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换标志物介绍
骨转换标志物临床意义

甲状旁腺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是调节体内钙磷代 谢的重要激素,在骨质疏松症患 者中,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能会 异常。
骨质疏松症的监测
骨密度
骨密度是监测骨质疏松症病情变 化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期检测骨 密度,可以了解患者骨质流失的
情况。
骨转换标志物
通过监测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可 以了解患者骨质形成和流失的情况, 从而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骨转换标志物是骨代谢的重要指标, 可以反映骨骼健康状况,对骨质疏松、 骨折等骨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具有重要意义。
骨转换标志物的分类
骨形成标志物
包括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 (OC)等,用于反映成骨细胞活性, 代表骨形成过程。
骨吸收标志物
包括Ⅰ型胶原交联N-端肽(NTX)、Ⅰ 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等,用于反 映破骨细胞活性,代表骨吸收过程。
骨折风险评估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可 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 低骨折的发生率。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监测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调 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干预效果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监测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评估生活方式干预 的效果,从而指导患者更好地改善生活方式。
骨钙素
骨折愈合不良时,骨钙素水平可能持续较低或无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骨折愈 合不良。
骨碱性磷酸酶
骨折愈合不良时,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可能维持在较低水平或下降趋势,有助于 诊断骨折愈合不良。
骨折愈合不良的治疗效果评估
碱性磷酸酶、骨钙素、CTX......骨转换标志物,一文理清!

碱性磷酸酶、骨钙素、CTX......骨转换标志物,一文理清!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组同功酶,其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由成骨细胞合成。
当体内钙缺乏时,甲状旁腺素(PTH)上升,使静止的成骨细胞转化为活性成骨细胞,从而分泌大量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使血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因此,碱性磷酸酶(骨源性)活性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但,骨质疏松,只会看碱性磷酸酶就够了么?答案是 NO!一. 骨代谢标志物有很多在骨重建过程中,骨组织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以不同浓度和结构方式分布于骨骼、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调控骨代谢的多个环节,维持骨代谢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这些可被检测的生化标志物与相关激素统称为骨代谢标志物[1]。
目前,临床常用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主要包括三类:一般生化标志物、骨代谢调控激素以及骨转换标志物(BTMs)。
一般生化标志物:血钙、血磷、尿钙、尿磷;骨代谢调控激素:维生素D 及其代谢产物、甲状旁腺素(PTH)以及成纤维生长因子 23(FGF23);骨转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包括骨源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骨钙素等,代表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
•骨吸收标志物包括β-胶原特殊序列、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羟脯氨酸等,主要反映破骨细胞活性与骨吸收水平,间接判断骨质疏松程度[2]。
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及治疗,这些骨代谢标志物都应该有了解。
下面我们主要谈一谈骨转换标志物。
二. 骨形成标志物1. 总 I 型胶原氨基延长肽反应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速度,通过检测这一指标,可以了解骨细胞的代谢活力,也可以反应骨形成代谢的情况。
其浓度增高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妊娠末期3 个月(可升高2 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转移性骨肿瘤、畸形性骨炎、乙醇性肝炎、肺纤维化。
2. 骨钙素反映骨形成代谢的活跃程度,可以鉴别骨质疏松的不同类型。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精准。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是指血液中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ALP)和羟基脯氨酸(OH-Pro)三种指标。
这三项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骨代谢的情况,对于一些与骨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碱性磷酸酶(ALP)1.概述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酶,其主要作用是催化有机磷物质水解反应。
在人体内,ALP主要存在于肝脏、胆道、肠道、成骨细胞和胎盘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ALP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肝功能和肝胆系疾病的判断。
