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功和功率教案 苏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功和功率(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及物理演示实验,经过类比法使学生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在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物理演示实验,使学生能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并能掌握各物理量的单位。
3.学会利用功的基本公式,能解比较简单的计算题。
教学器材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教学演示
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
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
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
4.铁球在木槽中以惯性滚动不做功。
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的多少。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功的两个要素
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来比较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1】如图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
【演示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
指出:人的推力F对货物做了功,或简单的说人做了功。
【演示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
(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
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
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
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
小结:一个要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方向不一致不可。
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演示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4。
问:小铁球从A经B至C,小球能在水平方向上滚动,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
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譬如,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F和s方向不一致不行。
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
【演示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5。
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
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不一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物体或者说外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2.功的计算
(板书:2、功的计算:)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的计算规律。
【演示6】用弹簧秤拉小车,拉力做功。比较做功的多少。(教师注意要让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①拉力大小不同,但通过的距离相同。板书。
F1 s1 W1
F2 S2 W2
F1>F2 s1=s2
请同学思考两次所做的功W1、W2,填出“>”“<”“=”的符号,(即W1>W2)。
②然后再做第二次演示实验:使拉力相同,距离不相同。
板书:
F1 S1 W1
F2 S2 W2
使F1=F2,s1>s2,则W1>W2。
(让学生比较W1,W2的大小,并填入符号)。
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定义:
板书:W=Fs
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的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的旁边。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及功的计算公式。
自编两道“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物理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