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2012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

2012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

2012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一)固定1、外固定(1)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行下肢外侧长石膏板固定制动,亦可行患肢长沙袋加丁字鞋外展中立位制动8~12周,伤后即可逐步开展功能锻炼。

(2)对于有移位骨折的老年患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等手术禁忌症,以及拒绝手术者,或糖尿病需要治疗等待手术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TCD编码为:BGG04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ICD-10编码为:S72·1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端的位置分型:顺粗隆间型反粗隆间型粗隆间粉碎型(2)根据《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采用Evans分型系统分型: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常见证候:早期:血瘀气滞证;中期:营血不调证;后期: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股骨粗隆间骨裂折中医护理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裂折中医护理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裂折中医护理方案1. 简介股骨粗隆间骨裂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并且需要综合中医护理方案来促进康复。

本文介绍了一种中医护理方案,旨在加速股骨粗隆间骨裂折患者的康复过程。

2. 中医护理方案2.1 治疗原则- 瘀血化瘀:采用中药调理气血,促进瘀血吸收,减轻疼痛。

- 活血化瘀:采用中药活血化瘀,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 调理气血:通过中医药调理整体气血状况,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 强筋骨:采用中药强筋骨,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和骨骼的恢复。

2.2 中药治疗- 瘀血化瘀方剂:选择具有瘀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组方,如当归、桃仁、红花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 活血化瘀方剂: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组方,如三棱、血竭、莪术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 调理气血方剂:选择具有调理气血作用的中药组方,如黄芪、党参、当归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 强筋骨方剂:选择具有强筋骨作用的中药组方,如巴戟天、桑寄生、菟丝子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2.3 饮食调理- 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鱼肉、瘦肉、禽肉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有助于骨折的修复与恢复。

-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牛奶、奶制品等,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骨骼的强化。

- 适量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摄入适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

3. 注意事项- 遵守医生的治疗计划:中医护理方案必须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 康复期要注意保护受伤部位:避免过度用力或不适当的活动,防止再次受伤。

- 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过热或变质的食物,避免引发消化系统问题。

4. 结论本文介绍的股骨粗隆间骨裂折中医护理方案主要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来促进康复。

在使用中医护理方案时,应遵循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同时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骨折诊疗方案

中医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間骨折診療方案一、概述:股骨粗隆間骨折,又稱股骨轉子間骨折,系指由股骨頸基底至小粗隆水準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見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質疏鬆的主要部位,骨折強度降低,很容易發生骨折。

二、診斷(一)診斷依據1、病史:有明顯外傷史。

2、臨床表現:(1)、傷後患部疼痛、活動時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內側或膝部,髖關節功能障礙,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髖疼痛及輕度腫脹,患肢呈內收、外旋和短縮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轉子處壓痛,縱軸衝擊痛(+)。

3、輔助檢查:(1)、實驗室檢查:入院後常規檢查血、尿、大便檢查、生化全套、心電圖及胸片,需手術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統、梅毒血清、愛滋病抗體等。

(2)、患肢X線片及CT三維重建檢查,瞭解骨折類型及損傷程度。

(3)、高齡患者,需增加檢查雙下肢動、靜脈彩超、心臟彩超。

(二)證候分類1、Evans根據骨折線方向分為2種主要類型。

其中I型又進一步分4個亞型。

I型:骨折線從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型:骨折無移位,小粗隆無骨折,骨折穩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複位後記憶體皮質能附著,骨折穩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複位後記憶體骨皮質不能附著,骨折不穩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塊,骨折不穩定。

Ⅱ型:骨折線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穩定。

2、按骨折線部位分類:(1)、順粗隆間骨折:骨折線從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間骨折:骨折線從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線經過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橫形,斜形骨折。

3、中醫辨證分型:(1)早期:氣血瘀阻型臨床證候:傷後1~2周內,患髖疼痛明顯,局部腫脹,瘀血斑,不能站立,患側髖關節功能喪失,患肢外旋及短縮畸形,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證候分析:外傷跌僕初期,骨折筋傷,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腫脹,疼痛明顯。

骨折後肢體不能支撐負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縮畸形。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1、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

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

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

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1)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照护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照护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照护方案
简介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骨折类型,需要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的系统照护。

同时,中医疗法可以在术后的康复期间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照护方案
1. 中药疗法
- 选择有滋补、补肾、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药,如淫羊藿、巴戟天、何首乌、熟地黄等;
- 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 配合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2. 饮食调理
- 食用易于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品;
-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适量的海产品;
- 忌口辛辣、生冷、刺激性强的食物。