同时,在诊断某些与骨相关的疾病时,ALP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诊断成人型软骨发育不全症和儿童型软骨发育不全症时,血清ALP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此外,在诊断骨转移性癌症、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等方面,ALP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骨钙素(BALP)1.概述骨钙素(BALP)是一种存在于成骨细胞中的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再生。
在人体内,BALP主要存在于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中。
2.临床意义BALP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与骨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诊断儿童型软骨发育不全症时,血清BALP的水平会显著降低。
此外,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抗骨吸收治疗时,BALP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羟基脯氨酸(OH-Pro)1.概述羟基脯氨酸(OH-Pro)是一种存在于胶原蛋白中的氨基酸,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胶原蛋白的结构和稳定性。
在人体内,OH-Pro主要存在于皮肤、骨骼、肌肉和软骨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OH-Pro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与胶原蛋白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评估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时,血清OH-Pro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此外,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胶原蛋白治疗时,OH-Pro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通过对于骨转换标志物三项(ALP、BALP和OH-Pro)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三项指标在诊断和治疗一些与骨相关的疾病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骨标志物三项检测 项目简介

骨标志物三项检测项目简介
骨标志物三项共包含总Ⅰ型氨基酸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和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ST)三个指标,用于监测人体的骨代谢情况。
在人体中,骨组织包含骨的溶解吸收和骨的重新形成两个过程,称为骨转换。
在健康成年人骨重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是相当的,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
骨质疏松是由于进入老年期或者其他病理性的因素,骨吸收速率大于骨形成,进而导致骨质流失。
骨标志物三项的各指标在监测人体骨转换情况中的作用如下:
①PⅠNP:骨形成标志物,反映骨形成速率;
②Β-CTX:骨吸收标志物,反映骨吸收速率;
③N-MID OST:骨转换标志物,含量与骨转化率的变化有关;
通过早期、定期的骨标志物检测,结合三个指标的数值评估骨转换的类型,早期发现人体骨丢失的趋势,并及时干预,防止或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应用于有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高危人群以及骨质疏松人群,指导临床进行诊断与治疗。
临床意义
1、监测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评估患者病情进展;
2、3个月迅速反映治疗效果,增加患者依从性;
3、帮助鉴别诊断各类骨病;
4、预测骨丢失和骨折的风险,及早控制危险因素;
适检人群
高危人群:中老年人、绝经后女性、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优甲乐等);
疾病人群: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老年性骨质疏松、肾性骨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标本采集要求:
1.5ml血浆,EDTA抗凝管采血,2-8℃保存,要求立即分离血浆。
空腹抽血,建议采血的时间为早晨8:00-10:00。
临床项目收费标准。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临床实例患者,女性,62 岁,退休前是一位小学教师。
近半年多来,自觉腰背疼痛,于当地医院检查骨密度,诊断为重度骨质疏松症。
规范的抗骨松药物治疗半年后。
复诊时,除了检查骨密度,医生还检查了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患者问:骨密度检查就能看出骨质疏松无好转,为啥还要抽血化验呢?实际上,不仅仅是患者,一些临床医生对此也常常困惑。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骨转换标志物(也叫「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人体骨骼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吸收,又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合成,不断地由新骨代替旧骨,这个过程就是骨转换(又称骨代谢)。
正常情况下,由破骨细胞主导的骨吸收和由成骨细胞主导的骨形成处于动态平衡,因此,骨量得以保持相对稳定。
当骨吸收与骨形成失衡时,便可导致各种代谢性骨病的发生。
什么是骨代谢标志物骨代谢标志物是骨组织吸收及合成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又称作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或骨代谢标志物,可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前者代表成骨细胞活动及骨形成时的代谢产物,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及骨吸收时的代谢产物。
