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考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八股体式
八股文写作自有一套功令格式,文章的结构及各个部分的安排都要按一定的程式处理。通常分两大部分:题头部分和主体部分。题头分:破、承、起讲,说明题目所包含的内容。主体部分是要根据题意阐发儒家的有关思想以及作者的见解、认识,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八个段落,后有结语。统观八股文部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可以用“起承转合”(注:王凯符:《八股文概说》,第15页。)四字来概括。八股文的破题应是“起”,承题、起讲、入题应是“承”,用排偶来阐发见解的八个段落应是“转”,文章的收结应是“合”。
八股篇章之法也并不是死板之法,它也有许多的机巧变化,不同的题目,不同的表现内容和主题,都会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一文必有一体,一体必有一机、一局,非漫然落笔遂能为也”。(注:魏际瑞:《魏伯子文集》卷二,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四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77页。)可见,八股文谋篇布局的趣味性也正是从这些“开合首尾,抑扬唱喏,正反虚实,顺逆周折,骋控张歙之类的经纬错综之法”(注:黄强:《八股文的文学因素》,《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52页。)中获得。
八股文的基本结构:
(1)破题起首通常以二句或三句散体文先说破和点明题目要义,称为破题,这是一种固定的程式。
(2)承题一般是用三到四句散体文,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加以说明、补充、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更晓畅。承题与破题关系密切,可以看成是文章的同一部分。
(3)起讲也称小讲、原起。起讲也是用散体文来写的,起讲较深入说明题目的用意,概说全文,笼罩全局,是正式开始议论的部分。
(4)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是从上文引到本题,以便开始议论。
(5)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开始发议论,其形式则用对称的句式进行,形成排偶之势。
(5)出题用一句或几句散句提出论述的分题,让议论内容得以深入。
(6)中股又叫中比,排偶句式,往往是全文重点。
(7)后股又叫后比,排偶句式,是对中股的补充,写其未尽之意。
(8)束股又叫束比,排偶句式,用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9)大结全文的结束语,对论述加以总结,口气又一次回到作者本人,也叫“出口气”。
除此之外,在各股之间,有时还有一些散句,叫“过接”,起一种粘连或连接作用。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其的主要特点是: 在形式上讲究功令程式及排偶,在内容上要求“代圣贤立言”。八股文在形式上讲究功令程式,要求每篇文章都要由破题、承题、起讲、起比(亦曰提比、起股) 、中比(亦曰中股) 、后比(亦曰后股) 、束比(亦曰束股) 、大结等八个部分组成,其中“破题”、“承题”、“起讲”三个部分也被统称为“冒子”,属于解题部分。“破题”,
在于点明题义,规定只用两句。因为“破题”仅仅两句话,很难将题意解释得完全、清楚。在破题后,用三句承接破题所说出的意思,就是“承题”。“起讲”亦即开始进入议论的意思。它在于进一步引申、讲明题义,或并说明题目内容的背景等等。四比或四股,是正式议论部分。为了能够增强说服力,将观点论述得透彻,每股由相对的两个小股组成,从“一正一反,一虚一实,一浅一深”等不同角度,相辅相成展开论述。两个小股对应的字句长短、虚字实字、人名地名等等都要符合“律赋”格式,亦称对联格式,因此一篇便有四比(联)八股。八股文的作法, 先做破题。破题作得及格了, 再试作承题。承题做得合格,再试作起讲。起讲作得合格了,乃作全篇。全篇的作法, 是起讲后, 先作领题, 其后分作八股,最后作一结论。由简到繁, 乃是一种学文的方法。”[9 ]蔡元培.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A] . 见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 10.八股文将文章的结构定成死板的公式当然是
错误的, 但是如果将其理解为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特点,则是基本上符合事实的。以此来要求初学者熟悉并掌握议论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是必要的。由八股文程式出发,先学局部, 后学整体, 先学勾出轮廓, 后学发挥充实, 这种训练方法对于训练基本技能是有一定作用的。八股文对明清文章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 “明清两代的古文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八股文出身的。”古文家们在自己的文章写作中很自然地会吸收八股文写作的一些优点, 推动了明清文章的繁荣。明清作家之众, 文章之多, 都创造了空前的记录就是明证。
由此可知,“八股文”只是一种特定议论文的基本构成模式。它强调文章要特定的结构框架和论证逻辑,逻辑顺序是潜含于特定的结构模式之中。所谓的“起承转合”,实质上要求的是作者的思路要合乎逻辑规律。起、承、转、合,不过是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八股文”只是一种特定议论文的基本构成模式,就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这个一般论证过程的具体化、模式化。
二、八股制义
八股文在内容上要求“代圣贤立言”,即要求将古圣人如孔子、孟子等人的“四书五经”中的只言片语连成一理,并详加分析。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科举“明经”科的“帖经”。其具体作法,就是掩住经书只露出一行文字,然后从中随意摘抄出三个字当作试题。考生须仅凭记忆补齐原文,而后再加以疏通、解释。宋代的王安石,认为这种考试模式不能真正考核士子经国济世的真才实学,在其变法中,改为专考儒家经典的“大义”,要求考生不仅要粗通经书的章句,而且要就经文的“大义”写一篇议论文。这就是“八股文”最早的雏形。此后,从元代至明朝,又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摸索,直至明代成化年间,“八股文”方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化的应试文体正式形成。“八股文”考试的主旨有两大项,即检查考生是否“通经”和“有文采”。所谓“通经”,其前提就是能将“四书”全文背诵。因此,它命题才从“四书”中随意截取部分文字,无论意思是否完整,让考生首先自行忆出原文,疏通章句,然后再对其“大义”加以阐发。阐发要求文章必须模拟儒家祖师的口气去发表议论,即俗称的“代圣人立
言”。文采则必须按八股文的逻辑、结构去行文,其中包含较为固定的对仗规定。
科考是为了选择官员,而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那么考试内容必然是围着儒家经典转。做八股文,题目是圣人说过的话,文章是代圣人立言,每一个字都要考虑是不是圣人的本意,符不符圣人的思想。个人性、独特性是文学的灵魂,而八股文则是排挤作者个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否则,就与“代圣贤立言”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像蒲松龄这样的文学天才去参加科考却中不了举。“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文没有给读者以新的信息,而说话作文的目的在于传达信息,那么没有信息可传达的八股文只能是不折不扣的废话。因此,到了清朝末年,尤其遇到“时事艰难,国势危急,人才乏绝”的历史关头,自然而然,“变科举,废八股”也就成了当时革新派政治改革的—个焦点。
康有为在代徐致靖拟《请废八股以育人才折》痛责“八股之害”云:“而我(国)自童时至壮年,困之以八股之文,禁用后世书,以使之不读史书掌故及当今之务,锢之以搭截枯窘虚缩之题,钩渡挽入口气破承开讲八比之格,使之侮圣而不言义理,填词而等于俳优。”“故至理财无才,治兵无才,守令无才,将相无才,乃至市井无才商,田亩无才农,列肆无才工,晦盲迂谬,西人乃贱吾为无教,藐吾为野蛮,纷纭胁割,予取予求。而莫敢谁何,皆八股之迷误人才有以至之也。”
⑤《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285-286页:
中国古代作文教学理论源远流长,论家甚众,卷帙浩繁,但共同的倾向是过于偏重感悟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