3. 康复锻炼
-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适当的康复锻炼,如俯卧撑、侧
踢腿、颈椎操等;
- 加强康复锻炼可增加肌肉活力、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4. 精神护理
- 积极主动与朋友、家人沟通;
-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理平衡。

总结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应该在中医疗法的帮
助下进行系统康复,以期望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治疗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治疗护理

饮食禁忌:避免饮酒、吸烟、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增加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摄入
3
2
1
4
5
康复指导
康复计划
康复目标: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原则:循序渐进,个体化,全面康复
02
康复方法:中医手法治疗,中药熏蒸,针灸,康复训练等
康复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晚期功能锻炼:骨折后8-12周开始,以关节活动度恢复为主
03
中期功能锻炼:骨折后4-6周开始,以肌肉等张收缩为主
02
功能锻炼注意事项:避免过度负荷,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意保护骨折部位,防止二次损伤
04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
食物选择:蔬菜、水果、瘦肉、豆制品等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手法复位方法:根据骨折类型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复位
手法复位效果:手法复位后,骨折部位能够恢复原有的解剖关系,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夹板固定
注意事项:夹板应紧贴皮肤,避免压迫血管和神经
固定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一般需要固定2-3周
方法:使用夹板将骨折部位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复查:定期复查,确保骨折愈合情况良好
目的:固定骨折部位,防止移位
药物治疗
01
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如红花、丹参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03
消肿止痛:使用消肿止痛药物,如三七、川芎等,减轻肿胀和疼痛。
02
补肾壮骨:使用补肾壮骨药物,如杜仲、骨碎补等,增强骨骼强度,促进骨折愈合。
04
健脾和胃:使用健脾和胃药物,如白术、茯苓等,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营养吸收。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2)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三)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四)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常见证候:早期:血瘀气滞证;中期:瘀血凝滞证;后期:肝肾亏虚证;二、治疗方案(一)整复和固定1.整复1.1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2011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1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1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一)整复和固定1、整复(1)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2)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案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 线片及CT 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1、Eva ns根据骨折线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

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

I 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 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 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 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 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

U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1)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证候:伤后1~2,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

中医骨折诊疗专项方案

中医骨折诊疗专项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关键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轻易发生骨折。

二、诊疗(一)诊疗依据1、病史:有显著外伤史。

2、临床表现:(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效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验:(1)、试验室检验:入院后常规检验血、尿、大便检验、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验,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验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1、Evans依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关键类型。

其中I型又深入分4个亚型。

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最少包含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

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1)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显著,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效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早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显著。

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

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一、诊断:参照《中医骨伤科学》第二版(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ZY/T001.1-94)⑴有外伤史。

⑵多发于老年人。

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功能障碍。

⑷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证候分类:(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证候分型1、骨断筋伤,血瘀气滞:患者年轻,或虽年老,但平素体健,较大外力致伤,髋部及股骨大粗隆部明显肿胀或瘀斑;脉洪大或弦,舌质暗红,苔黄腻。

2、骨断筋伤,气血虚弱:患者老迈,伤前有头晕、耳鸣,面色无华,致伤外力轻微,骨折处无明显肿胀、青紫;舌质淡,脉沉涩(二)西医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第7版,主编:吴在德、吴肇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⑴外伤史。

⑵转子区出现疼痛,肿胀,瘀斑,伤肢不能活动。

⑶检查发现转子间压痛,伤肢外旋畸形明显,达90°,有轴向叩击痛,测量可发现伤肢短缩。

⑷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病情程度分级标准(Evans分型法):⑴I型:单纯无移位骨折⑵II型:单纯有移位的骨折,可有小转子撕脱,但股骨距尚完整。

⑶III型:合并小转子骨折及股骨距骨折,有移位,常伴有后部的粉碎骨折。

⑷IV型:合并大小转子间骨折,并可伴有股骨颈和/或大转子冠状面爆裂骨折。

⑸V型:为大转子下外向小转子内上行走的反转子间骨折。

二、治疗方案1、中医治疗(1)、无移位骨折的治疗:无移位骨折:患者卧床休息将患肢置于外展30°——45°中立位,可在患足穿一丁字鞋,亦可用轻重量的皮肤牵引固定6——8周,局部外敷中药(院内制剂),小夹板外固定,其方式:外侧小夹板上端超过髂嵴,下端到达足踝部,前侧夹板上端至腹股沟,下端至髌骨上缘,内侧夹板上端到达大腿根部,下端至髌骨上缘水平,后侧夹板上端至臀横纹,下端超过膝关节至小腿中端,四块夹板两端及骨突部均放置适应垫,四块夹板用三道扎带固定后再用绷带缠绕,近端用“8 ”字绷带过腰固定。