正常人在不同年龄段或者当发生各种代谢性骨病时,骨代谢标志物在血循环或尿液中的浓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通过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可以了解被检者的骨代谢水平,也就是骨形成及骨吸收的活跃程度。
常用骨代谢指标有哪些?骨代谢指标主要包括:25-羟基维生素 D、1 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1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血清骨钙素(BGP)、降钙素(CT)、甲状旁腺素(PTH)等等。
1. 25-羟基维生素 D人体维生素D 的来源有二:一是日光照射后由皮肤合成,二是通过食物(牛奶、鸡蛋、鱼肝油等)补充。
维生素D 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及骨质钙化。
测定 25-羟基维生素 D 可以了解机体是否缺乏维生素 D。
血清 25(OH)D 在 50 ~ 70 ng/mL 为最佳,血清 25(OH)D 在 30 ~ 50 ng/mL 为维生素 D 不足,血清 25(OH)D <30 ng/mL 为维生素 D 缺乏,在 10 ng/mL 以下为重度维生素 D 缺乏。
骨标志物三项临床解读

骨标志物三项通常指的是总的1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骨钙素和β-胶原特殊序列。
以下是它们的临床解读:
1.总的1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TP1NP):该标志物反映了成骨细胞的合成骨胶原的速度,是评估骨形成状态的重要指标。
其浓度的变化可以反
映成骨细胞的活跃程度和骨形成的速率。
2.骨钙素(OSTEOC):骨钙素是反映骨形成代谢的活跃程度的指标,能够鉴别骨质疏松的不同类型,如高代谢型和低代谢型。
通过骨钙素的指标,
可以区分出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情况,对治疗非常有意义。
3.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该标志物与破骨细胞活性相关,是评估骨吸收状态的重要指标。
其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破骨细胞的活跃程度和
骨吸收的速率。
在临床上,通过对这三项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骨代谢状态,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及其类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医院和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正常范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具体解读应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骨转换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概述| 试验检测的是什么物质?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可用于评价骨吸收和骨形成率是否正常,提示潜在的骨骼疾病。
骨转换标志物还可预测骨折风险,监测骨骼疾病患者的疗效,如骨质疏松症。
骨骼是一种活跃的,处于不断更新的结缔组织,每年的更新率约为10%。
骨骼主要由I型胶原构成,组成了骨骼坚韧的框架结构。
钙也是骨骼的重要成分,使骨骼系统尤为坚固。
胶原和钙的结合,赋予了骨骼坚固的同时也能承受压力。
机体超过90%的钙是沉积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约1%的钙存在于血液中。
在人的一生中,陈旧的骨骼在不断被吸收,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生成的新骨,以维持骨骼系统的健康。
在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能溶解少量骨骼,同时经过酶的作用可降解蛋白质结构。
骨形成是始于成骨细胞的活化,形成新的骨骼蛋白质结构,继而被钙和磷矿化形成新骨骼。
这样一种微观的重建过程维持了骨骼系统的强韧。
在儿童时代的早期和青少年时期,新骨的形成速度大于旧骨的吸收速度,因此骨骼系统得以生长和不断强韧,直到达到骨峰值(骨骼密度和强度的最大值),通常为25至30岁。
在这个时期后,骨吸收的速度开始大于骨形成,使骨质开始不断流失。
在女性绝经后的几年里,骨质的流失速度最快。
男性则通常在70岁后才会发生明显的骨质流失。
如何使用骨转换标志物?可选择一个或几个标志物来判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
当医生评价骨质流失或骨骼疾病时,骨转换标志物可作为骨密度的附加信息,帮助临床判断。
这些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抗骨吸收的治疗疗效,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用量是否合适。
与X线检测(一至两年)相比,通过骨转换标志物可使临床很快(三至六个月)对疗效做出评价。
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能及时更换治疗方式。
由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较高,有些研究也表明骨转换标志物可辅助临床预测骨转移的并发症,或选用抗骨吸收药物,如二膦酸盐。
骨转换标志物还可用于评价抗骨质流失的疗效。
骨代谢指标介绍与临床应用

2、社区与基层医生骨质疏松防治培训教材.李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9月第1次印刷.p8
骨吸收标志物反映全身骨骼代谢状态和动态变化
• 骨吸收标志物是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分泌的或被代谢分解的骨组织产物
尿钙
尿羟脯氨酸 吡啶交联物
I型胶原交 联末端肽
抗酒石酸 酸性磷酸 酶-5b
• 临床上最早用于 评价骨代谢的指 标之一
• 临床上,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佩吉特病、骨软化症、肾性骨营养不良可 见PINP和PICP升高
骨碱性磷 酸酶(ALP)
• 骨矿化过程中,成骨细胞分泌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 肝功能正常时,肝脏和骨骼来源的碱性磷酸酶各约占血液总碱性磷酸酶的一半。 • 总碱性磷酸酶可部分反映骨形成状态 • 在临床上,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aget 病、肿瘤
常用骨转转标志物主要测量方法及代谢途径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21 ;14 (4):321-336.
