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五首,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五首,人教版:1、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4、满江红(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
⑧坐.断.东南战未休(占领、占据) ⑨将军角弓不得控.(拉开) ⑩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⑪瀚.海.阑干百丈冰(沙漠) ⑫风掣.红旗冻不翻(拉、扯) ⑬松柏冢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⑭雉.从梁上飞(野鸡) ⑮舂谷持.作饭(拿) ⑯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
第十六页,共五十四页。
2.重点字音。 岑.参.(cén shēn) 锦衾.薄.(qīn báo) 羌.笛(qiānɡ)
散.入(sàn)
狐裘.(qiú)
瀚.海(hàn)
阑.干(lán)
风掣.红旗(chè)
第十七页,共五十四页。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三、合作探究
1.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交流点拨]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
为一片荒野,家人都已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 流泪。
2.如果请你用几个词来描述老兵的情感变化,你会用哪个 词?
[交流点拨](迫切—希望破灭—彻底绝望—茫然)
第十页,共五十四页。
第十一页,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十四页。
四、迁移拓展 改写《十五从军征》。
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诗歌 改写成一篇内容具体,感情浓烈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十二页,共五十四页。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从一个老兵的从军和回家的经历中 看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给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所带来 的深重灾难。那么,是不是只有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承受着这 种有家归不得,待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痛苦?(联系写作背 景)(不是,不仅仅只是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 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 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41)
qiú
qīn báo zhuó
pí pa qiāng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读懂诗歌(质疑问难)
咏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约715-770),湖 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派的 著名诗人。 他的诗气势豪放, 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 适齐名,并称“高岑”。有 《岑嘉州集》。
zhé
sàn hàn
lán
yìn ch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诗意理解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诗词曲五首
乐府
古体诗(古风、
杂诗 二言
古诗)
三言
古代诗歌
四言
诗
五言
歌
……
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大合唱》和《近体诗五首》。
这些作品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词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曲作品相关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歌曲《我爱这土地》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曲作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课堂讲解:针对每首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唐和晚唐诗作。
这些诗作风格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史怀古的,也有表达抱负的。
本课旨在通过这五首诗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代诗人的才华,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古诗文,对古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典故,学生可能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理解诗文内容,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使学生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文学价值的欣赏。
2.教学难点:诗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的插图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文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扫除阅读障碍,理解诗文内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的结构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诗文进行总结,强调诗文的价值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诗词曲五首九年级下册原文
诗词曲五首九年级下册原文以下是《诗词曲五首》九年级下册原文:
1.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4.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5.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重要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曲作品。
这些作品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李白的《将进酒》。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诗词曲作品,对于诗词曲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一些更深入的文学技巧和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词曲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词曲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优美的诗词曲作品,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曲作品,掌握诗词曲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曲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讲授法:我会通过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词曲作品。
2.讨论法:我会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我会提供一些相关的诗词曲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他们对诗词曲的理解和认识。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二、诵读诗歌
这五首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首?设计朗诵, 读给同学们听吧。
要求: 课前:准备丰富的朗读形式,配上背景音乐、图片 课上:朗诵展示
全班点评
三、拟写“名片”
名片,我国古代称名刺,是 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职务、 地位、特点等基本信息的卡片, 是互相认识、自我介绍的快捷 有效的方法。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为五 首诗歌分别拟写一个专属名 片。
四、多层概说 学生:
《十五从军征》既写了老兵从军时间早,也写了从军 时间长;既写了老兵归家途中与乡人的对话,也写了老 兵回家后的所见所为;既写了家中景象,也写了老兵悲 痛情感;既写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残酷,也写了百姓 生活的悲惨不幸;既写了个体的遭遇与困难,也写了整 个社会的黑暗与动乱。
四、多层概说 学生: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失去不少鼓励--犯了难,说不了“长 风破浪会有时”;想辞职,说不了“我辈岂是蓬蒿人”;处逆境,说不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赔了钱,说不了“千金散尽还复来”。更不要说,大鹏 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欣赏字词的妙处 3.点明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三、《十五从军征》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①描写了老兵家中庭院已成废墟, 到处野草丛生的荒凉破败景象; ②运用白描手法,兔子野鸡是动态, 旅谷旅葵是静态,动静结合; ③透露出无限悲痛凄凉。 ④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的给百姓 带来灾难的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 诉。
三、拟写“名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言古诗、咏雪诗、边塞诗、 送别诗,歌行体诗。“歌行”是 古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 由,一般多叙事。千百年来,一 直被人们所喜爱并传诵,有“唐 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的称誉。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曲作品。
这五首作品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到诗词曲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词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领悟作品意境为出发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词曲,掌握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词曲,掌握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阅读、分析、讨论等,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学生自读五首诗词曲,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感内涵,领悟作品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首诗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它描绘了作者在零丁洋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这首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感受诗词的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内涵。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17首)翻译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17首)翻译诗词目录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23.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文天祥别云间/夏完淳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1、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点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这是一组与“战争”有关的诗词曲,它们之间的 内在关联是:
战争(或改朝换代)会导致宫阙成土,百姓受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
苦成什么样?