文档:中医创伤骨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文档:中医创伤骨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常因跌倒臂部外侧着地所致,因该部位血液供应丰富,很少发生骨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预后远较股骨颈骨折为佳。

1.诊断依据1.1 外伤史:跌倒不能站立行走。

1.2 患肢呈缩短、外旋畸形、粗隆间肿胀,常有瘀斑。

1.3 体查:粗隆间处压痛明显,足跟纵轴叩未痛,患肢旋转时粗隆处疼痛。

1.4 X 线确诊骨折类型。

2.骨折分类常分为顺粗隆间型、反粗隆间型、粗隆下型三种。

3.诊疗路线4.诊疗方案4.1 围手术期准备4.1.1 入院检查项目:血液分析、尿组合、大便检查、生化21项、凝血四项、风确诊入院完善检查牵引+药物常规位置好移位 出院锻炼手术稳定骨折不稳定身体状况可身体条件差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线路图湿四项、感染八项,心电事件记录、胸片、心脏彩超等。

4.1.2入院后监测:血压、血糖水平。

4.2 复位与固定4.2.1 无移位者:卧床休养,伤肢穿木板鞋中立位、适当外展,6周后可扶双拐下床活动。

4.2.2 移位不明显的稳定骨折:经拔伸内旋手法复位,用皮肤牵引置患肢外展位,6周后去皮牵扶双拐不负重下床活动。

4.2.3 移位明显又不稳定4.2.3.1 如身体条件较差者,复位后用股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6周后去拐不负重下床活动,骨折愈合后才负重行走。

4.2.3.2 如身体条件可以者,可硬外麻下闭合复位行PFNA或其他类型的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

4.3 药物治疗:(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4.3.1 中药方剂:早期——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肢伤一方中期——肢伤二方后期——肢伤三方、独活寄生汤4.3.2 中成药:早期——理伤消肿口服液(本院制剂,10ml PO Tid),痛舒胶囊(3# PO Tid)中后期——补肾续骨口服液(本院制剂,10ml PO Tid),仙灵骨葆胶囊(3# PO Bid)4.4 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锻炼舒缩股四头肌及屈伸踝关节,按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案的不同制定个体化锻炼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年老患者有外伤史,伤后髋疼痛.2.下肢缩短、内收、外旋畸形明显。

3.局部有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4.X线片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年老患者有外伤史,伤后髋疼痛.2.下肢缩短、内收、外旋畸形明显。

3.局部有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4.X线片可明确诊断。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根据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形状及走向,骨折块的多少有多种分型法,综合Boyda和Grifflm及Evans分类特点,基本上可分为四大类。

1、顺粗隆间骨折1.1Ⅰ型:骨折线沿粗隆间延伸从大粗隆到小粗隆,骨折无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1.2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压陷,骨折轻度移位,呈内翻变形,仍属稳定性骨折1.3 Ⅲ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小粗隆呈蝶形骨块,内侧骨皮质重叠移位,呈髋内翻畸形,骨折不稳定。

1.4Ⅳ:骨折线从打粗隆至小粗隆上缘,大小粗隆各成为单独骨折块,呈粉碎性骨折,骨折极不稳定。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行走,到达小粗隆上方。

骨折线呈短斜形或螺旋形,小粗隆也可能成为游离骨折。

0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

0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直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

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病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疾病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 .早期:伤后2 周内。

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证属血瘀气滞。

2 .中期:伤后2 一4 周。

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营血不调。

3 .后期:伤后4 周以上。

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肝肾气血亏虚。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一)复位固定法1.骨牵引逐步复位对于有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常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3~7日,使骨折复位后再行内固定,牵引重量维持在体重的1/10左右即可。

牵引2~3天后,要床边摄片,以观察牵引重量是否需要调整。

作为手术前常规治疗方法,骨牵引治疗可使骨折复位,减轻病人痛苦,亦可行皮肤牵引,以减轻患者痛苦。

2.牵引床快速牵引复位作为内固定的常规复位方法。

麻醉后,患者仰卧于多功能骨科牵引手术床,会阴部顶一立柱,双足固定于牵引架上,双下肢伸直,固定患肢于外展30度,外旋15度位,牵引复位,牵引患肢至双下肢等长,然后再使患肢内旋15度,C形臂或者G臂X光机观察骨折复位情况。