骨转换标志物测量水平受多种影响因素
不可控因素:
• 年龄 • 性别 • 种族 • 疾病状态 • 近期骨折史等
可控因素:
• 昼夜节律 • 月经周期 • 季节 • 进食 • 运动 • 生活方式等。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21 ;14 (4):321-336.
骨代谢标志物——骨代谢调控激素
骨代谢调控激素的临床应用
•
甲状旁 • 腺素
(PTH) •
•
PTH的靶器官主要是骨骼和肾脏,促使骨吸收增加、 肾小管钙重吸收增加和磷重吸收减少, 调节维生素 D 在肾脏的活 化 PTH 水平受生理节律和进餐影响,推荐清晨空腹检测,正常参考值范围是 15 ~ 65 pg / mL。 临床上分析 PTH 浓度需 结合血钙、 尿钙、 血磷和维生素 D 水平, 并考虑年龄、 肾功能等的影响 PTH 水平增高常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假性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 PTH 水平降低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和非甲状旁腺激素性高钙血症等
骨转换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是指能够评估骨代谢的特定生化物质,其在体内的含量变化可以用来预测骨疾病的发生或骨密度的变化。
这些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组织中发现,并根据它们在血液和尿液中的浓度来评估骨代谢情况。
骨转换标志物有助于诊断骨疾病,因为它们可以有效地评估骨吸收和骨形成的活性水平。
这些物质的浓度能够反映出破坏性骨疾病的存在,例如骨质疏松症,而它们同时也能够反映出骨折的可能性,以及骨病变的活动性。
常用的骨转换标志物有胱甘肽、碱性磷酸酶、骨蛋白和共轭类固醇等,它们可以在血液和尿液中检测到。
胱甘肽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分化,并参与骨折愈合过程。
碱性磷酸酶是一种酶,可以检测骨吸收的活性,并可作为活动性骨病变的指标。
骨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它可用于监测骨的形成情况,主要参与骨细胞的分裂和结构的定义。
共轭类固醇是一种激素,它可以抑制骨细胞的分裂和凋亡,这可以用来监测骨的损伤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试剂盒可以用于检测多种骨转换标志物,这些试剂盒可以在实验室中使用,用于识别多种疾病,例如骨质疏松症、高钙血症和甲状腺素异常等。
总之,骨转换标志物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可以有效评估病人骨代谢的状况,帮助诊断骨疾病,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

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可用于评价骨吸收和骨形成率是否正常,提示潜在的骨骼疾病。
骨转换标志物还可预测骨折风险,监测骨骼疾病患者的疗效,如骨质疏松症。
学术术语来源——运动影响骨转换:促进或抑制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发育和活性文章亮点:1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运动对骨转换的影响主要是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通过促进或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发育,提高或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对骨重建起加速或延迟的作用。
2 文章增加的新信息:文章分析了运动对血液和尿样本中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研究表明,运动作用于骨骼产生的骨转换标志物变化早于骨密度出现的变化。
3 临床应用的意义:通过检测血、尿样本中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对于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组织构建;骨组织工程;骨形成;骨吸收;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前胶原肽(PICP 和PINP);羟脯氨酸;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Ⅰ型胶原C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题词: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缩略语: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C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PIC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rocollagentypeⅠ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N末端肽:amino-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NTX;Ⅰ型胶原C端肽:carboxy-terminal collagen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CTX摘要背景:骨转换标志物是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可用于评价骨吸收和骨形成率是否正常,提示潜在的骨骼疾病。
骨转换标志物,反映骨代谢的指标,骨质疏松诊治需关注!