这是一组与“战争”有关的诗词曲,它们之间的 内在关联是:
死人成了鬼,劫后余生的活人孤苦无依(《十五从军 征》);还在战场上的人,苦苦坚守(《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有的人被迫离开战场,却还想坚守,为国立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的人被俘,坚持不 降,终因忠君爱国青史留名(《过零丁洋》)。
所以,这首词的潜台词是什么?你读懂了吗? 请说一说。
孙权年纪轻轻即坐断东南(18岁时就掌事成 为一方诸侯),挥兵万千,可谓年少有为,且敢 与强敌(曹操、刘备)对抗,成就一番事业。作 者由此想到自己,也想像孙权那样成为千古英雄。
过零丁洋
文天祥
1.朗读全诗,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寥落(liáo)
2.结合课本的注释及以下提示,试着读懂每句诗 的意思。
• “战争”是宁死不屈的精神(《过零丁洋》)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3.资料包。
(2)辛弃疾为什么登上北固亭怀想起“英雄”孙权呢?
辛弃疾年少时就参加抗击金兵的义军,后率军归宋,先后任 过一些官职,经常写文章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他是强硬主战派, 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只能离职退隐,闲 居在江西上饶一带。68岁时病逝。他是南宋豪放词派的大家, 爱写词抨击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投降妥协行径,抒发自己渴望 复国统一的壮志。
4.全诗之妙,表面上展现了北方边地_奇__异__寒___冷__的__冬__雪之 景 , 实 则 反 映 了 守 边 将 士 苦___寒__的__守__边_ 生 活 , 表 达 了 _送__别__友__人__的___深情和__坚__守__边___地__的_情豪,风格____慷__慨__悲__壮,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曲作品。
这些作品分别是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诗词曲作品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搭建起古代文化和现代语境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诗词曲作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词曲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古代诗词曲作品,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诗词曲五首》的艺术特色,使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曲的魅力。
2.难点:对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理解,以及对于诗词曲深层次意境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欣赏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曲作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古代诗词曲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讲解:对于每首诗词曲作品,先进行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的介绍,然后逐句讲解诗句的意境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课件
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
染气氛。
写法探究
1.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1)雪随风至;
(2)“八月即飞雪”;
(3)以花喻雪;
(4)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
墨,通过人的感受,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
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 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 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
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 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
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
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
充,说的是一件事。
“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 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
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 人的感受、侧面描写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 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 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 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 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
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
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全诗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 也觉得单薄。
本课小结
情节: 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
流泪——心意茫然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
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 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 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板书设计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
千树万树梨花开
3.下面这四句诗是怎样表现边塞地区气候特点的?
表现出雪天的奇寒。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生动地表现了边塞的奇寒让人难以忍受。
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物品来衬托气候 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塞军营中将士们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的 严寒。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 靠的内心的痛苦。
4.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 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 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战争 带给人们的灾难。
合作探究
1.全诗只有一个“泪”字,你认为主人公是因何而落泪呢?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 情况,表现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 解家中亲人的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壮丽雪景 将士寒苦生活 愁云惨淡气氛
风雪送客图
送别宴会 依依不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的说法,此诗晋诗已谱入乐府, 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 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 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 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 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 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 会现实。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①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②累累③。” 兔从狗窦④入,雉从梁上飞。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 退伍回到故乡。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 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 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却)看见 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 飞去。
重点词语
①道:在路上。
②冢:坟墓。
③累累:连续不断的 样子。
④窦: 洞穴。
中庭生旅①谷,井上生旅葵②。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
落在征衣上。
1.这首诗中老兵感情有着怎样的变化?
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2.“十五”“八十”是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夸张。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3.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 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 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②去时: 分别时。 ③马行处:马蹄印。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1~10句为第一层,瀚海风雪图。
11~18句为第二层,雪中送客图。 2.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塞地区特有的奇异风光和西北风雪的 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和雪 中送客的深挚友情。
岑参(715--770),江陵 (今湖北)人。他与高适齐名, 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 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 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 兴奋。此诗是他在轮台幕府送武 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 惆怅之情。
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东北 一带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 战争。边塞战争是唐代现实生活中的一 件大事,许多诗人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 接触到这方面的题材。他们描写边塞奇 异雄伟的风光,反映边塞将士艰苦的生 活。天宝十三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 判官。本诗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 京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③中军:主帅的营帐。
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
和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①红旗冻不翻。轮 重点词语
台东门送君去,去时②雪满天山路。
①掣:拉,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③。
[译文]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 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 无法让它招展。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 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 的道路。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 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 过的脚印。
重点词语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③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①旅:旅生,植物未经 播种而野生。
[译文] 院子里长满野谷,野生的葵 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
②葵:葵菜,嫩叶可 以吃。
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 ③饴:送,赠送。 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3、诗词曲五首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理解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②罗幕:帐幕,帐篷。 ③锦衾:丝绸的被子。
重点词语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①冷难着。
瀚海②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③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①铁衣:铁制的铠甲。
[译文]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 ②瀚海:沙漠。
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
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
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 不动。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兵
役
远望: 松柏冢累累
给
十 五
回乡所见:
人
狗窦:兔入
民
梁上:雉飞
带
从
近看 中庭:生旅谷
军 征
井上:生旅葵 行动:舂谷、做饭、采葵、作羹
来 的 沉 重
灾
回乡心情: 泪沾我衣
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词语
北风卷地白草折①,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折:折断,刮倒。
散入珠帘湿罗幕②,狐裘不暖锦衾③薄。
[译文]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 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 就已雪花纷飞。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 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 大衣也不觉得暖和,盖着丝绸的被子 也显得很单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传达出诗人赏雪时惊 喜的心声。诗人虽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 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 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 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