使骨折对位对线尽量达解剖复位。

在正位片上,股骨头内侧承重骨小梁的中心轴线与股骨干内侧皮质呈160度-170度角,如果小于160度则表示有髋内翻,大于180度则表示有髋外翻。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2.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1.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病史:外伤史;3.体格检查:患侧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下肢缩短外旋畸形,反常活动;4.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发现股骨粗隆间骨折。

5.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6.中医辨证分型(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根据《骨折》(主编荣国威王承武人民卫生出版社)骨折按AO分型为A1、A2、A3型的患者(除外骨折位置稳定,可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2.全身状况允许手术;3.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A稳定性骨折建议行滑动加压螺钉加侧方钢板如:如DHS、DCS等;B不稳定性骨折建议行髓内固定:如Gamma钉、PFN等;C老年患者、骨折粉碎严重、复位困难、估计一般固定影响预后功能,建议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换头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部分病人伤处严重肿胀,需待消肿后方能手术)。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编码;2.保守治疗预期效果差,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需要首先处理的骨折和损伤;4.除外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有较大影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5.除病理性骨折;(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2)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三)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四)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常见证候:早期:血瘀气滞证;中期:瘀血凝滞证;后期:肝肾亏虚证;二、治疗方案(一)整复和固定1.整复1.1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1.2 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1.2.1 牵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

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向前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行骨牵引予以纠正。

1.2.2 手法整复整复方法(以左侧为例)选择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仰卧位,近端助手双手按住患者骨盆两侧髂嵴固定,远端助手的右手扶住患者左侧腘窝及膝外侧,左手握住左内踝及后踝(擒拿扶正法)。

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左手由内侧握住骨折远端小粗隆部,右手由外侧扶住骨折近端大粗隆部。

远端助手使患者左下肢屈髋屈膝并外展外旋,然后内收内旋顺势牵引左下肢向下(拔伸牵引、对抗旋转法),与此同时,术者左手卡靠小粗隆,右手向下推挤大粗隆并内旋患肢(内外推端法、升降提按法),远端助手将患肢拉直放平,左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矫正内翻、外旋及短缩畸形,通常可获得满意复位,测量双侧髂前上棘至内踝尖等长,左下肢不外旋,则复位成功。

对于股骨粗隆间陈旧性骨折尚未愈合仍然需要整复者宜先行手法折骨,具体操作如下:选择硬膜外麻醉,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抓住小腿顺势牵引并外展下肢,术者施以正骨十四法的“摇摆转动法”、“对抗旋转法”、“顶压折断法”,上述操作完毕,将股骨向上冲顶,检查股骨大粗隆若显著上移表明手法折骨成功。

术后按新鲜骨折处理。

进行手法折骨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对合并骨质疏松的年老患者尤应慎重,应用手法时应严格按照步骤完成并避免使用暴力,否则有导致股骨颈骨折的危险。

2.固定2.1 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法整复、手术的高龄体弱患者,嘱患者卧床,患肢丁字鞋或牵引固定8~12周。

伤后一周可逐步开展功能锻炼。

2.2手法、牵引整复后的骨折,可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等方式固定2.2.1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常规选择硬膜外麻醉,必要时亦可作局部浸润麻醉,要求在C臂机引导下完成。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牵引床维持下肢于外展中立位,以确保骨折保持良好复位,复位欠佳时应用正骨手法加以矫正。

用两支直径为4.0mm或4.5mm的斯氏针,经过大粗隆外侧,并沿颈干角方向进入股骨颈内,直达股骨头软骨下,二针要求在同一冠状切面并尽量靠近股骨颈上下两侧皮质,再于骨折远端打入两支直径为4.5mm的斯氏针。

上述操作完毕,将四针以骨折端为中心加压并以外固定棒将其连结固定,检查针口是否有皮肤牵拉压迫并作相应减压处理后撤去牵引。

2.3.内固定135度解剖锁定钢板固定。

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手术前可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功效如双柏散。

1.骨折手术前: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伤科一号组成: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8g 当归10g 赤芍12g生地15g 乳香10g 没药10g 党参30g 木通10g木香10g(后下)甘草3g中成药:愈伤灵。

2.手术后第三天始可开始静脉注射中药活血药如红花预防深静脉血栓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实际,选择局部外用中药制剂、单纯牵引治疗方法、超髋夹板外固定结合防外旋鞋固定法、骨折愈合治疗仪治疗等治疗方法。

(三)康复锻炼1.功能锻炼无论患者是否手术,都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局部功能康复及预防全身并发症。