⾻转换标志物,反映⾻代谢的指标,⾻质疏松诊治需关注!声明:本⽂为杏康医疗门诊医⽣团队原创⽂章。
作者:王苏娅,浙江⼤学医学院附属第⼀医院肾脏病中⼼;1什么是⾻转换标志物?所谓⾻转换标志物就是能反应⾻代谢的指标,常⽤的有:2什么是⾻转换?所谓⾻转换,就是指⾻骼代谢,⾻骼更新的过程,包括:(1)破⾻细胞(吸收去除旧⾻ —⾻吸收);(2)成⾻细胞(矿化重塑⽣成新⾻ —⾻形成);⾻转换既⾻代谢的平衡就在⾻吸收与⾻形成之间形成。
当破⾻细胞吸收旧⾻形成了⾻吸收陷窝,成⾻细胞就跟着去矿化、重塑,⽣成新⾻去填补这个陷窝。
周⽽复始,轮番劳作,再塑⾻骼,故此⾻更新的代谢过程称为⾻转换。
3什么情况下会发⽣⾻质疏松?正常⾻骼再造时,破⾻细胞是与成⾻细胞密切地配合,吸收多少,就形成多少,置换旧⾻,再造新⾻,维持⾻量平衡。
如果破⾻细胞的活⼒⼤于成⾻细胞,吸收⼤于⽣成,就会出现⾻矿化异常:(1)⾸先出现海绵⾻⾻⼩梁数⽬及⼤⼩减少 — ⾻量减少。
(2)接着会出现⾻⽪质密度变薄、⾻⼩梁破坏—⾻组织疏松变形。
直到⾻脆性增加,荷载功能减弱,就易于发⽣⾻折,出现脊柱畸形(脊柱⾻折),⾮重⼒、脆性⾻折。
⾻骼健康多么重要?健康的⾻骼和肌⾁⽀撑⾝体、保护脏器,参与造⾎,让我们能够⾛路、跑步,正常的⽣活!看见⼀个个的⽼年⼈⾝⾼变矮,弯腰驼背,⾏⾛困难,甚⾄⾻痛⾻折,真令⼈⼼痛!⽽肾病病⼈,包括肾移植受者,即使年轻,也因长期服⽤糖⽪质激素等原因,出现⾻质疏松,影响正常⽣活,影响重要器官。
▲⾻质疏松的演变过程⽽⾻质疏松早期没症状,“⽆声⽆息”地存在。
直到发⽣⾝⾼变矮(⾝长缩短3-6cm)、驼背,出现⾻折。
尽管破⾻和成⾻不平衡,但若都在努⼒⼯作,为⾼转运⾻病。
反之,如果⾻骼重塑静⽌,为低转运⾻病。
⾼转运⾻质疏松,需要抗⾻吸收药物治疗;如果是⾻骼重塑静⽌的低转运⾻病,则需要⾻形成刺激剂治疗。
所以⾻质疏松在治疗前需要进⾏⾻转换标志物检查,评估⾻转运状态。
15.3骨转换相关标志物及其检测

骨性碱性磷酸酶(B-ALP)
I型前胶原肽 Procollagen peptide I
简 介
骨中主要的非胶原蛋白。骨钙素在
PICP和PINP:I型前胶原羧(氨)
1.25-(OH)2-D3刺激下由成骨细 胞合成。
存在于骨、肝肠、肾和胎盘等许多组织。故BALP活性 可作为骨更新的指标
基端肽 Procollagen type I carboxy(N)-terminal
儿童发育期平均为正常成人的2倍。 妊娠最后3个月增高。骨肿瘤和其他 肿瘤的骨转移、酒精性肝炎、肺纤维
化等。
降 低 见 于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 退、肝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 素治疗等。
绝经期后骨质疏松患者,经雌激素治
疗6个月后PICP可降低30%,降低 的机制尚不清楚。1.化学法:先识别或离出BALP,再测定其碱性磷酸
吸收的指标。
异性,不受饮食等干扰。
骨吸收期间,破骨细胞产生和分 泌该酶进入破骨细胞与骨表面之 间的间隙,并能在血清中测得, 能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情 况。
大约10%的羟脯氨酸在胶原 分解时被释放从尿排出。受 各种疾病或其他因素包括饮 食的干扰,人体肌肉和皮肤 也含有一定的胶原,所以特 异不强。
增高: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用于骨质疏松、Paget´s病、
慢性肾功能不全、畸形性骨炎、 增加:各种骨代谢性疾病,
临床 意义
其他代谢性骨病、原发性甲状 旁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亢 进以及其他伴有骨吸收增加性
用于骨质疏松、Paget’s病、甲 旁亢等伴有骨吸收增加性疾病的
诊断或评价。
骨转移癌、卵巢切除术后、高转 换率的骨质疏松患者 降低:甲状旁腺功能降低。老年
骨标志物三项

骨标志物三项
骨标志物三项是指血清中的三种检测指标,用于评估骨代谢功能和骨质量。
这三项指标分别是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ALP)和降钙素原(PTH)。
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酶类,参与骨骼生长、维持骨骼结构和骨代谢过程中的磷酸盐转移反应。
在骨骼生长阶段,ALP水平会显著升高;对于成年人来说,高水平的ALP可能是骨代谢紊乱的标志之一。
骨钙素(BALP)是一种在骨骼形成和骨再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酶类。
BALP水平可以反映骨形成和骨再生的程度。
增加的BALP水平可能是骨形成增加的标志,而降低的水平可能是骨质量下降的标志。
降钙素原(PTH)是由甲状旁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参与维持血液中钙离子的浓度。
