸。
难道,连这样曾经是常识性的认知,也非得等到最高检的规定,才被重新认可吗?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在某些地方,领导成了批评不得的“皇上”,“胆敢”批评政府官员的百姓,竟要被视为“敌人”和“罪人”了呢?
1953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有过一则社论,《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
社论说:“如果党不害怕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么,党就是不可战胜的……”这话道出了执政党的底气与力量。
半个多世纪以后,这铿锵的声音言犹在耳,而一些地方批评领导的声音已成绝响。
究竟是谁,给党和政府抹黑,是党和政府的敌人?最高检的负责人一语中的,“错捕”现象,“严重侵犯当事人的权利,而且严重损害检察机关公信力,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
”
最高检的新规令人额手称庆。
令人担心的是,当“诽谤罪”不能滥用之后,某些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官员会不会又想出新招来入人以罪呢?
其实,要杜绝公权私用,杜绝随意为一己之私滥用公检法等国家公器,还有一招更加根本,那就是回到宪法:“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
温家宝总理曾在中国政法大学说过一番振聋发聩的话:“法大于天,法治天下”,‘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有法不依,不如无法。
”面对“诽谤罪”频现等咄咄怪事,让人忍不住要问上一句,法比天大,谁比法大?除了权力,还能有谁呢?
在现实中,我国基层司法机关的人权、财权都捏在地方政府手里,想不仰人鼻息,不受来自行政权力的干扰,需要极大的定力,甚至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事实上,种种“权比法大”的怪现状,已成中国群体性冲突的一大根源,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大障碍,更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之路上遭遇的最大困局之一。
撼“诽谤罪”易,撼“权比法大”难!但是,再难,也要开始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