练功治疗是中医一大特色,有利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增强骨折部生理应力,促进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关节粘连和强直;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出现。

早期练功活动应在不负重状态下开展,后期练功可借助康复器械锻炼。

(1)牵引治疗患者应早期进行床上功能锻炼,牵引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足趾的屈伸活动;1~2周开始直坐床上抬臀运动。

3~4周后,两手拉吊环,健足踏在床上,作抬臀活动,臀部可完全离开床,使身体与大腿、小腿成一平线,以加大髋、膝关节活动范围。

(2)手术患者于术后6小时即可平卧位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伸屈锻炼,第2天可半卧位进行患肢CPM锻炼。

3天后根据病人情况可坐起,便于拍背,擦洗等护理,防止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情况,1周左右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不负重行走或坐轮椅户外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负重逐渐增加,6~8周后可完全负重。

外固定支架固定者一般10周后可拔除。

2.注意事项:(1)扶拐行走要领:先挪拐,后走路,患肢走一步,健肢跟半步。

(2)循序渐进,负重练习。

一般不宜负重太早,应据X照片显示愈合情况,再考虑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四)其他疗法可以辅助微波治疗仪、中药热奄包(熥络宝)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骨伤治疗仪、中频治疗仪、气压泵治疗仪等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提高药效、改善血液物质循环、增加骨痂生长、止痛、镇静、改善周围血管功能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五)并发症及防治1.患侧膝关节僵硬:多由于固定针对阔筋膜张肌运动具有阻碍作用,且老年人对疼痛较为敏感,因而影响膝关节功能锻炼的进行,容易出现膝关节的僵硬。

防治方法:术中按膝关节活动时固定针于阔筋膜张肌上的活动轨迹充分松解,术毕麻醉失效之前,充分活动患侧膝关节;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开展自主的膝关节功能锻炼。

2.支架针道感染:支架针长期暴露于体外,对皮肤,皮下组织及其它软组织均产生较大压迫,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且老年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差,外固定针的长时间存在,作为异物对周围组织刺激,使周围组织抗感染能力降低。

防治方法:术中充分松解支架针口周围的皮肤,防止压迫产生;加强护理,及时换药。

3.髋内翻、肢体短缩畸形:由肢体剪力大、固定或牵引治疗不当以及肌力牵拉等因素导致。

采用牵引术或支架外固定术,尽快恢复肢体的长度和力线,保持患肢于外展35°的中立位。

其中,顺粗隆间粉碎性骨折选用股骨髁上骨牵引术,反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可选用皮肤牵引术。

4.并发多种内科疾病:本病多见于老年人,由于患者年老体弱,伤后容易出现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防治方法: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特长与优势,以扶正祛邪,辨证施治为用药指导原则,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在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机体的抗病能力,尽早对骨折进行复位和有效的支架外固定,恢复肢体的长度与力线,尽快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因卧床而出现的合并症。

(六)护理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并发症是老年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1.骨折早期护理(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顾虑多,对预后缺乏信心,对治疗反应消极,护理应重点从心理上解除顾虑,与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化食物,并注意预防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如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

(3)牵引护理:注意牵引针孔的护理,牵引的体位应始终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一般为8~10kg。

(4)做好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甚为重要,应详细了解入院者的病情,听其主诉时应向家属询问清楚。

患者反应迟钝对病伤不敏感易掩盖临床症状,检查时应详细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症或内科疾病,针对其合并症,术前及早给予对应处理。

2.骨折中期护理(1)搬运及卧位:术后病人麻醉作用未完全消失,肢体仍处于无自主状态,搬运时注意患肢体位切勿过度伸、屈及外展活动,一般采取三人平托搬运,必要时给予牵引。

(2)支架针口的护理:注意观察针口的渗出、感染情况,渗出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针口感染多在术后3~7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是早期感染表现,怀疑针口感染时,应及时对症处理。

(3)指导患者及时恢复功能锻炼:具体锻炼方法应根据患者全身健康情况、伤情及手术固定稳定性而区别制定。

(4)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心脑血管意外及针口感染等,针对这些并发症精心护理非常重要。

3.骨折晚期护理(1)下床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

(2)加强功能锻炼,预防各种并发症。

(3)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牢固后,可弃拐负重行走。

(4)因在家活动量减少,故平时应多饮水,防泌尿系感染。

(5)平时注意营养,多晒太阳,逐渐日常生活自理。

三疗效评价(一)疗效评价标准1.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局部无压痛、叩痛,伤肢无明显缩短,骨折成角小于5°,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在15°内,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5°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