PTH可以促进肾脏对钙离子的重吸收,同时也可以促进骨骼中钙离子的释放。
因此,高水平的PTH可能是骨质量下降的标志之一。
骨标志物三项可以作为骨代谢和骨质量评估的参考指标。
在临床上,这些指标可以用于检测骨质疏松症、骨骼肿瘤和骨代谢失调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1 -。
骨转换标志物课件

血清学检测项目分类
• 骨转换标志物
• 骨合成标志物
• 骨再吸收标志物
• 与骨转化有关的激素 • 25-羟基维生素D3
常见骨转换标志物
骨合成标志物
• I型前胶原N端肽(PINP) • 血清碱性磷酸酶 (ALP) • 骨钙素(OC) •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 • I型前胶原C端肽 (PICP)
Elecsys ® β -CrossLaps
类型 骨再吸收 标志物 骨形成 标志物
治疗 抗再吸收治疗
期望值 至少下降 35%-55% 至少下降 40%
检测间隔 治疗前基础值,治疗后 3个月,每6-12个 月监控一次 治疗前基础值,治疗后 3个月,之后每6- 12个月监控一次 治疗前基础值,治疗后 3个月,之后每6- 12个月监控一次
total P1NP
抗再吸收治疗
合成代谢治疗
至少增加 40%
Contents
•骨质疏松症概况 •骨转换标志物概述 •P1NP/β -CrossLaps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 • P1NP/β -CrossLaps在骨质疏松疗效评估中的价 值 • P1NP/β -CrossLaps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 中的价值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注意事项
正常骨
• 导致
– 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升高
• 临床表现
– 患者臀部、脊柱、腕部易骨折 – 与年龄相关,女性多发于男性
骨质疏松
严重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类型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年龄增加、女性绝经 •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某些疾病、药物 如:甲亢、甲旁亢、 骨髓瘤、白血病、恶性肿瘤、 长期卧床、激素类药物等
合成治疗: • 用Teriparatide(特立帕肽) 治疗的病人在开始治疗后 3个月总P1NP即显示150 %的增加。 • 总P1NP增加超过40%就 表明合成治疗是成功的。 抗再吸收治疗: • 用双膦酸盐Alendronate (阿仑唑奈)治疗的病人 总P1NP下降,骨形成标 志物下降,表明骨转换正 常,这个治疗是成功的。 • 对于抗再吸收治疗骨形成 标志物和骨再吸收标志物 均下降。总P1NP下降超 过40%就表明抗再吸收治 疗是成功的。
骨转换标志物对绝经女性骨质疏松影响的研究进展

• 150•浙江临床医学2020年丨月第22卷第1期•综达•骨转换标志物对绝经女性骨质疏松影响的研究进展陈怡洁杜旖旎王雪张红艳黄坚张治芬*骨转换标志物(BTMs)是反映骨细胞活性与骨基质代谢水平的指标,分为骨吸收标志物和骨形成标志物。
骨吸收标志物主要反映破骨细胞活性与骨吸收水平,骨形成标志物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水平。
临床上可以通过测量血液和尿液中BTMs的浓度评估骨吸收和形成状态。
BTMs通过协助骨密度(BMD)监测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从而反映患者服药依从性,评估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骨代谢变化。
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重建单位数量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吸收标志物浓度水平升高,BTMs发生改变,导致骨质快速丢失,引起骨质疏松。
研究表明绝经后女性BTMs的改变与较多因素密切相关,如肥胖,饮食习惯,运动方式,并发疾病及药物影响等。
本文对上述因素对绝经后女性BTMs的影响及BTMs的临床应用作如下综述。
1骨转换标志物骨组织中的骨代谢存在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过程,BTMs成骨细胞是骨基质形成过程或降解过程中产生的生化产物,主要通过释放进人血液循环进行代谢,部分由尿液排出体外t BTMs是反映骨细胞活性与骨基质代谢水平的指标,分为骨吸收标志物和骨形成标志物,主要骨转换标志物包括I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碱性磷酸酶(hALP)、骨钙素(OC)、[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区(CTX)、非2型胶原蛋白产生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等。
I型前胶原约占骨基质蛋白成分的90%,在骨形成过程中,成骨细胞中大量1型前胶原分泌至细胞外,降解为P1NP:、血PINP水平与骨形成的组织形态学测量显著相关11L同时骨矿化过程中,成骨细胞分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在合成类骨质时释放骨钙素至骨细胞外基质。
在骨吸收过程中,1型胶原降解释放出I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区(CTX h I型胶原交联氨基端肽区(NTX )、吡啶啉(Pry )等标志物:在破骨作用中,CTX与1型胶原溶解比例为I:1,可作为破骨细胞性胶原溶解的定量指标,与骨吸收的组织形态学测量显著相关。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一、背景介绍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指在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生化分子,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
随着人们对骨代谢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生化标志物来评估骨代谢状态。
二、骨形成标志物1.碱性磷酸酶(ALP)AL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酶类,其中肝脏和肠道是主要来源。
但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也能分泌出ALP,因此在评估骨代谢状态时常用作一种辅助指标。
2.前胶原Ⅰ型氨基端前肽(PINP)PINP是在胶原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前体蛋白,在成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后被剪切为单体蛋白。
因此,PINP水平可反映出新生的胶原合成量,即反映出了新生成的骨量。
3.卟啉(Pyr)卟啉是一种由破坏红血球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血液中卟啉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三、骨吸收标志物1.尿胶原Ⅰ型交联肽(NTX)NTX是在胶原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尿液中NTX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2.血清钙调素(sCTX)sCTX是一种由破坏胶原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血清中sCTX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3.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5b(TRACP-5b)TRACP-5b是一种在破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中并参与去除无机盐的蛋白质。
因此,血清中TRACP-5b水平可反映出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状态。
四、临床应用指南1.评估骨质疏松症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用来评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和进展。
例如,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可用来评估骨吸收状态,而血清中PINP的水平则可用来评估骨形成状态。
2.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常常需要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
例如,在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时,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应该降低;而在使用促进骨形成药物时,血清中PINP的水平应该升高。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1.一般生化标志物如:血尿钙、磷、镁2.骨代谢调控激素1)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维生素D的作用:①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②促进肾小管钙磷重吸收,③促进骨钙动员到循环中,④促进钙盐在骨基质内沉积。
25羟维生素D(25(OH)D)半衰期21天,是维生素D 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是25(OH)D经过1α羟化酶羟化后的产物,是最具活性的维生素D代谢产物,但半衰期只有4~6小时,且血中浓度仅为25(OH)D的千分之一。
因此临床上常用25(OH)D来反应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2)甲状旁腺素(PTH)PTH的生理功能:①在肾脏增加尿钙重吸收、抑制尿磷重吸收并调节维生素D在肾脏的活化和代谢,②既刺激骨形成也刺激骨吸收,但刺激骨吸收占主导地位。
PTH易受生理节律及进餐状态的影响,应在过夜空腹状态下检测。
3)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FGF23是一种由骨细胞分泌的磷调节激素,作用:①减少近端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尿磷排泄,②抑制1,25(OH)2D的合成并增加其代谢,从而减少肠道对磷的吸收。
3.骨转化标志物(BTMs)包括: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1)骨形成标志物成骨细胞中含有大量Ⅰ型前胶原,成骨时被分泌到细胞外,裂解为Ⅰ型前胶原N端肽(P1NP)、Ⅰ型前胶原C端肽(P1CP)、Ⅰ型胶原。
Ⅰ型胶原被组装在类骨质中,钙磷沉积其中形成羟基磷灰石(即类骨质的矿化);P1NP及P1CP作为代谢产物进入血尿中,及临床上检测的反应骨形成的标志物。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由成骨细胞分泌,肝功能正常人,来源于骨骼及肝脏的ALP各占总ALP的一半,当bALP生高时,总ALP也相应升高,故总ALP也可反映骨形成的状态。
骨钙素(OC)产生较晚,在成骨细胞合成类骨质时释放到细胞外骨基质,同时破骨时OC也会生高,故其事反应骨转化水平的总和指标。
骨钙素的大N端片段比OC全片更稳定,敏感性及重复性更佳。
骨转换标志物临床意义2讲课文档

在基线水平
Tanko et al. (2003) Bone, 32: 687-693. Further references: Okabe et al. (2004). Hanadottir et al. (2004), Somay-
Rendu et al. (2003)
第2页,共30页。
骨骼不断处于吸收与形成的转换过程中
【细胞基础】 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
【基本过程】 去除旧骨(破骨/骨吸收) 生成新骨(成骨/骨形成)
【表现形式】
骨的塑建 骨的重塑
第3页,共30页。
骨代谢指标的概念
在骨重塑的不同阶段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产生、释 放的蛋白质或基质降解产物
- 骨代谢生化指标:钙、磷
1 清晨空腹检查 2 两次检测尽量在同一时间
第9页,共30页。
P1NP/β-CrossLaps与BMD相比可早期反映疗效
1. http:// 2. Tanko L.B. et al. Oral ibandronate:changes in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during adequately dosed continuous and
40个正常人的ß-CrossLaps昼夜节律变换
Wichers M, et al.; Clin Chem 1999;45:1858-1860
第7页,共30页。
β-CrossLaps (血I型胶原蛋白的羧基端降解产物)
ß-CrossLaps受进食的影响
不进食组 进食组
第8页,共30页。
骨转换标志物使用注意事项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J Chin Endocrinol. Metab. 2007; 92: 1296-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